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是无法估量的,而我国的建筑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远高于世界平均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体现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为主体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型建设理念正在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的内涵在于最大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在项目的整个建设及营运周期内把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降到最低,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绿色地产是绿色建筑与地产形式结合的新型地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项目前期定位到后期营运整个寿命周期内采用合理的技术与策略,开发出节能、无污染、少浪费、高使用率的房地产产品。首先,在项目前期定位设计阶段,启动了绿色定位和绿色设计,将绿色开发完全融入项目开发过程中。其次,会按照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绿色定位,根据项目情况选用合适、正确的绿色技术和策略。最后,工程建设成本会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一、世界各国评价体系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

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自身环境的特点来推动绿色地产的发展,其中的主要手段为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考量绿色地产的准入与后期运营中的关键因素,并形成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成果主要有美国的LEED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台湾的绿色建筑九大评估指针系统、排序与地球环境关系等,各国所针对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评价方法与重点也各不相同。

1、英国BREEAM评价体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国家,于1990年提出的英国建筑研究环境组织评价法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该体系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为三个评价阶段。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检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等级。

目前,该体系已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不同的国家和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系统不少参考或直接以BREEAM作为范本,如香港的“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加拿大BEPAC体系,挪威的EcoProfile体系等。

2、加拿大GBTOOL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并领导。截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的一种评价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使得有用的性能能够在国家之间交换,并为各个国家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提供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予以学习研究,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在权重体系方面,GBTOOL体系采用4级权重的方法,其中前两级权重固定,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方面,后两级可以根据使用GBTOOL体系的国家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因此,GBTOOL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和广泛的适用性,但同时这也使评价过程变得过于繁琐,导致整个评价体系在市场推广上难度较大。

3、美国LEED评价体系。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其评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其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2到8个子条款,每一个子条款又包括了若干细则,共为41个指标,总分69分的分值。而LEED 体系并未采用权重系统,而使用了较为简单的直接累加的评分方式,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评价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LEED 认证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国际上,已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国、印度对LEE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在本国的建筑绿色相关标准中。目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已有53个工程获得了LEED评估认定为绿色建筑,另有820个工程已注册申请进行绿色建筑评估。每年的新增注册申请建筑都在20%以上。凡通过LEED 评估为绿色建筑的工程都可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绿色建筑标识。

4、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大潮流背景下,在2001年4月,日本国内由企业、政府、学者联合成立了“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并合作开展了项目研究,最终于2003年开发出“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并首次提出了“建筑物环境效率”概念,在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

CASBEE和BREEAM等评价体系一样,主要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权重,评价工具设为4级权重。CASBEE体系独创性地引入了建筑环境效率BEE,使评价结果变得简洁、明确。但是Q类指标和L类指标相关性的不均衡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同时,过多的指标使该体系复杂且不易操作。

综上所述,各国的评价标准均有侧重点,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依据资源利用情况等不同因素而制定的符合本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都共同推动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顺利引导绿色地产市场向着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二、地产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

1、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概念界定。根据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可以理解为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间的差价,基准成本是指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设计的方案为基准方案所产生,以当地的材料与设备准入机制所规定的价格定价的产品。增量成本是指相对于基准建筑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星级认证等价要求采用技术上所增加的成本,不包括额外的装饰费用和开发商推广费用,以及超过等级认证所要求范围所产生的成本。绿色地产的增量效益指由增量成本所产生的效益,分为增量经济效益、增量环境效益和增量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为直接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间接效益。

2、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已在市场承受范围内,通过技术的改进与进一步宣传措施,可按照不同体系的要求,大范围复制并推广。并已经在安置房、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实现。应尽量在项目前期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可尽量地根据项目要求与具体情况减少增量成本。随着绿色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绿色增量成本仍将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而绿色增量成本的下降与增量效益的提升能够提升开发商开发绿色地产的积极态度。

三、我国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建议

1、绿色地产在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在绿色地产刚刚起步和市场尚未形成之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多方主体博弈行为会使得市场转向非绿色地产市场,政府应当有效介入市场。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参与各方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各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专家评审制度与社会公示制度,来保障绿色地产市场转化为健康、有序的商品化市场。在绿色地产市场机制形成以后,市场上的多重主体对绿色地产的需求增强,进入正常的市场化发展轨道后,政府再慢慢退出,以市场引导绿色地产的发展。

