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医疗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讯)赛迪智库最新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一季度形势分析与走势预测》报告称,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信息化步入智能和移动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100亿元。
该报告分析说,从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物人共享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并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
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65亿元,同比增135%。报告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1100亿元。而随着企业的积极投入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应用领域云计算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赛迪预测,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
报告预测,今后我国信息化发展将呈现几大特点: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领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需求将迅速膨胀。(编选:)
关键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政策建议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智能制造发展宏观分析
1.基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我国需求市场的蓬勃发展,一大批企业的快速跟进,使我国在计算机视觉、中文语音识别和无人驾驶等典型应用方面进入全球前列,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接力式创新的驱动下,万物互联和智能化趋势越发明显,预计2035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千亿件,将快速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近年来在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的突破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始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人工智能在看、听、理解等关键指标上已经媲美甚至赶超人类。在机器识别图像、语音和自然语言等开始广泛应用,类似技术已广泛嵌入呼叫中心、客服系统、智能助手、聊天机器人等产品中。人工智能蕴含着无可估量机遇,各路企业争相涌入布局。从2013年到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资事件从310件增长到1349件,投资额从17亿美元增长到152亿美元,安防、医疗、交通、制造等数据丰富的行业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2.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快速推动,依托用户规模、应用场景、风险资金和科技论文等优势,我国在一些基础技术的应用方面进入全球前列,一大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在智能制造产业各个环节积极布局,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实现弯道刹车提供有利条件。数据资源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素,主要来自用户和联网设备。从用户数看,到2017年底,我国有3.49亿固定宽带用户,是美国的3.5倍,占全球38%。从数据量来看,我国已占全球13%,据高盛报告预测,随着用户数和在线时长增长,这一指标到2020年预计提升至20%—25%。我国有用户规模的先天优势。我国有近4亿的年轻用户,他们对新科技、新产品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广泛的行业分布、多样的用户需求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在这一轮人工智能刚兴起时,国内一批公司深耕计算机视觉技术,目前从算法水准和应用情况看,人脸识别、安防监控等领域已获得全球认可。总体上,智能应用开始进入快速扩展期,我国有望在更多领域形成自身优势。
二、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当前阶段面临的问题
1.芯片产业发展有待提升
高端芯片产业的发展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但是芯片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处于“受制于人”的情况。当前芯片产业关键技术方面美国还是占主导地位,首先,图形处理芯片方面,英伟达、超威和英特尔三强主导市场方向。其次,可编程逻辑阵列芯片方面,赛灵思和英特尔两强主导市场。第三,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方面,谷歌的张量处理芯片(TPU)性能优势明显。目前,由于价格和关键技术的制约我国还处于芯片进口阶段,孙然有部分企业可以进行芯片的定制,但是由于资本投入和商业化推广的弊端还处于初级阶段。
2.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依旧不能形成单独生态体系
人工智能的算法框架依附于国外巨头开源生态体系。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必须降低人工智能产品或应用开发成本,进而吸引世界各地开发者入驻生态。从高盛报告看,谷歌Tensorflow算法框架聚集了6.8万名明星开发者;而百度Pad-dlePaddle平台仅有5330位,不到前者1/10。我国当前大部分都机遇谷歌的基础算法框架进行开发,很难自主建立内生性的生态系统。3.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异常严重智能制造的重要核心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集聚,但是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如全球最大招聘网站领英2017年《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量190万人,其中美国85万人,我国5万人,位列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之后,排第七位。从专业化人员从业时间来看,与美国相比我国专业化从业人员,从业超过十年以上的不足40%,而美国却超过了70%,我国大部分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海外引进,我国在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方面,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方面与美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4.我国关键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后于技术创新的需求
