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布局规划;景观生态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 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景观生态思想与景观布局规划

2.1景观生态思想及其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

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2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利用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应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保护和营造不同层面的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更为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进行。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

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绿地景观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则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3.2.1关于斑块基本原理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3.2.2关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长带状地表空间。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在廊道规划时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通常情况下,带状廊道较宽,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带状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3.2.3关于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绿地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2绿地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这一空间模式体现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则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积的大块绿化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提供生物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带(轴、廊):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3)网: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并串连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基质”的骨架。

核―带(轴、廊)―网模式的提出,为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等多个领域应用。

但是,同其它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前题下,在欧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经广大景观及城乡规划师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①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2

②周劲松,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城市,2005.5

③陈孝青,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1.6

④齐康,城市的形态,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3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28-03

Abstract:The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dscap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nciples to wetland park planning, can play a good guidance,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regional wetland resources, is conducive to th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Wetland Park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Xingjiang river;National wetland park

1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整合的一个新兴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蓬勃发展[1],它是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原理和方法在环境科学和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由于湿地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湿地公园在我国近年来成为建设的热点之一。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研究景观单元的空间配置、类型组成及其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其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和尺度,景观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理论对湿地公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随着景观生态学的深入研究,以科学和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景观生态学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水域景观生态学、景观遗传学、多功能景观研究等[3],这些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应用到湿地公园建设中。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海拔较高,为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省份之一,其湿地类型丰富,湿地资源以河流湿地最为常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不少河流发生了人为的改变,保留原始自然风貌的较少,而贵州安顺邢江河就是保持了较好原始自然风貌的河流之一。

2 邢江河湿地公园概况

2.1 地理位置 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北部,涉及旧州镇、刘官乡和黄腊乡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7′40″~106°14′59″,北纬26°14′43″~26°18′14″。其西北接大西桥镇,东北邻平坝县白云乡,距安顺市区30km,距贵阳市区80km,规划总面积为601.24hm2。

2.2 湿地类型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该湿地公园内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大湿地类,包括3大湿地型,即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和稻田。据实地调查,该湿地公园内湿地总面积486.6hm2,占规划总面积的80.9%,其中河流湿地面积110.99hm2,占总面积的18.5%,其中永久性河流面积106.87hm2,洪泛平原湿地面积4.12hm2;人工湿地(即稻田)面积375.61hm2,占总面积的62.4%。各种湿地型中以永久性河流最具保护价值,也是另外2种湿地型存在的基础,因此永久性河流为湿地公园中最重要的湿地型。

2.3 生态区位 湿地公园项目区在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区,湿地公园建设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完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区位上看,湿地公园位于国家重要湿地红枫湖(也是贵阳市的重要水源)的上游,对于保护国家重要湿地,保障贵阳市的饮水安全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另外,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并栖息着种群数量较大的珍稀鸟类钳嘴鹳,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是保护该区生物多样性的必要举措。

3 湿地公园的景观类型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有景观生态学分析、景观要素的系统调查和分析、景观生态评价等[3]。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景观以天然河流为主体,整合周边的村庄、稻田、森林等元素,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尺度性。属于保存了浓厚的自然风貌,同时在长期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合谐共融的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多种景观类型的整合。景观以邢江河为中轴线型展开,西部高、中部平坦,北部较低,多为丘峰盆地。西部与大西桥相邻的五翠、浪塘一带为侵蚀山地地貌。中部邢江河沿岸一带,以溶蚀地貌为主,次为侵蚀、堆积地貌;地势平缓,丘陵、峰丛、盆地、洼地相间分布,土质肥沃,流域形状干长湾曲度大,坡缓谷宽,盆地广阔,右岸支流特别多,河系成羽毛状。北部与平坝县交界一带,地势高平,岩溶丘陵、孤峰、盆地相间。

4 湿地公园功能区划

根据“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邢江河湿地的具体特点,将湿地公园区划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

