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贸易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2012年中国GDP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到3%,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2012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仅为217.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只有1%左右,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21%,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日本也达到了18.6%。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可以说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如陈少峰先生所言: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企业的发育水平,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正在由“政府推动”转化为“企业主导”。如何培育或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研究团队一直持续不断专注于文化企业研究的基本动因。这本研究报告带来的还远不只如此: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文化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媒体传播新势力、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和文化产业园区,在这本研究报告里都力图有所展现,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可借鉴之处,不仅在数字上有反应,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正是这种从学术的视角开始,而又不拘泥于学术研究,带给读者的感觉和震撼才与其他报告不同,这也正是这本报告的特色之处。

文化企业是做平台好还是做内容好?做平台会出现文化产业商业帝国,规模经济明显;做内容需要原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对于企业,政府要政策倾斜企业鼓励他们做内容,虽然内容为王是我们的共识,但现实却是平台为王。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为企业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不一定很多文化企业一定要做平台,如果一家文化企业原创内容比较多,而又具备研发创意团队和文化基因,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一定是目光远大地做内容,在每一个行业里面都会有隐形冠军,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是谁?为什么不是传统的传播媒体、电影院线、出版印刷?是CCTV吗?是华谊兄弟吗?不是,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不仅在做平台,而且逐步在向内容扩展。包括百度也是在做平台的基础上向内容延展,这里也告诉诸多的文化企业一个发展路径,但是你适合吗?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3》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日臻成熟,已经不是枯燥的数据和读者的自悟,更多的是思考和启迪,在这里你要找到你想要的,还要找到筚路蓝缕征途中前行的启明之光。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团队一再强调这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报告,相信读者读完之后会更加感同身受。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然而,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赚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才会有那么多应用货币化会议、质量和信誉顾问以及试图帮助其他公司利用应用赚钱的平台公司的出现。

但是苹果在6月份表示,自App Store在2008年推出以来,它已经向iOS应用开发者支付了100亿美元的分成收入,按照苹果从应用销售收入中提取30%的收入来计算,这是否意味着Android、Windows Phone和黑莓的应用销售收入总额达到了9860亿美元呢?

当然,App Annie所说的规模并非收入。它说的是iOS和Android平台上收入最高的100家应用出版商中的37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

那37家上市公司包括苹果、微软、迪斯尼和时代华纳,它们的市值达到了8416亿美元。因此,应用经济的规模目前还达不到1万亿美元。

有证据表明,从行业的水平上来说,应用创造的收入正在强劲增长。App Annie称,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毛收入在过去一年里增加了一倍多。苹果和谷歌(微博)各自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

苹果花了4年的时间才让它支付给应用开发者的分成收入达到50亿美元,但是第二个50亿美元的分成收入只花了1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与此同时,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本周召开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今年已经支付给Android开发者的应用销售分成收入比去年一年支付的分成收入都要多。”

佩奇并没有透露公司支付给开发者的具体分成收入为多少,但是利用苹果提供的数据(500亿应用下载量和100亿美元分成收入)计算可知,包括免费应用在内的所有iOS应用的平均售价大约为0.29美元。

另一家移动分析公司Flurry也了自己的研究报告,从中可以看出应用平均售价的变化趋势。Flurry的研究报告得出的很多结论都是合理的,但是从数据更新的角度来说,新的研究报告仍然是有用的。

Flurry称,现在90%的iOS应用是免费的,这一比例高于去年同期的84%;另外6%的应用的售价为0.99美元。

Flurry还估计Android应用的平均售价为0.06美元,这其中也包括了免费应用。iPhone应用的平均售价为0.19美元,iPad应用的平均售价为0.50美元。

有人也许会说,这说明了内容正在向着免费化的方向发展;然而Flurry并不这样看,它认为这是客户选择的结果,即人们想要免费应用的决心很大,超过了他们想要优质、无广告的应用的决心。

通过这些数据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广告也许会成为开发者利用应用赚钱的一个重要元素。

