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互联网”下的融合教学 广播的互联网融合探索 “互联网+”助力新业态发展 产业融合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服务融合 互联网+大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物流”融合还需标准支撑 传统电视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初探 媒体融合的 “电视化” 与“互联网化” 基于互联网的结盟重在融合 互联网与电视的竞争与融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 广电和互联网融合下的创意平台 跨界融合后的家庭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研究 “互联网+电视”双轮驱动下的生态融合 江苏:互联网与监管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与软件业融合的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 浅议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施娜. 移动电商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探析[J]. 信息通信技术,2015(4):42-46.
[3] 徐蕾.“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5):80-82.
[4] 赵静,马洁.“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物流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5(27):62-64.
[5] 朱世友. 农村电商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 价格月刊,2016(3):75-78.
[6] 张喜才. 电商背景下农村物流整合发展研究[J]. 物流技术,2015(34):25-28.
[7] 军. 新形势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建设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42-45.
[8] 史晓原. 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J]. 物流工程,2015(3):84-85.
[9] 刘维.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9):48-49.
[10] 鲁齐建,沈浩儒,曹玲玲. “互联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J]. 时代金融,2016(10):69-79.
[11] 曹建平.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 北方经贸,2015(5):70-71.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5.
[1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6.
[14]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农村电子商务的五种典型模式及问题分析[Z]. 2016.
[15] 冷崇锟. 阿里四季度财报:农村淘宝覆盖全国1200万农村人口[EB/OL]. (2016-01-29)[2016-12-05]. http:///a/20160129/4246345_0.shtml.
[16] 田欣鑫. 火拼农村“互联网+”[EB/OL]. (2016-01-07)[2016-12-05]. http:///20160127/n435979487.shtml.
[17] 国务院.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Z]. 201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机构变革 农村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由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金融到无中介或市场的所有交易组织形式。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政府对发展互联网金融保持一种肯定态度;2014年10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扩大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随着城市电子商务市场逐渐饱和,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进军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也逐渐走进农村。据统计在农村领域,到2014年6月农村网民数共1.78亿,手机网民数1.45亿。农村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融入农村领域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熊德平提出“农村金融交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的收益大于交易的风险损失和用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的交易成本之和,即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正时,农村金融交易就扩张”。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规模经济”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
随着农村金融交易规模扩张带来“规模经济”同时,农村金融交易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逐渐增加。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农村金融交易分散、规模小、次数频繁,又缺乏抵押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交易信息收集成本高,加之农业属于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稳定、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高的行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农村金融交易规模继续扩张,委托产生的效率难以覆盖交易成本的增加,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了阻碍,商业性金融开始撤离农村领域,合作性金融在支农方面也出现问题,农村金融问题进一步恶化。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政府对支农金融机构进行补贴,据统计从2008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在五年内累计符合要求的农村金融机构拨付补贴资金120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传统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严重挑战。然而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其本质都是关于金钱跨时间、空间的流动与分配。
技术创新引发金融形态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地位产生了巨大挑战。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虚拟平台,节约了传统金融机构布设、营运物理网点和分支机构的成本
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城市发展较快,而在农村领域还处于摸索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源于电子商务发展,随着城市电子商务市场趋于饱和,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进军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也逐渐走进农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数已达1.78亿人,占总网民数的28.2%,手机网民数达1.45亿人,手机成为农户上网必备工具。据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发现各种类型的淘宝村211个,其预测到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新增长点。正如电子商务的崛起带给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一般,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一)健全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健全科学的金融机构体系,扩大农村金融在农村区域的覆盖范围,积极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合作,拓展农村金融新领域,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拓展金融新形式,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需求,实现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服务创新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需要改革的重点。农村金融应充分利用信息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手段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商平台的优势来吸
引农户,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开拓新的客户渠道发展农村金融。此外,农村金融要加强服务的水平,通过标准化和人性化的个来创造无形中的效益,以此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水平。
(三)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政府在互联网金融背景和“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加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创新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政策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统计和税收政策。提供惠农支农的信贷业务,支持“三农”融资和银担合作机制。在监管上,也要落实政府与地方之间的监管责任,健全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机制,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网络
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网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体系,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满足农户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互联网金融与“三农”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
四、结语
作为电商巨头的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纷纷开始将业务转向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村市场是2015年,甚至是未来几年内电商们势在必行的举措。发展农村电商,不管是对电商企业还是对农村,都有着巨大的利益,因此从农村电商的各方参与者角度来说,发展农村电商是民心所向,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特点,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鉴于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树立危机意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此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2]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Z].
