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电动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机电一体化安装在建筑工程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建筑企业有必要对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的图纸、合同等进行全面监督。由于电机调试对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其展开探讨。
一、关键设备安装
(一)远程处理机
楼宇控制系统和各个可重构单元RPU之间的通信具备透明的特性,能够使用同一个线路中的不同RPU安置成一个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需要对空调机组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控,因此需要把RPU安装在靠近机房的位置,或者直接安装在机房中,空调机组控制系统的其他接口用在周边水流量计、照明控制等方面的连接。为了将来的扩展,应该预留出RPU的20%-30%的接口。
(二)相关的布线
在布线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些特殊的线路进行重点关注,这些部分需要专门的导线,比如通信线路、流量计线路等,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屏蔽线,也可以使用制造商专门提供的导线。电源线和信号、控制电缆应分槽、计算机、网络控制器以及网关等设备的接地需要连在其他弱电工程通用的独立接地线上。智能建筑当中存在相对较多电子设备,这些设备所在的系统不同,由于这些设备在频率、功能等都存在差别,在接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求也不同。
(三)输入设备
其安装位置需要能够准确实现其性能,还要符合调试和维护便利的要求。每种类型的传感器在安装的时候都应该根据其要求、标准进行,比如,水管型温度传感器和水流开关等不适合安装在管道焊缝等位置,也尽量不要在其边缘打孔焊接。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等应该与蒸汽放空口和出风口保持距离。
(四)输出设备
风阀箭和电动阀门的箭头需要和风门、电动阀门的开关和水流方向相同。安装前应该进行必要的试验。当电动阀门口径和管道口径存在偏差的时候,需要开展渐缩管件,此时需要注意,阀门口径不能低于管道口径2个档次,通过计算确认其满足要求。电动和电磁节阀通常安装在回水管之上。
二、关键机械设备安装
(一)冷水机组安装
在正式进行安装前,应该重视平面图的作用,将其作为安装指导,在施工现场开展画线,将机组中心线的位置进行确认,然后对设备开展基本的处理。在确认基本处理符合相应标准后,正式开始安装工作,在其运行到基础位置之后,使用地脚螺栓套穿,随后于脚螺栓的两侧安置垫铁,设备放下后调整垫铁,让设备底盘处于标准水平状态,随后压实垫铁。
(二)水泵安装
安装前认真审视图纸,先确定水泵的安置位置,然后人工把水泵放在相应位置,安置地脚螺栓,确保其中心线与基准线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使用垫铁校对设备底部,让其保持水平,完成后用水平尺检查其是否合格,随后灌注混凝土。找正联轴器,水泵和电机轴的同心度、两轴水平度、两连轴节端面之间的缝隙不能和验收标准发生冲突。对水泵的运转情况进行测定,先对其电机进行测试,确定其运转没有异常之后,在将联轴器的螺栓安置上去,开始安装之前,应该手动转动水泵轴,确保其在转动的过程中灵活而不受阻碍,且不发出异常的响动。水泵开启之前应该出口阀门关闭,随后开动电机,在其运行平稳之后,渐渐打开出口阀门,让其处于适当的压力之中,观察轴承的温度。
(三)换热器
根据安装要求确定其安装位置在现场进行放线。其支座是由厂家提供的,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结合设计要求,配备相应的混凝土,预埋地脚螺栓,等到基础强度达到适当的要求之后正式开始安装。
(四)燃油锅炉
安置务必符合便于维修的要求,排列也务必整齐。安装前必须以图纸为主,事先进行画线,确定相应的中心线,对锅炉进行初步处理,按要求处理完成之后,正式开始安装设备。安装各个环节符合标准之后,使用垫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电动机的调试
在建筑设备安装的过程中,电动机调试直接与其质量存在重要联系。电动机与水泵、风机等很多设备之间存在联系,使其核心部件。电机调试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启动、运行和故障核查等。
在电动机正式启动之前,应该对电动机和控制系统展开检查,一般情况下应该检查电动机频率和电压与连接的响应频率和电压是否相符。使用兆欧表检测电动机的各项绕组的电阻。注意在正式测试开始之前应该切断电动机的外部接线。检测的绝缘电阻过低,先将电动机烘干然后再测试。检查保护电器整定值、动静触头是否符合标准。检查通风系统及情况,排除影响运行的杂物。重点检查电压能够符合标准,电机带动的设备能否正常运行,两者之间是否可以顺利传送。电机工作的时候,检查其有没有噪音或者杂音、转动方向对错。同时也要在其工作的时候注意有没有发出焦糊的味道或者冒烟,一旦发现及时停止启动,开始维修。
总结:机电一体化是施工发展的重点,也是自动化施工实现的重要保障。现代建筑很多都具备智能化等特征。而且建设规模较大,电气化设备使用率较高,对配套设备系统的安置流程也十分繁复,在实际安装中有一点疏忽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作者单位:石家庄金盾安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友志.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应用与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25-227.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7-02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相关专业的特色形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给予准确定位,同时开展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2011年7月,该校这一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立项,对提高机电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据此,本文拟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践进行探讨,以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是:坚持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桂林福达集团等龙头企业,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构建融“教学、培训、科研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示范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一)深化“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在现代制造业高度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的有机融合。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则使机械结构简单化,从而使机械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机械和自动控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强调机与电接口作用,在打好必需的机械、自动控制基础的前提下,力求使学生掌握企业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和技术应用,能够胜任企业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更多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并引进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了“机电技术+人文素质、实践为主+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获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完善了机械CAD、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两门区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完成了PLC工程技术及应用、机床夹具应用技术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开发了自动线调试与维护、PLC工程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技术等5门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编《SMT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7本。与紧密合作企业南宁智控电气科技公司、广西桂网电力试验有限公司联合申报2013年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参数智能监控湿法烟气脱硫设备研发”(课题申报编号2013BC28047),“配电智能设备e网系统”(课题申报编号2013BA-09007)。本次科技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主持的课题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走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发展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理论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区级教学团队和区级名师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0人,固定企业兼职教师8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该校不只是满足于取得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而关键是着力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结构性调整和优化,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创造条件。2011年4月,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SMT专业技术讲师培训班学习,参与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并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颁发的SMT专业培训讲师聘书。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新技术,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诸小丽教授等参加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举办的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中高级培训班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资培训班学习,聆听行业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们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介绍,开阔了眼界。同时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通用电气公司学习企业课程,掌握自动化的前沿技术,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经过近2年的建设,团队多名教师获“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诸小丽教授荣获“广西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
(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体系
一方面,为了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渠道,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在建立互惠互利、双参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上,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11~2012年,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与广西桂网电力试验公司、南宁智能电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场所,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实践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合作建成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可将PLC技术、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组态技术、步进伺服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真实展现工厂自动化现场实际加工过程,具有现场化、网络化、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不仅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实训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
(四)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
