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立德树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征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个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时代,更是我们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当前,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尤显重要。
1我国高校德育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1]高校德育,指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高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2]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日趋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格局的日益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能力的提升,而是要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育人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德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的方向指引,因此要把德育摆在首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成才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成才的基本要求。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而道德低下的人则会危害社会。高校德育为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供指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1高校德育目标的模式化与生活实际脱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的主体是个体生命,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探寻个体的生命价值,使每个个体都获得幸福生活的实践活动。[3]高校德育是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有充分的认识,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活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于道德的需求是不同的,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显得过于模式化,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往往达不到高校德育的真正目的。2.2高校德育内容的知识化与社会创新的脱节。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的实际操作功能。高校德育教科书落后于社会发展,显示不出社会热点,内容没有涉及大学生感兴趣的时事问题,教师注重分数,大学生疲于死记硬背教科书,导致我国高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4]高校德育内容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到的基本是书本知识,社会发展创新的速度之快,德育内容缺乏与社会的连接,使得大学生获得的德育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从而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3高校德育方法的单调化与德育工作需求的不相适应。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虽然加入了社会实践环节,但当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大部分德育教学依然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德育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简单的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让大学生灵活运用于实践生活。面对个性独立的新时代大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很难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和行动上的指引。大学生的德育知识要突破理论层面的理解,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可操作的理论指导,需要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配合。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求。[5]2.4我国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我国高校德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而又繁琐的工作,往往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成效。想要让高校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德育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和高校思政教师人数的比例不断扩大。目前的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薄弱。[6]当前,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旨在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各行政部门人员都作为德育教师的主要力量,让其充分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思政课,在专业课、公共课中都要体现德育,而具备相应德育素养的高校教师亟待培养。相对于我国高校发展的速度,高校德育教师队伍还显得单薄,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总体要求。
3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索
3.1德育观念的转变。学校、社会、家庭都要转变德育观念,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强化德育首位观。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从小学的品德课,到中学的政治课,再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无不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人们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偏见,导致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7]高校的思政课程考核依旧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学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分数。他们对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度不高,究其根源,则是他们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高校德育的目的,要是从根本上转变德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位,新时代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能够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则,其德育观念得到转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8]3.2优化德育内容,转变单一形式。高校要不断优化德育内容,转变单一的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德育教育新模式,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高校德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好奇,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高校德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关注自己的体验,感受到德育的真正作用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同样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源泉。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具有它独特的魅力,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效果。[9]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被动学习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环境下,高校要转变固有的德育教学方式,利用社会热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要加大德育实践课程的力度,开展适合大学生的校内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体会德育理论所蕴含的真实内涵,从而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进入到高校的德育课堂。3.3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思政课已成为高校重点建设课程,要想办好思政课,就要落实思政教师的主体责任,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和学好思政课的主体作用。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其自身的言行以及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最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引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变化。高校想要提升德育队伍的素质,首先要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思政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要求。其次,高校德育不单是依靠思政教师,所有高校教师都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把德育和教学融合在一起[11],使新时代的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使高校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具有新时代德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适应新时展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更新,更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高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德育要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加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24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合,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宏,徐超.浅析高校德育的若干基本问题[J].科技创新,2011(9):143.
[2]朱有荣.高校德育内涵解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9(7):64-65.
[3]郝勇东.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人民日报新知新觉: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EB/OL].2016-05-17[2019-10-23].
[4]高竞玉.大学德育的落差及理性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5(22):56-58.
[5]邵斌,王梦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8(12):128-129
[6]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7]刘海春,李婷.文化自信:新时代德育研究的重要向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0(1):73-78
[8]易连云.“中国特色德育模式”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导向[J].教育学报,2018,14(6):43-46.
[9]张莉莉.“对话式”德育课堂的问题反思与合理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4):47-50.