Flurry称:“虽然消费者也许不喜欢应用内广告,但是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愿意以接受广告来换取免费的内容,这一点就象无线电、电视机和网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情况一样。照此来看,关于应用是否应该预装内容的争论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Flurry称:“某些特殊应用的开发者也许能够通过付费下载来获利,游戏类应用有时也能通过应用内购物获得重要的收入,但是由于消费者不愿意为大多数应用付费,大多数应用开发者不得不利用其它方法来创收。应用内广告似乎就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应用获利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相信现在应该将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从应用内是否应该有广告转向如何让应用内的广告尽可能有趣以及与消费者相关,而且还可以让广告商和微软尽可能获得更高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分析工具之外,Flurry还经营着一个名为AppCircle的移动广告网络。因此,它很有兴趣去讨论移动广告的重要性。

不管怎么说,估算应用市场的总体价值都是没什么意义的。应用下载和应用内购物产生的开支是可以跟踪或至少是可以估算出来的,另外,虽然大多数关于广告开支的预测并没有将应用内广告和移动网站广告的开支区分开,但是关于移动广告开支的预测确实是很多的。

但是应用的价值通常体现在别的地方。多少人会为了能够在平板电脑上观看电影而注册了Netflix服务?在Spotify的600万注册用户中,有多少人是因为想通过其移动应用听音乐而购买了价格为9.99美元的包月服务?金融时报的包月服务呢?微软Office 365的包月服务呢?还有eBay预计它能通过其移动应用和网站在2013年卖出价值200亿美元的产品。

我们将看到更多关于应用的统计数据,但是这些应用的真正价值通常只有当它们成为更多数字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时才能体现出来。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那些数字服务会出现在各种设备和平台之上。

以后,关于应用的研究将减少对应用市场规模的关注,而是集中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如何为音乐、娱乐和游戏乃至医疗保健和专业服务等各个行业创造价值上面。(来源:腾讯科技 编选:)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 先进的国际性经营策略与本地化战略结合带来何等丰硕果实?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发展,外企的理解认同意味着什么?

* 中韩经济学界为何不约而同聚焦同一企业?

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刚刚推出的《2006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注:该书是商务部直属研究机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每年发行的一本报告,包括了对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判断、对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研究评论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的调查等内容,是提供给政府、研究所、大学和海外中国研究机构的权威报告),首次以专题案例深度解析来华外资企业――全球数字显示器件和新能源产业巨头,三星SDI的中国战略实践成功之路,以十年风云历程生动翔实地标示出外资企业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共荣共进。

《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说,三星SDI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中国拥有5个生产法人,在全世界拥有12个生产法人,在PDP、OLED和CRT等显示器件和能源领域正引领世界市场。三星SDI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动力在于:果断的投资;经营能力;引领市场的尖端产品;持续的经营创新;树立受尊敬的企业形象等。

三星SDI通过实施正确的中国发展战略,坚持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做受中国人民尊敬的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截止到2005年底,三星SDI在中国的投资额达到12.3亿美元,中国三星SDI的销售额达到了21亿美元,多项产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三星SDI的几家中国法人企业还进入了中国外资企业100强,中国外贸企业200强,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国外商企业纳税排行榜100名”,获得了“广东省出口企业鼓励奖”等荣誉,真正成为受中国社会尊重和肯定的企业。

三星SDI在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他们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产业市场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国市场为依托,把中国市场从“制造基地”提升到“品牌中心”,坚定本土化发展道路,以及实施了一系列具有三星SDI特色的管理办法。包括推行人性化公司理念;注意培养和任用本地人才;重视与政府沟通、保持良好的运营渠道;倡导核心价值、坚守公司经营理念;兼顾市场与研发,领跑高端产品;开展六西格玛活动,实现管理创新;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建立受尊敬的国际一流企业等。

三星SDI积极选拔中国本土优秀人才,并把在韩国所积累的成功经营管理的经验模式传授给他们。目前在部长和干部级别员工中中国人所占的比重约95%,三星SDI是外企中实现本土化的示范性企业,在这里中国员工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

