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快产快销、热门剧的播放量动辄数亿次……拥有超大流量的“网剧世界”在不断创造纪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品良莠不齐的问题。伴随着数字爆发式的增长,网络剧如何拿出更多直抵人心的作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来对网络剧内容与品质加强管理和监督,平台自审力度增强,原创能力也随之进一步提升。在爱奇艺平台播出的网络剧《寻人大师》开始尝试将“向家暴说不”“抗战老兵的牵挂”“关爱走失儿童”“打拐”等社会热点融入网剧单元,几乎每集都有触动网友的泪点与“燃点”,“贴地而行”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年轻网络观众对于当下社会现实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以文艺的方式探讨现实问题

中国网剧能否多些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以文艺的方式探讨当下社会严肃的现实问题。”《寻人大师》从开篇就不走寻常路,看似不搭界的五人组被一条看不见的线索牵引,在经历种种“奇遇”后组成寻人社,开启一段奇妙的寻人之旅。第二季播出的“亲爱的老兵”单元,以一段跨越70年寻找战友的故事为载体,将老兵这个特殊群体呈现在年轻一代观众面前。有网友留言,“寻找老兵”不仅是“寻人”,更是寻找一种精神,这是以往网剧播出过程中极少见的。

该剧一则亲情版预告片也别具现实主义关怀。短短数分钟,以艺术写实风格瞄准“打拐”这一社会热点,开启公益寻人。这些观众在社会新闻中经常看到的话题,巧妙地融入网络作品中。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协会有关专家表示,与那些荧屏“虚无主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广受欢迎的网剧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不再一味追求流量和话题,平台和创作者逐渐承担起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引导的责任,这是网剧市场的积极进步。

走心才能打动人心

《2016中国视频行业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全球第三大视频付费市场。在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下,目前视频网站更加注重内容生产。

“文艺工作者理应关注、记录、反思时代的现状,反映社会进步、表达时代的精神,为观众带去更多的文化营养。”《寻人大师》总制片人余海燕女士说,这部剧的故事素材大多来源于网络热点,主要事件是“寻人”,希望观众能跳出虚拟世界,直面现实。在娱乐之余,收获爱和感动。

“二次元”和网络环境下的奇葩寻人组合只是这部影视作品的外壳。当不同身份的寻人者开始抽丝剥茧,探讨“打拐”、“讨薪”等现实问题,不少观众在弹幕留言中感叹:“拍与情怀有关系的东西,确实是走心了!”

线上播剧,线下互动。在“打拐”和“走失儿童”话题上线后,相关公益爱心活动也随即展开,助力寻找走失儿童。《寻人大师》出品方海棠果影业出品人王皓表示了“寻人初心”的可贵:尝试更多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让《寻人大师》的精神内核得到更多传播。

从“爆发”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日前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视频是唯一快速增长的网络娱乐类应用。以网络剧、网络电影为代表的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创作生产高速增长,印证了网络视听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中国网络电视剧近年来增长迅猛,资本投入也不断涌入。如何拿出更多直抵人心的作品,走出“看脸经济”误区?《寻人大师》剧中提出的“寻人、寻己和寻心”,其实也是影视生产者亟待深思和行动的。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一、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始终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主要着力点。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关键是兼顾各方意愿,寻求最大公约数。二、优选工作方式方法。优选工作方式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用最适宜的手段达到最恰当的效果。用传统媒体表达更权威、更可信就用传统媒体,用新媒体表达更好、更方便就用新媒体。三、讲究时度效。掌握工作主动权需要讲究时度效,优选方式方法是为了追求时度效。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要从时度效出发,从时度效着力,达到时度效目的。要讲究先后之序,快慢之用。四、准确认识“你我他”的关系。社会在发展,受众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正确认识“你我他”的关系,尽量尊重每一位受众,不能搞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空洞说教。(殷陆君于《 人民日报 》2016/11/23)

