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饮用水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镇饮用水源地;问题;对策;十堰市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07603
1引言
饮用水水质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承载力问题将成为其无法逃避的屏障,具体表现为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功能性缺水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污水、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还有农村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水,严重威胁农村饮水安全,降低了农村水资源承载力。“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当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十堰市政府在保障饮水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对市级、县级饮用水源地采取了划分水源地保护区、设置围网、开展水源地违章建筑整治和网箱拆除等措施,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乡镇一级饮水安全保障还有待加强。
2水源地基本情况
2014年十堰市环境监测站对十堰市境内的124个乡镇的112个饮用水源地开展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其中河流型水源地77个,水库型水源地28个,地下水型水源地7个,服务人口130.2642万人,取水总量438.922万m3。未划分水源地保护区个数42个、保护区划分但还未批复62个,102个饮用水源地中仅有23个水源地安装水源地标识牌,水源地基本情况见表1。
3水质现状
3.1监测项目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表1基本项目(24项)、表2的补充项目(5项),总计29项。湖库型水源地应增测透明度和叶绿素;地下水源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848-1993)表1中放射性指标外的37项指标。
3.2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2〕144号文规定,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
3.3评价方法
地表水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
地下水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3.4评价结果
3.4.1地表型饮用水源
2014年,十堰市有117个乡镇,105个饮用水水源地,服务总人口128.1882万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有94个,占89.5%,服务人口数119.3745万人;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有10个,占9.5%,服务人口数8.7837万人;水质超标水源地1个,占1.0%,服务人口数0.03万人,占总服务人口的0.01%。取水总量435.59万m3,达标水量435.56万m3,占99.99%。十堰市地表水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现状见表2。
3.4.2地下水饮用水源
十堰市7个乡镇地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57.1%;总服务人口2.076万人,其中饮用达标水质人员0.256万人,占总人口的12.3%;饮用“较差”(Ⅳ类)水质 1.82万人,占总人口的87.7%。取水总量3.332万m3,达标水量0.482万m3,占14.5%。十堰市地下饮用水源水质量现状见表3.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低。主要超标因子是铁、高锰酸盐、氨氮和总大肠菌群。
4水源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亟待加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确保饮用水安全。目前,全市112个乡镇饮用水源地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仅5个、划分待批复的65个、42个未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划分率仅为4.5%。此外,划分待批复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还存在标识设置不规范,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HJ433-2008)要求有差距。
4.2水源地内存在排污企业、违章建筑物
个别乡镇饮用水源地周围仍然存在污染企业、违章建筑、网箱养殖等现象。如郧西县16个乡镇饮用水源地内有557处违章建筑;郧县谭山镇滔河水源地上游存在大理石加工企业。
4.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长效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氮、磷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水源区内网箱养殖严重影响到水质安全。十堰市的四县一市一区被列入国家秦巴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日益增多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这些问题都给水环境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十堰市多数农村仍采用明渠或自然沟渠排放生活污水和雨水,虽然污水得到一定的处理,但经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对地表与地下水体还存在污染的隐患。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薄弱。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主要设在城市,对农村生活与农业的管理较小,因此,导致政府对农村的环境管理不力,农村企业废水直排的不在少数。②环境保护设施未能得到充分运用。尽管依托《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及水污染防治》项目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堰市目前已建成90余座乡镇污水处理厂,但因污水收集不到位、雨污分流不到位及运营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部分污水处理厂还未完全发挥作用。
4.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十堰市仅对市级饮用水源地制定了较完善的水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乡镇级饮用水源地未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特别是个别水源地存在危险品的运输风险,一旦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翻车(船)、泄露等突发性事故,将直接危及群众饮水安全,针对这种类型水源地需要制定严密的水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5水质监测能力有限
近年来,十堰市环境监测系统能力得到显著加强,但由于县级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缺设备、缺分析化验场所、缺专业技术人员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十堰市境内的6座县级环境监测站均只能完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和表2中29项监测指标,地表水水源地80项特定项目尚无能力开展监测,不能对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开展109项全分析。
5对策及建议
