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城市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zy1979101”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区发改经信局贯彻落实《江干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相关工作要求,严格对照工作任务及责任清单,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工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实效,现将有关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1、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展绿色设计企业培育,逐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今年区发改经信局对万事利集团申报的“丝绸围巾”绿色设计产品进行了现场复核,并出具了核查意见。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绿色工厂,经省经信厅认定,奥的斯机电电梯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绿色工厂”,并被列入“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
2、清洁生产审核情况。今年我区清洁生产审核目标任务为1家,经过街道摸排,我区上报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家,为浙江杭钻机械有限公司,已经帮助企业对接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根据市经信局要求,明年3月底之前上报评估审核结果。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循环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园区。今年以来我区积极开展小微园区数字化、绿色化建设。西子智慧产业园11月荣获“浙江省四星级小微企业园”。
二、工作总结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出台江干区“新制造业计划”实施意见,加强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培育,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1-11月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6.6%、30.3%、85.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1-9月,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7.8%。全区实现数字经济营收81.7亿元,同比增长13.6%。线上消费、新零售配送、线上家居设计、云计算等新经济新业态逆势发展。
(二)有效开展光伏发电项目验收。组织专家对我区浙宝电气、聚太新能源等5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小组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走访勘察,统一召开验收会议,验收专家对每个项目查看了企业验收材料并出具了整改意见和项目验收意见,相关企业第一时间落实整改方案并出具了整改报告。组织开展杭州市光伏发电政策兑现项目补报工作,指导企业填写申报材料并做好光伏补贴 “亲情在线”申领工作。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国家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 IBM 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一、优化流程,突破瓶颈,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今年以来,围绕市、区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实事工程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区审管办推出投资项目建设“1+5”组合政策,出台《关于强化审批服务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打包推出一系列审批创新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重点项目、投资项目的审批进程。
一是深化基本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批、模拟审批。依托区投资项目联办代办中心的主受理窗口功能,对符合条件的基本建设项目,综合运用“零距离、三提前”、“交叉审批”、“绿色通道”、“7+X会商制度”等审批手段,做到审批多个环节并联交叉实施,审批时间从原来的72个工作日,加快到32个工作日内完成,大大加速审批进程。如市重点项目“禁燃区”工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新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各项审批,有力确保了在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是全面实施重点项目、投资项目的全程代办工作。依托三级代办网络,对列入市区两级54个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一个项目、一窗受理、一人全程代办、一个审批路线图和时间表的一条龙服务”,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区联办代办中心成立两个月来受理建设项目38个,破解审批难题8个,办理绿色通道21件,综合其他办证事项893件,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全面推进。
三是有序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市审管办要求,结合区实际,梳理颁布了一批单个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依据、审批流程;试行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等七小行业的联合审批标准,建立完善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和优化,整体运行情况较好;积极探索特定区域和特殊项目的联合审批标准化工作,制订出台了《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联合审批标准》。
二、深入一线,主动服务,积极开展专项审批服务攻坚活动,为业主单位排忧解难。
围绕区委区政府阶段性工作部署,结合“三思三创”、“进村入企”等活动开展,区审管办积极组织中心各窗口深入基层单位和企业项目一线,累计组织上门对接服务活动达34次,服务项目75个,为业主单位破解了一系列审批难题。
一是开展“重点项目审批服务月”活动。今年五、六月份,区审管办集中两个月时间,对石化经济开发区、新城和六镇、街道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组织7+X审批窗口集中开展上门服务活动,认真听取项目业主意见和建议,专题会审审批难题,探索解决职教中心、中心粮库、御水龙都以及石化经济开发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审批难点。
二是开展“审批服务百日攻坚”活动。围绕区政府“百日攻坚”活动,区审管办在9-12月期间积极开展审批服务“百日攻坚”活动,部署全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情况“回头看”活动,针对“回头看”情况,开展一次审批“攻关清零”行动,化解审批障碍。
三是认真抓好了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清理和规范工作,区审管办联合区效能办、法制办集中一个月时间,督促各审批职能部门做好自查、梳理、精简等工作,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环节。四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国土、规划等部门出台《土地分割登记办法》,方便了企业到银行办理抵押。
三、灵活登记,一站式服务,推行文创企业阳光审批。