新形势下电视品牌栏目的

三大经营战略

一、与全网平台达成互利合作。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全网平台的经济价值首先在于渠道最大化整合带来用户规模最大化。如果暂时难以构建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网平台,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经营策略,就是尽快与全网平台达成互利合作,尽早分享并共同拓展全网平台,把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全网竞争优势。二、与小微内容创新群体共生共荣。小微力量支撑下的内容创新,正在成为新媒体内容为王的“长尾”。这是网络自媒体发展进入成熟期的必然趋势,那就是在技术性和市场性的“长尾”中,加入内容创新的“长尾”,带来下一次互联网媒体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作为电视品牌栏目的可持续经营策略,现阶段更需要的是在社交平台或智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与小微内容创新群体的直接融合。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发挥出与全网平台战略合作的潜在优势。三、成为内容定制服务的开拓者。享有了全网平台,拥有了广大小微内容创新群体的支持与合作,才有可能面向全社会提供内容产品的定制化服务,以有效提升电视品牌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和产业增值力。电视品牌栏目在新形势下能否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能否更好地满足每一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真正的定制化服务产品(据周 笑于《电视研究》2016年第11期)。

广播电视自主创新需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自主创新不是无原则的想象和无限的拔高,而是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这个根本,不跟风,不模仿,保证自主创新始终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二是履行社会责任。有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和担当,通过自主创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三是坚守文化品格。广播电视节目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寻找生长基点、汲取发展养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四是坚决反对唯收听收视率。自主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繁荣发展,要自主研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用优秀的作品引导人。五是借鉴先进经验。倡导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把创新的“脚”踩在中国大地上,借鉴吸收国外节目中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我所用,通过本土化融入与观众形成共鸣。六是扎根人民生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中挖掘更多素材。七是整合优势资源。要与社会上实力强大的民营机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激发自主创新的内生活力,但同时要避免广播电视自身制作力量的空壳化。八是加强媒体融合传播。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充分利用新型媒体的技术优势和手段。(据李腾林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1期)

缺少受众参与的媒体难以“转身”

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体融合的发展推进,受众参与新闻有了新的方式、手段,互动性成为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受众生产内容,受众参与传播,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和角色发生了变化。对受众参与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媒体更全面地认识受众,了解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动与融合。受众参与是媒体将来发展的大方向。针对受众参与这一大趋势,媒体人起码要树立三种意识:认同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首先,要学会认同。媒体格局的“革命式”变化是很多传统媒体人没有想到的,当新事物到来并形成气势的时候,我们要努力认同它,因为它代表了发展的大方向。这个方面,最需要改变的是媒体人传统的“庙堂式”思维,要学会尽量把“江湖式”思维作为重要方式之一。其次,要树立参与意识。最后是创新意识。现在的媒体格局能维持多长时间,当然也无人知道。但这里有两句话是真理,一是适者生存,二是创新者掌握“风口”。在今天的媒介技术革命大潮下,在受众已经习惯新型的媒介文化――参与式文化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还用老办法、老套路做新闻,就会同他们渐行渐远。缺少受众参与的媒体难以“变现”,难以“转身”。(据赵国华于《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下)

总理指令:

国家信息化先破政府信息“孤岛”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会议确定的规划重点,首先便是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国家数据资源体系,打通各部门信息系统,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总理明确说,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给企业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信息孤岛要坚决打通,起码政府系统不应再有。(消息来源:《第一财经》)

“备案通知”出台

网络视听告别“野蛮生长”

“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已经将工作重点从原来的偏机构、偏平台、偏业务形态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网络视听平台、内容管理并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在2016年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上说。随着《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的出台,曾经野蛮生长的网络视听内容,终于迎来了备案登记制。《通知》宣布,所有视频网站的网络大电影、网剧、网络综艺等网络视听内容,实行备案登记制度,都须填写重点网络原创节目信息登记表,报送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备案。《通知》还规定,政治、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统战、民族、司法、公安、医疗卫生等重大题材和特殊题材,需由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审核。(消息来源:《北京日报》)

国际纪录片节

首设“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日前在广州开幕。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参展参评,让这个有13年历史的国际纪录片节在征片数量和覆盖范围保持亚洲同类节展首位。据悉,这些征集的纪录片中,有200多部曾在国内外影展获奖、入围或参展记录,作品多数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美国等拥有悠久电影或纪录片传统的国家和地区。最终入围纪录片节“金红棉”奖的影片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国内首个引进方案预售国际模式的节展,广州纪录片节已成功促成120多个国内外纪录片方案获得投融资及播映机会,其中包括《归途列车》《千锤百炼》《我的诗篇》等知名纪录片。(消息来源:新华社)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5.14亿

94.9%用户用手机看视频

日前,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在四川成都《2016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与2015年相比,网络视频用户增长1000万人。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看,94.9%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收看视频节目,比去年增加了18.2个百分点,台式电脑的使用率为54.1%。这次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调查显示,电影、内地电视剧、综艺、新闻资讯节目是网络视频用户最爱看的节目类型。在问卷调查中,81.1%的网络视频用户过去半年内经常在视频网站看电影,68.5%的用户经常在网站上收看综艺节目。(消息来源:《光明日报》)

