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特色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在国家积极提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时代,安徽新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积极融入徽文化特色实践教育,以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徽文化;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1-03
基金项目: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课程》(13Zlgc0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各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面对如此全国性改革趋势,安徽的民办高校何以安身立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美转型,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安徽地方性人才需求.那就要切实分析安徽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的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找出各专业的亮点,以安徽三联学院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进行说明.
1 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及不断追求艺术设计地方文化特色化,都给我国传统艺术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安徽民办高校同样如此.纵观我国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弊端:
1.1 办学定位趋同化导致备受排挤
专业设置时,没有正确评估安徽民办民办高校所处的位置以及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专业设置与国办高校没有区别,没有特色.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强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国办高校不仅有国家雄厚资金的支持,还有质量较高生源,更有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睛挑剔的审视民办高校,注定只能扮演一个饱受排挤的“小跟班”.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课程结构
国办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把学生死死的困在课堂上,完全没有了自助发挥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就像人一样,总细食物,胃就失去了研磨的能力.单一的程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等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很难整体性融合所学.
1.3 “软硬件”设施增长的比例不协调
民办高校现阶段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阶段,大家都是以国办高校的发展规模为目标,努力打造看起来“像”国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在意识形态里只是在外观的形式上寻求竞争,对于内涵的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还没涉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仅硬件设施不够,软件方面教师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科学研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对创造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来说,无法满足当前有效传承安徽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课程的需要.基于如此短板,民办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创新.
2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模式融合当地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2.1 社会市场需要
据了解,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思想理念等影响,我省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差,用人单位缺口大却又招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这一供需矛盾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技术类人员缺口在25%-40%之间;就业难,大部分学生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安徽的地方产业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由于对其本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很难将其浓厚抽象特色内涵具象化,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延误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作用发挥.
2.2 学校发展的需要
今年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安徽三联作为安徽省第一所被国家批准的民办高校,1997年投资兴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民办三联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安徽三联学院.升本后,秉承“特色办学、错位发展;产教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以及“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想将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必然深入了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应用性人才是地方应用性高校的核心任务!民办高校更是要抓紧时机,明确定位,每个专业找准特色、亮点,那么学校的特色必然就会脱颖而出.
2.3 安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文艺术和地方特色都是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人文艺术氛围都充分融合了当地传统艺术文化特征,而在艺术设计市场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主义也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新的经济品牌和市场竞争点,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艺术设计市场,艺术设计师们不仅要充分开阔其视野,掌握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更要有传承发扬其本地文化特色的魄力和雄心,使得其艺术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创新力,从而更能迎合当前不断追求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艺术设计领域,这不仅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竞争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效益,还能够不断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就必须要以此为导向和目标,充分走在时代前沿,要在传承理解本地文化特性和艺术审美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安徽当地文化传承、宣传和发扬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 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徽文化特色的实践途径
3.1 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措施
针对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教学经验,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创新措施:
3.1.1 建立徽文化特色教学课程体系
介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笔者成立专业学术委员会的研究和对专家拜访以及在校生和已就业学生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即学习目标不明确,基本上都是不知道为什么学.徽文化课程一体化的设计会让学生明白四年毕业后,我要具备那些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通过哪些课程最终累计达到既定目标.这些看起来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差无几,关键是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要精心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的综合性项目,相关课程的每个教学大纲都是为这个项目服务,就相当于每个机械的配件,承担一个任务.徽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关于徽文化的课程.如风景写生课都是到徽州地区,针对各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每天单纯的写生,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收集徽元素,如徽州的建筑、砖雕、木雕、人文风俗等,对此材料的收集、挖掘会为下一阶段的徽派元素的提炼和徽文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徽文化的学习贯穿每一个学习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师才是真正的了解徽文化并能熟练运用徽文化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适应地方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1.2 加强认知学习,提高其教学实践创新性
介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捆”在教室,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合理开设艺术讲座,邀请安徽知名艺术设计教授、设计师等来校进行案例课题的实例教学,加强对市场调研课程、产品设计各个流程调研和实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把课堂设在工厂和相关工作室,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熟悉掌握设计流程、工艺、材料、制作方法等等,如徽州的砖雕、木刻厂,阜阳的剪纸文化传播公司,安庆的黄梅戏剧团、徽州刺绣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设计潜力,使得徽文化能与新时代艺术作品完美承接和融合.