2、绿色地产的大力推广依靠对研发技术的持续投入。绿色地产发展最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支持,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支撑体系,因此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和潜在的需求,根据绿色建筑标准开发符合标准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并以示范项目为平台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在项目中积极引进高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展绿色技术的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不失时机地自主研究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绿色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全寿命周期的增量成本控制。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高达五分之四以上,因此,必须加强决策设计阶段有效的成本管理。尽可能地使参与各方信息有效流通,加强交流与合作,降低不必要的信息成本;打破专业技术壁垒,保证绿色地产设计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管理方面,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在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后期的维护与营运成本,形成绿色地产的生产管理一体化。

4、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需要全社会环保观念的转变。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社会观念的革新转变才是绿色地产发展的最强劲的推动力和助推器。绿色地产市场更多地依赖于用户使用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更多的用户购买并使用,是市场形成的根本工作、任务和方向,当市场有强大的绿色地产需求时,开发商的供给自然会随之增加,如欧美许多家庭趋向于选择有绿色标示的住宅,市场自然迎合他们,从而得到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China Economical Weekly VIP's Opinion,2005(11)

[2] 李晓林:绿色建筑的黑白前途[J].绿色中国,2005(10).

[3] 金占勇、孙金颖:绿色建筑市场激励理论与方法[J].建筑科学,2010,6(4).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我国建筑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太快,相关的建筑管理标准还未明确完善的建立,以至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还较为传统,无法满足当今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存在着相当多的缺点。施工企业在材料采购上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隐患。

2绿色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绿色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绿色材料采购中,主要存在六个问题:第一,概念误区。在采购的过程中只认准“绿色”概念,或认为“绿色”就一定是高科技的、高价格的,对于不同的绿色材料的质量标准不清晰,易造成买错或买贵的情况。第二,信赖产品检测报告。目前市场上许多所谓“绿色材料”的检测报告并不可靠。往往在采购过程中认为有检测报告标识,或是有“合格”标识的材料就是可购买的。第三,商家错误指引。很多材料供应商会用“绿色”为噱头,吸引采购者购买,但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绿色”材料,并不全都是真正的绿色材料。第四,采购计划不明确。在面对功能各异,品种繁多的绿色材料的采购方面,施工企业往往都是有需要才购买,或是一次性大量的购买,并未根据施工进度制定一个合理的采购计划。第五,信息化程度低。当前的绿色材料采购模式对信息化的利用率不高,这就造成了施工企业不能对材料的需求变化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也不利于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材料采购交流,严重阻碍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时代高效生产的进程。第六,缺乏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传统的采购模式一样,绿色材料采购的重点依旧是放在如何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通过价格的比对来选择需要的供应商,而对于材料的质量、交货日期、服务的质量却较少要求,供需双方容易产生纠纷,施工企业也无法保证施工的进度与建筑的质量。

2.2绿色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分析

材料采购管理是项目采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耗用资金最多、成本管理失控、产生寻租和滋生腐败的重要环节,材料采购管理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也是项目管理盈亏的关键所在。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材料采购的管理,提高对材料采购的重视度。现就目前绿色建筑材料采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结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国家政策不完善。我国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产品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绿色材料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造成绿色产业和绿色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假冒绿色产品充斥市场。

2)绿色材料观念不清晰。绿色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大多数人对于绿色材料的涵义和作用还不是很了解,只要看到材料上标有“绿色”“环保”“节能”等字样的材料都认为是绿色材料。

3)材料市场管理混乱。一方面,因为一些商家打出“绿色环保”概念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打出虚假广告而已,实际并不环保;另一方面,在一些材料专卖店,只有部分产品达到了国家环保标准,但商家却以点代面,把店里的所有产品宣传成“绿色环保”。

4)绿色材料的种类繁多。目前绿色建筑材料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结构中,不同功能的绿色材料对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同作用的材料又有不同类型的绿色材料,因此在面对品种繁多,功能复杂的多样化绿色材料的采购时采购方往往力不从心,应接不暇,不能从众多的材料信息中准确的找出所需的最优绿色材料。

3建立计算机统筹采购模式

随着Interne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建筑材料人工采购的管理模式,也为绿色材料釆购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完全消除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向虚拟网络经济模式的转变。

