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课文教案

五年级课文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课文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年级课文教案

五年级课文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及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初步感受复述课文的不同形式。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神态动作变化,感受人物心情,体会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

2.传说故事与现实结合,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3.理解故事内容,说出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预习卡.预学单.ppt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1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课前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ppt1)读得很响亮,不要拖长音,再读课题。

二.了解学情(3分钟)

1.检查字词

课前,同学们已经借助预学单预习了课文,看一看这些词语会读吗?(ppt2)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生读。评价语:读音很正确,有个地方需要大家注意。当词语中最后一个音是三声时,发音一定要饱满,如后悔、叮嘱、听懂。再来齐读一遍。

评价语:同学们认真朗读的样子真美。

2.字义、写字指导

同学们,生字表中有一个字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僵)。评价语:你真善于发现。(ppt3)僵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字的演变。僵是一个形声字,左侧单人旁表示人的身体,右侧三道横将两个田分隔开,使他们互不相连。造字本义是身体由于受冻而变得硬,各部分不灵活。

(ppt4:书写)(ppt4)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右侧中间横最长,两个田基本对称。请同学们在田字格本上仿写两个。(坐姿、握笔姿势榜样,动作)写完后同桌两人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哪里还可以改进。再写一遍更好的。

僵字在文中没有出现,请你根据它的意思,大胆猜测这个僵应该与哪个情节有关?(预设:海力布变成了僵硬的石头。)评价语:你想到了故事的结果。

三.

整体感知(4分钟)

海力布变成了石头之后,人们有没有忘记他呢?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人们为什么会世世代代纪念他?他做了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

小组合作: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请同学们拿出预学单,小组合作交流这个问题。

(第一件事: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第二件事: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第三件事:为救乡亲们,海力布变成了石头。)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吗?(相机板书:救白蛇,得宝石,劝乡亲,变石头)(孩子不会简练概括师可以示范第一件事)

四.

精读点拨

1、同学们,海里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段,找到相关的句子,把你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预设1: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热心助人)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他的热心助人?(每次、总是、只、很少等)你非常善于分析。你能抓住这些关键词,再来读一读吗?(生读)

我听出了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让我们带着体会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预设2:海力布想,珍宝我倒是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说,实在太好了。)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海力布不贪图财富,他想通过劳动来帮助更多的人。)是呀,你真善于思考。

2、同学们,除了热心助人、不贪图财富,海力布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自由朗读第六段,你能体会出小白蛇的心情吗?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通过再三叮嘱体会到小白蛇非常关心海力布。)你是抓住了小白蛇的动作。生活中,有没有人再三叮嘱过你什么?(生答)可见,你的老师/家长真的特别关心你。

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生:无论···都···中体会到事情很严重。)你是抓住了关联词。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的非常严重?(生:马上、永远)

同学们,抓住关键词体会,这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再来读一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齐读一遍。

3、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牢记小白蛇的叮嘱,就这样平静而幸福的过了几年。有一天,他忽然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生: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小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预设:慌慌张张)你能再来读一读吗?生读。听到这样的消息,人们通常会怎么做?(预设:逃跑)是呀,但是海力布是怎么做的呢?

3.品读第八段,感受“焦急”(5分钟)

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找出听到消息之后,海里布是怎样做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预设:你回答很全面,先来看这一句。)

(预设1: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出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此时此刻,海里布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着急)你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预设:急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预设:我要快点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你能带着这种体会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生读)

(预设2: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文中没有具体写明怎样催促,只是一句话带过。你可以想象一下吗?(预设:海里布说:“快点走吧,我说的是真的······)你想到了海力布的语言,谁还能加上动作或者神态再来说一说?(预设:海力布抓住一位老人的胳膊着急的说······)你真有想象力。尽管海里布焦急的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他。

他接下来又是怎样做的呢?(预设3:海里布急的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此时此刻,海里布的心情怎么样?(预设:焦急万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急的掉下了眼泪)

同学们,通过海里布神态的变化,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他越来越焦急了。)为什么会这样?(预设:因为灾难那上要来临,而乡亲们却不相信他说的话。)是呀,灾难马上到来,再不走必死无疑。如果用上一个成语来说明当时的危急,你会想到哪个词?火烧眉毛,危在旦夕……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第三段话吗?(生读)

同学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是体会人物情感的绝佳方法。老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简单创编,让我们小组内分角色来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分角色朗读、配乐)

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我可以加入吗?