3.1.3 完善艺术设计教学配备,加强艺术教师团队建设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合理优化其资源配备,融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例如可以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艺术设计创意转化为作品,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其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学习培训基地.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还能够有效节约本校资源.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娴熟的提炼、运用能力.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明确确立教师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师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3.2 安徽民办艺术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效果
安徽三联学院为了保证“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艺术设计专业“徽文化特色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将国家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学习,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不仅增加对徽文化内涵的了解,还提高了抽象内涵归纳、具象化语言的掌握.为以后综合性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作者根据与产品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关系,让徽元素成为设计创新点.装饰画作品,学生徽州建筑特征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打散重构的手法,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展示个人意向的多视点徽州梦中景象.服装设计则是利用“凤阳花鼓”和“徽州刺绣”的手法,将安徽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不着痕迹的自然流露.这只是部分案例,仅仅是为了说明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徽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结语
作为传承和发展当地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社会艺术设计人才的安徽民办高校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本地艺术特色与现代文化良好承接、创新和实践的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定位师生教学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艺术交流教学环境,理解和发扬安徽当地艺术设计特色,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型教学,并充分结合教学的自我反馈和评估,逐步刺激培养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安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完成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广大师生必须要共同配合,努力摸索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璞.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43.
(2)马欢,夏平.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J].东方教育,2013(10):25.
(3)宗彦.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77-78.
(4)魏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224.
(5)吴华娓.浅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改革[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52-53.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下,我们语文教研组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三疑三探”课堂模式的探索为着力点,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的,以促进教师、学生发展为宗旨,开展了踏实有效地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扎实学习,践行教育理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教给学生一瓢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溪。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我们在深入学习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漫谈》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通过扎实有效地学习,教师不仅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而且通过读书,教师的心静了,能发现教育的快乐、发现自我价值了。我们学习的效果也体现在教育局举办的骨干教师考试中,我们学校入选的三位语文教师全部过关,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创新常规,营造和谐氛围
1.集体备课“高效”
为了能充分挖掘每位语文教师的潜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我们非常注重集体备课。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同一学年教师共同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共同研讨教学策略。大家一起学习、研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同时,学校为了让教案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在寒假我们就开始筹划教案改革。本学期我们采用“三七补充式”教案,即:“三的部分”是课型、三维目标、教学策略、课外引入的课程资源由教研组共同研究制定,(确定方式:利用假期时间,每位教师把自己认领的单元内容备完,开学后组内教研确定)并上传到学校网站语文备课文件夹中,大家对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打印,也可以直接复制到自己文件夹里);“七”的部分要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主要是课堂设计(情境创设、课堂流程、拓展运用、作业等),这一部分也要上传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同时也可以采用活页夹的形式打印下来保存。
第一轮回是不省力的,甚至有些费力。但我们下一个循环的时候,或者下个学年升级上来的时候,就可以自由采用已经上传的教案,特色部分自己可以增添修改,平时所用的资料就可以搜集到活页夹里反复使用,我们查教案重点查课后反思。这样一年下来,我们就把三年的教案都写完了。通过语文组的团结协作,我们的教案具有时效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教案改革既符合教学实际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的思考问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达到了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的目的,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课堂模式“奇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把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发展人、创造人的活动,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为此,我们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按照“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这四个教学环节安排我们的授课流程。
