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讯)近日,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体:普惠2.0时代的新引擎》,报告认为,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阿里巴巴、谷歌、苹果、腾讯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体的浮现,正在成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表征,同时也是拉动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新引擎。

报告对未来做出三大预测:1.2030年,数字经济体将服务全球70亿消费者,占全球人口总数的82%。2.2030年,数字经济体将为全球提供17亿就业机会,约为世界500强雇员总数的20倍。3.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体出现在中国。(来源:阿里研究院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全文链接:《数字经济体:普惠2.0时代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一、对会计准则的重新思考

1.会计假设面临挑战

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会计活动的基本环境和先决条件。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会计假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网上公司”又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收入金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虚拟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地反映其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竞争激烈使企业并购成为一大趋势,而企业并购使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2.会计信息披露受到挑战

美国于1973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它独立于任何一个特定利益集团,其行动不受任何一个组织和企业的影响,美国FASB“将充分披露原则”作为会计基本原则之一,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仅仅得到:“满足有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需要”,对企业具体提到什么信息,信息的用途等未做出详细的规定。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只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限于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交易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提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如风险信息、不确定信息、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满足不同财务使用者的要求。对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表外项目”,也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二、电子商务给会计工作提出新要求

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操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理论离不开会计环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环境,新兴的虚拟企业及网上电子商务活动的普及呼唤能适应新经济需要的新兴会计理论、会计基础、会计原则,如最典型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已经凸现。在传统商务活动中,产品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销、存等都在存货数量、金额上进行核算,并及时地反映到会计报表上。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反映资产价值的计量已失去现实意义。所以,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加以研究。

2.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及传统会计结算体系的冲击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传统的餐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代替,传统的结算体系将逐渐消失,交易双方的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成为头等大事。与此相关的商业、会计等法规要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具体包括: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电子支付管理办法的出台等。

3.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及会计审计的挑战

电子商务潜在的交易速度和难以驾驭性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安排网址与供货路线及消费活动实际发生的位置之间的联系虚拟化,尤其对于可以实现网上运输的数字化产品的交易,税务部门更是无法对其进行追踪。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其业务范围及公司规模均难以控制,如何在网上征税,如何监管企业在网上避税与逃税是一大难题。与此相联系的网上审计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传统的审计是针对原始的会计资料、凭证、账册等进行核审、审计。在虚拟的电子商务交易中,审计线索零乱不堪,如何根据网上实时报告进行实时审计是会计面临的新问题。

4.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报告模式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报告模式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会计报告表现为不受时间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

三、对会计管理的再认识

1.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企业要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这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会计管理要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研究会计战略,加强战略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及无形资产管理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的会计人才是会计管理的重心之一。

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对工业产权、人力资源、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核算与摊销等会计处理成为会计核算的新问题。

3.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及知识管理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

关于“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来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rkle基金会的名誉总裁LloydMorrisett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意指信息富有地区和信息贫穷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另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含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笔者认为:所谓数字鸿沟,亦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

1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世界性问题,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几乎都可以看到数字鸿沟的缩影,现择其要者而论述。

1.1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各国在电信服务的覆盖率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两方面的差距。

据统计[1],法国的主机数量接近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机数量;而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所拥有的主机数量比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所拥有数量的总和还多;纽约的主机数量超过了全非洲主机数量的总和。另据不完全统计[2],目前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电话普及率还低于1%,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从未打过电话,占全球人口15%的23个国家拥有全球电话量的62%。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做出[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4],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的0.2%。一项统计表明[5],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

据测算,世界各国的信息能力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其中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处在信息能力发展第二层次的国家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法国,得分在50~60分之间。以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三层次,得分在20~50分之间。以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四层次,得分在10~20分之间。信息能力较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分在10分以下。

1.2国内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国内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按1998年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全国各省、市、区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得分在70分以上,其中北京总指数为89.87,比上海高25.1%。

(2)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等六省、市,得分在35~50分之间,平均得分为39.61。

(3)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等9省、区、市,得分在全国平均得分以上至35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9.48。

(4)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湖南、内蒙、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等10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上至全国平均得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1.54。

(5)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包括甘肃、贵州、云南和等4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下,平均得分为16.20。