区审管办为助推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文化创意企业审批服务流程的优化工作,制定推出《关于推进我区文化创意企业阳光审批的实施办法》。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结合文化创意企业的特点,推行文创企业登记“一站式服务”,指派专人负责,实行“立等即取”服务,为文创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实行“灵活、变通登记”。目前,区招商引进的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多为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项目,该类项目涉及多部门前置审批。针对此类情况,为不影响该类投资项目顺利落户区内,区审管办对服务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的文创企业,积极实行“灵活、变通登记”,联系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先行办理“筹建”营业执照,在许可证件审批后再增加经营范围。
三是上门服务,分类指导。由区审管办组织各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上门服务小组,倾听企业的需求,帮助文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文化创意项目的行政审批服务效率。
四、强化考核,争“星”创优,提升窗口服务水平。
今年7月份开始,区审管办联合区纪委、监察局,组织入驻窗口单位开展以“助力示范区建设、争创星级窗口、争做服务明星”为主题的“双争”活动,全面提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促进窗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双争”活动通过组织体系、人员素质、业务指标、审批效率、服务满意率、现场管理、创新创优等七大体系量化考核,产生星级服务窗口和服务明星,每期结果定期在报刊、网络、电视等社会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双争”活动开展以来,各审批窗口办件提速达50%以上,通过电信第三方抽查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五、下阶段工作安排
(一)积极创建纵横互动、全区统一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区委办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文件精神,下步将继续协调各窗口单位,充分整合区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以及村(社区)的审批和服务资源,积极创建纵横互动、全区统一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强化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整合行政审批服务资源,完善规范镇、村两级服务平台。二是落实新城服务大厅的规范化管理措施,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网络系统开发,落实开发计划和工作方案,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按照整合、分设工作要求,做好老城区服务大厅审批事项工作管理标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平稳搬迁过渡。
(二)进一步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
按照今年完成审批前置清理规范工作的基础上,明年将进一步简化联合审批流程,强化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打造环节少、程序优、时间短的基本建设项目办理流程和运作机制。一是本着求实原则,进一步缩小审批范围,合并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部分审批环节合并或同步交叉办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同时,统一建筑工程指标数据,简化以“招拍挂”获取土地项目和特定区块项目的审批流程。二是在简化环节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共同特点,将涉及项目审批的各环节统一整合为立项前期会商、设计方案会审、施工图联审、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四个阶段,实行审批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
(三)深化联合审批标准化工作,创新区域联合审批标准。
在深入推进单个事项审批标准、试点行业联合审批标准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审批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扩大改革成果,按照市审管办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服务资源,加大力度探索特定区域和项目审批运作机制,创新区域联合审批标准,将逐步试行区域内联合审批标准和工作流程,形成一套适应区特点的标准运行机制,并将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固化到行政审批网络系统,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服务环境。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国家级和自治区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加快内蒙古住建领域数字化建设,是目前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成,将有效加快自治区住建行业大数据发展进程。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信息孤岛。系统分散建设,数据分散存储,没有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数据管理机制,数据的横向、纵向打通困难重重。(2)多重标准。业务应用集中化低,不同的业务系统有各自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数据标准,数据接口多重标准,长期发展受到制约,无法形成高效的统一联动与协同。(3)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系统、平台的数据录入与查询仍以人工为主,相关业务系统存在重复录入情况,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准确性不能得到保障。(4)技术落后。系统建设的智能化程度低,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部分业务领域信息化基本处于空白,直接制约着行业发展。
2.建设思路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推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快速部署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统筹规划、逐步推进,促进以数据驱动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科学持续高质量发展。(2)资源共享、规范协同。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和技术,建立健全自治区住建信息化建设标准技术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面向应用、注重效益。加强对全区住建业务领域的信息资源综合统计和分析,建成全面、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增强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4)规范建设、统一平台。确保全区住建系统数据统一共享、统一应用、统一入口,一网通用。(5)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积极防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和推进机制,制定安全策略、建立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健康发展。
3.建设目标
提升住建领域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要求,实现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共享,落实“一网通办”,为自治区提供参考数据支撑。2019年,自治区住建厅党组勇于开拓创新,决定建设自治区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来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推动住建领域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进入数字时代。按照“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总体部署,依托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致力实现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联网”。
