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科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扎实做好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分析检查阶段的实施方案》(善学领〔20*〕17号)要求和本局《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善经贸党组〔20*〕6号)所确定的目标,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的阶段。认真做好分析检查的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促进整改落实阶段的深入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要以“民主公开、共谋科学发展”为抓手,坚持把解决突出问题、为基层、企业办实事贯穿始终。重点抓好民主恳谈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讨论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个环节,通过分析检查,进一步找准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基层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本单位领导班子、党员干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措施。
二、具体安排
整个分析检查阶段从12月1日开始,到2009年1月中旬前基本完成。
(一)精心谋划,及早部署
1、制订工作方案。根据县委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分析检查阶段的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于11月底前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
2、部署阶段工作。12月1日召开动员会议,参加对象为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全体党员、科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局主要领导对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动员。邀请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到会指导。
(二)召开民主恳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1、分四个层面召开民主恳谈会。一是配合组织好县联挂领导到本部门召开的民主恳谈会。二是重点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主题,组织召开本单位的民主恳谈会,面对面虚心听取恳谈对象对本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参加对象为本部门党员干部代表、下属单位干部职工代表,县级相关部门、有关镇工业经济负责人和企业代表、民主监督员等,人数为15—20人。邀请县委联系领导和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到会指导。三是落实3个重点职能科室根据本科室职能,由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召开民主恳谈会,参加对象为重点服务对象代表,人数为5-10人左右。四是开展上门恳谈,结合全县开展的“机关干部集中下基层服务周”活动,有关科室排出3-5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集中走访,在走访服务中听取企业意见。
2、通过“三日两箱”等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局领导结合“机关干部集中下基层服务周”,开展好接待日、现场办公日、集中走访日活动,局机关设立意见箱和电子邮箱,认真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确保征求意见的广泛性。意见箱设在经贸局209办公室;电子邮箱地址为*。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主题,精心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实地调查和网上调查相结合等途径开展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建议。重点安排局领导到联系镇天凝,通过走访植绒园区、重点企业,听取基层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3、邀请省、市经贸部门的领导到本地、本单位指导、诊断。通过把上级对口部门领导请进来的活动,面对面征求上级经贸部门对我县拟出台政策机制的意见,征求上级对本单位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问题的意见。
4、认真汇总梳理意见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认真汇总梳理,作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深入分析研究,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即知即改,边查边改。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会前充分准备。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前期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深刻剖析。会前,领导班子成员要相互谈心,交换意见,并认真撰写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2、会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专题民主生活会邀请县联系领导和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到会指导,并邀请本部门非党员领导干部和部分中层干部列席。
3、会后测评通报。在局机关党员干部代表层面通报民主生活会的情况。局党政主要领导根据民主生活会情况开展班子成员间的谈心谈话。局党支部要召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组织党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领导干部要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四)召开民主讨论会,写好分析检查报告
1、领导班子讨论分析检查报告提纲。局领导班子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服务群众、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形成分析检查报告提纲。
2、起草分析检查报告初稿。组建起草分析检查报告的工作班子,由邓国忠同志任组长,杨珺、赵浙琴同志为组员,具体负责起草分析检查报告的工作,主要领导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分析检查报告努力做到有问题、有分析、有思路、有举措。
3、邀请基层代表民主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召开本部门机关干部代表,有关镇领导,企业代表和民主监督员参加的民主讨论会,对分析检查报告初稿进行民主讨论,充分吸取各方意见,并认真修订完善。
4、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一步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党组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初稿,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分析检查报告修改稿。分析检查报告修改稿形成后,送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初审,报县联系领导审阅。
(五)召开民主评议会,认真组织评议
1、明确评议内容。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评议:一是本单位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二是分析检查报告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的透不透;三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四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确定参评对象。分析检查报告的评议邀请相关部门、各镇工业经济负责人和本单位党员干部代表,企业代表,人数在15人左右。