财经观察:

通信企业进军传媒业或成未来趋势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日前宣布,将斥资854亿美元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时代华纳公司。该并购案如果获批,将成为年内全美最大并购案。华尔街专家认为,未来信息发展将以内容为王,一家既拥有“内容”又拥有“渠道”的公司才会占领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因此,通信企业并购传媒公司可能是一大发展趋势。分析师表示,AT&T当前一大重要收入来源仍是无线电话业务,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例如微信等便利应用的出现,无线电话未来前景岌岌可危,整个通信行业都面临江河日下的窘迫局面。这时,旗下拥有大量知名电视频道和电影制片公司的时代华纳就成为AT&T的最佳选择。(消息来源:新华社)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 VR影视 媒体融合 电视融媒体产业

2016年被很多中国人称为“VR元年”。目之所及,一种类似头盔眼罩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设备,频频出现在各类新科技产品展示会上。乐视、小米、腾讯、百度、暴风、优酷土豆等互联网公司,海信、创维、TCL等电视设备生产厂商,芒果TV、BesTV、华数传媒等广电新媒体公司,这些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相关企业纷纷将VR发展计划提上日程,VR设备制造和VR内容生产风生水起。

VR究竟是什么?VR将给电视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这些变化和影响会颠覆电视行业吗?要想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VR的基本概念开始,厘清VR跟电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VR的基本概念与行业发展状况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也称人工环境。具体定义是指:“利用电脑或其他智能计算设备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历其境一般”。①VR工作原理是用头盔或眼罩等设备阻断人眼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同时通过实时渲染的画面,营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的世界。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用户沉浸在特定的视听空间内,将传统的平面显示方式全息化、立体化,提升用户视听体验。VR技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如“VR游戏”“VR影视”“VR演艺”“VR直播”“VR旅游”“VR教育”“VR社交”等。

艾瑞咨询的《2016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研究报告》中对VR行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1.概念萌芽期(1935-1961)。1935年,小说家Stanley. Weinbaum在其小说中描述了一款VR眼镜,以眼镜为基础,包括视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概念,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率先提出虚拟现实概念的作品。2.研发与军用阶段(1962-1993)。1962年,名为Sensorama的虚拟现实原型机被Morton Heilig研发出来,后来被用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模拟飞行训练。这一阶段的VR技术仍仅限于研究阶段,并没有生产出能交付到使用者手上的产品。3.产品迭代初期(1994-2015)。从1994年起,日本游戏公司Sega和任天堂分别针对游戏产业陆续推出Sega VR-1和Virtual Boy等产品,当时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因为设备成本高,内容应用水平一般,最终普及率不高。4.产品成型爆发期(2016起)。随着Oculus、HTC、索尼等一线大厂多年的付出和努力,VR产品在2016年迎来了一次大爆发。这一阶段的产品拥有更亲民的定价,更强大的内容体验与交互手段,辅以强大的资本支持与市场推广,整个VR行业正式进入爆发成长期。②

国内VR产品市场状况如何?笔者登陆京东手机APP,以“VR”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如下:“VR眼镜”约2969件,“VR头盔”约1647件,“VR BOX”约521件,“VR眼镜电脑”约225件,“VR游戏”约1264件,“VR3D眼镜”约2183件。按照销量排行前几位的产品主要是“暴风魔镜”“MOKE手机VR魔镜”“天力星头戴式智能3D视频眼镜”“TBM智能眼镜”“三星Gear VR3代Oculus智能虚拟现实眼镜”等,价格从几十元到1950元不等。按照价格从高到低排行,可以发现京东VR产品中价格最高的是“全球购Oculus Rift CV1虚拟现实3D VR眼镜”,价格为13999元,其他还有“全球购HTC vive虚拟现实3D VR眼镜”,价格为10888元,“Tralean 3D虚拟现实眼镜”,价格为5380元,“华配虚拟现实3D眼镜”,价格为5299元等等。打开这些VR产品的商品介绍可以看到,其主要的功能和应用为:“3D影院随时看”“巨幕荧幕痛快看”“海量资源免费看”“全景视频身临其境”“360度全景更刺激”“沉浸式游戏体验”等。由此可见,目前在国内热销的VR设备主要是“VR眼镜”,其主要功能和应用是“VR影视”。

