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三化”协调发展;规划策略;高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1-0245-04

Plan and Strategy for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n Condi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O Li-jun1,XIAO Zhe-tao1,2,CHEN Hong-tao3

(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11, 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3.Hen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was planned. Taking Gao-cu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e fun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i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in summarizing the deep meaning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Meanwhile, the plan and desig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y;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 and strategy; Gao-cun community

收稿日期:2013-06-09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成果(9412012Y128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QN-195)

作者简介:郝丽君(1976-),女,山东潍坊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论,(电话)13629281346(电子信箱)。

“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河南省探索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而提出的战略方针。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对“三化”协调发展,仍在持续探索中。本文以高村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为例,讨论既益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规划策略设计策略。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作用

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的是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口、产业、资源等各类要素,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破解在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不侵占耕地的难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让更多的农民低成本转化为城镇居民,既解决了集中积聚、集约发展、提高效益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国“人多地少”的发展空间问题,是提升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城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出路[1]。

1.2 新型农村社区的作用

1.2.1 “三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 新型农村社区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一改传统农村社会逐渐脱离分散、孤立、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迎合市场化发展大潮,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变化性、异质性等特征[2]。既有城市社区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子,又不同于城市社区,主要是针对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社会从内到外的改革变通,使农民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公告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需求得到满足,从农村社会发展的角度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图1)。

1.2.2 “三化”协调发展的经济动力 合理高效的经济发展能给“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经济发展必须消除体制弊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恰好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平台——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村庄的迁并、改造、整合,集中农村居民生活空间,集聚农村产业发展,在“三化”协调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区域调整,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

1.2.3 “三化”协调发展的生态支撑点 新型农村社区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镇体系中的最小单元,却是联系城乡的重要细胞组织,是整个城镇体系的根基,城乡梯次发展的末端节点[3]。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生态策略,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夯实城镇体系,提供“三化”协调的生态支撑,统筹城镇体系生态可持续化发展。

2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策略

2.1 规划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满足“三化”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①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在规划中区分不同的社区类型,并注意区分规划的层次。②以人为本、村民参与。村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使用者,社区规划应以满足村民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在规划中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使村民真正成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主体。③整合资源、产业支撑。产业是社区发展的经济基础,只有在整合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发展高效产业,才能建设可持续新型农村社区。④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⑤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传承村庄的文化脉络,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格局,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2.2 规划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按照区域范围的层级分为区域布局(布点)的社区布局规划、社区内的空间发展规划和社区详细规划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规划内容。

2.2.1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与传统意义的村镇体系规划不完全相同,应加强对“三化”协调空间布局的研究,整合区域的有效资源、节约集约土地利用,优化区域的配套支撑能力,见图2。在规划内容上主要为: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功能区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迁并整合规划,空间管制规划,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防灾减灾等其他规划。

2.2.2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首先要区分不同的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整体搬迁型、旧村改造型、城镇吸纳型、村庄合并型、强村升级型等。不同模式规划的重点和内容会有所不同[4]:①整体搬迁型,规划要点是产业支撑规划,原村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②旧村改造型,规划要点是优先改造人居环境,配建各类公建和基础设施,寻找产业动力;③城镇吸纳型,规划要点是考虑城镇的发展需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共享建设;④村庄合并型,规划要点是协调合并村庄对居住、就业等的不同需求,整合资源,集约土地;⑤强村升级型,规划要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中心。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而言,重点是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空间的规划管制、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个方面,尤其是四区的空间范围界定以及产业发展定位、发展方向等,更是空间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而言,以实施建设为规划目的,所以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住宅与公建的建筑设计导引,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几个方面。

2.3 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尤为重要,只有实施社区规划,才能真正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这需要一方面在规划设计中以可操作性作为设计的准绳,另一方面注意规划后的管理。具体而言包括:①统一社区建设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分工合作,加强管理;同时积极与乡政府及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政策、技术、资金上的支持。②加大社区建设宣传。在编制社区规划时,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批准后的规划在社区内进行公告和宣传。也可以制作宣传小册子,分发到各户,让每个居民都做到心中有数。③引入社区经营的理念。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可以采取政府、集体、居民多方面结合的方法,采取多渠道开发建设的模式,从经济上保障规划的实施。有条件的社区,也可借助开发公司的力量,对社区进行成片建设开发。④全程监督社区的建设过程。对所有项目进行公示,公布项目进度,由居民监督小组对项目质量、安全使用、资金使用等进行跟踪监督。

3 高村社区的探索实践

高村新型农村社区(以下简称高村社区)选址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乡政府所在地,是高村乡6个新型农村社区之一,为全乡中心社区。在发展定位上,高村社区除了承担一般新型农村社区功能外,还具有乡镇级别的行政管理职能和负责全乡公共服务等功能。高村社区由高村、高村寺、邙山、安仁寨、张村、杜常、韩常、史坊、油坊、马寨10个村庄迁并整合而来(图3)。