(大屏幕内容:

海力布(老师)乡亲们,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民(男生)我们住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

海力布(老师)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请大家相信我,赶快搬走,快一点!

民(男生)海力布,你今天是怎么了?说话稀奇古怪的!

海力布(老师)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人(女生)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说谎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上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尽管海里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没有人相信他。

4.品读第九段,感受“镇定”(6分钟)

在这危机万分的时刻,海力布的神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9段,划出相关句子。

(预设:他想到这里,就镇定的对大家说:“······”)为什么会由“急忙、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泪”变成“镇定”了呢?(预设: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会夺取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面对着乡亲们的不相信,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灾难,牺牲自己成了拯救乡亲们的唯一选择。谁能饱含深情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儿都飞走了。”接着,他把怎样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里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5.

诵读第十段,感受乡亲们的心情(大屏幕出示)

师:望着已经变成了石头的海力布,

生:望着已经变成了石头的海力布,

师:乡亲们内心无比后悔

生:无比悲痛!

师:他们眼中含着泪水,不停的呼唤着——

生:海力布海力布······

师:那位老人这样说——

(生随机,预设都怨我,如果我们早点相信海力布就好了!

师:一位乡亲这样说——

(生随机,预设:海力布,感谢你!)

师: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

生: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

师: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预设:舍己为人)同学们,平日里热心助人的海力布,在面临灾难时他义务反顾地选择了舍己为人。这是一种大爱的精神。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纪念这位英雄。

齐读最后一段。

五.复述课文(5分钟)

这里为什么为什么会用据说呢?(预设:不是真实的)“据说”这个词也正好说明了民间故事流传至今主要依靠人们的口耳相传。

在复述故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预设: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什么问题?(预设:详略得当,重点内容略微详细一些。)哪位同学能结合老师的板书和同学们刚才讲到的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听了你的讲述,老师也禁不住想来讲述这个故事。(配乐)(ppt16)

一个伟大的民族,流传着一个故事。猎人名叫海力布,善良有爱又热心,

勇敢救下小白蛇,白蛇感恩送宝石。晴天噩耗传耳中,为救乡亲变石头。

舍己为人真情在,英雄故事永流传。

孩子们,老师刚才复述故事用的是什么方式?你看,复述课文只可以有多种方式呢

六.拓展延伸(1分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3月30号,四川省凉山突发森林大火,着火点海拔约3800米。31位失联的消防队员无一生还。为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孩子们,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许多像海力布的人们的付出。少年强则国强,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预设: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学习海力布热心助人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半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课题。这是一位平日里胸怀如大海般宽广、竭尽全力对乡亲们施恩布德,遇到危险又舍己为人的猎人——海力布。让我们一起再亲切地叫他一声: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则民间故事,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之所以能够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至今,是因为故事中主人公都具有美好的品质。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们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真善美永远不会改变。

五年级课文教案范文第2篇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ě

xiè

未解(

浑身解数(

解释(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

供给(

供耕织(

提供(

供词(

二、比一比,再组词。

昼(

)耘(

)供(

)桑(

)傍(

查(

)坛(

)拱(

)嗓(

)榜(

三、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

A、理解,懂得

B、分开

C、解除

傍(

A、临近

B、靠近

C、依靠,依附

阴(

A、暗

B、树荫

C、不光明的,诡诈的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五、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②蛱蝶:蝴蝶。

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01课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未解(jiě)

浑身解数(xiè)

解释(jiě)

解甲归田(xiè)

供给(ɡōnɡ )

供耕织(ɡònɡ)

提供(ɡōnɡ )

供词(ɡòn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多音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二、比一比,再组词。

昼夜

耕耘

口供

桑树

傍晚

检查

花坛

拱桥

嗓音

榜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形近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三、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B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字词的意思的掌握情况。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范成大

夏日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整体理解情况。

五、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儿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情况。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1、

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五年级课文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环节、各个方面为主”,“讲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中”。因此,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不仅需要进行文化启蒙教育,还需要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语文课程在学生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语文教材比数学等其它教材包含着更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法制教育资源;三是法制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融进语文教学当中。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方面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又不能简单的把语文课上成法律课,因为从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来看,小学生毕竟不同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所以,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应更多地在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从小处着眼,以达到涓涓细流、天长日久、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慢慢积累,自觉的学法、懂法和守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学相结合呢?

