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研究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未来数十年内将有数千万的中国人步入老年,由于既无养老金,又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引入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压力上升的新时代。”近日公布的《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银发中国)再探》报告作出上述预测。

该报告是由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并由保德信基金会赞助。此次的报告是对5年前关于中国养老制度改革报告的更新。

CSIS全球老龄化项目总监、报告的主要作者chard Jackson说:“CSIS的新报告评价了近来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中国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大潮方面取得的进步做出评估。”

该报告认为,近来中国政府所做的改革正推动中国的退休制度朝正确方向发展,但是这些改革缺乏全面的解决之道。如果中国不做好充分准备,未来将面l临严重的退休危机。因此要在老龄化大潮滚滚而至、中国的机遇之窗关闭之前,即刻采取果断行动。

靠什么养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前景会如何?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仅有16名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

报告认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不仅令未来的中国劳动力的重负难以承受,而且未来老年人中相当大的部分将有陷入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的危险。中国到2030年时老龄化程度将超过美国,仅其老龄人数的规模就构成严峻的挑战。当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中国仍处于发展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令这一挑战更加难以应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未富先老”。

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仅仅覆盖了其整个劳动力的一小部分,而其私营的养老金系统才刚刚起步。总的来看,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享有某种正规养老金福利。中国储蓄率很高,劳动者中却仅有少数人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金融资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部分的老年人仍然依靠子女度过晚年。

完全做实养老金

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家庭的规模在缩小,其非正规的老年赡养网络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除非中国未雨绸缪,一场大规模的退休危机很快就会近在眼前。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强调,中国退休制度一定要建立在防贫底线的基础之上。覆盖中国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其是否参加了供款的公共养老制度。在此防贫底线之上,报告认为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更加倚重完全做实的养老金制度,让老年人工作期间的积蓄成为其未来退休收入的来源。

过去几年。政府的改革已经开始把中国的退休制度推向正确的方向。政府试图把基本养老制度的覆盖面从原先的国有企业扩大到所有城市劳动者。与此同时,增加中央预算补贴以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空账户的问题,增加该系统中个人账户的划拨比例,用于储蓄和投资。政府还设立了全国养老储备基金,而且为由雇主发起的企业年金这样一种新的辅助养老制度打下了基础。

尽管有这些进展,政府最近的举措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公共养老金制度甚至在城市还远没有做到全覆盖,政府还要花很大的力气把公共养老制度扩大到农村。

基本养老制度还承受着无资金承担的重压,由于国有企业下岗潮,导致了广泛的逃避缴纳养老金的现象屡禁不绝。基本养老制度的福利也是不可流动的,劳动者们不得不在工作的流动性与退休保障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尽管个人账户目前部分做实,回报率却非常之低,不可能产生承诺过的替代率。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股市下跌的冲击下,一些决策者对于基于做实在储蓄基础之上的养老保障是否明智表示怀疑。

Richard Jackson说,有效的退休政策要着眼于长远,以一位供款者整个工作生涯来看,毫无疑问做实的养老制度要比现收现付制度为其产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大的福利。的确,做实的制度可能会令退休福利受制于金融市场的波动,但可以通过审慎的监管、要求年长的劳动者将其投资转为固定收益资产等方式来规避风险。

四步改革养老制度

“中国政府要实现建立一个充足的和可持续的全国养老制度的目标,需要更加根本性的改革。”Richard Jackson说。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提议一个四步走的改革方案。

第一步,构筑一个普惠的保障底线,由政府的税收支付,保障中国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无论其是否就业或是否缴纳养老金。其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有资格得到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20%的福利,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家庭收入每增加5元,养老福利则减少1元,当老年人的收入达到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时,养老福利减少至零。这一递减的方式意味着保障底线能提供更大的福利和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而现有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只能保证收入不低于贫困线。

第二步,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基本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应为地方社保局提供补贴,目前是承担了基本养老金支付的15%,要逐步增加直至100%地支付现有养老福利。国有企业遗留下来的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应该由政府的一般税收来源支付,而不是来自劳动者的工资单。

第三步,把目前的双层基本养老制度转变成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制度:政府监管,私营机构管理,个人账户用来投资。与当前的个人账户不同,改革后的账户将是完全做实的,完全流动的,为参加者提供市场的回报率。根据这一改革方案,作为第一层的现收现付制度将逐步淡出,因为其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收入的安全保障,可以通过新的收入测试型的保障底线来更有效地达到。与此同时,制度的第二个层面,即个人账户部分将会扩大。按照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计划,该制度还将分几个阶段扩大到农村,先从乡镇企业开始实施。

