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 实施 需求 管理

成功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否则会出现大量库存,或者会因为缺货而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企业依靠需求管理,以生产能力和需求相匹配为目标,通过改进生产计划、压缩需求、延期交货、增加生产能力等来进行需求管理。然而,要合理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对各种需求不确定性进行识别,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特性,合理运用各种预测技术,积极响应市场变化,做到供应链反应能力和供应链总体成本之间的合理平衡。

预测是对未来需求的预期,是制定计划和业务决策的基础。预测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缩小预测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好的预测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协同一致,才能有助于降低库存、减少存货、保证生产连续、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

在推动式供应链中,所有推动流程都是根据对顾客需求的预测来运行,供应链管理者必须规划产品的生产能力;在拉动式供应链中,所有拉动流程都是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来运行,供应链管理者必须提高产品的供给需求能力。在这两种情况下,供应链管理者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预测顾客未来需求量,制定需求计划。

一、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1.产生需求不确定性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导致需求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外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与此相应的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革新换代速度加快。由于产品在市场上存留时间大大缩短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上市时间的活动余地也越来越小,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2)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和客户划分越来越细。因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突出,厂家为了更好地满足其要求,便不断推出新的品种,从而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产品开发竞争,结果是产品的品种数成倍增长。尽管产品数已非常丰富,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仍然感到难以称心如意。为了吸引用户,许多厂家不得不绞尽脑汁不断增加花色品种以满足不同的目标客户细分市场。

(3)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越来越快。其结果是每个企业都感到用户对时间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变化的直接反映就是竞争主要因素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到70年代时竞争的主要因素转变为质量,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的主要因素转变为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要素主要是指交货期和响应周期。用户不但要求厂家要按期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我们说企业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不仅指产品品种,更重要的是指产品上市时间,即尽可能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如果一个企业对用户要求的反应稍微慢一点,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因此,缩短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要求,已成为当今所有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用户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已不满足于从市场上买到标准化生产的产品,他们希望得到按照自己要求定制的产品或服务。这些变化导致产品生产方式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的企业必须具有根据每一个顾客的特别要求定制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即所谓的“一对一(One-to-One)”的定制化服务(Customized Service)。企业为了能在新的环境下继续保持发展,纷纷转变生产管理模式,采取措施从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转向定制化大量生产。不过,应该看到,虽然个性化定制生产能高质量、低成本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但是对企业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功能性产品或创新性产品需求型态的不同。功能性产品主要面向基本需求,具有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和便于预测、产品改型变异程度小等特点。创新性产品主要面向创新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生命周期较短,需求不稳定且难以预测,产品改型变异程度比较大。

2.需求不确定性产生的后果

由上述需求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链的共同作用,将对供应链的性能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尤为严重的是需求信息偏差逐级放大对供应商库存的影响,即“牛鞭效应”。其危害主要有:

(1)由于制造商过分依赖于分销商的的销售订单进行预测、安排生产能力和时间,以及控制库存,变化的需求信息会影响企业管理。

(2)库存过量或失销。需求不确定影响整个供应链中的制造、分销、零售等环节的库存,导致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销售不畅等。

3.需求管理的概念

需求管理的概念是指根据企业的销售历史数据、现已安排计划的订单情况、运作安排日程表上所规定的市场营销行为,以及客户信息等资料和数据而得出的一项销售计划。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求管理是指供应链参与企业能准确识别最终顾客的需求特点和影响需求的因素,通过需求预测,制定需求计划,尽量减少需求不确定性,使需求和供给相互匹配,提高供应链反应能力,以最小的整体成本满足目标顾客的特定类型需求。

需求管理的理想结果是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在外部与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进行紧密协作,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每个时段、每个环节、每个项目做出一个统一的具有连续性的预测。

二、需求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需求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根据大多数人的研究结果,认为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5个主要领域: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计划(Planning)、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供应管理(Sourcing)、回流(Return)。

