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机化学获得的新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教学改革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初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以化学为学科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自成体系,划分过细、缺乏相互沟通,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现代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能满足我国21世纪高校培养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4个特点人才要求。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1]各校在实施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摸索、研讨与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发展概况
以化学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一些重点院校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华东理工大学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由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的基础上,于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2]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完整地、系统地完成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共需120个学时(不包括实验教学),而我校自2000年来《无机化学》学时数减为56个学时,《分析化学》仅有40个学时,2007年课时进一步缩减,《无机化学》减为40学时,《分析化学》减为32学时,这使得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及基础学科学时不断下调的情况,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也在逐渐减少,学时数的减少不是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了,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1999年以来,我校开展教育改革大讨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压缩理论课,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新专业的增加,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辐射能力增强,建设力度加大,教材也采用了教育部优秀教材,2002年以来,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3年获得了淮海工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4年成为淮海工学院的第五批优秀课程之一,在2005年通过了淮海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估。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获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发表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0余篇。
1.潜心研究,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3]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理和应用知识糅为一体。融会贯通地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把握必须掌握的基础概念,同时,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精选内容,把握关键,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深入浅出,突出中心,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层次,改进教学方法。如在讲授的定量化学分析时,在四大滴定内容上先从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入手,使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紧紧抓住基本计算原则――量相等原则,重点讲解各类计算的解题思路、关键问题。既树立了“量”的概念,又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大滴定分析法以酸碱滴定法为基础,重点讲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终点的判断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较好地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其它三种滴定分析法可采取对比的方法,找出各方法的异同点,重点讲解其它滴定法的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教材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只能反映一些相对固定的内容,难以展示这门学科的新貌。因此,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接触科学前沿,开扩视野,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分光光度法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除去陈旧的知识,激发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既传输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为日后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引入自学模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源泉。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种希望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潜在强烈愿望,自学模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在全面授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注意自学的效果,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指出要掌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
第二,精选课堂讨论题目。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消除认识理解上的误区。
第三,引入对比教学方法。使学生前后知识连贯,融会贯通,注重每章后的小结,难点重点突出;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既增强了系统性,又拓宽了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第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通过知识“生长点”的构建,使学生将来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拓展。比如:强化基础知识的讲解,力求概念准确、结论明确;在每章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概念,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正在处于快速发展的“热点”领域,适当补充一些发展动向和趋势,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
5.开展预科教学。
由于全国各地的高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我校大一新生中,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修化学,因此,为我们无机及分析化学正常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56学时的预科教学,大部分学时用于补习高中化学知识少部分学时用于学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75-76.
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
一、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宝贵的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及自身发展来说是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1.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通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2.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3.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4.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5.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6.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操作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括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2)让学生独立的完成观察与实验。(3)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他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他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的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2)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做到:(1)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2)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3)掌握所学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4)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做出正确的推理。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只是程度不一样,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的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3)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4)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几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师范生;知识结构;特点;分类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 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 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 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 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 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 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 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 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 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 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 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 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 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 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3.3.2 创新知识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比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实验的创新等。创新知识是进步了的知识,它对原有的对象做出了新的说明与解释,提供了关于世界新的图像,更为精确与深入。创新知识不仅包括新的解释,也包括新的观念、新的方法[5]。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9):41
[3] 窦洪庚.化学知识结构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2):5.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前, 《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和新的考核方法,效果较好。
关键词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51)。
