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类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业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28-03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农业类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与主要任务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驶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其规模和数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人们更加关注其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农业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同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将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造成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专业思想又称专业观,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学生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从事专业工作的思想基础,是专业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专业思想教育,是指有关专业思想及其涉及的培养目标、方案、模式。专业思想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问题;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科学规划未来,为今后的发展明确方向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专业建设的灵魂,直接引导着专业建设的方向、重点、特色和基本思路,是高职院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这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农业类高职专业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开展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为目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如何正确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如何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专业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
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环境并不局限于学校,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训实习也占很大比例,往往企业实习实训更需学生在实践中自学、自律。因此,高职专业思想教育要贯彻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我反省等途径开展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思想道德水平。
2.贴近职业环境,突出岗位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扩大了高职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提高了专业思想教育的难度。因此,高职专业思想教育要更贴近职业环境,突出岗位实践,不仅要讲理论,还要把理论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强化课堂教学,还要推动课堂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广泛开展各种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把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品行、职业理想等渗透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去,真正做到在教育中开展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面对学校与企业两个环境不同的要求与压力,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要关心他们面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要将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努力用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专业思想教育的创新实践
1.引入行业规范,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工学结合相互渗透,实现专业思想教育方式创新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兽药行业GMP、GSP管理规范,推行“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兽药GMP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接轨,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接轨,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接轨,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接轨,同时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现企业产品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高。人才培养与专业思想教育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文化素质的培养与职业认知。以校内实验室与实训中心为主、校内基地职业体验为辅,在实施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以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认知与体验为目的,在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夯实基本专业技能。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和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综合素质的个性设计,使其明确学习目的与职业方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意识的养成。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由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开展《兽药生产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项目教学,掌握专业岗位技能,完成岗位技能考核合格证考核,使其初步养成职业岗位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的提升与专业素质的强化。以在兽药生产实训中心、兽药营销实训中心和校内实训室进行项目教学与实训为主,校内理论学习为辅。学生在完成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同时,由校外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训中心和校内实训室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教学与实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第四阶段为综合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形成。在校内实训基地――倍康药业,以结合岗位工作和企业文化进行生产性实训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学生独立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参与倍康药业真实生产与营销活动,参加企业员工培训,与倍康药业共同进行指导和考核,使其形成吃苦耐劳精神、韧性意志品质、综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五阶段为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预就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以员工身份独立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学校与企业负责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2.更新专业思想教育主体观,以“双师”制为切入点,实现专业思想教育观念创新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专业思想教育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需要进一步更新专业思想教育主体观,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师生的双向互动,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依托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理事推行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家)导师”的“双导师”制度,聘请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家、工程师为“企业导师”,学生也作为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提高思想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使他们确立在职业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不同环境中接受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家)导师”的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到企业进行“全真”实习,在“企业(家)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感受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实现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有效对接。同时,推行顶岗实习经历证明、职业技术鉴定证和毕业证的“三证”制度,企业导师(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学生能力素质评价体系,对项目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重职业能力、重实践活动、重创业创新、重个性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接轨,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使专业教育效果的评定更客观、更合理、更社会化。
3.融合校企多元文化,以“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为平台,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提炼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因此,要吸纳职业理念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提炼、升华为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同时,要及时整理、挖掘和提炼专业内部全体成员信奉并为之努力的价值理念及专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成每个专业独特的专业理念。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渗透。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区域内的兽药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凝炼出“严谨、务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构成了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的基本文化特征,成为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专业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对专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专业思想教育中改变了以往只把学生当做专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忽视教师作用的思想倾向。