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第1篇

为推进市属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减轻高校日益沉重的后勤服务负担,使高校能集中力量搞好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1号)和省政府《关于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若干规定》(浙政发〔〕291号)的精神,现就推进我市市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主要任务是将现有高校后勤服务范围内的食堂、住宿、通信、水电、修建、医疗及其他后勤服务等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同时,依靠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及资金新建、改造后勤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市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到*年底之前,市属高校现有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产及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并进一步改革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新建学生宿舍及后勤服务设施,均应按照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模式进行,其资金投入应坚持主要依靠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方针。市政府将区别情况,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到*年底前后,基本完成市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政府指导扶持、社会广泛参与、学生能够承受、学校有效监督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三、根据市属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行分别规划。进入省高教科研城的市属高校,其后勤服务纳入该高教科研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范畴,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其他市属高校,可以校为单位建立后勤服务实体,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独立兴办或参与兴办后勤服务实体,条件具备时,可以成立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在经营方式上,可采取连锁经营、直达供货、制等现代流通方式,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学校现有后勤服务的资产和人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改组改制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后勤服务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办理产权划转手续和工商登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不流失。

五、改制后的学校后勤服务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效益工资制,并按规定办理职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学校原有后勤服务人员,原则上都要安排到后勤服务企业,工龄连续计算,保留档案工资,也可自主重新择业。在改革实施过程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含5年)的原有后勤服务人员,可申请提前退休。经批准提前一年以上退休的,从批准之月起,增加一级职务工资,已离退休的人员包括提前退休人员,由原所在学校管理。

六、高校后勤服务收费由原来的行政性收费转为按经营服务收费,并实行优质服务、优价收费的制度。学生住宿费要根据不同的住宿条件适当拉开收费档次,在省、市物价部门确定的基准价格及其浮动幅度内,由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协商确定住宿收费标准。民办学校可进一步放宽价格浮动幅度。学校要继续完善奖学金、困难补助和勤工俭学制度,银行要积极发放贷学金,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必要的后勤服务,顺利完成学业。后勤服务企业也要积极吸纳学生勤工助学。

七、市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抓好学生宿舍、食堂等学生生活后勤设施建设和服务。要通过在学校土地上建学生宿舍、在校外建学生公寓、租用和改造适用空房等途径,切实解决高校学生的住宿困难,改善住宿条件。后勤服务实体和其它社会企业利用学校土地的,与学校以合同形式约定经营年限,并依法办理建设及用地手续。学校的土地和后勤服务设施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入后勤服务企业并享受股权收益。在校外征用土地兴建学生公寓及食堂等配套设施,所征用的土地可实行行政划拨,或低于同类商品房用地价格协议出让,并免交城市建设配套费。市有关部门将每年组织检查,对征用土地改变用地性质的,将追缴有关规费。对学生宿舍和食堂等生活后勤服务设施,要实行社会化的新机制经营,加强管理,做到优质服务,学生满意。

八、市属高校需新建学生宿舍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由省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审批。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销售货物,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字〔*〕25号)规定的条件,报经主管国家税务局批准,可免征增值税。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经营符合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浙地税〔*〕34号)规定的项目并符合免税条件的,根据*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贯彻落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杭地税政〔*〕字135号)要求,报经批准后,可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对企业和社会力量用于建设校舍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的捐款,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项目所需的银行贷款,金融部门应予积极支持。

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将其纳入我市综合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市政府成立由叶德范同志任组长、项勤同志任常务副组长,教育、土管、城建、规划、计划、财政、税务、物价、人事、劳动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市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市教委要加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指导。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第2篇

一、高校后勤引入BOT模式的优势

1. 是在资金短缺情况下迅速改善后勤服务条件的有效途径。如河北金融学院在启动新校区建设时,将8万平方米、投资近亿元的后勤项目建设,全部通过BOT模式进行建设,建成了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池、超市等各种后勤服务设施,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2. 完全实现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由于高校后勤建设引入BOT模式, 是以特许社会投资者在一定年限内经营其投资项目为条件的, 因此这些相关的后勤服务必然是完全社会化的,高校与投资经营者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剥离计划经济体制积淀下来的庞大的行政后勤系统,实行市场经济下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从这一目标来看,BOT模式下自然形成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比自供模式即高校自办实体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因为,自供模式下后勤实体的学校所有制、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员工身份的复杂性(事业编制、合同工、集体工、临时工),容易导致管理人员多、各种连带费用高,服务成本通常也远高于社会企业。

