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德育教育 问题 对策

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远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对新鲜事物有着求知和好奇的心理,再加上此时他们的心智也并不完全成熟,对外来诱惑的抵抗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支柱的构筑,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1.教学观念守旧。教学观念守旧的问题在我国各大学校中这是较为普遍的教育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观念守旧主要表现在德育的观点、内容、方法和人们的道德规范仍然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人才的培养上出现了忽视德育的倾向,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政治观念淡漠、理想信念迷失、金钱至上和唯利是图成了当今大学生人生信条中的一部分,这就势必导致社会公德失范、大学生品德素质低下,从而无法实现高校的德育目标。

2.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学校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其方式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以传统的“填鸭式”的说教和书面考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道理讲得多,管教得多,而对学生启发却很少,教学形式呆板,缺少灵活性与创新,德育工作虽然按教学要求和计划去做了,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道德有失规范,价值观念不正确,人格缺陷也就日趋明显。

3.德育评价缺乏科学性。德育工作是为了解决的是人们“知行统一”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是检测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而目前许多教师将德育简单地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考试手段仍是高校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分数成了绝对的依据和量化指标,这种做法严重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将使德育的结果与德育的目标产生偏差而脱节,最终将无法发挥出高校德育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其中包括物质与思想。而对于教育来讲,观念和教学的创新才是最为重要的,是紧迫的,也是势在必行。其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有:

1.与时俱进,改变德育教育观念。德育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改变是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先导。观念的转变必然会促使高校德育目标、课程、方法等的改革。作为塑造人的德育应该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走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时代气息和学生的思想脉搏,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深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以“三全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高校德育工作满足新知识时代的需要,促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2.创新德育方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代,使得我国的经济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价值观,降低道德素养,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变,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误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先进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的、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从封闭式的课堂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从而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领悟,最终形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品质。

3.积极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优化育人环境。高校应注重文化建设,重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发挥这些场所在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让高校文化指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高校在为师生创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4.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道德素质和工作水平。德育教师应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学习、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博取众长,并按照知识型、学者型的模式去改造或塑造,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德育教师在言行举止中给学生做个好榜样,才能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带动学生、用崇高的敬业精神来感染学生,进而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首先素养,使高校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5.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高校的德育评价中,要针对重理论水平、轻德育实践的错误倾向,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新体系,而是将理论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自我测评、同学和老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客观性原则,也使德育评价体现出全面性;既肯定学生的优点,也指出了错误,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德育评价的诊断反馈作用和激励、监督作用,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及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有利于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

会主义的和谐与发展,也更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对我国高校德育现状之思考[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11.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2篇

性、独立性和创新性。

关键字:“三自”教育“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中国分类法】:G420

一、更新理念

为适应社会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学校教育需要改变原有的德育模式、教学模式、师生管理模式,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我校以打造出更适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校园,以实现学生“三自”能力(“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为目的,创建和谐校园,打造出平洲二色的德育育人教育模式。全面推行“三自”教育德育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德育育人,不仅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理念、思想。

二、推行“三自”教育,创特色德育

1、推行“自我规划”,培养学生的“自我要求”

“自我规划”就是培养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和策划。通过学会自我规划,培养学生自我要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为班主任,为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自我要求,每个星期一固定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名人事迹,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实现自我价值,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并要求学生每个月对自己进行总结并深刻思考之后一个月的自我规划。每个同学完成自我规划,会在下一个月的自我规划班会时间,进行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规划的习惯,按部就班的完成自我规划的人生,但我注意到自我规划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很重要,它是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桥梁和途径,有的学生虽然有远大的目标,但会有一段迷茫期,不知道从何做起,我的责任就是逐步引导并帮助学生设计近期以及远期的自我规划,使学生客观地科学地提出个人奋斗目标以及自我规划。让学生明白,自我规划要从客观实际和主观条件出发,不能随意规划。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出积极向上、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和理想。通过一个学期的自我规划德育教育,班级整体学生德育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基本学会自我规划,并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足可以证明推行“自我规划”是一项正确的培养学生德育的方法。