4.总体架构
4.1住建数字化平台架构
住建数字化平台采用B/S架构,所有操作和配置均为B/S界面操作完成。平台数据库使用自主国产的行云(CirroData)分布式数据库,以分布式存储和高效压缩技术为基础,动态计算资源调配,支持大量并发用户高速访问。数据治理层通过住建厅已经建成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统一支撑平台,汇聚海量数据资源,经过数据采集、清洗、稽核、分析、建模、等一系列数据治理环节,实现可视化展示,从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实时监测住建系统各业务领域总体态势。
4.2住建大数据平台硬件架构
住建大数据平台部署在政务云中心,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与住建厅自建机房互联互通,符合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三级要求。住建厅自建机房主要存放核心交换设备与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运维安全网关、防病毒防火墙、网络管理服务器,保障平台安全。数字化平台包含视频会商监测中心,联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盟市住建部门视频会商系统,并统一旗县接入标准,整体构建四级联网。
5.建设内容及功能
5.1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原有业务系统初步整合
5.1.1建设住建数字化基础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归集各业务系统数据,经过数据清洗、数据归并、统一标准后存储在云端数据库,实现数据多元化管理,建成一个大量、多源、增长快、可信任度较高的综合数据仓库,作为其它功能平台或应用系统的数据“源泉”。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新建应用系统开发当中,作为新软件的孵化基地,可以缩短的开发周期和开发难度,建立通用接口子系统,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服务组件,拥有接入大数据平台的便利性,实现旧建系统的改造与新建应用系统建设的集成。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将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行业监管信息数据、行业治理数据、行业统计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统一处理,提取数据特征,对数据进行画像、可视化处理,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分析。5.1.2数据整合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整合住建厅原有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平台、行业监管服务信息应用平台等业务系统,完成数据全量采集,推动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以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核心载体,建立数据资源库,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建立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管理精度、效率和实施响应程度。通过对住建厅自建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分析,按照统一标准,梳理形成数据资产目录。以目录为引导,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接口、共享交换两种方式汇聚到大数据基础平台,累计汇聚业务数据4000万余条,利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时调度,确保用户在大数据平台中看到的数据与各业务系统保持一致。5.1.3功能整合针对自建业务系统之间分散建设,数据不能共享状况,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建设统一支撑平台,同时最大化整合现有系统功能。统一支撑工作平台集成单点登录、待办事务、系统消息、数据门户、资源目录功能,将分散、异构的业务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科学配置用户权限,实现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整合住建厅原各业务系统的审批功能,建成集中统一的行政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在线集中统一,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规范各项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为企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所有审批结果全部实现证照电子化,落实“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添补部分业务领域的信息化空白,新建住建行业人才系统、物业监管系统、城镇供排水全过程监管系统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平台等应用系统,同时升级整合房地产综合管理平台、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等业务系统,统一数据标准,消除信息化短板,为全区住建行业整体数字化发展环境提供保障。
5.2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的数据清洗与分析
5.2.1数据清洗及平台数据标准大数据基础平台设置了数据清洗规则,对汇聚的业务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删除重复信息,纠正错误,处理无效和缺失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建立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汇聚接口规范、元数据规范、数据规范、数据指标体系标准规范、数据质量稽核标准规范、数据资源目录标准规范,推进建设过程中统一标准,保障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5.2.2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平台将住建大数据基础平台汇聚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挖掘,添加数据标签,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数据可视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数字化监管,提升数据应用能力,辅助领导决策。目前,监测指标已汇入住建大数据主题库,累计监测指标1002个,相关数据服务300余个。
5.3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的应用
5.3.1优化营商环境,为民服务行政审批系统: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将住建厅原有10个审批系统整合为一个行政审批系统,集中了10项企业资质、3项人员资格共13个面向社会常用的行政审批事项,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放的审批权限、厅本级审批权限、厅下放至盟市的审批权限、盟市审批权限四级权限集成在一个系统内,实现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为企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累计发出电子证照13万余本。审批数据推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发改委、政务服务局等部门,生成的电子证书纳入全区电子证照库统一管理,企业和人员可在自治区政务服务网或“蒙速办”APP上查看下载所持有的电子证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通过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与相关部门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不断提升数据共享质量、时效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全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群众、企业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相关评审意见等过程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即时推送。