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振兴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XXXX县的最北端,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万亩,有“XXXX粮仓”、“芦笋之乡”、“蔬菜瓜果之乡”之美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XXXX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拥有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家农业经营场所。
为扎实推进XX乡村振兴工作,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学习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运营模式,促进XXXX镇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XXXX镇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分2批赴兰陵县、寿光市、青州市进行考察调研。
二、收获体会
1、推进乡村振兴,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切实感受的科技进步的力量。寿光作为世界级的蔬菜集散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于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考察团深刻的体会到唯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因地制宜发展XXXX特色现代农业。XXXX镇作为全县最大的种植业乡镇,我们必须要对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加强农业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个体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规模化经营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借鉴兰陵、寿光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生产全程化,既要搞好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又要注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XXXX镇农业生产布局合理、生产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优先发展。XXXX镇近些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辖区内农民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XXXX镇靠近高新区和济宁市,交通便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厉害,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广使用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在兰陵、寿光、青州,考察团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花大力气挖掘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大批三农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也保障了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要科学规划产业,拓展农业产业。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兰陵农博园让农产品与沂蒙红色文化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寿光菜博园和兰陵农博园培育多种观赏花卉,青州花卉博览园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物流业将鲜花送到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业生产促农增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努力挖掘本地特色,使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四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态旅游。XX队员要用活上级帮扶资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计划
一、积极响应高度重视
年初政协办积极响应县“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文件精神,组织全体干部学习传达了上级有关“三送”活动的文件精神,邀请了县“三送”办领导做了“三送”工作专题培训,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参观学习铅厂稳下村“三送”工作开展情况,下发了《关于要求全县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三送”工作》的通知,统一了思想,使大家认识到“三送”活动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突破口,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举措。“三送”活动能否深入开展,关键在于人员是否到位,政协办从机关干部中抽调了3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组成“三送”活动工作组,法制社团委主任赖学斌为工作组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组成员的
工作。
二、挂点村基本情况
乡甲子村辖10个村小组,236户,产业专业户7户。共有人口895人,外出务工人口380人,五保户2人,低保户15人,优抚对象16人,贫困学生18人。设有1个党支部,农村党员有13名。村“两委”干部4人,甲子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均能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身先士卒,模
范带头,村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很好。
三、活动开展情况
1、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民情台账制。要求工作组人员不仅要走访所包的10户对象,更要做到全村在家所有农户都走访,重点走访党员户、贫困户、产业大户等,面对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和热点难点问题,收集群众的困难诉求和对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加强班子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下村走访,摸清楚困难户等弱势群众