2、推行“自我管理”,优化班级管理模式

我校注重德育的发展,目的是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特色。首先,我校建设一支由校领导、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的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次,我校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律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包括:风纪、卫生等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责任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班主任减轻负担,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围,逐步形成“德育引领,自主管理,共同打造和谐校园”的德育特色。并且鼓励学生参加干部竞选,每个学生都有资格管理学校以及班级的事务。让学生自己设计并组织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以自身为中心的感觉,树立竞争意识,促进自身发展。最后,进行“流动红旗”制度,激发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针对教师,进行“制度激励”为班主任工作护航,按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对班主任每月进行讲评,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班主任,我的主要责任就是指导我班全体学生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加强学生的自律、自治能力,促使学生善于把自己的行动纳入已规划好的人生轨道中,进行高效率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班级,我建立一个由学生组建的管理小队,由学生管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主发展。在每个星期开展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象棋比赛等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每个星期得到“流动红旗”,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一个学期的德育教育,我班学生整体德育水平得到飞跃的提高,我看到他们逐渐成为优秀的人才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使我倍感欣慰。

3、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个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逐渐构造成型的,所以学生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在批评中自我成长并逐步自我完善,这才是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良好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途径。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培养我班级全体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由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更多的人注重别人的评价,而忽视自我的评价。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具有自信心,有独立人格的一种标志。同时,作为教师,我也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校方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开设了一个心理咨询部门,开通心理热线,目的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动态,我告诉学生当他们心中产生疑问或者迷茫时,可以向我和心理咨询部门寻求帮助。每两个星期,我也会固定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体育文娱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步做到“自我完善”和学会自我批评,做一名高素质人才。在学期末,我会要求班级全体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总结这一个学期来,自己所获得的收获和如何做到自我完善的过程。我认为推行“自我完善”的德育教育也取得很大的成功,我看到学生在逐渐自我完善,并成为越来越优秀的人才。接下来,我作为班主任,会继续努力,和学生共同进步。

三、总结

“三自”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符合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实质原理。我校建设特色德育教育,推行“三自”教育,还会全面覆盖应用于文化课学习上,而且在德育、特长发展等方面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地位,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情况,不同侧面,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管理,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价值并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个人的力量,让学生进行自我突破,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实现一种“要我成人”、“要我成才”到“我要成人”、“我要成才”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德育育人的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28-02

1 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现状及原因

笔者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为平台对教师进行访谈,听课以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状况问卷调查,经过总结分析,总结出关于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状况和原因的几点结论。

1.1 高职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标认识与理解都不够深入,没有制定一个全面的、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体系,从调查中显示,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指标中把教学能力、技术技能和工作态度摆在了前三位。

(2)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也较为常规化,主要包括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师生关系和自身表率;实施德育的方法也过于简单,不能达到真正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设置较多,基本上能体现出多元性和全面性,但是,主要还是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运动参与的评价排在了前三位,而学生德育水平排在了靠后的位置。

(3)高职学生大多都认为自己上体育课的最大感受是掌握了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认为体育课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占20.1%,培养竞争意识占15.6%,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占12.3%,培养责任感占10.5%,培养规则意识占9.4%,说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对培养大学生的德育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太明显,没让大多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德育教育。此外,学生对体育课德育效果的满意程度不高,认为教师空洞说教太多,德育内容不能满足其需求、兴趣和身心要求。

1.2 对高职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没有从根本上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常态”,没有作为衡量体育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准,没有把教师的德育工作作为考核、评聘、奖惩的重要内容,还是将教学能力、技术技能作为对教师的主要评价,对教师的德育工作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导致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忽视,忽略了将德育教育实施在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识不强。

