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义务教育生物学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考试要求 命题范围 复习策略
中考生物的命题要求以坚持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准确地测试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学习生活中的生物,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有利于推进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具备初步的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中考生物的命题要求
生物考试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生物学科学习的毕业与升学考试,既要检测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和素质,也要为高中招生选拔提供依据,因此考试试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良好的区分度。
1.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试命题要力求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出偏、难、怪题。根据我市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实际,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现能力立意。
2.注重基础性。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导向上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我市的教学实际情况,要重视考查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能力情况,重视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考查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力求创新性。要注重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题型,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体验与认识;在内容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环境意识、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通过实验探究考察,突出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4.体现科学性。考试要体现学科目标的整体性,注重综合性;注意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命题材料要有鲜活的生命力,试题体现出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二、中考生物的命题范围
中考生物的命题范围将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基本理念、内容标准、考核与评价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上、下册内容为命题依据。本年度的中考范围以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下册的第七单元“生物圈的延续和发展”、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等为主要内容。从动物在动物圈中的作用,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考试,能使生态平衡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中,我们了解到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是我们这颗美丽而孤独的星球上生存的伙伴。从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应了解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从健康的生活等章节中应了解到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给自己增进健康的知识。
三、中考生物的复习策略
本次考试的题型将延续去年的命题模式,分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非选择题的考试内容包括填空、识图作答、实验探究等。单项选择题共有15小题,赋分30分;非选择题共有5个小题,赋分20分。
因此,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注意生物圈中动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细胞结构等,更要掌握和了解生物界及社会发展的动态。
如2010年的生物考题:2009年世界许多地区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正在患此病的人属于(传染源)。第5题,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到达太空的宇航员,他穿的宇宙服的发明创意来自于(长颈鹿的血液输送系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重温平时的生物实验、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与记录等,这些平时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一经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通过介绍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培养生命科学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不仅介绍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还突出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如,在“生物与生物学”的开篇之际,了解转基因遗传工程、试管婴儿、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我国科学家通过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培育成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全部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测定,破解了人类遗传和生老病死之谜。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生命的科学意识。
二、实施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王国奥秘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酸雨”,跟踪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得出不同浓度的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结论。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今后继续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通过课前寻找鼠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生活环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生活是否有影响?”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论。通过体验探究过程,认识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建立科学的实验思想,促进探究技能的提高。
3.重视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选配仪器、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不仅感受到实验带来的快乐,而且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巴斯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时,先让学生阅读“探究过程”,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肉汤煮沸?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明白科学家这样处理的目的,认识到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2)巴斯德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用两个烧瓶做实验?学生分析讨论理解设计对照实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3)为什么巴斯德在四年后打破鹅颈瓶后肉汤很快变质了?明白实验的严谨性。通过学习巴斯德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培养科学的态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及时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技术”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例如,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得出生物的遗传规律,感悟到平时只要细心观察、
认真思索、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使学生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更新,需要具备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美教材 动物学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50-02
1986年哈雷彗星光临地球后,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提出了“2061计划”。“2061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之后出版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美两国提出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以后,都根据标准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
本文中选择了美国McGraw Hill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的美国中学(6―8年级)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 (以下简称美国教材)和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我国教材)中涉及的“动物学”部分内容教材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见中美两国教材的设计体系存在着异同点,同时教材的体系又体现着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美教材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教材整体体系的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教材都是根据动物进化的过程进行动物类群的介绍。美国教材中只有《动物》[1]这本教材中涉及到了动物学的主要内容;我国教材中关于动物学的内容有主要内容在《八年级上》[2],部分的内容在《八年级下》[3]中。表1中列出了中美初中生物教材“动物学”的整体体系。