作者简介:吕慧丹,湖北鄂州人,工学博士,副教授,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药学、高分子材料等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命名、性质、制备等)以及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由于《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而规律隐藏在结构、性质之中,要真正的教好、学好这门课程, 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考核方式是学习方法的导向,是学习效果的体现,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1课程考核现状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的传统方式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狭隘的考核内容、强化知识识记的考核方式,导致考核僵化死板、学生死记硬背、考前临时突击、平时放松学习,不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却常常无法完成一个全新、不复杂的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本课程现行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主要是通过上课出勤随机点名、课堂随饥提问、课后作业三种形式评定;二是期末闭卷考试,占较大比重(70%),主要通过命名题、选择题、完成反应式、鉴别题、合成题、推断题以及简答题进行考核评定。由于闭卷考试的题量通常较大,对知识记忆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对应用能力的要求较低,导致学生的成绩较差,但这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即考核容易出现“失真”[1]。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1)考核缺乏综合性,考核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容易造成“上课不听讲、下课考课件、期末背作业” 的普遍现象,产生“押考题、背重点”的错误导向,缺乏对平时学习态度、学习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2)采用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会加大学生记忆的压力,造成“重理论、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 的消极后果,学生只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片面追求分数,而轻视自身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倾向严重。(3)考核方式单一,除去占比重较少的平实成绩,仅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只着重考核了学生的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检验则考虑得很少,从而势必忽略实践能力的考核,并将产生重理论轻设计,轻视实验的错误导向。 (4)考核次数太少,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考定成败”,这种考试的偶然性较大,一旦学生发挥失常,就会导致考试失败,因此这种考试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一考定成败”式的期末考试,很容易使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考试时“铤而走险”,进行作弊,影响学风、校风。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但考试改革明显滞后,这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考核改革思路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对教学不仅具有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摈弃“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的“应试教育”考核方法,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由考核知识记忆转变为考核知识应用、考核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进行多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如平时考核、期中测验、课题设计和答辩、期末考试等方式。具体考核思路如下:(1)平时考核以课堂点名、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和课堂内容理解能力;(2)期中测验以10周的理论教学内容为对象。通过课堂闭卷考试,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3)学期中期,布置课题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新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为课题,3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合成方法,并写出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 分析其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学期下旬上交项目报告书,抽取部分同学参与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将所学的有机物化学性质与有机合成研究前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考察学生所学知识水平.而且考核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学生参与打分,将学生作为考核的主体之一,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被考核的对象,又是考核的“老师”;(4)期末考试以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闭卷考试以命名、选择、完成反应式、鉴别、合成、推断题为主,注重考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化学性质,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能力,开卷试题均是大题,学生可自行选择一题,根据教材、笔记、复习资料等进行归纳总结陈述解决问题,从书本上无法直接找到答案的。开卷考试可在闭卷考试之前进行,通过开卷考试把教材和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提高闭卷考试的效率。通过这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最终按比例综合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为了期末应付考试而进行突击甚至考场作弊的做法.比一次性考试更能反映出学生经过学习后获得的基本知识水平和培养成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衡量教学效果。
3考核改革的具体做法
本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包括四部分:
3.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以课堂考勤、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或做习题四种形式进行。在设置授课计划时,根据18周的教学安排,进行6次课堂随机点名,8次课后作业、随堂问答或课堂做题,每人至少一次机会。课堂点名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治学态度,提高课堂教学出勤率,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后作业主要是以每章的课后习题为主,考核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批改后记录成绩,让学生实事求是完成,允许大家互相探讨.但不允许互相抄袭,批改时发现有90%雷同,视为抄袭,加大抄袭的惩处力度,如抄袭一次,平时考核成绩记为0分;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考查学生的现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与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形成反馈机制,改进教学质量,对于积极配合教学、主动发言并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可适当加分,对于上课玩手机、讲小话的同学进行扣分。
3.2期中测验
为及时检查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调整学习方法,进行期中测验。当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通过阶段性课堂测验来对学生进行考核.目的是测试学生的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安排,第十周进行一次课堂闭卷笔试,试卷设计时尽可能涵盖所讲的知识点.试题量要足够,让学生无暇考虑作弊的事情。
3.3课题设计
学期中期,布置课题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报告书,题目类型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论文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3-4人一组,要求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分工,论文准备阶段所有组员参与搜集背景资料"素材和小组讨论,确定论文选题,具体工作包括收集整理资料, 报告书撰写,答辩ppt的制作,演示文件,交流报告,回答问题等。选题可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选题确定,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学科发展相关的选题。项目报告书应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路线、合成方法、可行性分析等。学期末,将课题设计报告书上交,抽取20%学生参与评分。以项目报告书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项目报告质量、依据、结构与性能分析、合成方案、实验测试的方法与结果等、资料查阅情况、团队合作、应变能力、表述能力、外语能力等。本项考核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
3.4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以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在前,闭卷考试在后。开卷考试均是大题,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答案,根据教材、笔记、复习资料等进行归纳总结陈述解决问题[4]。闭卷考试以命名、选择、完成反应式、鉴别、合成、推断题为主,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化学性质的掌握,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能力。闭卷考试的时间为100min,开卷考试的时间为20min,其中,闭卷部分90分,开卷部分10分。
四个考核部分的成绩分布情况;(1)平时成绩占15%;(2)其中期中测验成绩占30%;(3)课题设计报告占15%;(4)期末考试占40%,其中每一项的满分是100分,按比例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
4考核效果
以本校高分子专业11、12级学生作为考核对象,对本门课程的考核,采用了这种新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达到了以下效果:
4.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平时考核中,增加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精力集中,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降低了缺勤率;期中考核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对于考试结果不理想的同学,敲响警钟,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把盲目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程设计报告的选题与撰写,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项目报告书的过程中,能复习、及时消化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接触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4.2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题设计,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本课程研究领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培养了自觉研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已学有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理想象,设计一种新的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3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对学生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并根据学习情况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课题设计部分,要求教师对本学科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
4.4课程优秀率达10%以上,通过率达90%以上,平均分达到80分
参考文献
[1]张平乐.“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28-129.
