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评价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以创建生态汉阳、文化汉阳和宜居汉阳为总体目标,一手抓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一手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和执法的力度,有效地提升了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推进汉阳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生态区建设规划先行,环境保护目标明确
按照生态省、市建设要求,编制完成了《“十二五”汉阳区生态环境规划》,明确了汉阳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区域生态功能划分及重点工程建设等,同时完善了全区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社会构建等子规划,明确了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严控制排污总量,持续抓好污染源治理。一是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评和前置审批工作。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中优先考虑环境发展要求,严格按照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前置审批工作。13年审批项目99项,否决项目16项,同时加强对新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环境污染。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引导企业抓好节能减排。针对全区各类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三环线内禁燃区手烧锅炉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排污口拆除专项整治等工作。
强化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督,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
(二)畅通环境管理协调机制,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1、积极推进总量减排。
认真制定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并印发了《汉阳区2013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实施计划》,将总量减排计划分解到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和相关企业,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注重从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严格企业增量审批三方面入手,
从源头上对新建企业进行了有效污染预防,现有企业采取了加密监察,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2、协同开展空气质量行动。(1)加强扬尘污染的防治。在区政府的领导下,
采取“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建立全区整治环境空气质量联系会议制度,与区城管局、建管站协同配合,促进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渣土运输不抛洒、道路扬尘明显减少,
防治扬尘成效明显。(2)加强燃煤锅炉改燃和油烟综合整治。根据区政府提出的综合整治永丰地区城乡结合部乱象的承诺,
通过现场调查查清147台非法小锅炉,予以取缔,并完成三环线内52台锅炉改燃工作
。严厉惩处污染环境空气行为,查处了四台工业园区露天焚烧垃圾,并限期整改到位。(3)巩固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工作,将餐饮油烟整治计划作为区级目标下达到街道办事处,完成油烟整治86家。(4)开展机动车尾气监管和油气回收工作。2013年协同交管部门查处“冒黑烟”机动车辆601台,调查了辖区内41家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整改完成5家民营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
3、建章立制加强湖泊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用制度管好湖泊,实行湖泊管理湖长负责制,建立了“爱我百湖”民间湖长的联动机制。重点开展各湖排污口的排污状况调查和涉湖排污企业的监管,建立“一湖一档”,
共排查登记涉湖涉水企业四大类229家。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污染企业,在第一时间报请区政府下达关闭令,共关停了3家小电镀企业和1家小印染厂。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查处了2家水洗厂和3家小塑料加工厂,打击了违法排污企业的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出环保职能作用,我区湖泊水质稳定向好,各项水质指标呈好转趋势。
按照省市要求,对国棉水厂和琴断口水厂周边环境进行安全排查,对黄金口仓储引进项目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区政府做专题汇报,督促相关部门、企业和码头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三)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监管。
加大对环境违法尤其是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为保护汉阳区科学发展制订了监察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企业环境监管数据库,逐步完善“一企一档”,严格落实企业排污申报制度,依法征收超标排污税,全年排污申报134户企业,对35家企业征收排污税82万元。
加强重点污染源及危废管理。每月巡查锅顶山生活、医用垃圾焚烧处理厂、原市农药厂土壤修复工程等重要敏感项目。定期对涉危企业和涉辐射企业的安全大检查,对全区22家医疗机构、企业射线装置辐射设备实行“逢节必检”制度,杜绝企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妥善地处置了汉阳特种汽车改装厂氨气泄漏、武汉双骏齿轮厂氰化钾、汉江村5桶甲醇钠液体处置工作,确保无大的环境污染事故。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企业违法排污现象进行严厉打击。重点对武汉西高电器、武汉孚安特电子有限公司、武汉强发废油有限公司、黄山头防锈纸厂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并限期治理,整改到位。通过深入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群众环境权益得到维护。
(四)设计有效载体,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以创建平安小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及评比绿色家庭等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进社区、环保世纪行、6.5世界环境日有奖征文、书画大赛以及环保志愿者“爱我百湖”活动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创模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五)环境监测服务大局,实现汉阳区水体监测全覆盖
实现环境监测网络化,对辖区地表水、交通噪声、区域和功能区环境噪声、降水降尘、大气环境、汉江及墨水湖排污口等129个环境质量监测点全面监测,每年对全区12条重点港渠进行3次水质监测,综合分析了全区港渠水体水质,为掌握全区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区内外的工业企业提供污染源监测技术服务,对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起到了保障作用。去年环境监测站顺利完成了国家三级站标准化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目前,我区处于大拆大建,建筑工地分布广,渣土抛洒、扬尘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增无减。道路、地铁等项目施工增加拥堵频率,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大幅上升,对我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难度大
一方面是随着工业企业外迁,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指标减排面临较大压力,甚至到了无潜力可挖的地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市政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对化学需氧量削减有巨大影响。三是黄金口污水处理厂入口浓度低,实际处理污水量小,相关配套管网规划建设工作动作缓慢,影响我区总量减排。四是西部地区农民散养禽畜仍有一定规模,增加了减排难度。
(三)汉阳区湖泊众多,改善水体质量难度大
