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进步的社会里,信息是知识,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所以,加强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实验课内容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认识思维等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理论性很强,更具有超强的实践性。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设实验课,可以使得高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高效率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实验课开设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

1.1 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江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要注重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设实验课,就是借鉴理化生学科实验课成熟的教学方法、思路及实验流程,给学生创设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来加深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1.2 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受到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和各校教育技术装备设施条件限制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更多的是理论讲解、演示和学测题库复习,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甚至学生讨厌上信息技术课。这就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在现行的江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其实有部分课程可以采用实验课的模式,通过理论加实验操作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如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安装、双绞线的制作、网络的架构和网站制作等课程,就可以采用实验课形式开展教学。

2 高中信息技术实验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

1)从信息意识方面来说,信息技术实验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番周折,信息素养的含义从侧重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逐步发展为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或者是管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实验课程的推进,学生很容易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创造性思维,使得学习持续永久进行下去。

如在网络的架构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教学从传输介质双绞线的制作开始,经过双机互连、多机组网、家庭有线网络设置、无线网络设置等实验单元,让学生逐步了解网络的构架,亲手实践组网规划、连接硬件设备、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测试运行等全过程。这样当学生在今后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组建网络时,就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实验课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在完成任务中渐渐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特性思维。

2)在对高中信息技术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做出铺垫,完善了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必备素质。高中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是掌握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学到高峰”的铺垫,通过实验课程牢固地掌握它,才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愈走愈远,尽情地探索信息时代里创造的瑰宝。这对于促进高中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以及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发展与巩固有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以及安装实验课程中,学生在书本上获得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5个部分,一般地又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数码卖场看到的电脑配置参数又与上述有些不同,较多学生不懂参数的含义。在这一环节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手拆开主机箱,对应讲解部件参数,拆卸安装主板、CPU、硬盘、内存、光驱等部件,可以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来历”有了明确的概念,激发了学习兴趣,方便了以后的学习。

3)实验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能力。所谓的“信息能力”就是指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人们运用信息工具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它不是简单的加工、存储,而是运用数据分析,对已有信息采取选择、重组、编辑的方法,从而展现了高中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有关网站的制作实验课程中,网站制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新时期高中生信息能力的一个挑战。网站制作涉及方方面面,小到一个按钮外观的设计,大到整个系统的更改。从申请域名、购买空间、定位网站,到进行网站需求分析、网站风格设计,最后测试网站、上传网站,对网站进行维护。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锻炼着学生的信息能力,而且在分析网站需求时,对高中生未来的经济眼光、理财观念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实验课程会帮助学生更完整地形成较强的信息能力。

3 高中信息技术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3.1 信息技术实验课与一般上机课的内在区别

说到信息技术实验课,一般会认为就是上机课。其实信息技术实验课和普通的机房上课是大不相同的。虽然两者都可以在机房里实现,但是课堂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却不相同,在教学组织形式、硬件设施、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区别。一般的上机课,是在机房采取讲练结合、实时辅导的形式将课堂讲授内容再练习、再巩固,教学评价以学生的上机表现及上交的作业为主要参照。而实验课应该是具有严格的实验流程,在教学中运用实验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原理,并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教学评价一般应该通过实验的整个过程以结论的得出、实验报告的生成为主要参照的。

3.2 信息技术教师和学校领导存在的认识误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实验课需要学校硬件设施的提供和课程安排的配合,有部分学校领导及教师会认为实验课会带来安全及经费的问题,对开设实验课存在畏难心理,主张信息技术只要能通过学测考试,平时教师直接讲讲就够了。但是这样的平淡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恶信息技术课程的心态,更无从谈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和课程主要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技术实验课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一个新鲜事物,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探索。

在现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将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作为目标,合理运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运用能力,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秀娜.浅谈职校计算机教学的改进与完善[J].现代农村科技,2011(21).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落实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新一轮课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组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前沿阵地,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培养效果不尽人意,新的核心素养的,引发了一线教师广泛的学习和讨论,而讨论最多的是在学科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的问题。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它具有流动的、迷你的、瞬时的、扁平化的传播特点,对于信息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短,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它给人类传播活动带来的变革,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方式、资源和平台,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究竟如何利用微时代环境来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微时代的新媒体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微信、微视频、微课、微电影等新媒体也日渐成熟。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扁平化瞬时性传播,冲击力大,突破时空局限,极速吸引受众,符合人们“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以上各种新媒体各具特点:微博是一种“点对面”传播,社会化信息网络,用户关系多向度错落,信息内容开放扩散,差时浏览。微信则是“点面结合”的互动沟通方式,它基于个人社会化关系网络,构建双向、对等信息交流平台。包含微视频、微课、微电影在内的微视频则带有鲜明的“普众化”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各种新媒体各尽所长,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微时代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根据信息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微时代新媒体的特点,本文探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微时代能够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