4.1 保育区 包括邢江河水面及其中的沙洲及河岸林,其建设思路为根据有关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对本区进行严格保护,以保护河流水质为核心,积极实施周边外源污染的治理;严禁引入外来物种,不开展与保护恢复无关的活动;对现有水禽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严厉打击偷猎和破坏水禽栖息地的行为;严禁非法捕鱼活动;建设健康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积极开展各种科研监测活动,为邢江河湿地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4.2 恢复重建区 为河流沿岸植被破坏区域,其建设思路主要以人工促进为主的方式恢复和重建河岸带或湿地植被,改善和提高水禽栖息地质量,扩大水禽栖息、觅食地面积,并开展相应的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活动。

4.3 宣教展示区 位于旧州仙人坝附近,其建设思路是结合现有仙人坝水利工程建设一系列人类利用湿地资源的展示,如普通水车、龙骨车、水碾房、水轮等,体现人与湿地的和谐共融,表现水资源丰富的河谷盆地特有的农耕文化。

4.4 合理利用区 包括2片,第1片位于旧州镇新桥至文昌阁段,第2片位于刘官乡下新寨至罗陇段,其建设思路是旧州段以忆江南和展现屯堡特色为要素,通过利用现有水渠引水,构建梦回江南主题园和农耕文化体验区;刘官段利用现有的邢江园,并结合西秀区水利局规划的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打造邢江生态园。

4.5 管理服务区 在旧州镇文昌阁附近,其主要建设思路是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在旧州镇镇政府所在地毗邻邢江河的居民聚居区建设管理服务区,既有利于管理,又便于保护。

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5.1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即空间格局,指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与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数目、类型和空间分布与配置,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它体现的是景观异质性,同时也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在进行规划时,首先要对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的景观进行考察,对其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考察结果显示,该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稻田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依托邢江河湿地而存在的,邢江河这一永久性河流是一系列景观的中轴和核心,整个景观格局为线状分布格局。

5.2 景观生态保护 在进行功能区划时,注意保护景观生态,将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河流水面和周边现存的河岸林带均规划入保育区进行保护;将河岸周边被破坏的区域划入恢复重建区,恢复重建其护岸林带,增强其生态功能。在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中也应注意人工与自然相接合,注意景观生态保护。

5.3 生态恢复理论 在规划中注意确保防洪的前提条件下,建议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水利工程中,通过对河流治理工程的生态设计与控制,将部分受人为干扰受到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受损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和景观格局,也即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从而实现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如为更好的保护邢江河水质,提升景观,规划恢复完整、连续的河岸带,针对湿地公园两侧的河岸带的现状不同,对河岸带进行不同形式的拓展或恢复;在吴章至莲花塘段保存了较好的水禽栖息地,边缘的少量地势低洼的稻田规划仿自然恢复湿地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

5.4 水域景观生态学 水域景观生态学是近年来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景观生态学的新生长点,它定量地描述水域景观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4]。邢江河湿地规划中主要应用了其中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水域廊道理论等方面和原理,将水域与景观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规划,形成动态、连续的景观。

6 结语

通过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使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更加特色化、生态化,也更加人性化,对湿地公园后期的详规等具有指导意义。能有效整合区域湿地资源,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从而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Fu F J,Lu Y H.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hina[J].Progress in PhysicalGeography,2006,30:232-244.

[2]Fortin M J,Agrawal A A.Landscape ecology comes of age[J].Ecology,2005,86:1965-1966.

[3] Forman RTT.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6,10(3):133-142.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第3篇

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领全国之先,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因而审视生态的声音也日益高涨。因此,景观生态学适时地被人们寄予了厚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在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更显得独特。景观生态学从最初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其核心在于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绿道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建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本文欲以珠海绿道工程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人们公认为是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Trol1)于1939年撰写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是对景观中环境关系的研究。

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原理很多,在此仅涉及到与景观密切相关联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绿道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其一,景观生态学景观概念,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人工干扰斑块,城市视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其二,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可以解释城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过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设置廊道(绿道)以分割设置不同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其三,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认为绿色廊道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其四,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认为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以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能为我们的城市景观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道设计得到提升。