的情况,体察民情,扶贫帮困。记好《民情日记》。
2、开展大宣传活动。一是召开了甲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会议,制定了甲子村“三送”工作计划;二是悬挂了6条宣传“三送”工作横幅;三是书写了三条永久性的“三送”工作宣传标语;四是“三送”工作各种制度上墙;五是宣传振兴苏区文件精神和宣传崇义县土坯房改造政策,并发放宣传单300多份;六是组建“百姓宣讲团”开展百姓宣讲活动,广泛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七是组织村组干部到村部集中收看十报告,并认真学习领会十精神,在村组干部中开展了“我为振兴发展做件事”大讨论活动。
3、走访调查工作。一是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调查乡村发展情况;二是走访困难户、低保户,调查群众生活情况;三是走访产业户,调查乡村农民致富情况;四是走访学校调查农村学校情况;五是建立了甲子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结对帮扶工作台帐。通过对全村236户农户上户,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建立了农民信息档案卡,登记了“三送”干部入户调查农民住房(土坯房)情况,发放了爱心联系册和农户联系牌以及农村土坯房改造政策补助标准宣传画和土坯房改造补助标准宣传单。六是组织村组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宣讲十精神以及《若干意见》和“两个永远”主题活动。
4、开展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农民提出的诉求,已收集农户意见和诉求共31条。二是为甲子村小捐赠60个书包和60套课桌凳,举行了捐赠仪式,并在县电视台播出;三是为甲子村村部和部分农户用水提供了2000米通水水管,解决了村部及周边居民用水问题;四是为卫湾组通组公路进行了硬化,全长200米,宽1.5米;五是为乡中学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安排了三辆公交车免费接送到县城参加中考;六是慰问了受灾户10户共计0.1万元;七是政协办拿出0.5万元用于帮助甲子村14户农户进行土坯房改造;八是已争取了2.5万元水利资金用于甲子村冬修水利建设,解决了甲子村三座水坝维修工程。九是帮助甲子村和农户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要进一步端正思想,迅速将思想统一到崇义县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农产品加工流通部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鞍山市刺嫩芽有机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部门:农产品加工流通部
2. 项目建设地点:鞍山市岫岩县大房身镇太阳村
3. 项目建设时间:3年,即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
4. 项目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80亩(约5.33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地75亩(约5万平方米),育苗用地5亩(3336平方米)。
二、项目单位概况
1、部门名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
2、隶属关系:隶属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3、部门职能:负责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监督管理,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年检和续报,并提出初审意见;绿色原料基地年检、不定期抽查;农产品质量追溯、网上监管、实地核查等相关工作;开展鞍山特色农产品调查研究和市场分析,重点是开展市场需求,市场动向,市场价格,市场变化趋势及影响市场变化的调查,为生产主体决策提供服务。
4、人员编制:部门现有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和范围
1、项目研究依据
(1)、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主要职能农机技术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生产、监管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和服务工作,农产品加工流通部以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为依托,具体负责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的指导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1-2013 《有机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3-2013 《有机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394-2013 《有机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2、项目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研究。
四、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面积
数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
53360
约80亩
2
生产用地
㎡
50000
约75亩
3
育苗用地
㎡
3360
约5亩
4
申请项目资金
万元
2
5
经济收益
万元
15
每年
五、项目研究结论与建议
1、项目研究结论
(1)、本项目建设所在地大房身镇太阳村,位于岫岩县西北部山区,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村民对于发展经济有强烈的意愿,以农业服务做为宗旨的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既可以向广大种植户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又可以对刺嫩芽有机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培训,以技术带动产业,以产业的升级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精准扶贫脱贫、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项目的建设与岫岩县政府倡导的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山野菜生产目标发展战略相统一,符合特色山野菜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3)、创建我市有机刺嫩芽生产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特色山野菜产业升级,增加生产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效益。
2、项目研究建议
(1)、应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确保项目建设的需要。