汉阳区多湖泊历史水质差,加上对湖泊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区除月湖、莲花湖外,墨水湖、龙阳湖等大湖泊没有进行全面截污和清淤,水质均处在Ⅴ类、劣Ⅴ类,湖泊治理和保护任重道远。同时“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缓慢,沿线明渠污染严重,治理未见成效,现阶段创卫和创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遭遇“瓶颈”。
(四)环保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市创模办的能力要求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在人员编制、宣教、监察执法设备的配备、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上均存在一定差距以致削弱执法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环保部门执法手段有限,无威慑力,加上环保违法成本低,执法效果不明显,容易出现反弹,根治难。譬如永丰西部特别是三环线以外未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村湾私自引进“五小”企业,肆意焚烧固体废弃物、排放污水屡禁不止,小锅炉“死灰复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保护环境还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当前我区仍有少数单位和一些干部群众还没有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一些工厂企业虽然实施了环境设施改造和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安装的环保设施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做到正常运转,违法排污问题依然存在。在西部地区还有一些服装加工、家具制造等小型工厂、作坊,设备简陋,产生的废水废气任意排放。城郊结合部的建筑工地违规昼夜施工,渣土运输车辆沿路抛洒漏滴及偷倒建筑垃圾、废土时有发生,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一)加大领导力度,狠抓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
继续抓好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企业的环保监管工作,完善监管机制。在对重点排污企业强制实施环保设施建设改造、强化排污监察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全区所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有效治理,推进稳定达标排放,全面落实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一是要认真落实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按照区块功能明确整治的任务,
落实管理经费。二是要强力推进大气环境的整治,强化对工业粉尘、烟尘、二氧化硫以及工艺废气的达标治理,抓好农村地区服装、养殖等燃煤锅炉的改造。同时加强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督管理。三是要结合汉阳区经济发展态势,加强对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管理,加快黄标车淘汰的步伐。
(二)加大新环保法贯彻力度,解决老大难问题
第一要组织学习,要熟悉新法的新规定、新制度、新措施。第二要广泛宣传,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运用各种信息媒体,向社会广泛地宣传,传播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新规定、新要求,增强公众的环境法制意识。第三要组织培训,既包括环境保护部门内部的人员培训,也包括对企业的培训,特别是重点排污企业的培训,提高企业环保守法的自觉性。第四要加强法律的执行,只有通过严格的执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解决社会上诟病已久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环保问题。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促进环境保护的依法管理
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要健全区域环境保护网络,严格组织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进一步增强环境监管能力。严格执行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前置审批工作。加大科研和经费投入,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管理网络,提高监察设备性能和快速处置能力,将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处置在萌芽之中。
进一步完善环保执法机制。要强化条、块协调,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将环保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有效结合起来,在开展专项行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责任追究力度,健全完善各类有效监管措施,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永丰地区上下水设施建设
,加强与上级政府和部门单位协调联系,统筹解决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后配套资金落实问题,保障上下水项目顺利推进。建立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区生态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建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财政转移资金,
有效开展农村污染源治理。抓住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有利时机,统筹规划,分期实施,高质量地实施农村小型畜禽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的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有序推进生态村的建设。
(五)强化环保约束,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保护环境的氛围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环保的同步成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巩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应有地位,并赋予了贯彻落实这一国策的历史使命。既然科学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向了阵地的前沿和舞台的中心,我们就应该顺势、乘势和造势,从发展战略上深入思考,从规划体系上勇于探索,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从行动措施上加大力度,努力开创__发展进步的新局面。
一、我县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的有利支撑,从本质上来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制约的,相互促进的,是辩证统一的。因此,保护环境、珍惜环境、创造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两型社会和“两城”建设的必然选择,相对__来讲,对环境保护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更应深入和全面。一是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应注重环境保护。我县山峦起伏、林海苍苍,森林覆盖率达73%,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120__个,境内水系发达,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是一个天然氧吧。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为__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不能舍近就远以空气质量好,环境容量大,拼资源、拼环境,应该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坐大做强生态环境文章,以创建生态县为突破口,打造生态文化山城、休闲养生之都的品牌,赢取长远的发展空间。二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应加强环境保护。我县是个有色金属之乡,矿产种类繁多,资源储量较大,经济效益明显。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当其冲的就是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工作中,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边规划边设计,边开发边保护,边利用边治理,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资源浪费,矛盾交织的社会问题,做到有序、循环、永续发展。三是有显见的发展后劲,应重视环境保护。__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的美称,具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设三省边际中心县城的优势;__夏蓉高速、岳深高速横穿境内,国道、省道四通八达,具有较好的交通优势,__气候宜人,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小气候明显,高温、中温、温泉水流量大,具有难得的天然优势,这些都是倚机发展的资本和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追求,环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它可以带动和推进房地产业、旅游休闲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高效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化程度。所以我们只有重视大环境,优化小环境,才能赢得环境招商,环境引资,环境留商,环境惠农的发展机遇。
