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存货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软件 实践教学 故障诊断 诊断助手 诊断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4-02
目前在职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以介绍用友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及部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由于学生对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欠缺、对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不熟悉或操作错误而导致实训操作无法继续或无法进行,因而学生在上机实训时遇到诸多问题即实训操作故障急需指导教师即时进行解决。而课堂教学组织程序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的悬殊性,导致指导教师往往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出现实训操作故障的学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出现的实训操作故障不能“即时”解决,就会导致实训操作的“停滞”,不能依照实训内容继续进行或无法运行下去,从而不能按时完成实训任务。而教师因要走到学生当中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在偌大的实训机房里走来走去,不论是在脑力上还是体力上都是异常的劳累。即使是这样,也没能很好地完成预先规划好的实训教学任务。
针对上机实训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对经常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试验与探索,认识到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中构建起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机制的基本框架及工作原理
1.基本框架(见图1)。
2.运行机理。简单地说,实践教学故障诊断机制就是针对学生在对财务软件的实训过程中,由故障诊断助手协助高级诊断师运用故障诊断工具对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与纠错阐述,并依据诊断工具列出的应对策略进行实践纠错的操作过程。
诊断助手由教师从学生中挑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者担任(依据班级人数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确定此人数比例),诊断助手所承担的职责类似于学科代表,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教师挑选好诊断助手后,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培训诊断助手,使其能够正确的掌握和使用故障诊断工具,学会如何正确、快速地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根据教学班级的人数及教学对象的基础情况,教师可分配每名诊断助手负责解决5~10名学生出现的实训操作故障。若出现诊断助手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及时向高级诊断师(由教师担任)报告,由高级诊断师来负责解决。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将进行一定的总结与讲评,从而使诊断机制更趋于完善与合理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诊断助手角色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分担教师的教学负担,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就诊断助手本身而言,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学科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水平。
故障诊断工具完全是由教师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教学工具书或工作手册,内容涉及学生在财务软件的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实训操作故障。针对出现的这些故障,工具书上均列及了原因分析、纠错对策及处理建议,并配以图示说明,直观明了,通俗易懂。故障诊断工具每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仍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补充与完善。诊断工具是故障诊断机制的核心和关键,诊断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决定诊断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基础。诊断工具既可以以纸质工具书的形式存在,诊断助手可人手一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人手一本。随着学校局域网技术的成熟,也可以将其以电子辅助教学平台的方式链接到相应的教学软件当中,实现网络化教学形式。当学生碰到实训操作故障,系统就会自动提示并链接至诊断工具技能平台,学生可通过点击“帮助”提示自动获取应对的解决策略。此时,诊断助手的功能与作用相对弱化,但并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仍有部分学生对解决方法及策略的解读存在偏差,这时就需要诊断助手的帮助了。
诊断工具的重要地位并不表明它能独立于诊断助手的存在而独立发挥诊断机制的运行机理,从故障诊断机制基本框架图就可看出,诊断工具要发挥其作用,需要借助诊断助手对其应对策略及解决方法的解读及理解,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实践纠错过程中。可见,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诊断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两者的配合与友好协作。
二、常见的操作故障及诊断策略
为了说明构建诊断机制对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以下部分列举常见的实训操作故障及诊断方法和策略。
故障一:在进行总账系统初始化操作时,设置了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录入错误且无法调整。
原因分析:有些学生在对会计科目进行修改时,忘记了定义科目的辅助核算性质,在期初余额录入完毕后才发现遗漏了科目辅助核算性质的设置,然后在没有删除该科目余额(此时的期初余额是在科目还没有设置辅助核算性质的状态下录入的)的情况下,直接返回前面的操作,将该科目设置了辅助核算,并再次录入了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这样该科目的期初余额就变为了正确余额的两倍,导致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若不录入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虽然期初余额试算平衡,但会导致后面的凭证输入的错误和账簿生成的错误。
解决方法:(1)先删除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2)在会计科目设置中把该科目的辅助核算属性去掉;(3)在期初余额录入中将该科目原来输入的数据删除;(4)重新设置该科目的辅助核算属性;(5)在期初余额录入中正确录入该科目辅助核算项的期初余额。
故障二:在填制凭证时,当输入制单日期为“×年×月×日”时,系统出现提示信息“日期不能超前建账日期”或“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