(2)、建议及早做好项目用地协调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应加强刺嫩芽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生产优质的刺嫩芽产品。
(4)、项目开建就要掌握好产品质量标准,随时做好市场调查,汇集全国绿色有机山野菜生产信息,不断完善技术,争取在省内甚至国内同行业中占居前茅。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基本状况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基本状况
岫岩县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东及东南与凤城市、东港市毗连,西与大石桥市、盖州市为邻,南与庄河市相接,北及西北与辽阳县、海城市接壤。地理坐标北纬40°~40°39′,东经122°52′~123°41′。总面积4502平方公里。
岫岩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2302.7小时,平均气温8摄氏度,平均无霜期为156天,平均降水量820.1毫米。
岫岩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500多条,总长882公里,流域总面积4466平方公里,总落差991.9米。境内河流汇集成大洋河、哨子河两大干流。大洋河境内流长180公里,哨子河境内流长171公里,两者回合后流向东南注入黄海。水资源总量近20亿立方米。地下热水资源总储量35万立方米。
岫岩县现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2种,其中菱镁石、玉石、理石、滑石、花岗石、硅石量多。菱镁石总储量11亿吨,含镁量47%。岫岩玉储量约300万吨,岫岩主要有透闪石质玉 (老玉、河磨玉、石包玉)、蛇纹石质玉(岫玉、花玉、黄玉等)和透闪石质玉与蛇纹石质玉混合体(甲翠)三大类。岫岩县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生产销售总量占全国同行业80%以上。
岫岩县共有耕地85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亩,林木蓄积量近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3%。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树种有35科80属170多种,珍贵树种有紫椴、核桃楸、山槐、水曲柳、刺楸、黄菠萝等6种。山楂、核桃、山葡萄、猕猴桃、山花椒等野果树遍及全县山岭。境内有人参、天麻、细辛等野生中药材400多种。
大房身镇地处岫岩县西北部,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总人口1.37万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符合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总需求
现阶段我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建设的总体要求,有机蔬菜生产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未来的方向,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鞍山市刺嫩芽有机生产示范区,就是国家总体要求的具体表现。
2、增强我市特色山野菜升级新动能
每年我市特色山野菜生产的总量不断提升,但是品质和效益确有待提高,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可解决鞍山地区特色有机山野菜生产技术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带动农民发展山野菜产业,活跃地方经济,对促进鞍山地区特色山野菜生产的换代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3、为岫岩县特色山野菜生产提供高标准
该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建设,转变农民一直以来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思想,可以使农民积极调整种植标准,多生产绿色有机山野菜,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品质需求,而且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章 建设项目生产技术实施方案
一、露地栽培
(一)、品种选择
采集辽宁东部的山林中的野生刺嫩芽,选择茎杆少刺、芽绿、叶柄无刺或少刺、顶芽肥大、萌发力强的类型作为生产品种。
(二)、苗木繁育
1、种子繁殖
采种与打破休眠
无根段繁殖条件的用种子繁殖,9月~10月份采集成熟的果实,晒干后搓去果皮,取出种子。采用冷冻打破种子休眠,11月中下旬,将种子用25~30℃的水浸泡4~6小时,捞出沥干,拌入干净的细河砂,湿度保持60~70%,温度保持0~5℃,种子与砂的比例1:5。拌匀后装入木箱内,每隔半个月翻动检查1次,到1月上中旬,把种子移到0~5℃的地方恒温冷冻(低温砂培)至播种。或冬前浸泡5天。种砂比例1:3混合,湿润状态户外冷冻自然越冬,播种前用赤霉素50毫克公斤浸种24小时。.
播种育苗
播前铺在20℃以上的温室中,保持60%的湿度进行催芽,待种子裂嘴时便可播种。亩播干种子0.5公斤。用苗床播种,苗床宽1~1.2米,高10~15厘米为宜,苗床耙平后将混有细沙的种子均匀的撒在苗床上,覆盖1~2厘米厚细土。浇透水,覆盖地膜保湿。用128孔穴盘播种,用草炭、蛭石和腐熟农家肥各1/3为营养土,每盘用复合肥20克。孔播种5~10粒(依据发芽率20%~50%)。当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可进行移植。
2、根段繁殖
根段选择
秋季落叶后将成株的肉质根挖出,剪成15~20厘米根段贮藏于窖中,用沙埋好。保持在0℃以下窖温。或在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化冻后萌芽前采挖成株的肉质根。根段粗细应在0.7~1.0厘米,太细出苗困难。切段长15~20厘米。用雷多米尔锰锌200倍液、赤霉素50毫克/公斤浸泡30分钟。
整地做床
在栽培床上,每亩撒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00~5000公斤,随整地做床均匀混入床土中。在春季一次性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育苗床宽1.0~1.2米。
扦插
扦插时开行距2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沟,按株距20厘米,将根段斜插沟中,覆土5~8厘米踩实,根段上端露出床面1厘米~2厘米。后浇透水,以后保持苗床见干见湿,每次浇水后在床面表土微干时松土除草。每亩18000~20000株。
定植与田间管理
①作定植畦。最好选择背阴山坡地块、荒坡退耕还林地和中等肥力的耕地。栽植前应先深翻土壤,清除树根和石块,做成1.2~1.8米宽,高20~40厘米的畦,两畦之间留宽40厘米左右的作业道。
②定植。4月上旬,将萌芽前种苗、或根段移栽定植。按穴深约15~30厘米,穴距约50~60厘米栽植,每亩700株。每穴施入硝酸铵15~20克、磷酸二铵10~15克、硫酸钾5~10克,与土混匀,上盖一层土。定植当年使用氟乐灵药剂除草或人工除草。
③修剪。2~3年生的植株,每年春季采芽后进行修剪整枝促进多发分枝,以提高翌年的产量。修剪方法靠近枝条基部留4~5个侧芽将上部剪去。修剪时间是给新梢生长留足100天以上的时间,不宜过迟,防止枝条不成熟越冬受害,影响下年产量。