加强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专业文化建设与创新,使教师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使之真正成为专业文化建设的表率,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建设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3)注重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专业文化建设,对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从而奠定未来从业素质,形成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专业文化的研究略显滞后,“工学结合”背景下,通过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对专业文化建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①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组建专业教师团队进行职业和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人文课程,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之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设双师素质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增强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专业工作岗位的认知,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②邀请多位兽药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项目课程开发,将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过程;③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走上课堂等形式来诠释企业文化,使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同时,创设职业情景,在实验室、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针对岗位的关键能力加强训练,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生产型”的兽药生产实训中心和“服务型”的兽药营销实训中心,结合企业及生产岗位的需求,制定专业实训标准,创造职业环境。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学生既可自然吸收校企的多元文化,又能具备企业工作技能的适应性和文化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按照报告对高职发展历程作出的基本概括,1980~1998年是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得以确定的阶段,1999~2005年是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阶段,2006~2011年是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的阶段。报告的主编者之一,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强调,报告的产生背景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2011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第一年,二是2012年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周年。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1年,教育部先后《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在这样的节点上,既需要对国家的战略部署作出响应,也需要对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切作出回答。
社会的关切是最为强大的动力。事实上,始于上世纪末的高校扩招,高职学校一直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在举国上下欢呼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同时,人们开始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质疑声浪也随波涌起。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面临更大的压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成本 成本管理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对于人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位置及其占有的资源往往通过其职业进行分配和固定。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技术”和“教育”。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教育是启发智慧、教化国民、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级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一种说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既有普通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首先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姓职,强调其职业性。另一种说法:高等职业教育归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个人权益性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既是公民提高个人知识与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它首先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强调其层次性。这两种说法都具有片面性,强调职业性是侧重于类型,强调高等性是侧重于层次。
2.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陈亚玲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提出和鼓励、调整改革、加快发展与制度建设和特色化创建与持续发展四个时期。“发展”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也面临着重大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目标、内涵、模式的转变,其教育成本、成本分担机制、生均经费标准等必然要求转变。
目前,比较普遍认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即培养目标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如果再深入研究反映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培养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是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相对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为对象的行为体系知识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特征
1.教育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概念的产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者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的结果。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把学校视为一种投资进行研究,这便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知识的来源。”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分为两部分:即: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教育服务与消费教育服务活动中消耗的资源的价值,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以及因资源用于教育活动而没能用于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损失,即: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教育服务消费者的机会成本。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只能是各类教育机构,其中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尽管国家或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投入,但这实质上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成本的一个补偿渠道,因为各级各类学校是各类教育资源的直接消耗者。
2.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类。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首先都要找到分类的依据或标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分类也如此。由于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概念反映了不同的特定对象,所以,为满足管理上的不同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物质成本和人员成本是按资金消耗的对象分;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按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发生的时间分;高等职业院校总成本、生均成本是按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分;差额成本、相关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按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来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按费用能否直接归集到产品上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是成本按其可控性进行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是成本按其性态的分类。
3.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特征。第一,教育总成本不断递增。美国著名教育家库姆斯在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以及欧洲19个发达国家考察后发现,“即使教育质量停滞不前或是下降,每个学校的实际费用也是保持着逐年上升这一反常趋势。第二,人员成本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主要成分,这反映了教育行业与现代经济行业不同的劳动密集特点。人员成本上升带动了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上升。第三,教育单位成本必然上升。同等层次教育的单位成本的持续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实践所验证。第四,高职教育在未达到经济规模前,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要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最佳经济规模,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其运行必然要使用多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各具特色,况且这些资源又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所以,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必须综合投入各种教育资源。只有投入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比例协调、适度时,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才会提高,所以说,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成本管理模式就是指有关高职的教育成本管理体制的基本规定性的概括、基本框架及主要运行原则的总和。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内外企业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我国企业应用较多。成本管理模式在企业界都得以普遍应用,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可否借鉴这些在企业界已得以应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吗?这主要取决于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这两类组织之间及其运营管理活动是否存在着相似性。美国约翰・雷、沃尔特・哈克和卡尔・坎道里提出:“就组织和运作来说,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共性大于差异。教育组织和很多企业组织和商业组织一样都是劳动密集型组织;和很多组织一样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者;和很多其他组织一样,也是一个多部门、多单元的组织,像其他组织一样也是为各种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的。虽然不能像其他组织一样通过测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来评定组织,但是,个体和团体的学业进步是能够并且值得测量的。