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继承 重构 实践 感悟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开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经历着暴风骤雨般的“洗脑”“换脑”,正在重组重塑自己的观念系统,语文课堂也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和秩序,架构新的课堂结构和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新课堂结构应该是继承与重构的和谐交融。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有效的导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悟一:让动态生成与课前预设有机统一
动态生成是新课堂的重要思想,因为注重动态生成,所以有的学者明确提出“让不确定性向语文课开放”,有的教师则认为“让我们追求无法预约的精彩”,“让我们享受语文带给我们诗意的温馨”。理想的语文新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和课前预设的有机统一。当然,这种有机统一是个模糊概念,具体的比例应该因人、因班、因情而定。
感悟二:让一元与多元有机统一
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的知识、技能目标,即所谓“双基”目标的补充与提升。但是,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事实上,知识、技能目标应该是基础和前提,没有了知识、技能目标,其它目标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知识、技能目标普遍不重视,这将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下滑。造成字写不好,书读不顺,话说不清,文写不通,这还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因学论教的道理。因此,在语文新课堂中,我们应该抛弃新课程、旧课程这种无为的争论,坚决摒弃逢课必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主义做法,从教学实效出发,让新与旧,洋与土,继承与重构在语文课堂和谐交融。
感悟一:让读书声美起来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要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新课程,新课堂,要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感悟二:让语言文字训练动起来
不知从何时起,没有人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了,语言文字训练成了陈芝麻烂谷子。这显然也值得商榷。研究证明,小学语文教育是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辩证统一,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是遵循积累―整合―外显协调发展这样一个规律的。语文新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要注意渗透语言文字训练,特别要注意渗透读写训练,让语文课堂既“活”又“实”,既有灵动的诗意的栖息,又有规范的素养的内化。
感悟三:让教师的讲靓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讲”是教的方法,“不讲”“不教”是讲和教追求的目的与归宿。许多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新课堂,应该以学论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设计、组织学生的活动。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首先是认知感受,其次是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把它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和以往的积累融为一体,从而转化为新知识储备起来再成为获得其它新知识的背景。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所以,在语文新课堂中,教师当讲则讲,不要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当然,也要惜语如金,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趣味性。
感悟四:让综合性学习“实”起来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很显然,综合性学习也要体现语文性,要姓“语”。我认为综合性学习要追求四性:语文性、探究性、合作性、实效性。只有让综合性学习“实”起来,源于课本,超越课本,再回归课本,综合性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其本来的价值。
三、教师角色的确定
角色转变是理念系统重塑的核心,诸如教师是朋友,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诸如要蹲下来看孩子,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等等。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是先进的,是正确的,但教师把握时却进入了误区:讨好学生者有之,强挤笑容者有之,硬扮童心者有之,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者有之,让学生完全主导课堂还美其名曰尊重了学生……这种种情况必须得到矫正,否则语文新课堂就会失去应有的规范与秩序,效率与质量。
感悟一: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人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人,学生是学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使他们兴趣盎然、愉快地学;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人,要精心设计教案,要控制教学节奏,要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也应有自己教的主体地位,不能简单地成为学生学的附着品;学案不能代替教案,学生活动不能等同于教学,该讲之处要讲,应该点拨之处要点拨,该引领之处要引领……
感悟二:让失落的权威回归
教学需要权威,课堂需要权威,一旦失却了权威,课堂教学就进入了一种无政府状态,根本谈不上效率和质量。组织者也好,指导者也好,引领者也好,平等对话的首席也好,其中都蕴含着权威的因素。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追求和维护自己的权威,教师也应该强化基本要求,达成各种规范:字要写好,书要读顺,话要说白,文要写通,听要专心,思要缜密……这里没有讨价还价,这里没有商量研究,这里也没有个性特长,语文教学的底线绝对不能突破。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行知教育论著百篇.2005,7(1).