④更新。第6~7年后,植株生长势下降,需砍伐更新。在春季化冻后,将老株周围的根系切断,采收结束后将老株从基部砍除。
⑤追肥。根据地力和生长情况适当追肥。可用农家肥或化肥,在春季或秋季进行追肥。农家肥可直接铺在畦上,化肥应刨坑施入后覆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选择晴朗天气,用300倍的B9液喷洒茎叶可控制当年枝条的生长高度和促进枝条成熟。
⑥采收。春季萌芽后采收嫩芽。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采收时掰去顶芽后,再采收顶芽下部的1~2个侧芽或顶芽的副芽,可采收2~3次。顶芽以15~20厘米,叶片尚未展开时为宜。侧芽因叶片展开较早,以5~10厘米为宜。手掰下放入筐(箱)中。
⑦加工。春季采下的芽菜每250克~500克扎成小捆鲜售。如出口或贮藏,将当日采收的嫩芽除去芽基部鳞片捆成小捆,放在大缸或其他容器里,按一层嫩芽一层盐的顺序,盐量要逐层增加,最上层要多放些盐。装满后盖上木盖,压上石头,使嫩芽全部浸入饱和盐水中。也可以按照罐藏工艺制作罐头保藏。
二、保护地栽培
(一)、枝条采集
枝条来源。利用荒山、坡地、山场林下、大田地等栽培刺嫩芽,春季没采芽的露地栽培的枝条。一般2~3年以上的植株,每200~400平方米地可供一个温室或大棚生产一茬。
枝条采集时间。冬季枝条采收的时间在芽解除休眠期后进行。辽南地区可在11月末,辽北地区在11月上中旬进行。从山林中采集树条应在下雪前进行。从露地栽培地中采收树条不受时间限制,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采收。采下的树条尽快使用,不可风干。防止采收过早,造成茎秆和芽苞失水,影响芽的质量和产量。
枝条采集标准与收藏。选择茎粗在1.5厘米以上芽苞饱满、无病虫害健壮枝条。在茎基部留2个芽苞剪收。采集的枝条要放于蔽阴潮湿之处,或藏于雪堆里,或用作物茎秆等覆盖。
(二)、插条栽植
1、无基质水插
①水培槽修建。棚室内南北向作高25厘米,宽度1米,深度20厘米水培槽,长度不限。槽之间留30~40厘米宽作业道,槽内铺1.5米宽0.05~0.08毫米农膜,四周搭在床框上,在膜上铺设编织物或无纺布以防农膜被扎漏。畦槽内铺放15~20厘米厚用0.2%~0.5%高锰酸钾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消毒过的稻草把。
②插条。将枝条剪成30厘米左右,消毒处理后竖直插入稻草把中,每平米插入500~800个枝条。也可将剪好的枝条每30~50个捆成一捆,竖直放入畦槽内,每平米可放入800~1000个枝条。
③插条后管理。枝条放满一槽,向槽内注水10~20厘米,正常管理30~40天,当顶芽伸长至15厘米以上时采收。顶芽采摘后侧芽长到5~10厘米时采收。一般采收2~3茬,采后将枝条清除进行下一茬芽菜生产。每冬季可生产3茬。
2、有基质畦插
①做畦。在温室内南北向作畦,宽1~1.2米,深20厘米。畦之间留30~40厘米宽的作业道。畦底铺入与畦床长宽相当的农用地膜。地膜上平铺20厘米厚的河沙、或细炉楂、或蛭石+珍珠岩、或木屑等基质。用直径1.5厘米的尖木棍在畦上按每平方米均匀打20个深孔,一定要刺透地膜以便渗水。后整平基质浇透水。
②插条。将刺嫩芽枝条剪成15~20厘米插段。剪条时在距顶芽20厘米处45°角斜剪(侧芽饱满芽)在其上15厘米处对侧45°角斜剪,在其下15~20厘米处对侧45°角斜剪。将插条竖直插入基质中,深度12~15厘米,每平方米可插枝条500~800个,顶芽和侧芽要分开插,以便管理和采收。扦插斜面向北,芽朝南。
③插条后管理。扦插完后浇一遍透水,以便让枝条与基质充分接触。30~40天可采收。采收1~2茬后,清除插条进行下一茬生产。
三、主要病虫害防治
(一)温室大棚消毒
每亩栽培的棚室,在开始栽培前用硫磺粉2~3公斤,加80%敌敌畏乳油0.25公斤拌上锯末,分堆点燃,然后密闭棚室一昼夜,经放风至无味时再开始定植。
(二)设防虫纱网阻虫
温室、大棚通风口用30~40筛目尼龙纱网密封,阻止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成虫迁入。
(三)温室大棚黄粘板
在棚室吊挂黄板,高出作物顶部20—50厘米,每亩挂黄板(40×25厘米)30块,当黄粘板粘满虫体时要及时更换,或除去虫体时再涂一层10号机油。
(四)化学农药防治
①防治时机。生产过程中,防止残留超标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主要用于枝条培育过程中采用化学农药防治。
②立枯病。在栽培条件下因选地不当或作业伤根等原因引起病害。症状表现为病株新梢缺乏生机,数日之内急速萎蔫立枯,根部表皮内组织水渍状,呈淡褐色至黑褐色,软化腐败。以发病株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展。防治方法:将病株及其相邻株挖出烧毁病穴用福尔马林等药物消毒,不在病园内挖根做扦插材料,建园避开排水不良的地块和老参地,生长季节不进行可能伤根的作业,如机械除草、培土等。
③病害防治。栽植密度大,高温高湿季节时易发生。对疮痂病、软腐病用3%克菌康(中生菌素)500~800倍液、灰霉病用40%嘧霉胺(隆利、施佳乐)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处理栽前种苗和根段。
④蚜虫防治。在新芽生长期若有蚜虫,可在发生蚜虫的枝干上涂杀虫药剂杀灭蚜虫。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四、包装与贮藏
(一)包装
包装材料选择整洁、干燥、牢固、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霉变的包装容器,纸箱无受潮离层,规格为45.6 x 35.5×25.0厘米,成品纸箱耐压强度为每平米400公斤以上。按照要求装箱,纸箱外标明标识、品名、产地、生产者、规格、毛重、净含量、采收日期等。也可采用塑料食品袋进行小包装,随即上市。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没有刻意安排,没有大队人马,有的只是周书记与群众的亲切交谈,不时的访贫问苦。
全面调查,摸清实情,深入剖析贫困发生根源
周泽民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寻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到受历史条件、基础条件、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寻乌经济发展基础仍然比较滞后,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处在全省、全市靠后位次。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40.2亿元,在全市排14位,财政总收入4.3亿元,在全市排18位;公共财政收入2.96亿元,在全市排1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270元,在全市排12位。寻乌在发展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
1,基础设施滞后,跨越发展难度大。一是交通条件较差。寻乌境内除了206国道和瑞寻高速公路外,通往外省、市和其它县的公路均为二级及以下公路,还有1503个自然村和1168个村小组未通公路,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全县还有近27万亩果园“靠天吃饭”,灌溉保证率只有30.6%。同时,城乡居民饮水问题突出,全县仍有7.5万群众存在饮水安全隐患。三是农村电网改造率很低。全县现仍有7个行政村、62个村小组的居民用电由当地小水电站直供,农网长期低电压用户有8026户。
