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融资

十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文化产业身处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抓住良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才是硬道理。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遭遇的资金瓶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可以借助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应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困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健全文化产业的融资体系的一个必备的环节。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指对未上市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制度。其实质是借鉴成熟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按照投资收益分成并从事实业投资的金融创新工具。”②

一、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

借助“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东风,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1年至今,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平均单笔基金规模达25.43亿元。总规模为2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等领域。”③对于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全面对接,迈出了一大步。据和讯网消息2012年10月30日-31日,2012全球CEO发展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华集团投资总监关韶峰指出今年在基金融资的寒冬期间,文化产业基金达到了300亿的成果。但是离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所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目前的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还远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破解文化企业的融资困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全面对接,是当务之急。破解文化企业的融资困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要在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方面积极作为

未来五年内,文化部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翻一番。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政府应该扩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及金融政策支持。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聚集资金,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带动诸如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进入新兴文化业态。

2.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投放

在现阶段应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投放力度,打造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信贷融资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可以在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打通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还应鼓励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发挥资本市场的资金聚集作用

资本市场正在敞开怀抱拥抱文化产业,“马云等企业家发起的云锋基金宣布向北京印象创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掘金文化演出、旅游市场;湖南省相关部门发起成立规模为30亿元的封闭式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④有识之士已经看到文化产业的巨大商机,资本市场也要与时俱进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功能,股权债权融资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水平,引导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中国的文化航母,早日做大做强。

4.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化企业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产权交易所应在文化企业资产转让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依法规范、健康有序”的原则引导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良性发展。探索完善文化类资产的流转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的投融资服务。只有改变进入容易退出难的限制,才能引导投资者大胆进行投资,为文化企业筹资打开方便之门。

当前,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及市场环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进展及计划、相关基金发展思路及投资策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内容,有必要进行专题研讨,着重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和探讨文化产业投资策略,并就发挥基金优势和特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注解

①十报告

②周正兵;郑艳;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04期

③胡中彬;文化产业基金募集空前盛大;企业融资规模回暖;经济观察网

④资本市场促文化产业做大“蛋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2]十报告

[3]周正兵;郑艳;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04期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归纳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创意产业概念析》中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有了定义的归纳。他指出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义的:“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被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1997年5月布莱尔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推动政策,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难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9%,远远超过了传统工业的2.8%的增长率,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型转向了创意服务型。喻翠玲在《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了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1.政府的大力推动;2.因地适宜的发展模式;3.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绍到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权产业,在2001年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24%的国内总产值。《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1.用政策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2.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3.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本以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在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该国21世纪的战略产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全球各产业都受到各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例如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在《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一文中,用各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出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其中,他把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描述为文化产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是走出发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名片。

同样的观点还在李光斗的《创意经济迎战萧条寒冬》提到:“萧条年代,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他认为创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国家、改变历史,它有力量迎战经济寒冬。

同时,中国人民全国委员会的厉无畏2009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一片文章《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项可以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绿色产业,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的更多是发展机遇,它可以通过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另一面实现经济崛起。

另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认为创新与消费和竞争是促进世界经济变化的三个主要市场力量。他指出了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给出建议,呼吁中国需要在创意产业上自给自足,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生产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学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认真分析情况以应变严峻形势的,例如黄志祥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以传统报刊业的身份就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了说明。他提到了在同样属于传媒业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具有差异的。就广告收入这一项为例,以网络、移动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逆风飞扬,获得了傲人的广告收入业绩。而固守传统媒体产品、传统产业结构的报业,广告收入增长极为困难,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艳在《职业》杂志的《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的采访中提出了对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观点。李艳认为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采访稿中提到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人们在危机中,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调整再金融危机中的心态,并且增强信心。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积极应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划以及扶持政策,如《领导决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后,各地都响应号召,推出规划发展蓝图以及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支持力度。从文中的数据及表格中可以看出,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J].

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15]NormaMRants,DeborahLeslie,SusanChristopherson.Placingthecreative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要]从金融发展来看,作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依托于特定产业本身发展的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必争的特定产业,其发展壮大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重大机遇。现代金融体系只有将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中去,资本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金融业自身才会有竞争力和活力。同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金融共生的要求,因为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为不同性质的单元主体,但两者符合共生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最为根本的是,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分享其发展的高回报,分散和转移自身局限于传统产业的风险,以及激发自身的创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金融支持;金融共生;战略性新兴产业; 动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40-04