第四步,通过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来扩大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新的全国个人退休账户系统将逐步充分保障中国大多数劳动者的退休收入。而收入高的劳动者需要补充养老储蓄。

关键是中国要激励雇员和雇主都参加新的企业年金制度,可从精简该制度繁琐的发牌照流程起步;改善税收制度,使其明晰和标准化;而且允许使用信托投资计划,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黄石矿冶戏剧的美学价值

论黄石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农村和谐干群关系的构建

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列宁对待宗教问题的政策

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的辩证思考

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清代诬告案件依法判决情况的原因分析

对公有和非公有经济刑法平等保护的再思考

对法律诊所创建与运行的思考

不结盟运动倡导和促进南南合作的历程探析

二战时期英瑞在转运德军及战争物资问题上的纠葛

"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刘备"三顾茅庐"辨

孙犁抗日小说审美情趣探析

《乌鲁木齐杂诗》的创作与版本

触动中国人真性情的风景油画语言解析

融入生活的设计——从韩剧中体味现代韩国室内设计风格

黄石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启迪

刍论矿冶文化

后危机时期的大产业发展——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试论黄石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住房公积金利率管理研究

中国商品住宅市场非有效性及原因分析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养老保障分析

汉代七言镜铭的时代精神

"平民作家"刘恒的英雄叙事——以剧本《集结号》为分析个案

简析电影《一一》中的空间语法

《请女人猜谜》的文体实验分析

解读《宠儿》人物命名中的象征意义

商务英语委婉语的顺应性解读

"帅哥"和"美女"的使用状况与文化内涵

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思维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理念的理性思考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争的思考

论图书馆员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简述高等教育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简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ERP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口令在女子防身术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听力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为例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肩负的重要任务

矿冶文化与工业文明——黄石矿冶文化的价值定位研究

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战略性思考

黄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SWOT分析报告

关于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党内腐败现象的表现、成因及防治对策探析

论基层人民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从四川""乡政府事件说开去

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评何方形的古代诗歌审美论

论20世纪中国田园牧歌式平民小说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看美国黑人的文学形象

论闻一多《楚辞校补》

《三遂平妖传》札记二则——《三遂平妖传》语言研究系列之一

进入"想+N(P)+V"格式的语法条件

《国史要义》史例观的比较考察

试析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事业;人口老龄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1-0044-05

一、引 言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步入老龄社会,目前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菲利普·朗文曾经撰文《深入思考:全球老龄化》,指出这种急剧变化的速度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方面改变整个世界,而且影响的方式可能出乎你的预料。

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考验。中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并且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虽然我国养老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老龄事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供需矛盾突出;服务项目偏少;结构不合理;经营模式单一,等等[1]。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的发展进程,探寻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对各省市乃至我国老龄事业的整体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老龄事业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设施、物品和服务等老龄产品,当这些产品的提供主要由政府承担时,我们称之为老龄事业,当这些产品主要通过市场提供时,我们称之为老龄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目前,我国正处在部分老龄事业产业化阶段。而发展至今,国内学者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作了大量而多视角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整个老龄事业发展的意义、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如顾国爱等研究表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投资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有待提高[2];陈传书认为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3];以及刘莉[4]、吕燕[5]等。也有学者对我国一些具体地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如马璇通过对淄博市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老龄事业发展研究认为,全市老龄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老龄工作专业人员极度匮乏,应进一步强调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6];王学鸿对云南老龄事业的发展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7];余章华对三峡库区老龄事业的发展开展了相关研究[8]。有的学者如洪娜[9]、胡晓等[10]则对某个具体的老龄事业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如洪恬恬对我国政府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为进行了研究[11];田香兰则研究了日本的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12]。

以上大量的文献涉及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具体地区老龄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老龄事业的各个方面的研究,然而,当前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建立起衡量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体系,对我国老龄事业整体发展程度的实证研究也极其匮乏。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而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剧,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的我国老龄事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将会凸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本文运用SAS统计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来减少分析的变量,缩减成几个虚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公共因子,随后计算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和所有因子的综合得分,并根据得分大小进行排序,进而对各省市的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通过聚类分析来对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六个老有”理论,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了16个老龄事业发展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16个指标数据均来自《201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和《201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最低生活保障享受率X1=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数/老年人总数;养老服务机构数X5=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

四、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

1.数据处理

由于我国31个省市存在区域面积以及人口绝对数值上的差别,不利于区域间数据的比较,从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这里把除X1和X7外的14个变量数据均除以所在区域老年人总数,成为每万名老人拥有量。

