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利用课文资源,拓展故事情节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若想丰富教学形式,可先从教材内容抓起,教师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拓展,起到超越教材文本解读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这课时,教师在讲述完整篇文章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续写结尾。在课文最后,作者鲁迅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结束了文章。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何去“结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便可利用这个点让学生们进行猜想并进行续写。其中,有学生考虑文中所描述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坚定地认为孔乙己肯定去世了,他饥寒过度,暴尸野外;有的学生却觉得另有其他可能,没准孔乙己遇到了一个救世主,他被救世主收留,衣食无忧,努力读书,改掉往日作风,考取了功名,回到了鲁镇真正为当地人民造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孔乙己精神顽固,生命力顽强,一直这样游荡和漂流着,并与和他思想一样迂腐的人在一起,终生过着这样的生活依旧作风不改。通过这种课堂活动,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对课文思想进行了相关延伸,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脑,拓宽思维,真正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二、利用经典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千秋,而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的作品,经过不同作家的思想和文笔加工,风貌也是各具特色。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同类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或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和拓展,体验语文这门学科的包容性、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理解语文、发现身边的语文。
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诗中常出现的黄昏意象和诗人的日暮情思时,教师可将与此相关的诗句归结到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和学习,不断吸取故事的精华,提升诗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的诗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等,如此,学生便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不同诗人对于黄昏日暮的描写,理解家园落日的温馨和诗人表露的感情。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时,用席慕蓉的《乡愁》与之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教学文言文《爱莲说》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品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识记能力。教师要精心搜索类似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阅读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不同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感悟,体悟语文的魅力和广博。
三、利用表演资源,拓展学生参与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形式,不要局限于使用单调的灌输式,要适当开发有意思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燃起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参与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教学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时代的需求对教育的目的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满足学生兴趣,打造一个愉快的课堂环境,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真正地爱上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散文、诗歌和古文赏析等。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强硬的死记硬背,规划出重点诗句或是重点文章,用来让学生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语文缺少了一种愉悦感,也体会不到语言的魅力在哪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有必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运用情境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营造独特氛围
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信息化与书本化结合是必定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将图片、文字、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想象。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场景,自然也就理解不了桃花源这个梦境美在哪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独特方式,让一切都可以变得更立体,学生想象能力更好,理解能力也增强。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为落脚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片面追求成绩过渡到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多元化发展。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重视授业的程度,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片面追求多读多练。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排斥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厌倦。课堂是一个双方互相展现的交流平台,其中以学生为主体,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和活跃程度。例如,在《芦花荡》这一课中,因为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描述比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与小说人物的立体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且在课堂上扮演,让学生都互动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发去理解人物,演绎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是主人公,在教师和同学关注增强了自信。
2.导入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很多教师觉得,语文课本是没有相关性的,或者说相关性不明显,没有必要去用旧知识导入新的知识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导入性,这个导入性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点,延伸学习范围。例如,《爱莲说》里面的那句经典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中,容易理解语言的真正表达意思,也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鼓励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是积极的、宽容的。初中生在这种年龄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自尊心重、喜欢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要宽以待人,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怕错误,激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答案。在这个自主求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关心与宽容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享受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的课本内容形式多样、语言丰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案的设计与编排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只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教育意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增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必然增强,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目前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江都.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研究.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现代诗歌教学模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让学生学有所得,实实在在受到高尚情操与文学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独特的鉴赏经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成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对现代诗歌的掌握不多,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以至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更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诗歌鉴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写作练笔或考场作文很少用诗歌这样的文体。而且现在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点……
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中考考纲的导向、现代诗歌让学生缺乏兴趣,使用修辞种类多,不易理解,加之不少老师对诗歌探究有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做到通过诗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不重视。
