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是目前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对其干预手段的研究已成为许多领域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运动不足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研究现状出发,借助运动科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关系研究的可行性,旨在为相关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功能与身体素质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界定囊括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与道德四个大方面。在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围内,体质健康特指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健康情况。
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上升为政府部门、学界与家庭等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多年来,围绕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与各区域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调查结果,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还存在身体素质缓慢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与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等体质健康问题。借助国内各高校每年一次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工作,研究者们以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试验与立定跳远等项目的测试成绩为依据,对不同高校、不同群体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因此,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干预手段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2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研究现状
广义的体育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包括运动行为、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而狭义的体育行为则是指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有学者将狭义的体育行为定义为:人在动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躯体运动。而运动行为也是影响人体身体功能与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体育态度则指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良好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来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改善及终身体育的形成。目前,对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主要借助于调查问卷。为了实现对体育态度的定量研究,许多学者根据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计了相应问卷用于体育态度的评定。
3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关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研究者认为运动与营养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两大因素。营养方面,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许多学者认为,运动不足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研究对运动因素的分析只停留在理论分析上,缺少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相关性研究,难以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干预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目前,李克特量表已在运动科学领域中广泛采用,其量化特征使体育态度可用于统计学中Pearson相关性的检验。而以运动频次与持续时间等则可直接定量评价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已具备可行性,该类研究的成果将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与干预手段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Guyatt GH,Townsend M,Berman LB,et al.A comparison of Likert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s for measuring change in function[J].J Chron Dis,1987, 40:1129-1151.
[2]迟荣国,贺业志.体育行为与体质健康[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2):61-64.
[3]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Z].2007,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Z].2011.8.
[5]刘学明.后奥运时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之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0.
[6]宋秀丽,肖林鹏.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30(5):103-106.
[7]吴本连,季浏.体育自主学习影响学习不同项群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5): 97-100.
[8]邢文华,张一民.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特征的动态变化[J].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C].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5.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危机;社交焦虑
作者简介:吉梅(1958-),女,江苏盐城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福生(1986-),男,福建泉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网络时代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研究”(编号:GYE9-E-6;主持人:吉梅);江苏省常州市2010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角色心理实证研究”(编号:K2010348;主持人:吉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师权威结构转型的社会学研究”(编号:C-b/2009/1/001;主持人:李艳)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88-0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职生表现出的众多心理问题中,心理危机比较突出。近十年来,分别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研究成果十分显著,但专门针对高职生的研究报告却十分有限。关于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我们确立本课题,拟从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出发,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一、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概念界定
(一)心理危机概念界定
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国内多数研究者沿用CaPlan(1964)的定义: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会导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二)社交焦虑概念界定
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到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1903)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社交焦虑可以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由于自己在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上无法满足预定的期待目标时所产生的焦虑。可以简单解释为: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关系
(一)高职生心理危机现状
自杀是自我关系紧张的极端化,是高职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反应。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一千多名高职生开展“高职生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1]。
常州某高职院2010级新生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测验,实测3406人,有效问卷3395份(有效率99.68%)。其中第一类为严重心理危机问题倾向者267 人(占总人数7.86%),第二类有心理危机问题倾向者749人(占总人数22.06%);有过自杀念头者32人(占总人数0.94%)。
