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是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系统化,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一优两高”农业的比重,对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1]。
1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除了要在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功夫以外,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要求。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活动,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2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1要加快完善建设“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
2.2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3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做法
根据目标定位、技术路线、标准水平要求,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主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上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基础上,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到具体实施,采取的基本做法是:
3.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以县市为单位,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2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3.3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操作层面,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4]。
4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例,有3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即: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4.1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保证产品原料质量安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是加工产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必须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同时立足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提高初级产品的内在品质,从而实现原料生产与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5]。
4.2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将标准化繁为简,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4.3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落实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的生产价值,实现优质优价。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既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所在,也是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的内在动力。
5参考文献
[1] 牛合群.枣阳市农业标准化助力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2010(2):49.
[2] 简勇,周晓峰.试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作用及有效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0(1):50-52.
[3] 于斌,方方.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100.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负责。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体制属于分块管理。
2.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人为地将安全认证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割裂开,导致安全认证食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现象。同时,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且它们之间是平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2认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严重缺乏,缺少对申请认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在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二是认证的客观公正性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认证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联系,认证过程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3];三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人员认证能力较差,难以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队伍;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强。安全认证食品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4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李正明,吕林,李秋.食品安全的开发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河南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色鸽乳业)秉承“真心关爱大众,用心发展自我”的企业精神,以“做让大众放心的产品”为质量方针,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使企业展开飞翔的翅膀,在市场经济的天空中稳健翱翔。
2004年4月,位于南阳市张衡路东段的三色鸽乳业正式投产。从机械化挤奶、管道式输送、生产加工、保鲜车送货,到遍布南阳市中心城区的加盟连锁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三色鸽乳业发展成为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专业配送、连锁加盟、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记者冒着酷暑慕名来到南阳,走进三色鸽乳业,试图在她翱翔的天空下,探寻其质量兴企的轨迹……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把好原奶产品质量关
“‘得奶源者得天下’,要生产放心乳品,奶源是关键。”三色鸽乳业总经理张德中说。“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事业’,产品质量无小事,质量管理工作更是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我们唯有认认真真地把好每一个环节、管控好每一道程序,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回报那些长期以来给予我们关爱的消费者。”
据悉,三色鸽乳业在生产车间投产的同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奶源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是为解决农村奶牛养殖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偏高、原料奶质量较差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保证三色鸽乳业稳健发展所需的奶源。几年来,三色鸽乳业共投资2000多万元,先后在唐河、社旗、邓州等地建设了30个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的挤奶站,其中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5个。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的运行机制,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三色鸽乳业奶牛数量已达1.2万头,带动奶牛养殖户1400多户。2006年年底,三色鸽乳业实现了原料奶全部来自公司自建自管自控的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
在奶源基地管理上,三色鸽乳业始终把奶牛养殖小区作为第一车间来管理,围绕挤奶机械化、运输封闭化实施全方位管理。“奶牛上挤奶厅等待挤奶――原料奶运输到厂经检验合格填写收奶单――奶罐车到洗车场洗车……”35道细之又细的工序切实保证了三色鸽乳业原料奶的品质。同时,三色鸽乳业经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奶牛养殖小区及奶牛养殖户家中,对奶牛饲养、疫病防治、机械化挤奶、牛奶储存等给予日常服务和技术指导。
“在当前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时代,绿色原料奶的生产绝非简单地回归大自然,而应是需要科技导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杜绝污染,进行全程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实现原料奶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在谈起奶源管理时,张德中如是说。