3、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3.1珠海绿道工程规划设计概述

珠海市绿道工程规模宏大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为区域绿道(省立)。早在2010年,广东省全面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并制定了《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之时,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在秉承珠三角绿道网规划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并实施完成,其中1号绿道定位为西海岸山海休闲绿道,总长约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长54.38公里;4号绿道以生态和都市休闲为特点,全长约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区域绿道共长为82.54公里。第二个层级为城市绿道,珠海市政府还制定了《珠海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总长达220公里。第三个层级为社区绿道,是珠海市域内各行政区的《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全长共计300公里。综合起来在珠海市版图内,形成了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路网络体系,全长达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极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还对实现珠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2绿道设计中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在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其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珠海自然绿色生态廊道、滨河景观廊道、滨海景观带的有机结合和保留,形成整体生态空间格局。这种结合和保留原有景观的做法,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在规划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的功能定位,依托组团的优势资源,打造独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绿道网络。这种做法也很好地体现了景观生态学关于各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相关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的规律,通过绿道网络,最大可能地让资源得到有益的流动,而使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将其服务对象设定为以人为主体,充分考虑居民步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把可达范围设定在500—1000米内。从而充分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高质量的人的生活环境。在总体上,珠海市绿道工程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通过绿道设计将源、流、展三要素结合,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从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来看,可以看出绿道设计中的组团串联,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道设计的体现。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之时,又将人工景观融合在内,有力地体现了绿道设计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第三,基于绿色廊道功能与作用考虑,绿道网络的选线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作为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划依据。这样一方面保持绿道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与其他要素相联系,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很好地体现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理念“环山滨水、通廊串联、单元式使用”,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空间格局。

4、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Some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principle, patch-corridor-matrix princip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such as principle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ill be applied to,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s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不仅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也在显著扩张[1]。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等[2]。这些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也受到影响。因为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采取形式和达到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4].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5]。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6]。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7]。

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势在于集中了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精华,克服了两者的弱点,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8]。

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2. 1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 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 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形状) 在空间( 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 或强度)[9].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 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10]. 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11].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12].

2. 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 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13]。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14]。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15]。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16]。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17]。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18]。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 way)、绿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19]。绿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型要素,即种植廊道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20]。而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21]。

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22]。

2. 3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 往往是指空间格局, 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与格局不同, 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23]. 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 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2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 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 (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25].

3.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26]。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27]。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 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28]。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29]。

4.2 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 项[30],单以4 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31]。

4.3 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结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32]。

4.4 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33]。

4.5 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34]。

4.6 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35]。

5.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36]。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3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38]。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3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40]。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41]。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42]。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43]。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 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44]。

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5.1.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45]。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46]。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47]。

5.1.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48]。

5.1.3 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49]。

6.总结

基于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运用地理学的规划方法,综合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50]。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绿地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

参考文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 28

[3]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6]R・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哈滨. 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框架[ J] . 生态学进展, 1998, 5( 1) : 23- 33.

[10]王仰麟.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J] . 自然资源译丛, 1991, 36( 4) : 43- 49.

[11]李海丽.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关注公路景观设计[J]. 现代企业教育 , 2008,(12)

[12]肖英, 刘思华. 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09,(02)

[13]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J].华中建筑,2001,19(3):59~60

[14] 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08)

[15] 郭玮, 张硕新.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6,(01)

[16] 卫凌志, 牛月波.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民营科技 , 2008,(07)

[17] 傅立群.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葫芦岛市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 2007,(04)

[18] 吴兴琼, 张绿水. 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4)[19]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20] 夏娃, 黄守敏.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趋势[J]. 中国林副特产 , 2007,(05)

[21] 宗跃光.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22]唐东芹,傅德亮.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 J ]. 中国园林, 1999 (3) : 40 - 43.

[2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高峻,杨名静,陶康华. 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J ]. 中国园林, 2000 (1) : 53 - 56.

[26]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27]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8]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 ].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1) : 9- 14.

