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数学建模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数学教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分析
1.1学生自身的基础差
民办高校是三本,招收的是一本、二本筛选之后的学生。他们高考的数学成绩只有几十分(满分150),过及格线(90分)的都不多。这部分学生也正是因为数学拉后腿,没有达到二本的分数线。对数学没兴趣,甚至讨厌学数学,害怕学数学,是他们进入三本民办高校后上数学课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心理问题。另外一部分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也因为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脱节,产生学习障碍。比如在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部分的内容里,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没学反三角函数,也没学过y=secx和y=cscx两个三角函数;再比如讲函数的连续性时,证明正弦函数的连续性,需要用到和差化积公式,这个内容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也没学过。
1.2教师方面的问题
在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是年轻教师。有一小部分从公办高校退休以后应聘到民办高校的代课教师或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对大多数年轻教师而言,他们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经验,也缺乏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专业课知识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的教学经验,再加上数学课本身抽象、枯燥的学科特点,形成了数学难教、难学的局面。
1.3学校方面的原因
“上大课”的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课堂的学生人数,少则在70人以上,多则超过100人。课堂教学过程暂且不论,仅就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一项,就可看出问题。一个教师一般带3-4个课堂,面对的学生人数在350人左右,即使一个学生一周只交一次作业,每个教师每周也要批350本作业,这要占用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在可以只批的政策下,每周也要批100多本作业。如果不布置或少布置课后作业,依靠学生的自觉性,靠学生自觉地做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更加无法保证。
2民办高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民办高校自办学以来,对数学课的学时一减再减,对教学内容也是删了再删,对考试不过关的学生,采取补考、清考、重修等多种办法,但仍然改变不了数学难教、难学、难通过的局面。考试不过关的学生人数多了,给学校的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毕业;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因为学生数学基础不够,不得不调整专业课教学方案,对专业课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不利;第三,对少数想考研的学生而言,平时的常规教学所学的数学内容根本满足不了他们考研的需要;最后,学生每年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因为数学功底不够很难出成绩。
3对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3.1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民办高校因为体制的原因,任课教师除了规定之内的工资收入外,再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武昌工学院的数学教师曾经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编印了数学练习册,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为教师们创造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活动经费,曾经对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学校方面却以练习册向学生收费可能会产生经济方面的问题强行中止了这件事。虽然没有追究相关教师的责任,但却严重伤害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来教师们只按部就班上自己的课,做自己份内的事,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即使想主动做点什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因各种顾虑打消了念头。事实上,没有教师编印的数学练习册,布置数学上的习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购买练习本同样要花钱,但效果却相差很多。所以建议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运用灵活多样的各种方式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增加数学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
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但将数学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却是可以做到的。增加数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让数学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让专业课教师更熟悉完备的数学知识,无论是对数学教学,还是对专业教学,都是大有好处的。
3.3开设小班数学课
在“上大课”的教学模式下,补充小班教学模式,主要为有意考研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讲授更广更深的数学知识,满足他们的需要。
3.4开设数学实验课
数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数学软件。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对数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将数学作为工具使用。以求导数和求积分为例,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求出导数或积分的结果,利用求出的结果进一步说明问题。如果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数学软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地求出结果,就达到了目的。但武昌工学院自办学以来,在数学教学方面,一直没有把开设数学实验课提上议事日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94-02
在我国,从入学开始,数学就一直是主课之一。虽然奥数比赛已经取消多年,但家长还是早早地让孩子参加数学补习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数学几乎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为什么它在教育体系中占这么大的比重?如此设计课程体系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数学能够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因素,必须先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小学生的特点为基础的。小学生平均年龄在6岁到1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从表象过渡到运算图式,已经可以开始理解抽象概念,但要有具体内容支持,不能脱离情境。