1.教师以中考为导向,忽略了现代诗歌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考什么,教什么,将“海量”阅读变成“滴水”阅读;怎么考,怎么教,将课堂的丰富性变成单一的对答案;用记忆代替思维,如让学生背答题常用语等现象是教师在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经典误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六册课本,其中有五册有现代诗歌(其中八年级下册是散文诗),全套书总共26首,约占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占总教学课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出于考试的目的,至多也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甚至由于某些省市没有把现代诗歌内容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根本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3.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外延伸较为狭隘。初中语文课本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在各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加之各地教科书的陆续出版使语文教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的课本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新诗虽然有新的东西加进来但是精读课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以前的诗歌。就是加进略读课文中的诗歌也大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很多语文教师又没有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延伸拓展,语文课本似乎是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唯一途径,从而造成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外,学生们基本上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现象。当然选入文本的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以来很好的作品,但这还是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广度。以至于现代诗歌教学拓展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作要做适当的调整
1.选编现代诗歌的标准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入选教材的作品原则上要是名家名篇,要用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70后的人都会对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柯岩的《,你在哪里?》印象颇深。现行版本的教材里就缺少这样的经典之作。
(2)要兼顾各个时代和地域性的作品。既有现代诗也有当代诗,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作为外国诗作要讲究典型性,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不可谓不经典,但相比于雪莱、拜伦、惠特曼而言就稍嫌逊色。
(3)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既让他们能够理解,又对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有一定的挑战。
2.提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研究、鉴赏能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研究者。语文的教学只有和文学相联系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一旦教师对新诗有了兴趣,有了较深的认识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和教师一起进入诗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在国外,特别是在英美国家,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陶冶性情,熏陶品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看视频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教师和学生分层朗读、自由选择朗读等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在进行朗读技巧基本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的实际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高效诗歌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比如学习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戴望舒另外一首《狱中题壁》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找一些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自己谈感受,对比着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还可以加深对此类主题作品的理解,锻炼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一位教师在讲授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巧妙地把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作为课文的延伸材料,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目进行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对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和诗歌天然亲近的诗兴年华,通过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仿写或创作中要有必要的指导。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过严格,只要情感表达清楚即可。慢慢地在形式上、结构上进行要求,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至少可以在考试中做仿写题时会得心应手很多,对于作文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说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学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女孩仿写了一首《我用黑色的画笔》表达了父母从争吵、离异到分开独立生活的内心情感过程,表情达意清楚明了、结构完整修辞使用贴切、形式较为完善,让我很是震惊。
有人说: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抛弃当代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最终会对整个中国文学写作和继承造成莫大的危害。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提起一些当年诗歌界的人和事,当我们再次诵读前人的作品。我们毫无疑问将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的确,“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不应该随着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我们提倡诗歌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思考时代。所以,我们的现代诗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光潜. 《诗论》,三联书店,1984,245.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4] 朱自清. 《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7.
[5] 王克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1673-0992(2011)06-275-02.
[6] 王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新浪博客.
[7] 顾冠群. 《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原来的“教书匠”,转变成“全能型的教师”,要从经验教师转变为“学者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坚持更新教育理念,反对穿新鞋走老路;坚持创新性使用新教材,反对机械照搬;坚持合作学习方式,反对形式主义;坚持互动教学,反对机械问答式教学;坚持教学手段多元化,反对本末倒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材是学习活动的宝库,教师就是在两者中开展创造性活动,通过在教学中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处理,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型的实施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经典诠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角色被赋予新的称谓与内涵,初中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首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原有语文课程都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也对语文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笔者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角色意识淡漠,如有些初中语文教师不注重个人的继续学习,有的教师已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有的教师老按照自己的老套路讲课,教法毫无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课程标准、教材都已经改变,但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识模糊,有个别教师虽在使用新的教材,却没有真正接触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距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这些现象必然阻碍学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是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那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如何重新定位呢?
1.从灌输者向启发者角色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操练,偏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和比较,学生没有亲身实践的机会,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怎样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再单纯得扮演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呢?