5.1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为保障乡镇饮用水源安全,建议县级人民政府尽快建立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规范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保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保障。
5.2严把项目审批关,防止新污染的产生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源头管理,杜绝饮用水源地内新污染源的产生。凡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与取水无关的建设项目和对水源保护区水质有影响的项目,发改部门一律不得立项,环保部门一律不得审批,工商、税务等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证照。加大对乡镇饮用水源地内的排污口和违章建筑物整治力度。
5.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依托正在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上倾斜,同时利用畜禽粪便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等多种途径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以减轻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5.4加强饮用水源地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
一是加强县(市)、区的应急技术、物资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针对饮用水源地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三是建设应急备用水源,确保在用水源地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居民用水不受影响。
5.5加强饮用水源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提升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和人员素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水源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提高风险预警预报能力[4]。
5.6积极寻找替代和备用水源
受到污染的3处地下水源已经不适于饮用,地方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寻找和建立新的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饮用水源,确保群众的饮水安全。
5.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离开公众积极参与将难以实现[5],农村人口普遍法律意识、卫生意识薄弱,要利用广播、电视和下乡宣讲等方式宣传和普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清洁饮水、卫生饮水的重要性和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意义[6],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饮用水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饮用水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强,陈进,黄薇,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水利,2003(5):15~18.
[2]周东升,张尧,杜云,等.2012年十堰市城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5):944~949.
[3]吴秋珍.荆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34(12):375~379.
关键词:桦甸市;万两河;水源地;工程性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万两河发源于桦甸市桦南乡,全长32.1km,流域集水面积162km2,属山区性河流,水系发育良好。为满足城市发展对供水的需求,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万两河流域水资源,桦甸市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城市供水的新增水源地。
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以向桦甸市供水为主,同时兼具发电功能,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桦甸市供水1904万m3。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使桦甸市的供水能力大幅提高,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 流域内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万两河流域内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非点源污染。居民区内无集中排水管网,生活污水多采用散排或明渠排放;垃圾堆放比较随意;居民区多为平房,旱厕未作底部防渗处理;人畜粪便无处理设施,亦无及时清运;降水淋溶废弃物的渗滤液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同时对地下水构成威胁;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亦对河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 水源地建成后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库建成后水体流速减缓,污染物扩散减弱,受上游面源污染的影响,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能造成富营养化。
虽然万两河建成后因向城市供水而使水体交换较为频繁,水温高温期较短,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较南方水库相对缓慢,但由于库区水面面积相对较小,如不加以控制,势必对水库水质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面源产生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营养物质进入库区水体,必须保证上游来水水质达标,才能使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避免蓝藻爆发形成水华等富营养化极端现象的发生。
4 工程性保护措施
针对前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程性保护措施,通过水源地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建设、应急能力建设、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具体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污染源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以求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全面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目标。
4.1 水源地保护区保护隔离工程
4.1.1 围栏
在已划定的一级保护区边界设铁丝围栏。围栏高2.2m;钢管立柱,间距3.0m;混凝土基础,基础深度1.8m;围栏总长度8800m。
4.1.2 道路警示牌
在进出水源地保护区的道路两侧设立警示牌,对行人及车辆进行警示和提醒,在同一地点路的两侧分别设立进入保护区和驶离保护区警示牌。设置地点共10处;警示牌20块。
4.1.3 界标
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边界线埋设砼基界标。界标内容包括饮用水保护区标志、名称、范围、管理要求和依据、监督管理电话、设立单位和时间等。
4.2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4.2.1 农村厕所改造工程