由图1可以看出,需求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基本管理要素或管理领域之一。需求管理位于供应、生产作业和物流之后,直接面对顾客。任何供应链存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盈利。在当今竞争激烈市场多变的环境下,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需求管理的问题,需求管理已经成为搭建高效供应链、为战略决策层提供获取客户需求的信息的重要手段。

图1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的领域

顾客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判定一条供应链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其是否满足顾客需求并盈利。而需求管理是供应链管理5个主要领域之一,其作用对于供应链的成功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需求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和准确把握顾客需求。供应链管理要正确实施,需要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对目标市场或客户群进行细分,进而调整供应链战略和需求管理战略,使三者相互匹配。总的来说,不同顾客群的需求会随下面几个属性而变:每一次所需的数量;顾客能接受的响应时间;需求的产品种类;要求的服务水平;产品的价格;期望的产品创新周期等。

同一顾客群的顾客倾向于具有相同的需求特性,而不同顾客群的顾客的需求特性差别较大。对市场进行细分后,了解了细分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有利于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需求策略和供给策略,生产制造出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产品,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得供应链中的供需更加平衡。

(2)有效抑止“牛鞭效应”引发的后果。对不确定性因素来源分析可知,需求不确定性因素的来源大部份来自于下游的顾客及最终的消费市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不能适时的掌握正确的信息。因此,要降低需求不确定性发生,抑止由于需求信息偏差而导致的“牛鞭效应”,匹配供需,从而避免供应链中的库存存货量逐级增大,库存成本上升,生产的不平衡和运输的不协调等,最终有助于供应链整体成本的降低。

(3)减少库存,降低成本、费用。供应链管理要求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促进产品和需求信息的快速传递,减少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加速整个供应链一体化中资金的周转。

(4)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顾客要求提品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供应链管理还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它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顾客满意度,刺激消费需求。

(5)有效地实现供需的良好结合。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构成的功能网链,对每个环节的供需界面进行协调、优化管理,可以使顾客需求信息沿着与供应链物流相反方向准确迅速地反馈到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各成员企业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需的有效平衡。

三、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是基于时间、成本、质量,以及该企业的产品品种数量和产品送达和反馈时间,需要相应的供应链战略予以匹配,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客户需求的变化是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形成的来源之一,需求不确定性主要受到功能性或创新性两种产品需求型态的不同影响。

表1是对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特点比较。在实施供应链需求管理时,应该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供应链。

表1 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比较

1.对功能性产品的需求管理模式

对功能性产品,主要是面向基本需求,具有产品品种单一、生命周期较长、需求较稳定的特点,可以利用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方法,对功能性产品的将来需求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通过保有库存来满足客户需求,对供应链反应能力要求不高,但是盈利能力比较强。

其管理方式可以用本书第一章所介绍的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根据预测进行MTS方式生产,为将来的需求建立库存,增加供应链盈利能力。

2.对创新性产品的需求管理模式

对创新性产品,主要面对的是个性化需求,具有需求变动比较大、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产品品种数量相对比较多等特点,历史数据不能再作为预测依据。此时,客户需求需要尽快得到满足,对供应链的反应能力要求极高。

其管理方式可以用拉动式供应链,所有的生产和销售都完全基于客户订单驱动,可以采用MTO生产方式,使整个供应链内库存大幅降低,同时快速将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及时传递给供应链内不同参与企业。

表2是对拉动式供应链(反应性供应链)和推动式供应链(盈利性供应链)的具体职能战略地对比。

表2 盈利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的对比

3.推-拉混合型供应链

图2 推-拉混合供应链

对推动型供应链和拉动型供应链的划分主要是从市场需求变化的角度出发,重点是供应链如何处理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需求管理问题。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处理来自需求端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处理来自供应端的不确定性问题。

在推-拉战略中,供应链的某些层次,如最初的环节以推动方式经营,同时其余的环节则采用拉动方式。推动环节和拉动环节的接口处被称为推-拉边界。推-拉边界的确定,对于采用延迟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2是推-拉式供应链的示意图。