一、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金融支持是重要方面。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由于尚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通行论述,其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1]同样,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王利政、朱瑞博和刘芸等学者主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地位、高投入等特征来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3]梅兴保、王昌林、刘志彪等学者剖析了现有金融工具或金融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4][5][6]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以及现有金融体系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辜胜阻、顾海峰、肖兴志等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整体构想,提出要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完备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路。[7][8][9]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对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散见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之中,基本上都从金融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众多政策手段之一进行论述,或者从银行、资本市场等单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相关的研究偏重于一般性的对策分析,缺乏两者结合的特殊性分析;相关的研究大多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其金融支持,缺乏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金融支持特殊产业的必然性及内在动力等方面。

二、金融发展内生于资源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发展

金融是伴随经济和产业发展而自发形成和发展的,它不是凭空设定或通过某些聪明人的发明而创造出来的结果,而是顺应经济发展,尤其是依托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功能的升级,客观上受到一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及其阶段的制约,并以满足其特定的需求为基础。所以,金融发展中蕴含着产业发展因素和深刻的产业背景,是特定产业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因为实体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而经济中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依赖于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后者又直接决定产业性质和产业的技术结构。[10]因此,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内生于以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必须与实体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相适应或相匹配。只有将资源有效地配置到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中去,资本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金融业自身才有竞争力和活力。金融体系]化的内在规律是顺应产业/技术结构的需要,不断地把资本配置到在特定发展阶段最符合比较优势的实体产业经济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体系的最优模式选择主要以服从于实体经济中优势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为准则。

按照林毅夫等学者的分析,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一般特征是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相对丰富,因此,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劳动力投入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成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一般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风险较低,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相对应,金融体系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融资服务为主要目的,并且主要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要求为特征。当然,此阶段也需要具有大规模动员资金能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客观存在,但不是金融体系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进和人均 GDP的上升,资本逐渐成为相对丰富的要素,而劳动力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因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典型代表)成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或比较优势之所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越来越靠近产业和技术前沿,风险会越来越高,必然要求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诱导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和降低资金成本的金融体系与融资方式的出现。因此,与此阶段的经济发展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要以满足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融资需求为主,金融体系的构成以能够有效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股票市场为主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较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的平均规模的确是在不断变大,但这并不等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和相对地位一定会有所下降或逊色;所以,从产业发展中企业的规模特征来看,此阶段的金融体系既要有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也需要大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低标准的股票市场(林毅夫等,2009)。

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进和实践已经证明了金融发展的内生性,20 世纪70 年代纳斯达克市场在美国的出现与之后的迅速扩张,以及同时期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发展,都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政府人为设立的制度安排,而是在场外交易市场基础上]化而来,是解决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内生制度安排。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金融共生的要求

生物学研究领域在19世纪提出了“共生”(symbiosis)的概念,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类的一个或更多成员间延伸的物质联系。在国内,袁纯清较早运用共生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共生理论,并将其引入我国小型经济的研究。[11]2002年,袁纯清又引申出了金融共生理论,并将其引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根据袁纯清对金融共生的论述,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它构成了金融共生关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共生关系。[12]将金融共生的概念进行延伸,我们可以认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是一种共生发展关系,最终会形成连续对称互惠的共生状态。具体来看:

(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具备共生发展的条件

根据金融共生理论,不同性质的主体单元之间要形成共生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共生单元之间要有交集或关联或者说共生单元之间至少有一组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因素)兼容;共生单元之间存在自主活动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组成的共生体系能够产生新能量(比如利润或收益);共生单元在给定的时空结构中具有累积的关于对方的信息量(袁纯清,2002)。很显然,金融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具备共生发展的条件:一是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虽然一方经营货币,另一方经营实物产品或无形服务,但是两个主体单元之间有着资金借贷联系,新兴产业企业的生产数量增加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量增加,他们之间有稳定的关联度;二是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都需要在经济法律制度范围这个共生界面下进行经济活动,同时具有自由选择权。金融机构自由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的数量价格和期限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由选择发展机会、融资机构和方式;三是金融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生可以产生共生利润,这也是两者共生的基础。对于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当两者不存在共生关系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即使有新的投资机会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因为自有资金不足而放弃投资机会和获利机会。当两者存在共生关系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进行创新投资并产生利润,而金融机构会获取资金借出的利息收入;四是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借贷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和审查来获取彼此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不断获取并可以累积的。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主体单元,但他们本身的特性满足共生发展的条件,两者是共生发展的关系。

(二)连续对称互惠共生是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佳共生模式

随着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作用方式、强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能量互换关系的变化,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会形成和发展多种共生模式。

