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区旧城改造、城市扩容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变化,社区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社区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经营业态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调查看,目前,*区共有社区69个;各类社区商业网点近1000个,经营方式有餐饮、超市、各类中介、便利店、物流、食杂店、洗衣店、维修店、回收站、书店、冲印店、药店、家庭服务站、大众浴池等。社区商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商业网点发展迅速,“双进工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社区商业服务对象也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不仅面向广大居民,更侧重于为老人、儿童、残疾人、优抚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以及为下岗、失业人员的提供再就业服务。

2、社区商业网点呈多业态发展趋势。社区商业过去以商业零售业网点为主,仅限于食品、日用百货、美容美发等行业,近年来,一批新兴业态的社区商业网点应运而生,现已发展到几十个服务项目,如保姆、清洁维修、物业绿化、家教、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婚庆礼仪、餐饮、保健、社区医疗、、中介服务等多个门类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3、新社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较为齐全。随着中心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新社区的建设,新社区的建设又带动了社区商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商业中心的发展,其商业设施、网点分布、商品结构与服务功能均较为齐全,明显优于老社区。

4、传统商业和服务业在社区商业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近年来,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商业应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商业网点渗透到社区的大街小巷,并在社区内及其周边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社区沿街各类小型商品市场得到发展,有蔬菜市场、干果市场、水产品市场等,为社区居民消费购物提供了便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商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指导。目前,社区商业在发展中较多的商业网点与社区住宅混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并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其中建在居民楼底层或楼内的餐馆、酒店以及各类服务机构影响较大,形成的民企纠纷较多。社区商业与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功能定位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和有效监督。

2、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老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慢、基础差。在这次调查中看到,一些老社区商业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般是利用自有房屋,或者临时搭建,甚至是违章建筑开办的。这些小店小铺以经营副食为主,商品单一、质量低劣,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社区居民购物不便,许多日常消费需要跑较远的路,且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健全,与建设“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提出的社区商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

3、社区商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普遍提高,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消费特点,社区商业低水平、低层次的服务状况与之不相适应,亟待改善。在调查中,有的反应社区没有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反应社区没有蔬菜市场,居民买菜不方便;有的反应家政服务业没有形成,居民寻求家政服务很不方便;有的反应社区商业网点不能仅依靠小店小辅、小商小贩提供商品和服务,要提高档次,保证质量等等。从反应的情况看,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普遍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强社区商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拓展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社区双进工程的重点工作。

三、推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设想

1、应合理规划,完善社区商业业态。应由政府牵头,会同商务、规划、建设、房管、财政、城区、工商、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网点改造规划。如:对社区商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及标准、分类等做出明确规定;业态业种10种左右,建议包括配送餐饮连锁店、小型超市、菜市场、食杂店、美容美发店、维修店、洗染店、照相馆、旧货废弃物回收站、家庭服务、书籍音像店、药店等。

2、应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确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一是选择、培育有实力的配送餐饮企业(由中心厨房统一配送至社区连锁店)进入社区商业示范区,实施包括“早餐工程”在内的大众化餐饮,保证居民在社区内就能够方便地吃到有保障、质量较好的早餐、快餐;二是鼓励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在社区新建和改造放心肉、放心豆制品、无公害蔬菜瓜果连锁店,建设生活保障型的商品配送中心,解决居民生活不方便、消费不放心、不安全的问题;三是支持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新建或改造便民家庭服务网点,搭载各类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四是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进入社区,形成以社区、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五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资金、网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规范社区内的小型门店,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弱。xx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6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区城北街道中心地带,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辖区居民11865户,30652人,党员598名。社区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5个居委会,党总支成员5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3名,分别兼任5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负责宣传工作人员X人。社区现有宣传阵地XX处(其中横幅103块、板报5块,每年更换60次,室外宣传栏86块临时5块)。