在奶源基地建设上,三色鸽乳业首先建立了规范的绿色饲料原料基地。公司在奶牛养殖小区周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绿色饲料原料生产基地。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2008年,三色鸽乳业奶源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评价,主要饲料原料小麦、大豆、青贮玉米等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杜绝滥用农药、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饲草饲料无残毒。饲喂前,无论是发酵秸秆、青贮饲料,还是配方饲料,都要统一检验,保证饲料中的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三色鸽乳业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等规定和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选择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严禁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动物性饲料,并且积极开发利用微生物制剂、低聚糖、酶制剂、中草药等绿色食品饲料添加剂。同时,搞好棚舍卫生,改善饲养环境。饲养场选择在地势高、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无“三废”污染的场所。棚舍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设计施工,采取发展生态农业的办法,实行厩肥还田、沼气利用、农牧结合、果牧结合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实现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严格按照工序进行生产,认真把好原料奶产品质量关。为保证原料奶质量,三色鸽乳业统一采购了瑞典利拉伐和韦斯伐利亚的全自动仿生挤奶机,并配备直冷罐,牛奶挤出后马上冷却至4℃左右,由专用运奶车运送到生产车间。全部实现挤奶机械化、运输封闭化。原料奶运回公司后再进行感官检验、酒精试验、掺碱试验、药残、农残、重金属等多个项目的检验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后,原料奶方可投入生产。
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全方位质量监控
张德中告诉记者,三色鸽乳业自成立之初,就把“做让大众放心的产品”作为质量方针,把“食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高起点、高标准,紧紧围绕“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保证让广大消费者喝上放心奶、营养奶、绿色奶。
为了有效实施全程质量管理体系,三色鸽乳业建成了GMP标准化厂房,选购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从硬件上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按照ISO900/HACCP质量管理体系平台和绿色食品加工规范要求,制定出了相关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工作标准,并完善和规范了岗位职责,严格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及生产中的关键点控制,落实到岗位上的每个员工;推行“6S”管理,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每月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并形成质量报告;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共同探讨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序,并提出解决办法;引进先进的实时自动监控系统,对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生产全过程、车间的出入口等进行24小时自动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做到发现问题迅速报警。
[关键词] 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生产者消费者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农业发展出现许多问题,石油农业遇到不可克服的弊端,(1)能源浪费严重;(2)环境污染加剧;(3)减少生物的多样性;(4)人类健康受到威胁,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提出替代农业――有机农业。由于有机农业产量低,价格高,适合高收入人群,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首先解决粮食数量安全问题,中国提出绿色农业,绿色农业落实不够,以十七大“加强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施绿色农业的障碍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认识不足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只有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消费确实能够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会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并在消这费过程中通过对该产品优良特性印象的不断强化,从而形成持续性的购买激励。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尤其是对新事物的认知,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推介的力度。事实上,有人有绿色消费观念,有人根本就不知什么是绿色食品。有的消费者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叶蔬菜;有的只知道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这些食品中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绿色食品,有些是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品,有些含有抗癌及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降血压的成分。据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的调查,有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其中24.1%的人对“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未听说过,具备标志识别能力的人仅占21.9%。落实到行动上,则仅有42.5%的人曾经购买过。即使是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买过的人也只有54.2%。还有很多人认为,绿色食品是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或保健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不同地区的不同叫法等等。这表明“绿色食品”还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潮流。
2.生产者与政府、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缺乏对生产者、销售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能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经济人假定。按照这一假定,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社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任何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即力求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最大值。总而言之,每个有理性的生产者主观上考虑的既不是社会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经济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上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但作为规范理论的应用,依然不能无视经济人假定这一前提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无疑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而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过是生产行为的副产品,不能构成其动力机制,而唯有经济效益才是致力追求的第一目标。
3.生产者趋利行为导致供给动力不足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能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经济人假定。按照这一假定,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社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任何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即力求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最大值。总而言之,每个有理性的生产者主观上考虑的既不是社会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经济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上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但作为规范理论的应用,依然不能无视经济人假定这一前提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无疑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而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过(三)惩罚造假者的机制不健全,造成绿色食品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4.流通渠道不畅:产销脱节,绿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
绿色农产品面临着销售困难,这里所指的销售困难并非是指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卖不掉,而是指生产出来的绿色农产品不能优质优价,获得合理的社会回报或收益。只有少部分是以绿色农产品出售的,而大部分是以普通食品批发或市场直销,原因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产品销售系统,目前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仍沿袭普通农产品的销售老路,缺乏有效的市场建设,没有合理的市场组织,销售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也不配套。目前,全国除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外,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另外,中国绿色食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而怎样开发国内这个隐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却没有在绿色农业的推动者中得到认真思考。导致产销脱节,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5.转换期生产成本高,经济风险大