3、积极组织评议。引导参评人员深入讨论、畅所欲言,积极提出评议意见。领导班子根据评议提出的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
(六)组织“回头看”,开展绩效评估
分析检查阶段基本结束时,对照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回头看”。按照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进行自评,并对照要求不断改进。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领导带头做表率。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进行一次“回头看”,认真搞好自评。加强对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领导,局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在分析检查阶段继续坚持领导带头,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表率。
关键词: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09-01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体系结构存在不足,没有真正推陈出新。目前,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选用的教材大都按社会学人物讲授,如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等,他们大都从社会学的创始人孟德斯鸠、孔德开始,分析研究了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著作。按人物讲授的好处在于,突出了每位社会学家的独一无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但同时也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点:首先,按社会学人物讲授很难从总体上把握某种流派的来龙去脉,也无法窥探每种流派的创始人和他的后继者之间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其次,按社会学人物讲授看重的是人物的理论意义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忽视了理论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再次,按社会学人物讲授很难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对社会学家的问题领域、概念构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后,社会学尽管研究面广,但也不是杂乱无章,它被分化成许多专业化了的关注点。把握了这些主流问题,无疑就把握了社会学发展的主导线索。按社会学人物讲授侧重于不同人物的研究兴趣与研究特点,很难全面把握社会学的主流问题。
2、教学内容依然陈旧,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发展成熟,这就使我国教育必须迎合市场经济需要,进行新的社会定位。因此, 社会学理论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加快改革步伐。然而,经过若干年的教改,虽然有不少成功经验,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诸如教学内容仍然“囿旧”,不能完全摆脱前人的“窠臼”,或理论肤浅,障碍畸重,依旧习惯于套用“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法”等观点分析理论问题,不能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凡此等等,严重制约了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的深入开展,不利于人才市场所需要的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底蕴,有创新的社会学人才的培养。
3、教学方法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涵盖内容广,专有名词多,理论比较晦涩难懂。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难以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下所进行的种种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讲课仍然过于追求“完整”,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余地,仍然习惯于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听,然后通过考试来验证。这种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思考,难以唤起师生的共鸣,既造成教师教学情感上的自我,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不利于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从以上教学现状出发,必须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思路
1、调整教学思路。《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以转变教学模式为起始,将新型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深刻体会到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思路,丢弃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及观念,把握时代潮流,勇于创新,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以实践作为检验教学思想正确度的唯一标准,以之作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式和目的,深化教学改革活动。
2、转变教学要求。转变教学要求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活动中纯粹讲授书本内容、知识过于细化的误区,抛弃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单向传递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精力主要应用于全局思考、综合掌握、知识运用等方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必须调整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及测评的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摆脱旧式的考试模式,注重测试学生综合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水平和程度,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动机与意向,使学生真正掌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3、选择优质教材。面对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各高等院校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社会学理论教材选择的重视,各种社会学理论教材因而大量出现。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因而必须面对如何选择优质教材这一难题。选择教材必须以教材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时代性为原则,具体表现为所选取的教材适应教学大纲要求、符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吸收学术界的创新成果,在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上较为科学,表现出知识预见性、学术创新性及理论前瞻性。