2 工业基础较差,财政增收难度大。寻乌县属于传统农业县,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比较滞后。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9家(按当时统计口径),工业总产值只有8.1亿元,年内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仅有25家,年纳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只有2家。造成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突出,2012年全县财政支出达14.2亿元,而县内公共财政收入只有2.96亿元,近80%的财政支出依赖于上级转移支付,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除了保障基本的刚性支出外,县财政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保障民生。
3 发展平台不优,重大项目引进难。寻乌属于赣州市3个没有省级工业园的县之一,落户的所有企业享受不了工业园区的土地、资金、项目扶持和各项政策优惠。寻乌电网处于赣州电网最末端,电力保障能力较为脆弱,供电质量和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工业企业的用电需求。这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形成制约。
4 致贫因素较多,群众增收难度大。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寻乌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经常性旱灾与局部性的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局部特大暴雨及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农村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损毁严重。二是致富门路不广。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左右,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相当一部分农民只能从事一些高风险行业。
5 发展成本较高,留住人才难度大。一是企业用工成本较高。随着寻乌县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外出打工的人员,劳动力多数投入到果业和小型果品加工企业中,招工难、劳动力成本高的现象日益凸显。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全县高层次人才少,特别是懂项目编制、工业规划、工业设计、稀土工业、果业病虫害防控、城乡规划建设、水利水电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非常缺乏。三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从2008年至2012年,寻乌县新招录事业人员共858人,其中申请调出和主动辞职人员多达276人,流失比例达32.2%。
把准脉搏,解决问题,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在调研中,周泽民对寻乌县突出产业、项目、移民和科技扶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寻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必须珍惜当前有利时机,认真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周泽民强调,扶贫开发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功能建设。要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机遇,尽快改变革命老区发展滞后的状况,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1 加大扶贫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巩固提升现有扶贫成果,全面加快脱贫进程。一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科学制定扶贫重点村扶贫规划,准确分析贫困乡村的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规划的重点和目标任务,扎实推进82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扶贫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稳步推进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扎实做好深山区、东江源头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保护区、地质灾害区等地的移民搬迁工作,抓好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农民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并在移民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 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要改变贫困落后现状,就要不断增强“输血”功能。要紧紧抓住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和省“四个一”扶贫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全力抓好《若干意见》的落实。深入研究《若干意见》精神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吃透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贯彻《若干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抓紧策划生成一批论证充分、优势明显、中选率高的重大民生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二是积极做好“四个一”扶贫的对接。充分利用省“四个一”扶贫政策,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协调,积极做好项目的论证、包装、储备、对接、立项和实施工作。按照“以项目对接政策,以政策争取资金”的方法,对所涉及的对接项目根据政策要求制订可行性论证报告,争取对接项目在省对口业务部门挂上号,力争立项或列入省级规划,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