数据开放、隐私管理、算法歧视、网络攻击等方面需要新的监管法规。以智能影像诊断为例,美国2017年采取先上市后批准的模式助推产业创新;我国则按照医疗器械监管,要求经过器械检测、临床评测、器械技术审批、政府发放批文等四个环节,企业反映总耗时30个月,且准入制度、收费模式、医保对接等尚是空白。所以,首先数据开放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排名全球靠后,而在科技巨头之间创建标准统一、跨平台分享的数据生态系统要落后于美国。其次数据隐私管理方面问题,海量数据的采集不可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如何避免滥用是各方关切点。最后是网络攻击问题,防御网络攻击、保障安全是客户最为关心的主要问题。
三、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1.建立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加大产业上下游衔接
我国智能制造虽然全面推广,但是在芯片产业方面还是短板,想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放长战线,做好基础研发工作。我国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做好开放合作的准备,加强学习的强度,缩短学习的周期。避免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浪费,推进强强联合,鼓励走差异化技术路线。优化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的衔接,利用好国内良好的消费市场,产业链相关企业要积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实现商业化应用。
2.建立标准化产业链条平台
积极累计专业化技术成果,虽然我国在机器视觉算法方面也走在全球前列,但没有完整商业化生态体系,要快速构建原生的算法构架和标准化平台。要借鉴PC互联网时代win-dows操作系统主导生态、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主导生态的经验做法,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构筑生态搭建算法框架。政策上支持构建算法构架,兼容多平台应用,抓住机会提升我国基础技术平台的应用和研发水平。并且要建设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为评估算法效能提供评价基准。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商
1.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和服务,从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到推动个人生产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的网络获取任何的服务,物体也赋予了智能化。基本应用大体分为三类:信息识别及位置监控、(环境、物品属性)动态监测类、智能控制类。
物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跨行业的物品信息,通过统一的接日标准和标识标准,集中存储、处理,实现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更广范围的协调处理,让世界变得更有“感知力”,更加“智慧”。
物联网采取集中计算处理和分布式计算处理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同时采用,极大增强了边缘网络的快速反应能力,物体可嵌入智能芯片,让物品“更智能”,反应速度更快,边缘网络的处理能力更强。
物联网自身具备三个特征:(l)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包括:智能控制,信息识别,位置监测和动态监测功能等,在业务上分为垂直应用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垂直应用是针对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开展业务,满足特定的行业和企业要求,例如电力,石油、铁路、公路的企业应用;而行业共性模式是一类行业及其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物流相关领域,医疗相关领域等。虽然目前物联网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但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安全系统等。2009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推出物联网的初级业务,其中包括中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手机购电业务;中国电信的“平安e家”业务;联通的无线环保监测平台等,正在用创新的应用来吸引客户。行业应用在最近的1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扩展智能物流、智能楼宇、金融安防,工业监测、智能交通、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保护、政府工作、食品溯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2.1智能交通
现在各地城市遍布交通摄像头和一些交通情况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连接到交管中心,形成了一张城市交通监控网络,目前的摄像系统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纠察违章行为,可以称为“交通监测传感网”。在此基础上,补充信息处理的软件硬件,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通流量实时分析、预测,建立一种向车辆反馈指挥的体系,诱导、分流车辆,预判和防止交通事故,将会大大改善现有城市交通状况,我们将会在一个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中行车。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2.2智能家庭
“智能化家庭应用”系统依托移动网络、固定电话网、宽带城域网和具有网络计算机功能的家庭生活设备组成的服务系统,采取目前国际先进的西门子技术,由家庭网关,智能化安全防护系统,智能化家庭生活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电视、电脑等组成。它具有安全防护,家庭电器设备管理,家庭娱乐,家庭通信等智能化功能。
2.3医疗保健
医疗健康工作与物联网结合将给国家的医疗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距离市区医院或医疗机构数百公里之外的欠发达社区。结合3G网的移动医疗健康工具无疑是解决农村地区专业医疗人员及医疗设备匾乏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4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分送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不过,食品溯源的定义有多种表示,即:(l)国际标准化组织(1509000/2000)将食品溯源定义为:溯源产品的地点、使用、以及来源的能力;(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食品溯源定义为:鉴别/识别食品如何变化、来自何处、送往何地、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能力:欧盟将食品溯源定义为:在整个食物链全过程中发现和追踪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的饲料或其它原料的可能性。