二、我县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科学发展观就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总结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国发展经济的作法而提出的。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gdp每年呈两位数增长,但其中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就我县而言,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竣。
1、环境安全隐患令人担忧。一方面,我县现有尾矿库30座,其中正在使用的24座,病险库15座,由于这些尾矿库大部分未经正规设计建设和安评环评“三同时”验收,且座落在地势平坦,人口集中的地方,有的超负荷生产使用,一旦出现尾矿库垮坝事件,将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我县小垣、集龙砷制品厂的取缔关闭留下近10万吨的砷废渣,虽然采取了淹埋处理,但经常发生偷挖偷运现象,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非法收购、加工危险废物,污染饮用水源,诱发环境事故;再一方面,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未批先建,偷排直排,停运环保设施、乱选乱堆等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高污染企业的盲目上马,氯气和二氧化硫无组织的超标排放,造成了多起空气污染事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2、植被破坏比较严重。近几年由于铁矿、钨矿、煤矿的乱挖乱堆乱排,小垣、大坪、文明、集龙等矿区的植被破坏触目惊心,引起了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饮用水污染、农田村庄地陷、投诉上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统计,因采矿选矿破坏的植被达2800亩,使得青山绿水变成了今天的满目疮痍,污水横流。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十分艰巨。
3、环保设施投入滞后。从我县的选矿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的行业来看,大部分企业存在着环保投入不足,设施运转不畅,处理效果不好的问题,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形同虚设,有的一无所有,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无法达到环保要求。从公共环保设施投入来看,也存在着投入滞后的问题,三江口经济
开发区及三星工业园的环保设施没有与园区的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固废堆放场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项目的入园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堆放垃圾3年多的时间,尚未进行正式的建设,垃圾废水未经任何处理进入东江湖上游,给东江湖的水环境带来威胁。4、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凸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多、数量大、处理难,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日益明显,农村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三、我县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对策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根据我县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围绕这个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环保工作,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狠抓“三监”,强化环境执法。环境监管、监测、监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环境管理上,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县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严把环保准入关,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群众反映强烈、生产能力和工艺落后、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控制指标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坚持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促进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在环境监测上,要切实执行行业标准,实行对重点企业一季一次,一般企业半年一次的环境监测要求,要着力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水平,真正发挥环境保护的“耳目”作用;在环境监察上,要健全监察机制,加强环境执法,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彻底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坚决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突出“三重”,强化综合整治。要把环保工作的重心放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上,对小垣、大坪、集龙、文明、开发区等区域,要实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全程监管,要按照“分区采矿、统一运输、集中选矿”的要求,整合一批规模小、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整治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取缔一批非法采选企业,新上一批环保工程项目,规范矿区的采选秩序和园区环境秩序。对延寿河、浙水河、城关河等流域要实行综合治理,采取兴建污水处理厂、新上污染防治项目、搬迁取缔企业等措施,减少cod和二氧化硫的排放,确保流域的水质标准;对采选规模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多的加工、冶炼、化工企业要进行全方位监管、督促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实现节能所耗减排目标。
3、着手“三农”,强化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农村垃圾、农业面源用药和农庄(场)畜牧养殖的治理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目标,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治理。要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恢复传统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制定乡规民约,签订保洁协议,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农村环境长治久安;要整合新农村建设和建整扶贫及以工代赈等力量,抓着国家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政策机遇,增加环保投入,兴建垃圾池、沼气池、改水改厕改栏工程,实现农村环境“两减量、两清洁、两治理、两达标”;要逐步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运输、乡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改变农村垃圾成实的现状。