一、渗透法制教育应适时穿插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的主要场所。语文课文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课文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者通过索溪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索溪峪的水野、野物野、人野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讲述水野、野物野、人野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么美好的大自然,每个人是不是都希望它长期保留并供后人观赏呢?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与人共存。如果破坏大自然,如砍伐林木、猎杀野生动物等,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尤其是猎杀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一部专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大家都要严格遵守。同时,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如果到大自然中去游览或观赏,千万不能破坏大自然,更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如果捕杀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就能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二、渗透法制教育应与词语的讲解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然会讲解或使用到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词语时,可以有意识地尝试从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可以从法制视角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属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已触犯刑法,构成侵占罪。再比如:分析讲解“见死不救”这个词时,同样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你有能力施救却不愿施以援手,你就有可能为此成为被告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在教学中,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并从法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法制教育应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如果适当时在课的伊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介绍:“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万年,如今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鲸,保护鲸的情感。

五年级课文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现状 思考

新课改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回顾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有喜有忧。喜的是老师们经过这十年来的学习、实践,思想上、专业上都有很大提高,忧的是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文的“魅力”,学生感到学语文难,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老师感到教语文难,难在不知如何教才能更高效。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对课标的把握不准,课时目标制订不合理,不准确,课堂教学难以“圆满”。

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目标都作了很清楚的要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段的目标要求是不同的,能力或者说技能要求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对课标没有吃透,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目标制定过高。如我们今年4月份的市级优质课评比中一个老师部分教案如下:

《蜘蛛结网》

西师版一年级

本课共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蜘蛛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网、刚”等12个生字,会写“再、问、实”3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初步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只从上面教学目标的制订就能看到老师对课标的把握存在问题,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过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可能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的学习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的兴趣也是第一重要,只有孩子们有兴趣,才能有乐趣的学习,如果要求过高,会挫伤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们不愿学习语文。

下面是一次和老师的交流:

现在我们都不知该怎么教语文了,学生对语文没兴趣,老师不想教。

为什么?

我们去年的一次考试有这样一题:(一年级)树木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得分少,我们也不知以后该怎么教?

这个题可能有些难度或者说题目不太合适,但也不至于让你们不会教语文了吧?你们这样去考虑,从这样的题目可以看出,出题者的目的是什么?有可能是想让学生去从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再一方面,如果是我出的题,答案制订可以开放,只要是学生能答出任何一点与树木有关的看法或者是认识都应该对。对于老师来说,从这样的题获得启发,教学生从生活、社会这一大学堂中学语文,从低年级开始就教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不是更好吗?

正如今年暑期,网上晒出郑州市一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试题当中“饭后付账叫()”,张女士的孩子回答“结账”,被阅卷老师批为错误一样,本身的题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就出在了老师太注重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结果确实有些“伤孩子”。

从以上的案例中不难看出,老师把握课标不准,在实际调研中还发现有老师还让学生一个字写一行或几行的案例,使我们哭笑不得,这样的教学怎么会使孩子爱上语文!

没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上要么是“对话”或者说是提问式的,要么是热热闹闹名义上是自主探究实质上是形式化或者说是表面化的自由。

语文课堂应该是孩子读书写字的课堂,而现在还有部分老师是“对话的课堂”。阅读教学是对话教学,一节课下来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只重对话,不重读书,学生只匆匆读一遍二遍,就开始展开对话交流、组织讨论,一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老师、学生就在每段“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的交流问答中完成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默读、静思、写作的时间没有,学生个体阅读、思考和感知的体验被忽视。课标提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学生的“读”,否则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模式化,缺乏个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涌现出了不少独特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方法和经验无可厚非,但盲目的照搬经验和方法就有些非议了。就拿目前比较流行的“导学案”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者,有反对者。在教学视导和调研的过程中,特意关注了本地导学案的使用情况,发现导学案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却是现实存在的。就拿语文来说学生提出了如下意见:

老师在编导学案的过程中,过多地体现了某个老师或教辅书的思路,如文章每个段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结构等等,这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跟着导学案的思路走,从而丧失了自己学习探索的过程。

导学案中概念性的知识总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古文某个句子的翻译、某个字的用法、课下注释等,更多的学生把它当成一个翻书抄答案的过程,没有自己的思考,印象也不深。

学生的程度不同,理解力不同,导学案很难把握好一个度。知识分析太浅,好学生做起来无意义;知识分析太深,差学生不会做,达不到应有的预习效果。在使用方面,不少学生投机取巧,为了完成作业,很多本该课前完成的题目被当成了课后作业,起不到预习的目的。

有些同学做完导学案便认为这节课已经掌握了,忽视课堂教学,忽视细节,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