建设具有防渗功能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厕所直接建在化粪池上,化粪池防渗层采用砖加1.5mm厚的土工膜加水泥砂浆抹面的复合结构,粪便定期收集后集中进行处理,对原有粪坑和厕所进行拆除,对下层1米的污染土壤进行置换,建设标准至少应达到《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19379~2003)中的Ⅱ类标准,粪便处理后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2000)的规定。
4.2.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4.2.2.1设置垃圾箱
在村屯设置垃圾箱对垃圾进行收集,定期清运,集中处理。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应以修建永久性垃圾箱为宜,垃圾箱修建总数50个。
4.2.2.2生活垃圾转运站
修建垃圾转运站10个。
4.2.2.3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采用车运方式将垃圾收集后,运至桦甸市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增加密闭式垃圾清运专用车辆3台。
4.2.2.4水土保持
采取全面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a边坡支护工程
建设10000平方米的边坡支护工程,降低水源地边坡的水土流失。
b坡地鱼鳞坑建设工程
在15°~45°之间的坡度区域,不便于修筑水平的截水沟,采取开挖鱼鳞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c导流排水沟
沿围栏布设导流排水沟,总长度为8800m。
d坡耕地整治工程
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坡耕地进行整治,主要整治为等高梯田形式,整治面积为20000m2。
4.2.2.5农村能源替代工程
推广能源替代与节约工程,减少农户用柴量,减少植被的砍伐,起到保护植被和加快生态修复的作用,推广节能省柴灶300个。
4.2.3 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
4.2.3.1 生态截留沟
在水资源保护区的道路两侧建设生态截留沟,长度为5000m。
4.2.3.2 河道整治工程
水库上游二级保护区内支流河道整治总长度28km,河道整治包括:拦 沙 坝;浆砌块石;清淤。
4.2.3.3 生态浮床建设工程
生态浮床是借助浮体上栽培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系上的微生物等的作用,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达到净水的目的。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消减风浪、美化水面景观、提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等多种功能。
根据水库特点,在库区内选择合适的位置以及适宜的水生植物进行培育,通过吸收和降解作用,达到去除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质的作用。
4.2.3.4 污水处理工程及湿地
接触氧化处理系统依据天然河床、人工填充滤料等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在人工辅助曝气或直接利用水中溶氧条件,通过吸附、降解及过滤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人工填料以及与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方法等。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中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过程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受污染水体作用是介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湿地的水力负荷的比率、滞留时间、填料的选用、种植植物的类型和数量等。
根据水资源保护区内村庄的分布特点,建设村庄污水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工程和人工湿地工程,总投资150万元。
4.2.3.5 入湖支流口前置库建设工程
前置库技术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营养物质)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的水体。其作用机理包括沉淀、自然降解、微生物降解和植物降解等。前置库技术是水库型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
根据万两河水源地上游流域内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农村生活污水及蓄禽养殖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的方式来减轻面源污染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而设置前置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减少治理成本并达到预期效果。
万两河水源地上游流域内人口及农田分布比较分散,为了能够对面源污染进行相对集中的治理,本规划采用在万两河水源地上游两条支流的入库口位置以上建设前置库2座。
前置库的库容以滞水时间来确定,设计标准为夏季滞水时间为2天,春秋季滞水时间为4~8天,冬季滞水时间20天左右,同时满足暴雨期悬浮物、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40%和40%。
4.3 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4.3.1 建设目的
加强环境事故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水源地管理机构能够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内,避免或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生活的用水安全。
4.3.2 基本原则
4.3.2.1以防为主,充分考虑潜在的突发性事故风险;
4.3.2.2充分考虑应急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4.3.3 建设要求
4.3.3.1确定应急预案的目标、内容、响应方式和精度,确定主要保护对象;
4.3.3.2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制定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措施;
4.3.3.3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写预案实施要点及说明,研究并论证预案可行性,预案的排练和预演等,应急预案具体编制过程应参考以下内容:
a 应急预案的分类
常规污染型:由于气温等自然原因,导致局部污染或集中污染的爆发而影响供水,如蓝藻的爆发。
突发卫生型:由于突发事件致使化学品等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水源无法供水的情况,如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化学品的泄漏等。
b应急级别
应急预案的级别分成3类,预警级别越高,预案的措施越要周密和完备。
基本应急状态(一级:黄色)
紧急应急状态(二级:橙色)
极端应急状态(三级:红色)
c监测与预警
水质监测
提出水质监测网络的建设方案,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
应急预警
编制饮用水源应急预警的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指标,包括预警的条件、预警上报渠道,程序等。
d应急措施
根据应急级别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所采取的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在应急条件下为保障供水而实施的,主要包括跨流域调水工程、应急水源工程的启动、运水工具和储水设施、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等。
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污染信息制度、决策的部门内、部门间会商制度、紧急用水管理制度、紧急救援技术及人员、宣传和奖励办法等。
饮用水水源地应急机制的完善及相关的管理措施。
4.3.4 建设内容
根据上述要求,万两河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包括:
应急监测车1辆
配置水质快速检测设备1套
配置库区是指监测预警系统1套
配置有机污染物检测设备1套