此外,三星SDI还主动参加各种符合地区特性的义务活动。自2004年起,天津和东莞法人相继开展三星SDI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免费复明手术项目”,与地区社会共存共荣。

三星SDI的发展战略和组织管理很有特色。由于三星SDI的产品类别相对集中,产品的高、中、低档次比较齐全,对技术、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的要求有所差别,作为元器件基础产品生产商,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也至关重要,因此三星SDI向中国投资的情况更能举一反三,折射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下外企成功的规律性经验模式。

三星SDI现在已把所有产品种类都拿到中国来生产,积极推动向中国的技术转移,并视中国为三星SDI的长期制造基地,此外三星SDI还考虑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如今,中国对于三星的意义已远不只是一个大的制造基地,而是事业基地及品牌中心。

三星SDI建立了培养海外企业优秀核心人才的专项制度。完成专项课程的学员回到本国后,将成为当地法人的核心领导。三星SDI在5个国家拥有海外法人,选择进修生的时候,从中国选择了一半以上的进修生,这表明中国法人在三星SDI中的重要性。在三星SDI的员工教育体系中,专门有根据中国国情而设立的课程,这在韩国的三星SDI中很少见。

三星SDI的成功之道固然有企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直接因素,但其用环境留住人才、用环境鼓舞士气、用文体活动激励员工干劲的这一世界一流的企业文化或者更具说服力。所以三星SDI的各个中国法人都非常重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建设。他们认为,建设一流的、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人文化的管理能够使员工安心工作、追求进步,大家都愿意为三星视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企业生产线车间走廊的墙上随处可见SDI员工讨论企业文化、技术革新和管理建议的特色园地。

“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有了希望,才有目标;有了目标,才有计划;有了计划,才有行动;有了行动,才有实绩;有了实绩,才有反省;有了反省,才有进步;有了进步,才能实现梦想。” 三星SDI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星SDI的企业鼓励员工学习各种知识和先进科技术,对员工经常进行培训,时刻都在注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员工队伍和管理队伍,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工厂。现在,三星SDI正根据中国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了要在中国实现第二个飞跃的目标,并制定出新的中国市场战略。

三星SDI社长金淳泽表示,“《2006年中国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刊登了有关本公司的研究内容,我希望此事能够有助于今后本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今后也会坚持‘将生产基地建在市场所在地’的全球经营原则,树立受信赖和尊敬的企业之形象”。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尽管如此,在颇不平凡的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态势,上半年经济增长10.4%已经低于去年同期一个多百分点,下半年进一步下降的预期,使中国经济下滑的可能进一步加大。经济下滑的事实有着诸多的表现方式,其中有宏观层次的出口,投资以及各行各业,更有微观层次的诸多企业。剖析这些经济下滑的信号,有助于更深更细地了解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对策。

信号一:出口骤减,贸易顺差下降

与屡冲高峰的CPI截然相反,2008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数据逐步降温。根据2008年上半年海关统计数据,我国1~6月份全国出口总额66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相对于进口30.6%的增长率和5675.7亿美元的金额,出口增速明显趋慢,贸易顺差大幅缩水。

海关总署研究报告认为,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出现同比下降,是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预计今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仍将延续出口放缓、进口增加格局,贸易顺差迅猛扩张势头以及贸易失衡矛盾将得到逆转。

因素之一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集中显现。二是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抑制出口促进进口。三是美国次贷危机负面影响蔓延拖累外部需求陷入低迷。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导致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受阻。五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拉大稀缺产品逆差规模。六是初级产品进口价格飙升推动进口金额大幅增加。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的外贸出口增长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弱的影响。二是受东南亚等国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成本低廉优势的影响,一些国际制造业已开始转移至这些国家,与我国相关出口产品形成竞争。三是受三率(退税率、汇率、利率)两价(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的影响,一定程度削弱了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相比而言,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可以说是罪魁祸首,它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6月份创下了41.4的近30年来单月最低值,而美、日、欧等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地区近半年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当前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更加明显,海外市场的需求将受到冲击。此外,欧美国家对进口产品要求的提升、部分地区贸易壁垒提高都对我国企业出口业务形成了障碍。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长速度可能放缓。中国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对外贸易发展既具有较为有利的条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考验。