从共生行为模式来看,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存在寄生模式,表现为一方寄生于起主导作用一方的形式,由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但不获得任何收益;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能存在偏利共生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利润或收益,但这种利润或收益的分配只惠及共生单元的一方,比如只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转移,而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没有获得利润或收益,这种模式肯定会使一方丧失积极性,使得双方的共生关系难以长期维持;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能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与其形成共生系统,并产生新的利润或收益,但这种利润或收益的分配是非对称性的,一方获得的利润或收益多,而另一方获得的较少;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存在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利润或收益时,分配是均衡的,双方获得的利润或收益的比例大致一样多。可以看出,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因为其产生共生收益的广泛而均匀的分配特质,以及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而具有持久稳定性,并使所有参与主体都可以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是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生发展的目标。

从共生组织模式来看,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存在点共生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之间只进行了一次偶然的合作,双方的第二次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障碍或第一次合作不能满足彼此需要而终止;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能存在间歇共生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数次但不连续的合作,比如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并不限于与某一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限于与某一家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能存在连续共生的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连续合作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状态;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体化共生的模式,表现为金融体系的构成主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通过相互持股一定比例以上而形成一体化关系,但这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安排下还难以实现。因此,连续共生组织模式由于具有内在必然性、更强的选择性、更高的稳定性、更低的阻力性等优势,是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生关系中效率最高、且最稳定的金融共生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实现共同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并能维持自己的独立性。

四、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内在动力

任何微观经济组织和机构的存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金融机构亦不例外。但是,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在于,从宏观上看,它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金融体系由众多的金融机构以及它们的经营、交易行为所构成,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资金配置到经济中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和部门中去,可以获得丰厚的、持续的回报以及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分享高回报

我国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显示出空前的决心和努力,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着力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获得爆发性的增长,为金融业提供最大的结构性投资和分享超额利润的机会。有报告测算,若按《决定》文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五年和十年规划,以中国GDP每年增长8%以及CPI每年3%的水平进行估计,则五年和十年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将较目前实际增长3.49倍和13.20倍,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关行业将实现“十年十倍”的增长,将为金融资源的供给者提供未来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投资机会。[13]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目前普遍处于孕育期和成长初期阶段,相关产业的成长性、公司业绩和超额利润持续性获得的预期以及表现都将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充分分享其带来的发展机会和超额利润。同时,金融机构通过贯彻国家政策,投资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在信息交流和舆论作用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可以吸引、筛选、培育和发展潜在的优质企业,创造获取高利润或回报的机会,这关系着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投资中介机构以及各类正在加速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都在筹划或探索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争夺这一小部分优质企业,从而分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回报。金融资源的供给者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拥有优良企业客户——获取超额收益——提高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优良客户”的良性循环。[6]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

现代金融体系的各个构成主体,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的信贷业务领域还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传统产业,这将会蕴含较大的政策和市场风险。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对“高能耗、高排放”等传统产业的进一步限制已经为金融机构过度集中于传统产业的信贷模式敲响了警钟。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相关产业的成长性和回报预期都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因此,金融机构借助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通过为该领域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可以使自身的信贷结构得以优化,分散或者转移系统存在的高风险,使资金运营实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新技术或专利监测等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举措显然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的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使得结构性投资获得高回报的前景可观,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活动的风险。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激发自身的创新

经济主体的需求拉动,是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传统的金融服务对应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服务的转型,而这个转型必须要通过创新来实现。金融体系通过创新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自身才会有广阔的空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而且是长期发展战略,这将会带来持续的信贷资金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从而会推动金融机构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握巨大的市场契机,持续快速地进行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产品结构等内在的创新与调整,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蕴含的风险也会刺激一部分金融机构去创造一些能够降低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从而会使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回报更有保证。同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会给自身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金融支持下实现发展和壮大,可以为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利条件和便利,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另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规避政府的管制,从而激发金融创新活动的发生。当前,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越来越重视,对其经营的种类和范围,资本比率的适宜度等都做了限制。金融机构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政府的管制,比如分业经营规则的突破,改变金融工具和管理方式来进行赢利性活动,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当然,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重视也会使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改变其管理法规,促进金融创新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连强. 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152.

[2] 王利政.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3.

[3] 朱瑞博,刘芸.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9.

[4] 梅兴保. 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1(4):30-33.

[5] 王昌林.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 宏观经济管理,2010(11):21.

[6] 刘志彪. 科技银行功能构建: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1-7.

[7] 辜胜阻,李洪斌,马军伟. 壮大新兴产业需要完备高效的投融资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11-10-12.

[8] 顾海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进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1(4):60-61.

[9] 肖兴志.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

[10]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5.

[11]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2]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商务印刷馆出版社,2002.

[13] 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供未来十年中国投资机会[N].上海证券报,2010-10-21.