原因分析:“日期不能超前建账日期”警告的意思是,填制凭证时的业务制单日期跳到系统建账以前了,没有建账就处理业务,显然不符合逻辑;“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警告的意思是,填制凭证时的业务制单日期超过了计算机系统日期(计算机主板上的CMOS时钟记录),这就意味着到将来去处理业务,也不符合逻辑。因会计核算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处理,不能对未来的业务进行核算。
解决办法:对于第一种情况,如果凭证业务日期是正确的,系统建账日期错误,那么就重新建账,并正确设定总账启用日期;否则,修改凭证业务日期。对于第二种情况,如果凭证业务日期是正确的,必须先退出总账系统,更改计算机系统日期(双击电脑桌面的右下角进行修改)后重新登录总账系统,再填制凭证。
故障三:在填制凭证时,应填制的会计科目为应收账款(票据)或应付账款(票据)时,系统提示“不能使用应收(或应付)系统的受控科目”。
原因分析:这是由于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收(或应付)账款(票据)科目在添加客户(或供应商)往来辅助核算属性时,受控系统变成了应收(或应付)系统。
解决方法:(1)一种方法是进入会计科目修改窗口,把应收账款的受控系统修改为空即可;(2)另一种方法是执行总账系统菜单下的“设置”“选项”命令,在“凭证”选项卡窗口选中“可以使用应收(或应付)受控科目”即可。
故障四:凭证填制完毕后,发现用错了制单人。
原因分析: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每个操作环节,所有的操作人员(包括账套主管、制单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等)的工作均由学生一人完成。由于学生对操作流程的不熟悉及操作不细心等方面的原因,经常会出现操作员错位的现象,譬如当凭证填制完毕后,发现用错了制单人。
解决方法:在总账系统的“设置选项凭证”选项卡中选中“允许修改、作废他人填制的凭证”,然后以正确的制单人身份注册登录总账系统,在填制凭证窗口对原制单人所填制凭证执行“编辑”“制单”“作废”命令,由系统对“假作废”的凭证盖上“作废”戳记,然后再执行“编辑”“制单”“恢复”命令,即对原制单人填制的凭证全部作废,再恢复,那么凭证的制单人就自动改为当前的操作人员(正确的操作员)了。
故障五:凭证全部填制完毕后,进行出纳签字时,系统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
原因分析:出纳凭证涉及企业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入与支出,为了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出纳人员可以通过出纳签字功能对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的凭证进行检查核对。不能进行出纳签字的原因主要有:(1)在对总账系统进行参数设置时,没有选中“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这一选项;(2)混淆“出纳”和“出纳签字”的意义,没有给出纳人员赋予凭证“出纳签字”的权限;(3)没有指定科目,不能执行出纳签字的操作;(4)没有需要签字的凭证。
解决方法:(1)在总账系统的“设置选项凭证”选项卡中,将凭证控制设置为“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2)在系统管理的“权限权限”窗口中,给出纳赋予凭证“出纳签字”的权限;(3)在“会计科目”设置窗口,执行“编辑指定科目”命令,在指定科目窗口中将“现金”科目指定为“现金总账科目”,将“银行存款”科目指定为“银行总账科目”;(4)弄清只有涉及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的凭证才需要出纳签字,核实给出查找条件的会计期与要签字凭证的填制日期是否一致。
故障六:尽管对系统初始化、经济业务的处理操作完全无误,且科目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又都是平衡的,但利用报表模板生成的资产负债表仍存在数据不平衡的差错情况。
原因分析:报表模板中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取数公式都是系统事先设置好的,个别取数公式仍需要依据企业的具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存货项目的取数公式,若企业期初生产成本账户仍有期初余额,那么就应将生产成本加入到存货项目。另一例子就是未分配利润的取数公式。一般情况下它是从利润分配科目取数,如果在总账系统的期末业务处理中没有把本年利润科目的余额转到利润分配科目,则报表模板中设置的取数公式就取不到这部分数据,因而造成报表数据的不平衡。
解决方法:(1)一种方法是修改报表模板中的存货和未分配利润项目取数公式,将生产成本加入到存货项目当中,将本年利润项目修改为取利润分配和本年利润的合计数。(2)另一种方法是多做一张凭证,把本年利润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去,这样就无须修改取数公式了。
参考文献:
郭小芬,谢歆.用友ERP-U8实践教学常见问题解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关键词: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信息化
一、学院领导的重视是根本
会计技能大赛做为当前我国高职财经类比赛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赛事,对推动财经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院系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学院要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仅凭单个教师的能力是不够的,是不可能带着学生赛出好成绩的。此外,学院要建立技能比赛的激励机制,明确奖励办法,激发广大师生的热情。对取得比赛奖项的老师在评职称和进修方面优秀考虑,学生在评优方面也优先考虑。
二、指导老师选拔
(1)能熟练运用U872软件。会计信息化处理环节以某商品流通企业的一个月的业务为背景,采用单人单机方式进行,在财务软件U872中运行,包括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以及财务报表等模块,实现凭证填制、审核、记账、登账、转账、结账、报表编制和分析的比赛内容。指导老师能熟练使用U872软件,特别是供应链模块,比赛内容占了80%。全国比赛的题目都是以原始票据的形式开始的,指导老师在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熟练使用U872软件,操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灵活迅速解决。(2)指导过用友杯比赛。用友杯比赛在每年的11月份举行,而会计技能比赛在第二年的5月份举行。如果指导老师指导过用友杯比赛,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在会计信息化操作中,使用的是同样的U872软件,考核的内容基本一样。参赛选手也是在局域网环境下单人单机,时间在三个小时内,通过操作财务软件完成填制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记账、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竞赛任务,成绩由自动评分系统生成。(3)身体和时间充分保证。比赛是由教育部组织的,各个院校都很重视,竞争也相当激烈。指导老师在时间上一定要有充分的保证。年纪大的老师可能并不合适担任此比赛,因为平时培训都安排在课后时间,也只有课后时间,学院的各个实验实训室才有空余,精力上对年纪大的老师是一种挑战。刚毕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多,也无法胜任,因为比赛的内容包含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各种税金、报表等理论和实际知识。(4)具有一定人际交往能力。每年的会计技能大赛说明会都会提前告知,指导老师都得参加,说明会一般会告知比赛时间、方式、内容、分值分布、国赛平台介绍和现场答疑等。在每年的会上,指导老师可以和其他远道而来的院校沟通交流,分享资料,留下联系方式,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三、参赛选手选拔