随后,该院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院性心理危机排查显示:除2010级新生外共发现101位有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学生,其中37人有人际关系问题,26人遇到了家人去世、父母离异、违纪受处分等突发事件,10人因性格内向、过于自卑而回避社交,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其他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有1人脾气暴躁,不能自控,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缺乏,有暴力现象(砸门、窗、玻璃等),后送医院治疗。另外,有2人因心理问题吃过药,其中1人被诊断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国内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报告也关注了高职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其中浙江台州地区某高职院校3145名2009 级新生UPI 测查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I 类学生436 人,占参加测试新生总数的13.9%。南宁某高职院校3545 名2008 级学生UPI 测查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I 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5.4%。陕西某高职院校460 名2008 级学生SCL90 测验的结果表明:20.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均分大于2 分)[2]。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职生心理危机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国高职生心理危机问题非常突出。
(二)高职生社交焦虑现状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外对社交焦虑的流行病学研究比较多,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都达到10%以上。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或恐怖起病于青春期,25岁以后才起病的情况较少见[3]。
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发现,我国高职生社交焦虑问题比较普遍。研究发现:45.3%的高职新生存在交往焦虑的倾向[4]。于茜和焦永纪通过交往焦虑量表(IAS)调查得出的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程度(均值M=41.45,标准差SD=9.096)[5]与朱孔香等人运用IAS调查得出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程度(均值为40.80,标准差SD=8.39)[6]比较接近,并且显著高于IAS的美国大学生常模(均值M=38.9,标准差SD=9.7)。
(三)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为了研究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前文所述常州某高职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测验检测出Ⅰ类和Ⅱ类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了《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交往焦虑量表》(IAS)测试[7]。
《90项症状清单》(SCL-90)作为一种适用面广、包括精神症状项目多的自评量表,在临床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该量表得分即为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以总分160分(采用1-5分的5级评分标准)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其中,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任一种心理问题的阳性因子个数大于2,则说明被测者存在该种心理问题。
《交往焦虑量表》(IAS)主要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总分范围为15~75分,焦虑程度与总分呈正比,大学生平均分为38.9,标准差为9.7。含有15条自陈条目,所有条目与其它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45,八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0。IAS与其他测量社交焦虑及羞怯量表高度相关(R>0.60)。国内学者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研究,Cronbach α系数为0.81,稳定性、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符合测量学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测量社交焦虑的主观感受。
该测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46份,有效问卷730份,问卷有效率91.25%。其中男生385人,女生344人,年龄均在19~21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SCL-90测验中,有160人总分超过160分或者某种心理问题阳性因子数大于2,占总人数的21.92%;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这些学生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IAS测验中,有311人得分超过常模水平(38.9分),占总人数的42.60%;得分高于常模水平一个标准差(48.6分)以上的有47人,占总人数的6.44%;其中,得分超过60分(可认为患有社会交际焦虑症)的有5人。可见,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高职生中,社交焦虑十分普遍。
另外,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IAS得分和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如表1所示,分析IAS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程度,发现SCL-90总症状、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均与IAS得分有非常显著的相关(rR =0.246,0.312,0.292;p
三、社交焦虑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应对方式
针对社交焦虑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应对方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多年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我们总结出如下模式: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危机预警,运用个案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社交焦虑、缓解心理危机。
心理测试主要指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测,一般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两个量表。
心理危机排查主要由系部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分层次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排,主要针对以下12类学生: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社会或自然以外刺激者;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个人感情受挫者;人际关系失调者;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社会交往很少,缺乏社会支持者;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与行为异常者;家庭贫困、经济负担重、自卑感强烈者;身体出现严重疾病者, 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有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前文所述常州某高职院从IAS测验中得分超过常模水平(38.9分)的311人里随机选取40名学生进行6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然后运用SCL-90和IAS对预学生进行后测。这40名学生中男生13人,女生27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2名被试(女)因故退出。后测时出现1份无效问卷。故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只有37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24人。
采用SPSS16.0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SCL-90量表前后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5.032,p
本研究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和心理问卷调查等形式探究高职生心理危机和社交焦虑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出结论: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高职生中,社交焦虑十分普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我们建议,通过心理测试和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心理危机预警,运用个案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社交焦虑,缓解心理危机。当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定量描述高职生心理危机的方式,社交焦虑和心理危机之间是怎么样相关的、有没有因果关系,改善社交焦虑和缓解心理危机之间还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等,这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静.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1):195.
[2]马燕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2):71-72.
[3]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55-58.
[4]金艳,等.高职新生交往焦虑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35-237.
[5]于茜,焦永纪.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调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2):65-66.
