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护理培训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范文第1篇

一是出台政策法规。去年上半年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两个实施意见,突出强调要发挥浙江民资充裕、市场活跃的优势,畅通民资进入渠道,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3月1日,《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国内首部由省人代会通过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二是重点研究部署。去年以来,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省长先后主持召开养老服务业、健康产业全省工作会议,贯彻国家和省文件精神,落实重点工作任务。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健康产业列为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三是强化资金投入。2012年省财政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年度专项资金,从2014年开始省级专项资金每年由3亿元提高到不少于5亿元,“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09亿元。目前,全省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1.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床位33张,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75%以上的农村社区。

二、激发资本活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创新。去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6个有关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用地保障、资金扶持、融资政策、税费优惠、投资者权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政策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各项政策措施在全国均属先进之举。二是推进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全面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开展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全省统一招标,已有34家公办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运营管理,床位数近7000张。三是突出要素集聚。制订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土地指标奖励办法,提出全省每年对完成供地的15个示范项目,在下一年度给予用地指标50%的奖励。允许民办医疗养老机构利用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办理抵押贷款,到2014年底全省养老服务业贷款达到199.9亿元。

三、服务项目建设,满足健康养老需求

一是搭建合作平台。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浙江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组织推介各类健康养老产品,开展养老服务人才供需对接和产业商贸洽谈交流。去年举办全省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推介会,推出健康养老服务各类项目214个,投资总额2090亿元;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0个,签约额达512亿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将重大养老项目打捆纳入全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7年),仅在今年的年度建设行动中就有养老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类项目14个(包括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程和养老福利服务工程),总投资50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4亿元,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馨馨养老家园等一批民办养老项目加快推进。三是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省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护理型床位达10万余张。培育打造全省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拓展养生养老旅游、中医药养老等新业态。

四、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深入推进国家试点。积极支持杭州市、温州市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杭州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养老服务补贴改革等17个试点项目,温州市用1+5“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18个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二是探索实施省级试点。省发改委会同卫生计生委、民政厅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示范点建设、养医结合示范点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实践、以点带面,首批建设单位已经确定。三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启动省内养老服务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指导经济强县一对一结对帮扶29个欠发达地区县,采取设施设备支持、技术管理输出、人员培训交流、人才定向培养等方式,推动各地养老协作、帮扶共建。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培训 培训模式 特色就业培训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总人口256万,辖一县一市一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随州借助于“汉――随――十”汽车走廊和“鄂西生态经济圈”快速发展,形成了汽车机械、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七大产业板块。随州属于湖北省较不发达的地区之一,2013年全市GDP仅661.94亿元,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规模最大且增长最快,增长12.8%,第三产业增长10.5%,第一产业增长4.8%。

一、就业培训服务于本地经济的发展

1.服务随州支柱产业

随着国家对汽车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向欧五标准过渡,小规模企业先后与中国重汽、厦门重工、东风公司等500强企业重组。由于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对劳动力数量需求相对下降,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汽车改装产业需要大量中高级电焊工、维修电工、机器人维修等人才,但此类高级技能人才已由本地的一所技师学院和高职所承担,就业训练中心不必要重复投资实训设备,而且在师资方面也没有优势。为此,就业训练中心开设了服务汽车产业的叉车、汽车装配、AutoCAD等相关工种培训,弥补了本地区初、中级技能培训的空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2.服务随州第三产业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各类服务人员。而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员、企业改制后的4050人员、失地农民不能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使劳动就业人员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人口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此,就业培训中心适时推出餐厅服务员、月嫂、养老护理员等培训,解决了中年妇女的就业困难,缓解了就业矛盾。

二、培训模式对接就业职业能力

就业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培训时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完成实用的工作任务的基本职业素质为重点,尽量采用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形成“以学员为主体、任务教学为手段、生产性实训为载体”的职业能力培训模式。