1.3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较明显。目前,农村通信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1年3月,全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5亿户,其中农村用户仅有5660万户,占36.6%,这与农民占全国人口2/3形成巨大反差[6]。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大于东部。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7]:到2001年6月底,西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全国约20%不通电话的行政村,绝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

1.4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据统计[8],大企业平均每年用于IT上的开支在1990年还只占企业总开支的10%左右,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50%。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开支相对“吝啬”,平均还不到其经营收入的15%。即使在英、美、法、澳等发达国家,也只有半数的中小企业在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不到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在我国的830万家中小企业中,也只有47%左右的企业把业务联入了互联网,其中只有11.1%的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就这样产生了,并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1.5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

(1)从收入来看。英国教育部的一次调查显示[9],高收入的人群中有68%的人经常使用计算机,而低收入的人群中只有23%。另据中华英才网历时半年(2000年9月~2001年3月)的网上薪资调查,受调查的2.1万余名网民的平均年薪达到34713元,是全国城镇人均收入8392元的4.14倍;以调查收入排名首位的深圳市为例,网民年均收入为50336元,而该市市民的年均收入为21577元,只有网民的42.87%。

(2)从学历来看。由CNNIC1998.7、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高中(中专)以下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6.9%、2%、3.0%、2.5%、6.4%、8.7%、10.2%、11.5%,高中(中专)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93.1%、98%、97%、97.5%、93.6%、91.3%、89.8%、88.5%,而大学本科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8.9%、59%、52%、51.8%、41.1%、35.8%、32.9%、31.7%。

(3)从年龄来看。CNNIC1997.10、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相继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35岁及其以下的用户分别占网民总数的84.1%、91.1%、89.8%、88.9%、88.2%、87.63%、83.8%、79.8%、79.9%、70.4%。

2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1)挤压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数字鸿沟的治理对策

3.1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行互利互惠的电信合作,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自身的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社会信息化作为自己的义务,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费用,以实际行动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次,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主导作用。多年来,国际电信联盟为消除或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历届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即是明证。自1992年ITU电信发展部门ITU-D成立、世界电信发展的南北差异问题提上ITU的议事日程后,四年一次的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就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对话的舞台。今后,ITU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技术合作、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3.2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

“电信普遍服务”一词,最初源于美国AT&T在1908年一条事业广告的“一个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一般来说,电信普遍服务的含义有三点:无论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电信服务(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Affordability);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国西部地广人稀,通信建设成本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国家重点支持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本没有通信建设项目;加上曾经促进通信发展的初装费、入网费、附加费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或安排国债,对西部通信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国家应在资费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西部通信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让通信这列大开发的火车头,继续冲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从立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44条虽对电信普遍服务作了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尚需制定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规,使其落到实处。

3.3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联想电脑公司的乔健女士说:“联想愿意和所有的有识之士,和所有中国的企业共同来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共同跨越数字时代的鸿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最高行政总裁袁超说:“天极的宗旨是普及推广IT知识。”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总裁王稼夫说:“中国资讯行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于今后让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很轻松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业已将填平数字鸿沟的良好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京了“长城希望e站”计划,该计划是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为主)捐建的一种以PC单点资讯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微型站点。它主要由长城电脑、长城打印机和电话线等设备组成,并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建成后,会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与古代长城类似的新“数字长城”。

其实,从长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诚如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所言:“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7、2002.1与2002.7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高中(中专)以下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6.9%、2%、3.0%、2.5%、6.4%、8.7%、10.2%、11.5%,高中(中专)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93.1%、98%、97%、97.5%、93.6%、91.3%、89.8%、88.5%,而大学本科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8.9%、59%、52%、51.8%、41.1%、35.8%、32.9%、31.7%。

(3)从年龄来看。CNNIC1997.10、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相继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35岁及其以下的用户分别占网民总数的84.1%、91.1%、89.8%、88.9%、88.2%、87.63%、83.8%、79.8%、79.9%、70.4%。

2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1)挤压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数字鸿沟的治理对策