[29]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30] 王煜倩.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8,(07)

[31]李敏.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 ]. 建筑学报, 1995,( 2) : 148-157.

[32]许克福.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7,5(2):39~41

[33]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4]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35]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

规划,1999,23(8).

[36] 姜允芳, 刘滨谊, 石铁矛. 城市绿地系统多学科的协作研究[J]. 城市问题 , 2009,(02)[37] 刘婧, 张培, 孙峻峰. 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3)[38]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39] 李小龙. 金溪县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 2008,(12)

[41] 江阜家.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11)[42] 郝本泉, 杜潇, 赵磊. 浅析现代居住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J]. 科技致富向导 , 2008,(24)

[43] 夏林. 浅析景观设计中生态价值的体现[J]. 国外建材科技 , 2007,(02)[44] 陈连波, 张国军. 浅谈生态位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8,(02)[45] 王萍. 景观设计须遵循自然辨证法[J]. 艺海 , 2008,(03)

[46]林耕, 夏青. 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深圳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J ]. 建筑学报, 1997,( 12) : 37- 39.

[47]李嘉乐. 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 J ]. 中国园林, 1993 (4) : 42 - 43.

[48]赵慎,陈尔鹤. 园林生态学刍议[ J ]. 中国园林, 2001 (3) : 8 - 10.

[49]谷康,江婷,苏同向.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 2005(12):36- 40

[50]张惠远,倪晋仁.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J ]. 城市规划, 2001 (7) : 15 - 18.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第5篇

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急需整合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2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较少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完全偏离于以往景观生态学教材的一般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规划管理),同时又要具有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主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和相关专著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内容体系。

(1)绪论。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3]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最好能简单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2)景观要素基本类型。要求掌握斑块、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走廊的作用及类型。[4]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走廊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5]

(3)景观的总体结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联系较紧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格局多样性在景观规划设计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讲课时可重点阐述。如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寻求合理的景观配置,在景观规划和管理时考虑物质流的利用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循环;通过景观连接度和连通性的研究,正确地理解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景观中各单元之间的连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强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在修建道路时,为了降低道路对生物迁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桥梁、隧道、增加廊道,达到保护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讲到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时,可补充古树名木的有关知识。

(4)景观形成因素。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学的地理课上已学过,讲解时不必太详细,以图片展示为主,稍加复习就行了,而该章的重点应放在干扰因子这一内容上,应掌握常见干扰的类型及其生态效应。

(5)全球环境问题。修过该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较系统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与其他没修过生态类课程的学生相比,要有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节俭资源消费和节制发展的生态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有关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6)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要求掌握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基本机制及五种基本形式(空气流、水流、养分流、植物流和动物流),分析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理解景观的一般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有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实用,如山谷风与露营地的选择,城市热岛效应等。

(7)景观动态变化。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景观变化的作用力类型,不同强度干扰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理解景观稳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论较多,需要补充一些应用性的内容,否则讲课时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听。例如结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补充“演替顶极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就很好,学生非常感兴趣。

(8)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景观分类的原则,掌握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等。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效果较好。

(9)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掌握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本章内容与其他景观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最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国内外生态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如德国杜伊斯保北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山歧江公园规划设计等。

2课程实验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结合

就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景观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若能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巩固该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火炉山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提出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先由任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现场实地勘察,并邀请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的老师一同现场指导,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现状情况,提出改造建议,撰写实验报告。结果实验很成功,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除了文本外,还附加了规划设计图纸,把改造建议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3教学实习尽量与其他课程一起组成专业综合性实习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组成综合实习,不仅能节省实习经费,而且增加不同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数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当然,要使相关的专业课程实习集中一起进行,需要在教学计划里统一安排好实习时间,否则因为时间冲突而引起的调课问题很麻烦。

4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课程论文的比例,可考查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加大平时作业的比例,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作业,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图表和视频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教学内容情景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提高讲课的效率。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被束缚,教学风格被抹杀,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解说员,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课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生态学,因此在讲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生态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景观生态学教师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责任心的教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良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