关键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决定着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令人堪忧,学生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很低,这样的学生踏出校门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语文的基础工具作用,为专业课服务。
一、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课时没保证。由于多种原因,职业学校普遍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文化课教学。语文课在职业学校就象一块破补丁,那缺就往那补一块。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毕业后能顶岗干活就行,语文学不学无关紧要。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学计划不能正确执行、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因循守旧,沿袭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有特色的教学。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忽视结合专业课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注意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不注意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3.教学内容缺乏基础工具作用。语文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工具,也是学好专业课的条件,有的学校语文教学与专业课完全脱节,选择教学内容也很随意,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水平,不注重实际运用,缺乏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进行技术革新和继续进修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4.学生思想滞后,素质偏低,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在职业学校里,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问题多,知识积累少,从而产生一种学不会、不愿学心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方面,由于缺乏对语文教学应有的重视,致使部分教师也丧失信心,缺乏激情,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
1.教师要注重备课环节。教师只有在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因势利导,达到教学目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语文教师备课往往是在抄袭教案,很少钻研教材、探究学法。这中误区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也就是说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知道备课要备什么、怎么备。语文教师应该备课文、备相关资料。而教育管理部门对优秀教案的评比也只看形式不重内容,教案设计得工整美观的往往能获得表扬。所以,这种不合理的教案评价体系助长教师花大量时间抄教案和抄好教案上。实质上教师被这种评价给忽悠了,却没有做到踏踏实实的备好课。踏实备课应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摆正教学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是备好语文课的前提。语文教师不应该成为别人思想的传声筒,更不应该让学生变成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和相当于复印机的复制者。而应该成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引导者、产生思想火花的激发者、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者、解决学生疑惑的师者。教师的备课应该把握好角度。一个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把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去和课文对话,另一方面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自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2)构建好学法和教法是备好语文课的准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每一位的独特感知和体会。不同学生有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而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初期既要站在一位普通学生的角度直接阅读课文、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又要高于学生的思考做到:抓住课文特点、把握课文重点、找准课文难点、剖析课文疑点。所以,教师的教法应该为学生的学法服务。对课文的问题的提出不应该有语文教师做主而应该是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的教法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在原有基础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改革教学方法,体现职业学校特点。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职业学校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关键词]二次备课 课前预设 课后反思
常言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一节精彩的语文课,除了授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灵活机智的课堂把控能力外,周密、详实、科学又实效的备课过程则是成功课堂的坚实基础。每天我们都在自己的半亩方田中辛勤的耕作着,经常是只顾向前赶,难得回头望。如果能将每课教学中个人的创新、得失、感受、经验等收获及时记录下来,那么完善后的备课将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关二次备课的话题。
1 当今教师备课现状分析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集体研修能力,同时减轻个人重复、繁琐的备课任务,如今很多学校逐步将教师单一的自编自创、单打独斗型备课方式转化为集思广益、共同提升的集体研讨型备课,以共同的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集体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比如:当今,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各种优秀教案汇编、网络教学设计风行,有些教师将相关课程教案进行下载、粘贴,对课程内容设计是否全面、思路方法是否符合个人和班级学生实际则不加考证;
又如,有些教师对同步教学设计类、字词句篇等书籍如获至宝,也鼓励学生配备。大家抄抄画画,囫囵吞枣,即使学习完毕,孩子们也没有真正领会和消化。而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也出现印象不深、无话可说的情况。如果非要写下来的话,也不过是抄抄教案书中的反思或提示语罢了。
再如,对于教龄短的青年教师,学校提倡手写教案,教师们抄的辛苦,但内容大多是照搬教案书,对于自己要预设些什么?改添加什么?删减什么?非常盲目,无从下手......这些都说明了目前的集体备课仍缺乏有效监督,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创造性设计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弱化的趋势,也影响减负增效工作的成果。
以上现象可见,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尤为重要。
2 对二次备课的正确认识