4、改革教学内容。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实行适当的“增加”、“删减”及“保留”。增加意味着融入当今时代所急需的知识,将之有机地转变为书本上的材料。删减意味着剔除书本中过时或落后的知识。保留意味着保持教材西方社会学理论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在最大限度上保留知识的系统性。只有合理调整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体现出实践性强、内容凝练、适用面广、体系严密的特色。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2、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4、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各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那种为技巧而技巧,煞费苦心的做法,是蹩足的,徒劳的。
5、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6、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中国艺术倾向人文社科的研究,西方艺术注意与自然科学的结合。这与东西方文化传统对艺术的内容、含义不同理解有关。西方艺术主要是指造型艺术,以建筑、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为主。西方艺术一词含义是美的事物的创造或表现,源于拉丁文Art,原意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现代尤其是指视觉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等①,现代的西方艺术史是建筑、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史。西方文艺复兴后的西方艺术接近于自然科学②,涉及透视学、解剖学、数学、色彩学、地形学、建筑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西方高校中与艺术系、艺术史系并列的是戏剧、音乐、舞蹈系,艺术系是造型艺术。西方的艺术系与艺术史系倾向于视觉艺术,其中视觉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发展及演变构成艺术史的内容(图1)。
中国古代艺术以礼乐一体为特征,强调艺术的社会属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表现,艺术门类包含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篆刻、工艺、戏剧、曲艺③、杂技等(图2),中国文人士大夫艺术有琴、棋、书、画的传统,有诗、书、画、印合一的倾向,中国艺术的书法、篆刻在西方艺术门类是没有的。中国文人诗画书法艺术主要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排遣艺术家的情感成分比较多,对于自然科学的理性规律把握较少,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画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成就非常高,属于百工的范畴。现代中国教育体系将建筑隶属于工学院,工科建筑的理念削弱了现代中国建筑的艺术品质。
从简略的东西方艺术比较可以看出一个大体的趋向,西方艺术内容比较单一,中国艺术内容非常庞杂;西方的艺术接近自然科学,中国艺术接近人文科学;西方艺术走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的创新之路,中国艺术走向与文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结合的道路。自然科学注重探讨未来,人文科学注重研究历史与过去。西方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促进了解剖学、透视学、建筑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进步。现代艺术与自然科学比翼齐飞,科幻艺术、仿生艺术、星球大战、数码艺术、高科技艺术是艺术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植物性等学科结合的产物。
西方艺术(Art)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FineArts),指利用技巧与想象力创作艺术品物件、环境或经验的表达模式,以便与他人分享美的情感与意识。“美术’’(fineart)—词系日语转译,是西语“美的艺术”的简称,在我国主要是指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即绘画、雕塑和建筑,与西方的艺术含义基本相同。西方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简称。艺术—词原指除实用工艺之外的一切“自由艺术”,包括诗歌和音乐,属于广义上的艺术概念,现代主要是指造型艺术。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有漫长的根深蒂固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艺术有以下解释:1.艺术亦作“蓺术”,古代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学科目)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2.封建科举制度指经术,即“制艺”。清代方苞《答申谦居书》:“艺术莫难於古文,自周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也。”3.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中国的艺术长期属于意识形态的敏感区域,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密切。艺术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可以抒感,中国文人艺术主体上是一种写意艺术,将琴棋书画作为日常生活的合理部分,以抒发艺术家的感情世界,调节人与周围环境的紧张关系,较少地研究自然世界。
二、艺术学理论的层次与理论结构
艺术学学科课程安排与学科结构有关,遵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论一般规律,处理好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关系,处理好艺术专业课程与艺术学理论专业课程的关系,处理好艺术专业与文科各专业的关系,处理好艺术专业与理科、工科各专业自己的关系,在学科交叉的实践中发展艺术学理论,以科学的严谨、实证、逻辑与艺术的激情、想象、浪漫相结合,展开科学与艺术的两翼开启民智创造未来。
艺术理论来自于艺术实践,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长期的艺术发展的历史总结,艺术学理论是由具体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内容构成,绝不是所谓的纯理论。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接受艺术创作实践的检验。张道一教授认为艺术理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见下图(图3、图4、图5)。
哲学课程t艺术学课程I艺术史学课程艺术批评学课程各门类艺术技法课程图1课程结构
关于学科和课程结构,张道一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从教学层次看,研究生是金字塔的上部了,博士生更是金字塔尖,需要博大。我反对‘所有学科专业的实用化’提法,我曾经说过:‘大学本科应当强调实用,硕士可以倾向实用,到了博士阶段则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而且,从艺术学的理论建设看,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也是需要鼓励的。”艺术学理论是宏观的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的位置介于美学与艺术创作之间。就学科结构而言,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认为艺术学应与门类艺术学并列并区别开。研究内容可包含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其中,艺术史不是门类史,而是涵盖各个具体门类的艺术史,即艺术通史。