例如,传统 Word应用教学模式是按启动、退出、新建、保存、汉字输入与修饰、图文混排、打印输出等程序讲解,学员学习后没有成就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针对Word应用设计了输入一首唐诗、制作个人名片、建立家庭收支表等任务,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学员完成任务后会有成就感。

一是对失地农民采取上门服务、与征地企业合作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时将理论学习、情境模拟、就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引导学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是对月嫂、护工、育婴员等进行培训尽量采用集中培训模式。随州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7%,已成为湖北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赡养也由家庭转向社会,急需更多的养老护理人员。为此,就业训练中心在随州地区首创月嫂、护工培训,具备较好的培训条件和过硬的师资队伍。请三级医院妇产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或培训,联合制订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大部分月嫂学员在实训期间就已得到雇主的预约,对随州服务专业培训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对企业需要的叉车、汽车装配等工种培训尽量采用项目引导的一体化模式。

三、就业培训遇到的问题

1.培训内容更新与现实需求不适应

一般情况下,教材内容和应用软件的更新速度远落后于网络的更新。如订购的《劳动合同法》培训教材局限于对法律条款的解释,与现实中的案例没有紧密联系,没有与当地劳动仲裁方面的案例结合。空洞说教吸引不了学员,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设计学员关心的案例来解释各条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一般是介绍Microsoft Office 2007办公软件,而网络上已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3。

2.培训教师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培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国家政策、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更新培训观念和知识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就业。

3.师资队伍人才库需要建立和共享资源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范文第3篇

地处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的江苏省宿迁市,因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转型升级,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然而大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待业人员、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等富余劳动力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基于这一现实,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主动承担社会培训责任,充分发挥学院的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培训规模化、项目精品化、师资专家化、基地新兴化、管理规范化、信息数字化,将学院打造成当地社会培训的“金字招牌”,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优化。

更新理念,培训有制可循

若外来人员到学院培训处找鉴定事宜,负责教务的人员首先热情接待,耐心了解来访者需求,然后将其带到鉴定负责人处,或者帮助其联系到相关人员,服务到位,不互相推诿,且直到来访者满意告别为止一一此为“首问负责制”;

所有来校培训的人员档案、培训安排、培训内容等各类资料都将妥善保存于培训处,并且是长期留存,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将追责相关经办人员,并且直至终身一一此为“责任终身制”;

培训联系人要对自己所联系的业务负责任,并且有义务处理好一切相关事务,如出现证书办理和发放太迟引发培训者不满的情况,培训联系人有义务对投诉进行解释,并详细告知解决方法一一此为“谁联系,谁负责,谁投诉,谁解决”;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开展社会培训的新理念。为不断完善培训机制,该院将社会培训建设提高到制度层面,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了6项工作流程、20项管理制度和培训资料交接18项规定,并实行每日部门例会汇报制度、按周通报督查情况制度、按旬公示任务完成制度和按年绩效考核制度等,从而确保培训有“制”可循,有“制”可依。

为实现社会培训管理的规范化,学院还将培训任务完成情况放在绩效考核的首要位置,把工作执行力作为工作落实的主要抓手,把过程督查作为保证规范的有效手段,把规范培训作为鉴定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每次培训结束后,学员需要根据上课情况填写《学员评教评价表》,考评小组成员填写《课堂教学水平评议表》,培训单位要填写《培训单位反馈意见表》,学员培训结束参加考证,培训处还会对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进行统计,最后培训处根据前几个考核项进行部门综合评价。

正是靠着严谨的制度,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的社会培训成功实现了培训质量零投诉,学员满意率达90%以上。

教培互补,精准对接市场

学院承担的社会培训项目有以学院老牌专业为依托的高端培训,有以省级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特色培训,还有以企业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培训,以及与政府、行业合作的定点培训基地等,皆与地方对不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学院设立社会培训项目的主要依据,而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则是培训项目的有力支撑。