那么,什么是二次备课呢?所谓的“二次备课”是教师个体对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再认识、再加工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后宝贵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去做,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3 二次备课的分类和方法
通过自己的日常教学经历,和我校部分语文教师教案中的特色,我认为,二次备课可以分为课前预设备课和课后反思备课。
3.1 课前预设备课。
3.1.1 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前的目标设定必须清晰、明确、切实可行,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师生多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内容和重难点,再次分析前期集体备课教案中的目标是否与自己即将上课的内容、情况相符;如有差距,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增减,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计划:如,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逻辑思维、组织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哪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将即将新授的教学目标精细化。另外,抛开文本内容,单从个人教学技能的提高上,教师也应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地方自己可以进行创新设计来突破目标和重难点,自己要创设怎样的氛围、运用怎样的教法,采用怎样的对话方式.....教师只有课前高标准、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较好地进行课堂实践。
3.1.2 因材施备、做到心灵相通。
因材施备是对教学目标实施最好的诠释。我想,这里所谓的“材”应该代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在备课时,教师要详细解读教材内容和单元前后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对于一些与文本联系比较紧密的课课外知识,可以及时增添;还可以打破原有教案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另一个“材”则指的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是我们最亲密的合作伙伴,自己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特点?接受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怎样的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如何的课堂评价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欲......综上考虑后,教师可以进行板书再设计,使其更直观、明确,更能体现主体思想;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创编适合于自己和学生的导语、评价语;还可以给自己提个醒:比如词语教学中多音字的提示、课外古诗词链接料;相关课外书籍的推荐......使课内外知识有效融合贯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只有制定出详细周密、切实可行的备课教案,教师才能上的精彩、上的实效。
3.1.3 图文并茂,拉近人文距离,让教案更加生动。
经过多年的课改,如今,我们的语文教材与时代紧密接轨,编排和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内容和体会文本内涵,老师们在备课中增加了更多相关内容:如,将用设计简笔画的形式来突破难点、搜集与文本内容相关事物的图片、知识、背景,等内容进行整理和添加。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和认识,很快的理解和感受。甚至有些细心教师,将难点知识通过动手作图的方式化解难点,节约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3.1.4 设计辅助手段,提高备课效能。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要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体现文本内涵和知识点等特点。
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教师还要先进行操作演示,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作如何改进,确保课堂演示万无一失,不拖延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总之,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适合的辅助手段,让课前二次备课真正发挥作用。
3.2 课后二次备课。
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教师的自我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与他们的配合过程不可能和提前预设的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而在与学生思想、语言交流过程中,有时我们会突发灵感,有时会如梦初醒,有时又遗憾惋惜。大家会觉得如果再次上课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因此,教后二次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珍贵了,它是教师真正总结、创造、提升的过程。我认为主要可以侧重以下几方面:
3.2.1 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感慨,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作为教者,我们要及时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同时,哪些环节设计、教法学法效果不错,学生爱学、善思,今后可以继续施行的,也可以进行反思记录。
3.2.2 记录教学中的瞬间灵感。
课堂之中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过后就会烟消云散。因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利用自己的灵感进行再教设计。可以使某一环节的变动,可以是更有效的问题设计,也可以是学习任务标准的重新设定。
3.2.3 及时记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见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教师课下应及时整理学生思路,并利用它们,这样既拓宽教自己的教学思路又对再教设计进行了创新。
3.2.4 依据学情科学有效地分层设计课后作业。
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教师能很准确地了解本班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和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层设计和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对于层次低的学生,要求紧扣教材,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做扎实练习即可;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提高阅读和理解的难度,给他们充分表达和发挥的空间,设计一些理解性、创新性的习题给他们,在基础知识上可以稍作放松。如果能科学组合学习小组,以优带弱,教师及时辅导学习方法,不断鼓励表扬,就能促进全班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另外,非常提倡教师将语文作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学生一定非常喜欢,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会不断提高。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抓住二次备课的宝贵时机,每一节课都能将这些方法运用一二,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有趣,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不会成为教案教参的“二传手”。让我们学会有效备课,让二次备课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还学生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欢乐的课堂。