编制万两河水源地水体污染评估分析系统(含预案编制、预演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1套
开展管理者相关技术培训
5 效益评估
5.1 环境效益
5.1.1 水源地保护工程效果评价
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将得到有效监管和保护。隔离防护工程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防护林和宜林地绿化使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以美化和改善,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农村面源治理工程将改变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改变农村居民不注意卫生的习惯,减少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
5.1.2 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应急备用水源地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因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应急监测手段的提高,使得决策部门提高了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效率和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3 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水源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快速反应水源地水质水量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水源地的实时信息,为安全供水提供技术保障。实施自动监测后,可以有效保障水质安全,对生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应变能力;预警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污染事故,快速查找污染原因,并快速通报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
5.2 社会效益
水源地保护工程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让人民喝上放心水的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水源地数量不足的桦甸市来说,工程本身创造的社会效益要远远超过其收到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
5.2.1保证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2.2水源地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2.3实现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
5.2.4提升全市的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
关键词:农村给水工程 运行管理 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起码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管理好、运行好,才能使供水工程真正发挥工程效益。
一、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近几年, 我国农村饮用水发展较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主要有以下三类管理模式:
(一)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并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管。
(二)以国家投资为主、集体和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为辅建设的小型供水工程,通过受益群众代表会议推选管理人、承包人或成立用水协会,制定具体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专人管理。
(三)由国家补助、群众、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设的集中式供水工程,按各方投资比例确定股份,按股份制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供水站,由供水站负责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
二、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供水工程面广量大
供水工程分散,单个供水工程规模小,有些工程只供几百人,造成管理困难;不少工程只有一两个人管理, 收缴的水费少,连电费也没有办法支付,工程正常运行费用更无法保证,造成工程停用。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及设备
很多地方由村干部兼管,缺乏专业供水管理人员。而许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少专业知识,对供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重建设轻管理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特别是管理体制一直没有脱离计划管理和行政管理模式,一些地区往往存在“建设一头热、管理一头冷”的现象。重建、轻管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和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问题。单纯依靠国家包建包管工程,不但会使农村饮水工作陷入困境。作为直接受益者的农民群众长期享受福利,养成了管水没责任、浪费水不心疼的坏习惯。
(四)运行管理经费缺乏
每年国家只负责解决工程建设资金,而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进而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而农民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水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加之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没有进行供水成本核算,水价不合理,水费计收率低,账目管理较为混乱,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维护、维修费用不到位,不少工程甚至连正常的运行费用也无法保证,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五)水质监测工作不到位
由于受经济条件、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水质得不到适时检测,部分工程只在建设之初对水源水质进行了分析, 工程建成之后再也没有进行水质化验,并且没有消毒设施。
三、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建设管理
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绝不为节省投资而降低标准。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设备关、施工队伍选择关、施工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负责建后管理的人员提前参与到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情况,与设计、监理、施工人员密切协作,加快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
(二)供水工程运行设备管理
1.设立专项资金
农村供水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基本内容,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策扶持,争取设立农村饮用水管理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管理、维护、改造,包括农村饮用水监督管理的日常支出、各村供水管理经费补助、农村老旧供水设施的完善改造及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监测和维修养护等费用开支。