一方面,将“教、学、做”无缝结合,校企合作建构特色教学。以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CAD特色课程建设带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工业自动化挑战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广西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大赛均获一等奖。
另一方面,实现课证融合,即操作技能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CAD绘图员考证、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接近50%,毕业生的双证率在95%以上,使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约800人,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5%。
(五)初步建成机电特色专业网站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核心课程如自动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CAD应用技术、PLC工程及技术应用、机床与夹具的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视频、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
三、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全力配合,需要领导、教师、学生的全力投入。但由于目前的高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繁重,再加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认定标准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原因,不少项目参与人员袖手旁观,导致负责人任务负担沉重,使得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理想。同时,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涉及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基础,还包括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软件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产生较好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关系到一所高校是否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重要因素,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应继续加强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在职专业教师轮训制度,实行到企业和行业选聘兼职专业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只有经过深入的改革实践,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毅.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随着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机械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及前沿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学习者专业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和工作要素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力学系提出“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路,在学期项目中预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决定课程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自主研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简化项目研究内容,研究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内高校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各有特色,但与国外教学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建立适应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本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关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改革及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改革
以系统设计思想为主线,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首先是从整体角度及可行性方面对系统进行多种整体方案设计;然后对其机械机构、执行元件、微机控制系统、检测传感装置等组成部分及相关接口进行细节设计;最后对系统性价比进行衡量,得出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该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其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和自动化生产线(如柔性制造系统等),而学生基本未见过上述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无法了解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是如何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工作的。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3.实验内容改革
在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的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调试的机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互推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在剖析某几个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串联讲解知识点并在实验环节进行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现,进而将项目实施和理论讲授有机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利用,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培养与训练切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
4.考核方式改革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吉教职成字[2014]5号、7号文件关于印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吉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吉林省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衔接的现状,成立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多元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了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各自办学,各自为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高职教育是一个联系o密的有机整体。目前吉林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中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和技能重复甚至倒挂,中高职衔接内涵缺失,没有合理的衔接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理清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吉林区域产业链,通过充分调研理清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目前吉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以机电制造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而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是中职阶段学生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延伸,专业知识更深,技术能力更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般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高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见表1。
(二)确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规格
中高职衔接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纵向与横向共同发展的结果。
中职培养规格:掌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和电气安装图;能够正确执行各种工艺及调整操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培养规格: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的相关岗位,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一般中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和调试;具有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生产组织与技术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
中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经验层面的单一技能和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规格上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一般的经验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高端的策略技能。经验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要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主线,构建适应中高职培养规格的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可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并确定体现完整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境。
(一)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发原则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组,邀请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专家、行业企业的专家等多元参与,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根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新课程等。最终确定各自所属课程,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划分明确的界限,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晰课程目标,促进课程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
对于素质课程,中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高职阶段着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职阶段以实践为核心,以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维能力培养为主线,高职阶段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于专业拓展课程,中职阶段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素质提升,高职阶段强化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四、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机电一体化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在衔接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必须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年制管理,执行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目前,这种衔接在教学实施中的策略和优化路径还在积极探索中,它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桂萍,宋S.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31-33.
