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和质量继续提升,数量增长较往年趋于平稳。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接近报告总数的八成;上市公司超过七成;全国所有的省份都有企业了报告。
报告评估发现,多数报告已具备完整的框架,但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往年的评估结果相比,2010年披露社会战略和管理信息的报告数量在提升,且已有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报告促管理的目的。
食品行业CSR报告数量少,质量不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
《价值发现之旅2010》的结果显示:只有少数食品企业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且质量不高,信息缺失较多,极少数报告披露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的内容;信息平衡性差,没有报告就出现的事故和问题等负面进行说明}报告普遍未充分披露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且披露的信息大多是概括式的陈述,内容空洞。
银行业CSR报告整体得分位列前茅
评估显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得分在行业中位列前位,特别是对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好,可供参考和借鉴。“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重点被关注的议题。不足的是,报告中对绿色信贷发放情况的数据披露情况稍弱,样本中只有61%的报告披露了具体的数据。
中国公司开始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极少有直接披露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中国100家流通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接近三成的报告提到了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九成的报告披露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八成的报告对公司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和措施进行了叙述,六成的报告披露了和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定量信息,但是极少数直接披露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综合报告成为全球领先公司信息披露新趋势
研究报告对综合报告,即将公司的传统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的报告,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先进的实践案例,以期向读者全面介绍这一最前沿的报告发展趋势,并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研究,争取在这一轮的报告规则制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可研 工程项目 决策
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62-01
一、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二)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三)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二)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三)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四是为了降低成本,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三、如何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一)专业的体制管理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的技术人员
如今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 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将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 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
(三)可靠的资料数据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在数据上不能弄虚作假。测量勘探人员要认真记录测量数据, 以免投资方因数据误差而盲目投资。
(四)专业的审查制度
设计咨询和设计审查都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和惯例, 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就难以和国际接轨。因此,要树立工程咨询和设计项目管理的权威,推进设计技术进步,确保投资效益的成效, 必须坚持内行咨询内行的原则,不能搞外行咨询内行。这对节省投资,提高勘察设计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所有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事物的数量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质变。只要大自然的作用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存在一天,社会、经济、环境这几个方面的量变和质变就仍然会发生,而可持续发展与这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变化,并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变化来评价项目是否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换言之,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反映项目可持续发展状况的信息,它具有极强的信息功能。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因此,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所牵涉到的这些方面之间同样也具有这些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一方面研究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本身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可持续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有机整体,它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只有整体的发展才能够算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可持续发展过程,就要针对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在顾及到时间变化的同时,站在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上进行评价,来构建指标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对像水利工程这种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后评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指标能够反映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水平和质量,它应当具备三方面的基本功能:首先,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要能够得到如实的描述和反映;其次,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和速率要能够得到描述和反映;再次,对项目要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形成一套统一普遍适用的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绝非易事。
参考文献
[1] 张一驰,孙仁金,张怡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2007,21(1).
[2] 孙志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2005,(4).