从整体看,美国教材包含了动物的入门、动物类群、动物行为的三个部分;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包含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三个部分。《八年级下》中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涉及到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可见,中美教材都将动物类群作为动物学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将动物的行为作为次要研究内容。
从动物类群的介绍看,美国教材共选择了14个动物类群,我国教材选择了12个动物类群,都是从无脊椎动物开始到脊椎动物结止,但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类群。通过比较可见,美国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比我国多,但是教材内容开展顺序上是大致相同的。
从教材的整合度看,我国教材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编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植物和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异同点。同时,我国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一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展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体会动物是生物圈的一部分,参与生物圈的运转,而美国教材针对动物的生殖和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没有单独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可见,我国教材将相关内容编写在一起,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异同点,便于对相似内容的区分。所以说,在相关内容的整合中,我国教材的整合程度更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而获得异同点的直观认识。
(二)中美教材中同一节内容的体系比较分析
美国教材对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动物的身体结构、获取食物的方式、繁殖方式、动物的起源、动物的分纲、动物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我国教材《八年级上》关于动物类群主要是从同一类群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类群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介绍,《八年级下》主要介绍昆虫、两栖动物、鸟三个动物类群的生殖与发育等相关内容。表2列举了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相关教材内容,以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比较中美教材相同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安排的异同点。
表2 中美教材中关于“软体动物”的教材内容
生命科学・动物・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
身体结构:外套膜、腮、开放式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数量、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征、以双壳类动物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特征
软体动物的分类:
腹足纲、瓣腮纲、头足纲、头足纲的运动推进器、软体动物的起源 软体动物人类生活的关系:
软体动物的价值:
从动物的主要特征介绍形式看,中美教材都关注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但是我国教材是以双壳类动物(缢蛏)为例,研究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美国教材采用笼统的方法介绍软体动物的特征,然后对软体动物进行分纲介绍。由此可见,我国教材以常见动物为代表介绍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美国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形式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该动物类群的特征。我国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动物为例进行动物类群特征介绍,易被学生理解;而美国的介绍形式相对抽象,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从教学内容体系看,美国教材由特征到分类,根据分类看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最后看动物类群与生活的关系;而我国教材由动物类群中常见动物开始介绍,然后通过代表动物的观察介绍该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最后是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教材都会关注动物的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美国教材中对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关注动物的起源,而我国没有对动物进行分纲介绍和关注动物的起源。我国教材内容的展现多使用直观的方式,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的教材可理解性强,而美国教材的知识广度大。
二、结论
通过对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中“动物学”部分知识体系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教材的整体体系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中美教材关于动物内容的选择虽然都是按照动物进化由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的大致过程进行介绍,教材的编写顺序也大致相同,但是美国教材将动物类群进行分纲介绍,使得学生可以了解的动物分类体系更具体。
(二)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但美国教材动物类群体系更完整
中美教材中选择的动物类群数量虽然不同,但主要的动物类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我国教材中没有选择海绵动物和棘皮动物这两个动物类群。所以,从动物类群的完整性看,美国教材数量多,学生能够获得的动物类群的体系更完整。
(三)关注的主要内容相同,但我国教材更易理解
美国教材中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环境、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起源,动物类群与生活等方面内容;而我国教材需要学生理解动物的特征、动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部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虽然美国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同时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我国教材的内容体系简单明了,内容易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我国教材展现形式更据直观性
中美两国教材都关注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但是从教材内容的编写看,我国教材由具体的动物来研究动物特征,美国教材由动物特征到动物的分类和分纲。从教材内容的展现形式看我国教材直观性更强。
三、总结
由上述内容可见,中美两国的教材中存在着相同点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有关。中美两国教材体系上的不同、内容的广度、展现形式等都体现着各自国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例如: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学主题(也就是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特别相关的知识)知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5]中美教材是以中美两国提出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教材中体现了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要求,所以中美两国的教材是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美)比格斯等著.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动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正威,赵占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科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的解析
此次颁布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一词与以往我们理解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重要概念”不仅包括了概念的关键语词,还有概念的本质内涵,甚至概念的拓展。因此,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是一个陈述性语句,是对概念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也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程度和教师教学要突破的目标。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来讲,它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概念的前面加上“重要”两个字,特别强调这些“概念”是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非常重要。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阐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内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这个关键语词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也就是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个重要概念不仅指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即只有绿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还指出了光合作用的前提——光照,还有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把握住了“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本质内涵和要点,对于后续开展光合作用的实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1.组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以一定的事实或感性认识为基础。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常常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具体的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2]。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事实或者感性材料融入课堂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重要概念。
