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

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1篇

一、充分运用当代经济学原理,多维度研究分析政府审计成本,为政府审计成本战略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佐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恰当理解和认知关于政府审计成本的基础性原理,对于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分析审计成本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理解,人类一切行为其实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都拥有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大的收益要求。审计在提供公共物品、满足不同偏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中,无论是行政组织构筑、人力资源重组、物力资源占有,还是审计法定职能的履行等方面都有一个成本耗费问题。为此,审计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真实准确计量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管理成本和决策成本,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

多动因理论。成本作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种代价,是多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控制之下,控制成本不是控制成本本身,而是控制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识别和分析成本动因有助于认识成本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强化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的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自变量)合力驱动的结果。从这一观点出发,应从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审计自身等方面认真分析审计成本动因,综合分析和协调处理影响审计成本的各类因素,寻找成本控制途径。

bpr的基本思想。bpr即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主张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再思考和激烈再设计,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强调组织应以业务流程而不再是以职能部门为中心,以实现绩效的巨大提高。审计部门运用bpr的基本思想,改良审计体制带来的诟病和破解工作实践中的难题不失为一种上策。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也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并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即对于雇主而言追求事业的发展,对于雇员而言充分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企业和行政管理。当前,对于相对比较清廉的审计部门而言,大力推行科学管理,充分激活干部潜力对于控制审计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而言,我国政府审计与其作为政府序列的监督身份相比较总成本偏低,但个体成本虚高的现象也不无存在。

1、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战略转型期,政府审计成本总量不相匹配,审计能力和工作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跃至世界第四,平均增速9.7%,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处于战略转型期。为了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中央密集出台了“国十条”、“金融九条”等一系列宏调政策措施。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政策措施落实是法定义务。政府审计成本投入总量必须与审计在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中的地位相匹配,否则,过低的审计成本总量必定是以牺牲审计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代价。

2、从我国政府体系构造上来分析,政府审计成本尚不能完全保障法律法规赋予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审计职能被虚置。国内外专家认为,政府体系构造应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系统。从审计对象来看,政府机构五级设置,规模大,部门多,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而面对的审计对象却有百万个之多。据资料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审计覆盖面为50%左右,二三级单位和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审计覆盖面则更小,甚至有的从未审计。从审计总量看,20__年财政总收入为51304.03亿元,增幅达32 .4%,且近几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6.7%。此外,还要开展企业、政府投资、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等。而现有的政府审计成本投入难以保障审计法定职能的发挥,审计真空必然存在,审计职能在一定范围和时段被虚置。

3、社会对审计需求旺盛与政府审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明显有悖于市场供需规律。供需理论认为,审计发展的关键是审计供给与社会需求关系的协调平衡。审计是一种提供特殊公共服务的活动,其最终“产品”是广义上的审计信息。政府、人大、社会公众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审计信息使用者,从各自对审计信息的价值取向提出审计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委、政府和人大,以及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期待审计在政府绩效、行政问责、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新领域发挥作用。而目前我国80%地市县区审计机关经费不足,人员编制过少,审计手段落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审计有效供给能力偏低,明显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

4、政府审计有效产出不足反衬了审计成本虚高,同时个体成本偏高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衡量审计成本的高低不单是以审计成本的总体发生额为标准,还要与其相应的有效产出相比较。目前,审计有效产出不足,造成了审计成本虚高的假象。一方面,审计产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很多单位部门没有审计,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发现,审计整改乏力,审计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缺乏对现有的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同时,审计产品没有迎合市场需求,服务对象单一,服务层次较低,很多价值没有体现。此外,少数审计机关行政成本和个别项目成本偏高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三、无论是理论预期还是时代背景都一再表明,我国政府审计应全面开展审计成本筹划,持续有序提升审计能力,积极谋求有效控制成本和审计功效最大化的动态平衡。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扩编增效,保障供给。

需求促生供给,供给必须保障。我国立法机构、党政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对审计的需求,是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区”,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付诸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审计需求表现出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政府审计必须遵循市场供需定律,全面提高审计供给能力,确保有效地提品服务。一是确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审计供给工作思路。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唯一的和最高的目标,充分认识社会需求是审计生存的基础,以积极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否则,继续生存面临困境,将被经济社会淘汰出局。二是开放审计产品供给市场。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充分征求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需求组织生产,有效供给,否则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价值。三是适度扩编。随着经济总量扩张、社会发展,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要适度扩编。20__年,国务院出台各部门“三定”方案时,唯一没有减少编制反而给审计署增加编制300个。各级政府都应适度增加审计编制。同时,审计机关要以继续教育和培训为平台,加速审计干部队伍知识更新、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全面提高审计能力。四是加强审计经费保障。审计经费要全额纳入规范部门预算,积极改善审计工作环境。并且,条件好的地方,还要制定经费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供给能力。

(二)以流程重组为核心,科学管理,全面控制。

审计产品服务是通过具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完成的,所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审计必须要一个高效的审计业务流程的配合。受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要有效控制成本,必须科学整合资源,设计最恰当的业务流程,并对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一是要再造业务流程。打破传统思想,重构整合审计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信息流程,建立起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灵活高效、反应迅速的工作体系,为成本最小化提供组织载体。具体讲,可以进行四个层次的改造: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改造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人员分工专业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并简化附属机构;整合与利用外部审计资源。二是要科学管理。标准化的概念来源于生产领域,逐渐渗透到执法领域。推行审计标准化管理,从成本定额、成本计量、审计作业、审计成果都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标准并制度化,逐步建立科学的审计成本核算数字化模型,促使审计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三是要全程监控。实行事前控制,科学合理确定审计计划和编制项目成本预算;以预算成本执行为依托,加强审计实施实时监控,高效地完成各项审计任务,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反馈控制,开展对比分析,与成本预算、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要大力推行干部自主管理,有效发挥干部道德品格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2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约尔 一般管理原则 雇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911年,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科学管理,标志着现代管理的开始。科学管理方法旨在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工作的“最佳方式”,从而改进生产效率。