要确定推拉边界,即供应链战略库存位置,就必须尽可能早的获取最终客户的准确需求,把库存位置尽量从供应链的末端向供应链上游放置,充分利用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和交流,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现实中,通过提高需求可见性,同时加快供应链运作速度,调整供应链支点,即战略库存,就能保证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平衡。见图3。

图中,D为客户需求量,I为库存,C为库存容量。其中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图C。

具体结合供应和需求两个方向不确定性影响出发,可以具体选择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如图4。

四、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ERP 云计算 供应链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

ERP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ERP的基本概念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以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罗延举等,2004)。ERP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达到优化企业资源,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网络集成化管理的目的。

ERP由美国的加特纳公司在1990年提出,认为ERP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目前ERP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涵盖ERP管理思想、ERP软件、ERP管理系统三个层面。

(二)ERP的主要内容

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风险管理六部分,ERP将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系统信息管理,主要集成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财务管理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模块(周三多等,2010)。

ERP 扩展了MRPⅡ的应用范围,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成为面向供应链的集成体(见图1)(王东迪,2002)。

成熟度模型下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SCM)发展现状概述

供应链一词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为“价值链”,最后演变为“供应链”(郭立宏,2006)。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马丁·克里斯多夫,2009)(见图2)。马丁·克里斯多夫主张“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何明珂(2004)认为“尽管供应商关系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对供应管理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总体上说,中国目前的企业供应管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现状。ERP的核心思想即是供应链管理。目前国际著名的ERP软件商有Oracle(甲骨文)公司、用友公司、德国SAP公司、香港金蝶公司等。ERP软件商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开发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很多企业诸如海尔、苏宁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节约成本、提高决策水平及协作能力方面效果斐然。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至今,ERP的推广和应用并不乐观,《计算机世界》提到MRP、ERP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0多年,实施成功率极低,美国大概40%,中国大概10%。现在还有很多企业不敢采用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而在实施ERP的企业中也是较多地采用财务管理模块。

2.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配套设施落后。在推广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是离不开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硬件诸如电脑、网络,软件诸如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诸如BAR CODE(条形码)、EDI(电子数据交换)在中国很多地区并不完善、普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其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实有企业数量1374.88万户,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在ERP的实施过程中,前期因为ERP软硬件收费不菲,中期需要软件维护、咨询服务,后期软件进行系统升级,都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企业外部面临竞争压力,内部进行生产运营,资金短缺,即使实施ERP,效果也大打折扣。再次,从业人员信息管理观念淡薄。企业从业人员对ERP应用认识并不全面。误区一混淆了“ERP软件”和“ERP系统”,误认为只要购买计算机和安装软件就万事大吉;误区二将ERP看作信息化建设,实施ERP是IT部门的事,缺少管理人员的参与;误区三认为ERP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未明确ERP首先是管理思想,而后才是计算机应用;误区四不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分析和利用,部分人员被动参与甚至IT抵制,对ERP实施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熟视无睹。最后,ERP在供应链管理的适用性有待提高。现阶段的ERP还不能很好地集成、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全面实现与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方面,存在ERP厂商把国外软件和中国产品简单嫁接,仅将软件的界面和报表汉化,敷衍了事;实施企业方面,一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分析、正确规划建设、业务流程重组及实施效果评价;另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服务商和产品选择时,盲目追求“大而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3.ERP成熟度模型简介。ERP成熟度阶段划分: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和COBIT标准,模型分为规划、实施、交付、运行、更新准备五个阶段。本文主要研究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ERP成熟度各阶段级别确定:汪小梅、袁薇(2007)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集成级、战略级、优化级五个等级。关键状态指标:即要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需要满足的条件。ERP供应链实施主要涉及四类关键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顶层管理者的支持、项目经理的能力、中层部门经理的支持、项目组的工作能力、员工的素质、员工对信息化(ERP)的认识。二是内部管理与环境的因素,包括基础数据的完整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人员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模式、项目资金支持、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大客户或竞争者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四是技术支持因素,包括软件供应商的支持、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董得敏,2010)。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各等级对应的关键状态如图3所示。