信号二:投资增速放缓拖累实体经济

投资放缓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今年我国经济的重要现象。在今年年初时候,就因为政府的货币宏观紧缩政策和季节因素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放缓。

在我国的对外产业中,制造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制造业也无人能及。然而,2007年年底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总体呈现了明显的高位放缓趋势。

从2007年到2008年,制造业投资的速度一直是下行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1-4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31.2%,较1-2月份回落4.2个百分点,较2007年1-11月372%高点回落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的内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出口增速回落,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企业利润增速回落预期下,企业扩张产能的投资冲动有所降低等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制造业面临的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必经阶段,那么房地产所处的漩涡则是让房价回归理性的过程了。根据数据,2008年我国蒸发财富最严重的行业非房地产莫数。房价下降的声音已经在全国范围蔓延了近一年,权威机构更是预测明年内地房价在今年下降12%的基础上再降5%。如此现象,对于处在漩涡中的房地产业可以说是利空一片。

与此同时,世界形势也颇不安宁。华尔街投行的倒掉,意味着其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且将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而对于众多在2003年以来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行而言。它们的流入曾被认为推高了中国房地产资产价格,如今又将何去何从?

近日,市场不断传出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等计划出售在华物业的消息,不断搅动着内地楼市。安邦研究机构高级分析师贺军介绍,欧美等外资投行长期在上海等城市进行物业收购,“实际上是一种资产买卖”。在这一模式中,国际投资者看中的并不是开发利润,而是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带来的资产和汇率升值。当人民币升值预期出现反转时,不排除投行会套现离场。

“中国的利润早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我们的预期,是时候撤退了,赶在退潮之前,把贪婪和侥幸留给那些接盘的人。”一位外资银行的中国高级投资经理说。他认为,中国楼市出现调整迹象,而且大有继续调整之势,适时出售套现实属明智之举;另一方面,华尔街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外资投行大都流动资金缺乏,及时在高位套现资产而手中握有现金,更有操控余地。

房地产业的利空还不仅如此,其实狼来了的声音一直存在,这给预期要投资房地产的基金与企业来了一个下马威以至持币观望,专家预计这种态势还将继续演绎。

IT业的投资是增速减缓的又一重要领域。根据市场研究组织IDC分析,受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08年全球IT开支将比今年有所下降。IDC指出,明年,全球IT开支增长放缓,增长率在5.5%到6%之间,而今年的增长率为6.9%。该组织的分析师FrankGens称:“IT开支仍会保持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会放缓。”受此影响,明年美国市场!丁的开支会增长会由今年的6.6%下降到3%-4%,影响最大的是硬件市场,其次是IT服务市场。

纵观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436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9966亿元,增长232%。高盛公司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表示,持续的紧缩政策及奥运会临近所造成的限产、停产,造成了上半年个别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预计未来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投资放缓的大趋势并非只发生在个别行业,在全球金融下挫、世界热钱撤离、以及相应环境带来的投资谨慎行为等,都促使实体经济的投资规模和速度的

下降。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房地产等行业领域,诸如保险业、IT业、证券业等诸多领域都是如此。工业利润普降,经济下滑信号再现

面对着顺差的下降和投资的放缓,或许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仅存动力了。而就在日前,又一经济下滑信号出现,令专家对今年的经济下行预期更加深信不疑。

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8月我国工业利润增速同比增19.4%,前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37.0%的增速,今年已明显放缓。这一数据对比提醒投资者,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速极可能在趋缓。

数据表明,1~8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770亿元,同比增长0.7%;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02亿元,增长36.0%;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117亿元,增长18.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0515亿元,增长25.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4993亿元,增长14.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3892亿元,增长48.6%。