[关键词]价值观;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2 [本刊网址]http:∥
一、课题的提出
早有专家预言:性别差异的研究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国内外学者对性别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颇多。但是目前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且多为理论性研究,与大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实用性不强。大学生价值观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分析,旨在较全面地探明男女大学生价值观差异及原因,从而密切联系男女大学生实际,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依据性别差异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探求男女大学生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恋爱婚姻方面的差异现状,分析男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差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反思我们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性别差异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育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问题的理论成果,并对现有研究进行反思。根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二)实施阶段
本着重点研究的思路,主要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恋爱婚姻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以泰安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回收后形成可供分析利用的材料,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以求探明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恋爱婚姻等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三)总结、结题阶段
明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现状及原因,进而提出针对大学生性别差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召开结题工作安排会,就研究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进展,并进行反思和探讨。为本课题的研究宝贵的参考借鉴资源和启发。
(二)调查法。随机选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科学地开展课题研究,探求教育的方法。
(三)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教育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重点,积极倡导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男女生性别差异,因性施教,探寻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
五、本课题研究成果及认识:
(一)成果:
大学生价值观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心理健康方面:女生学习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女生交谈、待人接物、与异往方面处理能力较强,而男生比女生理智成熟;女生因失恋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生更大;女生自我认同感低,对自己相貌的满意度低于男生;情绪易于“烦躁”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情绪疏导方面,男生多选择找“发泄”进行情绪疏导,女生则倾向于“找人倾诉”。
学业学习方面:学习内容上:女生更多的是学习教材,做相关题目或配套练习册,且更擅长语言类学习。男生总是应付书面作业,更多精力用于扩大阅读面,在理科方面的兴趣比女生更浓,更喜欢尝试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上:女生多是机械记忆,短时记忆能力强。而男生多是理解记忆。学习能力上:女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男生,而男性的空间认知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女生模仿能力强,而男生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女生。学业成绩上:女生面临考试感受到的压力和紧张度小于男生,更能适应当前的教育考核方式。文科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成绩高于男生。男生理科学习能力强于女性,在理科学习中更占优势,成绩也普遍好于女生。
恋爱婚姻方面:在选择恋爱时机时,男生更主张打下一定的学业基础后再谈恋爱;女生的恋爱动机更倾向于通过恋爱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走向婚姻,共度一生;在择偶标准上,男生更注重女生的外在形象,而女生更注重男生的品质和能力;失恋时,女生感受到的打击更为严重,而男生则更容易摆脱失恋所带来的伤痛;在婚前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冲动和主动,女生则普遍较为谨慎和矜持。
(二)认识:
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重视性别差异,关注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前提。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趋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为此,大学生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我,男生应着重提高自我认同感;注重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加强受挫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方面,要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调整好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及时有效地解决心理冲突。在恋爱方面,尤其注意女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女生情感化更严重,对失恋问题的调查表明,女生承受的打击更大,更难摆脱失恋的痛苦。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建立有效的情绪疏通渠道。学校不仅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通过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打消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营造大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奠基的时期。大学生理应以学业为重。但是当前大学严进宽出的现状,使许多大学生虚度了年华。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男生。通过进行自我认知和分析,所学专业认知分析,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新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合理安排每天的任务,今日事,今日毕。其次,加强学业、就业指导。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且是自己应当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情。引导他们了解大学教育的特点,尽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最后,要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班风学风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勤奋刻苦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也能制止不良风气的产生。但是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尽早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3.针对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现状,正视大学生所处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期,为男女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恋爱导向。首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大学生的身体已经长成,心理发展正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一致,所以要正视这一点,促进其心理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其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问题,消除传统性别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性别压力。对于男女性别差异的形成,生理差异的影响是很小的,主要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造成的差异。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等手段,使生理上的差异通过心理和社会原因而日趋减小。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别差异,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从而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两性关系。再次,为男女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恋爱导向。恋爱已经是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女生谈恋爱的意愿也在明显增强,而且女生更倾向于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来找到合适的终身伴侣。对待恋爱问题,女生比男生的态度更真诚,女生付出的精力和心思也更多。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缺乏,对恋爱对象的认知缺乏,导致失恋的高频率发生,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不因失恋自暴自弃,努力做到失恋不失志,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的态度女生更为慎重。但近些年,有趋向轻率的趋势,同居者人数逐渐上升。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恋爱引向不健康的道路。为此更需要教育者的关心和引导,从而保证大学生恋爱的纯洁与美好。