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体育教师虽然认识到德育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但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不够,实施意识较为薄弱。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体育课程的开设一般为“选修课”的授课模式,总学时为32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技能学习和提高学生体质上,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可以贯彻到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只需要从中提炼出德育的思想,并对其加以总结,学生就能“感同身受,深有体会”。第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奖惩等激励教师进步的机制中,没有明确将德育工作列入其中,也影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且水平不一,认为德育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与体育教师无关。总所周知,教书与人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放弃了“育人”的责任,也就失去了“教书”的真正本质。

(3)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缺乏“实效性”。

调查研究显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过于空洞,方法过于简单直接,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印象不深刻”,并且不能与课堂教学环节融合,过于孤立。有68.3%的学生认为影响体育课德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是空洞说教多,56.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说教内容不能满足其需要、兴趣和身心要求,这也说明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所教授的德育知识与学生的思想相脱节,与课程的内容相脱节,将德育教育“孤立”的传授,使学生被动接受。

2 提高高职体育教育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1 设定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类教学目标、技能类教学目标和情感类教学目标。情感类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兴趣、态度和意志的目标,德育教育目标属于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范畴,在实践教学当中,这些目标往往偏向“抽象化”,无法像认知类目标、技能类目标一样做到具体化、量化,但如果与体育课程的特点相结合,也不是不能够表述的具体和明确,可以说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标包括5方面内容。(见表1)

2.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教育方法必须避免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说教”,而必须是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融入教学的每一环节,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1)团队协作法。

体育教学从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团体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团体的一员,不管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不管是练习团体,还是比赛团体,都要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意识到团队的成败不是靠一个人而决定,需要他人、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需要合作,需要分工,需要理解,需要互助,需要共同承担成功与失败等等。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配合,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技能展示评比法。

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技能的展示,可以更好的督促学生自觉练习与提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体育教师在组织技能展示评比时,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以积极的、勇敢的心态进行展示,并通过讲评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辅导,心理上的鼓励,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发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在技能展示中互相学习,形成“比中学,学中帮,帮中超”的体育学习风气。

(3)成败激励法。

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比赛就有成败。通过比赛不仅能检验教学成果,也能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体育教师通过比赛的结果要指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看待荣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挑战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对成功的同学在给予鼓励和赏识的同时,还要客观的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让学生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对失败的同学也要给予鼓励,进行心理的安慰和疏导,客观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念,引导学生面对失败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行为规范法。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对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力条件。规章制度也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课堂常规的制定、练习要求的规定、比赛规则的制定等。有了制度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为了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体育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公平执法,落到实处,否则制度规则将沦为虚设,失去教育意义。体育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肯定,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

(5)挫折磨练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技术特点,根据学生的技能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突破“生理极限”、突破“心理障碍”,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数量、重量以及动作的完成次数和难度,变化动作节奏,增加动作幅度等方式,加大训练难度,并在训练过程中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增强信心,引导学生的心理朝坚持不懈、不放弃的走向发展,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困难的精神。

2.3 强化体育教师“育体育人”观念

德育教育固然可以通过语言直接传授,但作为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方式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亲和力、威信力、技术的表现力、形体的展现力等,还有体育教师开朗、热情、机智、直率、果敢的性格,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体育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技术、技能,还要将“育人为本”作为根本目的。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体育学科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名教师所应有的师德修养,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下,随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4 健全体育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师德育工作考评体系制度,定期对教师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把体育教师的德育素养、德育工作实施落实情况等与德育工作相关的指标,作为对体育教师考核、任用的重要内容。并将此评价体系与奖惩、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以激励和督促体育教师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2.5 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体育课程的成绩与德育教育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如上课的课堂常规、责任心、团结协作的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品质等作为德育评价的定性指标。把其作为体育课程平时成绩的一个评分标准。把技能的定量指标和德育的定性指标相结合,并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性,客观公正的给出每一位学生的体育课成绩。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4篇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职业学院所使用的教材看,知识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能反映学生的需要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而对于一些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德育问题缺乏必要的感知与体验,因而学生感到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自动对德育教学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导致德育教学难以取得成效,也就不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偏失