大三的学生差不多都去企业实习了,因此在选手的选拔上,只能选择大二的学生。可以参考学生过往的各科专业课成绩,综合确定专业技能水平。选手要在短短 1~2 个月的培训中,将U872 软件熟练掌握,其中供应链内容比较复杂和生涩,平时教学上可能没如何涉及到。所以,需要选拔出一批理解接受和反应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选手,重点培训供应链模块。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遇到困难,借助团队的力量协助突破。作为竞赛,各种突发状况随时可能发生,例如,学生身体状况,电脑死机,特别是遇到从未见过的新题目等。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都要求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稳定,不慌不乱,保持头脑清醒。
四、培训方案的规划
(1)各个模块的训练。各个模块的学习和操练是打基础的阶段,幅射面广点,可选拔30-40左右的学生一起学习。利用每天晚上、周六白天、周日白天。统一由系里向实验实训中心申请实训室,只要学生有空,都可以进入此实训室操练。总账操作5学时,报表操作2学时,薪资操作3学时,固定资产操作3学时,应收款操作6学时,应付款操作6学时,采购管理操作6学时,销售管理操作5学时,库存管理操作12学时,存货管理操作12学时。因为平时学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存货管理课程中没涉及到,这一部分要大力度地讲解,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为例,最少要练遍以上。此阶段,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很用功很努力很自觉,悟性和动手能力都很强,但是,也有的学生常常请假,要不身体不舒服,要不就是要自考要考驾驶证之类的。(2)历年真题的训练。经过前面各个模块的学习,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内容主要以供应链为主。选择一半学生留下来,淘汰一半学生。到此时,手上只有20个左右同学了。这个时候,可以进行历年真题的训练。真题包括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用友杯会计信息化处理历年真题也要练习。从历年真题中发现规律。每套真题要真正消化。考试成功的关键不是做了多少套题,而是真正消化了多少套题。(3)提高性的训练。到这个时候,哪些同学具备比赛水平基本确定了。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从20个同学中选择四位表现优秀的同学准备正式参加比赛。让四位同学进行取长补短,每套测试题独立完成后,四位同学一起总结讨论,指导教师最后点评,提高学生操作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25-04
收稿日期:2013-01-17
作者简介:李志河(1974- ),男,甘肃环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蔺婷(1988- ),女,山
西闻喜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赵瑞婷(1974- ),女,山西临汾人,山西管理职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编号:CJA11015
9),主持人:李志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会计专业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相脱节,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的现象,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对会计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笔者结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财务会计》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财务会计》课程的定位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包括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础,将教学由理论推向实践,在工作中学习,目的是通过岗位场景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财务会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容包括出纳、财务成果核算、会计主管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是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切入点和重点,也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课程。《财务会计》的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等,后续课程有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会计综合实训等。本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140个学时,其中理论课86个学时,实训课54个课时。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性、认知、学习形态等。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中专、普通高中、各类技工学校等,他们的升学成绩比较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学生心中已深深埋下对理论课程的厌倦感、自卑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只有少数人有再升本的目标[2];很多人对高职的概念不清楚,社会对高职偏见较为严重。虽然高职学生的学习比较情绪化,但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如对实践性环节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在进校之前就已清楚今后大致从事的职业,围绕职业定向进行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
三、《财务会计》教学目标
结合会计岗位能力要求以及会计从业资格标准,从能力、知识、情感三方面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处理各项业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针对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原始凭证编制相关会计凭证财簿登记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将教学能力目标分解为四个模块并加以实施。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会计循环实践的流程;会编制资产负债表等财务会计报表;熟悉会计环境;使学生具备运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能力,选择会计政策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的能力。