3.1计算机采购环境下的绿色材料采购———统筹采购

建筑施工企业的统筹采购就是指将现行的几个项目各自的绿色材料需求汇总,然后统筹起来通过计算机采购平台集中采购,这样可以通过集中批量采购获得较低的釆购单价。在计算机釆购系统中,供应商将自己的产品信息(产品的介绍、图片、支付方式、送货形式等)到网络或者计算机采购平台上,形成像纸张目录一样的计算机产品目录。施工企业的釆购人员可以使用网页浏览器或者计算机采购平台查看各供应商的产品计算机目录,按需发出订购信息。服务器将来自供需双方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对方。收到信息的企业根据信息来制定自己的需求计划或者是生产供货计划。服务器依据供需双方发出的需求计划或生产供货计划计算出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需求与供应情况,从而实现决策的优化。

3.2计算机采购环境下的统筹采购对施工企业的优势与挑战

1)计算机釆购下的统筹采购对施工企业的优势如下:a.降低了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利用经济订货批量的规模效益来获取低价高质的绿色材料。由于制造业的生产较为稳定,一旦确定了经济订货量,便可依据这一数量进行实施。b.优化施工企业采购制度。施工企业采购计算进统筹采购可以减少人员需求、缩短采购周期、降低库存水平、有效控制并提高施工企业透明度、加强采购过程中各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改善采购决策的质量。c.增进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在这个计算机采购平台中,施工企业通过筛选确定适合的供应商,供应商依据计算机平台上的采购量组织生产,这样既不会造成施工企业买高价,也不会令供应商盲目生产。通过计算机采购的模式施工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2)计算机采购环境下的统筹采购对施工企业的挑战如下:a.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使用e-mail、网络、网络服务等形式的计算机技术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甚至会导致信息数据的超负荷传递。来自多方面的海量信息,很可能是片段式地集合到一起,等需要确切具体的信息时是十分困难和耗时的,且低效率的信息管理将不能充分体现使用计算机采购平台的优势。b.企业与企业文化:在组织中引入电子采购平台这个新的系统对组织的运行影响将是十分明显的,需要对原有企业部门和管理进行更新,这种更新将会影响企业内部的核心部分,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和员工管理,例如目标、技术、方针政策、文化与战略型等等。c.培训与知识共享:建筑企业的计算机釆购平台系统不同于普通制造型企业,因为建筑产品在生产与交易上有很强的重叠性和交互性,所以在软件开发上就需要专门研制和开发,故对建筑相关行业员工的培训及知识共孕就迫在眉睫。

4结语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Abstract: After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Low-carbon becomes a hot issue,so the Real-estate Industry also faces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state after the turmoil in 2009.Firstl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for Real-estate Industry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then it analyses the limiting factors in this transition course,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wareness of Low-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support of China's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Finally,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in Real-estate Industry.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行业;低碳建筑;创新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real estate industry;low carbon build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08-02

0引言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全球低碳经济成为大趋势,由于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给中国环境和资源所带来的压力,中国发展低碳成为共识。而房地产行业在我国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其在我国持续城市化过程中还有相当长的一个发展时期,因此,房地产行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优良载体。

1我国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1 房地产发展低碳的潜力巨大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2,每年新增建筑16~20亿m2左右,其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现有的约430亿m2的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因此,发展低碳房地产技术潜力巨大。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亿元,而且据美国咨询机构麦克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预测,2013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三倍,也就是906~1400亿美元。

1.2 地产低碳的成败关系到国民低碳经济的成败房地产在我国是典型的高排放行业。专家预计,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同时,房地产是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房地产业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与20余个产业相关。在房地产领域采取低碳战略,将拉动上游的产业,带动下游消费。如采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绿色建材产品,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1.3 低碳经济有助于平衡我国房价的波动低碳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经济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应按市场经济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由于我国高科技产业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均是初步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推广阶段会出现短时期内房价的上涨,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必然会有助于房地产成本的降低,由此在推动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器。而且,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

1.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转型、结构调整依靠房地产中国房地产的现状源于十年前我国通过启动房地产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客观的分析,房地产的发展在拉动经济、改变城乡面貌、提高人们居住水面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持续的收入来源和相应的机制。我国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继续发挥好房地产的作用为整体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服务。因此,政府当前不会过度的打压房地产,而是应该精细调整,平稳房价,将低碳经济与房地产的长期稳定发展有机结合,利用房地产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保障经济的转型平稳实现。

