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发展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示范学校建设 计算机 中职
一、必要性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为使我校示范校建设发展,而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发展也带动了兴平市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多媒体系统软件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网站建设和维护等行业发展,使计算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使我校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工业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为了开展以实训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模块教学,在深化教材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加大教学设施与实验设备的投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用。
三、具体措施
1.推行项目教学。聘请校外专家对我校进行项目教学指导,对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培训,促使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进行项目教学试验。
2. 利用案例教学。要求我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校各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扎实开展场景教学。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赴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利用各种软件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实施岗位教学。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工位定岗定员,按照企业上班进行“三班倒”,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时代性;多元化;职业化
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从以知识教育为起点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再到今天的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正是职业教育特征的体现。要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要紧跟时代变化,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
1.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要突出“职业化”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黄炎培先生还把这个目的精炼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黄炎培先生的“有业”与“乐业”的思想,正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突出的“职业化”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才能使学生“有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使学生在“有业”后“乐业”,而且不至于很快的失业。职业教育是社会的各类单位、企业用人前的一道工序,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满足这些单位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明确为什么样的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人才培养中就要突出其相应的“职业化”特色,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比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就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各类职业院校,要解决就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化特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2.课程设置要突出“时代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国家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专业执行行业大纲或行业标准;有的专业执行的是多年前的大纲,大纲的内容严重老化,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要;还有的专业只有学校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只能靠实践来检验,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突出“时代性”特色,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瞄准企业的需求,合理谨慎地设置大纲和课程。
许多人都听过“麦当劳”如何选址的故事,首先是目标群的锁定,然后是人口、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商圈研究、人流测试、顾客能力对比、可见度和方便性的考量、抽样统计、问卷调查等等,制定的规范手册就有千页之多,麦当劳在选址中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以缜密调查为基础的,把工作做在了前面,所以麦当劳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学校的学习培养方案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远非一家快餐店能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内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培养方案。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共合作。第一,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设置专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共同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第二,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第三,合作就业,与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通过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质量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科学地实施培养过程、适时检测过程运行状态并及时进行状态参数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与时代变化同步,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2011年3月获准立项为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近两年的后续研究,取得了预计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成果
(一)修正了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复合型人才培养多限定于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注重文理相通,意图培养的是真正高层次的人才,甚至是“通才”。而对于高职教育而言,目前是一种类别教育,也是一种低于本科的层次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问题。与本科院校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注重专业间的渗透,无须考虑文理相通,应强调以学生的本专业能力、知识与素质为基础,构建与学生的本专业技能、知识与素质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技能、知识与素质体系。其目的不在于培养通才,而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对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修正,并非只是从文字上的修正,实则从教育的目的、人才的培养目标等角度进行了综合的调整,是高职教育的适切选择。
(二)明确提出构建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基于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的,我们明确提出构建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的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利于强化学生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模块的有机组合,可以灵活地整合传统课程和新兴课程,最大限度地整合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技能训练内容,利于学生形成就业所需的技能体系。
构建这样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专业渗透的方式,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联合利益相关者一起制定综合化、具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技能教学的地位,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的权重,同时还需要重新构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三)以部分专业为基础,进行多专业渗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出台了系列方案
课题组分工,以学院现有的专业为基础,研究制定了部分多专业渗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1.多专业渗透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文秘这个老牌专业为基础,结合学院现有的专业资源和条件,制定了文秘(法律事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文秘(行政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和文秘(会计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北海乃至广西地方经济和历史文化名城产业发展及秘书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采用多专业渗透的方式进行高职类文秘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能力为主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多专业渗透的复合型文秘人才。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种所有制体制的中小型企业和部门、法律服务部门等培养掌握文秘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法律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
2.多专业渗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与英语教育专业渗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与教育类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与报关(报检)专业渗透的复合型高技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报关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报关、报检等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3.多专业渗透港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港口专业为基础,编制了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主要面向港口、外贸公司、交通运输企业等,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储存、保管、客户服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运作计划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利用精益思想和方法指导物流管理活动,培养使企业从单个企业物流运作向跨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转化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些方案已经在学院试点实施,通过前期的实践,学生反响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感,对多专业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强烈的认同感。
二、问题
总体而言,对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见其他重要成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职业教育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
(一)实践上的误操作: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一段时间无序盲目的发展之后,学界才提出的一种旨在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张。这种主张在提出之初实质上是效仿复制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讨论较多的也是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路子,而学科的概念在职业阶段提的并不多,在职业教育阶段我们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专业的问题。学科交叉的路子在职业院校并不适合,也不一定具有走下去的实力和条件。
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否则就容易与其他类别的教育混同。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或应用型的通才型或者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目前职业教育阶段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错误。
(二)管理上的不灵活:课程设置权限未能放开
即便是探讨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实践中仍无法更新关于课程设置上的传统理念,在管理上仍然十分僵化。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关于技能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被正视,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固守传统的结构,课堂的教学仍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头戏,而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权重仍旧偏低。而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特征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或技能训练的权重,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则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在够用和实用的范围内。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典型差异。忽视这些差异实际就是放弃职业教育。现实的情况却是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不到50%。将这种实践教学的权重搁置在整个职业教育阶段看,情况更让人揪心。那么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与职业教育关联并不太大的课程,占用了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公共课和其他的素质类课程不能说不重要,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课程尤其是非技能性课程的看法,可以大胆地对这些国家强制要求开设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无须墨守成规,如此方能还职业教育以本色。