[2]张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4) : 279-280.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 机电一体化 人才培养
0 引言
2013年该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对接产业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这一项目的成功申报,得益于集团化办学对该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如图1)。
图1
1 集团化办学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
1.1对接产业,统筹专业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该院机电专业群核心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依托集团,联合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不断了解机电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深入分析行业职业能力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探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
与集团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集团化办学推行了本专业现代化教育手段,适时与行业、专业工程软件接轨,深入企业,追踪行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以实际工程对象为载体,组建和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各种专业软件教学,如CAD、Protel、UG、数控仿真等,使培养目标更贴近企业需求。目前,本专业有90%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电子课件、现场操作、模拟动画、网络课堂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
1.2 发挥集团办学优势,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托集团的人才优势,一方面聘请集团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这些专家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另一方面,该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团优势,直接到相关企业以及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践能力。集团企业在为学校教学提供实习场所及指导教师的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及人才保障。在此过程中,集团成员间紧密联系、精诚合作,共谋发展。
借助集团办学平台,推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行项目教学法,以集团企业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以各种仿真、模拟、真实企业工作情景,辅助以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化管理。实现教学模式的三个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模式,校企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生适应岗位更快,能力更强,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学研”联合办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集团企业技术服务并兼职,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机电技术研究所”,以“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教学实践”为运营模式,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为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2011年以来,该院教师与集团企业合作,先后完成了“智能远传水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路灯网络控制系统”、“采暖系统网络智能控制装置”等多项对外技术服务与科研成果。通过学院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使企业的设备资源与学校的教学资源互为依托,优势互补。
1.3 整合资源,组建教学、生产双重职能的实训基地
集团化办学促成机电一体化专业建立一套完整、先进、校企合作紧密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机电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反映专业前沿应用技术,力争建成工程技术氛围浓厚、职业特征鲜明、开放性良好的综合校内实训基地。并具备教学、生产双重职能,真正实现“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的实践教学。
一方面,集团办学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校中厂”。在现有实训中心基础上,完善应用性实训中心建设,按照集团相关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要求,重点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在以生产岗位为参照、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机电专业完成了“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校内建成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包括12个实验室:电工工艺实验室、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室、自动检测实训室、车床模拟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动化综合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机拖动实验室、电工基础实训室、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工综合实训室),基础性实训中心,应用性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等不同实训模块,设备总值达千万余元。
另一方面,将集团作为校外“厂中校”实训基地。加强与现有集团企业的协作关系,继续在行业内寻求合作企业,根据校企双方需求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建设具有多样教学功能的“厂中校”。校企融合型“厂中校”的建设,可以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管理、让师生参与企业生产、让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最终实现教学进企业、生产进学校的目标。
1.4 依托集团,有效解决招生难、难就业的突出问题
机电专业近三年面向社会培训机电岗位学员达800多人次。高职生近三年平均报到率近90%,学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随着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有助于实行集团内企业招生就业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借助集团平台,已与丹东盛华电梯安装维修有限公司、丹东化纤总厂、丹东五一八集团、曙光汽车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制班。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就拿到了订单,与企业签定了协议,加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较强,从而真正实现了招生就业一体化。另外,集团企业定制班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集团间各关系单位的合作;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促进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建立科学有效地管理与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同时,赢得社会良好声誉。
2 结束语
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该院作为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将进一步紧密联系集团成员,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鲁昕副部长在职业院校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专题研究班上讲话.
[2]刘文胜,李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