2低碳房地产发展所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2.1 对房地产低碳经济缺乏认识程度和政府扶持第一,低碳经济作为2010年两会上的一大亮点,在国家尚未出台一系列的法规之前,人们对“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名词的理解会产生分歧。我国低碳经济的衡量、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尚未成熟,消费者无法对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有深刻的认识,“低碳住宅”的可信度有待商榷;尤其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低碳住宅”的购买将更加谨慎。第二,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端并没有真正的从一个社会角度和国家角度认识“低碳”,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是房价以及舒适度等。第三,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政策扶持。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低碳”就成为了一种理念。只有在国家确定了低碳的计算标准扶持标准后,才能使整个建筑业向真正的低碳之路发展。

2.2 我国房地产低碳经济缺乏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

2.2.1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情况不容乐观在世界贸易组织第七次部长级会议上,发达国家纷纷主张应加速推进“绿色”贸易自由化,这其中除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因素之外,开放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是发达国家热衷于“低碳”的诱因。发达国家均把“绿色经济”视为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试图占领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而环保产品和技术蕴含着较大的出口潜力,对于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很重要的作用。贸易自由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但是当发达国家以抵抗全球变暖为理由提出单独实现“绿色贸易”自由化时,为什么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呢?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掌握,一旦实现贸易自由化,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在技术上的劣势和自身碳排量大等原因,在绿色技术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旨在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达成新协议。但前期的谈判形势不容乐观,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发达国家始终不肯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及相关后果。

2.2.2 房地产自身的技术创新存在不足第一,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研究经费不足、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研发不均衡、市场前景不确定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技术创新;而且,由于缺少对应的转化政策和转化方式,限制了节能技术向市场转化,转化的成功率下降,产学研无法结合。第二,市场准进制度和监管制度不严格,据2009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总站对112组工程节能材料的监督检查,显示抽样检查不合格率高达19.6%,市场上低碳技术良莠不齐。第三,低碳产品的价格不利于低碳住宅的普及。由于节能产品价格偏高,当前市场的客户端在面临节能与价格的选择时,往往注重的是一时的低价,由此也造成投资者对低碳住宅的积极性不高,低碳房地产的普及较为困难。

2.3 房地产低碳经济缺乏金融创新支持《京都协议书》的签订推动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并促使其快速增长,碳排放权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排放成本成为市场主体投资决策重要因素。金融机构通过对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资金流向低排放的企业,促使房地产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变。然而,由于缺乏金融创新支持,中国当前在碳排放市场中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如果不能提高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话语权,最终将被迫按照发达国家制订的“国际标准”进行碳测算、碳交易、缴纳碳关税,以高价向发达国家购买低碳技术和碳排放权。我国虽然已经推出“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项绿色环保政策,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以下限制因素:

2.3.1 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

2.3.2 低碳金融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存在矛盾

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再加上欠缺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这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2.3.3 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与一般的投融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过程,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长,因此伴随更大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3.4 政策法律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构成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时间仅涵盖2008-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有争议,目前实施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以后能否延续,这是形成统一的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减排认证的相关规定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因为,减排单位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领导者意图的变化,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稳定性。而且,由于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必将受到东道国法律的约束。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交易主体难以预期和控制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2.4 房地产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制度

2.4.1 房地产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失效当前低碳地产在行业中认知程度有限,低碳建筑、低碳住宅在房地产开发领域还没有一个标准的释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指出:在目前的集中供热供冷计量收费机制下,用户没有节能的意愿。中国许多城市出台了分时电价政策,但是在许多建筑物中没有安装分时电价表,导致政策失效。对于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存在较大问题,据2005年的调查结果,大城市中新建居住建筑实际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北方地区比例为50%, 夏热冬冷地区比例为14%,夏热冬暖地区比例仅为11%左右。中国对新建建设项目要求进行节能评审的政策一直未得到有效实施。此外,节能政策、能源价格、财税政策、环境保护等涉及多家政府部门,也需要节能主管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和协调。

2.4.2 房地产新能源效率技术与实践的应用障碍首先,目前一些低碳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其次,能源效率收益不仅仅基于设备的前期成本而是基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最后,能源效率收益只有在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取得,因此国家和重负应积极促使公众和其他能源消费者的购买和投资低碳产品、技术。

3今后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消费者生活方式消费者行为是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决定碳的排放量。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与欧洲国家差不多,但是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比欧洲要高出一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因为美国是高消费、高排放的浪费型生活模式,建筑节能标准还没有中国高;美国几乎没有公共汽车,全是私人汽车;而欧洲的交通很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很高。生活方式不改变,碳排放就降不下来,所以,改变消费者消费行为,构建一种简单、简约、简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成为关键。