“VR影视”体验及其对电视行业影响的辨析

2016年5月,暴风科技推出“VR电视”概念,让用户体验“从电视上欣赏到全景VR影片”的应用功能。有人惊呼:“这是暴风科技对电视行业的一场颠覆,普通电视即将终结!”但也有人认为VR电视的提出更像是对智能电视的补充,暴风科技只是充当了将VR资源从手机、PC移动到电视上的搬运工角色,“称VR电视将颠覆彩电行业则有些言过其实”。③究其实质,所谓“VR电视”只是“VR眼镜”的一种“VR+TV”的新概念表达,实际上是VR技术在影视内容观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也就是如前所述的“VR影视”。

“VR影视”究竟会对电视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体验了一款售价约25美元的VR眼镜产品“VR CASE RK3PLUS”。这种VR设备在眼罩了内置了一副类似于3D的眼镜,眼镜前方盒子里是可以从侧面抽取出来的塑料卡槽,使用时将智能手机固定在卡槽内放回盒子中,这时就形成了一个手机屏幕作为大荧幕,用户通过眼镜观看手机屏幕的“与外部隔绝的封闭空间”。在WiFi环境下,笔者打开事先下载在手机里的APP“BesTV影院VR”,点击图标进入,带上眼镜,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可以看到紫色和蓝色相间的星空,转动头部,可以看到类似于IMAX球幕电影的360度全景的浩瀚星空,屏幕中间是两行类似电影海报的节目图标,下面的导航栏有“推荐”“高清”“全景”“3D”。屏幕上有一个类似于激光笔投射出的小红圈,这个小红圈相当于电脑的鼠标,可以转动头部将这个小红圈放置在想要打开的导航栏或节目海报上,“VR影视”即可实现相应的操作和播放。笔者体验了“全景”栏目中的一个“极限挑战”演播室内容片段,给人的观感是仿佛置身演播室之中,看人物说话时可以左右转动头部不断扩展画框展现的范围,看看周边的景物,抬头观望还可以看到演播室顶部的灯光设备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360度的即视感。笔者也体验了“3D”栏目中的《丁丁历险记》电影片段,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球幕电影。客观地讲,“VR影视”有其新奇之处,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私人的球幕和全景的电影院。但是,摘下眼罩设备后的一阵阵眩晕和不舒适感,容易使人对刚刚感受到的视觉奇观所带来的新鲜感大打折扣。笔者认为,“VR影视”的视觉奇观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但不可能完全替代电视行业。同时,VR设备的技术改进和用户体验仍任重而道远。

具体而言,“VR影视”类似于一种私人的球幕电影院,充其量只是影视业的一种补充。这是因为,相对于“客厅电视”这种家庭式的信息娱乐观赏行为,带上头盔或眼罩的“个人式”观赏只能起到一种补充作用,很难想象一家人各自带上“VR眼镜”在同一空间各自观赏影视内容的场面会出现。即使对于独居的个人用户而言,完全使用“VR影视”替代传统电视、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的现象,也不可能大量出现。原因是一方面现有的VR内容有限,难以全面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另一方面目前“VR影视”的用户体验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那么,“VR影视”对于电视业创新发展有何促进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VR影视”内容的匮乏为传统电视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电视行业在内容生产方面优势明显,“VR影视”内容的实质是利用VR技术设备生产的新型影视内容,类似于3D电视节目和360度全景电视节目。这为传统电视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二是“VR影视”设备制造将成为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新的增长空间。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传统电视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以“互联网+电视”为载体,以“视频”为核心,形成了电视机构、电信公司、互联网企业、硬件设备厂商等跨界竞争的“电视融媒体产业”。“VR影视”的相关内容生产和接收设备,市场潜力巨大。

“VR影视”将成为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新的增长空间

电视融媒体产业扩展了传统电视产业的范围,在原有传统电视产业基础上延伸向网络视频产业、智能终端设备等视听新媒体领域。“VR影视”的内容生产和设备制造将为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空间。

首先,“VR影视”能有效激发智能手机潜能,这是其对于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视频观赏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电视新媒体形态,伴随3G、4G和WiFi等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用手机“追剧”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智能手机+电视”形态的产业价值,虽然曾经做出“视频电商”等多种努力,却一直停留在“贴片广告”的盈利模式阶段,其产业带动效应迟迟没有得到体现。“VR影视”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状况。由于现有的“VR眼镜”大多数是如前所述的与智能手机结合使用形式,智能手机起到了“荧幕”作用,这种捆绑组合的“私人球幕影院”模式,有效激发了智能手机的潜能。在智能手机用户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VR眼镜”与智能手机的组合,成为开启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新的经济空间的金钥匙。