二、高校后勤引入BOT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选择和培育市场主体。 在BOT特许经营期间必须按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原则精心选择经营人。这些经营人作为市场主体自然要追求营利,但应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责任感。

2. 设计合作模式。在设计合作模式时,高校要充分调查、分析学校所处环境对学生就餐、住宿的影响,了解校内具有的固定资产、资金资源、消费资源及管理者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我们掌握的权利与利益按照重要与可能的程度实行有条件的让渡。首先,对于进入退出权、采购定点权、销售价格权、环境控制权、竞争引入权、补贴分配权,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不可过多让给企业。如果校园周边服务业十分发达,则校内竞争程度可以降低;相反,如果学校处于郊区,周围没有服务业或不能在短期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校内竞争就要加强。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可以减少学校的收益, 较多地给予学生直接的现金补贴, 同时控制价格上涨幅度,保证质量不降低。而对于人员选择权、经营控制权则要更多地让渡给经营者。 这样既利于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利润,又可减少学校的管理成本。

3.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进入退出条件。对BOT模式引入投资者时,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资质条件,如企业(个人)注册资金、资质、技术等级,行业从业时间及荣誉,风险抵押金,经营承诺等。一般来说,门槛越高,可能进入的企业(个人)越少,但其资信可靠性和合作诚信度越大。反之,对于不能守法经营、履行合同或者发生了严重责任事故的商家,学校可以要求他们提前退出。同时,还要建立商家正常退出机制。人员素质高低决定其经营成功的程度:人员素质越高,工作胜任度越大,成功几率越大,风险越小。高校对进入者都应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设立相应的标准。 同时, 在BOT模式下,还应当关注并督促经营者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杜绝因劳资矛盾引发的恶性事故。

4. 引入竞争机制。选择社会企业时,高校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了解合作者的资信状况,通过公开竞标确定合作商。经营者确定之前,要针对实体管理的各项权利反复协商,在确定让渡的项目、程度与比例之后,签署尽量完备周详的合同以规范双方的责权利。为了防止或减少垄断、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对于学生食堂、宿舍等适合多元化经营的项目,应通过经营主体多元化形成适度竞争的校内后勤服务市场。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服务社会化;财务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现行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后勤服务体制,使政府和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部门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成为独立的后勤经济实体。目前,各高校的后勤改革已经起步,成立了后勤产业集团,但后勤的财务运作并没有同学校完全脱离,还享受国家的经费补助,处于一个过渡时期,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在这次改革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改革的进程。学校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问题,寻求理想的财务管理对策,逐步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促进高校后勤真正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做好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要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前提是要做好后勤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后勤的资产是在过去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拨款购置形成,或利用学校提供条件取得,均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为做好产权制度的明晰,将后勤资产从高校中划分出来,校财务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对后勤资产进行清理、评估和界定。首先,要对后勤改革前的设备资产进行认真全面的清查核对,核实后勤经济实体各项设备资产的种类、数量、价值,作好财产登记,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按照评估后后勤经济实体占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办理资产转移手续、进行产权界定、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签订国有资产租赁合同。其次,对后勤经济实体使用学校的房产和土地按有关规定进行价值评估,可将此作为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投入,按双方合同以租赁关系给后勤实体使用。最后,对后勤原有的往来款项、债权债务、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核对清理,划分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正确的帐务处理。

二、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工作

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校财务部门应从过去对后勤财务的直接管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对其进行宏观上的业务指导。现阶段,学校财务部门应履行学校支持后勤经济实体的责任,指导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首先,高校财务部门具备一套完备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而后勤经济实体由于处在改革初期,财务管理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的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使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科学、规范。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帮助其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制符合国家要求的会计报表,并对其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在具体业务上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后勤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学校财务部门还应主动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税务部门对后勤企业的税收优惠,在政策上正确使用国家对其的扶持减免,从而降低后勤经济实体的有关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帮助后勤经济实体逐步实行成本核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成本核算。高校后勤是从高校这个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成本观念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的所谓成本是不真实的,他所占用的大量资产是无偿使用,不付使用费,也不计提折旧。改革之后的后勤企业,应实行企业化管理,严格按会计制度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实行全面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管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后勤实体还要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后勤实体要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折旧方法要报校级财务备案,提取的折旧费除上交学校作为使用固定资产的补偿外,还有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