值得注意的是,技法理论是艺术品评理论的基础,艺术品鉴的标准来自于艺术创作的标准的建立。不懂艺术技法理论难以具备艺术内行专家的眼光,难以开展艺术品评。在艺术创作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批评标准与艺术欣赏标准。中国古代艺术批评与鉴赏理论,是由艺术家、艺术鉴赏家总结出来的,形成了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准则。东晋顾恺之著《魏晋胜流画赞》、南齐画家谢赫著《古画品录》,唐代书画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宋代画家郭熙著《林泉高致》,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著《松雪论画》,清代恽寿平著《南田画学》,张庚著《国朝画征录》等等。中国古代艺术史证明不是艺术行家,不具备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经验积累,就难以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理论、史论著作。
门类艺术技法理论是艺术批评理论的基础,艺术技法理论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也是艺术欣赏者应该知道的艺术语言。只有懂音乐的耳朵才能够欣赏音乐,只有懂绘画的眼睛才能够欣赏绘画。戏迷票友往往会唱戏,艺术理论往往由艺术实践的技法上升到艺术创作的检验总结,成为歌诀、(如书歌、画歌)、画诀、工法口诀,再由艺术实践的检验形成技法理论的文字。即艺术技法理论如:语录、则例、画谱、印谱、舞谱、乐谱,形成艺术技法的谱系。再由艺术技法理论上升到门类艺术批评标准的形成,六法论、气韵论、形神论、传神论、雅俗论等等。艺术史上的理论家从艺术家和艺术鉴赏家这两种人中产生,艺术理论的形成经过艺术的创作实践、欣赏实践,上升到艺术创作规律的总结,形成艺术批评的标准,总结出自成体系的艺术理论。
艺术技法理论是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基础。往往会被忽视。其中,西画门类艺术技法理论包涵有: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构图学理论等等。中国绘画技法理论有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包括了气韵、用笔、象形、赋彩、构图、写生六个方面。技法理论往往以画诀、工法口诀的形式流传,形成画论、书论等艺术技法理论。由艺术欣赏的见习到门类艺术创作的实践上升到艺术标准的约定俗成,发展成为艺术评论,积淀成为艺术史,提炼成为艺术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有阶段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中外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趋势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艺术哲学即美学理论、艺术史论、文艺理论(即文艺理论、文艺史、文艺批评)等方面展开,成为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基本学科研究取向。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学理论研究扩展到人类学、经济学、新闻学、心理学等等领域,出现了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传播学著作,总体上说,艺术学研究在文科中学科交叉比较多,在工科、理科、医学的交叉研究相对比较少。
德国是现代艺术学的故乡,德国作为艺术学的先行者设有艺术学学科,而艺术学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和协调发展。正如国内有学者所言,欧美各国高校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学学科,他们的专业设置有“艺术”而无“艺术学”,与创作技艺和历史研究有关的专业也没有融为一体,而是分为“艺术”与“艺术史”两个板块,教学工作分别由艺术系和艺术史系承担™。艺术系注重技法、创作、艺术技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艺术史系注重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的研究。德国在2004年的“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共计10个门类,下共有83个一级学科。艺术和艺术学(普通)属于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为跨学科研究(以艺术、艺术学为主)、艺术教育、艺术史/艺术学、艺术品修复学等有30个专业,艺术教育含有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重任,学习艺术的学生学科专业的选择非常宽泛。
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下发《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种有序的、综合的、包含四门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教育事业。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自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能、情感因素中起重要的作用。2009年,哈佛大学《艺术特别行动计划》指出:艺术应当与科学、人文并立,艺术第一的理念应当被置于哈佛大学教育观念的核心地位。”弗斯特校长说:“我们必须借助艺术教育强力激活哈佛大学全体师生的创新精神,以期确保哈佛大学在21世纪的人类知识界之领先地位。”美国政界与学界人士强调: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英美等国家没有设立艺术学理论学科,因为艺术是通识学科,可以进行不同学科背景的交叉,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与文科学科背景相结合的研究如艺术人类学(人类学)、艺术心理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社会学)、艺术文化学(文化学)、艺术管理学(管理学)、艺术传播学(新闻学)、比较艺术学等(图6)。
图6艺术学理论与文科专业学科交叉图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科交叉功能非常强大,艺术可以与其他文理学科交叉。从其他学科研究艺术的视角,艺术与艺术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分出若干学科方向,一时之间是争奇斗胜,而艺术学自身的学科界限已经开始模糊,艺术学理论研究有脱离艺术本体的倾向,对此艺术理论家们津津乐道,艺术家们往往不以为然,艺术家关心门类艺术的创作问题,其艺术技法处于经验与探索阶段,没有完全上升为技法理论,身在艺术创作其中而不自知艺术理论的高度发展。理论家则关心与艺术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在艺术本体之外看艺术,将艺术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环境中去考察。
艺术家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方法是值得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课题。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艺术学教授贝蒂艾德华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被翻译成14种文字,畅销全球,美国IBM、通用电气、苹果电脑、迪斯尼等公司企业将该书作为员工创造力培训教材。艺术关系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艺术的方式不同寻常,富于联想与想象力,艺术的方式往往是异想天开,突破常规。艺术学在与理工科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方面,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asterofEntertainmentTechnology”,是一个有计算机科学研究院与艺术学院共建的学位项目,提供“娱乐科技硕士学位”。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发展,前景无限。艺术学与门类艺术技法、材料学、科技、心理学的交叉,形成艺术技法理论、艺术材料研究、艺术史学研究、艺术科技学、艺术心理学等学科。现代计算机科学的高度发展,对二维、三维技术的运用,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的世界的建筑、城市、行为模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的交融非常密切,几乎是浑然一体,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要关注艺术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动向。艺术与理工学科的交叉,拟图标如下(图7)。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可以产生全新的艺术样式。20世纪以来结合了传统定义艺术领域以外元素的多元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如常见的“科技艺术”(TechnicalAn)“数字艺术”(Digital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观念艺术”(ConceptualArt)、“科幻艺术”“行为艺术”、“生物艺术”、“数码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不胜枚举。理工科与艺术的结合,如此多样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不断地在挑战艺术理论能够定义的极限。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已经融为一体,尤其是在虚拟空间技术,数字艺术领域,超强的三D技术还将继续发展。