其次,“VR影视”设备制造市场前景广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6.20亿,其中手机网络视频用户4.05亿。④在这样大的手机网络视频用户基础上,如果有1%的用户购买使用“VR眼镜”,其市场需求量将达400万,以每部与智能手机配套使用的VR设备价格100元计算,其市场规模大约4亿元。当然,这是按照较低市场价格和可能购买人数的一种估算,其结果并不准确。同时,“VR影视”制作设备也未加计算。按照艾瑞咨询《2016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研究报告》的预计和估算: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人数将达6.25亿,中国MOBILE VR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20万台,用户人数将增至135万人。⑤此外,光线传媒等传媒机构还将目光投向“VR影视”内容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推广,其VR生态布局包含VR内容制作工具提供商七维科技、视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当虹科技、VR内容平台先看网络院线以及旗下的VR终端Dream VR等。⑥可以预见,“VR影视”内容生产设备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以及VR接收设备的制造将为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三,“VR影视”内容生产竞争大幕开启。2016年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角逐各方纷纷其VR战略:一、优酷VR平台战略,宣称要“从内容切入,力推产业前行”。优酷表示,将三大VR产品线,为5.8亿多屏用户提供触手可及的VR体验,并与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一年内打造3000万VR全景用户。截至目前,优酷已经和80%国内顶级VR内容制作团队签约,并拥有50多家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并预计年产1000条优质海外自制合制视频。⑦二、微鲸科技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10亿元制作1万小时精品VR内容”。微鲸科技将凭借自主研发的VR摄像机及VR头显,成立10亿元VR创新产业基金,创建千人极客创新团队,打造包含游戏、综艺、直播、全景短片、纪录片以及微电影的1万小时VR精品内容,以及两年内突破现有技术局限,制作出标准VR电影和电视剧产品。⑧三、“VR+广电”生态模式在国内启动。广电机构发力“VR影视”具体表现在⑨:广电上市公司东方明珠BesTV APP启航版,表示要做“VR视频的领跑者”;湖南芒果TV《我是歌手》VR专区全平台正式上线,全角度展示《歌手4》赛程;佳创视讯与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合作签订《“虚拟现实+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我国VR产业的标准化制定。

结语

虚拟现实(VR)技术炙手可热,各种应用层出不穷。笔者认为,“VR影视”是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对电视业影响问题辨析最为切近的应用形态,因此以“VR影视”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探讨。这并不意味着,VR技术的应用仅仅只有“VR影视”。如前所述,目前VR技术应用广泛,如“VR游戏”“VR演艺”“VR旅游”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再考虑到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和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因此,在考虑到“虚拟现实(VR)”这一热门概念对于电视业影响时,笔者抽取了其与电视行业最为接近的“VR影视”技术应用形态加以讨论,以择其要,特此说明。

综上所述,“VR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够带给用户“私人球幕电影”般的奇幻感觉,具有较强的用户吸引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在或已经成为人们观赏影视节目的有益的配给形式。“VR影视”的内容匮乏及用户体验的不舒适感,需要VR内容产业的进一步研发和VR技术的改良和改进。“VR影视”内容生产制作设备和接收硬件设备制造将为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带来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BXW009】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注释:①②⑤艾瑞咨询:《2016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研究报告》,第3、7、14页。

③李绍增:《VR电视“新概念”:谁的终结 谁的开始》,中国家电网,2016/05/10。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6年1月,第53页。

⑥金永辉:《ITTC走进光线传媒 推进VR与广电结合》,IT168网站,2016/05/13。

⑦韩元佳:《优酷VR平台战略 从内容切入力推产业前行》,《北京晨报》,2015/05/13。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短剧;传播特色;短视频;风险

2018年,一部现代搞笑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成功出圈。这部短剧共48集,但每集时长都限制在3分钟左右,讲述发生在女主角身上的不同主题的故事,上线3天后就取得了豆瓣评分8.5的好成绩,位列爱奇艺剧集热度榜第一名。这种介于网络剧与短视频之间的微短剧近两年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引发了视频领域的广泛关注。头部短视频平台、综合视频平台、影视制作公司、网文孵化平台等纷纷加入到对微短剧产业的竞争中,试图凭借自身优势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短视频进军影视圈:微短剧的兴起