[2] 戴宁宁.新课改后理念时期的实践与探索.2007,8(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和树立学生正确阅读观的教学。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的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交往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和它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1 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泛化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指导性的重要地位。其泛化首先体现在“太空”。义务阶段的语文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中,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语文能力、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等培养。其中语文能力(默读等)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祖国文字的热爱等)的培养目标是比较宏观的,且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始终。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实际,来把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调整。由于其难以把握工程量较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对此进行整理,本身对教学目标就不大明确,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容易走向空、大的误区。其次,体现在“太泛”,也就是不明确。一方面本身用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概念就比较模糊,难以捉摸,教师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没有对预期学习成果进行可观察的表述。这种空泛的教学目标让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标准,缺乏正确引导的教学就像漂浮在迷雾中的小船,找不到方向。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在教学中可能“一把抓”,毫无重心,甚至有可能抓错了重心,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师在对默读目标表述经常只是单纯的一句“初步掌握默读的方法”,那么具体什么是“初步”,学生要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才算是“初步掌握”呢?是不是学生了解了默读的方法就可以了?还是学生知道默读的概念?亦或是两者都是?教师带着疑惑进行教学,可能选择了不适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后,没有具体可观测的检验性标准,教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大明确。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教学内容脱离原有的教学实际,是现在阅读教学的常见问题。在多元解读不断升温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的解读存在随意性。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语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作为母语,学生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据此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独创性”就刻意忽视小学语文课堂基本的字词等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对文本“独到”解读,想要“教别人没有教过的点”,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这种“漫天”解读,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埋下了随意性的隐患。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随机生成的生成型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和重视,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看法”,甚至不论学生提出观点适宜与否,抛弃自己既定的教学内容,把学生课堂随机提出的一些“独特的新观点”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受到了鼓舞,更加卖力的追求“新颖”,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也就更大了。
随意的教学内容也就造就了随意的课堂,不但课堂教学很容易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课堂变得散漫无组织,这大大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二年级下册第五课《泉水》是通过泉水流向大海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帮助来突出无私奉献的主题。笔者在对其教案的收集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把水的特征当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然“独到”,但大大偏离了教学目标,硬是把一堂好好的语文阅读课上成了一堂自然科学课。
3 教学方法的运用趋于形式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内容和学生链接的桥梁。形式化,也就是形式主义,即重现象而不重本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中,只单纯的追求“形似”,而忽略了其它更为本质的内容。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发出过同样的感慨:“我也是这样教的,为什么效果就是没有他好?”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去模仿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断磨合而产生的,要能彻底的领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本质掌握的不够透彻,又急于求成,只看到了表面的效果,如教学步骤是否一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教师片面的追求课堂表面的“活跃”,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堆砌在课堂里。现如今,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是对教师课堂进行评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加之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和中学阶段相比,没有中高考的压力,教学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教师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上。部分教师为了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便把各种教学方法简单的堆在课堂中,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着丰富多彩、形式多变,实际上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不必要的花俏上,甚至有可能把一堂完整的课生生的拆得七零八落,如此大张旗鼓的“喧宾夺主”,不但容易分散原本就容易分散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重心。
4 阅读教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传统课堂里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成了一种具有多重角色的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朋友”等。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害怕自己无意的言语或举动会打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不利于对他们对祖国文字的情感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小学语文教师更倾向于以引导和鼓励性为主的,缺乏针对性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像“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种观点也可以考虑”等基本上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禅,这样的话虽然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但在机械的重复中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导致学生一回答问题,教师也不考虑回答是否合理就先表扬了再说,表扬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对学生的回答有了“反馈”了,就不再深入思考和ρ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这种近乎敷衍的鼓励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深入思考,即不客观,也缺乏针对性。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反馈,很容易脱离学情;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价,也就很难准确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学习效果就很难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本文中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1 灵活应用教学参考书
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参考书为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确实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思路,为教师备课节约了时间,但是它却束缚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教师对于教学参考书形成依赖的思想,教师对于教材没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与理解的过程,教师以教参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参考书是不适用于每个学生的。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进行独特的创新,具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深入的分析理解教材,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才能够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进行教材的研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深刻的理解教材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知识的外展与外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根据教材的内容,拟定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再有计划地参考教学参考书,使得两者紧密结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有效性,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
2 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规划
