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电类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现状

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机电类专业是高校建立较早的强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各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加速了传统制造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及设备革新。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尤其是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制造业的不景气等原因为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的就业质量就成为各院校就业部门的当务之急。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方式对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2014届及2015届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展开就业跟踪调查。调查时间自2015年7月1日起到2015年9月1日止,采用网络问卷、电话联系、网络对话等方式对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个专业8个班学生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收回87.8%的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94%,女生占6%),分别就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工资待遇,工作变动情况,影响就业质量的原因及建议等四大方面进行调查,经过统计资料及相关数据结合撰写的调查报告分析发现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对口程度不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院2014届及2015届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8%,除了2.58%的同学毕业后入伍从军(士官),0.6%的同学选择专接本继续读书外其他同学均已就业。其中93.8%的同学就业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并且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只有6.2%的同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一结果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近年河北省中小规模的民营、私营企业发展迅猛,这也造成了其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在是否专业对口问题上,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对口率为52.63%,数控技术专业对口率为66.18%。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从事岗位生产加工的占35%,机械维修占28%,对口程度不高,其中涉及专业的毕业生创业很少。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尤其是机电类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市场需求率较高,主要由于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受过相应的专业教育,是既有一技之长又有专业知识的能型人才,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和相关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为学生就业开拓了竞争空间。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够重视,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中,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就专业而言,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将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部分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跳槽频繁且工资待遇不高

“大学生的定位应为普通劳动者” 而非以往百里挑一的“天之骄子”,但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身价值,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在工作的选择上首选经济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个别学生甚至将目标锁定到某一个城市,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发展,而对偏远的地区和乡村、基层更是不屑一顾。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同学的起薪是2000元,93.6%的同学工资水平维持在2000-3000元区间,6.4%的同学工资水平超过3000元。已就业的同学对岗位工资期望偏高,认为目前的薪酬待遇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的是其薪资福利水平,其次为工作类型和发展培训机会。当自身所学与工作难以对口且薪酬较低时跳槽率高达33.75%。据大多数用人一些单位反映,已就业的部分同学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沟通协调能力有限,怕苦怕累,不愿到生产的第一线,适应不了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参加工作后不久便会辞职。因此更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更倾向于宁可技能一般但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来自农村的孩子。

三、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素质,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忽视甚至不开设基础类人文素质课程,殊不知在没有夯实的素质基础作为有力的后盾的保障技术课程也只能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任何单位都不需要只懂技术,没有素质的员工,只掌握单一的技能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选择高职院校就是学一门技术,除了专业课,其他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人文素质课都没兴趣,旷课、迟到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对学校来说,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要建立在社会的需求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更是要切合企业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逐步了解岗位需求、行业发展,增强对职业和职业社会的认知,从而更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尽早培养从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校企深度合作。

鉴于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主要从学校、学生自身及社会三个角度去解决。高职院校应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科学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学生应积极完善自身软、硬件,切实提高综合素养;相关政府部门应介入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指导与服务,三管齐下,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磊,李四化.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与分析[J].复旦学报,2004

[2]李玲,黄艳萍.高职生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J].就业,2012.02(上旬刊)

[3]张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1 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企业调研

1.1 企业需求的人才层次。在与毕业生所做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中,我感觉到企业不仅仅需要熟练的操作工,更需要知识范围宽或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熟练的操作能够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但设备的维护、检修等不仅仅是操作熟练的问题,更需要检修人员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应变能力。

1.2 企业需求的人才社会能力。通过调研,我发现毕业生进入企业学历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杠杆。企业固然考虑员工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但员工的职业道德、后续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对企业来说也很重要。正如众所周知蒙牛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留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企业中沟通能力强,有责任心,遵守企业纪律,能吃苦,有职业道德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员工最受欢迎。