目前,全区工程审批系统完成4820个项目在线审批,较去年同期增长144%,办理审批1210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87%,办件量大幅增长,平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未来内蒙古住建厅将向社会开放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公众服务功能,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企业、群众可以近距离体验数字化应用带来的便捷。5.3.2集中行业监测,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以住建业务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挖掘分析为手段,以大屏幕可视化展示为依托,集中建成住建行业政务服务、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住房保障运行、城市建设与管理、村镇建设、平安建设运行情况七大主题。监测主题从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实时监测各业务领域运行态势,监测指标层层下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数据监管体系,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分析。通过对住建厅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分析,按照统一标准,梳理形成数据资产目录。以目录为引导,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接口、共享交换两种方式汇聚到大数据基础平台,利用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实时调度,实现业务监管与辅助领导决策。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盘活政府及行业数据资产存量,全面加强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住建数据资产价值。通过资源调度,实时监测住建厅与各盟市住建城管部门数据运行态势,实现了自治区级平台监管全区的功能,全面提升全区住建部门的监管治理能力。5.3.3实现数据共享,注重与有关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与外部对接,加强与政务服务部门数据共享,为自治区各盟市、有关厅局等部门提供参考数据支撑,并通过数据清洗,加工出可开放数据,为“住建联”、企业、群众提供行业可开放数据资源,促进市场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经济发展。5.3.4建成视频会商指挥中心,建立自治区与盟市住建部门快速响应机制以强化政府服务能力、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强化统筹能力为出发点,建成视频会商指挥中心,实现随时召开全区住建部门视频工作会议或进行视频会商洽谈,减少会商会议成本,建立预警信息到盟市、视频会商到盟市、组织保障到盟市、指挥部署到盟市的快速响应体系,强化了统筹服务能力,提高了应急处置水平。5.3.5加强信用体系,保障群众利益针对建筑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利用不实承诺、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等手段获取资质资格行为的现状,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模块,在审核中利用大数据核查技术对申报材料中的社保、业绩及电子证书等信息进行核查,监管违法违规行为,引导申报企业和群众诚信申报,维护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6.结语
(一)国外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依据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程度区分,目前国外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三种典型模式,即北美模式、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1北美模式
北美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美国、加拿大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市场为主导,依靠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实现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环境的建设,主要介入电子政务的建设,通常不制定信息化全局性战略,不设全局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政府对信息化各领域不同程度的分而治之。
2亚洲模式
亚洲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全面参与和推动信息化各领域的建设,信息化建设通常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的推动,注重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律,通常制定信息化的全局战略,设置全局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
3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英国、芬兰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介入程度介于北美模式和亚洲模式之间,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政府首先利用行政力量有意推动特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环境,投入公共资源,待较为成熟后政府逐步淡出,转为主要市场机制来持续推动
国外政府在推进信息化项目管理方面的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1强化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结构和功能。各国中央层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时,基本都确定了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并且设有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咨询机构,四层两翼的结构,功能比较完善。
2注重中央同地方的统筹与协调。信息化推进体制是与各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尤其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系上。
3信息化管理体制随信息化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国的信息化推进体制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以及推进体制运作的实际效果进行适时地调整和完善,不断强化其作用。
4政府机构内部普遍设立首席信息官。在重要的政府部门设置首席信息官,不仅有利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
5确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信息化建设管理普遍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定期汇报机制、咨询顾问机制和通用项目管理机制有机结合。
(二)国内相关城市信息化管理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设置并没有完全统一,因而不同地方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总体上,信息化项目管理基本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型、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型。