基于云计算构建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集成体系

ERP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组织的生产运营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和服务(周蕊等,2013)。故此,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采用云计算技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是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的三项重点任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将BPR与ERP完美结合;通过云计算,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整合;通过绩效评价,最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一)基于业务流程再造,实施ERP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系统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首次提出的,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梅绍祖指出BRP和ERP几乎是对方取得成功的互为成功的条件。一方面,ERP的先进系统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企业必须进行BPR;另一方面,若企业组织从观念重建、流程重建、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成功实施BPR,则有效地保证ERP应用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故此,BRP是ERP实施的前提条件,ERP是BPR的保障(李映辉,2006)。面向ERP供应链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步骤为:第一,识别现有业务流程;第二,进行企业流程分析;第三,结合ERP的实施设计新的业务流程;第四,制定文化变革计划;第五,流程再造实施及改进阶段。通过ERP+BPR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和管理改善持续化。

(二)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有效存储、共享和使用

云计算(云服务)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美国的咨询公司加特纳估计,2013年全球的云服务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500亿美元。

云处理是ERP的技术基础与延伸,应用在ERP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存储管理工作中,具体体现在:第一,“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实际付费,即使一家中小企业也能接受云的价格。第二,“云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噪音,在供应链内简化、加快数据交换,企业能从云服务中寻求最大利益。例如云服务商能提供80%全球供应商的数据库,企业能在更佳的时间,以更便宜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进入市场。第三,在“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云服务提供了有效、灵活管理供应商的能力,组织优化供应链更加容易。第四,云基础的供应链服务还可以增加组织边界的能见度。能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验证供应商订单进度报告的真实性;二是获得第三层供应链的能见度。云服务提供商可以收集有关运输、库存、质量保证等点对点的信息,并将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姚晨辉,2011)。

(三)加强ERP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满足顾客需求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目的在于评价供应链的运行效果、评价各成员的贡献以及激励员工。验证供应链是否有效的依据在于最终客户的满意水平。Christine Harland(1995)提出:不同节点的企业对用户的需求以及各自的工作业绩的评价是不同的,下游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导向,顾客对交货期最为关心,逆供应链而上,顾客不满增加。“你评价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郭立宏,2006):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采用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和评价方法,要把绩效量度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战略层面上使用关键绩效指标,战术及操作层面使用具体绩效指标为宜。

参考文献

1.罗延举,黎明等.ERP管理思想及我国ERP应用现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秦皇岛,2004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东迪.ERP原理应用与实践—East light ERP(第一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5.马丁·克里斯多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何明珂.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R].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2004

7.种卿.工商总局: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近80%[EB/OL] .中国新闻网,2013-4-19

8.汪小梅,袁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9.董得敏.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成熟度模型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0(6)

10.周蕊,戚桂杰.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推广[J].民俗研究,2013(4)

11.李映辉.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零售商 供应链管理 系统框架 系统实现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更需要先进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指导,合理规划管理方法,不断增强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1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将供应商至客户整个的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不断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对采购、制造、配送等基本活动的管理工作,力求在保证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应增强快速响应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

2模型和方法

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国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基本趋于成熟,我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零售商常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一般来讲,零售商拥有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即包括总部、物流中心及下属的门店,根据市场的需求由总部或者物流中心向上游供应商订购商品,上游供应商根据订单要求进行货品的补充,并通过基本的物流活动来实现货品从供应商到需求方的流动。当总店或物流中心接收货品以后,经过储存、分配等方式将物品下放到各个分店,从而完成对货品的补给。