对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整体的规划,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细小的环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复杂而又丰富,课堂教学必然有许多的细小环节组成,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这些细小的环节,并且在环节过度中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可能按照备课的教案进行一板一眼的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课程的进行情况,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与临时状况,灵活的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需要整体的规划,即教师在整体的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重要的板块进行教学。如在设计《再见了,亲人》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板块:在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要围绕课文题目来进行,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还有亲人指的是谁这两个问题,二是深入阅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在课文中理解出来亲人之间具有哪些事件,这是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三是重新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切入点来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如把握文章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对文章的感情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四是进行知识的延伸,寻找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与感悟,更加有利于教材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明确的思路,进行整体的规划,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对教材进行创新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练习,致力于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使得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本,而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工具和知识获得的途径,教师需要创新语文教材知识,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效的紧密的结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有效创新,大胆的尝试,甚至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如在进行某一课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于学生进行课文的大致阅读,然后再感情集中段落进行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每次获得的感情都会比前一次感悟的更加深刻,这样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新,这样的重组仅仅局限于一堂课中,也可以对正本教材进行创新重组,一个单元,一侧之间进行重新组合,并且相应整合课外、课内内容,使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最良好的效果,使小学语文课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有效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要内容与中心环节,需要教师用心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课程进行的程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总体上要体现主题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与生动性,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创新多元。
参考文献:
[1] 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 2012(3)
摘 要: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概念到行动,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但研究还比较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继续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近年来,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加强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注重加强高效课堂的建设。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活动中,只要我们以学生为基础,认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硕果累累。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教授者变换成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并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将教学当成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活动来促进教学发展的新概念,教师不再是传y教学的决策者和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应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起到引导和组织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量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有人说,学习过程是从“毫无疑问”到“怀疑”到“毫无疑问”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产生疑问时,他们才会对问题的探究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过程中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和建议,和老师直接将答案“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二、课堂提问整体优化
指导学生使用提出问题学习课文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方法。在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如何问,这跟教学效果的成败有很大关联。提问时间,提问方式的正确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不当的选择可能导致自我挫败,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方法来评价。提出问题应掌握火候,选择标准时间,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的目的是学习,协调教学活动及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学活动服务,受益者依旧是学生。
三、高效课堂实施
教学思想的解放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可以发挥自身的智慧与才能,在实践中取得不小的成就,归结为两个方面:
1.将部分课堂交予学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要求学生互相进行口语交流,要求学生规划课本的导入语,在老师的热情引导下,学生一直把重点放在课文上,然后老师来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在新课前,布置学生用心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清除生词字造成的障碍。学生在课前必须按要求掌握新生词字的学习。新课教授时,选择一两个学生教授字词,重点是理解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构造一次对生字词的增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别标记,然后组织字词竞赛。
2.把整个教室交给学生,锻炼他们的课堂控制力,以提高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有能力及较强能力的学生主讲自己喜欢的课文。在此之前,一般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准备,找寻资料,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生可以向老师询问课程的相关问题。总的来说,为了把课上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的才华,包括使用的教具。最后,学生也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出来,就类似于老师写的教案。无穷的激情,强烈的自尊心及志向坚定,让上课的学生走上讲台时,自然的状态,语言流畅,宛然一为“小老师”,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乐于表达、认真聆听,教学效果让人欣喜。这样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在乐学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新课程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相似的盲点。关键是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语言素养得以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教学月刊,2006(2).
[2]任效峰.浅析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13.
[3]徐杰.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M].学林出版社,2007.
[4]陈兴江.如何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速读,2014(5).
[5]邓玉珊.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程[J].读写算,2012(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语文教学技能 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概念包括三个内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以学习高深专业知识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职业技能的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属于职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培养也被纳入高职教育行列,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组织设计、实施调控和检查测定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实践教学在培养师范教学技能方面的具体运用值得探讨。
一、 转变传统观念
(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因而认识论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样也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就承担这两个方面。然而,现今的高职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方面均强调理论教学,理论课程比重较大,教材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教材一致,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广度,科研也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细致剖析。同时教师纷纷注重提高个人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单一地讲理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