与泰勒立足于工业管理不同,处于同一时代的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更关注所有管理者的活动,研究企业的整体组织,提出了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曾担任法国某煤矿公司经理达数十年之久,根据其亲身经验,提出了管理者的五大基本职能,并确立了14条管理原则,对西方管理学体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各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法约尔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2法约尔一般管理原则分析

法约尔认为,自己提出的管理原则是一些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组织情境,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1. 工作分工 专业化通过使雇员的工作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工作的产出

2. 职权 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职权赋予管理者的就是这种权力。但是,凡行使职权的地方,都应当建立责任

3. 纪律 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统治组织的规则

4. 统一命令 每一个雇员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司的命令

5. 统一指导 组织应当具有单一的行动计划指导管理者和工人

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任何雇员个人或雇员群体的利益不应置于组织的整体利益之上

7. 报酬 对工人提供的服务必须付给公平的工资

8. 集中 集中是指下级参与决策制定的程度

9. 等级链 从最高层管理到最底层管理的直线职权是一个等级链

10. 秩序 人员和物料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11. 公平 管理者应当和蔼和公平地对待下属

12. 人员的稳定 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职位的空缺

13. 首创精神 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计划将会调动他们的极大热情

14. 团结精神 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起和谐与团结

2.1工作分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法约尔关于工作分工的观点与之一致,并指出,专业化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技术工作,也能使得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对于操作岗位,分工主要侧重于工序的细化;对于管理岗位,分工主要侧重于职责的划分。不过分工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过于繁杂的分工不但不会增加效率,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因此,在工作安排和岗位设置时应当适度划分,并根据实际操作进行改进优化。

2.2职权

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否则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有力地施行管理。与权力相伴随的便是责任,有权力而无责任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同时,权力与责任应当相符,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否则,既无法对有益行为产生鼓励,又不能对不良行为形成威慑。因此,一方面应将权力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适当地赋予管理者权力,有效地树立其威信,使下级服从管理;另一方面,必须完善责任制度,做到权责明确,规范管理者的权力运用。同时辅以有效的奖罚机制,将责任充分落实。

2.3纪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组织制定的规则不仅要让雇员遵守,也要当雇员尊重。遵守是行为上的,尊重则是态度上的。遵守纪律而不尊重纪律者,只是“口服心不服”,不会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尊重纪律而不遵守纪律者,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终归无法达到组织的要求,难免频频违纪,不能委以重用。因此,作为上级的管理者首先应当做好表率作用,自觉遵守纪律,切勿让相关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或使下级产生“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负面情绪;其次,纪律的制定应当明确清楚,合理公平,没有偏向,并且考虑其可行性;最后,辅以适当的惩罚措施,规范雇员的行为。

3法约尔一般管理原则在雇工管理中的应用

尼日尔当地雇工管理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如何融合和处理文化差异,对管理者而言是一种挑战。

3.1现有经验和管理方法

尽管并非所有管理者都熟悉和了解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一般管理原则。

3.2不足之处和改进启示

尽管有上述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当地雇工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参照一般管理原则进行分析,既有助于发现缺陷漏洞,又能为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建议和启示。

3.2.1纪律与监管

尽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采取了适度的奖惩方式,但是由于当地雇工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原因,行事散漫、工作拖沓、不服管理、甚至偷窃闹事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在强调组织纪律和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加强入场教育、定期培训、日常宣贯、沟通交流等方式,使雇员从根本上建立守纪意识,不会对中方人员制定的规定产生排斥心理。

3.2.2指挥与信息链

虽然当地雇工管理的组织结构基本完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指令和信息传递的不顺畅依然时有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雇工管理内部的等级链尚待进一步明确,不论是当地的部门经理还是队长助理,除了各自职责之内的事务,在必要时还需协助中方管理人员与当地雇工直接沟通,充当翻译的角色。

3.2.3人员稳定

当地雇工在工程的前阶段主要采用公司直接雇佣形式,后阶段逐步完全转化为当地劳务公司外包性质,但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始终存在。尼日尔当地劳动法十分偏向于劳动者,从各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例如,企业不能随意开除雇员,除非重大过错,否则企业必须在员工连续违纪三次并在警告单上签字后,才能将其开除。但是雇员却可以随时辞职,不用承担责任。另外,当地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较低,身体素质较差,对于某些要求较高的岗位,难以招聘并挑选出合格的人选,试用期过后,部分新上岗的人员也会被辞退。因此,由于雇员自身能力不足或频繁违纪而遭辞退、雇员主动辞职或请假休假等方面原因,各个岗位人员经常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和浪费,对工程进展也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

四、结语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为后世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和类型的组织。尼日尔当地雇工管理中,恰当地参照和借鉴,不仅有助于经验的总结,而且能够为今后相关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思路;同时,应该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考虑社会环境和组织结构的前提下,根据用工性质和工程规模的不同,灵活采纳运用。

参考书目

[1] 孔茨,韦里克. 管理学[M]. 第9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34-37.

[2] 罗宾斯,库尔特. 管理学[M]. 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