Study on the Inevitability and Motivity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Ma Jun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控制

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在北京隆重举行,党的十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份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阐述,凸显出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云南正在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大省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并重,彰显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腾飞的宏大战略和深邃眼界。在推动“两强一堡”战略建设过程中,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云南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既是云南金融业承载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深思。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1年9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发表了题为《抢抓文化建设重大机遇实现云南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文章,充分阐述了加快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各类金融机构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重要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强一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投入不足等差距,迫切需要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开发符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全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二、突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要支持重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走实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培育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推动云南文化发展的比由之路。全省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重点支持和打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旅游、节庆会展、广告印刷、珠宝玉石、茶文化、体育健身等传统文化集群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要支持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全面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的突破口。省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加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各类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传媒中心、国际图书城、高原体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等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文化设施水平的迅速提升。

三要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云南主流文化的发动机。全省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重点文化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机制,为重点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云南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要支持特色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云南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担保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有效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网络循环贷款、周转限额贷款等信贷产品,稳步增加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履约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构建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信贷+保险”机制。

三、大力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打造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营销团队,主动开展文化企业的营销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适当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合理确定文化企业的贷款期限,给予适当贷款利率和费率优惠,切实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积极开展文化企业银团贷款、联保联贷、信用保证贷款、并购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企业版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业务,扩展抵质押范围等方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供应链融资,对资信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票据、贸易融资和保函等多种授信支持,提供财务顾问、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综合银行服务。

二要积极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推动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优质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引导创新性、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

三要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券。省内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扩大文化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鼓励文化企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四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根据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各类基金,推动全省基金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要引导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进入我省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或知名企业来滇发起设立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设立云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库,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文化基金投资机制,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基金健康快速发展。

五要多方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间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类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好民营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同生共赢的良性互助格局。

六要规范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在积极开展各类交易所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规范有序发展省内文化、珠宝玉石类交易所,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的渠道,完善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流转、质押和托管制度,大力发展文化领域资产评估、研究策划、市场经纪等市场中介机构,尊重和保护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七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积极支持全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注重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功能,促进更多的信贷、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跟随财政资金共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

八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和支持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民间资本合作组建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加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发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新品种,探索以创意产品、艺术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为抵押物的担保业务,拓展以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收益权等无形资产为质押物的担保业务。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一、工作原则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依据各自工作职能,联合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共同加大对生物技术产业化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支持,加快培育壮大我国生物产业。

(二)按照规划和产业政策确定的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引导生物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三)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服务作用,在完善制度建设、担保体系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生物产业基地融资平台或企业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成长期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四)国家开发银行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模式,特别是利用小额贷款、统贷、转贷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同时,积极探讨与担保公司、基金、商业性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合融资。

(五)坚持积极稳妥、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阶段稳步推进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通过政府引导、融资推动,完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生物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生物技术创新型企业成长、生物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供融资支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加速使我国生物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研究适合生物产业特点的政策措施及金融产品,采取优惠贷款、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二)创新和构建多种形式的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和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优势,建立并完善基地管理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市场化运作,搭建生物产业基地融资平台。尚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根据其生物产业发展情况,由具有实力的投资类公司或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地方分行协商,搭建企业融资平台。

(三)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各省市发展改革委”)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深化中小企业贷款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企业[*7]581号)精神,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四)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条件的省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快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运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纳、引导各方资金,形成生物产业发展资金多元化格局。国家开发银行可根据企业需要开展财务顾问、银团贷款等业务,积极探索协助企业发行集合式债券、上市等,并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宽融资渠道。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搭建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具备贷款条件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管理机构,或尚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经与开行协商同意的相关投资类公司,可与国家开发银行当地分行进行沟通,探讨具体融资模式和融资平台的搭建等相关事宜,在符合相关监管规则的条件下,形成双方认可的融资平台,负责融资项目的遴选、论证、推荐、组织实施、委托贷款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国家开发银行各地方行应加快融资平台的评级工作。对融资需求大、并具备成熟项目的地方,相关省市发展改革委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形成建立担保体系和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方案。专项资金设立规模应不低于国家开发银行与生物产业融资平台合作总规模的5%~10%,具体实施操作时可由省市发展改革委及融资平台和开发银行当地分行协商确定。

(二)编制符合各地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各省市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根据《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地区生物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技术援助贷款支持地方开展规划编制和论证、重大项目前期等工作,并就融资方案、融资平台建设、担保措施等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使实施方案切实具备可操作性。

(三)各省市发展改革委对具备产业化条件、具有融资需求的生物技术项目进行筛选推荐。各省市发展改革委应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3号)》,筛选具备条件并具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审查后,向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推荐。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将结合融资平台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展项目评审工作。

(四)拟搭建融资平台的单位,要抓紧充实生物技术、管理、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满足后续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