3.2 制定绿色低碳房地产法律政策环境

3.2.1 设计科学的制度客观的说,低碳地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系和制度问题。设计科学的制度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跳出“单体建筑”空间,站在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角度规划发展,同时明确并且熟练掌握房地产开发的具体操作阶段、明确主体责任和利益的落脚点。第二,加快研究和构建低碳建筑的低碳指标和碳排放指标,我国已经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并且正在研究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第三,建立新的规划方法和工具,将宏观指标转化为法定规划指引(规范)。第四,以政策推动市场需要,平衡低碳地产的供给和需求。

3.2.2 鼓励绿色低碳房地产金融创新房地产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绿色低碳地产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因此,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未来,还要在已量化绿色建筑的节碳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节碳的基准值并计算住区节碳总量,并逐步建立房地产低碳的信用积分机制以便和货币和金融挂钩,形成中国低碳住区碳交易体系,为未来国际化的碳交易、碳税、碳货币做好准备。

3.2.3 建立房地产碳信用积分机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在目前暂未实行碳税的情况下,尝试将开发企业累积的碳减排量实行积分制,尝试设立“房地产碳税空转制度”,当条件成熟时,用于冲抵碳税或政策规定的其他税费。

3.2.4 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地产法律政策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表示,世界经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式依然复杂。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据了解,在当前政策缺失的情况下,低碳地产违法犯罪的成本很低,即不环保付出的代价太低,同样,发展低碳地产的背后蕴含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在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或者税收的减免、补贴的条件下,有可能会出现房价的又一轮“上涨”甚至是泡沫的产生,因此必须加快绿色低碳地产法律政策的制定,保证高能耗地产平稳的过渡到“低碳地产”。

3.3 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城市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参考文献:

[1]国合会政策研究报告2009.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2009.11.11-13.

[2]刘雪莲.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支持[N].光明日报,2010.2.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绿色发展是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开拓欧美国际工程市场的必然要求。LEED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本文结合新颁布的LEED3.0认证体系,综述了LEED认证的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新旧版的LEED评价标准,介绍了LEED认证的实施程序,并从行业、企业和项目三个层次探讨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对策。关键词

LEED 绿色建筑 可持续发展 国际工程

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reen BuildingCouncil,USGBC)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兼顾了自然资源、人类健康及社会利益,开发更清洁、更健康的建筑,并且占用更少的资源。此外,它的建造及维护成本也可以是较低的。”美国建筑师学会(AIA)2008年7月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以来拥有绿色建筑项目的国家增加了400%(Maura Dieringer,2008)。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实践需要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相应产生了美国的LEEDTM(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Rating System,能源与环境建筑认证系统)、英国的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Environment

AssessmentMethod,建筑研究所环境评

估法)、日本的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Buildinz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方法)、澳大利亚的NABERS(Na-tional Australian Building Envi-ronmental Rating System,建筑环境评价体系)以及IISBE(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for a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可持续建筑环境国际首创计划)的GBTool

(Green BuildingT001)评估体系等,其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阮仪,2005)。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国际工程的市场范围、交易方式、竞争程度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施工设计一体化的DB及EPC总承包模式以及涉及运营的DBO、BOT等承包模式日益增多,所涉及绿色建筑的领域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必然要求要求在国际工程实

施过程中应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本文则对LEED认证3.0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LEED认证的特征及其实施现状

LEED(Leadershio 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奖)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提出,旨在为业主及经营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而又可衡量的简明框架,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视角,用以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等活动,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USGBC于1998年颁布了LEED1.O,此后,根据建筑业的发展态势和绿色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国际上环保标准的变化等,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分别于2000年、2002年和2005年推出了LEED2.0、LEED2.1

和LEED2.2,2008年11月推出了2009版LEED,于2009年4月27日正式启用。

LEED3.0包括三个部分,一是2009版LEED评价标准,二是LEED认证在线工具(LEED On-line),三是基于ISO标准的认证模式变更。2008年USGBC专门成了“绿色建筑认证中心”(GreenBuilding Certification Institute,GBCI),专门负责有关认证事宜。LEE

D3.0共有九种不同的认证体系,如表1所示。不同的LEED认证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建筑类型,如LEED-NC主要适用于新建商业建筑,但在实践中也曾经应用于图书馆、博物馆、教堂等公共建筑,宾馆以及四层以上住宅。