在2007年1~11月,工业利润曾保持36.7%的高速增长,但今年来已明显放缓。业内人士表示,利润下滑显示出经济减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结合总理的最新讲话,宏观调控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4%,相比去年11.9%的增速已明显下滑。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刘朝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下行周期,随着经济的减速和物价涨幅得以控制,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下滑。

在日前公布的39个工业大类利润数据中。电力行业利润下降81.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7.4%,化纤行业利润下降47.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23亿元转为净亏损961亿元。

对于电力行业利润下降81.6%这一惊人数字,招商证券一位电力行业分析师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数字,也想做出进一步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对于电力行业的盈利前景,他分析说,如果销售电价再进一步调整,电网利润会增加,但下游用电行业利润会更差,“出于下游承受能力和抑制通胀的考虑,很难再对电价有所调整”。

对于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巨亏原因,银河证券石化行业资深研究员李国洪表示,主要还是石油原料价格高企,导致下游企业亏损严重。到了9月份,随着全球石油价格回落,石油下游企业的盈利状况应该会有所好转。

数字贸易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数字是个神奇的符号,它量化了我们的年龄、身高、体重;每天的时间、温度、湿度;......

甚至我们的智力情况,反映速度,幸福感都被它量化了。

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100分和99分的区别。

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我们也明白数字这个符号,在意的核心不是是数字本身,而是思考数字背后的意义。

2007年1月,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的主席Robert Beynat先生来到中国,带给中国朋友“一吨多”的数字。

那我们就一起分享数字,以及数字背后,给葡萄酒带来的意义......

全球葡萄酒及烈酒市场2010年展望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博览会(VINEXPO)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研究报告

Ⅰ.每年,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超过2.66亿瓶

2001到2005年间,全球葡萄酒的消费量以4.15%的速度增长, 达到227.881亿升,相当于303.84亿瓶。2005到2010年间,应继续增长4.8%,达238.825亿升,或318.43亿瓶。

2001到2010年的十年间,全球葡萄酒的消费量预计应增长20.02亿升或26.69亿瓶,年均增长2.669亿瓶。

Ⅰ.World wine consumption increases by more than 266 million bottles every year

Between 2001 and 2005, world consumption of grape wine grew by 4.15% to reach 227.881 million hectolitres, the equivalent of 30.384 billion bottles. Between 2005 and 2010, it should grow by another 4.8% to reach 238.825 million hectolitres, or 31.843 billion bottles.

In the 10-year period from 2001 to 2010, world wine consumption should increase by 20.02 million hectolitres or 2.669 billion bottles. Average growth in consumption for the period works out at 266.9 million bottles per year.

II.每年,消费支出增长超过19亿美元

2005年, 全球的葡萄酒零售额达到了1069.85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9.8%。2005到2010年,销售额将继续增长9.4%,达1170.38亿美元。

2001到2010年的十年间,葡萄酒的零售额将增长195.98亿美元,年均增长19.59亿美元。

在这个意义上,全球葡萄酒的销售额与化妆品相当,是唱片销售额的三倍(人们不再购买唱片)。

Ⅱ.And consumer spending by more than $1.9 billion each year.

Total retail wine sales worldwide reached $106.985 billion dollars in 2005, up 9.8% compared to 2001. Sales should grow a further 9.4% between 2005 and 2010 to

$117.038 billion.Over the 10-year period from 2001 to 2010, retail wine sales will increase by $19.598 billion, an average yearly growth of $1.959 billion.