德育教学的提高与发展需要确立准确、实用的教学目标,而职业学院的德育目标遵循以往的标准,过于强调信仰、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目标过于宽泛与抽象,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产生极大的矛盾,忽视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阶段性特点,因而给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操作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评价机制不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校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往往采用考试的方法,职业学院对学生德育教育成果的考核也沿用这个方法,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一种极不科学的考核方式,考试分数高不一定代表其道德发展水平就非常高。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考核结果不能表现出学生真正的道德水准,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地束缚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学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结果导致德育教学效果的削弱。

二、解决职业院校德育教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调整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准确地把握时展的变化,及时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对现有的德育教学目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并且将德育目标的确定与学生的实际思想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的情况下,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层次丰富的德育目标,使德育目标反映时代的特点,在目标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生活,凸显德育教育的实用性。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其中,以便切实地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二)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内在动力,而传统评价方式往往起不到这种作用,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由过去只通过考试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转变为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等方法,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手,对现有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由过去的只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向多个方面发展,扩大评价的内容,使评价成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巨大动力。

(三)调整德育内容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材内容是德育教学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德育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过于空洞、抽象,与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要加强德育教学的效果就应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与市场经济、国内外时事及实际生活案例补充到教材中,使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使教材既富有时代的气息又具有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扬弃思想中不健康的一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语

个人德育评价总结范文第5篇

1.德育评价对青年一代的过度关注

在这个开放、多元、信息化的时代,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倾向和人生态度都面临多样化的选择。对于这一代孩子,社会舆论和媒介似乎无比关注与期待,大众媒介总是将聚光灯指向青少年学生,考察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水平。这种关注中有对青少年品德成长的关切,有对应该持守的核心价值观的期望,也有寻找和放大新闻焦点,故意引发大众讨论的目的在里头。因此,这一代孩子是在接受大众评价和注视的过程中成长的,他们对社会给予的评价习以为常,容易出现忽视、无视评价的情况。当德育评价成为大众应急的工具、成为迎合社会舆论消遣短暂需要的手段时,其正面的育德功能就会受到致命打击。

德育评价的作用是唤醒学生道德自觉,开启学生道德智慧,如果过分关注,只会产生消极影响,抑制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评价本身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关注学生在时间性与空间性相互交织中的道德发展状况,而不能一味以某一个时间点的道德表现作为评价的根本。

事实上,德育评价是“双刃剑”,如果我们不能认真总结和反思评价的目的,进而滥用评价的时候,评价就会展现其负功能。它会造成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伤害,丧失德育评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德育评价失效。

2.难以获取学生真实、有效的信息

德育评价要把学生在学校生活、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品德表现、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倾向评价出来,真实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最大程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只有获得了较为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德育评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内在性、完整性的发育和生成,因而也才更有意义。

德育评价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不同。它不仅涉及对相关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即认知领域的评价,同时也涉及对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道德评价大多以认知领域的评价为主,难以顾及学生道德成长中的非认知因素,在实践领域难以获取学生真实的、完整的品德发展信息。因为思想品德与人的观念、意识、判断、情感、能力、行为等因素紧密相连,它存在一定的内隐性、复杂性,不容易被完整表现出来。而且当评价成为一种衡量人、比较人、区分人的工具和手段时,当评价作为一种终结性而非过程性的判断和考试时,它获取的信息往往会出现虚假性。总之,出于功利目的的评价很难获得学生真实的品德信息。

获取学生真实、有效信息的另一个难题是,伦理学中道德评价动机论和效果论之间的矛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道德动机和道德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有些人动机是善的,但获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人动机是虚假的,是为了在人群和关系中伪装自己,应付他人,但他们的行为经常会被别人误以为是道德的。

从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原则之所以值得人们去遵守和服从,完全是因为道德能够产生的客观利益和效益。他们主张以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行为所造成的客观结果评定行为的价值。产生了好的效果的行为,不管动机如何,都具有道德价值。例如,有人见义勇为,勇斗歹徒,效果是好的,无论他的动机是出于道德的善,还是希望借此机会出名或得到奖励,他的行为都是道德的。但动机论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道德原则和价值具有绝对的善的性质,不能以行为所产生的利弊、代价为转移,无论效果如何,只要动机好,道德就是好的。