3.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细分市场有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部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类: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先关心的是低级需求然后才关注高级需求。
智能家居的特点:智能,低碳概念,舒适,实用和个性,因此归为自我实现需求;智能交通的特点:安全,快捷,属于安全需求;远程医疗涉及诊断、监测,属于生理需求;食品溯源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属于安全需求;环境监测涉及环境卫生,健康,属于安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探索人的激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需要发展规律的。这个理论本来是用在人事管理领域的,但是这里用这个分类标识物联网新应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的层次。因为人总是会优先满足底层需求,所以可以分析出各个应用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当个人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物联网服务时,定位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大众需求会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会较快的满足客户,快速实现规模化。从现在的情况看,即使定位于高层需求的智能家居,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是把推广家庭安防作为优先推广的应用。对于企业和组织客户来说,那些能够解决当前问题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用是最需要的,也会是市场接受程度最高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著,梅清豪译,《Marketing Management》(Eleventh Edition),中文名称《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A股中,思创医惠(300078)参股的杭州认知加速推进全球顶级人工智能IBMWatson在华落地;卫宁健康(300253)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从事医疗大数据 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久远银海(002777)去年定增募资投向智能医疗相关项目;浪潮信息(000977)在国内人工智能计算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60%。
【官方表示:中国国家公园将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中国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13日就《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解读。该负责人指出,国家公园比一般的自然保护地更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典型性,面积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保护更严格。
【中期协:明年将首度开始期货全行业综合压力测试】据新华社报道,13日,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公司压力测试指引(试行)》,并表示在2018年初组织开展首次年度综合压力测试工作,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以确保期货市场稳定运行。
【财政部公布十月收支 卖地收入连续增幅30%以上】财政部数据显示,1-10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3152亿元,同比增长31.6%。
【中金:华能国际和中煤能源有望被纳入沪深300指数】中金分析师王汉锋等报告称,浙商证券、广州港、欧派家居也在可能被纳入沪深300指数的备选个股之列。
保监会: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保险业姓保”,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
眼下,可穿戴市场一片繁荣景象,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最新公布的市场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突破1140万台,几乎是2014年同期(380万)的三倍。
但是,近期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称,约1/3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会在购买6个月内停止使用。产品销量大幅增长预示可穿戴市场的巨大潜力,而用户活跃度与产品粘性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持续盈利增长点。看似繁荣的可穿戴市场的背后,其实隐忧重重。
可穿戴市场:“大风起兮,猪飞扬”
雷军用“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来形容“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当下“智能+”时代的风口已至,智能汽车、智能自行车、人工智能等领域深有百花齐放之势,智能设备全面爆发的时代已然临近。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亦乘风而上,作为“智能+”风口上的猪,可穿戴市场已然起飞。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零部件的能耗降低、低功耗蓝牙等无线标准的推出,可穿戴设备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最新公布的市场报告,可穿戴设备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呈现稳步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突破1140万台,几乎是2014年同期(380万)的三倍。
销量上的巨增预示可穿戴市场的火爆,而行业巨头的发力才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6月19日,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上涨48.4%,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400亿元人民币。Fibit的上市点燃了可穿戴市场,其对可穿戴市场的强大辐射作用不容小觑。Fibit作为可穿戴领域第一个成功上市的公司,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到可穿戴大军的行列,随之而来的是可穿戴设备受众更广泛、资本市场纷纷涌入。
在国内,可穿戴市场的也愈来愈热。根据iiMedia Research的指数,今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169.2%,达到3500万。去年7月,小米手环上市,截止到6月30日,小米手环总销售量突破600万,一跃成为全球手环销售量第二的互联网公司。此外,一些中小CP也不容小觑,比如拿到B轮融资的咕咚手环,运动领域滕海视阳(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的九安医疗、宝莱特等。