3.1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行互利互惠的电信合作,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自身的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社会信息化作为自己的义务,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费用,以实际行动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次,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主导作用。多年来,国际电信联盟为消除或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历届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即是明证。自1992年ITU电信发展部门ITU-D成立、世界电信发展的南北差异问题提上ITU的议事日程后,四年一次的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就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对话的舞台。今后,ITU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技术合作、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3.2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

“电信普遍服务”一词,最初源于美国AT&T在1908年一条事业广告的“一个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一般来说,电信普遍服务的含义有三点:无论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电信服务(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Affordability);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国西部地广人稀,通信建设成本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国家重点支持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本没有通信建设项目;加上曾经促进通信发展的初装费、入网费、附加费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或安排国债,对西部通信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国家应在资费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西部通信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让通信这列大开发的火车头,继续冲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从立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44条虽对电信普遍服务作了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尚需制定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规,使其落到实处。

3.3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联想电脑公司的乔健女士说:“联想愿意和所有的有识之士,和所有中国的企业共同来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共同跨越数字时代的鸿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最高行政总裁袁超说:“天极的宗旨是普及推广IT知识。”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总裁王稼夫说:“中国资讯行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于今后让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很轻松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业已将填平数字鸿沟的良好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京了“长城希望e站”计划,该计划是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为主)捐建的一种以PC单点资讯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微型站点。它主要由长城电脑、长城打印机和电话线等设备组成,并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建成后,会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与古代长城类似的新“数字长城”。

其实,从长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诚如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所言:“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2001-01-31

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水平 数字鸿沟 沿海十省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新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式,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可能引起新的社会问题,数字鸿沟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在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

本文以我国沿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为研究对象对沿海十个省、直辖市的“数字鸿沟”进行测度。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的核心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包括R型因子分析―即对变量作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即对样本作因子分析。本文对我国各地区“数字鸿沟”的测度采用的是R型因子分析。

R型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是:

设有P个变量X1,X2,X3,…Xp

X1=a11 F1+a22 F2+…+a1m FM+ε1 (i =1,2,…p)

式中X1为第i个标准化变量, F1,F2, FM称为变量X的公共因子。

aij称为因子载荷,它的统计意义是第i个变量与第j 个公因子的相关系数,因此第i个变量是Xi在第j个公共因子Fj上的负荷。(aij)p×m称为因子载荷矩阵。据高载荷的变量可帮助理解因子的意义,从而公共因子也据此命名。m为公共因子的数目,为了降维的目的要求m≤p。εi称为第个i变量的特殊因子,要求特殊因子之间相互独立,且它与公共因子F也是相互独立的。由于m≤p,故使用公共因子作线性组合对原始变量的丢失信息由特殊因子来补充。

因子分析过程需要以下步骤:

第一,因子提取。通过对原始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从中提取数量较少的因子。提取方法是利用样本数据得到因子负荷矩阵,最常见的提取因子负荷矩阵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主轴因子法等,利用因子负荷矩阵求得变量相互矩阵的特征值,再根据特征值的大小确定因子数量。

第二,因子的旋转。由于运用因子提取方法得到的结果虽然保证了因子之间的正交性,但是因子对变量的解释能力却比较弱,不易解释和命名。因此就需要对因子模型进行旋转变换,使得公共因子的负荷系数更接近1或者更接近0,以使得公共因子对变量的命名和解释更加容易。

第三,计算因子得分。运用因子表示原始变量就需要知道因子和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此,需要计算因子得分,为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常用的计算因子得分的方法有回归法、巴特利特法和Anderson-Rubin法。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本次测度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对所涉及的指标进行了处理,得出平均值。比如统计年鉴中给出了各省、市普通中学数,本文用各省、市的普通中学数除以各地区的总人数,最后得出了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本文主要选取代表影响“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的3个方面的指标,共计9个。其中包括5个信息资源指标,分别为互联网普及率(%)、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量(元/人)、人均收发函件数(件/人)。2个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分别是人均GDP(元/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年)。2个教育水平指标,分别是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万人)、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所/万人)。

测度过程

本次测度过程主要是应用spss16.0软件,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沿海十个省市“数字鸿沟”进行测度,首先分析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略)并且对原始数据进行KMO & Bartlett检验,并得到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根据85%的累积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并解释共同度。再次,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并对各因子进行分析命名。最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求出各地区的因子得分。