4.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针对其学习的特点及差异提出因性施教的教学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探明了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因性别而制定适合的教育模式,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进行解答,提高教育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能起到较强的实际指导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动这一客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高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必要条件,亦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
在我国步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转移,留守儿童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2]。
二、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
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来说,是指少年期前的阶段[3]。广义的儿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时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农村地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抚养、监护或独立生活[4]。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明确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最新、最具权威的界定,即“17周岁及以下的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产生原因及概况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6]。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8]。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8]。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11]。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7]。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12]。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13]。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取得根本性解决,因此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结合,加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解决途径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为其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14]。尤其是医学生,开展长期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不仅可以辅导留守儿童学习,解决教育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长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
[6]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8]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
[1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关键词:职业紧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紧张的感知也越来越强烈。就目前而言,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社会心理与健康就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调查显示,职业紧张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长期以往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而本研究主要是为了研究职业紧张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以期能为缓解大学生职业紧张感提供相关依据,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15届某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查360例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研究对象年龄在18-24岁,平均年龄(20.49±1.09)岁。
1.2 方法
对360例学生进行国际通用的职业紧张问卷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紧张源、缓解紧张的因素、紧张反应等方面,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可以针对研究对象适时的删减部分问题,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相关问题解释,然后让学生独立的完成。
1.3 统学方法
建立EXCEL表格,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学生工作满意感、心理健康以及抑郁症等紧张反应评分作为因变量,而人口统计学资料、紧张因素、个体因素、缓解因素作为自变量,然后对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果总体方程F值具有较为明显的意义,其中,若其值在α= 0.15水平上就代表具有较为明显的意义,而R2则表示各个方程的预测力,其变成程度则表示各个因素的贡献大小。
2 结果
2.1 学生一般情况对比分析
男女学生在人均收入、周学习时间、兼职时间、睡眠时间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详情见表1。
2.2 学生工作满意感与各个变量间的关系
经过研究发现,对男女生工作满意造成影响的因素是不同的,其中,男生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自尊感和年龄,而女生则是物理环境和应付措施等方面,总的来说,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主要表现在自尊感、控制信念、年龄、物理环境等方面,详情见表2。
2.3 学生心理健康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男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表现为年龄以及组间冲突上;而女生则主要表现在自尊感以及对人责任等方面,详情见表3。
3 讨论
3.1 大学生职业紧张源
职业紧张主要指的是人在长时间内处于一种职业当中所产生的紧张反应,其中主要体现在心理、生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如果长时间下来,可能会致使出现较为明显的慢性反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紧张感,但是,对于社会人群而言,大学生职业紧张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本研究调查显示,造成学生出现职业紧张感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冲突、工作未知前景、工作责任、职务提升、与人相处等多个方面,而男生和女生的紧张源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3.2 职业紧张对学生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调查还显示出,不同的紧张因素学生所出现的紧张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在国内外很多研究中都对职业紧张因素作出过分析和讨论大多数都认为职业紧张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负荷、角色冲突、角色地位等方面。而本次研究调查显示,对学生造成最大影响力的职业紧张因素主要表现为组间冲突、提升参与机会、物理环境、工作未知前景等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学生的紧张反应,使其对工作满意感出现改变,同时还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影响。为此,要想降低学生的职业紧张感,可以通过改善学生生活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参与学习以及活动的机会,然后尽可能的减少学生或者是班级之间的冲突,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就业,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职业的紧张感,减少其职业紧张的发生率。
3.3 缓解学生职业紧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会如果有较强的职业紧张感,其紧张反应也就会更加的激烈,从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而这些情绪的产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今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的降低学生职业紧张反应,以此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齐九颖,曲银娥. 某高校学生职业紧张因素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07:760-763.
[2]李志新,刘兆炜. 职业紧张与健康的研究现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03:301-303.
[3]齐九颖,曲银娥. 职业紧张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09:99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