2.公因子的提取及解释

通过SAS软件对31个省市的16个老龄事业发展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相关阵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其运行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根据选因子的个数的MINEIGEN准则,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所以应取四个公因子,前四个主成分解释了78.3%的方差。这样16个原始变量便转变为4个公共因子。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子旋转可以使每个主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的载荷更加显著,从而使各个公因子的意义更加明确。对得到的四个公因子进行因子旋转可得到16个指标在各个因子上的载荷,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公因子F1再经过正交旋转后,X16,X1,X2,X13和X3上的载荷较大,可定义为老年经济和医疗保障因子;X15,X14和X12在公因子F2上的载荷较为显著,可定义为老年社会参与因子;F3在X11,X9和X8的载荷最显著,可定义为老年活动场所和维权因子;公因子F4中X5上的增加明显,可被定义为养老服务机构因子。 3.因子得分

通过SAS软件计算四个公因子在31个省市上的得分,并在此基础上以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因子得分F,其计算公式如(1)所示。

F=0.391F1+0.223F2+0.103F3+0.066F4 (1) 计算出各个因子得分并分别对31个省市按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显示了我国31个省市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排名,从中可以看出:在综合排名上,吉林、上海、北京、天津和综合排名前五,展现出其在老龄事业发展上的领先地位,而海南、广西、广东、河北和贵州排在最后,其他21个省市则处于中间水平。然而,各省市在老龄事业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在综合排名前五的地区中,吉林在老龄事业的各因子上的载荷均较大,上海在F3和F4上的载荷均排在最后,北京和天津在F1上的排名较靠后,则在F2和F3上的排名分别为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在老年经济和医疗保障因子F1上,吉林、、青海、上海和河南排在前五;在老年社会参与因子F2上,上海、北京、天津、湖北和辽宁排在前面;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维权因子F3上,浙江、福建、北京、山西和吉林排在前五;陕西、、北京、吉林和甘肃在F4上载荷最大,显示出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方面相对领先。

4.聚类分析

通过SAS软件可以根据老龄事业的发展水平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情况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吉林单独归为一类,老龄事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和上海归为一类,其老龄事业综合发展水平仅次于吉林;天津、浙江、山东、福建、山西、新疆、江西、湖南、四川、云南、 河南和宁夏12个省市归为一类,其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处于我国中游水平;河北、安徽、广西、海南、黑龙江、广东、内蒙古、青海、辽宁、江苏、湖北、重庆、贵州、甘肃、 陕西和16个省市归为一类,其老龄事业发展处于下游水平。这一聚类分析结果与前文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水平排序基本吻合,进一步证明了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差异。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将16个老龄事业发展评价指标归结为老年经济和医疗保障、老年社会参与、老年活动场所和维权、养老服务机构4个主要公共因子,并算出了我国31个省市老龄事业在这四个方面上的得分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的发展不仅在综合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把31个省市按照老龄事业的发展程度和彼此间接近程度分为4类。其中,吉林省老龄事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单独归为一类;北京和上海仅次于吉林归为一类,其余各省市又分为两类。

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区老龄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然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主导因素,如、青海、陕西等地老龄事业在某些方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这是因为老龄事业不同于老龄产业,它除了各种养老设施、物品和服务主要由政府承担外,其整体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政府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各种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创新模式的应用等。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等。各地区也在此框架下制定了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并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寻求影响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应对加剧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结合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我国应该建立评价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统一的指标体系,定期公布数据,以便找出各省市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14][15]统一完善的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找出优势与不足的有效工具,其作用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其次,学习并推广老龄事业发展领先地区的经验和模式,尽量使各省市发展水平相接近,体现各地区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实证结果显示,各省市在老龄事业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会有效地减少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老年人的不公平待遇甚或老年养老区域流动等问题。

最后,各省市努力探索影响本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症下药,因地制宜,使老龄事业在加剧老龄化背景下为我国老年人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省市在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排序与单因子排序差异很大,表明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老龄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各地老龄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省市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合理制定政策,有效引导老龄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 多策并举发展养老服务业[N]. 经济日报, 2012-04-13(13).

[2]顾国爱, 江贻送, 田大洲.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10): 94-97.

[3]陈传书. 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J]. 求是, 2010(16): 48-49.

[4]刘 莉. 建立健全老龄工作体系推动老龄事业新发展[J]. 福建论坛, 2008(S3): 17-18.

[5]吕 燕. 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社会养老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基于对扬州市的相关调查[J]. 西北人口, 2011, 32(1): 53-63.

[6]马 璇.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淄博市老龄事业发展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15): 50-63.

[7]王学鸿. 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探析:以云南省为例[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5(4): 114-118.