1发展改革部门统筹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和国务院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各级政府的发展改革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加强宏观调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等。不少省市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是由本级发展改革部门统筹管理的,即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负责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投资安排和项目管理工作。
2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型
信息化建设管理比较成功的地方,一般采用信息化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型,即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立项审查,财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经费和使用进行审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体系中的管理层,主要是信息办会同财政局等部门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二、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管理分析
(一)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十一五”以来,西城区紧紧围绕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任务顺利完成,“信息惠民”、“信息兴业”、“信息强政”成效显著,信息化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的重要工具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发展开始步入“深层次转型”的崭新阶段。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深入推进北京市智能化发展、全面建设“智慧北京”的战略部署,西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的奋斗目标,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西城区信息化建设进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融合的新阶段,信息化作为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过程,不论从建设角度还是管理角度,都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的巨大潜力,落实区领导“加强统筹、提升服务、打造精品”的新要求,保障“服务立区”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服务“金融强区”战略的实施,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支撑“文化兴区”战略的实施,这就需要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上实现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二)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现行管理分析
1信息化项目主管部门及其分工
西城区涉及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区信息办、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和区科委。其中区信息办主要负责审查全区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并督促实施;区财政局负责审查、批复预算;区发改委负责新建信息化项目审批(项目建议书审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区科委负责受理各单位申报的、涉及信息化的科研项目受理和审查。
2信息化项目申报与审查
依据《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全区各单位信息化项目统一向区信息办申报。信息化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西城区信息化项目建议书》、《西城区信息化项目费用明细表》;其中申报项目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项目,建设单位同时提交《西城区信息化项目技术方案》;
信息化项目审查内容是信息化项目的需求效益、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组织审查。区信息办在必要时对申报的项目提出拆分、合并或重组意见。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区信息办审查意见修改项目方案。区信息办组织专家论证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项目和其他有必要论证的重大项目。
目前西城区信息化项目审查工作流程是:由区信息办受理各单位申报的年度信息化项目,并开展立项前的技术审查工作。技术审查完成后,经与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多方协商,形成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区政府批复同意后,新建重大项目列入政府投资计划,报区发改委立项,由区发改委安排资金,其余项目由区财政局下达项目资金计划。
3几年来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分析
根据对2010、2011两年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情况的调研分析,西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1)信息化项目审查工作流程是基本上是有效的。总体上,信息化项目工作流程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也基本保障了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的需要。
(2)项目专家评审机制有利于提高项目立项审批的科学性。通过信息化专家评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项目重复建设、技术路线偏差、总体方案考虑不全、资金预算不够合理等现象。
(3)升级改造类信息化项目数量和资金都占主体。 2011年,各部门申报项目中,审查通过的升级改造类信息化项目数量为99个,占审查通过项目数量的68。
三、信息化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从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看,信息化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联合国和许多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相继开展的调研结果表明,信息化项目中大约60%均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宣告失败或部分失败。相关调研报告表明,在美国21世纪初期包括政府和企业全部的信息化项目中能够成功按预算、按期限、按功能完成的仅28%,另有23%因种种原因被迫中止或撤消,其余的49%为部分成功,即在时间、预算、功能三个方面至少有一方面未达到要求。
(一)加强项目成熟度评估,建立科学的立项决策体系
信息化项目是实现信息化效能的主要载体,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核心是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目前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是项目立项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信息化项目决策管理中存在的目标不清晰、盲目建设、重复投资等主要问题。造成信息化项目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立项审批决策支撑体系。