LEED认证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是企业自愿行为,是一个自愿的以一致同意为基础的,所针对的是愿意领先于市场、相对较早地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项目群体;第二是第三方认证,一般由业主或使用方提出认证申请,既不属于设计方又不属于使用方,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权威性,有助于提高绿色建筑的市场声誉,从而获得优质的物业估值;第三是商业行为,收取一定的佣金,目前注册费是450美元(非USGBC成员为600美元),平均每个项目认证费为2000美元。

近年来,LEED更是发展极其迅速,由于其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和较高的市场接受度,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巴西、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所接受。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2009年度世界绿色建筑市场和影响报告》指出(Rob Watson,2009),2009年新注册申请LEED认证的建筑面积同比增长了40%以上;美国以外新注册申请LEED认证的建筑面积近8亿平方英尺,比2008年增长了30%。2009年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面积超过了3.5亿平方英尺,比2008年增加了200%。2000年累计至今,全球已有超过70亿平方英尺的建筑注册申请了LEED认证。今后数年内新注册申请LEED认证以及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面积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二、2009版LEED认证的评价标准分析

LEED认证的评价标准为绩效标准(Performance Stan-dard),主要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相关调整形成相互补充,以方便使用者根据本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绿色建筑。LEED3.0中应用最广泛的是LEED-NC,其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LEED3.0中LEED-NC共有基础分100、设计创新分为6、本地优先分为4,其中认证级要求分数为40~49分,银级要求分数

为50~59分,金级要求分数为60~79分,白金级则要求分数在80分以上。相比于LEED2.2,LEED3.0的评价体系变化如表3所示。

首先,2009版LEED认证评价体系的总分值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69分变为110分,相应的评级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其次,2009版LEED认证评价体系增加了本地优先的评价内容,强调绿色建筑应该因地制宜;再次,在评价指标的分值配置上,“选址与可持续施工”、“耗水优化”和“能源与大气”的比重增加,反映了国际上关于“气候变暖”、“水资源紧张”等问题的重视程度。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更新,LEED也在不断发展与调整,并增加了新的认证类别,以适应市场需求,并保证其绿色建筑认证的“权威”地位。

三、LEED3.0认证的实施程序

LEED3.0认证的实施程序如图1所示。

(一)注册。申请LEED认证,项目团队必须填写项目登记表并在GBCI网站上进行注册,然后缴纳注册费,从而获得相关软件工具、勘误表以及其他关键信息。项目注册之后被列入LEEDOn,line的数据库。

(二)准备申请文件。申请认证的项目必须完全满足LEED评分标准中规定的前提条件和最低得分。在准备申请文件过程中,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要求,项目团队必须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计算,分别按照各个指标的要求准备有关资料。

(三)提交申请文件。在GBCI的认证系统所确定的最终日期之前,项目团队应将完整的申请文件上传,并交纳相应的认证费用,然后启动审查程序。

(四)审核申请文件。根据不同的认证体系和审核路径,申请文件的审核过程也不相同。一般包括文件审查和技术审查。GBCI在收到申请书的一个星期之内会完成对申请书的文件审查,主要是根据检查表中的要求,审查文件是否合格并且完整,如果提交的文件不充分,那么项目组会被告知欠缺哪些资料。文件审查合格后,便可以开始技术审查。GBCI在文件审查通过后的两个星期之内,会向项目团队出具一份LEED初审文件。项目团队有30天的时间对申请书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再度提交给GBCI。GBCI在30天内对修正过的申请书进行最终评审,然后向LEED指导委员会建议一个最终分数。指导委员会将在两个星期之内对这个最终得分做出表态(接受或拒绝),并通知项目团队认证结果。

(五)颁证。在接到LEED认证通知后一定时间内,项目团队可以对认证结果有所回应,如无异议,认证过程结束。该项目被列为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USG-BC会向项目组颁发证书和LEED金属牌匾,注明获得的认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证级别。

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对策分析

后工业时代的基本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领域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LEED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广体现出了全球对于绿色建筑的关注程度。对于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而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分别有着不同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

首先应营造绿色建造理念,彰显行业社会责任。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其次,应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不断完善,逐步与LEED认证的国际标准接轨,并应用到我国所承担的国际工程项目之中,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际工程企业

应认真研习LEED认证的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的LEEDAPfLEED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队伍,学习并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进工具开展集成设计,从而促进市场开拓及企业竞争力的提升。LEED认证要求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仝过程均执行LEED的有关标准,必然要求承包商熟悉LEED认证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业主在招标时,明确要求承包商拥有实施LEED认证项目的经验,或者要求项目团队中拥有LEED AP资格的工程师。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

Abstract:Green architecture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a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urns to be the global strategy of human being and nature. However, the green buildings are hard to spread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unnatural technology and high prices. This paper has clarified the main idea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o uti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architectures.