To put wine sales in context, this global sales figur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orld cosmetics industry or three times that of worldwide recorded music sales (people don’t buy records any more)

III.2010年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

预计2010年美国的低度无泡葡萄酒的消费量将超过意大利(27.204亿升)和法国(24.889亿升),达到27.3亿升(即全球消费量的12.3%)。

2001到2005年,美国葡萄酒的消费增长率是19.59% ,2005到2010年,将继续增长18.69%,到这一时期末将超过意大利和法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生产国。2005年,美国是第四大生产国和第六大出口国。

2005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市场,零售额为191.70亿美元。预计2005到2010年将增长18.7%,达 227.50亿美元。

Ⅲ.USA will be the leading wine drinking nation worldwide in 2010

Total consumption of still light wine in the USA is forecast to reach 27.3 million hectolitres in 2010 (i.e. 12.3% of world consumption) when the USA will take over the position of leading wine drinking nation in the world ahead of Italy with 27.204 million hectolitres and France with 24.889 million hectolitres.

(more)

The wine consumption in USA grew by 19.59% between 2001 and 2005. It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by a further 18.69% from 2005 to 2010, positioning USA ahead of France and just before Italy, the first and second largest world producers at the end of that period.

In 2005, the USA is the 4th largest producer and 6th biggest exporter.

The USA was the world’s biggest wine market in 2005 with total retail sales of $19.17 billion dollars. Between 2005 and 2010 sales are forecast to grow by 18.7% to reach 22.75 billion dollars.

IV.中国和俄罗斯联邦跻身全球十大葡萄酒市场

2001到2005年,与中国的葡萄酒生产发展同步,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增长了 22.5% ,预计2005到2010年将继续增长35.91%。

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第十大无泡葡萄酒消费国,并将于2010年升至第九位。

2001到2005年,俄罗斯联邦的葡萄酒消费增长了37.28%,到2010年将成为全球第市场。

Ⅳ. Chin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join the top ten world wine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that China is developing wine production, consumption of wine grew by 22.5% between 2001 and 2005 and will see further growth of 35.91% between 2005 and 2010.

In 2005, China become the tenth largest consumer of still wine in the world and is poised to move up to ninth position in 2010.

The Russian Federation where wine consumption grew by 37.28% between 2001 and 2005, should become the 8th largest market by 2010.

V. 所有种类的葡萄酒销售量都在增加,

但高价位葡萄酒的销售量增长速度更快

2005到2010年间,定价在5――10美元/瓶的葡萄酒的零售额将增长9.12%,而同期10美元以上/瓶的葡萄酒的零售额 将增长17.2%。

与此同时,到2010年,5美元以下/瓶的葡萄酒的消费量将仅增长2.44%。尽管如此,2005年这个价位的销售额仍占无泡葡萄酒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三以上(77%)。

Ⅴ.All wines sales grow, but sales of higher priced wines are growing faster

Retail sales of wines priced between $5 and $10 per bottle should grow by 9.12% between 2005 and 2010, while that of wines sold for more than $10 a bottle will increase by 17.2% over the same period.

Meanwhile, consumption of wines sold for less than $5 a bottle should only grow by 2.44% by 2010. Nonetheless, wines in this price rang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three quarters (77%) of sales of still wines in 2005.

VI.全球红葡萄酒的消费量占

无泡葡萄酒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VINEXPO / IWSR首次在研究中依照葡萄酒的不同颜色来分析无泡葡萄酒的消费量。

2005年红葡萄酒的消费量占 全球总消费量的50.19%, 比2001年上升7.48%。2005到2010年间,应继续增长7.11% ,达113.923亿升或151.89瓶。

桃红葡萄酒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2001到2005年间,全球消费增长了3.84%。2005到2010年,预计将增长6.68%。

相比而言,2005年占全球40.6%消费量的白葡萄酒在2005到2010年间将仅增长0.54% 。

Ⅵ.Red win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half of world consumption of still win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VINEXPO / The IWSR study has analysed world still wine consumption by colour.

Red wine consumption represented 50.19% of the world total in 2005, up 7.48% compared to 2001. Growth should continue by a further 7.11% between 2005 and 2010 to reach 113.923 million hectolitres or 15.189 billion bottles.

Rosé wines are also enjoying growing popularity, with world consumption, having increased by 3.84% between 2001 and 2005, set to grow a further 6.68% between 2005 and 2010.

White wine by contrast, accounted for 40.6% of world consumption in 2005 and should see growth limited to 0.54% between 2005 and 2010.