二、宣传取得的成效

在今年,我XX社区积极研究多种宣传方式,突出创新宣传活动,全面改革宣传内容,通过悬挂横幅、宣传栏、黑板报、张贴海报、知识讲座与社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多种方式,积极利用各个节日以及学生假期,将宣传工作氛围多个不同阶层,针对不同阶层的居民进行适当的宣传。并我社区在“阳光管家”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在其它下辖社区分别成立阳光益民(史家坑)、阳光圆梦(西环里)、阳光关爱(玉虚观)、阳光利民(XX)等群众服务组织,全面拓宽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领域,展示社区良好风貌。以此积极引导辖区居民关注参与社区宣传建设。通过以上方式在今年的社区宣传工作中,我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均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也同时确保了将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区宣传实处,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我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我社区整体的和谐与发展,的打破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按照街道宣教中心年初总体工作部署,结合社区工作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认真开展节日项目活动。积极利用“全国科普日”、“国庆节”、“七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为营造健康、和谐、科学的社会环境,建设健康安全社区。我XX社区紧密结合社区实际,在今年9月20日积极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各界志愿者,在永安公园开展了时长2小时的以“健康XX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XX区活动,在活动中60为志愿者共为社区居民服务1200人次。在7月1日于社区兵乓球室开展了“XX社区七一职工趣味运动会”以及在10月8日于开展了城关小学开展了“XX社区庆祖国65华诞文艺汇演”等活动,以此类纪念庆祝活动吸引社区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中小学生得到了思想熏陶、文化普及教育,大力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2、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共同运动。为有力推进我社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我社区积极组织居民与志愿者共同参与并举办了“XX社区第八届登山比赛”、“”XX区健康XX人,健身路径比赛”、“XX区第八届“和谐杯”乒乓球比赛”等运动竞赛活动,在几个小时的运动竞赛过程之中,我社区居民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更是放松了心灵,也同时与周围居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推进了我社区的和谐建设。

3、组织多重文化活动,强化社区团队建设。社区文明是社区精神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今年为强化我社区的团队建设,加强社区的文化精神创建,我社区在原有的兴趣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加强组织了各项团建活动。分别利用活动月,定期组织活动团开展了座谈会、训练等活动,强化完善了舞蹈队、合唱团的建设力度。并极为社区各团队提供表演机会,让其展现团队风采于文化魅力,与此同时还结合社区实际,积极围绕社区老龄居民为中心,展开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娱乐。为此我社区分别于今年4月、4月和8月开展了社区老人银婚庆典活动、社区老人参观金胜福活动、社区老人金婚庆典活动以及魅力XX文艺演出等,以提升社区老龄居民的生活质量。

4、积极利用假期时段,持续开展多项宣传。在今年,我社区紧密按照街道居委会指示,加强了对环保、法律、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利用生趣中小学生寒暑假期展开知识讲座,文艺讲堂以及运动竞赛等活动,以改善由于学生课程较慢时间不足,不能将知识与文化宣传到孩群之中的情况。在今年,我社区分别在各月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宣传”“社区应急演练”“工伤保险条例宣传”“社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以此增强了社区的整体环境与法律文明理念。

5、继续开展“牵手阳光”活动,牵手阳光是XX社区的特色服务。

一是开展了玉虚观社区“阳光关爱”组织,围绕关爱辖区内有困难的弱势群体以及未达到享受国家扶助政策标准且需要帮助的边缘人群这一宗旨,积极组织社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共同对社区居民开展了系列扶贫活动,并同时在史家坑“阳光益民”组织辖区针对失独家庭成员开展了参观第二届农业嘉年华活动,以帮助他们走出家门,释放心情,重拾愉悦,重回正常生活轨道。

二是“阳光关爱”、“阳光圆梦”、“阳光管家”等工作人员在端午节期间,为使辖区失独家庭、残疾人、低保户、孤独老人等成员都能过上一个和谐温暖的节日,纷纷举办“粽香庆端午,社区情正浓”主题活动,并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征求居民建议,最大限度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为辖区困难群体提供实际帮助。

三是西环里辖域“阳光圆梦”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了“我是阳光,我快乐,青少年在社区”趣味运动会,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社区青少年通过这样的比赛激发了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从而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社区;导游虚拟社区;发展原因

虚拟社区的概念最早由霍华德・莱因古德(HawardRheingold)提出,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成员之间有情感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的网络”[1]。虚拟社区形式主要包括BBS、聊天室、社交网络、博客、贴吧等,包含的功能主要有公告牌、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2]。导游虚拟社区是虚拟社区的一种,它是以导游职业为特征的,是指从业导游或具有从事导游职业取向的群体依托网络平台沟通交流的公共领域。随着导游群体规模和导游职业影响的不断扩大,导游虚拟社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开展导游虚拟社区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导游虚拟社区类型

(一)导游BBS

BBS是英文BulletinBoardSystem的缩写,中文译为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3]。导游BBS,又称导游论坛,是目前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类型,可细分为全国性的导游论坛和地方性的导游论坛。

1、全国性导游论坛

目前国内全国性导游论坛有导游栖息地和同程网的导游天地版块。

导游栖息地()比较特别,它下辖于同程旅游网,导游天地是同程大学版块下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导游词、笑话游戏、外语导游、地方导游等子版块。导游天地版块有效地将同程网站的旅行社、景区、导游、酒店等资源整合,走商业运营道路,对从业导游来说,不仅可以交流导游经验,还可以获得大量业务信息。