一、我省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把土地整治作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和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保护了耕地资源,保障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需求,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一)农用地整治稳步推进。始终把垦造耕地作为国土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内容,2008年实施“百万”造地保障五年工程,共垦造耕地113.83万亩,其中低丘缓坡开发74.7万亩、滩涂围垦造地14.83万亩、建设用地复垦15.33万亩、土地整理8.97万亩,超额完成106万亩的目标任务。2013年启动的“812”土地整治工程计划5年再垦造耕地80万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护,先后组织实施以吨粮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地力培育为重点的“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广冬绿肥及商品有机肥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改善耕地配套基础设施,构建耕地质量管理体系及评价技术体系。近4年共启动实施22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地力培育,累计完成地力培育1617.4万亩次,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42.86万亩。大力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争取金衢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建设用地指标16.33万亩、甬台温建设用围填海指标12.5万亩、舟山群岛新区陆海统筹建设用地指标12万亩,保障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二)建设用地整治有序开展。争取部省合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编制省、市、县、乡四级土地整治规划,出台政策措施,规范项目立项审查、实施管理和验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设置向中心村培育、“空心村”复垦和下山搬迁倾斜。截止2012年底,累计启动1326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使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12.17万亩,计划搬迁农户20万户,拆旧12.6万亩,可复垦耕地12.2万亩,可安排建新13.8万亩;目前已完成26个项目验收,复垦耕地0.655万亩,建新0.72万亩。推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实施,优化全省城乡空间布局,全面部署“三改一拆”行动,推动城镇空间发展转型升级,启动实施“亩产倍增”行动计划,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试点,加快废弃矿山复垦。2011年全省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面积121.37平方米,接近规划控制值,2012年亩均建设用地GDP产出19.6万元,比2010年增长23%,2013年上半年累计拆除违章建筑5665万平方米、“三改”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三年任务有望两年完成。
(三)整治资金投入持续加大。近两年,全省(不含宁波)共计投入土地整治资金159.9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7.5亿元、耕地开垦费38.6亿元、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10亿元、土地指标有偿调剂收入36.6亿元、其他财政性资金22.5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12.2亿元、其他资金2.5亿元,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省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扶持重点,安排“百万”造地保障工程资金15.9亿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专项资金4.6亿元、基本农田建设保护资金11.5亿元,提高省统筹补充耕地补助标准至5万元/亩。各级财政出台政策,提高开发造地补助标准,加大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补助力度,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实施,保障土地整治项目顺利进行。出台造地改田资金、省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等财政管理办法,鼓励资金整合平台建设,开展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强化监管验收,不断提高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益。
(四)体制机制建设日趋规范。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实补充耕地责任和部门职责分工,严格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选址方案评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加强垦造耕地项目及标准农田占补置换监管,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落实项目挂钩制度,严格补充耕地验收,连续1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管理,从严控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和规模,按照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结果可控的要求,合理设置建新、拆旧项目区,确保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加强项目报备,督促增减挂钩指标及时归还。建立土地权属调整机制,按照确权优先的原则,理清土地整治范围内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明晰界址和权属,设立协调机构,公开公平公正地制订调整方案,项目实施后及时办理土地确权、变更登记手续。注重维护群众权益,合理制订农房搬迁补偿安置政策,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和项目公示制度,土地整治项目选址、立项、实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意见,土地调整互换取得农民同意。
二、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我省“四化”同步快速推进,“双保”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土地整治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调研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用地整治困难重重。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较少,集中连片、立地条件好的地块也已先期开发,低丘缓坡开发难度日益加大,且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滩涂围垦计划指标少,且造地周期长;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有限,且进度不理想。据估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类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约263万亩,需占用耕地170万亩,补充耕地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平原地区、城市郊区大批优质良田被占用,而新垦造耕地在项目选址、工程实施管理、质量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加上地力培育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造成新垦造耕地质量相对较差,个别地方还出现垦造耕地无人管、无人种的现象。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还不到位,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缓慢。
(二)建设用地整治成效不明显。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立项和建设管理还处于摸索之中,加上基层财力不足及农民意愿不强等因素,试点项目进展缓慢。部分农户搬新不拆旧,“一户多宅”,造成宅基地复垦难和农村土地资源两头占的现象,影响了政策的权威性,也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粗放低效用地等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利用效益与好的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三改一拆”目前还处在“拆”的阶段,“三改”工作还没全面推开。
(三)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低丘缓坡开发、滩涂围垦造地的补助标准亟待提高,农田质量管护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拆迁、建新、复垦等也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收入不稳定,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障压力加大。土地整治融资渠道不多,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后融资难度增大,风险较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及新增耕地指标按照当前出让和转让的价格,收益难以实现项目资金自身平衡。田水路林等各部门涉农资金政策上整合不够,没有发挥叠加效益。