[参考文献]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小学教师备课问题及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成功教育》――《从教师备课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诵读声声传美文,经典字字润人心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就蕴含在经典古诗文之中。要想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无比丰厚的民族文化,背诵是最好的途径。在背诵中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陶冶精神情操。
为此,语文组每周指派一名语文老师,从古诗词中搜集一首经典的诗或词,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赏析,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背诵这首古诗词。背诵前先把此诗词连同简析打印出来,每班一份,让语文课代表将诗词抄在黑板上,并作简要地提示,要求在升旗仪式之前背熟。在升旗仪式上,就由原指派的老师对要背的诗词进行简要地解读,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先由老师范背,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轮背,分班背,比赛背……在背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劲头十足,积极热情。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迎风飘扬,校园里诗词诵读声悠扬飘荡。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背会近二十首诗词,再加上课本上的十几首古诗词,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背会三十多首古诗词。为了提高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我们语文组在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学生都是积极踊跃的参加,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县级、市级举办的诗歌诵读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多人获一等奖、特等奖。2012年,我校语文教师亓坤、马勇、郭国峰、李冬梅在“安徽省中华经典诵读”文艺晚会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演唱赢得了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背诵和积累,磨炼了意志,陶冶了审美情操,增强了自信心,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改革勇创新,集体备课收成效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地的教学改革异军突起,各具特色。“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了探索适合我们阜南第一初级中学的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语文组走出去,请进来。全体语文老师在高波校长的带领下,先后南下江苏洋思中学,东去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北上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兄弟学校的教学改革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先把全册书上的课文平均分给每位语文老师,每位老师就是所分课文的主备课人,他要认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写出每课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要明确指出每课的学习目标;作者、作品、背景;学法指导;字词积累;整体感悟(包括内容、结构、主题、合作探究的问题等)。然后编写出详细的教案草案,再分年级备课组集体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指出教案的优缺点,再由主备课人修改后定稿。最后把定稿的教案编订成册,每人一份,电子教案资源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每位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和订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课堂改革,成效显著
1.课堂教学模式
阜南第一初级中学语文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
课堂第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阶段:师生互动;第三阶段:学生训练,堂堂清。
2.课堂教学流程
(1)教师简评检查学生大预习(课外预习)情况,引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2)学生按导学案预习(小预习)教材,解决导学案提出的具体问题,有3分钟的讨论时间。(3)学生分组展示成果,质疑,教师点拨,师生互动。(4)学生训练,堂堂清。
3.教学相关要求
(1)教师提前一天指导,要求学生预习第二天新课的内容。(2)教师按备课组分配的任务,提前一周向教导处提交导学案,备课组审查通过,上课通过班班通展示导学案。(3)学生分组:每八人一组,四好四差,有核心,有帮助,结对子帮扶,课桌按常规排法不动。(4)学生成果展示可以是板演,也可以是口答。(5)教师点拨。三不讲:学生没有预习的不讲;学生预习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三讲:讲思路;讲规范;讲科学。(6)学生训练。以同步作业为主,堂堂清,教师全批全改;完成教师用书每一课过关题,课课清,教师全批全改;每一章进行一次综合检测,章章清,教师全批全改。
我们语文组所推行的课程改革,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海量阅读拓知识,筹办校报显风采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语文组除了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让学生背诵古诗文外,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海量阅读。要求学生,每周要读一本对学习有益的杂志,比如《读写天地》《读者》《意林》等,每月要读一本名著,寒假读两本名著,暑假读三到四本名著。同时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好读书笔记,精彩的场面、名言警句要摘抄并背诵。老师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
书的来源除了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借阅外,每班都办了图书之角。学生私人的藏书都放在自己班图书之角的书橱中,由语文课代表统一管理,统一借阅,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
“胸有诗书气自华”。海量阅读,使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厚积而薄发,在写作上,学生还愁将来不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吗?
除了让学生课余阅读杂志、名著外,还要学生读我们自己办的校报――《阜南一初报》。
党报是,校报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阵地。为了办出高水平的校报,学校领导把校报的编辑工作交给了我们语文组来承办,为此我们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采集信息,踊跃供稿。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稿件,我们语文组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编辑们对所供的稿件进行整理、筛选、讨论,最后定稿登报。在我们语文组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下,每一期的报纸都办得效果斐然,得到了领导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
送教下乡结对子,互学互帮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