此外,三星、苹果、Pebble的智能手表也加速了可穿戴市场的发展。依据IDC报告,三星在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60万,是惟一一家进入前五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生产商。Pebble在2014年销售了70万块智能手表(预计今年为80万),虽然销售数量远不及手环类可穿戴设备,但作为智能手表,这个销售业绩亦不是小数目。
Apple Watch作为苹果推出的首款可穿戴产品,其刚问世就受到极大追捧,Apple Watch上市首日预定量愈百万,远远超过预订量超过Android手表的全年销量。虽然Apple Watch后续的表现让人失望,但是,从Apple Watch首日面世的市场反映也可以看出,用户对于智能手表的期待还是很高,也就是说,如果能把产品做的更好,可穿戴市场非常广阔。
总之,随着巨头厂商和资本市场的涌入,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四道坎
从市场角度上看,可穿戴领域颇热,但是从发展潜力来看,可穿戴市场前景堪忧。可穿戴市场要爆发,还需要迈过四道坎:
第一,产品弊端
近日,在一项1900万Fitbit注册用户数调查中发现,只有950万是活跃的,也就是说,用户购买Fibit智能手环后,有50%的用户很少使用甚至停止使用。而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粘性差缘于产品本身的诸多弊端。
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的弊端颇多。比如功能少、功能缺乏创意、界面与操作体验差、连接手机麻烦、电池续航差等产品弊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电池续航。传统消费者习惯数年更换一次电池,变为数日更换一次,必然会难以适应。目前智能手表一般为数百毫安,然而池容量太小又会使电池续航能力更低。
而且,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不尽人意。目前来看,穿戴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够丰富,市面上所能购买到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还只能局限在拍照、导航、查看天气、辅助社交、协助监测健康信息及辅助运动方面。另外,可穿戴设备一般都需靠其他智能设备才能实现其产品功能,并不能够真正独立作为一款设备使用,连接手机比较麻烦。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常规条件下冰与水的密度比一般是9:10,即冰浮在水上,有9/10在水下部分,只有1/10的显露在水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冰山效应”。产品硬件上的弊端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很小部分,而软件与大数据的缺陷才是可可穿戴设备的深层次的核心问题。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能告诉人们“真正”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手环可以看出心率,但是普通用户想要知道的不止是心率,他想要的是身体状况到底如何,比如睡眠质量、血压等,以及以后该如何调理。然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大数据层面的应用,缺少软件与数据的支持,而可穿戴设备更像是个硬件玩具而已。
第二,缺乏现象级产品
前文提到,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在未来应用方向上看,医疗保健、信息娱乐、健身运动类需求将成为最大亮点。
然而,面对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还未有一款真正引爆消费者的产品,缺乏颠覆性的产品说明行业的爆点远远未到。颠覆性产品对于市场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以苹果手机为例,2010年,iPhone 4的横空出世引爆了智能手机领域,之后苹果也被作为一个标准,当苹果建立起一套体系后,整个行业也就有了模仿对象,随后开启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其实,这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现象级产品才能引爆市场。
反观可穿戴市场,几乎是先有市场未见现象级产品的状态。野村证券中国电信(微博)研究分析师黄乐平表示“相关厂商只有推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产品,才有可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而目前大家都还在摸索,就看接下来到底能否推出特殊的产品。”
第三,个人信息安全
今年以来,随着Apple Watch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可穿戴,它们大都具有健康追踪的功能。然而很多人对健康追踪得来的数据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体数据会被黑客窃取利用。
Healthline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使用健康设备或与健康相关的移动应用的人群中,将近有一半的人担心他们的数据会被盗窃。在2014年,保守估计全球售出2100万个可穿戴设备。此外,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全球总销量将上升到1.5亿个。虽然消费者似乎喜欢可穿戴技术,但很多现在在使用健康类设备的人担心他们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当今时代,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逐渐凸显。黑客攻击个人手机,盗取银行卡账号密码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智能可穿戴设人们随身佩戴的,全天24小时的跟踪信息全然于此,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Healthline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可穿戴设备用户或者使用相关移动应用的人担心黑客可能会盗取他们的个人健康信息。
第四,变现模式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产品本身的营销获利,但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大有不同,可穿戴设备更依赖于后续的变现模式。
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不止停留在硬件上,当达到一定用户规模后,通过数据分析和运用,实现流量变现才是最终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解决了前端用户需求问题,后端的商业模式设计也至关重要。
无论是硬件+客户端,还是纯硬件模式,可穿戴品牌商都加入了云平台,即用户在可穿戴设备上交互产生的数据都将传入云端,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世纪佳缘一直专注婚介市场,用户一旦牵手成功便从平台上流失,而通过智能手环,则可以将这部分用户留存,进入婚恋市场。具体来讲,世纪佳缘设计的模式为,通过传统的婚介模式服务单身用户,然后通过智能手环跟踪牵手成功的用户,获取相关数据,进而实现推送比如婚庆等产品,由此打通婚介、婚恋和婚庆整个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