(四)土地整治管理机制难以落实。有些地方片面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破坏了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耕地质量整体上也在下降,我省近半地市已无耕地可造,不能在本区域内实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3年来,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周转指标难以按期归还的问题还很突出。土地权属调整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整治中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还存在部分农民“被上高楼”的现象。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上我省土地资源禀赋条件不好、耕地资源较少、国土开发利用强度已较高等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衔接及制度安排上的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关注耕地的数量平衡,片面追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对补充耕地质量和后期管护关注不够,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认识不深,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节约集约用地不够主动,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新、轻拆旧”、“重用地、轻复垦”、“重增量、轻存量”的倾向,影响了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两区”建设等规划衔接上脱节,低丘缓坡开发存在零星基本农田置换及林地权属调整等政策障碍,滩涂围垦造地项目落地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存在分类指导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三、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建议
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落实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以强化责任意识为重点,加强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的倾向,要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依法保护土地的责任,各级涉土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农业“两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村住房改造、中心村建设、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下山移民脱贫致富等项目上要与垦造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统筹推进。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责任制度,将耕地数量平衡及质量提升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使用情况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展的考核体系,把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作为各地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之一,加快形成分级负责、逐级推进、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二)以保护耕地资源为基础,深化农用地整治。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开展低丘缓坡、沿海滩涂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摸清补充耕地资源潜力,编制并安排好垦造耕地的规模、时序和区域,有计划组织实施。加快农业用围填海项目的储备和报批,统筹使用好围填海指标,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和灾毁土地复垦项目推进力度,确保完成垦造耕地任务。推行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在项目选址、实施、验收等环节更加突出质量监管,防止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全面开展移土培肥和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坚决落实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结果作为耕地占补平衡验收制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加大有机肥、速效肥、缓释肥推广力度,狠抓地力培育,鼓励耕地流转承包到户,发挥经济效益,全面建立地力监测机制,健全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制度,定期公布耕地质量等级状况。规范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及示范县建设,努力建成若干“万亩方、千亩方”基本农田保护示范点,粮食生产功能区要约束性种粮,坚决纠正“非粮化”现象,逐步推广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建立村级农民耕地保护组织,探索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并举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共同责任机制。
(三)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导向,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治。坚持城乡统筹,节约集约,按照“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从政府推动型向农民意愿型转变,实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的多赢效应。把按时拆旧复垦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地方政府拆旧复垦率的责任考核,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先复垦后挂钩,“先补后占”,引导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建新主导型向拆旧复垦主导型转变,加快研究农民闲置宅基地流转和退出机制,畅通宅基地使用权收回渠道。全面推进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促进乡镇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探索“全域联动、全域整治”的整镇、整县大国土整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培育,推动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科学谋划“三改一拆”“拆”后土地利用和建设,以土地整治为核心推进“三改”工作。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力度,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有序推进亩产倍增计划,实现土地整治从外延扩张向内部挖潜增效转变。
关键词:能源;环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60-02
一、课程概述