Ⅶ在全球大多数市场上,

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保持持续增长

在依照人均(饮酒年龄)消费量排名的前20个葡萄酒市场中,只有6个国家预计在2005到2010年间消费量会有所下滑。它们是法国,瑞士,葡萄牙,阿根廷,奥地利和西班牙。在这6个国家中,5个是生产国,并且目前的人均年消费量为40升。

据VINEXPO/IWSR分析,其余市场的消费量将会持续增长。

成年人年均消费40升葡萄酒,相当于平均每周喝一瓶 75厘升的酒。

Ⅶ.Wine Consumption per head continues to grow in most world markets

Only six countries among the top 20 top wine markets in the world ranked by consumption per head (of wine drinking age), will see a decline between 2005 and 2010. They are France, Switzerland, Portugal, Argentina, Austria and Spain. Among these six, 5 are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current consumption per head is 40 litres a year per person.

Consumption in the rest of the markets analysed by VINEXPO/IWSR will see continued increases in wine drinking.

An average annual consumption of 40 litres a year peris equivalent to an average of one 75 cl bottle per week.

Ⅷ.到2010年生产过剩将会减少

除了全球范围内在各个葡萄收获季影响葡萄酒生产的天气原因之外,VINEXPO/IWSR注意到,相对消费量而言的生产过剩情况在减少。

2006到2010年间,生产过剩应该从32.599亿升减少到23.361亿升,或占这一时期末全球产量的8.7%。

Ⅷ.The production surplus should decrease worldwide by 2010

Apart from the weather patterns, which influence grape wine production across the world from one vintage to the next, VINEXPO/IWSR note a reduction in the surplus of wine produced compared to world consumption.

Between 2006 and 2010, this surplus should decrease from 32.599 million hectolitres to 23.361 million hectolitres or 8.7% of world production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Ⅸ.国际贸易继续快速增长

2005年无泡葡萄酒的进口量达到51.304亿升(全球消费量的24.2%),比2001年增长20.9%。

到2010年,无泡葡萄酒的进口量应达到58.82亿升,比2005年又增长14.65%。

从2001到2010年这十年,葡萄酒的总进口量将增长38.6%,比同期葡萄酒总消费量的增速要快4倍。

Ⅸ.International trade continues to grow fast

Imports of still wines reached 51.304 million hectolitres in 2005 (24.2% of world consumption), up 20.9% compared to 2001.

By 2010, imports of still wine should reach 58.82 million hectolitres, which represents further growth of 14.65% compared to 2005.

Over the 10-years from 2001 to 2010, total wine imports will grow by 38.6%, which is 4 times faster than the overall consumption of wine in the same period.

中国葡萄酒和烈酒市场2010年展望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博览会(VINEXPO)/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2007年研究报告

Ⅰ.中国是亚洲领先的葡萄酒生产国

2005年中国生产了3.85亿升葡萄酒。

在中国,葡萄酒的生产随着人们饮酒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控制着超过半数产量的规模最大的六家生产商正逐步放弃以葡萄和其它水果为原料的果酒和混合酒的生产以适应消费者偏好的改变。

到2010年,葡萄酒的产量应该达到4.2亿升, 比2005年增长9.09%。

Ⅰ.China is the leading Asian producer of grape-based wine.

China produced 3.85 million hectolitres of grape-based wine in 2005.

The production of wine follows the changes in drinking habits in China.

The producers, the top 6 of whom control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quantity produced, are gradually giving up fruit wines and blended products based on grape and other frui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se changes in consumer preference.

By 2010, the production of grape-based wine should reach 4.2 million hectolitres, an increase of9.09% compared to 2005.

Ⅱ2005年中国跻身全球十大葡萄酒消费国

2004到2005年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 增长了13.06% ,达 4.232亿升(5.6426亿瓶),成为全球 十大低度无泡葡萄酒的消费国。

跟据VINEXPO /IWSR 2007年研究报告,2005到2010年,葡萄酒的消费量应继续增长35.44%。

2001到2010年10年间,消费量 将增长65.52%,比 全球总 增长速度快6.5倍。

Ⅱ.China became a member of the top ten consumer nations in the world in 2005!