3 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实现脱贫致富,“造血”是根本。要利用好寻乌矿产丰富的资源优势、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果业大县的产业优势、东江源头的生态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做旺人流物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是推进招商强工。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继续重点打造好江西寻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寻乌民营创业园两个平台,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力。二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着力做大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农入城,做旺人流物流,增强集聚效应。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10万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镇化率达50%。三是做强做优果业产业。要由果业种植大县向果品加工大县、果业经济强县、果业产业名县的转型升级,把寻乌打造成世界优质脐橙重要产业基地、国家“寻乌蜜桔”标准化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县果业产值超20亿元,实现人均产值6000元以上,不断夯实群众致富基础。四是培育壮大特色高效产业。围绕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的思路,继续抓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力度。积极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重点扶持和培育生猪、茶叶、花生、兰花、甜玉米、纸业原料林、高山油茶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关键词: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性金融;扶贫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46-04
一、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现状
(一)概况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本文称秦巴山片区)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 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5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3万人,城镇化率18.95%。该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岭、大巴山,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汉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品种多样,天然气蕴藏量大。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该区域内,襄渝、宝成、西康、宁西等铁路和沪陕、福银、京昆、二广、沪蓉等高等级公路初步构筑起区内外交通运输骨干网络。
(二)贫困状况
1、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原因复杂。片区受大山阻隔,相对封闭。片区内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是我国六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51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县和重灾县中有20个在片区,灾后振兴发展任务繁重;全国45个未控制大骨节病县中有16个在片区,因病致贫问题突出;有42个县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4个县位于三峡库区。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总县数的90%,有47个老区县,占总县数的58.8%。2010年,1274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人口有30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2%。农户家底薄、生产积累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面广、程度深。
2、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支撑能力弱。片区内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平坝与山区之间发展差距大,农村特别是深山、高山区发展困难,陇南、巴中等地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2010年,片区内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仅为片区平均水平的23.2%、45.7%。片区内“三线”建设形成的飞地经济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旅游、农业等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
3、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突出。片区内水利设施薄弱,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7.5%。40.2%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69.3%的农户还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4.7%的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省际、县际断头路多,铁路网覆盖范围不足,陇南9县区整体不通高速公路。片区内4.5% 的乡镇不通水泥路,50.6%的建制村不通水泥路,大山深处还有一些群众靠溜索出行。机场建设和航空运输严重滞后。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制约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发挥。
4、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片区内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8%。教育设施整体落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科技支撑当地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显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5、生态建设任务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片区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有85处禁止开发区域,有55个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地域广、要求高、难度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三)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贫困和扶贫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受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农民对自身的贫困现状和贫困原因缺乏主观认识,开拓市场的能力弱,难以真正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理念过度依赖上级财政补贴和救济,对开发式扶贫,依靠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借助金融力量推进扶贫开发的认识不足,导致金融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难以形成社会化扶贫开发格局。