建立科学信息化项目立项决策体系,对从源头上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影响信息化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规划目标因素:政府价值取向、项目建设周期等;实施环境城市化因素:产业结构、区域影响力、历史文化等;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因素:政策时间、部门改制等,此外还有评价主体主客观因子以及因子之间的整体效力因子;经济因素: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几个大中型城市的实践表明,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用户需求、政府业务和技术条件等三个方面。
根据政府对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的需求,信息化项目成熟度等级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项目成熟度处于初级阶段时,项目不成熟,若未成熟因素为无政策法规支撑或特殊用户群,则建议该项目撤销立项;项目成熟度处于中级阶段时,项目基本成熟,但存在个别有待加强成熟的因素,应根据单项因素的成熟度综合评价得分设计解决方案;项目成熟度处于高级阶段时,项目成熟,此时该项目的各项成熟度指标均已达到完全成熟标准,项目亟待立项。
(二)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政策对接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加强整合信息化、发改、财政、科委等相关主管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政策法规,形成政策对接,建立信息化项目联审表格,对于实现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意义重大。
在信息化项目管理政策对接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下,形成信息化项目年度指南,引导项目建设单位依据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发展需求,做好项目需求论证、项目建议书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撰写等前期工作。
信息化项目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完全不同的建设管理特点和规律。信息化项目从任务提出到建设、营运,目前均为同一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后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取决于政务需求的挖掘深度和现行法规、管理体制对系统的支持程度。因此,需要有比普通基建项目更为严格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做好立项前的咨询服务尤其重要。第三方咨询机构提前介入服务,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建设和验收全流程提供咨询服务。
(三)加强项目组合和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化集中建设管理
建立基于项目库信息共享的资金落实情况的共享和反馈,便于信息化主管部门开展指导、督促、绩效考核、监察 工作。
信息化项目储备库是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业务数据系统,是区信息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科委等信息化主管部门、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等监管部门以及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共享信息化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
为推动信息化项目储备库滚动管理,建设单位申请追加的信息化项目,原则上必须是项目库中的项目。建设单位可申请对本单位信息化项目进行清理和整理,做出必要调整后进行申报。提升信息化项目建设集成管理的水平。
在开展信息化项目集成建设时要考虑与这些已有在建项目的整合问题。
对于已建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若其业务与待建的业务协同型项目集成建设管理有相关性,且其系统结构符合当前信息化的技术主流,则可通过建立简单的数据转换接口,与项目集成建设管理的新数据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即通过数据集成实现新老应用系统的整合。
若建立已建成的系统与待建的项目集成建设管理的数据转换接口与交换信息的工作量庞大且十分复杂,则可按新的统一的数据模型改造现存应用系统老的数据结构,同时也相应地修改应用程序。这实际上是通过改造现存应用系统关键部分程序结构而不是通过数据集成来实现与新系统的集成整合。
业务应用系统项目的开发和集成必须尽可能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支撑平台上进行、尽可能使用公共可重用构件和模块,所涉及的数据模型或数据结构的工作,都要遵从和执行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建立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提升信息化促进政府能力建设的效能
(一)信息化进程中影响政府能力的因素
政府能力是评价政府优劣的标准之一,1997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把政府能力作为主题,指出政府能力是一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有效地采取并促进集体性行动的能力,从产出来看,政府能力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变化,尤其是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博弈,使得政府的职能不断被重新界定。有的职能被还给社会,有的职能则被强化。对政府职能结构和边界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是政府责任体系的重构,却在根本上影响着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规模。一般来说,政府能力所凭借的各种社会资源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短时期内政府职能边界的频繁变化,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都会导致政府能力提升缓慢,甚至急速下降或流失。
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决定政府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面对的社会事务日趋复杂而且变化迅速,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提出挑战。原有的层层授权、层层节制的管理模式,时常造成政府信息(包括行政信息和公共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政府因此反应迟缓甚至做出错误决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将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变革,行政流程的信息化要求政府减少组织层次,注重信息部门和咨询部门的作用,通过优化政府决策的程序和决策质量以提升政府能力。
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公务员是否具有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和素质,已成为衡量政府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在信息社会的政府组织中,行政人员从属的工作地位和被动的工作方式将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行为自律、重视责任的工作态度及体现个性、重视参与的工作方式。政府能否录用高素质的人员来从事行政工作,同样体现出政府能力的高低。信息化社会中,开放式的人才流动和培养体系,使得在社会中仍居于中心地位的政府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府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形象影响,政府形象通常被看作是“政府这一巨型组织系统在运作中即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这种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所作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政府能力和政府形象也是相互制约的,完善的政府能力能够树立起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促进政府能力的发挥。适度的政府能力、为政清廉是现代社会政府形象最