理论研究与公众的现实感知总会有不小的差距。例如,201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中称,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经达到80.1%,这似乎与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感知是不一样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样的距离是如何产生的?是理论的建立者有问题,还是现实本身就存在太多的幻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实的一面,但只有通过不断探究,我们才能尽力让事实的多面呈现出来。
2011年11月,中国社科院推出了新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我们仔细翻阅后发现,除了台湾的“光宝集团”得分为55.1分,其他的在华跨国公司得分均在55分以下(事实上,台湾公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外资公司),排名也均在56名开外。按照中国社科院的划分,外资公司的这种得分水平,只能算得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追赶者”,甚至“起步者”。
相比之下,得分在60分以上的则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大部分为中央企业):在24家“卓越者”和“领先者”中,国有企业为22家,民营企业为2家。
这样的结果,令业内外人士产生质疑也是顺理成章的。毕竟,企业社会责任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企业听说“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起步晚并不代表追赶速度慢――社科院就用他们的评价体系做出了论证。
尽管社科院已经连续三年推出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对于其中问题的探究也不再是一个新闻。但当国内大多数媒体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外资巨头企业社会责任排名垫底 深陷责任困境”时,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追问一下中外资企业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
从2011年12月开始,记者开始与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联系,原本该中心的评价部部长翟利峰已经同意提供书面回复,但是当时间转过2012年1月初时,他却表示记者的“问题很多、很细”,此外,由于最初中心建立模型时他未参与,因此不好回答记者的一些问题,最终翟利峰提出等到春节后再由中心主任钟宏武回复有关问题。
记者联系钟宏武后,对方表示由于接近年底,中心的事情繁杂,而记者的问题很多,“我们是做研究出身的,不能草率地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愿意,可以请你到我们中心来,把数据库开放给你看,不过那也是不能对外公布的。”
由于本刊截稿时间的限制,记者显然没能等到这次难得的探讨机会。不过,为了更好地分析社科院编写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记者还是采访了业内的资深人士,例如“商道纵横”的总经理郭沛源。
郭沛源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曾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德意志银行从事过研究工作。还在清华就读期间,郭沛源就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他在2005年创办了商道纵横公司,该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研究咨询、研究和培训服务。商道纵横旗下运营的商道纵横网,提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中英文资讯,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交流平台之一。
既然要追根溯源,就不得不再介绍一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编纂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这家成立于2008年7月的中心,被称为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和最高理论研究平台”,也是一家非盈利性学术研究机构。
该中心成立时曾对外宣布,其理事和研究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人民大学和中远集团、中石油等优秀企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工作者担任。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成立时,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曾致辞:“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世界潮流,也是促进社会与世界更加和谐的时代动力。”
我们下文的分析不见得周全与准确,但我们的出发点与陈佳贵致辞中的期盼是相同的,都希望最终能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中国式创新
为了提高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1997年,美国非政府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体联盟(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以下简称GRI)”,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推广和传播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框架,目的是使这种有着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业绩的报告成为像财务报告一样的惯例。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全世界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十多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其它组织自愿、定期地在财务报告之外,还单独了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三重底线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的业绩。
正是在GRI的评估体系基础上,社科院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模型。2009年10月18日,社科院第一次《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时,钟宏武曾在新闻会上做过如下解释:
与国际上通行的考察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方面不完全相同,社科院认为经济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中,特别在中国不太适用,所以改为“市场责任”。
除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社科院还将“责任管理”列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由此构成了社科院独创的“四位一体”理论模型。
在“四位一体”模型中,责任管理位于模型的核心,包括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和责任调研;市场责任居于模型基部,包括客户责任、伙伴责任和股东责任等与企业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责任;社会责任为模型的左翼,包括政府责任、员工责任和社区责任;环境责任为模型的右翼,包括环境管理、节约能源资源、降污减排等内容。
根据钟宏武的解释,社科院的评价结果是这样出炉的:首先建立理论模型,之后再对百强企业进行分类――最终将百强企业分为19类。行业分类之后,他们就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行业企业的四大板块赋权,然后再根据每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性对每个责任进行具体赋值,最后把赋值的情况和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企业披露了信息就给分,没有披露就零分,最后我们得到了企业发展的最终得分。”
从社科院自建的模型中不难看出,除了新建的“责任管理”这一版块,其他三项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分别与国际上通行的经济、社会、环境责任相对应。
“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理论模型没有什么问题,是合乎逻辑的。”郭沛源如此评价。
既然社科院的评价方法并没有逻辑上的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假定的事实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描述,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评价基础是“企业主动地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社科院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满足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主动性,即这些信息应该是企业主动披露的信息;二是公开性,即利益相关方能够通过公开渠道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三是实质性,这些信息要能切实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四是时效性,即这些信息要能反映出企业最新的责任现状。
依据这样的原则,社科院确定了三类信息来源:一是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企业年报、三是企业官网。
然而,依据这样的原则,在华跨国公司从一开始就无法和中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是不会在中国公布年报的。众所周知,跨国公司的上市地点基本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交易所,其公布的年报针对的只会是上市公司的业务,很少会有跨国公司再按区域或国家公布年报,这对于他们来说,既不存在法律的约束,也将是一项庞大的工作。
同理,尽管跨国公司都有在总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传统,但很少会有企业再分国别社会责任报告。一方面,不排除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存在“不愿自找麻烦”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都是以投资公司形式设立的中国总部。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各省都设有多个子公司负责具体业务,对于那些业务线庞杂的在华跨国公司而言,想要搜集齐全他们在中国的相关信息,也着实不易。
根据社科院的统计,2010年,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为53家,外资企业为31家。事实上,这两年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不无关系。2008年1月4日,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并在之后逐年加大对央企编写和社会责任报告的推动力度。
无论有何理由,那些未在中国对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做披露的跨国公司都只有一个结果――“如果企业披露了信息就给分,没有披露就零分”。
其实,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不断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英特尔、巴斯夫、可口可乐、索尼等。但是,即使上述按规矩公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在华跨国公司,其2011年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得分也均在55分以下。
此外,由于社科院是以企业主动的数据作为评分基础,其中就暗含一个假设,即企业自行的报告是真实、准确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报告中说他做了什么就是什么,说他做得有多好就有多好。”郭沛源认为,这种假设无疑使社科院的评价潜藏着风险,因为企业通常是不会主动披露负面信息的。
客观的评价?