2、扶贫开发的方法不够科学,效率优待提高。如扶贫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资金管理粗放,使用效率较低。一些财政资金以“撒胡椒面”方式投入,并未得到很好的珍惜和利用,扶贫效果十分有限。同时,财政扶贫资金通常按行业或者部门划拨给地方政府,使用方式和资金投向比较僵化,整合利用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发挥杠杆作用撬动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3、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储蓄资金外流严重,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投入到回报率较高的发达地区,造成了对贫困地区资金的“抽血”作用。金融市场单一,贫困县中,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对优势,缺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或准金融机构数量极少。市场、制度和信用建设滞后,客观上造成了贫困地区融资难问题。
4、金融扶贫开发的力度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由于贫困地区自身条件的制约,金融在融资支持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实力不足、运行成本高等方面。这些困难导致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5、区域特征及跨区域扶贫开发协调难度较大。秦巴山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区,并承担着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的功能规划,在退耕还林后面临着后续产业调整及退耕户生活来源替代等诸多问题。片区涉及6省80个县(市、区),只有统一规划、共同推进,才能达到扶贫开发的理想效果。
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必须借助开发性金融支持
(一)开发性金融的特征与作用
从理论框架看,开发性金融是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依托国家信用,通过市场化运作,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竞争力。与传统政策性金融相比,开发性金融强调市场化运作,坚持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注重资产质量和整体财务可持续,实现了从财政运作到金融运作的根本性转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原理:一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建设市场、信用和制度,打通融资瓶颈;三是通过规划先行,促进科学发展;四是把政府组织协调和开发性金融投融资优势相结合,推动市场建设;五是注重管控风险、财务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开发性金融的具体运作表现为,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对政府拟发展的产业及其相关项目给予大额、长期资金支持,发挥连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借助国家信用以及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的经验,推动市场发展和体制机制完善,从而有效解决政府拟支持领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和市场失灵问题,促进实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
开发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截至2014年6月底,累计向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发放贷款1.67万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教育医疗、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通过资金投入,以及市场、制度和信用建设,显著地改善了当地投融资环境和金融生态。
1、深化银政合作,凝聚各方合力,构建社会化扶贫机制。政府是扶贫开发事业的统筹组织者,银证合作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扶贫的重要保证。开发性金融机构与政府合作,就是要将政府的组织优势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国家信用,把政府、银行、企业的力量结合起来,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充分利用并不断完善市场,通过融资支持项目建设并推动信用、制度、市场成为连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构建社会化的扶贫开发机制。为此,开发银行密切与各级政府合作,2006年与国务院扶贫办和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与国家民委共同研究提出支持武陵山片区发展的实施方案,并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签署六方合作协议,推进区域扶贫开发试点工作;与四川、内蒙古、贵州、甘肃等省(市、区)政府签订扶贫攻坚合作备忘录,从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支持各地的扶贫开发工作。
2、坚持规划先行,加大融智服务,助力贫困地区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扶贫的一大特色。开发银行发挥专家、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和客户开展规划合作,编制区域、产业、社会、市场发展规划,系统地设计相应的融资规划。同时,开发银行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功能优势,通过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为地方政府和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助力贫困地区发展。如2013年与湖南省民委合作编制的武陵山片区融资规划,得到了国家民委的高度肯定;根据甘肃省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为甘肃省政府编写了《甘肃省扶贫开发咨询报告》,针对全省58个贫困县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