宇宙的建模是数字的建模,数学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数的比例,并且发现了黄金比例分割,自然科学揭示了客观世界运行的规律。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横跨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力学等学科领域,米盖朗基罗横跨建筑学、解剖学、绘画、雕塑等等学科领域,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印象派画家通过物理学的光学成果研究大自然的色彩,推动了绘画色彩的发展。计算机色彩运用色彩学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三维建模与数比例的关系可以将任何平面的形转换为立体的形。自然科学拓展了人类的大脑智慧,艺术创作的材料、使用工具,创作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的创造性与科学的严谨性,艺术的形象思维与严密的数理逻辑推理,艺术的观察力与科学的验证,艺术的大胆的想象与科学的小心的求证,可以发现新的艺术与新的世界。
设计学可能具有最大的与自然科学学科结合的空间。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设计艺术有关。艺术设计已经蔚为大观(图8)。
在传统的研究视域中,更多的是强调恩格斯对理论全面而系统的贡献;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恩格斯对理论体系的贡献中,更为突出的恐怕不是那些具体结论与设想,而是他所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第一,强调离开了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科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便无“科学性”可言。第二,强调哲学不是一种抽象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杜林),也不是一种狭义的仅仅关注人生问题的道德哲学、爱的哲学(费尔巴哈),而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的思维方法。
首先,晚年恩格斯提出并解决了一个重大而基本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从“空想走向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究竟怎样才是可能的?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其科学性在内容上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对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奠基于近代英国和法国的机械论与经验论的唯物主义,而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之上。
在恩格斯看来,近代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及其变种(不可知论)不可能产生出科学社会主义。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合乎常识的科学,但实际上是一种孤立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人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知性的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出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很难赞同这种观点:只有英语国家的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才是通向科学的康庄大道,起源于英法经验论的唯物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历史就是从德国的理想主义走向英国的经验主义的过程。我们认为,的科学生命力恰恰在于它是一种总体的历史科学。我们如果要全面地把握今天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就必须依靠从总体联系出发的辩证与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而不是那种“从个别经验事实出发”、“从El常生活的常识出发”或“从专业知识出发”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其次,晚年恩格斯提出的另外一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是:与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哲学”?答案也很明确而简单,有自己的哲学,但主要不是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的思维方法。
从历史上来看,关于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先后被提出过三次。第一次是由恩格斯在l9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当时德国古典哲学已经终结,西方进入一个以“反认识论”和“不可知论”为标志的“后黑格尔”的哲学时代,而则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第二次则出现在2O世纪初第二国际的理论破产之际,以列宁为首的苏联为一方,以卢卡奇等人为首的西方为另一方,重新提出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遗忘的的“哲学向度”问题。第三次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当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瓦解之后,与哲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哲学”究竟是什么?这又成了一个基本问题。这场争论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个重要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做。转贴于 这就是重新研究恩格斯晚年所提问题的原初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对理论体系进行创新的出发点。恩格斯实际上指出了,理解与哲学之关系的关键,就在于从本质上区别知识论的、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与辩证法的、历史的科学方法这两种哲学形态。哲学的革命意义与当代意义均在于此。在这一点上,恩格斯还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说法:“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科学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我们不要误以为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案,恩格斯的这个说法与黑格尔将哲学表述成为一门科学的观点具有相似性。黑格尔说每一门真正的科学必然是哲学的;而恩格斯则说要把哲学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要克服具体科学与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哲学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