2020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这种微短剧具有影视剧节目的形态,剧情完整且节奏快,采用较为专业的摄制手法,整体上偏向娱乐风和快餐风。目前微短剧已经发展出悬疑、喜剧、甜宠和都市在内的多种题材,类型化特征明显。2019年快手开通官方号“快手小剧场”,专门平台上火爆的微短剧。根据快手的数据,2020年快手小剧场收录短剧超20000部,其中有2500余部播放量破亿①。2021年,抖音提出重点发展微短剧的战略,推出首部作品《做梦吧!晶晶》。与此同时,在用户留存方面相对较弱的综合视频网站也注意到微短剧的价值,推出了系列爆款微短剧,如腾讯的改编自同名动漫的《通灵妃》、优酷播出的科幻悬疑剧《咸鱼先生,Rose小姐之彗星来了》。微短剧的出现,实现了短视频与影视剧两个行业的跨界融合。微短剧既是短视频进军影视圈的途径,也是影视剧适应碎片化时代的生存法则。它不仅具备短视频碎片化、移动化的特征,还融合了影视剧主题明确和制作手法专业的优势,改变了以往短视频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粗放式生产及长视频台词注水、剧情拖沓等问题,满足了受众看剧的多元化需求。

二、微短剧的传播特色

微短剧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且没有展现出引爆互联网的态势。但微短剧能在短视频行业较为饱和的状态下开辟出一条跨界融合的路径,使一系列作品成功出圈,足以证明其发展优势和潜力。

(一)专业团队摄制:呈现影视化观看效果

短视频能在互联网开启一个新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低门槛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然而低准入门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参差不齐、粗制滥造的问题。相较而言,微短剧在制作上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准,出品方主要是具备专业制作能力的视频平台和影视机构。导演王淑志说过,“微短剧在制作流程与人员配置上更靠近电视剧”,参与摄制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有网剧和电视剧拍摄的经验②。从微短剧的剧本撰写与角色选择,到拍摄过程中的服道化、灯光摄影和镜头运用,再到后期的剪辑、配音等环节,都体现出专业水准。比如凭借有趣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成功出圈的《做梦吧!晶晶》,由抖音联合真乐道文化等专业影视机构共同打造。导演胡国瀚和编剧王瑶都有多部影视作品的执导经验,主演金靖、张雨剑、陈赫等都是专业的影视剧演员。这种对标影视剧制作的标准让这部微短剧呈现出影视化、精品化的视觉效果。

(二)时长短节奏快:符合观众碎片化需求

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使用率为88.3%;在网络视频用户中有28.2%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其中39.6%的00后选择倍速观看③。可见,公众对于碎片化、轻量化视频的需求庞大。在某种程度上,微短剧的出现是“一种市场需求倒逼下的产物”④。从内容体量上来说,微短剧短小精悍,剧情紧密,节奏把控到位,单集微短剧一般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看完。为缩短时长和体量,在剧情设置上,微短剧不会发展过多支线剧情,通常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重点围绕主角来展开故事叙述;在剪辑上,镜头转换较快、过渡衔接的镜头很少。这样也能有效避免传统长视频支线多、剧情拖沓的问题。比如穿越甜宠剧《这个男主有点冷》,全剧只围绕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展开,在几十分钟内汇集了一见钟情、追妻火葬场、生离死别等经典桥段,剧情跳转很快,丝毫不拖泥带水。在《通灵妃》播出后也因为单集时长短,被许多观众在弹幕中戏称“打字要快点,不然还没打完剧就播完了”“出门丢垃圾的工夫一集就播完了”。

(三)竖屏播放为主:增强沉浸感与灵活性

随着媒介形式的变迁,内容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变革。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人们适应了竖屏浏览的模式。根据MOVRMobile的报告,智能手机用户有94%的时间将手机竖版持握而非横版⑤。可以说,短视频的出现契合了观众竖屏观看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微短剧也延续了这种风格,以竖屏模式为主。这种竖屏传播的微短剧也被称作竖屏剧。相较于长剧集为展现完整画面和复杂情节所采用的横屏形式,竖屏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更多地描绘人和人的关系及情感诉求”⑥。一方面,竖屏对人有一种自然的拉长效果,更能体现演员的良好形象,在视觉上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更具沉浸感和交流感。另一方面,竖屏模式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频繁切换屏幕方向,让观众看剧的过程更流畅。目前上线的微短剧大多采用竖屏模式。除了“抖快微”等短视频平台的天然的竖屏剧,综合视频网站中已上线的微短剧也是竖屏模式居多,如《通灵妃》《如梦令》《恭喜发财》等。在众多平台的布局下,以竖屏传播模式为主的微短剧在影视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四)制作成本较低:减轻生产压力,推动行业发展