3、明确重点领域,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发银行通过“政府主导、机构实施、银行支持、社会监督”的融资模式,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向贫困地区发放基础设施贷款近1.2万亿元,其中,交通5496亿元、电力4283亿元、农村危旧房改造1471亿元。为解决甘肃省贫困县的佳通和饮水安全问题,开发银行按照“整合扶贫资金、搭建融资主体、实行统借统还”的融资模式,整合甘肃省扶贫资金,成立省扶贫开发公司,对通村公路、饮水安全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授信、分年实施。
4、创新金融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帮助农户增收致富最有效的途径。针对贫困地区贷款条件的实际情况,在“四台一会”的基础上,开发银行建立了“政府主导、机制建设、统一借款、扶贫贴息、社会共建、农户受益”的批发市融资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开发转变。如开发银行与贵州省扶贫办合作,设计了“开行小额农贷”产品,为22个贫困县设计了42个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当地茶叶、中药材、果蔬等产业发展,直接惠及农户8028户、合作社110家、中小企业77家,带动27万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5、坚持教育为先,加大人才培养,着力推动智力扶贫。教育是引导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开发银行把教育作为片区扶贫开发的重点予以大力支持。坚持应贷尽贷,向405个国家级贫困县发放助学贷款149.8亿元,支持贫困学生266.9万人次;支持青海、山西、内蒙古等贫困地区的校安工程建设,累计发放贷款270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4975万平方米,使450万中小学生直接受益;与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合作开展“彩烛工程”,先后为465名贫困乡村小学校长开展综合素质培训;召开定点扶贫县地方干部培训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
(一)加强银政合作,夯实跨区域协调机制
开发性金融的特征与优势决定了其在区域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与跨区域扶贫开发协调,能较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有效地打通政府与市场关系,营造和谐可持续的金融生态。因此,开发银行应与秦巴山片区相关省级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加入扶贫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各相关分支机构分别参加地方政府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二)实施规划先行,编制系统性融资规划
当前,国家层面已经完成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各相关省、市政府已完成或者正在编制区域扶贫开发规划。开发银行应当发挥专家、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和客户开展规划合作,编制区域、产业、社会、市场发展规划,并系统地设计相应的融资规划,实施项目带动的开发式扶贫,从源头上开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社会事业等项目,并提供系统的融资解决方案。
(三)搭建投融资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针对秦巴山片区跨区域特点,应按照“政府组织、企业实施”原则,以省为单位,搭建省市级扶贫投融资平台,整合各行业、各部门扶贫资金,注入省市级投融资平台,做实、做强投融资平台,采用“省带县”或“市带县”的项目运作方式,通过投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采用PPP模式推动项目实施。
(四)创新模式,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优势
开发银行要充分发挥长期、大额、批发性业务优势,发挥市场、制度、信用建设优势,发挥“投贷债租证”综合经营优势,积极探索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办法,创新信用结构,灵活采用风险控制技术,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推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提高金融服务区域开发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一步夯实金融扶贫工作的基础。
(五)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聚集能力,支持“移民搬迁”,使贫困地区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将贫困村危旧房改造与城镇化相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融资推动各类职业学校建设,支持贫困生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创业促就业贷款力度,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绪敖,何家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调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8):
266-272.
[2]陈元.贸易全球化的中国开发性金融实践和理论.开发性金融研究,2014,(2):1-4.
[3]梅世文,白石.开发性金融助力扶贫开发[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4,(2):82-87.
[4]马健.开发性金融扶贫路径的实践探讨[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5):3-5.
[5]周助青.农业政策性金融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12):18-21.
[6].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扶贫思路[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1):24-26.
[7]马玲.贫困地区政策性金融业务发展思考[J].金融经济(银川),1997,(6):43-45.
An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al Finance Designed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Qinba Mountainous Areas
TANG Youbin
(Shaanxi Provincial Branch of China Development Bank, Xi’an Shaanxi 7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