这些问题的发生是盲目照搬经验的结果造成的,魏书生是语文界的专家,但没有出现第二个“魏书生”,洋思经验和杜郎口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

五年级课文教案范文第5篇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知道学生“在哪里”

有人笑谈:语文教师上课时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非但不是“零起点”,而且是起点各异。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犹如处于阅读之旅的始发站,教师很有必要对出行的人员及装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1. 学生的知识起点

谁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课堂的,虽然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抓住关键词“智慧”开展教学,再布置课堂作业:联系文本说说“智慧”的体现,用“智慧”一词造句。笔者看着“熟悉”的作业,不由想起之前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时,关于“智慧”一词的教学也设计了类似的课堂作业:题1 ,正确书写“智慧”,至少说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题2,用“智慧”造句。题1的设计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词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题2的设计与四年级的“撞衫”了。两个年级课堂作业雷同的现象,说明四年级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零起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2. 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一般是指学习和认识新知识时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断,主要有自然起点与逻辑起点两种。关于自然起点,通俗地说便是感性思维,是关于主体的感知觉记忆与情绪的心象手段。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一种心象手段,是运用表象和想象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为主,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让学生完成“作者笔下的小艇是什么样的”与“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两份作业,便是两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体现。前者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通过感知觉的参与,产生富有情绪的表达――小艇又窄又长,两头翘起,还很灵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断:小艇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两种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只是作为教师很有必要考虑:小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有所认识,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3. 学生的经验起点

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的作业:这篇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完成这份作业,需要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梳理要点并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难度,并非适合所有年级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在新课伊始便出示课堂作业:课文围绕荷花写了

、 、 等三方面的内容。期待学生以“闻花香、看花美、联想花”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这必然导致课堂上出现少数学生应答而多数学生当“看官”的现象。假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各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学生很容易读懂第一段写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写作者看到美丽的荷花,第四段写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础上,借助课堂作业:“课文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经由读懂一段话,再把段意联结起来整体把握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中年段学生语言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重要经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重视学生的经验起点来展开教学进程。

二、 定位学生的学习终点,明确学生“去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制约和规定学习的进程[1]。其实,相对“在哪里”的茫然,关于“去哪里”――学习终点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总会从字词学习、文本把握、词句理解、表达赏析等方面列出几条要求,并付诸实践。

不过教师信手从各类参考书、教案集中誊抄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段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情的具体要求,大多缺乏针对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课堂作业设计也失去了准星。明确教学的终点,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能关注学情,体现学习策略,给出检测标准,教师依标扣本设计课堂作业方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共同走向终点,并允许个别学生拥有一定范围的弹性要求存在。

1. 明确学段的阅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第三学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但是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决定了课堂作业设计着力点的异同。如,同是写人叙事文章的内容概括教学,四年段属于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第三学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堂作业应这样设计:题1,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老汉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体的语句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题2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特点,说说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写一段话。教师熟识学段目标,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学段目标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定和提示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有的放矢。

2. 明确课时的训练目标

学段目标是基于学段的基本要求,相对宏观一些,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引领教学和检测学生是否到达终点的评判标准。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解作者笔下猫的性格,并用关联词说说它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作业设计如下:课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______。主要体现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虽然______但是______。表达作者______的情感。

学生当堂答题,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观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所有学生最终到达终点。

3. 保证必要的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还应体现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新课中的生字,有的学生课前已熟识,有的学生连字音都不能正确拼读。基于学生起点的教学,教师应把听写排进课堂作业,用时2~3分钟进行6~8个生字的听写,随后同桌用1~2分钟迅速批阅。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展开易错、难懂字词的教学,然后让听写有误的学生订正誊抄;达到正确书写和理解的学生,自由选择用其中的词语口头编故事或写句子。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教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允许弹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到达终点,教师还会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取得了“破纪录”的高水平发挥。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师在课结束前出示课堂作业:题1, 抓住词眼“醉”,说说文中谁醉了,为什么醉了?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题2,思考谁没醉?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选择题1的学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词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表达之妙:“小儿醉”因为周围景美,因为卧着剥,自由惬意而醉;“翁媪醉”,因为满足于孩子们自然成长已能分忧,老夫妻自在逗乐喝酒而醉;“大儿子醉”因为暗喜自己能种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劳动能换来美食而醉。教师从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达到学习的终点。选择题2的学生则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抱负,感怀作者的豪情与无奈。学至于此,学生显然超越了学习的终点,奔向了另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