微短剧的“微”不仅体现在传播形态和内容体量上,还体现在制作成本上。快餐式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了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不会太高。而且在2020年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资本压力剧增,制作低成本和小规模的作品成为影视行业的普遍选择⑦,客观上推动了低成本、短周期的微短剧行业发展。比如,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微短剧纳入监管后,重点网络微短剧在备案过审时原则上只需5个工作日即可获得规划备案号,审核时间被大大缩短,为微短剧上线和排播节约了许多时间。编剧葛震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部8分钟的短剧一般20天左右完成初稿,40到60天内可以完成整个剧本⑧。另一位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微短剧单集的制作成本基本上在5000元,如果达到1万元、2万元就属于相当高的大制作了⑨。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微短剧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的优势,不仅能减轻影视从业者的生产压力,也为处于低迷的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三、当前微短剧潜在的风险

当前,微短剧正在融入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平台云集,发展势头强劲。然而越是如此,微短剧行业就越要关注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行业内部:品质、变现与规范

腾讯在2019年就提出了打造精品微短剧的理念;快手与阅读平台米读携手合作,致力于打造爆款IP;抖音也将在2021年推出三十多部精品微短剧……可以看出,内容品质已经成为平台打造微短剧的核心要素。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内容鱼龙混杂、剧情夸张、逻辑性不强依然是微短剧在内容方面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作者对于微短剧这一新兴领域“节奏快、体量小、爆点多”等标准的把握还不够,很难把传统影视剧的制作经验完美地运用到微短剧中,导致微短剧具有“微”却不够“深”的特点。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提升,必然会对微短剧的质量和深度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在微短剧的盈利模式上,行业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现有的平台采买、付费分账、流量分成和广告植入等变现模式虽然在长视频和短视频领域内较为成熟,但并不能完全套用。这也是许多微短剧在上线后难以回收前期投入的原因之一。任何行业要实现持续的发展繁荣,必然存在一套有序而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自身。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微短剧行业中平台各自为营、自己摸索的路径显然不能长久。首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微短剧盖棺定论、明确定义之后,行业内部并没有进一步深化对微短剧的认知。比如,对于10分钟以内时长不同、制作逻辑不同及题材类型不同的微短剧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缺乏对相应内容的质量评估体系。其次,对于微短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的预先管理机制。虽然微短剧行业正在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创作主体和内容题材将更加多元,一些潜在的问题就容易出现,比如侵犯版权、内容低俗、价值取向偏离等。对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微短剧行业需要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问题出现前就做好防范工作。

(二)行业外部:法律规范与协会监督

从微短剧行业外部监管的视角看,政府在微短剧的立法方面还需要完善。目前只有2020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通知》中对微短剧的具体定义以及备案流程中的一些细节与误区做了官方说明,帮助企业解决在备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体现出政府对规范微短剧行业的重视。微短剧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在立法和规范层面也处于摸索阶段,无法做到事事周全。目前针对微短剧规制的法律条文极少,对于不规范行为的处罚措施尚未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国家在监管层面的立法和规范必定会更加全面。此外,行业协会也应当承担起服务和监督的责任。目前,微短剧行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是网络视听领域内唯一的国家级行业组织。在其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协会已经关注到微短剧的发展情况,但在现阶段也难以发挥特别明显的作用。不过,行业协会可以借鉴短视频、网络剧等其他视听行业的问题治理经验,引导和帮助协会中的微短剧平台提前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标准,尤其是针对微短剧内容的评价体系,做好事先规范管理工作,有利于避免出现发生问题后才着手治理的被动局面。

四、结语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程教学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丰富。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由单纯文本形式转变为图片、本文、视频等多维形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大大上升,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握好网络环境,做好该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在当前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

1.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理论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课程模式将网络媒体作为主要教学途径,通过网络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传输,以实时交互体系完成教学内容交流,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主要依照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视听教育理论等完成模式理论的构建,其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学习行为、学习认知两个角度对课程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学生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是限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握好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上述教学中学生认知影响着学生心理状况,限制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只有确保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2)传播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网络传播功能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内容进行研究。网络环境体系中各项信息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在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播。当前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且上述渠道存在不同的传播效益,只有把握了最优的传输途径,对传输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提升;