[2]吕慧丹,刘峥,刘勇平.布卢姆认知分类法对有机化学教学的启示[J].广州化工,2013,41(20):166-167,186.
[3]李子彦.对当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2012,25(7):16,38.
关键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昆士兰州位于澳洲大陆的北部,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州,拥有很高的教育水平。本文借助对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1998年)(Chemistry Syllabus for the Senior External Examination,以下简称大纲)[1]的评析,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对其高中化学课程进行研究。
一、澳大利亚教育概况及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
澳大利亚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教育系统大体上继承了英国的风格,基础教育为十二年。其中半数州的中学由七年级开始,另一半则从八年级开始。
昆士兰州属于后一种情况,即小学为1~7年级,初中为8~10年级,高中为11~12年级,其中前10年是义务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会进入高中学习,继而接受高等教育。那些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业的学生,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夜校继续学习,参加每年一次的校外考试(External Examination),同样可以获得高级证书。
校外考试是由昆士兰教育研究会(Queensland Studies Authority)①组织并负责颁发证书的部分学科的考试,化学是校外考试科目之一。凡是年满19岁或者已经完成12年基础教育并且得到了高级证书的考生,可选择任意数量的任意科目报考;全日制在校学生由于特殊原因不能通过校本评价的,经校长批准最多可以报考两门校外考试科目。考生出于各种动机参加校外考试:获得高级证书、出于个人兴趣、提高以前取得的成绩、更新高级证书、在某些领域(如澳大利亚国防部等)更容易找到工作、增加学识从而胜任自己孩子高中学习的辅导、全日制在校学生想获得某一学科的成绩而在校内无法实现。[2]校外考试全州统一,考试要求参照昆士兰州教育研究会颁布的统一的校外考试课程大纲。
二、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介绍
昆士兰州的基础教育在1~10年级都设有科学课程,高中阶段则分别设置化学、物理、生物和地球科学。
1998年,原昆士兰州高中教育研究会(Queensland Board of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颁布了《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大纲由十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观、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基本目标、学习经历、课程要求、主题、评价、资源和术语表。
与先前的校外考试大纲相比,该大纲中对课程及其评价影响最大的是:基本目标中重点强调科学过程和复杂推理过程。②以下将对大纲的主要部分作一介绍。
(一)科学观(a view of science)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世界里,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科学的成分,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显得非常重要。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我们来看一下大纲是如何诠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提高科学素养的关系的。
科学具体表现为思考方式和知识本身。尽管高中阶段的科学分成了许多学科,但是每门学科的核心仍然是对结果和方法的不断质疑。
科学教育是公民参与科学建设并影响科学的应用与应用范围和方向的一种途径。理解了科学的方方面面,能增强公民参与决策并讨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能力。科学素养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基本理念(rationale)
化学是科学学科之一。如何通过化学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的巨大魅力?化学研究什么?化学与其他科学科目有何关联?学习化学课程对考生的发展有何影响?大纲认为:
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反应,为考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架起了一座桥梁。学习化学有助于考生理解并解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经历,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
化学与技术关系密切,考生应当辩证地认识化学知识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高中化学课程为考生继续深造大学阶段的科学、工程学或健康科学的课程打下基础。
(三)总体目标(global aims)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来自于不同地域的学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非英语的语言背景不尽相同。考生的背景对其学习状态的影响值得关注。通过科学学习,大纲希望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高中科学的学习有助于考生搜集、处理、交流信息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素养和科学意识的人。为实现这些总目标,高中化学应提供学习经历,这些学习经历有助于考生发展:
回忆详细准确知识并在简单情境中应用的能力
科学过程、复杂推理过程及恰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练、安全地使用场地、实验仪器及其他资源
通过化学语言的外部教学和使用,培养英语和化学专用语言技能
总体目标通过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四)基本目标(general objectives)