以下就高村社区规划应对“三化”协调发展的特色之处进行剖析。

3.1 高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3.1.1 产业规划支撑 产业支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好的产业能给新型农村社区带来建设资金,能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难题,并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所以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对于产业支撑的研究是重中之重。要在规划中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结构、发展方向及布局等。

高村社区结合现状发展条件及发展趋势,将产业发展结构定位为“核心、节点、区域”相结合的整体布局模式。“核心”指位于社区内部,依托于社区主要道路两侧打造商业街区,形成社区第三产业发展核心。“节点”指位于规划范围西部的农民创业园,以集聚乡域现有工业企业为主,发展加工制造业。“区域”指位于规划范围南部连霍高速两侧张村的花卉苗木生态种植区域;位于规划范围中部的优质粮食生产区域;位于规划范围北片区安仁寨和邙山村的观光旅游和林果种植区域,见图4。

3.1.2 区域道路交通和配套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①对外交通。与周边路网共同形成完善的对外交通网络,方便居民的对外联系。客运站、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与镇区共享。②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形成各社区间便捷的交通网。③农业生产性道路:结合村路和乡道现状,对路面进行优化,方便社区居民务农生产。

2)配套设施。①公共设施。由于社区位于高村乡政府所在地内,社区的公共设施应充分考虑统筹共建,实现共享,避免重复建设[5]。社区内部建设配套有乡政府、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小学、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礼堂等设施。并规划建设敬老院、卫生院、客运站等设施。②基础设施。根据上位规划,规划范围内建设有高村乡污水处理厂、升级现状35 KV高村变电站为110 KV,社区周边与社区共享有北邙水厂。还有部分经过规划范围内的重要市政设施,主要是黄河牛口峪提水干管、焦作-郑州煤层气、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管线、南水北调干渠等。

3.2 高村社区详细规划

3.2.1 规划结构多元化 规划利用城市道路以及社区内主要道路将社区划分为多个规模类似的组团,有利于社区资源及绿地的配置,同时也便于社区后期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整体形成“两心、三轴、一带、七片区”的多元布局结构,见图5。

3.2.2 控制性规划引入 规划管理单元由若干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地块组成(即街坊层面的控制单元),一方面承接城镇总体规划和“三化”协调规划,落实其中的宏观性、指导性、战略性意图;另一方面明确具体控制指标,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层次作用,并且对于增加控规成果的弹性,提高可操作性具有重要作用。

3.2.3 内部道路等级化 ①社区级道路。结合“大社区”的理念,整体形成为“四横三纵”的结构,形成社区与外部便捷的联系通道,道路分为30、24、20、15 m四种断面形式。②小区级道路。结合地块特征与布局结构,形成各个小区的内部环路,同时与相邻小区充分衔接,加强社区内各小区居民的出行与交流。道路分为9 m和7 m两种断面形式。③组团级道路。联系组团级,与小区级道路共同形成小区内主干路网系统,路面宽度为5 m。④宅前路。路面宽度为3.5 m。停车分为沿路停车、住宅底层车库和公共停车场三种模式。确保户均1个停车位的同时,结合道路两侧、社区广场、商业设施周围场地等,适当规划若干公共停车场,满足外来车辆以及农机车辆的停放需求,形成社区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体系,共设置停车位7 020个。

3.2.4 绿地景观网络化 社区绿地景观设计运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手法,形成由“干、枝、叶”构成的绿地结构。利用现有水沟改造建设形成南北向的滨水景观带,同时将水系引入相邻的小区内,围绕水系建设步行景观走廊,并在沿线设置多处集中绿化场地,供居民休闲娱乐,形成社区绿化景观核心。

3.2.5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共享共建 高村社区的公共设施的配建,在满足超前性和便捷性的同时兼顾共享共建,适应居住规模,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使用,并在功能内容上避免与周边地区已有设施重复,兼顾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规划幼儿园、小学、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

4 小结

“三化”协调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需要统筹布局,遵循规划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并实现共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力求实现“三化”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三化”协调发展离不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健康发展。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而言,所涉及的许多方面还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7.

[2] 杨小贞.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沧桑,2012(3):122-124.