西方先进高职教育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提示:澳大利亚TAFE学院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室即实验室,实验室即教室,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环境,课堂教学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原则,纯理论的课程较少,基础课更是以够用为度”。德国“双元制”学员大约“60%是专业实践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附近公司、企业里的研究人员和大学的教授”。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附件中也明文规定:“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由此可见,适量的实践教学是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在实际教学中,高深的纯理论与太难的教材也很难被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相反,依语文教育专业特色而定的实训课深受学生喜爱:如教学法、演讲与口才、三笔字、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见习、试教、毕业实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等。事实证明,着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高职教育应该走的是理论和实践平等对待之路。
(二)由精品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扩招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从2002年145万到2007年495万。而教师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精品教育的神话被打破,高职教育由精品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成为必然,而大众教育的特点之一就着力于培养众多熟练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生并不需要非常高深的理论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更多应注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毕业后能很快上岗操作。就师范生而言,他们在大学中如能系统的学习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技能,上岗后就能很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比如识字是小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如何教会小学生认识并识记生字呢?方法是很多的,人们常用的有加一加、减一减、画一画、拼一拼、换偏旁、编儿歌、找朋友(组词)、编谜语和说成话等。我曾见过一位小学老师用“王先生和白先生同坐在一块石头上,打一字谜”的方法教学生识记“碧”字,形象生动,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且印象深刻。实践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大学生,适应大众教育的特色。
(三)增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
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从全国来说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全国学历整体水平的升高,大专生教小学、本科生教中专、研究生教大学已成为普遍现象。据我院2006届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显示:56%的大专毕业生在各市(镇)、乡(村)教小学。当时,在各地招考教师时,台山、恩平和开平等地均只考语文、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给高校传递一个错误信息:单一的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应付实际教学。其实不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字体、音乐、画画、舞蹈甚至表演等综合素质。“在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曾听过《画风》一课,让我感触很深。老师唱着《小草歌》中“春风啊,春风啊,你把我吹绿”作为导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从诗歌、歌词、成语和现实生活中去找风。老师顺势提问:“既然风能唱出来、说出来,那能画出来吗”?学生也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这堂课不但让学生感受风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课堂教学效果很好,这都得益于老师生动形象的演绎。这位老师在课后解释道:读中师时,学校开设的舞蹈、音乐、画画等课程培养了其各种技能,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都说小学老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要懂一点,要办出有特色的语文教育专业,在就业竞争中取胜,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不可少的。事实上,也不是所有师范生毕业后都能去当小学老师,我院2006届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中就有30%从事文秘、广告设计等非师范专业工作。所以,在培养一定文化素养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实践“双证书、“多证书”的教育理念,也能获得就业机会。
二、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新运用
教师口语、三笔字等常规实践课,采用了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备受学生喜爱。那么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如何发挥其较强的理论优势呢?首先,更换教材,一味讲究高深理论的本科教材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一致,应更换为高职高专版的教材。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就拿外国文学来讲,教师可将小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收集分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列夫·托尔斯泰是外国文学必讲的作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取了他的《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和他的传记节选《列夫·托尔斯泰》。将这些作品放到大学课堂,让学生提前找些资料上台来分析,以此展开讨论。或者将小学课文相关教案带入课堂,同学们自找资料,对作品进行分析。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最大,对学生学习存在的缺点最少,最令学生满意,而且是学生最希望老师采用的。再次,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师范专业课的理论性较强,就拿外国文学来讲,对作品的分析就牵涉到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哲学、历史和地理等相关学科理论性强。如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课堂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近年来,校园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导致性格分裂而杀人,从马佳爵、敖力到赵承熙,这些血的教训让我们痛心不已。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塑造了在校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由于贫穷导致性格分裂,制造出“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的荒谬理论,而残害了两个老太太。如能将书中的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有机结合,做到从作品出发,深入挖掘作品深意,同时跳出作品,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课程改革的两点建议
“课程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师范类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强化“文学文本解读”课
文学文本解读属专业选修课,提出来并具体运用也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师范类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不选或选了不认真学,主讲老师也因为这是非主干课,属考查科目,也就草草应付过去。殊不知,新课标中强调的“阅读”目标的实现就取决于老师解读课文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大学课堂的文学文本解读选修课正是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灌输给未来的小学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倡导今后教育的内容80%~90%应该放在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学习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上。”语文文本的解读也是实现“人文化成”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塑造健全人格所在。此课程也有利于教学个性化模式的发展,在平等交流读后感时个人的思想得到展示,他人的优点得到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师生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也能促进其他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曾听过一堂课《检阅》。它是波兰作家阿·卡斯基在波兰1944年获得解放后举行国庆时写的,当时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军进入波兰一举粉碎了德国纳粹的黑暗统治,波兰也最终实现自由民主。本土有很多儿童团员也参加了这次战役,有些付出了生命或负伤。《检阅》以此为背景,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在中负伤的儿童团员)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由于老师没有从文艺学中作者创作背景的角度来提示小学生,因而也就不能准确的读懂作品,致使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定论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挖掘出爱国的深意。所以说,建立在文艺学(尤其是文艺批评学)、美学、哲学等基础上的文本解读课不但不能删除,还应该强化。
(二)增开“解读新课标”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现代小学教育的航向标,此课标通过课程目标、结构、评价、管理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新课标也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角色、行为和文化也需要跟随变革”。在校师范生尤其要理解新课标的宗旨和具体运用。现在有种观点就是将中小学教学法和解读新课标混为一谈,各校开设的教学法老师在这两方面各用50%的课时。表面上看,用新课标的理论去指导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两者都没有讲透。对新课标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它还牵涉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转变和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等相关知识,这些也是教学法课不能替代的。单独设置解读新课标课,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其恭,李冠乾.教师的能力结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戴维,张迎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国际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4,(27).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张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