小学数学课本涉及各种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规律、简单的运算法则等知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既具有抽象性,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指的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这门学科;抽象性指的是数学学科的典型特点,也是它可以培养逻辑思维的原因。由这些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应当具备形象性、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依赖于他人,独自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体现在:当个人与集体的思考结果不一致时,保留自己观点的能力。我国是集体主义社会,在享受集体主义社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相比较于个人主义社会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更为难得。因为在集体主义社会更加容易产生从众心理,随波逐流,也更容易依赖他人,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自行解决,而是求助于长辈、教师或同伴的帮助。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创新意识”,同时明确指出“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所以说,培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是对于个人素质的追求,也是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号召,更是适应全球发展的大潮流。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非常多。本文只讨论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教师权威意识、教学节奏、小组合作、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
1. 教师权威意识的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服从权威实验”:研究员请来普通人作为被试参加实验,并请来2名演员扮演“权威人士”和“学生”(被试并不知道“权威人士”和“学生”是由演员扮演的)。实验时,由“权威人士”向被试说明实验的方法和目的:这是一个关于惩罚效应的研究,教师要让学生记忆单词,如果回忆错误,将用电击作为惩罚。被试扮演教师,当学生回忆错误时,被试作为教师要向学生实施电击。刚开始的时候,记忆任务还可以很好地完成。但随着单词量的增加,记忆变得越来越困y,学生出错越来越多,因而施加的电击也越来越强。从电击增加到75V开始,学生发出;到120V时,学生大喊出声――表示他已经感到非常痛了;150V时,学生惨叫:“放我出去!”当被试犹豫时,“权威人士”就在一旁说:“请继续。”当增加到300V时,学生猛烈撞击墙壁;当被试几乎祈求地看向“权威人士”时,他则会更加严肃地说:“继续进行实验是极其必要的。”超过330伏时,隔壁只有可怕的沉静,但“权威人士”会告诉被试,不回答也与答错做相同的处理:“你没有别的选择,必须进行下去!”实验结果如此可怕――有65%左右的被试会按照“权威人士”的命令将实验进行到底。
这个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的天性,在某些情境下,人们甚至背叛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的命令。这种天性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小学生把教师当成权威,不敢忤逆教师的命令,教师说的都是对的,没有一丝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道题,教师说怎么解就怎么解,不会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办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就坐在座位上被动听课。如果教学“1×2=2”,很少会有学生问:“1×2为什么等于2呀?”显然,小学生缺少质疑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数学问题。
2. 教学节奏不当
教学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不好,过慢则会导致学生昏倦,教授的知识太少;太快则会导致教学环节之间缺少应有的停顿,致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契机。例如,教师讲解完第一道习题之后,就直接讲解第二道习题。那些做错第一道习题的学生,本来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处于顿悟状态,此时正是灵光一闪的临界点,然后就可以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彻底弄懂这一类型的题目。但教师却马上开始讲解第二道习题,这就迫使学生从独立思考的状态中走出来,为了紧跟教师的节奏,生怕错过第二道习题的讲解,学生不得不打断自己的思考。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学一题会一题,无法学一道题会一类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类似情形还体现在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备课时知识点之间互相衔接,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于教学时间紧张,课堂上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就马上讲解下一个知识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知识点是无法在瞬间就彻底弄懂的,更别说在这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学习下一个新知识点了。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堂课上的大多数知识“一团糊”,出现“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收到的教学成果不好”的局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习题与习题之间留下几十秒空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讲解之后,要给学生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又保证下一个知识点能顺利学习。
3. 小组合作运用不合理
小组合作是指若干个学生合作解决一个问题并从中获益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辩论技巧等,受许多教师青睐。但是,小组合作方法的使用也是有技巧的,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形:进行小组合作时,只有某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高谈论阔,其他学生在一旁开小差,等着这两个同学找到解题思路,甚至放弃思考。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并不立即组织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而是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在不知道即将来临的小组合作时,学生以为这是一个独自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存在依赖心理。每个学生独自思考之后,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成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不全面,每个组员的想法都有局限性。当发现别人的思考结果和自己的不一样时,每个人都倾向于为自己的思考辩护,这就必然产生思想碰撞。同时,为了达成小组统一的结果,组员还要通力合作。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新兴技术也被应用到教育行业,如Flash,3D等。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知识的展现变得更为简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现代技术使知识的理解太过于容易了,学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经过苦苦思索才能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以正方体的学习为例,教师出题:有1个正方体,6个面中每个面的颜色都不一样,猜猜什么颜色的面分别是相对的?同时,给出3张图,每张图都能看到正方体的3个面。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根据3张图片,在脑中旋转、颠倒,最终建立起一个符合题目的正方体模型,然后才能找出哪些颜色的面分别是相对的。讲解这道题时,教师需要把自己脑海中的建模过程和技巧详细地告诉学生,学生也要努力理解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这个努力思考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脑力的锻炼,也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这个六面体的Flas播放一遍,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虽然获取知识更快捷了,但却丧失了锻炼能力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在合适的时机用,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好效果。若是毫无节制地滥用,会使学生懒于思考,只想等着最终教师答疑了。学生会想:既然可以学得这么轻松,为何还要苦苦思考呢?就这样,学生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警惕现代教育技术滥用的危害,做到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颖.《四世同堂》中的家族情结与人物形象[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