例如,关于学生对器官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先给出实物菜豆的叶和果实,并指导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别找到叶和果实中相应的组织。然后教师再给出实物生活状态下完整的菜豆植株,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由于成熟的菜豆植株的六大器官比较明显,并且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熟悉的常见植物。所以,学生经过对菜豆植株的观察和思考,就容易对植物器官的功能和分类产生直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进行抽象或概括,进而建立起“多种组织构成且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这个概念。
2.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探究
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帮助学生把重要概念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逐步达成对重要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建立起重要概念之后,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点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究,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实现主动探究和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
例如,在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这一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动物的行为这个重要概念时,以猎豹捕食为例,提问学生:“如何描述猎豹的捕食过程?怎样分析捕食过程中的动作或活动?”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总结出动物的行为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教师接着提问:“猎豹在什么情况下捕食?猎豹的一系列捕食活动需要身体哪些结构配合完成?”由此,学生可以回答出:“动物行为由外界刺激或体内的生理变化引起,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由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配合完成。”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猎豹有哪些身体特点利于捕食?这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形成重要概念:“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学生初步形成动物的行为这个重要概念后,教师再进行提问:“猎豹捕食时,发现猎物后静止不动,等猎物靠近时,再发起攻击,那么猎豹静止不动,注目凝视,凝神谛听,这是动物的行为吗?”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辨析,对动物行为这个重要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
教师向学生传递重要概念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运用重要概念来解释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运用。
例如,学生在建立起动物的先天和学习两个重要概念之后,教师提供“印度狼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根据先天和学习的特点,分析“印度狼孩”的一系列行为。在解读狼孩行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先天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而学习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印度狼孩”这一现象,促进了对“动物行为”这一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并加深了理解。
4.建立概念体系,完善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分解整合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分解成多个层级的次位概念,教师在备课中需要理清这些次位概念与重要概念间的关系。那什么是次位概念呢?次位概念即相对于重要概念来说,在重要程度上,地位要低一层级,从结构上看,次位概念比重要概念更加注重细节,内容更具体,由于知识的难度系数降低,从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如果说重要概念是一个整体,那次位概念就是化整为零,逻辑关系上互为补充,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上,教师从传递次位概念开始,通过次位概念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完整概念体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细致全面地把握重要概念。
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是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多细胞生物体的分类,把它分解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两个次位概念。在“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统领下,还可以继续分解成“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体各器官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个体”等次位概念。学生学习完这些次位概念后再进行系统地整合,会很轻松地建立起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核心的概念体系,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充实具体。
以上关于“重要概念”教学的四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重要概念的突破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极力倡导的,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的教学方式,它使初中生物教学变得精简、流畅、清晰和高效,更明确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意义和内涵。通过对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的探析,相信我们的生物课堂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生物学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和要点.生物学通报,2012(3).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49-01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重要概念螺旋式发展的思路和编排方式。初中阶段建立的生物学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在下一个学段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由于考虑了学生年龄的特征,初中阶段的重要概念陈述并不是十分严谨或完美无缺,但要表述出概念的实质,并准确无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学,注意下工夫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有重要的帮助。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可以划分为生物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也是教与学的重点。对于学习者来说,建立、理解和使用生物学概念是他们生物学素养水平的指标之一。我们在诸多生物学概念中还可以找到生物学重要概念(或核心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生物学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是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生物学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或概念术语)、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外延。其中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说到生物学概念,我们立即会想到“生态系统”“呼吸作用”“遗传”等生物术语所指代的概念。而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尚未了解概念内涵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是困难和无效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当学生建立、理解了概念之后,再鼓励他们使用相应的术语进行交流。
有些人认为概念是用定义来描述的,定义就是概念。在生物教学中,许多定义并不是概念内涵的全部,所以不管是“科学探究”,还是“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仅仅靠一个定义往往是不能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教师不要过早的满足于学生对一个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虽然学生对定义的背诵和记忆在考试中有可能取得满意的分数,但当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其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呢?
一、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在有限的课题内用尽可能多的课时和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学生建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或策略,如讲解、演示、讨论、模拟、探究、动手等,都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相关的概念。
二、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转变。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呈现生物学事实的途径可以是老师的讲述、演示教材中的图片或数据以及视频提供的生命现象或过程,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
三、当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相关概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框架
而这个知识框架中的基础和主要知识点就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使得包括重要事实在内的细节知识都在这个框架中有合理的位置,便于记忆和检索。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应用概念去解决与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
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应用概念去解决与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去掌握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五、重视生物学概念,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时,教学评价工作要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