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能够经历大量的信息冲击。微博这种媒体平台运行形式和信息量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可通过微博的某一热点话题,让学生全面查看该话题的前因后果,相关衍生报道以及大众评论,进而将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和同伴们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课堂交流。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快速的海量的信息源,对微博为代表的信息源大数据有感性认识。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信息研判可靠性、准确性的能力,不断改进信息查询,筛选,分析处理的方法。三是通过讨论,合作促进信息传播,团队成员及团队间共同分享信息价值。例如,在讲授信息获取这一章内容时,首先,布置学生在课下进行一个探讨活动:以近期的“2017年韩国总统大选”为主题,通过网络和微博查看韩国总统大选活动的前因,大选的候选人特点,大选过程和结果,讨论最终人选能够当选的原因,以及大选结果对中国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利用课下的碎片时间进行信息的获取、整理、判断、加工,然后再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二)让微时代成为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帮手

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92.82%的学生对微信的基本功能能够熟练操作,将微信运用于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基础和条件。课前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图片、音频、视频素材上传至素材库,然后运用素材制作成图文、语音和视频信息,完成之后推送给学生。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给学生的知识内容是新鲜的和有质量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按照学生的程度推送不同的课程,利用微信的“自动回复”功能,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易错的部分进行提前编辑,学生只要回复关键字,系统自动回复学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为教师减负。微信平台的“面对面建群”等功能,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工作、知识分享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台。例如,《IP地址及其管理》一节,属于理论概念型,动手实践比较少,学生兴趣没有那么浓厚,但知识内容却很重要。笔者结合微信移动学习这样进行了设计。课前:教师用Camtasia制作微视频讲解IP的格式及分类,将视频上传腾讯视频。登陆微信公众平台群发图文和视频链接,学生再通过建立微信群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自学任务单,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微信与他们共享或者寻求帮助。

(三)微时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验,发现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的学生制作的作品更有特色,主题更加丰富,技术运用也会突破教材的范围。能够运用时下最新的最便捷的软件工具、创作出符合大众欣赏水平和需求的作品,最后用当前最便捷的平台和方式交流,这样的创作流程能够提起学生对创作的热情。例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教师以创作微视频或者微电影作为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好主题,写好剧本,定好演员,用手机或者其他数码设备进行拍摄,用Camtasia、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后期编辑,最后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教师用微信推送优秀微视频作品、剧本撰写的方法、拍摄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掌握相关方法。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历时一个半月做出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微视频和微电影作品,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同学、家长、教师中的传播和评价,成就感和自豪感就写在他们脸上。这种方式虽然用时长一些,但所得到的收获往往比传统教学一个学期要多。

(四)微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诈骗,朋友圈的不实报道、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山寨”科学知识常有发生;微博中也存在很多为了博眼球和点击率的“标题党”,有很多喜欢发表“个人正义感”的“键盘侠”盲目跟风,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微博、微信的运用,也必须关注这些负面的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在《信息安全》这一章的学习中,推出一节以微信、微博使用注意事项和制定使用公约的课程。该课程在课前通过微信平台关于微信、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向学生们共享该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使用微信、微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整理使用微博、微信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制定了使用公约分享在微信群里,并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和宿舍里,让大家共同监督和遵守。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现代信息社会,尽管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局限于信息技术课堂,但这门课程的目标决定了它仍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们尤其是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在教学实践探讨中总结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营造良好信息素养的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前提。