“蓝领精英”是社会培训的高端品牌,依托的是数控类、机电类和汽车类老牌专业。培训项目包括企业内职业(工种),如车工、磨工、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三产服务业职业(工种),如美容师、美发师、眼镜验光员等;建筑等行业企业职业(工种),如砌筑工、混泥土工等;高校及职业院校职业(工种),如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同时,学院还利用政府购买高技能培训成果的政策,深入组织数控车工、维修电工和汽车维修工技师班等培训。两年来,培训高技能人才3000多人。

这些社会培训项目还实行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培训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课程以提升学员技能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员分组互动、合作探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使学员在学习中领悟工作的责任,获得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员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专业建设在为社会培训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社会培训的“反哺”。两年来,学院为提升培训实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大大推进了各个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而通过社会培训,学院全面、客观地把握了社会需求和发展态势,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更趋合理。

此外,学院还充分发挥省级创业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SYB创业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支持公益事业,积极承担宿迁市部分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通过短培、随班就读等方式使512名残疾人掌握了家电维修、电脑、插花、话务员、S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等技能,使他们携技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软硬结合,保障培训质量

学院在培训师资方面坚持“够用、实用”“用人不养人”的原则,根据社会培训的特点,聘请企业、行业、高校等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当教师,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实现了有机结合,建立了一支由50名专家组成的外聘培训师资队伍,以满足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培训需求和各专业相应的考评工作。

“内炼队伍”是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师资队伍的另一种方式。如学院每年制定培训计划,送培训教师参加对应的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培训能力;制定培训教师下企业制度,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使培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的需要,学院还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考评员培训考核及研修工作。

通过“外引内培”形成的社会培训师资格局,是保障培训高质量的“软件”资源,这些师资也把第一手的企业信息带入课堂,把企业岗位需求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各个专业的综合能力。

除师资外,硬件的投入是职业培训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此,学院有步骤地建立有特色、“超一流”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围绕培训改革、技能拓展、项目更新、层次提高等主题,以现代化新型职业特点为依据,以技能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兼具实训教学和社会培训双重功能,将校内教学和延伸培训融为一体,有效提高了校内硬件设备的使用率。

如在校内投入3000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建立了总建筑面积8600余平方米的旅游餐饮住宿培训基地;在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投入200万元建立了家政服务、养老护理、育婴师、月嫂、园林绿化、网络创业六个高标准的培训基地,设备先进,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鉴定。新建成的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可同时供30名学员开展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急救、常见病护理、肢体康复等培训项目。

创新驱动,延展培训功能

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的社会培训工作从服务理念的更新、服务机制的创新、服务内容的拓展、服务主体的多元和服务效益的提升等方面加大服务功能,正逐渐成为助推宿迁地区企业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同时,学院还顺应时展和新一代学员的特点,随机应变,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使得培训方式更加多元化。

借力宿迁市政府在旅游和园林行业率先实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学院在全市推行监察先导、培训提升、鉴定准入、荐业适岗“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资格、资质脱政化改革,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两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达316期次,培训人数29474人次,实现了培训数量上的新突破和培训质量上的新提高,培训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考虑到学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院在培训方式上形成了政府、企业、学院三方联动的培训机制,并且突出情境教育,建立具有宿迁地方特色的基地培训。如利用各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平台建立创业培训基地。在培训规格上,长短结合、拓展层次,既有长期培训班也有短期培训班,灵活机动,同时以高技能、高规格的培训为重心;如企业职工培训采取“送教上门”,高技能培训利用周六、周日“短培”等。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学院采取“下派”和“外挂”等多种形式、多岗位培养锻炼培训师资,搜集企业生产性问题,或派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编制培训计划、编写培训教材等。

学院还积极搭建社会培训的社会资源平台。与北京正保远程教育、北大青鸟等国内知名高端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建筑工程、会计等行业执业资格培训;以培训紧缺工种的技师、高级工等高技能人才为着眼点,在搭建校企合作“立交桥”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对口”职业培训,因地制宜推进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此外,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班设立了职业道德、消防安全、岗位技能等内容,以尊重培训对象和企业的双重意向。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范文第4篇