2、地方性导游论坛

全国各地地方性导游论坛数量众多,但真正做得比较好的论坛有第一导游网、四川导游网和张家界导游论坛等。

第一导游网(),上面汇集了三千多博客,七千多博文。另外,一些资深导游在新浪等网站建立自己的博客。

二、导游虚拟社区快速发展原因

(一)管理与服务导游的相关部门的机构职能履行不充分

在我国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导游资格考试、年检和培训等管理与服务导游的工作,但由于政务信息公开不充分、旅游信息化建设滞后、“官本位”、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差等原因,导致其在工作绩效上并不尽如人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导游资格考试信息披露上不充分,报考、招录、辅导资料等信息获得成本高、难度大,因此具有自由、公开、即时、免费等优势的民间网络平台的信息流成为考生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国近60万执业导游,约有七成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和导游公司等机构。绝大部分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成立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承担办证领卡、年审、人事档案管理等政府职能和组织培训、为导游介绍业务等的社会或中介服务职能,主要靠向导游收取管理费(挂靠费)、年审培训收费等维持运行。由于导游服务公司性质、经营服务内容及设立条件和程序、监管责任和方式等不明确,大量通过导游公司取得导游证并实际从事导游服务人员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监督考核、管理服务等严重缺位[4]。

现实中对导游管理与服务的缺位,促使导游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体进行补位,导游们在网络上聚集,交流信息,获得资讯,业务咨询,导游虚拟社区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比如,全国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导游栖息地,由成立之初的导游资格考试信息分享的单一公告板(BBS)功能,历时8年发展成目前集导游考试培训年审等信息分享、知识学习、业务交流、求职就业和娱乐消遣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虚拟社区。另外,导游栖息地和第一导游网还先后举办了三届华东地区导游大会,在交流带团经验的同时,针对导游行业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很好地发挥了导游培训的作用。

(二)导游生存缺乏保障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民间大使”、“旅游业的灵魂”之称的导游员功不可没。导游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导游的社会地位却日渐下降,很多导游成为工资低甚至无工资、无“三险”福利、无最低保障、买团带、工作强度超负荷、身心压力大的自由职业者[5],在与行业内的旅行社、导游公司、游客、司机等利益相关方共生中落入弱势,社会大众也开始带上有色眼镜审视导游这一职业,导游常常与“导购”、“欺客”、“宰客”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导游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在2005年底,深圳导游邬敬民在网上以真名发表文章《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个导游的自白》,大胆披露旅游界存在的种种不正当行为和导游的无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7年4月1日在丽江,来自吉林的全陪徐敏超因利益争端,与地陪发生冲突、情绪失控用刀疯狂砍伤20名游客。2009年5月25日到29日间,江西吉安导游因《旅行社条例》实施后收入减少而采取罢工形式向旅行社要求上涨带团工资,甚至发生旅行社经理殴打导游的恶性事件。导游事件频频发生折射出导游对现实生境的无奈与困惑。导游生境困境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由此导游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聚集,在虚拟社区中发出群体的声音,比如在社区中建立“导游诚信联盟”版块以及对新出台《旅行社条例》的热烈讨论等,这些表现出导游们对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渴望,对自身生存现状的改变的渴望。导游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导游虚拟社区发展。

(三)导游归属感缺失

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导游脱离旅行社成为社会导游、签约导游或挂靠导游。由于我国旅行社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到更多客源,旅行社只能低价竞争,降价,零负团费现象出现。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导游工资,没有“三险一金”,甚至让导游买团带,为防止导游违规还向导游收取带团押金,经常出现导游圆满完成带团任务仍被扣押金的现象[6],导游与旅行社关系异常紧张。导游为了创收,无奈将导“游”变成导“购”,“加点”、“换点”,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和参加质次价高的自费项目,擅自变更行程计划、压缩计划内项目的游览时间,从购物点和景点拿“回扣”。导游不能从旅行社获得应得的物质报酬,也很难从游客收获精神慰藉,在如此的产业环境下,导游显得格外孤独。归属感的严重缺失,“天下导游是一家”已被导游群体共识,也成为众多导游虚拟社区的立站根本,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同病相连,惺惺相惜,渲泄情感,互诉衷肠。