Keywords: Green build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ilding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U-9

1.引言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城市化进程难以为继,建筑耗能逐年大幅提高,又由于现代建筑技术的改善,全密闭全空调的建筑物室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耗用自然资源并制造污染最多的建筑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满足当展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到下一展的需要[1] 。当我们把以健康节能作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遵循保护地球环境、节约资源、确保人居环境质量这样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建筑理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 对绿色建筑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我国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3.绿色建筑的特征

3.1规划选址合理

正确的选址,是绿色建筑正常、有序、稳定发展的基础。选址,包括区域的规划和单体建筑两方面的选址。传统建筑仅注重单体建筑,而不重视区域规划,由于采用商品化生产技术,强调标准化、产业化的建造过程,造成单体建筑风貌大同小异,而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当地的原材料,尊重当地的人文、自然和气候条件,最终达到的效果可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空间。

3.2节约资源,减少能耗

节约资源、减少能耗是绿色建筑的出发点。传统建筑能耗非常高,可由此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能耗可降低70%~80%。德国设计的零能耗住宅,是绿色建筑节能的最佳案例[3]。

3.3布局合理

传统建筑是封闭的,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人体健康,而绿色建筑具有合理的结构布局,适宜的朝向、型体,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建筑的内外部采取有效连通,可自动调节气候变化,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3.4弹性设计

大部分传统建筑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进行再调整,会造成二次装修产生的巨大浪费。而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融和弹性设计思想,实现调整、变化、发展和持久等能力,使其能动态地适应社会和人类发展变化的需求,从而使绿角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1缺乏认知

目前, 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内涵,缺乏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认知,把绿色建筑等同于绿化。在有些房产商对豪华和所谓的高科技建筑打出绿色招牌的情况下,“绿色=昂贵”的理解日益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行业人员,把绿色建筑等同于贵族建筑。这种误区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阻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4.2技术及产品不成熟

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滞后,国内节能技术、节能建材及产品还很不成熟,使用成本高且种类不全,配套施工技术复杂,用后易产生一些工程问题,致使开发商缺乏尝试节能建筑的兴趣,若大量采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又必然导致绿色建筑造价昂贵,不利于应用推广。

4.3成本初期投入大, 长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从绿色建筑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初期投入较高,虽然具长期的社会、环境、生态效益,但直接经济效益却相对较低,成本回收期长。而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 投资人出于投资风险考虑, 往往追逐短期利润和资金的快速回笼, 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不高, 而为了寻求卖点,绿色建筑这样的词语更多的会出现在广告语里, 而不是实际建设中。

4.4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

目前,尽管我国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但相当多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绿色建筑设计,采用的绿色建筑方案往往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而降低了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同时,绿色建筑的落实,需要一种在项目前期就有多个工种、多个责任方参与的整体设计理念,并贯穿于立项、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使用的全过程。而在国内,很多方案开始没有考虑成熟,后期再深入调整,很难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

4.5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研究课题。我国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和技术准则,但体系并不完善。国内现阶段很多项目是为评星、评级而做的绿色建筑,出现了技术冷拼以及戴绿帽子现象[4]。

5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加强绿色环保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环保的消费风尚,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促使开发商积极开发绿色建筑,从源头上有效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经营方式,进行绿色运营、管理、营销和服务等。

5.2制定强制性政策

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其相关政策的实施,可以明确目标,直接管制企业的行为,效果往往迅速而明显。如在建筑前期的选址、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备选材标准等建筑节能细节进行强制规定,推行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水、节材标准,建立全面的建筑分类节能评价体系,更细更全面地控制并指导建筑实施的全过程。

5.3完善相关法规,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建筑节能规范, 但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只有13%左右符合规范[5],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较低,各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设立执法监督机构,可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 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补贴、税收等激励政策,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示范工程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市场, 明确政策导向, 吸引投资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6.结束语

21世纪是绿色文明的新世纪,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是21世纪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从绿色建筑可以看出,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MAGG IE.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J]. 数字社区& 智能家居, 2007( 7 ):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