[3] 张占仓,蔡建霞,陈环宇,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J].河南科学,2012(6);777-782.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摘要:作者针对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的内在优势,并对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内蒙古 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标既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持久延续的生产发展和健康民主的社会生活。同时,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抓紧制定“符合实际、体现民意、因地制宜”的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成为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经产生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1]。

1新农村建设的内在优势

1.1 传统农业分化加速

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传统农业的分化加速,开始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产业部门演变,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可能:首先,优胜劣汰的产业选择,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的全面推进和"农村经营"的实现;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分化,开始由种植养殖产业向非农产业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多领域演变,农民收入也随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富余的刺激了农民对现代文明的渴求,有利于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2]。

1.2 农民自身有了发展农村的诉求

城市化、工业化下"乡镇企业"的出现和"民工潮"的到来打破了农村社会原有的封闭与宁静。农村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条件较好的农民还搬进了集镇或市区……农村前所未有的接受着城市文化的洗礼。"交往就像社会中射出的一道霞光,照进他们与世隔绝的社会,使传统农民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世界",农村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效率、竞争、公平、平等、成就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意识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广大农民的传统保守、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血缘为核心的小农意识发生了碰撞一一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的城市强势文化和先进、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渐被农民向往。

2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

2.1 以资源做规划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和地方政府依据国民经济计划进行投资和项目分配,就业岗位的增长带有较强的计划性;户籍制度、粮油和日用生活品配给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稳定,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一客观上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城镇职能逐渐综合化、投资主体多元、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动的各项制约政策逐步弱化……使得人口在城乡间流动的速度、规模和模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规划工作中的"人口预测"越来越难。

对农村而言,人口的预测就更难了:市场上资源朝着机会更多的地方聚集(这里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不足为奇。但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使人口频繁变动的时间、方向、数量很难确定。精细到以"百"、"十"计的人口变动,对接收它们的城市来说是小数,可以忽略,但是对人口基数本就很小的单个"村庄"而言,却是"大数"(以内蒙古现在的情况看来,所谓"大型聚居点"人口不过100户)。农村规划中若对以"百"、"十"的人口变动估算不准,很容易因村庄的"空心化"带来设施的闲置与资源的浪费。

2.2多规合一

第一,建设规划应坚决避免跨越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线,尊重国土对空间的控制与管制要求,让其严格落实在建设规划上;第二,村镇用地分类标准也应该尽可能的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一致,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有序。"多规合一"并不是要打破规划原来的编制方式和程序,而是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强调各个规划的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城乡统筹,以及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多方认同。 "多规合一"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就像提到"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结合,一定有人会问:它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产业稳定性差的内在不足? 一一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经济模式都改变不了农村产业的不稳定性,但是更优越的规划方式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场经济对之带来的波动。注重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有利于引导原本分散的农业个体经济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生……仅仅"有利于"三个字就已经值得我们去探索了一一 "科学规划"的思想必须融入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并贯穿始终。

2.3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诉求的综合平衡

新时期的成都市农村规划,政府依然是事实上和最佳的决策者,也是农村公共品的主要出资人和提供者,但是其职能在更多的朝着引导农村发展与政策制定方向转化;更多的着力于帮助农村招商引资、安排及筹划专项资金、为农村解决公共配套与服务以及协调各方关系与利益。而农民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公示成果告知与被动接受规划的角色。成都市的农村规划尝试着搭建面向全部村民的开放式平台:调研阶段,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摸清他们的需求;规划思路形成的过程中,邀请村民参加项目交流会,广泛听取并沟通想法;正式成果形成后,公告公示、征询并反馈村民的想法……以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配置模式的转变为例:长期以来,成都市农村公共设施"代民做主"的色彩一直较浓。在新形势下,成都规定,每个村(社区)每年配套的不低于20万的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由群众说了算",所有项目必须"一户一票"征集意见,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实施过程、监督检查等关节都有农民群众自主决定。真正做到了 "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 "规划定标准,财政转移支付,提供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关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有效模式。

3结论

在"以规划为龙头"的"城乡统筹"战略之下,21世纪城市规划必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大有所为:从整体上说,规划可以规范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秩序;从个体上讲,规划可以引导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改变农民作为个体的以后的生活。就"'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策略与方法"而言,既应该为如何有效的组织区域内无数个新农村规划编制出谋划策;也不应该偏废对单独一个新农村地区如何编制规划的方法进行思索——双管齐下,才是笔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主要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7:12042-12044.

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围绕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品种多样化、安全放心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突出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恶化了农村发展环境,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农村的收益水平。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四两拨千斤”、“一石三鸟”的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走“政府拿钱、农民出工”的路子。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应该是公平享受国民待遇的农民。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分城乡都要由政府提供,因为农民有平等分享国家财政资源的权利。财政对农业、农村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这是由农业所具有的弱质性、公益性、生态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的。农业、农村发展了,全社会受益、全体国民受益,不能片面认为是对农民的恩赐和特殊照顾。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欠账还债、欠情补偿。

明确路径――城乡统筹,工农互动

从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应当走一条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路子。政府主导怎么导?要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导。一是运用行政调控手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这两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新观念,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投入。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以工补农,就是依靠工业提供的国民收入支持农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和对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包括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切、调、和谐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