知识目标。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四个:熟悉财务会计概念及其基本理论体系,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概念以及理论框架(会计要素、原则、前提、职能)等;掌握会计要素变化的核算,主要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与反映;理解特殊会计业务如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记录与反映;了解财务报告的组成,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贯穿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会计工作主要环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加深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财会专业、热爱会计工作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从职业岗位需求开始,分析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分解出每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一些基本素质要求。《财务会计》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会计核算,而会计核算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反映,其教学应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筹备资金业务、投资业务、采购与付款业务、生产业务、存货与仓储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利润分配业务)紧密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隐含在工作过程中的,不仅包括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也包括手艺、诀窍、技能等宝贵的工作过程知识。
(二)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资金流为主线,按照企业运行流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筹备资金模块、投资模块、采购与付款模块、生产和存货与仓储模块、销售与收款模块、利润分配模块、财务报表编制模块等7个模块,前4个模块对应企业财务状况核算岗位,销售与收款、利润分配模块对应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报表编制模块对应会计主管岗位。
筹备资金模块。筹备资金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是:掌握长短期借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的账务处理流程和核算方法;能根据票据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达到筹备资金模块的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短期借款业务核算、长期借款业务核算、实收资本业务核算、资本公积业务核算、留存收益业务核算、费用业务核算等。
投资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是:了解投资业务的划分依据和类别;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方法和核算方法;准确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达到投资模块职业能力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业务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业务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业务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核算。
采购与付款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是:依据记账凭证登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掌握预付款、应付款、应付债券等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和核算方法;能根据票据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达到采购与付款模块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预付账款业务核算、应付款项业务核算、应付债券业务核算、在建工程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无形资产业务核算、其他资产业务核算。
生产和存货与仓储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是:能准确地填制或审核原材料、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等业务的记账凭证;能根据票据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达到生产和存货与仓储模块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原材料业务核算、周转材料业务核算、库存商品业务核算。
销售与收款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是:能准确地填制应收票据、应收款项、其他款项、应收款项减值的原始凭证;能根据职工薪酬、各种缴纳税业务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达到销售与收款模块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应收票据业务核算、应收账款业务核算、其他应收款业务核算、应收款项减值业务核算、应付职工酬薪业务核算、应缴税费业务核算、收入业务核算。
利润分配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是:能对企业利润进行分配;编制本年利润、企业营业利润、利润分配等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达到利润分配模块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利润形成业务核算、利润分配业务核算、库存现在业务核算、银行存款业务核算、其他货币资金业务核算。
财务报表编制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是:能正确编制会计报表;会选择和披露相关报表附注信息;能及时按照规定采用书面和网络系统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报送财务报告。达到财务报表编制模块职业能力目标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编制、会计报表附注编制。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强调采用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使用,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如在《财务会计》课程“短期借款业务”这一章节中,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几乎在每个单元中都有设置。如在“短期借款业务”学习中,教师首先给学生一张企业借款借据,创设一个企业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短期借款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如短期借款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编制短期借款的记账凭证等去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修正。