[10]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0-10-23].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至高的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积累浓厚的知识文化。小学是孩子教育的起步,小学语文教师更是新时代教育的指导者,因此在新时代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教育。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技能,加强注重提高文学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人格;知识;能力
21世纪的到来,驱使着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教育将不断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曾有位教师这样说过:“如果他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没有资格去发展和培育别人。”新时代对教育的期望越高,就意味着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在新时代的我们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推进新时代需要创新的课堂呢?针对此问题此论文只要从几下几点展开论述:
1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
小学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人,是培养人才的启蒙老师,所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为人师表才能教育学生,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
1.1人格素养的形成因素:
人格就是个人特质,性格和个人气质等。形成人格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其遗传的因素给予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更重要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的人格发展是先由家庭因素所影响,家庭教育正确有方我们的人格就会完善,相反就会成为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人格的塑造。其次便是学校的教育,好的学校也就是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要比差的学校教育的人的人格素质高的多。再次便是社会了,社会是绚丽多彩的,同时也拥有各种的诱惑,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才能给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1.2人格素质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格素质主要表现在热爱学生,在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师生关系良好才会使得教学成果事半功倍。有位教师说过:“一位教师只爱教育,那么他也只是一位好老师;如果一位即热爱学生又热衷于教育事业,那么他将是一位出色完整的教师。”想必《中小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在我们的脑海中,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都是身为教师应该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热爱学生的责任心,关系学生安全的爱心,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这些都体现出人格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1.3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老师的人格素养对于学生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如果教师对待学生没有同情心,那么孩子们也会变的没有同情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去对待,教孩子该怎样培养友情,学生都极其会模仿,学生会注视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同时学生还会有向师性,就是学生希望老师引导自己学习,也希望老师能够重视自己,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我们要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
2新时代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是以创新性为主导,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基础。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就必须了解足够多基础知识,并且融会贯通,不能是模棱两可,是是而非。首先我们要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完整体系,精通所有的专业知识系统理论,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再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我们要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解决。为了更好的站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了能够在课堂上不断的创新,我们也必须时刻给自己补充知识积累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记忆,夯实基础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的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给同学展现出来,把难题简单化,把教学轻松化。总之,个人认为新时代小学语文奇偶暗示的基础素养就是知识,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没有打好不用地震房子就会倒塌,这基础知识就是盖楼的地基。只有提高自身的教育知识才能培养出出色的国家人才。
3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能力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全部的能力,不仅仅是部分的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等。在新时代的课堂上对教师的各个方面年代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能力:
3.1教学的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根本的。因为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主体,那么教与学就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要想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先提高教学的各部分能力。首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根据课程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活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也启到一个劳逸结合的效果。新时代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因而学校教育必须努力组织好活动课教学。
3.2创新的能力:
新时代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塑造一个具有创新能力课堂,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灵活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新能力呢?围绕教学内容,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创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着灵活的思维方式,对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老师必须具备的。在教学上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也要教学相长,改进教学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还要进行开放式自主性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思维和个人素质,培养和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能力素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把原本复杂枯燥的题目重新加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4总结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全面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我们一定要随着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全方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栽培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张晓强 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的前提和必要保证,大学时期是三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也不断完善,各大高校开始扩招,大批90后进入到大学继续深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他们是否做好充足的准备走向社会,迎接社会的挑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都依赖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培养。下文从加强与学生沟通角度、“微时代”对思政教育的影响角度以及党员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思政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
一、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进行,要将这一理念深入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然而,在我国这种教育模式下,以人为本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并不可能真正贯彻到行动中。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对于大学生而言,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含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要做到心灵关怀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才能实现。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前提是要取得他们的信任,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信任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信任对象,在权衡利弊之后,选出自己较相信的人。心灵沟通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心与心交流了彼此才能相互信任。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之前不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在授课的同时要全身心投入,有感情地与学生交流,不能只是简单介绍书本上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愿意进行沟通。教师要想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沟通首先要获得彼此之间的信任,相互信任了才能缩短之间的心灵距离,距离拉近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所以,高校在给大学生授课的同时,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灵情况,经常与其交谈,尽可能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巩固信任的基础,为思想道德建设顺利开展打造一个地基。