2.严格执行设备保养维修制度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要定期保养、检修、大修和更新,供水构筑物和管网要经常检查、维护,备有应急措施,确保工程正常供水。
(三)合理确定水价,实行计量收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融资、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
1.建立合理的水价,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长效运行的关键。一方面,完全免费的用水制度不利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久运行、也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在地多数较为贫穷,过高的水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2.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价,加强水费征收、管理力度,为工程良性运行和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市场运作意识,把供水看作一项产业,讲究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和按市场规律办事。健全水费征收、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折旧费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工程的正常运行或更新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
各供水工程责任单位要建立以水法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照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等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并完善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规模较大的乡村自来水厂,要建立自己的化验室,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定期对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检测。监测过程中,一但发现有异常情况或发生水污染突发事件, 责任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妥善处理,并加密检测次数。在水源管理上,应按照国家颁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止管理规定》的要求,根据水源类型,合理设置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防护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制定保护措施,并经常巡视,落实保护责任,及时处理影响水源安全问题。
(五)严格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提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农村饮水困难或其他损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农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应对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应急机构职责、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及后期处置等具体要求。做到一旦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最大可能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四、结束语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要坚持走以水养水、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完善和创新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实现工程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 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明晰产权,落实产权和管理主体。总之,加强农村饮水要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晓静:《浅谈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体制》 ,《海峡科学》 ,2007 年第 5 期。
(二)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中的环保准入。对中央政策支持的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符合扩大内需要求的项目,以及满足环境准入条件、促进结构和布局调整的自治区重点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和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不能为了拉动内需而放松环保要求,不能因为要上项目而降低环保门槛。严格限制审批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建设。
(三)全力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强化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和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并完善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做好枯水期和汛期污染联防联治工作,尤其是做好与徐洪河饮用水源地上游的安徽省泗县和宿迁宿城区的区域联动,防止发生危及群众饮水安全的重特大水污染事故;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四)继续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环保大检查活动,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排污企业,完善重大水污染违法案件移送司法及协同配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执法检查,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检查,增加检查频次,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和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涉水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统一水环境质量信息,强化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水污染联防机制,研究理顺流域管理体制,推动水污染防治形成合力。
关键词:农民饮用水现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常山县农村水资源开发背景及现状情况
(一)背景
常山县农村水资源利用开发背景。常山县全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24.1mm,常山县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总体上是由西、北、南向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东南较少。全县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8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大。
常山县多年平均径流量开发利用程度在2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但地区间不平衡,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2012年常山县年总供水量为2.0515亿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15.88%,人均用水量636.7立方米。