在基本理念、科学观以及总目标的共同指导下,产生了大纲的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描述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当获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主题的知识
能够运用科学过程
能够运用复杂推理过程
培养操作技能
(五)学习经历(learning experiences)
为学生准备的学习经历将促进学科学习的总体目标和基本目标的实现。
化学学科的学习有助于科学教育,它应提供能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学习经历。使学生:
能认识到问题并形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问题
能将这些问题与合理的科学概念、原理联系起来
能确定相关信息和资料的来源
知道并熟练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来收集资料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处理资料
在获得的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对上面所列问题的理解
学习经历将帮助学生知道并理解术语,同时也有助于成功使用恰当的化学术语和比喻,有利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大纲提供了以下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
实验室活动和实验
模拟游戏
教师展示和提问
电影、电视和幻灯片资料
电脑软件模拟或指导
电脑界面连接
网络
在学习经历中,大纲强调学生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有效运用语言以及展示不同形式的信息的重要性。
(六)课程要求(course requirements)
“课程要求”部分介绍了课程所涉及的教学主题、课时数和对实践工作的要求。(这里仅罗列了主题的名称)
1.主题(topics)
大纲建议获得主题基本知识所必需的最少时间总计100小时。以下为化学课程的8个主题及其最少学习时间:(1)物质及其性质、成键和结构(15小时);(2)反应量与化学分析(15小时);(3)氧化还原反应(11小时);(4)有机化学(11小时);(5)元素周期律(8小时);(6)气体与大气(8小时);(7)能量与化学反应速率(12小时);(8)化学平衡(20小时)。
如要巩固这些知识,考生还需要花费相当多的额外时间来学习与主题有关的知识。
2.实践工作(practical work)
这部分论述了在实践工作中考生熟练、安全地操作科学实验仪器所需的能力。实践工作中的表现不能直接评价,但书面考试中包含有关实践工作的问题。由于校外考试不同于连续的校本评价的特点,只是通过最终的书面考试来评价,因此,实践工作的具体表现就不能直接评价了。
学习过程中,应当着重以下列出的具体操作技能。
通过大纲对操作技能、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技能的基础地位。实验内容的难度不一,形成适当的梯度──有些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水平,如主题(2)(5)(6)(8)及(3)的一部分;也有一些相当于我国高中的水平,如主题(1)(4)及(3)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于大学的水平,如主题(7)。
(七)主题(topics)
这部分内容对8个主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每个主题的简介和相关内容。其中,“简介”阐述了每个主题的科学应用、历史应用、社会应用及实际应用,还声明了该主题与其他主题及其他学科的主要关系。“相关内容”则从知识目标、科学过程、复杂推理过程三个方面列表说明了每个主题具体的教学内容。下面将以主题(1)为例,介绍主题的简介和相关内容的要求。
主题(1):物质及其性质、成键和结构(materials—properties,bonding and structure)
简介(introduction)
化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已经从较古老的原料工艺及应用中发展起来。欧洲的炼金师曾经探索过把金属变成黄金。近代原子结构和键模型发展的历史是早期人类的努力之一,道尔顿(Dalton)提出了原子的存在。
根据物质反应,可以预测产物的性质和质量。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可以设计有特殊用途的新物质,例如新型金属合金、塑料、药物和建筑材料。
随着化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臭氧层和CFC的重要性。有机化学的学习,包括生命体中蛋白质的合成和应用,增加了有关生命本身的知识。
相关内容(subject matter)
学生应当熟悉物质的主要类别。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知识在其他主题的学习过程中也将不断渗透。学生应当能识别并描述成键的类型,能将原子结构和成键原理与物质或反应联系起来。
每个主题都是必修的内容,不设置选修内容。由主题包含的知识点可以看出,既有化学基础知识,如(1)(2)(3)(5)主题,也有涉及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化学知识,如(4)(6)(7)(8)主题。内容的设置比较全面,同时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
表1 主题(1)的有关目标要求
(八)评价(assessment)
校外考试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来评价,最终的成绩级别将登录在高级证书上。考生可以多次参加同一学科的校外考试,更新高级证书上的成绩级别。有关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下面将从“考试”“最终成绩的级别”和“折中”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1.考试(the examination)
考生的化学成绩将通过2小时的考试来评价。每卷有10分钟的熟读时间。课程从3个尺度(标准)来评价基本目标,分别是相关主题的知识、运用科学过程的能力和运用复杂推理过程的能力。
试卷1 包含评价考生掌握相关主题的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科学过程的能力的题目。其中,相关主题的知识大约占70%,科学过程占30%。此外还包含有关实验步骤和实验室安全的题目。试卷由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组成,简答题可以由若干部分构成。试卷1是闭卷书面考试,提供数据表。
试卷2 设计的题目用来评价考生运用复杂推理过程的能力。根据复杂推理过程的特点,试卷中包含少量的拓展性问题。试卷2是开卷考试。考试过程中,允许考生携带任何有关的手写资料或印刷资料。考试提供数据表。