在打分环节中,社科院首先要确定的是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权重。按照社科院的解释,他们是“根据各行业指标体系中各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相对重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四大板块的权重”。
翻阅教科书,发现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是更复杂的专家打分法。”郭沛源解释,例如目前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中,共有4个指标,每次对企业评分前,专家首先要就两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如此两两比较之后,最后才能算出这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是多少。
当然,这种权重的确定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即同属某个行业的企业,其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的权重都是一样的。
“层次分析法就是更复杂的专家打分法,它更科学、精确,更能把一些主观判断因素去除掉。”对于这种评分方式十分熟悉的郭沛源说,“虽然层次分析法是比较科学的拍脑袋的方法,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拍脑袋的方法。”
在确定四大板块的权重后,每个板块中还会有多个具体指标,“多少不一,少的有70个,多的有110个”,钟宏武曾在新闻会上称,他们会“根据每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性对它每个责任进行具体的赋值,最后把赋值的情况和企业披露信息进行对比,如果企业披露了信息就给分,没有披露就零分,最后我们得到了企业发展的最终得分。”
当然,整个评分过程同样是由专家来执行的。“对于评分的专家来说,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一个板块的指标可能就有上百个。专家打分打到最后,可能早就忘了自己为什么给前一家企业打那样的分。”郭沛源说,尽管他也曾被邀请担任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专家,但他并没有时间参与到这样的打分工作中来。
那么,社科院的专家打分团队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呢?对此,钟宏武并没有透露。
当记者提出希望了解百强企业在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具体得分情况时,翟利峰提供了一个网址:省略,他告诉记者,只要简单注册,即可在上面查到中国百强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指数。
记者注册后发现,在上面输入中央企业的名称后,大多能查到该企业在四大板块的具体分数,但是输入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如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则不会显示各板块的具体得分,而只能看到最终分数。
当然,记者也能查到一些在华跨国公司的具体得分,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其在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分数分别为:21.4、15、22.2和34.3,最终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31.5,按照社科院的标准划分,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的特性属于“起步者”。
相比之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分数分别为:73.2、85、73.9、65,最终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74.3,属于“领先者”。
尽管巴斯夫是世界上较早在企业内部成立“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的公司,还建立了三个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覆盖美洲、亚洲和欧洲三个大区域,从战略层面整合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指导地区公司的运营,此外,巴斯夫还于多年前在中华区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针对中国地区的具体环境制订相关战略和目标,但是,在社科院的评价体系中,巴斯夫中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分数,均远远低于中石化。
不知道是巴斯夫在中国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过低、执行能力过差,还是根本没有在中国贯彻总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又或者是故意降低在中国的执行标准。过往的一些事实显示,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按照社科院的评价体系,在华跨国公司的得分一致性的低于55分,均处于“追赶者”,甚至“起步者”的阶段,这一现象就真的值得关注了。到底是这些在华跨国公司的问题很严重,还是社科院的“尺子”有问题?