在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化的过程中,有机生产实体有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主要表现为:一是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期投入较大。由于人工防治病虫害和沤制有机肥等有机生产方式用工增多,活劳动成本大幅度增加;生产基地的物质成本增加,有机肥料的供应和使用效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和监管成本高,二是投资回收期较长,绿色(有机)农业需要在2~3年转型期后才允许出售其农产品,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负担。从总体上说,在转换期间,多数情况下,生产者的收入是下降的,转换完成后,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将对农户收入的增加有益。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要搞好绿色农业,必须有三方面的积极性――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方面的积极性,要照顾到这三方面的利益,还有利益集团的矛盾要协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坦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设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夸夸其谈。绿色农业的正外部性特点导致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绿色食品成本高于普通食品成本,因为生产绿色食品除正常成本之外还有外部成本(包括选用生产资料的成本费用、选择食品产地的成本费用、产地环境监测的成本费用、绿色加工、包装、标签、储运的成本费用、其他成本费用――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费和标志使用费、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费、人员培训费等),绿色食品的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的价格部分即外部成本应该由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解决,不能由自己负担,导致优质不优价,农户无法直接受益,承担了成本而减少收益。生产者的风险高,政府没有制度创新,解决风险问题。
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消费受收入、文化层次限制,因为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价格,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存在如下问题:绿色农产品的差异性往往难以用肉眼辨别,导致良莠难辨,消费者对生产厂家的信任持怀疑态度,没有营销网络,购买市场没有检测系统,消费者平肉眼难以辨别真伪。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政策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消费者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接受不了绿色食品价格。
总之,政府对绿色农业支持不够,处于“只管不扶”的状况,质量保证监管体系不健全,使不法商贩有了假冒的可乘之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损伤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尽管对其发展持鼓励提倡的积极态度,但仅限于口号而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上。
7.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均不到位
我国目前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数量少,适用性差,使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检测无据可依。另外,已有标准执行难。据农业部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食品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目前我国已制订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众多标准。但从暴露的案例来看,不少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关部委权威人士分析认为,标准“执行难”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目前的各类食品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六七个部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QS”(质量安全)制度等,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往来冲突,不仅云里雾里,就连企业也不知其里。
多人监管,造成了“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后,又互相推诿,或默不作声,这种局面必须尽快通过体制创新得到扭转。
三、实施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国民的社会道德水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有毒、有损人体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从“以财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上来。现在绿色消费虽然已开始成为一种趋势,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由于知识水平、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等的差别,在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各种形式宣传环保和绿色农业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环保和绿色农业及绿色产品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人才及执法队伍。
2.政府加大扶持、形成绿色农业的支持制度
欧、美、日的有机农业发展速度之快得以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国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只是制定标准,规则等方面,而对绿色农业企业和农民没有真正的支持同时对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相关费用、推广费用和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风险、环境监测成本,市场监管等流通管理系统没有纳入到财政预算,对绿色农业生产者承担的环保成本政府没有补偿,对绿色农业产生的外部性问题,政府没有加大力度解决,没有制度创新。因此,要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使绿色农业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究、转化速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绿色农业健康、快速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3.加强管理,建立规范严格的绿色农业管理体系
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是绿色农产品,是否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认证的水平和准确度是关键。首先,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与资格评审,提高它们的素质,加强立法,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止和减少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的出现,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其次,建立并完善“双层申请、双向调查、双审认定、发证监管”的严格规范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食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建设,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加强发展。
4.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欧、美、日有机农业标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管理方面的要求,还延伸到收获、加工和包装、标签等方面的要求,为有机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我国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接轨,政出多门,多失管理,几个部门争相出台办法,标准制定成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垄断资源,以此为其谋取部门利益。首先应参考和根据CODEX所制定的有机农产品标准;在我国建立一套与之相协调的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标准及相应的认证程序和标志管理模式,其次,改革现行的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分别管理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管理体制,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认证程序和标志管理,再次,新的绿色农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办法,应做到标准公开、程序透明、标志管理科学。
5.拓展流通,采取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绝大多数农产品购销体制已经开放,农产品总量相对供过于求,许多地区出现农产品销售难的今天,找出适当的办法提高销售渠道的销售能力、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流通,采取专业市场销售、销售公司销售、合作组织销售、销售大户销售、农户直接销售、网络销售、超市销售、专卖店销售等销售渠道。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分析可看出,绿色农业实施有许多障碍,既有来自生产者的障碍也有来自消费者和政府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为了使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建立规范严格的绿色农业管理体系,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绍凤: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
[2]尚杰:绿色食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1.3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
1.4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
2.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