1.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①职业岗位。通过对我院毕业生调研回访归纳,我院毕业生就业岗位可分为以下四类:a质量检验控制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20%。b设备调试操作维修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60%。c生产管理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15%。d行政管理岗,占回访毕业生人数的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行政管理岗所占比例低,操作检验岗所占比例最大,可见我院毕业生基本还是学能所用。②机电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有以下几点:a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和职业道德。b能够识读基本的电路图。c会用常用的电工仪表、工具。d了解基本的低压电器并会使用。e能安装调试常见的电气控制电路。f能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排故、维修。g基本的计算机操作。h了解PLC编程原理,经过培训后能够应用企业使用的程序控制设备。i专业岗位需要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后续学习能力。③企业、毕业生对我院专业教学的建议。通过调研座谈,企业和毕业生对我院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建议主要如下:a针对性的培养,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要贴近专业职业要求。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学习内容要和现阶段企业中机电岗位操作内容相关,使得学生毕业进厂后能迅速上手。b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扎实学生对常见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和常见控制线路的电路原理图的学习。要将职业安全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中职教学阶段。不能等到学生进厂后还没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常识。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现有的教学虽然有实训环节,但实训是在整个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进行的,且没有结合具体的工作场景。所以在如何更好的设计课程,让课程和职业场景相结合,及时通过实操巩固复习所学理论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2 基于任务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设计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是我院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它是维修电工中级工资格考试的理论基础。传统上,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结束集中对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实训教学时虽然有了实物但因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间隔时间一长,以前所学知识又忘掉大半,最终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根据我们的调研,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培养出优秀的机电人才,我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路。

2.1 建立任务改革《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目前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对照课本按图对低压电器、常见的控制线路原理图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听得很枯燥。理论教学结束后是集中实训,实训中要求学生反复的接线、排故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对反复的机械操作容易感到厌倦,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间隔时间长,学生已经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感到生疏,只是照猫画虎的机械接线,并不明白接线的原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得盲目。因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更适合任务教学,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和教材内容,老师将每块理论知识设计成一个工作场景,制定“任务”,让学生在假设的工作场景下去完成任务,在任务中为每个人都创造一个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在进行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线路模块的教学时,通过把这个模块设计成车工在用砂轮机来磨车刀的工作场景,把任务分解成设计电路原理图,根据电路原理图画出安装接线图,元器件的布置安装和检查,导线的选用,按原理图进行接线安装,安装结束后的检查,设计故障进行排故维修等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需要主动复习相关知识,运用学过的理论来解决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完成任务。任务的制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逼着学生去寻找答案,加深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体会到了寻找答案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学得清晰扎实,教学效率被调高了,同时又将职业实践同学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满足了企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2 根据调研,重新修正《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课程标准,将企业已经不再使用,行业已经淘汰的知识删除,对企业常用的知识重点设置,并适当加入行业、职业岗位最新知识动态。

2.3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老师和课本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是树立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工作情景,制定任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职业教育与新时代工业生产实践的结合。

2.4 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师从讲授变成设计、制定任务,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到启迪引导的作用;学生从听众,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参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人;多媒体、实训设备、元器件和课本从教学工具变成学生完成任务、寻找答案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以前的分析讲解变成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2.5 教学计划要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本专业人培方案分析和理解,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新的教学计划制定的目标,每个教学环节要合理安排,以理论为基础,任务为重点,理实互补,以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结合考证实训最终使学生能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拿到职业等级证书和安全上岗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6 将技术应用能力作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改革的重点。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不仅要求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同样重要,我们把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推进《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参考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结合我院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人才规格、就业方向制定任务通过实践场景构建任务化的多元整合课程体系;将“理实结合,兼顾发展”作为培养原则,合理结合教学内容、企业实际制定工作场景设计任务,通过任务化、理实一体化等多元教学方式把专业技术的基础知识、技能同企业生产过程、职业资格鉴定联系整合;通过用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法、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或日常生活实际中设计教学任务,对现存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以改进,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探索能综合考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2.7 加大对实训设备与教学设备的投入,继续开展工学结合、校中厂的建设,拓展“订单式培养”的办学思想。