四、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监督和审计

后勤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学校财务部门应掌握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运作方式、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并协助审计部门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指导监督和审计,提高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在后勤改革的过渡时期,后勤财务仍是学校的二级单位,这个时期学校应继续执行财务监督职能,校级财务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正建议,督促后勤实体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体系,逐渐向完全企业化管理过渡。学校的审计部门在这一时期也应加强对后勤实体的审计监督,对其会计账目、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使用学校财政补助情况等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是对后勤实体财务的一种监督体制,不是对其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的干预,其目的是了解发现后勤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帮助后勤实体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后勤实体负责人离任审计、工程立项、工程预决算、校内单位承包工程审计制度。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期,后勤财务脱离国家财政补助完全独立之后,这种监督体制才能做出相应调整。

五、实行后勤会计委派制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高校后勤会计委派制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出现的新事物,由于后勤财务机构仍是学校的二级财务单位,使学校有权向后勤实体委派会计。学校对后勤实体的会计委派就是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均由学校支付,不参加后勤企业的利益分配,改变了会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依附关系。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学校后勤资产的保值不流失,有利于保证后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后勤完全脱离学校以后,学校应停止会计委派。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社会化;对策

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与后勤实体从高校管理中的剥离

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后勤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进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既充满了活力又充满了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有的后勤管理工作者显得很难适应大环境的改变,有的却能很好的适应,大部分人都是被迫在夹缝中艰难的前进。市场机制的引进,对后勤工作者来说有机遇也有危机,关键是他们必须要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工作习惯,以跟上现代高校改革的步伐,否则很难适应现代的环境变化。

有些人认为高校后勤就是高校的一个大包袱,对它的存在有认识上的偏差,且由于市场经济化,高校后勤实体逐渐从学校行政职能中剥离,又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后勤实体在管理工作方面也渐渐地落后于学校管理。虽然高校后勤管理已进行市场化,逐渐向企业管理靠拢,但他的工作与其他部门间的的工作联系不大,所以后勤实体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联系也很少,逐步脱离了学校的管理。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陷入困境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中,人员管理由终身制变成了全员聘任合同制,在分配形式上推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在管理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多数高校后勤没有把人上升到资源的高度来认识,也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从管理主体上看,后勤人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教工亲属、接转的下岗职工、部队转业人员以及学校改革分流的部分员工,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等参差不齐,使得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后勤管理人员的观念保守,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坚持着传统观念,而且他们大多缺乏现代后勤管理的系统学习,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此外以前的计划经济用人机制仍然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深蒂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不注重人员开发,缺乏创造性,同时后勤人事制度也不能很好的促进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资金不足与物价上涨使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挑战

近些年,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行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进而外国经济危机也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物价上涨已成为必然,当然也有我国的一些自身因素,比如人民币的升值。从物价上涨分析,高校后勤服务的成本必然加大,但后勤的项目经费却是有限的。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必然在短期内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经费有限,促使高校负债建设。加之物价上涨,使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面临更多的问题。 转贴于

针对以上问题,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列举对策如下:

(一)继续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继续对高校后勤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本着“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以服务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的思想,从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探索高校后勤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适合高校后勤自身的监管机制,并加强高校后勤的政风行风检查和自查,认真学习组织文件,加强员工的培训,按照要求,结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深入讨论,完善社会化改革中的不足之处,推进高校后勤更好、更快的发展。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但仅此还远不够,还应当注重有效地借助外力,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上改善后勤工作的面貌。

(二)优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对滞后,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角色定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而不仅仅把它作为执行部门,在适当的职权范围内还要授权、放权,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规划。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开发,使管理工作者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服务行业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成为有助于高校后勤的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规章制度,改进服务,打造后勤服务新理念

不断地完善规章制度,指定服务标准,推进规范服务,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所有的员工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服务质量。另外后勤管理处要深入开展服务理念的学习、宣传工作,使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管理观念的深化。

(四)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启示

德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Deutsehes Studentenwerk(简称DSW)的前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成立的,它是在缓解大学生生活困难为宗旨,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下,经过近80年的变化和发展,已经成为独立于大学的教学功能之外,为在校大学生专门提供完善的福利服务、社会和文化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它的运营和管理,也兼有现代的某些经济企业。在德国有65个DSW,照顾约1.8万大学生,相当于一个中型甚至大型经济企业。

德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教与学的自由”、“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原则。从那时起,在大学,科学研究与学术自由成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大学教师(教授)开始从事自己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学术研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分身乏术,甚至无暇顾及。在客观上,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学术事务中分离出来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管理特点和模式