(二)现状
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实施了千家排水厂、青石镇、白石镇、同弓乡、辉埠镇、新昌乡、新桥乡、天马镇、球川镇(球川片)、新都办事处、何家乡、芳村镇、球川镇(龙绕片)、宋畈乡、青石镇(阁底片)、招贤镇等13个乡镇的农民饮用水工程,累计解决和改善了288个行政村23.75万人饮水条件,其中:采取管网延伸供水的有117个行政村10.95万人,集中供水的有91个行政村6.9万人,单村供水的有80个行政村5.9万人。2003-2012年农民饮用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13年项目正在实施;完成千家排水厂、辉埠镇、宋畈乡农民饮用水工程验收工作。
截止目前,全县已投入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资金1.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91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5080万元。农民饮用水工程投入运行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和“吃水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常山县农村饮用水问题分析
1、水源
全县各类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安全隐患多,例如芙蓉水库做为我县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在建的杭新景高速横穿水源保护,存在陆上交通意外引发的水污染隐患;在单村供水工程的水源保护区内开发经济果林,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同弓乡水厂以龙绕溪为水源,上游有3万多人口,面源污染严重,水质得不到保证;单村供水工程水源水量保证率不高等问题[1]。
2、净化消毒设施
全县80个单村供水工程,66个村配备了消毒设备,65个村设置了简易净化设施,部分村未配备净化消毒设施。单村供水工程消毒设备存在设备老化、操作不方便等问题;简易净化设施存在设施老化、净化效果不好等问题。
3、输配水管网
2003-2006年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由于建设标准低,造成输配水管网布局不合理、损漏大、输水量小等问题。例如白石镇饮用水工程,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造成管网漏水严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增加,目前管网供水能力已不满足需水要求。
4、水质检测能力
我县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能力薄弱,管网延伸供水工程由箬岭水厂化验室进行日常水质检测,县卫生部门每年抽检两次;千家排水厂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由千家排水厂化验室进行日常水质检测,县卫生部门每年抽检两次;同弓、芳村、宋畈水厂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和单村供水工程由县卫生部门每年检测四次 [2]。
5、安全防护
我县农村饮水工程安全防护措施有待加强,箬岭水厂和千家排水厂安全防护措施基本到位,芳村水厂、宋畈水厂等集中供水工程虽设置了围墙、管理房等安全防护措施,但还需进一步提升;单村供水工程大部分未设置围墙、管理房等安全防护措施;编制了县级应急预案,但乡镇村未编制应急预案;信息管理系统未建立。
6、运行管护机制
县级管理机构、人员和管理经费未落实,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集中供水水厂和单村供水工程未收取水费,管网延伸供水工程由县自来水公司负责维修养护,集中供水和单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由乡镇村自筹解决,县级维修养护经费未落实。
三、农村饮用水问题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污染防治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法律,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集中供水,适量收取水费[3]。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方式。另外,在一些污染严重的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水质监测站.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测量和防治。最后,合理规划企业布局。对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二)工程措施
常山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提升改造,受益行政村共128个,受益人口8.7万人。其中:2003年以前建设的20个行政村分散式供水提升工程共1.1万人,单村供水提升工程80个行政村共5.9万人,管网延伸改造提升工程28个行政村共1.7万人。估算投资4100万元,上级补助2050万元,地方自筹2050万元。
(1)管网延伸
同弓乡集中供水改为由城市水厂管网延伸供水(并入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范围),主管道改造35千米;对白石镇管网延伸供水工程进行主管道改造15千米并增设加压泵站。工程估算总投资1200万元,受益行政村28个,受益人口1.7万人。
(2)管网改造
对2003年以前实施未经改造的20个行政村(1.1万人)分散式供水工程和2003-2006年间实施的24个简易单村供水工程输配水管网进行改造,工程估算投资1200万元,受益行政村44个,受益人口2.73万人。
(3)净化消毒设施
对80个单村供水工程和2003年以前实施未经改造的20个行政村(1.1万人)分散式供水工程进行净化消毒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更新消毒设备66台、新增消毒设备34台,改造净化设施45处、新增净化设施35处。工程估算投资1000万元,受益行政村100个,受益人口7.0万人。
(4)水源工程
对2003年以前实施未经改造的20个行政村分散式供水工程水源工程进行提升改造,改造蓄水池35座,引水堰35座,工程估算投资700万元,受益行政村20个,受益人口1.1万人。
(三)管理措施
常山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采取管理措施进行提升改造,受益行政村共114个,受益人口8.55万人(与工程措施重复人口5.9万人)。其中:单村供水管理措施提升工程80个行政村共5.9万人,芳村水厂和宋畈水厂管理措施提升34个行政村共2.65万人。估算投资2110万元,上级补助1100万元,地方自筹1010万元。
(1)水源地保护
对80个单村供水工程水源地进行保护,采取水源地环境改造、保护区竖立标志碑、埋设里程桩、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等措施进行保护。估算投资700万元,受益行政村80个,受益人口5.9万人。
(2)安全防护设施
对80个单村供水工程增设安全防护设施,采取建设管理房、围墙等措施对供水工程进行安全防护,估算投资1000万元,受益行政村80个,受益人口5.9万人。
(3)水质检测设备配备
芳村水厂、宋畈水厂配备水质检测设备,采取新建化验室、化验室操作台板、化验设备等措施,提高水厂水质检测能力,估算投资110万元,受益行政村34个,受益人口2.65万人。
(4)水质检测中心和信息管理系统
依托卫生部门扩建水质检测中心,估算投资200万元;新建农村供水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估算投资100万元。
结语:
我国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村的发展建设。尤其要重视农村的水资源环境建设和规划。尽最大能力避免其污染,一旦污染,不但治理难度大。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更大 所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努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的农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瑞芳.长江三角洲城郊富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及其防治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