2.8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安全方面的培养。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进行配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安全意思的培养。安全是一切生产的前提,没有安全一切皆为零,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好的职业素养,安全用电习惯的养成,高尚职业道德的建设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2.9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学生的就业观念影响到其今后就业状况和一生的职业规划。学校或企业未来的发展又受到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职生年龄小,玩心重,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在家娇生惯养,一旦进厂作为职业工人吃不了苦,容易辞职离岗,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有影响,对学院的办学声誉也不利。所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要做好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分析企业发展形势、学生就业状况、行业发展空间、社会就业环境使学生对专业、行业、就业形势等有所了解,让学生明白不是一岗定终身,树立“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的择业观念,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社会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迫切,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不能坐井观天拿着书本关上门进行理论教育,更要走下去,走出来去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情景与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联手,根据市场需要,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做到这点也就踏踏实实的解决了职业学院学生的“饭碗子”。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来完成模拟的生产任务,最终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求,围绕专业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改革《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扎实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总之,通过对企业和我院毕业生的回访、调研,我对宁夏地区的人才需求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有了新的认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宁夏对机电应用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为了培养更优秀的机电人才,使我院学生的学校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联系,走上岗不陌生,理实结合,对《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连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周贞兵,何春玫.浅谈高职高专的教案设计改革[J].教育研究,2009(6).

[3]张秀文.电气设备安装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及分析[J].大家谈,2011(12).

[4]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郭军.太原部分企业调研报告.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7]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教育部教高[2006]l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教学》(编号:GS2012-42,主持人:王淑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黄淑琴(1965-),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副教授;宋正和(1967-),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GZYLX12130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38-02

从社会需求来看,培养既拥有高技能又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市场欢迎的毕业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淡薄,创新能力还不强,因此构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1]

一、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理念

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将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作为一条教育主线,始终贯彻于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专业教师不论在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中都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过程设计中尽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达到学生自主寻求或小组探究问题解决办法的效果。

大学生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记忆力、创造性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自己把课上完就算完成任务,我们要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二、通过“促进两个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促进教师科研课题、技术服务项目与学生创新实践相融合

根据工科特点要求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需求,结合专业方向组织团队承接技术服务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和技术服务。

众所周知,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却较弱。[2]大学生除了上课以外,业余时间较多,也有充沛的精力,有许多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也有创新的欲望,只是没有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去施展。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等项目较多,各高校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申报到结题全程参与,有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设计图的绘制可以让学生完成,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技术路线。学生由于亲自参与,印象较为深刻,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2.促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相融合更容易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业模式,因此探索坚持促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更为重要。一是期望学生创新成果可以为学生创业训练提供素材,二是通过在实验基地实施的专业领域内的模拟创业过程,为学生将来利用专业知识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创业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校园和企业范围内,但创业活动就得与市场紧紧相连,还得走上社会与相关的方方面面接触和打交道,它培养了学生在顺境中求得发展、在逆境中寻找生机的个人创业的价值观。创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和运作的方式,比以往其他社会经济制度更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个体创造性和主体积极性,并以创业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自我价值在社会实践与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3]

当然,创业需要资金和技术,也需要来自各方的支持。对于没有条件自主创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创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制定出创业规划,从中熟悉创业的程序、体验其中的艰辛、积累有益的经验。现在面向高校的许多创业大赛就是这种形式,学生通过创业大赛,体验了创业的全过程,收获很多。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内为大学生搭建了创业园,工商部门也为学生创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学院聘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在创业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使得大学生用有限的资金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三、构建三个平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1.构建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平台

探索建设大学生综合创新工作室,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成立创新实践类学生社团,为每个社团配备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鼓励优秀学生和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制定活动计划和创新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创新任务。

2.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强学生的优质就业平台

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资源优势,优先推荐在校期间创新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一些企业的设计、开发等优质岗位。这种优质就业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强化校企合作,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

3.构建师生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平台

通过网站等形式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将师生科研和专利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将一些技术攻关的成果应用到企业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实际的效益进一步调动科研和创新的积极性。

四、推动四项活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研究以推动“学生专利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类毕业设计”、“各级各类创新竞赛”等四类活动为抓手,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强力推进创新实践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需求,结合专业方向组织团队承接技术服务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和技术服务,指导学生进行专利申报,都应纳入绩效考核,给予一定的报酬,同时在职称评定的时候给予优先考虑。通过这一活动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技术服务。目前,当地政府也开展了一些这类活动,例如按照江苏省人才办要求,泰州市已连续几年开展“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挂职教授博士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围绕选定的合作项目,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对于专利申报,当地财政部门给与资金支持和奖励,学校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与奖励,所有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师生的创作热情。