2.1FROM-SCM模型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全面计划、管理和协调,从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模型主要包含两个基本目标,即首先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要为信息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FROM-SCM模型主要是针对上述目标和功能维度而提出的资源整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它能够实现在线结算以及预测等功能,主要由七个管理模块组成。其中,为了达到人机交互的作用,增强模型的人性化设计,该模型建立了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实现人与机器的沟通与交流,采购与补充管理模块则主要是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当商品数目不足时,门店可以通过采购管理模块向总部提出补充请求,当获取总部的许可后即可实现对货品的补充,除此之外,FROM-SCM模型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信息量较大,所以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持,同时要利用信息处理模块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另外,该模型还有预测系统模块来实现预测功能,供应商管理模块实现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这七大模块相互作用,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实现了对资源的整合与管理。

2.2模型实现的方法

零售商由于商品种类较多,数据变化较快等特点,很难用专门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如何在包含所有数据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实现对资源的快速整合是零售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针对FROM-SCM模型的基本特点,要想实现对该模型的功能就必须采用较为成熟而且比较通用的方法,因此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创新精神,创造属于零售企业自身的方法论。

在此背景下,汪寿阳研究员在2004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主要针对数据量大、数据模型具有非线性特征、不能简单计算的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适合对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实现。该方法论主要采用先分解后集成的方法,即先将复杂的零售商系统进行分解,利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预测系统的主要趋势,利用先进智能方法来分析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全面把握;然后,利用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对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挖掘系统的突出问题;最后,根据前面分解得到的信息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对整个系统的全面分析和建模,达到实现供应链模型的目的。

针对FROM-SCM模型的实现策略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为了实现合理补货,零售商企业要对商品的需求进行大致的预测;其次,要结合市场情况对货品的定价及相应的折扣进行确定,从而避免货品堆积的现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零售商要根据货品的需求情况进行订货策略的选择,力求在保证订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订货成本。

3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零售商来说,由于其具有商品种类多、数量大、数据变化快等特点,更需要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支持,合理规划商品布局,采用合适的供应链模型并利用通用性强、效率高的实现方法来满足对复杂系统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零售商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伙食采购 高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19-01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这样的说法,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伙食。由此看出,高校伙食是否稳定不仅影响到学校,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局。采购是高校伙食的源头,采购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伙食是否稳定。现我们将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融入高校伙食采购管理当中,从此角度来探讨高校伙食采购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在高校伙食物流中,从采购供应商、伙食采购部门、食堂到消费者,这是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在供应链中,采购是源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采购有一定区别。

2.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概念。为了实现采购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加强企业采购管理。企业采购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采购管理,保证企业所需物资的正常供应;二是通过采购管理,能够从市场上获得支持企业进行物资采购和生产经营决策的相关信息;三是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建立企业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采购管理与采购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如何制定采购计划,如何实施采购计划以及如何对采购活动完成后的绩效进行评价三个方面。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高校伙食采购方式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采购就是购买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资,其过程包括提出采购需求、选定供应商、谈妥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采购的基本含义是“采”和“购”,从学术意义上看,采购比购买的含义更宽泛和复杂。现在高校伙食采购一般分为如下几类:

1.联合招标采购。为降低伙食成本,2001年成立了北京高校联合招标采购中心,组织各高校定期进行米面粮油等大宗食品原料的联合招标采购,至今已坚持了近10年。每年组织2至3次联采,每次采购品种达千种以上,采购金额每年达到4000多万元。为此采购招标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需要事先招标公告,详细公布招标的物资品种、等级、规格、质量要求,对参加招标的经销商要进行严格审查,选择有实力、讲信誉,有供应保障能力的合法经销商参加竞标。通过招标取得合理的价格,保证大宗物资的供应。联合招标采购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兼顾高校伙食采购联盟成员和供应商双方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特别是原料采购量小的学校受益更加突出,进一步降低北京高校师生的伙食成本,提高了伙食质量,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的廉政建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从采购源头上确保伙食原材料的食品安全,有利于保障师生合理的膳食和营养平衡;另一方面,联合招标采购能够增强高校伙食采购的透明度,减少采购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供应商从中也受益良多,增加了销售量,并且越过批发商,直接掌握大量的终端采购,有利于良性循环的形成。