(四)导游协会空位

随着导游与旅行社分离,其在利益上与旅行社的不一致出现并不断扩大后,就有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来代表、维护其利益,同时发挥桥梁、纽带、规范、服务等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导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在一些重点地区和旅游城市,导游协会开始逐步建立,但还有很多地方急待成立导游协会,另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导游协会并未实现成立协会的初衷,导游对导游协会的认知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导游协会真正当成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导游利益受损或身陷困境时,导游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发挥帮助导游的作用。导游的苦大概只有导游知道,于是,在导游虚拟社区中,诸如“号召导游们为生病导游募捐”和“为某某导游维权出谋划策”的帖子受到了极大关注。

三、结语与展望

导游虚拟社区是导游群体在网络上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导游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对导游群体知识与信息分享、学习培训与求助维权、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情的重要通道,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导游虚拟社区也可成为了解“导情”与“旅情”的窗口。导游虚拟社区与导游现实生存之间必将展开更为深入的互动,这些互动也必将影响我国旅游业,笔者将会对此进行后续研究。关于导游虚拟社区的研究,尚未有学者关注,谨撰此短文,权当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M〕.London:Minerva,1994:5.

〔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30.

〔3〕张发亮.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7):11-14.

〔4〕国家旅游局监管司.导游体制改革调研报告〔EB/OL〕.(2010-5-10)〔2010-7-12〕.省略/html/2010-5/ 2010-5-7-10-5-46940.html.

社区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非政府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52 — 02

近年来在华开展活动的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数量的增加、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使其在生态建设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对于驻华国际ENGO的研究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由于非政府组织理论和现象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对于驻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更是鲜有。基于驻华国际ENGO兼具环境NGO和驻华国际NGO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将从环境NGO的研究和驻华国际NGO研究两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驻华国际ENGO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数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一、环境NGO研究情况

清华大学的NGO 研究中心成立于 1998年,开展中国NGO的立法及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协助各级政府改善宏观管理。其中值得作为权威数据参考的有清华大学王名《中国NGO概况》、清华大学赵秀梅《关于北京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调查分析》,这些文章都收录在王名主编的《中国NGO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中心》。〔1〕2006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公布了《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对中国环保NGO的发展简况、基本情况、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

王名、佟磊指出了NGO在环保领域发挥的作用,提出环保NGO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良好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资源、与政府的互信合作、社会监督和自身建设等几个必要条件,提出政府对环保NGO在加强政策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辅导和支持,还要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保NGO活动,从而实现公众监督管理。〔3〕王德新指出我国环境NGO的现状为总量和规模小、生存能力差、官方色彩浓厚、社会影响力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环境NGO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提出了为促进环境NGO繁荣发展的较为详细的法律对策分析。〔4〕林家彬在通过对日本环境NGO的案例考察,着重提出在非营利与开展有偿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保证组织自身的自主性,并指出我国政府应当有意识的使环境NGO成为环保工作的必要补充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适当给予其资金和舆论方面的支持。〔5〕

在这些研究中,缺乏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天然优势和它在新时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内研究缺乏对中国环境NGO大框架背景的研究,同时缺乏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和个案分析。对于中国环境NGO,尤其是驻华环境NGO在中国的运作方式、活动项目等,以及与中国社会、政府、群众之间的关系,其本身的缺陷以及对中国社会、政府、群众产生的影响等关注不足。

二、在华国际NGO研究情况

(一)分类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将在华海外民间组织(包括外国非政府组织和台、港、澳等大陆境外的非政府组织)分为了四种类型:支持型、倡议型、运作型、教会性质的慈善团体,而大多数在华海外环境民间组织属于倡议型组织。〔6〕徐莹博士则参照ICNPO 体系(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将在境内的国际NGO按照其活动领域分为了7类,分别为:教育与研究(包括文化交流);社会服务;健康;发展与住宅;环境;宗教慈善;法律、倡导及政党。〔7〕杨青总结以往国内外的分类方法,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组织注册形式、活动领域将境外在华NGO进行重新分类,并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角度特别关注某些有特殊背景、在特殊领域展开活动的在华国际NGO。〔8〕