二、把握“微时代”特征
随着新时代的推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当下关注度最高的平台--微博也可以成为运作的一个新兴手段。随着微博的迅速普及,高校可以创建自己的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内将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到学生的生活中,减少了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微博又是一个相互通信的软件,高校可以通过微博收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反馈,及时修改和补充不足的地方,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得以完善。
(一)高校开通官方微博
微博作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对教学中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在官方微博中提出来。微博里的热点话题,可以给高校带来更多的关注者,在宣传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
(二)利用多种网络手段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脱离了新时代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全方面的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教育方式也朝着网络化发展起来。高校利用网络教育的特殊性,将多种网络手段结合起来,共同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随着“微时代”的迅速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创新要符合时代的特色。时代在发展,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节奏,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政治建设的使命。在热点问题讨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将舆论的热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三、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是有大批的党团组织和学生会,这些组织不仅覆盖面广阔、深入到基层学生中,而且拥有完整的体系。大多数高校都积极将优秀的学生培养并申请成为党员,在班级里成立党支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大学生中有能力的人都被各大社团招贤纳士到学生会,学生会作为大学生中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应积极发挥学生会召集学生的优势,开展集体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大学生对自我学习以及生活的管理,从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到带头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 历史;教育教学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注意教科研,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 培养学生健全的历史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历史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历史知识、优秀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因为实施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优秀教育传统和成果的发展。而且,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历史教学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注重实际运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能力
一、前言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尤其是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里,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理论来说,必须承认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中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工作是实现母语“听说读写”的基础时期,尤其是学生在掌握了书面语言之后,才能够培养出日后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在作者看来,语文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处于兴趣的培养时期,容易接受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越早接受语文教育,越容易与母语环境融合。
2.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不仅是教育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生存的灵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国家振兴、教育先行”,培养并提高民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整个语文教育体系出现了弊端,引起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因素以及对中国语文知识的错误应用,严重影响了国内语文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但是在新时代中,语文教育如何与其他内容的竞争,同样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综上两方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在新时代下我国小学语文必须以创新作为发展主线。但是,从现实情况而言,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创新,这就涉及到了教师教育创新的问题。
二、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因此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
在不同的时代,教育工作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先驱,作为一名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相当高的教育素养,才能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作者认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下的教育素养:
第一,德才兼备。从某一层面来说,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频率,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更新频率。目前,随着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教师日渐年轻化,在“德才兼备”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抓紧。德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才是指教师业务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任何一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因此教师教育也应该在这四个字上狠下功夫,通过进行系统的语言教育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策略,形成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因材施教。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在小学阶段甚至以前就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小学生更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形成,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必须拥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以满足多样性的教育对象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本身就要用友独立理解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三,独立人格。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工作的内容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结合教师教育培养,师范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基地,在学习期间并不会系统的传授如何组织学生管理和培养的事宜。
三、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语文教育的政策倾向和国家投入,在高考中也适当提升了语文教育的比重,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这而言是一个无言的鞭策。那么,如何看待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创新工作?作者认为,除了常规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从思想上进行转变
小学语文教师的思维较为活跃,但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工作中循规蹈矩,从不越雷池一步,造成了创新性的束缚。针对教师教育而言,就是要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约束,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可贵的创新能力;这要结合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并引入现代教育管理之中。
2.适应信息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一成不变,教师教育本身也是建立在各种新资源的基础上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所要掌握的内容绝非仅仅是教育范围内的知识,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新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中。例如,电子化教室的应用技能,除了掌握操作技巧之外,还要将平时在课堂黑板上讲解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国英,沃建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3:59-62.
[2]付红梅. 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08:16-17.
[3]周玲玲,王少华. 教师教育中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以语文教师教育为个案[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