江苏是我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虽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江苏的居家养老服务依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考察江苏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省内做了一定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其他地区养老服务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江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存在的问题,我国其他地区都或多或少存在。

本次调查在苏南地区苏州与苏北地区盐城选取1000名老年人发放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947份,年龄分布如下:60~69岁363人,70~79岁341人,80岁以上243人。性别分布如下:男性412人,女性535人。文化程度分布如下:不识字168人,小学377人,初中207人,中专(高中)134人,大专及以上61人。月收入状况如下:500元以下38人,500~1000元237人,1000~2000元344人,2000~3000元209人,3000元以上119人。居住状况如下:与老伴一起生活563人,与老伴以及子女一起生活37人,与子女一起生活94人,独居253人。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用深入访谈方法调查居家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如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试加以探讨。

一、江苏居家养老服务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江苏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服务内容少、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高层次需求服务难以提供等诸多问题。

(一)服务内容少

在居家养老中,目前江苏主要由政府出资,采取委托与购买形式,利用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文化等三大类,包括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等“八助”服务。但调查显示,目前所能提供的主要服务还是家政服务,占据绝对比例。其他的服务由于服务人力短缺或者服务人员素质不足,目前还不完善(见表1)。

(二)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

目前在江苏居家养老中,现有服务内容与老年人不断增长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表2能够反映这一问题。上门护理就医的需求人数是536人,实际上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却只有98人。精神慰藉的需求人数是358人,实际上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却只有121人。家电维修的需求人数是241人,实际上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却只有89人。这三项需求与实际供给差距较大。其他的服务类别中也存在一定的供不应求的问题(见表2)。

经过深入访谈得知,之所以出现供需不均衡格局,原因在于“供给端”运行不畅所致。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类别虽然已经展开,但由于人力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多。以护理服务为例,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上门服务这样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手不足,应付常规的医疗服务已是“捉襟见肘”,难以为上门服务开辟更多的空间与提供更多的人手,也难以为老年人倾注更多的关注。

(三)高层次需求服务难以提供

由于诸多因素限制,江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还处在“雪中送炭”阶段,还难以“锦上添花”,老年人一些高层次的需求难以满足,例如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服务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以及生命的尊重,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服务被高度重视,并得以积极开展。但目前在江苏,临终关怀服务在很多地方处于缺失状态,已有的服务也不完善。再例如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关注度很高(排在第二位)。但是目前所开展的精神慰藉服务不但“缺口”很大。而且已有的服务状况也难言乐观。以心理咨询服务而言,大多数为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者都没有什么专业背景,很难真正把握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即便聊天服务也是如此,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工作者也是少之又少。日本的养老服务值得我们借鉴,一些心理咨询以及聊天服务趋于专业化。日本甚至发明了陪聊的机器人,尽管机器人陪聊做法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但日本这种态度与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部分老年人愿意自费购买高层次服务,但因为社区人力的匮乏,他们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我们要兼顾各种类型的老年人。不能因为这部分老年人生活相对富足就忽略了他们的需求,否则我们的养老服务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与“应急性”阶段。

(四)政府补贴范围小以及方式单一

在居家养老中,江苏对一些特殊老年人给予补贴,政府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券,免费提供服务。如苏州对以下七种类型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券:其一,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三无”、“五保”对象、低保和低保边缘孤寡老人。其二,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其三,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重点优抚对象(领取定期抚恤金或者补助金,且无固定收入的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和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其四,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归国华侨。其五,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二无”(无子女、无劳动能力)困难老人。其六,年满7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困难老人。其七,年满70周岁,苏州市范围内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的困难老人。其中介助对象每月补助450元服务券,介护对象每月补助600元服务券。除了对特定老年人补贴外,其他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需要自费购买服务。总体来说,政府补助的范围还比较小。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不足1%。提高受惠老年人群范围,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型,势在必行。