将管理理论应用到教育机构是合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对教育事业的盈利和亏损问题做出评估显得十分地困难,但是,使它朝着学业目标前进以及说明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成本效力还是可能的。”单从成本管理角度来看,可以说企业成本管理与高等职业院校成本管理具有同质性。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鉴那些在企业已得以应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学习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应用的成功经验,通过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采集众模式之长处,优化出高效率的、规范化的、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客观实际的教育成本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教育成本计量问题,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同,在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实践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远远没有形成符合其管理科学规律的成本计量和成本控制等方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处在开始探索阶段。因此,明确高职教育本质特征和其成本特征,对研究高职教育成本计量问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敬良等著:《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美]雷・马歇尔、马克・塔克著:《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200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摘要】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制定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园艺学、农业工程学、职业教育学三个学科各自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渗透、互补及协调,以“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与之相匹配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考虑专业课程与师范课程间的融合、处理专业课程深度与宽度的平衡、实现实践经历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方案
职教师资的建设与培养问题是职业教育前进中的瓶颈问题。职教师资的培养必然依托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及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培养目标、明确育人定位、体现办学理念的指导性实践性文件,是专业规划、建设、发展的中心环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制定课程大纲、编写教材、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安排以及评价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大学生的成长,为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师资建设储备了重要力量,他们的培养是职教师资选拔链上的重要环节。中等职业教育设施农业生产专业主要培养在设施农业企业第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生产操作技能过硬。所以职教师资本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成为“双师型”教师。就设施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知识结构应包含设施专业理论知识、设施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三方面。所以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职业教育、农业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设施环境调控、园艺植物生产与管理、农业园区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从事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生产、示范与推广、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双师型”师资。
设施专业是一个集生物学、环境调控、工程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型学科,制定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园艺学、农业工程学、职业教育学三个学科各自的特点及互相融合,所以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尤为关键,即专业课程与师范课程的融合、专业宽度与专业深度的平衡以及实践经历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
1专业课程与师范课程的融合
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双素质”,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技能相结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拥有实践教学能力,既是园艺师、工程师,又是有教学资格的教师,既懂专业又能教学,而且要高效率地教会学生,即专业性和师范性兼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课程体系则应以“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锻造为主线,培养学生形成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拓展能力四个方面融合形成的“职业综合能力”。而目前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的课程体系中,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是第1~6学期分别由园艺学院和教育学院组织开设设施专业课程和职业教育类课程,在第7学期安排10周左右的教育教学实习,这虽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课程培养的仅是专业单项能力,职业教育类课程培养的也仅是为师的单项能力,而单项能力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实现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应该是各个单项的知识、技能和各个单项的能力、经验相互融合之后的综合表现。
因此,在专业教育类课程、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与教育教学实习两者中间,必须有一个重要的相互衔接过程,比如综合性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调研考察活动等,能将设施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为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在有计划的系统训练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方法转化为规范的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
2专业宽度与专业深度的平衡
设施专业本科教育涉及园艺学、农业工程学两个主干学科,所以多年来在人才竞争力培养方面的软肋就是课程体系设置“多而不专,杂而不精”,表面上看学生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设施工程设计、安装维护、园区规划、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贮藏加工、农资营销等每个方面都有触及,好像知识面很广泛,但在有限学时的制约下,教师所讲授内容只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职教师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在普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又增加了职业教育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如果专业教育类课程依然沿用过去的课程设置,则整个课程体系势必会愈加宽泛而不深入,所以必须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修改整合,重新设置,找准设施专业宽度与深度的平衡点。
首先,对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虑全国不同院校的具体情况,可将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专业限修课、专业任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强调专业细分,分为设施工程、设施栽培、农业园区三个方向,每一方向形成一个课程模块,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后,必须选修该方向的课程模块,以求在设施专业的某一方向分支形成专业深度,能够身兼多职一专多能,以适应设施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迅猛发展。其次,在综合教育课程中开设一些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课程,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在上述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教育类必修课程是为保证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限选课和职业能力教育课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双证书”要求;自主选修课程则是为辅助学生拓展所学专业的广度及深度,学生可在所选方向考取相应中级或高级职业等级(资格)证书,专业的细化可以使其今后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具体化的专业设置要求。
3实践经历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
人才培养的关键不是拥有实践经历而是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实际操作能力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方式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个体胜任不同类型实践任务所具备的共性特征。实际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比较而言,强调运用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一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时显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的形成机制是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和内化、迁移的过程。依据“双师型”职教师资设施专业本科人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践操作经历,并真正形成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遵循 “边学边干,学思做研,理实一体,四年不断”递进式实践教学方针,使教学目标从理论取向为主转变为能力取向为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其次,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完善提升实践教学条件;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保证实验、课程实习、教学实习、专业训练、企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任务有时间和经费充分完成;最后,要增加互动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素养,将实践经历真正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设施专业职教师资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标准和知识能力结构为目标,研发“三位一体”(教、做、学)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大学生(未来中等职业学校准师资)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卫宏,苏连江,于连春.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6-140.
[2]邓秋霞.旅游管理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3(3):51-53.
[3][4]傅维利,等.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13.
[5]黄柱坚.对大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的探索:基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5):48-50.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 :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