Wine consumption rose by 13.06% between 2004 and 2005 in China to reach 4.232 million hectolitres (564.26 million bottles) positioning China as the 10th largest consumer nation of still light wines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VINEXPO / The IWSR 2007 study, wine consumption should grow a further 35.44% between 2005 and 2010.

Over the 10-year period from 2001 to 2010, growth in consumption will be 65.52%, which is six and a half times faster than overall world growth.

Ⅲ预计十年间葡萄酒的销售额将增长一倍

2001到2010年,中国低度无泡葡萄酒的零售额将增长95.17%, 从8.48亿美金增长至16.55亿美金。

Ⅲ.Wine sales are expected to double in value over 10 years.

From 2001 to 2010, retail sales of still light wines in China will increase by 95.17% from US$848 million to US$1.655 billion.

Ⅳ高端市场快速成长

在2005年的总销售额中,尽管定价低于5美金/瓶的葡萄酒的销售额占到 92.68%,但此价位的销售额在2001到2005年间仅 增长了19.18%。而同一时期,定价在5美元以上/瓶的葡萄酒的销售额却 增长了86.25% 。定价在10美元以上/瓶的葡萄酒的销售额甚至增长了110.53%。

2005到2010年,VINEXPO / IWSR 预计定价在5-10美元/瓶的葡萄酒的销售额将增长154.59%,同时定价高于10美金/瓶的葡萄酒的销售额将增长157.5%。

Ⅳ.The high end of the market is growing very fast…

Although sales of wines priced at less than US$5 per bottle accounted for 92.68% of total turnover in 2005, this category had only grown by 19.18% between 2001 and 2005. Over the same period, however, sales of wines priced at more than US$5 per bottle grew by 86.25%.

Sales of wines priced at more than US$10 per bottle even grew by 110.53% in the same period.

From 2005 to 2010, VINEXPO / The IWSR envisage an increase in sales of wines priced between US$5 and US$10 per bottle of 154.59%, while sales of wines priced over US$10 per bottle are expected to grow by 157.5%!

Ⅴ.进口葡萄酒的消费量

2005年进口葡萄酒在总消费量中仅占5.6%(即23,700,000升),但这已比2001年增长62.32%。

到2010年,预计进口葡萄酒总量将继续增长53.58%,达 36,400,000升。

Ⅴ. as is the consumption of imported wines

Imported wines accounted for only 5.6% of the total volumes drunk in 2005 (i.e. 237,000 hectolitres), but this figure was already the result of 62.32% growth compared to 2001.

By 2010, volumes of imported wines are expected to grow by a further 53.58% to reach 364,000 hectolitres.

Ⅵ.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据VINEXPO / IWSR 估计,2005年中国低度无泡葡萄酒总消费量 的80%为红葡萄酒。

然而从2001到2005年,占总消费量19%的白葡萄酒却 增长了36.91% ,并将在2005到2010年间继续增长64.57%。

与此同时,占2005年总消费量1%的桃红葡萄酒将增长36.59%。

Ⅵ.and that of white and rosé wines.

VINEXPO / The IWSR estimate the consumption of red wine to represent 80% of all still light wines drunk in China in 2005.

However the consumption of white wine, that represents 19% of the total, grew by 36.91% from 2001 to 2005 and should increase by a further 64.57% between 2005 and 2010.

Volumes of rosé wines, consumption of which represented 1% of the total in 2005, should increase by 36.59% over the same period.

Ⅶ .法国是中国首要的进口葡萄酒供应国

2001到2005年,法国销往中国的葡萄酒 增长了55.73% , 占总进口金额的40%。

所有供应中国市场的国家都在增加发货 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智利产的葡萄酒同期分别增长了68.96%和60%。

Ⅶ. France is the leading supplier of imported wines to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