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基于政府形象而产生的政府的权威即政府公信力本身就是政府能力的有机构成部分。
(二)信息化进程中政府能力的提升
政府只要有它存在的必要,就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我国正在经历社会的快速转型,因此,加强政府能力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加强政府能力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系统的支持,而政府正是创造并推动这一环境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多种社会角色和经济成分的并存使得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往往出现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各个利益主体进行调控,通过社会整合来实现社会稳定,进而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1实现政府职能界定的稳定化和法制化。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必须适度界定,职能无限、包揽一切的大而全的政府运转必然失灵。因此,政府职能适度界定必须建立在政府职能合理优化的基础之上。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主体,对自身职能的模糊认识往往严重限制了政府在其应承担的角色上发挥出来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实现政府职能界定的权威化和法制化,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约束,并使其保持适度的弹性,政府职能的任何转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予以确认和规范。
2适应信息化要求,推进政府组织结构的变革。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传统的政府组织权限和职能的条块划分,割裂了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府对市场信号、社会信号反映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直接出现信息获取、处理、反馈上的时滞,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恰恰在于,它能够打破基于组织等级链的信息封闭流动,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无障碍传导。我们可以对行政业务流程所依赖的组织结构,通过减少层级的办法使它更趋于扁平化和弹性化,这样则既能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又能通过信息共享充分挖掘信息内在价值,提高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反应能力和行为效果。
3推行电子政务,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过程,提升政府形象。政府行为可分为政府自身管理行为和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行为。从提升政府能力的角度看,政府自身低成本、高效率的协调运行,向社会提供符合公民需求的绩优服务,是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对政府作为人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社会中,公众对政府需求最多的公共产品就是各种公共信息。在管理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行电子政务,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行政流程的中间层次,低成本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公务活动,还有利于政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对行政工作的干扰,提高政府机关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加快政府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为我国实现信息化提供人力保障。当今世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为政之要,贵在得人”,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在信息化进程中,对政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改造会使政府公务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级公务员一方面要结合工作需要和自身特点,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信息共享意识和上网工作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时代变革和信息化对公共行政提出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从理念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再认识。对政府而言,还要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各级公务员队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广泛开辟渠道,为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和展示才华提供更大的舞台。
(三)信息化进程中对政府能力的调控
政府能力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自我扩张性,不断扩展的政府能力同时倾向于延伸政府职能的边界,最终导致政府能力层次结构失衡、下降,直至出现和虚置化。因此,政府能力建设要从控制政府自利性,提高政府能力有效性两方面入手。
1控制政府的自利性,就是“政府组织或政府官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其主要表现为官僚的自利性和政府组织的自利性两大类”。政府虽然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它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随着政府管理工作本身的日益分化,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层级的政府也逐步拥有各自的特殊利益。在我国实现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和不同部门追求或保护自己特殊利益的私利性也会表现出来,比如,不同政府部门或不同级政府之间的人为信息分割;公共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管理信息传输中的失真和阻滞等等。因此,政府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控制本身自利性的能力,它应该在我国政府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2提高政府有效性。政府能力与政府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的有效性即政府的能力,但能力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之间并非是一种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提高政府能力的有效性,防止政府能力滥用,就要把它约束在政府职能的框架里,使公众能够对各种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影响政府能力的作用方向和范围,以是否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程度来衡量政府能力的作用效果,避免政府在各种条件下出现越权和缺位。
五、西城区信息化管理机制优化的实践
西城区以信息化项目管理理论、项目成熟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西城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构建出一套适合西城区区情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在提高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政府能力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