2.基地采购。高校在农产品的出产地建立伙食原材料的基地,一是能够保障食品安全,二是保障原材料供货价格和数量的稳定,避免市场化的冲击,有利于高校伙食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各农产品基地经济的发展。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校对接”。“农校对接”即农产品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更好地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给学生带来实惠,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我们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陆续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北京郊区等地先后建立了大米、面粉、木耳、土豆、胡萝卜、鸡蛋、小杂粮、花生等7个绿色食品基地,计划在2011年前完成建立10个绿色食品基地的目标,为伙食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公开市场采购。公开市场采购是高校伙食采购人员按照食堂的需求,选取信用可靠的厂商,询问价格,货比三家,比较后限价进行市场采购,由此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伙食原材料。

三、做好采购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

1.加强采购管理,完善采购制度。在高校伙食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是源头,越来越受到重视。采购成本对于高校伙食成本控制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伙食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又要保持饭菜价格稳定,能否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伙食原料更是尤为重要。因此采购是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优化供应链应从采购开始,采购管理必须用制度教育人、规范人和约束人,做到“以制度管理人”,在高校伙食采购中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奖惩等一整套制度体系。采购管理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杜绝采购过程中贪污受贿的不正之风。

2.供应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的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和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供应商的管理,就是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了解是供应商管理的基础,选择、开发、利用、控制是手段,使用是目的。选择供应商是供应商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伙食原材料的采购中,每个伙食原材料品种都要选择若干个供应商,经过初步调研和试运行之后,至少每个品种要保持两个供应商,这样供应商之间既可以互相牵制,也避免其中一家供应商出现变故而致使某一品种的供应出现问题而措手不及。供应商初选之后,进入到供应商审核和考评阶段,包括五证是否齐全。北京高校联采中心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北京高校采购供应商名录”,并根据考察、考评情况每年进行更新调整。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彼此了解相互的基本情况。高校伙食的消费群体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这就构成了高校伙食原材料采购的特殊性,让供应商了解这一特性,有利于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结语

在供应链条件下,高校伙食采购部门由与供应商的单一竞争关系转变为共同利益下的协同合作关系,整体运作效率得到提高,给高校伙食提供了一个高效优化的操作方式。随着高校后勤伙食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要保障伙食稳定,就要加强伙食原材料采购的有效管理,为高校伙食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 牛鞭效应 双重边际化 协调测流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33-02

一、引言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等组成的网络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管理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面对着这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供应链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如何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升,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这已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供应链协同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地解决方案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与运营机制

1.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和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强调三个思想:“合作”、“双赢”、“集成”,这三个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

2.供应链管理运营机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实际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式企业集成和分布式作业协调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实际是就是通过合作机制(Cooperation Mechanism)、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激励机制(Encourage Mechanism)、自律反馈机制(Benchmarking)来实现最终目标,达到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合一。

三、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合作、双赢、集成”思想,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从而使供应链整体的收益得到改善。然而,传统的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是各自独立运转的,这些组织有其各自的目标,很明显,需要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

供应链协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实现由传统的“赢/损”型企业合作关系向双赢型合作关系的转变,促使每个企业个体决策的结果接近系统最优的水平。

2.供应链协调的类型。从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的文献来看,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调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⑴根据协调的职能不同可以分为:生产-供应协调、生产-销售协调和库存-销售协调。

⑵根据协调的方式,可分为信息协调和非信息协调。信息协调是指整个供应链对内外部信息的掌握以指导供应关系,只有企业之间获得了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信息的同步化,才能实现运作的同步化。非信息协调主要是完善整个供应链的一些实物供应条件,如地理位置、运输、仓储等。

⑶根据协调的对象可划分为两类: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所谓横向协调是指对供应链同一层次上的不同企业进行协调,如对一级供应商企业之间的协调。纵向协调是对供应链不同层次上的企业进行协调,如对供应商和制造商或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协调。