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指导老师要进行“创新类毕业设计”的指导,对每年的毕业设计进行评比,对获奖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或撰写论文等诸环节,着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作风等诸方面都会有很大影响,对于增强学生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的活动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竞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几年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生学习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师通过大赛扩充了知识面,锻炼了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赛前培训和参赛,普遍提高了专业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提高了参赛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几年正式参赛的选手,在就业时都顺利进入了合资企业和大型企业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今后的工作是进一步推进这项活动,对于获奖选手还应在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就业推荐时优先考虑,这样就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赛、训练的积极性,体现出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

五、结语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21世纪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把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贯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才能深化教学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将高职教育引向培养会学习、能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轨道,真正达到教、学、做三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叶建华.四场构建”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5,(6).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立平,关于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8:27~28.

[2] 隆平,高燕,汤光华.基于模块式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5~568.

[3] 谢迎春.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44.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NYP 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

为进一步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和职教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加快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品位,无锡市教育局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第三批赴新加坡出国培训考察团一行25人在江阴市教育局张亚刚科长的带领下于12月1日至13日,深入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简称NYP)进行了为期13天的考察学习。

培训考察团通过听专题讲座、看设施设备、问操作流程等方式,详细地了解了NYP的办学理念,初步地感受了NYP的教学品牌,对该校的“教学工厂”、“无界化合作”、“项目经理”、“以人为本”、“职业无货架”等教学理念具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将考察学习的理性思考阐述如下。

一、NYP教学理念

新加坡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岛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就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职业教育的成功分不开。目前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到了改革与提高阶段。而南洋理工学院能独树一帜,实质是借鉴了德国职业培训的经验,其“教学工厂”的理念的实质是将前期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优势和本土经济的特点相结合,从而达到“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能与本地实际相结合,那么它的精髓就势必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其效果势必是“1+1>2”。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一言以蔽之:走过了一条20世纪70年代劳动密集工业、80年代技能密集工业、90年代初科技密集工业、90年代末创新及科研工业和21世纪知识主导经济的路。其中政府部门――经济发展局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没什么工业,最早的职业教育也仅仅是行业办技工学校。因为普通教育是由英国人办的,普遍收费高,要求也高,所以职业教育成了大部分经济差的人的选择。经济发展局经过协商。与印度达达政府培训中心、罗莱培训中心、飞利浦培训中心、日本日新培训中心等合作搞培训,政府提供设备,但都要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每年工人受训48周,培训出来的人才,40%由政府支配使用,于是政府就把40%技术过硬的人才分配到各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与新加坡合作的培训机构都接近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而这个正好给急需人才的新加坡解了燃眉之急。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成立了,并相继成立了德新学院、法新学院、日新学院、精密工程学院及下属的20多个科技中心,各自在生产、软件、电子等科技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学院之间由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统筹协调,实现了资源共享,初具了“无界化”学院雏形。1992年,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整合了各个学院和科技中心。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NYP)。至于NYP的办学特色,林经理主要是从创新理念、专能开发、校企政合作、组织文化四大块来介绍的。起主导作用的首先是创新理念,因为只有观念转变了,其他方面才有改变的可能;其次是专能开发,这代表知和行的结合,使之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NYP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NYP文化,并不断传承。进而形成了两大特色:“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和“无界化”合作理念。NYP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超前的职教理念一滚动创新

南洋理工学院建校于1992年,在短短的16年间成为世界知名的理工学院,必有其独到的教学理念,而从院长林靖东的经历我们便能体会出他的超前职教理念:1992年他第一个提出了机电的结合,创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1996年他第一个设立了数控专业;2002年他又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与数控技术结合起来……如今他每年都到德国去参加柏林科技博览会,他认为德国的科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也无法与之相比。如今他又开设航天系统与管理、综合媒体与车载信息系统、财务信息、信息保安、保健护理等专业。他提出办职业教育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永无止境,也就是滚动创新。

2 “教学工厂”教学理念――砧近企业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是由学院院长林靖东提出的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它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创造工厂实践环境。它不是英式的“三明治”课程安排,不是德式的“双元制”课程安排,而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我们在参观工商管理系时,NYP的学生们正在为电信公司作一份调查,调查内容为电话话费的使用情况,电信公司要求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学院要拿出具体数据及调查报告。那么,调查提纲的确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调查方式、组成人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和报告,整个过程不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吗?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有些教师都做不了,而在NYP则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操作,使学生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明白该怎么应对客户、用什么样的语言语调、在什么时间地点调查比较有效,等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立身社会的本领。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学生经过类似的2个项目的训练,那肯定就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