课程设置僵化势必直接或间接影响校企合作,尤其是校企之间的订单式合作。订单式合作办学强调合作培养满足单位利益的诉求,合作培养单位也肯定有相当比例的教学内容需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阶段。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必然涉及多数课程要移步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教学,教学必然要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但这样一来,矛盾出现了,能否赋予合作培养单位这么多的开课权限?抑或充分满足合作培养单位的岗位技能培养需求?目前似乎没有哪个职业院校能大胆突破现有的体制或观念上的限制,文化课程的地位好像还没有院校敢撼动,但职业教育毕竟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心并不在文化教育。倘能很好地解决前述问题,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校企之间的合作自会深入。
三、展望
就现有文献分析,针对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确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见有重要成果。能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也只是针对某专业进行的个案研究,无一例外地都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经验主义色彩。在对待这些经验我们宜采用的是借鉴而非移植。尽管如此,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仍有令人乐观的发展前景。
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就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实效,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只有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才有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作用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的功能,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外部规律。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就业、转业或提高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立足于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具有面向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和功能,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恰恰是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1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必要性
1.1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和社会脱节的现象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和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持续强劲,对高技能型人才数量的需求,和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不能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滨海新区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适应滨海新区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推动滨海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企业需求人员的研究发现,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相当多的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历。在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46.3%的学生没有从事过社会实践活动,32.8%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缺乏社会实践的素质。另外,学生强调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对职业学校的具体了解。总体上,学生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对职业教育了解不深,对专业技能掌握不全。
1.2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根据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针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需要,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是新时期天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从教育过程的各环节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对接,教学方法落后,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才能有效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充分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
2.1树立契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主要聚焦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当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国家发展的要求、时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要求统一到教育的实践中。我国大学生每年未能完成一次性就业的占一百多万人,这不但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学生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学生是否学有所成,是否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所学专业的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实际上也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效果是否得到彰显,是否把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因此,要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树立契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2.2制定基于就业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定位,制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它将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教育内容与方法条件、制度实施与保障等有机地衔接起来,成为指导人才培养的活动方案和行动指针,也奠定了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在调查学生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现象,38.8%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55.2%的学生认为这给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可以克服;我们发现有43.3%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没有帮助,与此同时,77.6%的学生认为改革学校教育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对改善学生就业状况比较有帮助。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同学希望学院通过课程调整,使学生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总之,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对接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根据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以就业为目标要求,制定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3深入实施导师制,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基于就业导向的发展目标,以及更加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实施导师制。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有助于发挥师者的全部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导师制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接触和言传身教,通过个别指导和小组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定位,增强学习知识和技能以及自我修养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给予及时指教和引导,更有效落实和实现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经济转型 高职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我国经济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着欧洲国家严峻的债务危机、世界范围的金融震荡、经济增长大幅滑坡、滞涨严重、失业率高企等若干矛盾。“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巨大的挑战,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转型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
(二)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办学质量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途径
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岗位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剖析、解构职业任务,进行岗位分析,梳理归纳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剖析、解构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倒推岗位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高职教育法规、政策要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修改完善,由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保障。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组建的,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构建,最终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结果和高职育人效果。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下面以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来思考和探讨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家把脉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重构和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召集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行业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建设专题会议,就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讨;
2.岗位、岗位群为入手点,归纳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对行业企业、毕业三年以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明确岗位、岗位群分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
3.分析、解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剖析、解构的基础上,分析、分解各典型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4.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取舍课程教学内容;
5.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开发适宜的立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和手段,以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
不夸张地说,考核方法和手段就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方法,就会对应地有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为目标,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围绕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个指挥棒来展开,会让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始终围绕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展开,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真正做到“以服务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才能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时代责任。
三、总结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课程是落实和实现总体方案和蓝图的载体,课程教学是育人活动的直接手段和方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必须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中,得到落实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和完善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高职教育的时代责任,最终取决于每一位高职教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完善,高职教育必须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构建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把脉2012(1):2012年的世界及中国经济走势》,中小企业投融资杂志 作者:赵瑞强 邓丽敏 柴妍;2012年01月19;
[2] 《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我国应推经济转型与模式创新》,经济日报,2012年03月16日;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国际货运课程体系改革及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1年第四期,作者 王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