信息技术课堂上良好信息素养的氛围能够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进行教学,倡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获取和利用信息。例如在学习用photoshop简单地处理图片时,我首先确定"创作海报"这个主题,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海报呢?接着我和学生一起上网搜索有关海报的大量知识。当学生对海报简单地了解后,我们又搜索了大量的海报图片,然后我就势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photoshop来创作海报。学生搜索海报的相关知识,搜索图片以及分析海报的出彩之处,实际上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内化,创作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营造良好信息素养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感受中去学习,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环境中不由自主的学习,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2、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培养提高信息的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计算机的使用技术,提高计算机使用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教材主要讲解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这些都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而Office软件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还应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来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excel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让学生利用Excel的求和、排序等功能来统计每个家庭每天用电、用水、买食物等的开销,分析如何节约能源或勤俭节约。这样的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而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大胆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互联网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缺乏最基本的信息收集的素养。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应该是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及自主学习。计算机网络可以作为进行这类学习的最优途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学习《计算机硬件》一课时,我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制作了专门的学习网页——选购电脑Do it yourself,把过去死板地讲解计算机硬件一课,变为有趣的买电脑活动,学生边从网上学习计算机硬件,边查找更多与硬件有关的知识,如型号、兼容性等。再如学习《QQ群的使用》时,我利用中央电视台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专题网页,结合网游少年写下8万字网游日记最终轻生一事,让学生利用QQ群,就这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学习,无一人使用QQ与他人聊天,自觉自愿地进行激烈的讨论。在网络环境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活动的形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等,让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又一重要渠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既把这些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又以这样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反馈也有一些反思:

1、 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充分思考,精心设定。不当的情景设置营造的课堂氛围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使之不能正确选择信息。

2、 课堂活动的设计有时是以用技术服务生活为目的,这时,要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例,选择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技术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信息素养的培养。

3、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调控,教学时要环环相扣,让学生不至于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走神、跑题。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赋予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一定要为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地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丰富信息素养的现代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中国教育曙光网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研究学生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以结果和成绩为导向的教育弊端。教师通常只能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生是否学习了,是否学会了。然而,学习分为学的过程和习的过程。现在的考试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关注其学的过程。换个说法,教师无法有效检测学生学的过程,也无法观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思维运作的情况,更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那么,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工具,能够让学生学的过程清晰明了,或者说,能够演化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能显而易见地发现或判别学生学的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从这一思路出发,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引入了思维导图工具,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偏差,从而观测学生学的过程,实现有效指导。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地图”。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先提取关键信息点,再由关键信息点发散出与之相关的次关键信息点,用有颜色的曲线将主信息点与子信息点联想在一起,在曲线上配上精简的文字说明。其优点是:①思维导图可以有力地激发联想,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图示等,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②具有思维暂存的作用。人在思考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③它能将碎片化知识变得更有逻辑和体系化。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要素。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信息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由上述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将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相关的问题解决之中;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导图设计举例

在讲授第二章信息获取的最后一节《信息技术基础》时,笔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几节的内容,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学生按照课本模式,采用了电子表格的方式进行旅行计划的设计。表格设计由于是线性结构,无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无法达到恰当处理信息的目的。于是,笔者尝试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旅行计划的思维导图。

1.机房环境

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安装XMIND8.0版本软件,机房内有多媒体投影设备。

2.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明确了任务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合理进行了小组划分。

3.课堂实施

(1)布置课堂任务

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分小组进行讨论,明确旅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交通工具、成员以及其他因素等),讨论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取。教师展示XMIND设计的旅行计划思维导图的任务流程,讲解设计旅行计划的框架(如图1)。

(2)学生活动

学生在任务流程思维导图中添加详细的小组成员和旅游因素,根据旅游因素在内容修改中完善旅游计划表,并由小组成员讨论该设计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完善,最后进行活动任务,将其在QQ教学群中,这也为后期开展详细计划奠定基础。

(3)学生任务

学生根据前期所制订的旅游规划流程图,设计合适的思维导图,有的小组以旅游目的地为关键点进行设计,有的小组则以时间和交通工具作为关键点进行设计,教师将两种设计的优劣作为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比较哪种方式更合适自己的旅游习惯。这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由于以旅游地点或旅游时间为关键信息点所表现出的设计会有很大区别,因此,很多小?M设计出了具有自己小组特色的旅游计划思维导图。例如,有的学生用形象的飞机、火车、汽车图标代替文字,并将时间和交通工具作为核心的信息点,其分支还包括了花费、游玩地、美食等,配以各类鲜艳有趣的图标,让整个旅游计划变得生动形象。

(4)作品评价

学生通过QQ教学群上传小组作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旅行计划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介绍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投票评选。学生绘制的旅行计划如图2所示。

思维导图在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1.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效率

思维导图的主干为关键词,也就是信息的关键点。教师要对目标任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清任务的主次,将任务分为主关键点和次关键点,并通过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确完成一项任务的核心是找准任务的问题所在,同时了解制约解决任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任务有哪些影响。由此得出,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2.能综合运用现有信息,进行问题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进行研究,对产生的疑问通过网络工具进行求助。在思维导图绘制模式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更浓厚,更能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判别的能力。

3.能有效运用各类信息碎片,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