案例分析法。在学习“短期借款特点”这一小节时,教师举一个关于短期借款的例子,例如,A没有通过正常渠道而私自把单位的10万元短期周转借款借给B炒股,结果全部被套住。然后提出“怎样管理短期借款的借入和使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短期借款的特点。在稍后阶段,每个学生就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陈述。通过这种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技巧,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角色体验法。角色体验法是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3]。例如:在学习“短期借款的核算”这一小节时,教师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扮演业务经办人员、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各小组讨论,模拟企业向银行借款业务、企业偿还短期借款业务的工作流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汇报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并总结经验;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评分。
情景教学法。模拟真实的业务场景,采用完全仿真的票据和应用教练策略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网上真账实操,提高业务技能,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财务会计》理论课配套的《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课完全利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的方式,模拟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而学生被定义为公司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分析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完成编写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登记总账、期末结转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实务操作;了解出纳、会计、财务经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其工作环节在整个会计循环过程中的顺序和位置。
该课程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网上实验学习环境之外,还设置了学习跟踪功能,通过学习日志记录实验的全过程,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该课程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语音讲解,界面美观友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财会工作的全过程。
六、课程考核
《财务会计》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训操作能力、学习态度、课后作业等情况。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课后作业(10%)、实训作业(30%)、课堂表现(10%),其中实训作业主要包括转账支票结算方式的凭证填制和传递、委托收款结算方式等的凭证填制和传递、报表编制等,如实务操作、案例分析、实训报告的填写等,在实训作业评价中采用网上在线、实验室操作的形式进行。不设置平时作业。每次考试设置三个实验,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实验,如果对现有实验取得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剩余实验重新参加考试,三个实验也可以同时进行操作,取最高成绩作为本课程实训作业的考试成绩。期末成绩包括:综合评价(15%)和闭卷笔试(25%)。综合评价主要指在实习中企业和学生的评价,期末考试主要是指手动大型实训作业,题型比较灵活,基本没有对知识进行纯粹记忆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杨汉东.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调查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92-93.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3.聂旺,胡红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8)
[关键词]会计技能大赛;实践教学;问题;建议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但近年来随着“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的出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同时,企业不仅看重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就更需要从会计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将“需要工作的人”打造成“工作需要的人”,顺利完成校企无缝对接。
作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品牌专业,会计专业一直力求向社会展示我们专业鲜明的高职特色。近年来,多次举办校内技能竞赛,并连续三年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并于2015年4月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刷新了历史。作为本次比赛的指导教师,作者将以此为背景,借助会计技能竞赛平台,介绍会计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岗位设置、职责分配等内容,总结备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其产生原因,并就提升我院会计技能竞赛竞争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提出相应对策。
一、会计技能竞赛的介绍
会计技能竞赛是在仿真财务、会计、税务、银行、供应商等职场氛围中进行的,由会计行业专家、企业财会人员和高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师生共同参与、观摩、体验的一项分岗位开放式会计技能竞赛。
首届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于2012年6月举办,由此每年6月份举办一次。各省(区、市)首先组织各自行政辖区范围内的省级竞赛,省赛采用国赛的模式,挑选出优秀的队伍参加国赛。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每年的4月份举办,我院至今已参加了三届。省技能大赛为团体赛,分为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两个模块,分上下两场进行。其中会计业务手工处理采用“团队+个人”的模式,设置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以团队形式使用网中网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平台,完成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填制、现金存储业务处理、会计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整理与装订、账簿登记、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工作,同时穿插岗位专项技能竞赛项目。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模块采取单人单机方式,使用用友U8V8.72(现已更新至U8V10.1版)软件中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UFO报表模块,进行填制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记账、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