另外,只有450元(介助对象)与600元(介护对象)一种补贴层次,方式过于单一,灵活性显然不足,难以契合老年人的实际。就像低保认定一样,只设置一道“硬杠”,没有考虑老年人健康状况、家庭人口结构等各种因素,科学性难以保证。

(五)老年人满意度较高但“水分”较大

总体而言,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较高,由表3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单从老年人总体满意度来看,89.12%的满意度(“满意”与“基本满意”)相当不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数据与部分老年人的要求水平低有关,很多老年人对服务不是很“挑剔”,造成了满意度较高,其中“水分”较大。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以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维度着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

从年龄维度看,年龄越小的老年人,对服务越不满意。60~69岁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45.46%,选择“基本满意”占35.26%,选择“不满意”占19.28%。70~79岁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6.57%,选择“基本满意”占27.27%,选择“不满意”占6.16%。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75.31%,选择“基本满意”占19.75%,选择“不满意”占4.94%。

从收入维度看,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对服务越不满意。收入500元以下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73.69%,选择“基本满意”占23.68%,选择“不满意”占2.63%。收入500~1000元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8.35%,选择“基本满意”占25.74%,选择“不满意”占5.91%。收入1000~2000元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56.10%,选择“基本满意”占33.14%,选择“不满意”占10.76%。收入2000~3000元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7.46%,选择“基本满意”占25.36%,选择“不满意”占7.18%。收入3000元以上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42.86%,选择“基本满意”占26.89%,选择“不满意”占30.25%。

从文化程度维度看,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服务越不满意。不识字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79.76%,选择“基本满意”占17.86%,选择“不满意”占2.38%。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61.81%,选择“基本满意”占34.48%,选择“不满意”占3.71%。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53.62%,选择“基本满意”占29.47%,选择“不满意”占16.91%。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51.49%,选择“基本满意”占26.87%,选择“不满意”占21.6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选择“满意”占45.90%,选择“基本满意”占19.67%,选择“不满意”占34.43%。

在总体满意度尚可的背后,隐含着年龄越小、收入越高以及文化程度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批低龄化、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收入较高的老年人的出现,必然对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老年人更加富有,文化程度更高,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挑战更为严峻。

从具体服务类别维度分析,也能看到“水分”所在,表4就证实了这一点。满意度比较高的服务是家政服务、购物、送餐等,这些都是层次相对较低的服务类别,也是目前集中开展的服务类别。满意度较低的服务是上门护理就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娱乐服务,是层次相对较高的服务类别,也是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高层次的服务类别相对满意度低,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层次有待提高。

二、江苏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

为改善江苏居家养老的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精细化意义上的机制创新,包括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并细化补贴形式等环节。

(一)加强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非常重要。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并采取很多鼓励措施。经过条分缕析,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如下:首先,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如法国就设置了14种专业文凭和5个等级水平,而且定期调整培训大纲,以适应市场变化。其次,政府和企业为培训人员补贴学费。再次,为改变公众对老年服务人员的歧视,政府鼓励技能培训与高等教育“对接”,相关服务人员完成培训后学历将得到大学承认,并可以转到大学继续深造。第四,政府为福利行业(包括养老服务)设置了一些更高层次的高级职员与管理人员文凭,使从业者职业生涯得到提升,增强行业吸引力,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出路”与“希望”。第五,政府投资建设培训基地,也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培训。民间机构培训首先要获得资质认定,在此基础上,文凭得以承认。