两卷都会覆盖大纲中的主题,但试卷1的覆盖面可能更广。
2.最终成绩的级别(exit levels of achievement)
考试结束以后,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下述成绩级别之一。
VHA(very high achievement,成绩卓著)
HA(high achievement,成绩优秀)
SA(sound achievement,成绩良好)
LA(limited achievement,取得的成就有限)
VLA(very limited achievement,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
3.折中(trade-offs)
当学生成绩不平均导致某些校外标准的成绩级别不同时,如果一个标准的成绩级别稍低于某个确定的成绩级别,要考虑折中处理。
下述情况可以运用折中:
相关主题的知识方面稍微不足可以由科学过程方面超出部分来弥补,反之亦然。
相关主题的知识方面或科学过程方面稍微不足可以由复杂推理过程方面超出部分来弥补。
除上述所列的情况外,其他情况下不允许折中。
三、大纲对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的介绍和分析对我国时下正在进行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一)课程目标有层次性
大纲中强调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化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在学完高中化学课程后不仅要掌握学科的有关知识,还必须了解处理数据、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有关问题、利用物质的有关性质加以应用等科学过程和复杂推理过程。当学生在面临化学产业所能带来的巨大利润与破坏人类的环境等实际问题时,能有所取舍,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达到大纲中基本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总体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总体目标的达成是通过基本目标的实现来完成的。
(二)课程内容全面
课程内容按照主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对每个主题的探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拓展。同时,八个主题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引起不同学生对某些方面化学研究的兴趣,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与实验安全意识的养成。此外,课程在内容上还重视化学史教育。“主题”部分介绍了每个主题的科学应用、历史应用、社会应用及实际应用,展现人类的研究历程,激发学生不断探究、创新,从前人探究的成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
另外,大纲还给出了本主题与其他主题及学科的主要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发展过程在纵向了解之外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所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
学生的学习经历对于认知结构的形成非常重要。因此,大纲强调运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自己的理解内化,将有关知识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开发各种潜能,运用自己的认知策略来主动建构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3]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不同的手段,如化学实验、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评价体系科学合理
试卷的设置科学合理,开卷与闭卷结合考试有利于全面、综合地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成绩的评定采用了一种相对“模糊”的字母等级描述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科学地说明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大部分学生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同时又不会感到太自卑,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此外,昆士兰州的评价体系独创了“折中”的方法。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鉴于昆士兰州的等级评定与“折中”的评价方式,我国也可以在某些学科的评价中采取类似的做法,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学生发展潜能方面。
根据对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昆士兰州的校外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为考试而评价,更重要的是,为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提供了又一途径。
① 成立于2002年7月1日,由昆士兰学校课程委员会(Queensland School Curriculum Council)、昆士兰高中教育研究会(Queensland Board of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和高校招生委员会(Tertiary Entrance Procedures Authority)合并而成。
② 引自昆士兰州《高中校外考试化学课程大纲》的前言部分。
参考文献
[1]Queensland Board of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 Chemistry Syllabus for the Senior External Examination[DB/OL]. qsa.qld.edu.au/yrs11-12/subjects/sciences.html.
[2]Queensland Studies Authority. Handbook: 2004 Senior External Examination.[DB/OL]. qsa.qld.edu.au/testing/extern - exams/handbo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