能源是使一个系统能够产生对外部活动的能力,在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用来获取各种形式能量的自然资源就是能量资源,简称能源[1]。能源既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污染来源。目前,我国能源工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能源利用效率低;农村商品能源短缺等[2]。解决好我国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能源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在人口高度密集,人均能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还要应用环境科学的知识,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绿色生产下的绿色能源[3]。“能源工程”作为本科生公共选修课,主要以地质矿产、物理、化学、土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一般知识为基础,系统讲授能源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技术在能源开发中的相关工程技术,从而使大学生能掌握能源利用和制备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途径,掌握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绿色生产下的绿色能源应用等技术政策。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基本掌握能源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能源研究领域国内外热点的最新进展,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由于本课程主要面向全校二至四年级大学本科生开设,且文科、理科学生均可选修,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对于本课程所需的地质矿产、物理、化学、土木工程等专业背景知识掌握较少,在理解一些专业性强的教学内容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如何将专业性强的教学内容讲生动易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作为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紧密结合南京大学“三三制教改”最新要求,一方面贯彻“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以基本知识入手,继承、发扬和创新“匡亚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综合多媒体、板书、现场参观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系统地学习,对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问题有所了解。通过课程学习,有利于培养出知识面宽、对能源工程与环境保护都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顶尖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建设,有利于继续保持南京大学本科教学的优势和领先地位。
三、教材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本门课程选择的教材一方面不能太简单,以避免用“科普常识”替代“通识”教学,要充分展现能源工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最新科研应用进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学生的需求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可以充分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因此不能简单照搬一两门专业教材,需重新组织编撰本课程的课堂讲义,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将基础知识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有机结合。课堂的讲义内容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课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矿产、物理、化学、土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何删繁就简,以适应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第二,如何组织编排教学内容以易于学生理解,同时有机穿插介绍国内外能源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现状及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措施是:首先,在第一堂课,为同学们介绍本课程的参考阅读书目,通过阅读地质矿产、物理、化学、土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科普书籍,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快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其次,在课堂讲义中添加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工程技术在能源利用中的实际应用,并辅助列出相关基础知识点,将基础知识与国内外前言应用有机结合,从而普及能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最后讲授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与潮汐能等课程的核心部分,引领学生把环保节能理论贯彻至现代能源工程内容中。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示范的课程教学,将科技视频、计算机模拟、现场动画等多媒体内容融入教学设计。围绕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本课程有机开展师生讨论、学生小组调研报告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本课程所采用的几种促进教学方法有:
1.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内容。结合PPT讲义将课堂的重点、难点内容清晰有序地列出,方便学生记录笔记;采用大量的图片、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原理、实际工程、仪器设施等,使同学们对能源工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播放一定数量的科技视频、计算机模拟现场动画,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充分展示。
2.分组布置研究调研作业。针对能源工程领域的重大科技、应用、政策问题,让学生分组调研汇报,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把同学按不同专业背景进行分组,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促进不同专业同学们之间的学习交流,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布置研究调研作业,一方面快速培养了学生使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能力,特别是现代化方式的终端检索、光盘检索和网络查询等科研基本功,学生基本掌握了从目录、期刊索引和主题索引中查询资料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调研作业可显著提高学生的文献利用与分析能力。面对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学生在完成研究调研作业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组织管理文献,并对文献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与总结。
3.积极开展学生小组调研报告中的师生互动讨论。针对研究调研作业,定期组织学生以PPT形式开展小组调研报告,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制作科研PPT报告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强化同学的语言组织、文字表达、口头表述能力。在PPT报告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提问与讨论,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质疑、提问与解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适时点评,穿插知识点介绍,展开师生互动讨论,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五、考核方法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学生轻视上课、考前突击背书复习等不良现象,本课程考核成绩由课堂点名、课堂抽查、课外调研及开卷考试等部分组成。本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开卷考试成绩占40%,课堂抽查成绩占30%,课外作业占30%。多种形式综合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作业调研与课堂讨论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
六、结语
本课程已开设3个学期,选课学生人数由80多人增加到140多人,学生的平均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效果的两大因素。例如,在讲授理论基础知识中,穿插介绍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最新研究热点问题,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可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难懂的专业知识点,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素逸.能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吴明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5):84-85.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