为了更好地改善江苏居家养老服务状况,必须首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服务大军”。其一,强化现有的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以及设置岗位级别等方式,提升素质。其二,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大规模的多样化和高层次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仅仅依靠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着眼未来,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必须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化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充分匹配。必须加大养老服务人才与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在有条件的职业学院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在有条件的专科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由于专业化教育周期长,内容系统,学生可以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民政和卫生部门要为养老服务培训和储备专业化水平的护理人员队伍,在中专、职业学校增设老人护理专业,培养中、高、低档的护理人才。大力开发本地医护学校人才资源,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其三,强化基层的激励保障机制,吸引养老服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下基层并“扎根”基层。优秀的人才培养好了,如果由于机制问题“招不来”或“留不住”,都将造成人才的浪费。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多给居家养老服务一些政策倾斜,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养老服务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福利以及待遇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使他们“留得住”、“流得动”、“扎得下”。当然,也可以结合当前的机构改革,探索给予部分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以使更多的人才“扎根”基层。

(二)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

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时间较长,提供的服务类型较多,而且还实施分类战略。以美国为例,美国养老服务业从保障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综合性、医护性、生活等;从服务方式划分,可分为上门、户外、直接、间接服务等;从时间划分,可分为短期性、长期性、白昼等。而且美国还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从吃饭、交通、医疗,到心理慰藉、健康咨询等都是如此,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德国的社区助老服务包括:做饭、料理家务、饮食起居服务、采购、咨询、探望、陪同外出、出租轮椅、流动图书馆、游览、日间护理、娱乐及康复治疗等。同时也根据老年人的实际状况适当分类,强调按照个人需要与要求设置服务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采取不同的工作手段,解决不同对象的问题。日本的社区服务包括派遣家庭服务员护送老年人看病、料理家务、购物、养护委托、电话咨询以及家庭护理等,而且采取分类模式,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推出不同的服务内容,实施菜单式服务。

江苏目前经济发展迅速,有条件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增加服务内容与细化服务方式。为此,其一,细分服务内容。梳理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适当归类,确定哪些依托市场重点展开,哪些依托志愿者重点展开,哪些依托社会组织重点展开。在梳理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工作,逐步扩大服务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培育载体,以便发挥规模效应,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二,根据市场规律,推出多种服务形式。例如可以推出单项服务与多项服务,可以推出全护、半护、陪护、钟点等多种方式,可以推出包月、包季、包年、会员卡等多种方式。其三,打造“龙头产业”。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适当整合行业资源,积极塑造“龙头产业”,以“连锁加盟”的形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龙头产业”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其可以通过统一管理、统一物流配送、统一人员培训和统一服务规范等方式,有效减少行政管理和运营成本,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获得最恰当的使用和最大化的效益。其四,逐步建立各种不同档次的服务。针对高级档次的比较缺乏的状况,也可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形式,满足这部分老年人需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江苏省对居家养老服务扶持力度逐渐加强。各个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例如采取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多项税费;对于水、电等实行价格双轨制的公共产品,按民用价格标准执行;对于安装、使用电话等有关电信业务,也执行住宅电话资费标准。另外,各个城市还可以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经费补贴。我们认为,在既有基础上,今后政策扶持的几个侧重点应在于:其一,加强用地等环节的扶持政策。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环节是“难点”,今后应强化用地等环节的政策扶持。为此可以打造“一揽子”服务政策,在用地等环节,由民政牵头会集规划、工商等部门,“集中式”处理相关问题,为社会组织与企业提供方便。其二,鼓励社区自办社区托老所,自办提供寄宿制的养老服务,自办养老“日托班”等多种形式,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适当扶持。其三,对于一些邻里互助行为,可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如果邻里确实能够照顾老年人生活,对老年人帮助很大,经当事老人同意,可以把补贴发给邻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又可以不使“好人吃亏”,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有重要意义。

(四)扩大补贴范围并细化补贴形式

养老护理培训计划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为老年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教育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量表对徐汇区5所老年护理医院的3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81.5%的调查对象在校期间学习过老年护理课程;68.8%的调查对象曾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96.9%的调查对象希望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结论 老年护理在校课程需要调整课时,提高实践比例,岗位培训需要增加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