(3)视听教育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视、听两个角度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选取,由上述两方面内容确定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配置和使用。视听教育理论综合各种视听教育经验,对视听教育内容进行了最优化,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该理论明确指出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尽量对学习内容进行简化,要以最直接的视听内容展现最全面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逐渐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具体、科学的网络环境课程模式。

1.2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支持系统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软硬件教学平台支撑体系,只有将软硬件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课程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教学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教学需求形成对应网络支撑平台,形成基础Internet支持系统,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构建平台模式框架,以学生为核心,依照教学目的及学生发展进行层次化设计,将各项教学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设计到软件结构中,形成系统平台框架。该框架中各项教学内容与软件平整结合;

(2)构建教学科研中心,通过科研核心完成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及探索,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模式教学效益;

(3)构建对应网络资源库,确保能够对网络中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汇总、筛选和处理,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4)构建平台交互板块,确保教师及学生能够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且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益进行实时评价;

(5)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及拓展性,要能够依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需求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用户服务等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删除或修改,具有专门二次开发与集成接口,满足系统拓展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硬件支持系统为硬件设备、信息传输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多媒体设备,即计算机、投影仪、DVD、录像机等;

(2)远程控制体系,即计算机监控体系、网络协议、远程控制监控体系等;

(3)信息传输体系,即数据传输通道、信号传输通道、资源支持体系、信息获取体系等;

(4)安全防护体系,即网络协议、系统远程控制命令、系统安全协议命令等。上述硬件系统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扎实的基础,有效提升了网络课程模式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2.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要首先分析其构建理论及支撑体系,要依照上述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础,由该内容出发形成对应结构。只有真正将理论、体系及教学融合,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效益才能够完全体现,各项构建质量该能够充分提升。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状况主要为目标-网络-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关系图

2.1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讲授教学、资源教学及专题教学实现。

讲授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软硬件体系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主要通过同步或异步方式完成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的展现完成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该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传输到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上,通过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与教师教学同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局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与学生交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依照该状况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握,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资源教学主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师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筛选、综合及调整形成对应教学资料,以该过程完成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自身学习内容,通过资源下载学习及运用获取丰富知识内容,扩宽视野,从本质上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专题教学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运用时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依照教学核心及教学目的形成对应专题结构。完成划分后教师依照上述专题结构对网络中的资料进行查找和分析,设定对应专题结构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教师将该专题以问题提出、探索过程及解答反思的形式进行教学,将该教学内容到网络学习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我国专题平台非常多,各高校之间均设置了对应的学习平台共享中心,专题平台应用效益较好。

2.2 自学环节构建

自学环节主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提升,要通过知识及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自学环节设置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部分课外教学活动,从学生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出发形成对应自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提升学生在该模式中的自学效益,改善学生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学模式自学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调整平台监控体系,由该监控体系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效益、学习问题等进行明确,通过交互系统及时给与学生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2.3 交互环节构建

交互环节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关键部分,其构建效益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质量和课程模式质量。交互环节构建时教师可以适当借助交互平台,将该平台公开化、开放化,由该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适当对交互平台细化,依照功能内容将交互系统划分为在线讨论模块、教师询问模块、教师评价模块、同学求助模块等,让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出发对上述模块进行对应选取,保证学生快速、准确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对交互环节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在教学中对上述筛选内容进行解答,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化,部分教学作业批改也可以通过交互环节实现。教师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学生作业状况,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批改和更正,将优秀作业进行在线展示,这种作业交互一举两得,即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生询问难度。

2.4 实践环节构建

实践环节是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加大实践教学设置比重。在该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专门模拟实践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了解实践知识及技能,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专业内容知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印象,提升对媒体技术的运用效益。学校可以积极与其他企业交流,构建点对点平台,通过校园网对上述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成实践体验及交流,提升网络模式应用质量。

3.总结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多媒体设备对多元化教学内容进行展现,通过交互体系完成信息交流,以实践体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机会。这种课程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要对其模式内容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的网络化、科学化、高效化,加速我国网络环境课程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王建功.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动的策略与方式研究报告[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14-17.

[3]谢停何江鸿.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8,05:73-75.

[4]李伟.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目标、教师角色及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161+157.

[5]付朝军.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J].硅谷,2009,2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