⑷根据协调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主要是指各个企业内部的相关决策、信息、运作等方面协调。外部协调是指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达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供应链企业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协调,同时,为了满足供应链整体运作的要求,供应链企业内部也必须进行协调,从而使之符合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标准。

四、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与协调策略

供应链协调是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连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从供应链协调的定义可知,供应链不协调的瓶颈,即有哪些因素使供应链配合不够好,从而导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畅。企业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关键是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商及客户的协同,这也是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精髓所在。因此,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为两种“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和“双重边际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问题。

需求的变动如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不确定性、需求量波动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整个供应链需求波动的源泉,这要求要有相应的信息传递系统来使各成员准确及时的知道这些信息,同时精细安排自己的流程以及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紧密合作以应对各种变动,否则就会产生发生“牛鞭效应”,出现各种使供应链不协调的问题,如库存过多来缓冲需求波动、出现产品滞销;供应链内部的冲突表现在,各供应链成员由于有各自的利益,每个成员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供应链成员的边际效益和供应链总体的边际效益不一致,即为通常所说的“双重边际化”问题,这就使得各成员作用的“合力”小于集中控制时供应链的总体利润,出现供应链不协调。因为牛鞭效应是由需求变动引起的,所以本文分别从外部需求变动和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供应链不协调的因素。

1.由需求变动引起的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

(1)由需求不确定引起存货和提前期增多。需求市场的变动带动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变动,从源头的设计、采购到制造企业的规划、配送及需求端的配销预测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客户对产品的样式、种类、功能等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预测准确,控制好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以免造成产品积压,使整条供应链效益下降。

“牛鞭效应”是把供应链看作一条鞭子,需求端在鞭柄,供应端在鞭梢,当需求有些许的变动时,鞭梢就会产生巨幅的波动。在供应链里的牛鞭效应是说,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变动,每一级供应链节点都准备出比上一级需求更多的库存来应变,而距离真实的消费者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一级节点的库存都会很多,造成供应链中无用库存增多,而非真正需求。如果消费需求突然变少,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都将无法流动,就会造成占用资金、产品贬值等损失。所以消费者需求很难预测、不断变动、大规模的客制化定制使得更加加剧了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上每一级库存量更多,生产、交货的提前期更大。

(2)由需求不确定引起的生产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生产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困难、产销协调困难、生产排程困难等问题。由于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大规模的客制化,产品的组合就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对成品型号进行预测,即便对半成品预测,面对吃紧和采购期长的关键物料,必须提前采购,但同时跌价极快,一旦预测不准,就会造成库存跌价的损失。同时不断变动的交期、数量、规格也会使早已安排好的生产计划重新调整,整个生产排程都要改变,对制造端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一旦客户需求无法满足,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可替代选择增多,极有可能流失客户。快速变动的需求会导致生产陷入混乱,现行状况都很难掌握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未来的仿真决策来确定未来战略。生产计划排定非常耗时,所以生产部门希望一旦拟定生产排程就不要有变动,业务部门希望用各种弹性化的方法争取客户,当然会满足客户不断变动的需求。业务的追求多变和生产的寻求稳定使得它们的协调很困难。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动,生产排程一定要随之变动。面对每一次变动,都要调整主生产计划,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非常浪费时间,如果每一次变动都按此流程调整一遍,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实际的生产了。

(3)由需求不确定引起的供应链企业间的配合障碍。供应商交货期难以控制,由于你可能不是这个供应商的重点客户,当供应商资源紧缺时,你的利益可能被牺牲掉,不能及时得到原材料。所以一般的做法就是采购提前和增加库存,来应付意外。总的来说,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预测的困难、交货期提前、拖后,从而引起生产排程困难、存货过多、成本过高等问题。

总结以上由需求变动引起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如下:客户善变引起的交货时间、数量、价格、甚至规格的不确定;毁约;存货过多引起的占用资金;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引起的产品贬值等。