【关键词】老年护理 教育需求 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全球老年人口的1/5[1]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加剧,2009年沪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23.4%,65岁以上人口占17.1%,高于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年龄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2]。因此,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徐汇区5家老年护理医院中护理人员的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为推进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上海市5所老年护理医院32名护理人员。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问卷有效率100%。

1.3 调查内容

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结合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护士一般资料、教育现状、教育需求。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α值取0.05作为检验水准,P值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32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6.8±10.7)岁,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59岁。职称:护士7人(21.9%),护师16人(50%),主管护师 9人(28.1%)。学历:中专12人(37.5%),大专15人(46.9%),本科5人(15.6%)。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年限:1-25年。

2.2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2.2.1 在校教育情况:81.5%的调查对象在校期间学习过老年护理课程(包括职后学历教育),其中23.1%的是通过自学考试,76.9%的是参加函授或夜大。她们普遍认为在校教育对掌握老年护理知识理论及操作技能有帮助,但由于缺少实践的时间,因而知识理解不全面,掌握不牢固。

2.2.2 岗位培训:68.8%的调查对象曾参加过岗位培训,其中77.3%的人员参加过区级及以上的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认为通过培训,对掌握老年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老年护理专业操作技能有帮助,对培训的内容、方法均表示满意。但63.6%的人员认为培训时间太短,课程内容太多,针对性不强。

2.3 老年护理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需求

表1显示了老年护理医院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中96.9%的人员认为对老年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很有必要。其中,对心理护理的相关理论和技巧有100%表示需要,对老年护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有96.9%的人员表示需要。93.8%的人员认为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是为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的需要,96.9%的人员愿意参加老年护理知识培训,并希望通过培训方式获取更多的老年护理知识最新的医疗信息。81.3%的人员希望培训方式是专题讲座。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学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应重视和加强老年医学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人才的教育,尽快为社会准备知识层次较高、理论较为系统的老年护理的人才[3]。

3 讨论

3.1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老龄事业十分关注。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老年护理教育是老年护理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老年护理学陆续被全国多所护理高等院校列为必修课程,部分护理院校正酝酿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护理研究生教育中也设立了老年护理研究方向[4]。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老年护理事业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美国卡罗莱纳洲北方大学护理学院就开设了3年的老年护理课程。2007年,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护理学院与5个老人护理机构进行老年护理教育合作关系的课程研究[5]。

3.2 老年护理知识在校学历教育需得到重视

老年护理教育包括在校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两方面,而当今在校学习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只在临床护理专业中开设了几十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6]。本调查中,老年护理在校学历教育中接受过老年护理教育的占9.4%,毕业后参加继续教育接受过老年护理培训的占84.4%,其中62.5%是护理专业函授(夜大),她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在校学历教育中进一步重视老年护理知识的教育,老年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国内外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加大老年护理师资培训,推进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加强我国护理人员老年护理能力的培养。

3.3 老年护理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关于老年护理在岗位培训方面,本调查中,68.8%的调查对象曾参加过岗位培训,但岗位培训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岗位培训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是被调查者认为岗位培训次数太少,培训时间太短,而且方式单调,内容有限。随着老年护理工作的深入普及,护理人员认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满足老年护理工作的需求。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岗位培训的次数有更多需求,96.9%的调查对象希望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而且希望培训形式多样化,如进行专题讲座后,组织参观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等;希望培训内容增加心理护理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与方法、老年护理的科研方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相关理论、方法等技能。因此,在老年护理教育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制订出系统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及不同专题内容的岗位培训,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老年护理水平的目的。

4 结论

为保证和提高老年护理服务的质量,满足老年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加速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求。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老年护理的发展中,应重视在校学历教育,并有一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在岗位培训方面,应注重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保证老年护理的工作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杨杏英.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护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11):830-831.

[2]徐汇区居民健康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健康报告[R],2010,20.

[3]张雪霞,朱丹.北京地区养老院服务和管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6,20(8):1985-1986.

[4]刘慧,沈军,何红燕.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8(16)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