(一)KMO & Bartlett检验

根据表1中KMO & Bartlett检验结果可知, KMO值为0.632,是介于0.5~1.0之间,表示合适。同时,Bartlett检验也是通过的,因为渐近的χ2值为100.219,即很大,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01为高度显著,因此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

(二)提取因子

根据原有变量的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的分析法提取因子,从分析结果和碎石图(图1)可以知道,大于1的特征值有两个λ1=6.461,λ2=1.026。相应的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分别为:第一个公因子:λ1/Σλ= 71.792%,第二个因子:λ2/Σλ=11.401%,取前两个因子时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3.193%,因此为了使累积贡献率达到85%,本文提取了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641%。

在因子分析中每个变量Xi的共同度hi2刻画了全部因子F1,F2,…,Fm对第i个变量Xi的方差的贡献,hi2越大,说明诸公因子提取的Xi的信息越多。这里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GDP、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的共同度分别为0.967、0.974、0.984、0.918、0.977、0.970,都超过了0.9,;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共同度分别为0.877、0.854,均接近0.9;只有人均收发函件数的共同度为0.672比较低。因此,由三个公共因子F1、F2、F3提供的信息量还是较多的。

(三)因子的命名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结果表明,人均电信业务量、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人均收发函件数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36、0.922、0.911、0.851、0.726。具有较高的载荷,这几个变量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水平上,因此第一个因子可以命名为信息资源因子。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900、0.825、0.664,这些变量主要表现在经济与人才结构层面,第二个因子可以命名为经济发展与人才结构因子。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为-0.922,因此把第三个因子命名为教育水平因子。

(四)计算因子得分

运用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于是,得出了综合得分:F=0.49753F1+

0.26592 F2+0.14296F3。

各省、市因子得分结果与排名如表2所示。

测度结果分析

从得分的情况来看,上海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综合得分为1.397768;接下来是天津,得分为0.357633;接下来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山东、河北、广西,得分依次是0.339406、0.249158、-0.03215、-0.003761、

-0.14654、-0.41063、-0.67377、

-0.83113。

在因子F1的排名上,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的得分比较高。由于F1反映了信息资源水平,说明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网络资源比较丰富,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完善。辽宁、天津、福建处于中等水平,河北、广西、山东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山东省人口基数比较大,由于是按人均值计算的结果排名因此排名比较靠后。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是49.753%,是很重要的指标。由此可见信息资源应用是一个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根基,因此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动网络技术创新是跨越“数字鸿沟”重要措施。

在因子F2上,排名依次为天津、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广西、福建、广东、浙江、河北。F2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结构因子,天津、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且上海、天津人口基数较少,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比较多,因此排名靠前。由于相对于上海、天津、广东等地区,河北、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也就导致了“数字鸿沟”的产生,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同时人才结构也是影响“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2010年,我国网民中大、中专和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数占总体网民的23.2%,随着学历的提高对信息使用的程度越高。在上海、天津等地区经济实力雄厚、高素质人才云集、信息意识比较强,因此天津、上海排名靠前。

在因子F3上江苏居于第一位,由此可见江苏省比较重视教育发展水平,文盲率较低。F3只有万人拥有普通中学这一个指标构成,因此可以看出F3排名水平与人口基数息息相关。2010年,我国网民中初中学历网民占32.8%,高中学历网民占到35.7%,初、高中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因此要跨越“数字鸿沟”,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普及网络教育这一科技教学手段,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知识水平。

可以看出,与信息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才结构、教育水平是影响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必须从这几方面出发,加大投入和重视才能逐渐拟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沿海十省、市“数字鸿沟”进行测度。从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之间“数字鸿沟”现象仍然很明显。由此可见,“数字鸿沟”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整个社会。同时可以知道在众多导致“数字鸿沟”产生的因素中信息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才结构、教育水平是影响“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要想缩小“数字鸿沟”必须从以上几方面出发。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力度发展教育,培养人们的信息意识,同时提高人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伟贤,王涛峰.我国“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6

2.薛微.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张彬,陈双,李潇.我国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关系结构模型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4.张彬,李潇.层次聚类分析法在数字鸿沟测度研究中的应用[J].电子政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