[3]张娟儿.接招互联网金融[J].中国农村金融,2013(16).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1.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2.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减少了信用社,农商行,邮政的业务量,还减少了资本的投入。同时,更多的业务可以用网银等互联网工具在家解决,更加的方便快捷。
其次,互联网金融带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普及,有效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农村微型金融的结合,将会从融资和支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1][2]。百姓能够及时的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农产品贸易,还可以在网上办理百姓比较关注的社保,低保的相关业务。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一往无前,顺风顺水,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发展的瓶颈。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挑战。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而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首先,农村百姓普遍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高。在农村,可能接触到网络的人只有中青年,因此我们对某县的几个乡镇对102名中青年进行问卷调查,不知道有互联网金融的有97人,了解过互联网金融的有3人,而使用过互联网金融的只有2人。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使用率是相当低的。相关的金融机构目前也还没有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的意义,因此也没有在农村进行相关宣传[4]。
其次,就互联网金融本身来说,在服务对象与内容,也没有倾向于农村市场。例如,如果你进入某银行的个人网银界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理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车险,你也可以用个人网银买基金等等。然而,农村百姓需要的不是基金,也不是理财,而是更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与农村百姓相关的金融产品。
三、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和建议
1.在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时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大力普及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知识,提高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农业生产等。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市场的特殊性,可以在"个人网银""企业网银"的基础上,单独设立“农村网银”[3]。在使用上首先要方便,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其次要简单,农村普通百姓的知识文化所决定的,最后就是要快捷,让农村百姓感受到“互联网的速度”。在功能上,也要坚持“农村特色化”。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下形成的一系列远程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支农服务
目前,互联网融资的两种典型模式是众筹和P2P。这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并具有程序简化、效率较高、民间小额贷款等特点。农村银行机构可以借鉴其服务高效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信等社交平台构成的掌上银行,通过与移动运营商及增信机构合作,简化授信程序,开发相应的小额农贷产品。同时,为了便于客户了解、熟悉和运用该服务模式,农村银行机构可以通过设立移动银行或体验店的方式[6],大力推广惠及广大客户的新型服务模式。
3.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村银行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
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农村非网民中,有53.3%的人不上网原因之一是不懂电脑或网络,23.1%的人不上网原因之一是没有上网设备,影响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
中国整体互联网处于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7 年12 月,网民数已增至2.1 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 万人。总体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
年轻男性为农村网民主要构成
初高中学历者居多
农村网民中男性较多,占到62.7%,比城镇网民中男性比例的55.9%高出6.8个百分点。
农村网民性别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男性占较大比重,偏重于男性的互联网应用,如网络游戏等发展会相对较好,而网络购物等略偏女性网民的网络应用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国水平。
农村网民年轻化程度较高,2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1%。比城镇相应的42.8%高出18.2个百分点。图4
我国总体网民的特征是偏年轻化,25 岁以下网民超过一半(50.9%)。而农村网民则更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25 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1%,学生网民占据较大比重。再者,在受收入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收入提高,受教育水平才提高幅度较大。
改革开放距今有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受教育的居民年龄在30 岁以下居多。农村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农村互联网的娱乐倾向性更强。
农村网民中初中学历者占到38.4%,高中学历则是40.8%,两者合计占到了农村网民总数的近80%。
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较明显,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城镇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居多,但农村网民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尤其是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城镇网民中只有17.4%,农村网民则达到38.4%,农村比城镇高出21个百分点。
农村网民中收入低于1000元的比例较高,超过半数(54.4%),这一比例比城镇相应比例高出17个百分点,这一点与农村整体偏低的经济水平相关。
视点
影响居民是否上网的两大重要原因是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
在农村,这两者对女性居民的影响尤为明显,导致女性上网人数偏低。在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男性。
从全国来看,农村女性在就业上,部分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总体文化水平比男性较低,存在就业结构单一化等现象。
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及互联网普及工作,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网民和非网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力图使农村网站上的信息通俗易懂化,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利用互联网获取有益信息。
互联网应用程度浅
娱乐化倾向明显
目前农村网民平均上网时长是12.3 小时/周,比城镇网民的17.9 小时/周的使用深度要浅,这与农村网民的构成有一定关系。
原因之一是,农村网民中的中小学生网民比重较大,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课,课余时间才能上网,上网时间要短一些;再者,农村网民中新增网民较多,而初上网的网民上网时间要短一些。表6
从细分互联网应用上看,代表信息获取方式的网络新闻、搜索引擎使用率分别为61.4%和56.6%,分别比城镇居民相应使用率低了15 和18 个百分点。
娱乐是多数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多数网民仅将互联网当成聊天工具和玩乐工具,网络音乐和网络影视的在线收听观看率非常高,分别有86.4%和76%的农村网民使用这两项网络应用。
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较为单一化,娱乐是多数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网络音乐和网络影视的在线收听观看率超过城镇,分别有86.4%和76%的农村网民使用这两项网络应用,很多农村网民仅将互联网当成聊天工具和玩乐工具。在农村,网民使用即时通信的比例高出城镇1.6个百分点,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也高达58.2%。
农村网吧的盛行给互联网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家庭上网基础设施,如电脑等拥有量较小,众多有需求的农村网民涌入网吧上网。
网吧为尽可能地吸引网民上网和延长网民上网时间,会大力挖掘互联网的娱乐功能。而农村网民进入收费网吧上网,注意力大多仅集中在比较容易上手的互联网娱乐服务上,对其他互联网应用甚少加以关注。