2.由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引起的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由供应链各成员利益不同引起的问题被称为“双重边际化”问题。所谓双重边际化指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谋求各自收益最大化,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如果下游企业定价过高,必然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萎缩,带来供应链总体收益下降。因为集中控制时和分散控制时供应链成员的边际利润不一致,所以叫做双重边际化。

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供应链管理难点就是每个供应链节点企业有自己各自的利益。如果供应链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则不同阶段的目标有可能发生冲突。因此每个阶段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这样就会导致失调,从而使整体供应链绩效降低。在这里,需要解决的是采购、库存、生产、运输和分销之间的协调,因为每个阶段的最优化目的都有可能相冲突。比如,管理者希望通过过量采购或超前采购而从制造商获得数量折扣,但是这种采购却引起库存的增加;而对于运输与分销环节,供应商总希望通过运输的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输成本,但由此却引起了库存成本的上升和顾客服务水平的下降。但是如果各个阶段在最优化自身的计划时,并未与其他阶段进行必要协商,则供应链会失调。

3.供应链协调策略。

(1)使激励与目标保持一致。设置良好的激励并使其与目标保持一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根据契约理论与博弈论来构建一个恰当的契约或博弈机制,即是本文所讨论的契约问题。这个契约既应能保证供应链的运营最优,又能保证供需双方的自身利益方向一致,使供需双方都没有偏离供应链最优轨迹的意图。其二,在契约里难以涉及(某些条款达成成本过高)或难以操作,或难以处理的意外事件时,按某种“默契”或行动准则等进行运营,从而使供应链整体最优。

(2)提高信息精确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供应链各阶段可获得的信息的精确度以及信息共享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在这方面除了建立信息共享的硬件环境外,在管理途径方面主要表现在库存管理上,主要有直销模式、连续补货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3)改善供应链运营绩效。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善供应链运营绩效或设计产品短缺情况下合适的产品分配方案,来抑制牛鞭效应。这种管理途径可以通过如下管理方式来实现:缩短补货提前期,根据我们前面对需求不确定性的讨论可知,补货提前期的缩短有利于降低需求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牛鞭效应。减小订货批量,即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中减小订货批量的方法减小在供应链上任何一对阶段之间累积起来的订货量的波动程度,从而抑制供应链内存在的牛鞭效应。基于销售历史记录进行分配,限制投机,便是如何设计一套产品短缺情况下的分配方案,使得零售商或批发商不会在产品短缺情况下人为地夸大其订货量,从而抑制了牛鞭效应。

(4)制定能稳定订货量的定价策略。如果制造商能制定出鼓励零售商小批量进货并减少预购的定价策略,那么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也可以得到抑制。这种定价策略包括:价格折扣从基于单次定购量向基于累计定购量转变、平稳价格定价策略。数量折扣从基于单次订购转为总量折扣,在以批量为基础的数量折扣策略下,零售商通过扩大其批量规模,以充分利用折扣的优惠;而以累积订购量-总量为基础的数量折扣消除了零售商扩大批量规模订货的动机,导致小批量订货,从而降低了供应链订单的变异程度。平稳价格定价策略,供应链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减少促销活动并奉行“天天低价定价法”来抑制牛鞭效应。供应链内促销的减少,可减少零售商的超前采购,从而使订货量与需求趋于一致。若制造商出于实现营销目标之目的,必须进行促销活动,那么还可以采用一种变通的做法,即限购。限购应当针对具体的零售商限定可以订购的产品数量,并将之与各零售商的销售历史记录相联系。

五、结束语

以上供应链协调策略能使供应链各成员的预测信息更接近实际需求信息,从而抑制牛鞭效应;供应链各成员的决策激励平衡,使得个体理性(优化)行为与供应链整体优化决策相一致。

四种协调途径,在技术层面上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当然,其中某些途径可能对某些供应链未必合适,因为上述的管理途径都必须建立于一种供应链内部的相关关系基础上,这种关系基础就是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与诚信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基础存在,才能保证上述管理途径的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崔献霞.基于竞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