(二)从整体性研究的角度

韩俊魁探讨了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另类的国际NGO的别样生存法则,首次系统研究和回答了这些组织的发展现状、合法性、与本土政府和组织的关系、公益供给等重大问题。〔9〕 徐莹指出国际NGO对中国最显著的影响存在于中国的社会领域:成熟稳健、信誉良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必然带动中国本地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成长和发展,并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集聚。〔10〕 赵黎青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看待境外NGO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指出国际NGO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新型社会体制建设、公共政策的改进,从另一方面讲却破坏中国稳定、助长腐败、传播西方模式和价值观念。〔11〕谭三桃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总体情况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着重分析了利用隐蔽方式对华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NGO的活动领域、组织方式、对策研究,并提出从源头上控制国际NGO在华设立办事处,强化纪律要求和网络监管力度。〔12〕 谢晓庆指出国际NGO在中国合法身份难以落实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国际NGO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心态和防范意识,指出政府除了要改变态度外,还应在“备案制与登记制并行的分类管理”体制下,依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类别,不同程度地降低登记门槛,以方便它们来华活动;与此同时,为避免它们的活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强化民政部门的监管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应对登记,以此加强对它们来华活动之后的动态过程监管。〔13〕

(三)从全国性研究和区域性研究的角度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胡敏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发展简报的《2000 Directory of International NGOs Supporting Work in China》中120家机构的基本信息,详细展现了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中国的全貌: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机构信息、管理情况、在华分支机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组织在华发展战略等。〔14〕云南省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组就国际NGO在云南开展活动的阶段、领域和特点,指出国际NGO与当地合作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政府分工不明确,尤其指出了NGO与党政机关合作带来的困惑和弊端。〔15〕朱建刚以珠三角的国际NGO为个案,着重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际NGO在中国工作的正当性考察,更加关注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人在NGO与政府沟通合作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国际NGO为寻求更多合作空间将自身价值积极嵌入中国意识形态中做出的努力。〔16〕

(四)从个案研究的角度

韩俊魁通过对世界宣明会在云南省永胜县十年扶贫历程的回顾,认为世界宣明会作为一个以贩灾扶贫为主要项目内容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表现出最突出的三个创新点是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方式、独特的筹款模式以及培育本土NGO的实践。〔17〕宋文莉和杨慧以国际NGO参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的环境治理的个案研究为例,介绍了TNC项目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合作项目和成效,指出境外NGO在中国开展项目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受政治环境影响比较大,项目理念和对方存在差异等;并总结出国际NGO与地方政府合作要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信任,融入当地社会,用科学的理论和前瞻的目光开展项目。〔18〕郭占锋基于自身在某国际NGO任职时的经历以及在S省南部山区开展项目时所搜集的资料,重新审视境外NGO的“入场”和后续“运作”过程,呈现出境外NGO从主动方变为被动方与依附方,最终导致发展项目在实践上扭曲变形的过程,反思出国际NGO在面临中国强大的行政力量的同时难以寻求自主发展空间,而国际NGO自身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价值层面的问题同样值得引起重视。〔19〕

由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于境外在华NGO的分类、组织情况、在中国发展状况、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已经有了初步探索。而对于境外在华NGO具体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如何融入中国地域环境,如何与中国宏观建设目标和理念相契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

小结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相继涌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局限于政治管理视角和正式体制框架内解决环境问题的短视和狭隘,对于思考和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思路。然而,作为一种非盈利的、实践性强的组织形式,驻华国际ENGO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融入实际环境,在专注环境治理的同时兼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会沦为带有西方价值输入特征的舶来品,难以为地方治理产生长久有效的影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逐步展开,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矛盾也开始受到关注。笔者认为,对于驻华国际ENGO的研究,亟需拓展的是驻华国际ENGO怎样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适当的平衡自身特征与外部环境,在为我国环境治理机制、观念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主动融入我国的大环境,实现组织自身与中国环境治理的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名.中国 NGO 概况·中国 NGO 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0.

〔2〕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R〕.2006。

〔3〕王名,佟磊.NGO在环保领略内的发展及作用〔J〕.环境保护,2003,(05).

〔4〕王德新.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困境和路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5〕林家彬.环境NGO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日本环境NGO的案例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与环境,2002,(12):2.

〔6〕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民间组织通论〔M〕.时事出版社,2004.

〔7〕徐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162-163,183-190.

〔8〕杨青.对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研究〔J〕.新远见,2008,(05).

〔9〕韩俊魁.境外在华NGO:与开放的中国同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徐莹.法制化、制度化之下的积极有为——国际NGO在中国〔J〕.绿叶,2011,(03).

〔11〕赵黎青.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J〕.学习月刊,2006,(18).

〔12〕谭三桃.国际NGO在华活动影响评价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8,(07).

〔13〕谢晓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三十年:历史、现状与应对〔J〕.东方法学,2011,(06).

〔14〕胡敏.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15〕马国芳.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的发展状况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02).

〔16〕朱建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J〕.开放时代,2007,(05).

〔17〕韩俊魁.境外在华扶贫类NGO的典型案例:世界宣明会永胜项目十年〔J〕.学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