事实上,相对于道德的善与恶而言,道德动机的真与假也许只有自我才可以判断,自我评定道德动机的方式更容易获取个体真实意愿的信息。但在道德生活中,自我评价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评价方式,当个体持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存在偏差时,个体对自我道德动机的评价不但不会是真实的,还可能是错误和失效的。

3.反复评价、过度评价严重削弱评价的引领和激励功能

为了抑制“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经常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德育评价扮演上级管理德育工作的工具性角色后,管理职能便被强化,评价本身异化为德育目的。在评价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主体精神,许多学校管理者在接受上级命令后才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揠苗助长”地评价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教师的德育工作。在反复、过度评价中,本应展现学生品德成长“真容”和品德教育成果的学校德育,不得不假戏真做,组织各种虚无、浮夸、形式主义的德育活动,以满足德育评价的要求。

这种德育评价大大弱化了德育本身的育德功能,繁重、重复的评价活动使师生疲于应付,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还极易对学生的道德成长造成伤害。因为它已经丧失了德育最根本的目的,即德育是关乎人的道德成长的活动,需要展现人的道德存在。当德育评价被学生看作一场活动、一个游戏、一种表演时,其引导和激励功能便大大削弱。

二、应有的价值选择

1.发现生活中的道德榜样

德育评价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评价标准是什么。在多元化、信息化、差异化的时代,青少年究竟需要怎样的道德形象和道德榜样?他们还有没有共认的道德形象和道德榜样?榜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是我们探讨德育评价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德育评价的标准必须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尊崇的道德形象与道德榜样也应该从他们的生活中产生――将其思想品德的养成与个体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那些他们真实需要的,能够真实感受的,能够引起他们感动、共鸣、反思、骄傲的生活中有关联的人,而不是陌生人。道德榜样不是距离他们现实生活遥远、高不可攀的神话,榜样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道德标准不是难以达到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梦想,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影响和帮助你身边的人。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参加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活动时讲话指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要让青少年感受到:今天的道德榜样,也许就是明天的自己。伴随着近些年“我身边的道德楷模”以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评选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开始逐渐关注自己身边的道德榜样和道德形象,用眼睛发现身边的感人事迹,用行动践行他们所持守的道德标准。

德育评价必须能够真真切切激励人,影响人,使评价成为一个能够促进个体道德螺旋上升的过程,使道德标准成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和能力达到的生活标准和要求。

2.让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有利于促进个体生活的价值积累,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个体找寻生活的意义。大众传媒已将普通人的生活逐渐放大,那种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不但展现了生活的节奏,同时也传递了生活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我要上春晚”“中国梦想秀”等电视节目的出现,都是在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只要才华横溢,只要对人民充满热爱,对社会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都有机会走上舞台,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情感,让成千上万的观众与他们产生共鸣,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体会他们与命运抗争的艰难,一起为那种质朴的、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所感动。

学校德育评价也应从个体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作为依存所在,鼓励学生有勇气过“好的生活”,过带有正能量的生活,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找寻意义。一个懂得过有意义生活的人,在经历挫折时会积极解决;在遇到问题时会努力向他人请教,与他人交流。在生活中他们谦虚、谨慎、富有责任心、尊重他人、诚实互信。只有具备这些品质,他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他们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和谐、美好。

对意义的追求,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情结。学校德育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生命教育”“体验教育”等推动学生探寻生活意义的脚步,让学生对生活充满一种憧憬和热爱的情感,让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状态“富足”起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青少年一代都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怀揣梦想,找寻意义,拥有超越与完善自我的目标,那么这个民族、国家就是有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的德育评价不是一条驾驭人、控制人的锁链,而是通过个体努力,最大程度地吸取道德力量,鼓励个体经历成长、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

3.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