NYP的教学工厂逐渐成为一个优势品牌,企业有项目首先就会想到南洋理工学院,这样便逐渐形成良性循环。NYP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阔:国防、航空、保安、医疗、护理、金融、电子、交通、机械、模具……世界著名企业微软、诺基亚、三星、三洋等几十家企业都是其合作单位。每年各个系部都要承接项目。NYP的赖主任说,一个项目值不值得开发,有几个考量点:具备新的增值点;能使参与教师学习心技术;有利于内部协作,提升团队精神;如能成为一个商品推向市场则更好。而事实上,不少NYP开发的项目就是这样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同时还为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比如,为生命科学系开发的一种用来检测养鱼的类似于浴缸类的存水设备,最后被很多家企业购买。

3 “无界化”合作理念――崇尚团队合作

“无界化”合作理念能加强不同学系和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团队精神的跨系级工程项目的发展;增强师生们的专业能力;提供更多综合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机会;提高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如亚历山大医院项目,参与企业包括微软、新加坡资讯发展局和NYP,其目的在于为病人提供一套简易的软件应用系统。其中,NYP的无界化团队包括信息技术系、电子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的师生。又如无界化团队精神:泰国教师培训项目,各学系教职工都积极参与,信息工程系与工程系提供实验室,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 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无界化合作的典范。体现了团队合作,体现了校园容量的创造。

4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更趋人性化

我们所住的公寓,可以说是人性化的体现,生活用品样样俱全。

午茶时间南洋理工学院何副院长与我们会面,亲切地问我们的适应情况,这种茶话式的见面方式很人性化,大家站着喝茶、吃糕点,彼此交流思想,严肃的领导也显得和蔼可亲,而南洋理工学院的高层领导每年都用这样的方式和教师们交流。何院长很平和,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们内心充满着真正的敬佩和爱戴。

参观学习了一下午,正当我们坐在会议室休息的时候,突然陈老师推着蛋糕进来,上面插着生日蜡烛,陈老师满面笑容地叫我们猜是谁的生日,我们都以为是她的生日。但没想到我们一行人员中有4人在12月过生日,陈老师是为他们四人集体过生日。我们全体唱响生日歌,还有南洋设计系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杯子礼物,它可以随着水温的高低而显示出不同的图画。

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是南洋的办学理念,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 “职业无货架”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频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专业转换加快,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为此NYP不断派教师出国培训深造。NYP不是以生理年龄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年龄,只要愿意学想学,五十岁跟二十五岁同样有机会学习,主要看教师是否敢学敢拼,是否愿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愿意为学院出力流汗。因为学院的发展关键是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6 “项目经理”制度――科研、校企合作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教学工厂”里,由教师领衔企业需要开发的项目,主要负责教师就是项目经理,同时配备若干三年级毕业班的学生进入项目组。分工合作,这样学校就像工厂里的车间,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尝到在企业上班的“滋味”。整个项目开发完成的过程就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学本事的过程。每个项目从接手到完成都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而有交货期限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而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班组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在系部下面设立项目经理,几位教师加上若干位毕业班学生组成一个研发小组,承接企业委托项目,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重要负责人就是项目经理,这就是“项目经理”制度。

贴近企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最新发展,贴近最新科技,这是南洋理工成功的秘诀。

二、NYP启示

1 职业教育要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

2 要使职业教育走在前列,必须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和可行的办学策略。

3 要加强系系、系企合作,培育团队精神,提升科研实力,真正做到“无界化合作”。

4 办好职业教育要有鲜明的办学特点、专业特色。

5 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管理理念是学院发展的根本。

6 爱岗敬业,勇于进取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展望职教新蓝图

NYP仅仅用了16年就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这是南洋人昨天努力拼搏的结果。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取得辉煌,南洋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南洋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只要我们紧跟经济潮流,紧盯企业发展,紧扣学校特色,紧握专业抓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就一定能够开创职业教育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The NYP innovative polytechnic prospectus 2008/2009[M].Nanyangploytcdhni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