语文教师仅仅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作为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倾听学生心声,设计新颖语言交际情景,抓住最适宜的时机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启发学生进入交际角色,使得学生不怕出现语言错误,乐于参与创造性的语文交际活动。
2.从权威者向合作者角色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角色俨然一位“权威者”,严肃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无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教师普遍怀有一种盲目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从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引与意见,使得教学活动渐入佳境。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生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说戏,并积极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减少学生的焦虑感,使其可以大胆的进入会话角色,而真实感应该由主角去发挥完全。
3.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材忠实的执行者,很少有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或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重组教学内容,完全成为了教书匠。传统的语文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是:告诉学生打开教科书第几页,要求学生看第几单元第几课,然后完全按照课本的编排,从第一部分讲到最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变动: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研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过去,有些教师认为研究很神秘,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参与研究。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1.更新语文教师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2.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语文教师新角色识为基础,尤其要注重职业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学校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开展优质课、说课竞赛和优秀教案、课件设计评比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活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新教法,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各项活动,把外在的教育理论、信息转变为教师内在的教育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帮助教师个人发展和成长。
3.加强语文教师的角色观念
语文教师的角色观念在工作上表现为语文教师能够保持对于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创新能力,保持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紧迫感与使感。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加强语文教师的业务学习,为教师定期做角色理论方面的培训,激发语文教师的角色观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业活动表现是语文教师工作的有效反馈与评价手段,加强平行班之间的语文竞赛等语文活动的评比力度,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话剧表演等活动,也是促进语文教师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加强语文教师角色水平观念的有益方法,用绩效工资制激发语文教师的工作创新的动力。
4.正确应对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阻碍教师事业发展、教研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绩的因素之一。语文教师应尽量地调适工作压力,适度放松,避免出现职业倦怠。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学校教师外出考察,汲取其他地区的学校办学经验,同时也能舒缓压力,调节心情;适当休整之后,以全新的姿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研组文化建设;校本教研;课例研究;大语文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39
我们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种促进教师学习和思考的教研文化,营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氛围,培养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我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和大家交流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团队成长
(一)同课异构营造教学研究氛围
为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参加做课的老师课题相同,但教法各不相同,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使老师们找到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同课异构” 促进了教师间的思维碰撞,优化了课堂结构,让老师们探寻有效课堂教学的捷径,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二)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实施了 “青蓝结对工程”,发挥老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教期间,师徒共同备课,研究重点、难点,手把手地修改问题的设计。师徒间互相听课,带教老师无私地向青年教师开放课堂;青年教师上课时,带教老师认真听课、课后对青年教师悉心指导,创设了浓厚的教研氛围。青蓝结队工程,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使新老教师对课堂教学都有新的启发和灵感。
(三)小、初、高三学段研讨衔接策略
为了弄清小、初、高三学段脱节原因,寻求衔接策略,我们分别和振头小学及高中的语文老师,举行了语文衔接研讨会。我们发现:小学老师注重对课堂的操控,初中老师更关注学生的思考;初中老师注重对文本的全面把握,高中老师更注重对词语的鉴赏和评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学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初中淡化语法教学,致使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由此我们达成共识:双方要互阅课标,熟悉课文,争取在平时的讲课中,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渗透、穿插和衔接。尽量避免语文教学内容上的“突变”,减缓坡度,增进衔接。
(四)千磨万砺研一课,组团共成长
2013年我们初中语文教研组对《春酒》一课进行研磨,并将研磨成果在全市初中语文研讨会上做课展示。磨课期间,语文组所有老师分工合作,共同亲历了一次又一次上课、听课、评课的“磨课”过程。老师们在自我解读文本,收集资料,自我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困惑、思路、心得。从确定课的框架到板块设计,再到细化教案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步骤,大家都仔细推敲、反复斟酌。这次磨课,“磨”出了一颗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火热的心,磨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磨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道。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建设特色文化校园
我们语文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将自身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厚实自身功底的同时,也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处处着眼于学生的成长。
(一)创办校园文学社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当我们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想为学生开辟另一方天地,将写作的乐趣带给他们。我们主要依托的就是学校的文曲文学社。
文曲不只是学生的作品,还刊登老师的下水文。老师写下水文,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写下水文,锤炼自己的写作技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同时,用自己细腻的文笔征服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灵,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二)开设校园文化讲堂
语文教师要以高雅的品位追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学生的心灵。为此,我们全组动员,集思广益,提炼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开设了一系列的文学讲座。
在倡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举办了国学讲座。宋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中学生不可能承担治天下的重任,但其中的为人之道,与人相处之道是值得学习的。为此设了《论语》讲座;学生从小就背李白的诗,李白诗传千载,魅力何在?开设了《走下神坛的李白》讲座,让学生认识去掉神秘光环的真实的李白;月亮作为文人所钟爱的一种意象,所含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为了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开设了《古人吟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