通过竞赛,检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展示高职高专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和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激发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高职高专财经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准备、组织竞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信息获取滞后,竞赛平台更新慢
近两年,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由于刚刚起步,每年的比赛时间均不固定,这直接导致学院接到比赛通知较晚,甚至逼近比赛时间。而且关于比赛信息的,从省教育厅通过各个院校下传至各教学部门,涉及部门较多,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信息滞后,甚至出现比赛相关通知通过竞赛平台供应商第一时间获得。信息获取的滞后导致竞赛平台的更新进度缓慢,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比如在2014年的备赛过程中,由于竞赛通知较晚,竞赛规程中明确会计业务手工处理需使用网中网公司的竞赛平台。后期为了顺利使用上竞赛平台,从软件采购申请到最后平台安装完毕耗时一个多月,最后留给学生操练的时间仅仅一周时间。
(二)竞赛模块与实践教学内容不匹配
目前我院会计专业的课程并没有按照会计岗位设置,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习惯于利用两周时间实训的模式。在实训课程中,也未真正体现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和特征,学生缺失岗位带入感。比如会计手工实训、财务会计软件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核心实践课程中,均为学生独立完成本应由多重角色完成的各项任务。但是技能竞赛非常注重岗位的设置和对应职责的分配,尤其会计业务手工处理部分设置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每个岗位相应的职责非常明确。我们在组织学生备赛阶段也发现,因为平时实训课程中学生缺少岗位角色的自我定位,除了成本会计岗位之外,另外三个岗位对于自身的职责及要完成的内容均模棱两可。
(三)学生选拔机制不完善
由于获悉比赛通知较晚,近三年竞赛选手选拔工作也凸显各种问题。首先,缺少优秀的学生队伍。指导老师接到比赛任务之后,仓促确定参赛选手,选拔的标准主要仅仅是看学生的课程成绩和平时表现。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于全面,往往会出现学生难选的现象。其次,没有学生梯队建设的意识。因为每年都要参赛,指导老师挑选学生时经常出现一年全是新人、一年全是老选手的现象,所以竞赛压力每年悬殊较大。最后,学生参赛意识不强。因为现有的备赛模式是指导老师挑选学生,一旦选定好学生就对其进行突击培训,这样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赛就是几个学生的事情,在学生中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激励效应。
(四)缺乏与兄弟院校积极沟通交流机制
三年来的备赛工作,我们都是“闭门造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联系平台供应商,不会主动与其他院校的参赛师生进行沟通、交流。但事实上省内有些优秀院校在会计技能竞赛方面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在比赛战略部署、战术选择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比如,2015年获得江苏省前两名的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模块采用了“先全员分配各项核算任务,后集中输入系统”的做法,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保证了准确率。
三、优化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建立竞赛信息收集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前是会计专业领域中是含金量最高的一项赛事,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竞争非常激烈。所以能在备赛期间赢得更多的训练时间,无疑对提升学生的平台操作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学院内部可以建立一个竞赛信息收集机制,排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阻碍,争取第一时间获得比赛信息,为准备竞赛争取更多的时间。当然,这三年的参赛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技能竞赛的举办一般具有连续性,所以可以提前做好竞赛准备工作,如总结经验,针对备赛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等等。作为系部,尤其是竞赛指导老师也应积极与竞赛平台供应商沟通,汇聚多方信息,及时完成软硬件的更新工作,辅佐竞赛准备工作。
(二)借鉴竞赛内容适当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针对备赛中出现的竞赛模块与实践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升学生的角色认定感,调整现有的实训教学内容。在准备这个竞赛的过程中,问题最突出的是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环节中出现了大量了供应链模块应用。而在平时的《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主要只针对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存货及往来账等财务处理模块的教学,可是技能竞赛中却非常重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模块的应用。学生对供应链操作不熟练的现象非常明显,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只能延长训练时间,学生叫苦不迭。所以为了更加得心应手地备战竞赛,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建立对比赛项目的基础认知,后期再通过集中训练提升备赛效果。
(三)加快学生梯队选拔机制建设
为了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提升学生整体职业素质尤为关键。为了规避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上到学院下到系部应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借鉴省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形式与要求,制度化竞赛内容、方式、规程等,多举办类似的技能竞赛,积极营造竞赛氛围,提高参赛学生的抗压能力。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选拔优秀的学生构建一个学生库,扩大指导老师挑选学生的范围。同时,在确定参赛选手时,应该注重学生梯队建设,可以采用“老生带新生”的模式,薪火相传,平衡每年的参赛压力。
(四)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
在备赛过程中,应积极与其他兄弟院校沟通,就训练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深入探讨,吸取宝贵的参赛经验,以提高我院备赛的效果。可以采用指导老师直接与兄弟院校指导老师对接、委派相关老师到优秀院校学习经验、邀请优秀兄弟院校进入我院进行经验宣讲、外派参赛选手参加相关专题集训等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