(1)管理特点

独立性:根据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有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服务中心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在管理体制、人事安排、经营活动、经费渠道等方面都独立于各高校。

垄断性:大学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在有大学的城市,一般一个城市只设立一个。目前全德有236所高校,而大学生服务中心只有65个。

服务性:大学生服务中心内部运行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但不以营利为目的,完全是为大学生生活服务的,缺口部分都由政府给予补贴。

(2)管理模式

一座城一个中心。关于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服务中心——德国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立机构,中心的使命:为学生提供餐饮和住宿等服务,为学生的孩子提供幼儿园,管理国家资助学生的各种经费,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专项研究。这是负责大学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推进“一个城市、一个中心、辐射学院和大学,”不管有多少学生或学校,一个城市只建立了一个服务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其性质是公益性质。社会团体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学生由州政府服务中心获委任。

后勤社会化。高校的后勤问题一般由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承担。他们通常以合同、租赁或完全免费的形式参与,这些企业成为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和管理的主力军。在德国,高校一般是不能垄断后勤事务的。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食宿、工作、就业、文化活动、心理、法律、专业、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免费辅导。在学校里面是没有高大墙壁和学生宿舍的,学生可以选择他们适合与喜欢的学生公寓。大学生后勤服务管理中心,主要是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还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原则,这样依法经营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为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多元的就业指导。德国的就业指导系统是多种社会资源高效、合理、有序的整合。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和私人的咨询机构参与。学院开设与就业有关的课程,对学生的职前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社会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相契合。德国规定,企业必须注册在该地区参与行业协会的活动,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学生自治化。德国学生的高度自治化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上。德国的高校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互动式参与,并且对毕业时间没有限制,学生在课程的安排和毕业时间上,都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专门有学生组织来负责学习方面的信息提供,高年级的同学会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进行具体的学习指导。在德国,高校最高的权力机构是校务委员会,为学院的理事会最高权力,代表学生利益拥有一定的比例,此外,作为大学生的最高组织机构的学生议会,财务权力和教学管理的相应权利与学校的关系完全平等。学生联合委员会管理着对内和对外的学生事务,学生不再是学校管理的旁观者,在学校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校园改变了原来的状态,如大学生数量突然扩张,新生素质的降低,稀缺的大学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的需要等。学生自己承担部分学费与大学生就业的不断市场化,使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成为 “消费者”,原先的学校内部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正迈向新的关系的调节和形成。学生成为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为此,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改。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不动,改革难动”,这是许多主管后勤校长在讲述建设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发出的呼声。这表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政府的支持不够、执行的政策不到位,改革确实是很难推动,是难以深化。在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借鉴德国模式,在资金方面,应根据现有财务资源的后勤服务实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给予一定的补贴,特别是在改革初期,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国家财政教育资助,毕竟是有限的,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应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确立法人地位

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拥有突出的法律地位,建立联邦立法,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中心”的经济独立性和经营自,有权管理这个“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则制定,它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国高校后勤分离出来,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已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为了确保后勤服务实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法律地位的实体物流服务,这是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

3.从“管理”到“服务”的观念转变

在以学生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学生事务管理应该以“服务促发展”。 学生事务工作方式和内容从“管理学生”到“管理学生事务”的转变。新世纪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不再是以操纵学生,束缚学生的旧思维方式和手段,广大的学生事务管理者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有很强自主性,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用高效、满意、合适的服务来促进学生全能的发展,这才是如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基本的理念。对于我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还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迫切需要更多国际前沿理论的指导来完善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4.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中国的社会服务行业没有能力承担所有高校后勤服务。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经验,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社会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德国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步到位或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后勤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推向的社会。第二,引进和推出一些服务项目,学校有困难,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引进或推出。第三,学校内部社会化,这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模式。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由后勤发展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系统的人力、材料、设施、设备均具备雄厚的实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是服务性行业还不是很发达,也没有能力来承担所有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作用。当然,这三种模式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楚,可以是交互式的发生。然而,无论何种模式的实施应该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管理和运营。

参考文献

[1] 黄达明.德国大学生后期事务管理中心的 运行机制[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6(06).

[2] 姜玉峰.德奥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及启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06).

[3] 张金山.德国大学生后勤管理的见闻与思 考[J].杭州大学学报,1995,(06).

[4] 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 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5] 赵淑梅.德国高校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对 我国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