促进农村网民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其他有益方面,需要多方面齐抓共管。一方面,宣传到位,使广大农村网民充分意识到互联网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可以帮助发家致富,引导村网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的其他有用面;另一方面,从硬件和接入方式等方面改善农村
网民上网的实际困难。
此外,农村网民在网上发帖(回帖)的比例是21.5%,比城镇网民的36.8%低了15.3 个百分点,农村网民在互联网上的互动程度低于城镇网民。
视点
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许多农村居民并没有切实感觉到互联网的用途。增强居民主观上网意识是推广互联网的重要手段。
可以让农村居民认识到通过互联网交流的便捷。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和网络电话等都是简单易行的沟通手段。再者,可以通过获取信息是互联网最突出的优点,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政府配套整合农民切实相关的信息与建设网站,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
网吧盛行凸显经营违规
未成年人进网吧比例高
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已经接近半数(48.5%)。即5262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已经达到2552万人,网吧是农村网民上网的重要途径,以收入不高的男性网民为主。图7
但网吧违规经营及农村中小学生网民出入网吧的情况仍比较严重。
在农村网吧上网的人群以男性网民为主,占到近3/4(73.3%),这些网民的学历主要是初和高中,这两者的比例都超过了4 成,初中学历占到41.3%,高中学历占到46.4%。这些网民的收入水平要低于网民平均水平,收入在1000 元以下的比例达到58.1%,比农村网民平均水平低了近4 个百分点。
网吧经营过程中,在给农村网民提供方便的同时,违规现象也屡禁不止。如大量黑网吧存在、超时经营、未成年人的涌入及暴力黄色信息浏览等。
农村未成年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非常高,达到45.4%。这一现象要比城镇普遍的多,同期城镇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仅有26.1%,比农村低了近20 个百分点。
农村这些未成年网民中,87.6%都是学生,学生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加强对未成年人规范上网的引导,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视点
大量的农村网民没有上网设施,选择在网吧上网,农村网吧的盛行和疏于监管,已经使农村网吧成为众多重要社会问题的滋生地。农村网吧对农村网民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城镇网吧对城镇网民的影响力。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涌入网吧上网和沉溺于网络游戏等各种问题,这是农村互联网自由发展的结果。中国互联网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互联网总体上是一个利大于弊的新生事物,对于居民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禁止上网不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农村也是如此,在中小学校开设网络课程并不会加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管理措施的得当与否。
在学校开设网络课程,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积极一面,比让中小学生自由接触互联网,受互联网负面影响较多要好得多。遏制这些问题的手段应该是齐抓共管,从网吧管理、互联网内容治理、家长对学生教育等多方面加强控制。
手机上网渐成规模
发展潜力较大
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农村与城镇在涉及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手机上网方面,农村与城镇手机上网比例差异不大。
5262 万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达到23%,农村手机网民已经达到1210万人。同期1.57亿城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22.6%。
在农村某些地区,手机成为很多居民的通讯工具,手机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村手机上网的发展。
农村上网设备的相对匮乏,使得手机上网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各大运营商也在为农村手机上网作出各种努力。
2007 年9月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领导在互联网大会上讲话时提到,为了解决农村手机上网难的问题,中国移动已经开发了专门的技术。
观察农村手机上网网民的特征,主要以30 岁以下的男性为主,用户包括学生、当地乡镇工作人员、农业种植或养殖户、农民工等各种阶层。
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温州早在2006年即开通了WAP 信息电话和手机上网等服务。
手机上网可以在农产品生产需求、农资供应需求、农产品销售需求、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及时准确地给农村提供有益信息。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5月公布的《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目前WAP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期,农村是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地区,又处在WAP快速增长的时期农村手机上网潜力巨大。
视点
农村上网设备的相对匮乏,使得手机上网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在农村,依托运营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促进手机用户数的发展,手机上网也应该凭借可以随时查看的优点,成为农村上网的一种新渠道。
而上网对农村网民帮助最大的方面是信息获取,手机上网可以在农产品生产需求、农资供应需求、农产品销售需求、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可以及时准确地给农村提供有益信息。
对于政府来说,还可以选择对当地农村居民有益的信息,通过手机上网,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
■观察
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农村网民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27.7%,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 万人,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300万新增网民中的4成,即有2917万来自农村。
但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不仅如此,农村在互联网基础信息资源上的发展水平也相对不高。
网民增长空间向中老年人群转移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但1.6%的增幅也创近年来新低;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为明显,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40岁以上人群比重较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而其他年龄段人群占比则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同时,新增网民中农村新网民的绝对数量也高于城镇,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46亿,较去年底略有回升。
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整体网民比例升至72.2%,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而之前坐头把交椅的台式电脑占比则下降至70.7%。
互联网分析师谭光柱认为,手机网民的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千元左右智能机的大量出现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这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网民转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认为,手机适应了农村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因而利用手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是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更加现实的方式。
手机网民数量的攀升,带动了相关应用用户的增长
报告显示,与整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稳步增长相比,手机终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使用微博比例已经过半,其中微博手机用户数量从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
移动支付发展迅速
2011年底,即时通信在中国网民的使用率超过八成,至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提升至82.8%。手机上网的进一步普及,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推广,以及手机聊天工具的创新,使得即时通信作为中国网民第一应用的地位更加稳固。搜索引擎依旧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