【关键词】排球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原本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模式,有其特定的涵义和具体所指,而把其引入到体育的发展中来,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体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价值和意义也有了不同。作为一项具有体育运动一般特征的运动项目,排球运动从属于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带有一定产业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它既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活动,又不同于普通的社会活动,更不同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将很难从具有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着力点、且学科限制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传统三大方向的研究中获得直接的借鉴和启迪。
一、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由原挪威首相G・H・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界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明确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该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将其理念与体育结合后,形成了拥有体育特点的发展理念,北京体育大学的潘迎旭在200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使排球运动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而从数量、质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对其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综合调控的目标及其过程。
二、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特点
第一、与经济等社会活动相比,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不直接与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发生联系,它的环境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的排球运动要持续发展,就不能超越现实阶段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水平及其承载能力的限制。
第二、与同为“三大球”运动的足球和篮球相比,排球运动蕴涵着包容、协作和团队精神等文化、教育价值,并且在竞技场上有过攀登世界顶峰的辉煌经历,而其普及程度和市场规模却不如这两个项目,因此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将有别与足球和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排球运动实行的是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助于政府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发展竞技排球运动,但却限制了社会和个人力量对整个排球运动发展过程的参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排球运动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排球运动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1997年11月24日,“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排球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成立后,对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有自我发展活动、以“依靠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为特征的排球运动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职业化发展现状
1,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排球人才
十几年来,张越红、陈静、王丽娜、冯坤、杨昊、刘亚男、周苏红、张娜、赵蕊蕊、张萍、李珊、宋妮娜等一批优秀排球运动员脱颖而出,迎来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的辉煌局面,楚金玲、王一梅、马蕴雯、薛明、徐云丽等新人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女排的主力军;中国男排历史上获得的4次亚洲冠军有三次是在实行职业联赛以后获得的,周建安、卢卫中、安家杰、王贺兵、张利明等新一代年轻教练相继走上了国家队及各俱乐部的主教练位置。
2,联赛的管理趋于规范化
中国排球协会在十几年的办赛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联赛《技术手册》等规章制度和文件,并逐步完善,是、使参赛队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联赛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并与国际排联赛事接轨。
3,排球市场逐步扩大,联赛形成稳定的规模
排球联赛在创办初期,由于错过了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曾处于没有杯名等非常困难的境地,贴上了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积蓄的800万元才得以顺利进行,在度过了创办初期资金匮乏的艰难后,排球联赛的身价从第三届起每年都有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中国的联赛拥有男、女俱乐部共32支,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招纳世界各地运动员参加的意大利国际性职业联赛。
四、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实际和对有关专家的调查访谈意见,影响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化程度、市场化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竞赛规则的修改、科研的介入情况等六项。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排球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通过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管理部门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对一些具体活动的操办上,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全国排球运动开展的监督、指导等管理工作。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排球运动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加强对基层排球运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做到全国的排球协会统一组织,发挥其指导全国排球运动发展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我国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改革,俱乐部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对此,我国应该大力促进专业运动队的改制,走职业化改革之路,同时大力发展俱乐部,加,强俱乐部的制度建设,完善转会制度,促进球员的自由转会和流动
第三、由于我国排球赛事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不同赛事的关系和排球竞赛制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首先要巩固全运会排球赛的最高地位,理顺全运会与联赛的成绩目标,其次,通过完善联赛赛制吸引国际选手加盟,促进中国选手在与不同风格的交融中成长。
【参考文献】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能源基地,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在国内发电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要求我们必须把能源安全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华能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途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规划的西部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确定了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铁路、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能源基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企业。按照“运煤和输电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陇电东送”、“陇电入川”工程。规划投资1000多亿元,加快*地区煤炭资源、电源项目和铁路等工程开发,形成煤炭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能源产业带,把*地区建设成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大型能源基地。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能源产业开发,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开发建设*能源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在煤矿、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中,设计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资源利用高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配套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庆阳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宁正煤田核桃峪矿井和新庄矿井同步设计开发,选煤厂、装车站、矸石场等公用系统统一配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节约使用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是统筹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核心,实现煤电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火电、水电、风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甘南、陇南等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打造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酒泉风电项目进度;统筹项目布局,以*能源基地为核心,在天水、陇南、白银等地同时布局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实现省内能源资源平衡,解决部分地方“资源枯竭”之忧。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所有新建项目做好节能减排设计的同时,实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规划控股建设西峰、白银等省内中等城市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节煤、节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加速推进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