[8]余章华. 在城乡统筹中发展三峡库区老龄事业——以万州区为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25(4): 13-16.

[9]洪 娜. 浅析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S2): 20-21.

[10]胡 晓, 赵鹏程. 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求索, 2009(21): 60-161.

[11]洪恬恬.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中政府的责任和作为[D]. 上海:上海复旦大学, 2011.

[12]田香兰.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 2010, 12(1): 29-35.

[13]汪远征, 徐雅静. SAS软件与统计应用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4]连季婷,王燕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存在问题[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5):469-472.

[15]齐 绩.试论我国弹性退休年龄改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97-9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Undertakings

in Provinces of China

Fan Zhongyuan1,Wang Songli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2.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Beijing 100017,China)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工荒;产业转移;原因;对策

一、“民工荒”概况

国内从2004年开始就出现了比较全面性的民工荒,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以后。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19.4%和22.6%,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不仅广东、福建、浙江等农民工输入大省出现“民工荒”,在安徽、江西、湖南等传统农民工输出省份,也出现了农民工大量短缺的现象。“民工荒”这一现象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不由得让人想探明为什么在名义上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我国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的现象。本文就从发生在今年年初的民工荒问题入手来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变化。

二、“民工荒”成因分析

首先,现在的农民工追求的不仅仅只是工资待遇的问题,更加在乎自身权益问题。具体来看,首先工作时间远高于相关法律规定,调查结果显示,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其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也没有得到满足,现在一些农民工有了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但五金就很少了,如住房公积金等几乎都没有。甚至在基本的劳动合同签订上,近六成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009的数据显示,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42.8%。

其次,用工荒显现凸显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结构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企业对普工的需求量大,但由于其工作特点是工作强度大的简单重复劳动,企业往往赋予其的劳动报酬偏低,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差。另一方面,企业愿意用重金聘请是高级技术人才,不愿对低劳动成本的普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样就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调,有专家认为这形成了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逼现象。

第三,东部地区的优势减弱。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引导下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迅猛,农民工们不远万里到东部地区寻找就业就会。转眼到了2009年第三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月均收入为1455元,环比增长2.5%;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389元和1382元,环比分别增长3.2%和4.3%。东部地区为1422元(国家统计局《2009年第三季度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很明显,在工资待遇上东部地区已经丧失了优势。加之近年来,由于政府不断推出惠农政策。

三、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1.为农民工提供教育机会,改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这不仅导致农民工就业面缩窄,也不利于我国企业产业升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的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再教育,这样可以满足企业产业升级对于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同时可以帮助农民工拓展就业市场,提高生活条件。

2.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应该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首先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消除差别待遇的前提;其次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另外,制定诸如最低工作水平,限制一周工作时长上线,安全生产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工作的基本权益。

(二)企业方面

1.东部地区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企业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民工荒”的出现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东部地区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凭借区位优势、资本充足,积极做好产业升级工作,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内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以更多的自动化设备代替大量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成本都日渐增高,中西部地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明显,加之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承接的条件日渐成熟。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不用跨省就业而在省内就业带来的便利和消除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条

企业应该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适当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以满足生活成本上升而导致的对工资水平上涨的刚性需要,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劳动者以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注意改善工人生产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而且也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更好的吸引到足够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蔡.“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J].开放导报,2010,(1).

养老研究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保障;信息化;保险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信息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和相互联系。(1)管理体制因素。管理体制是制约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最根本因素,存在着险种的分机构经办与实现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基金管理的分散性与建立集中式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之间的矛盾。(2)政策因素。近几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政策出台比较频繁,导致对核心平台的修改比较频繁,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政策的不稳定性与系统需求确定性的矛盾。

2.社会保障信息封闭,缺乏透明,无法满足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和使用。(1)资金因素。资金问题一直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一些地区金保工程尚未得以正式立项,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与资金地方负担,建设和运行资金不足与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并存的矛盾。(2)人为因素。这除了在制度、法律层面上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使用和监管体系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缺乏一套可供人民监管的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二、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责任,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系统规划和组织职能,按照统一规划要求制定本地区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村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联系制度。对各地系统建设中遵守统一标准和规范、落实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建设进度。

2.规范业务流程,统一技术标准。各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业务经办规程和系统建设要求,规范经办行为,优化经办流程,认真整理数据,做好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要严格执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业务部分》、《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劳动保障系统网络IP地址规划方案》等。做好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以适应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市场综合月报数据库数据质量的检测和数据深加工,提供包括岗位空缺数、求职人数失业人员的各类分析报告,提高分析报告质量和信息使用的实效性。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指标体系,改进完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丰富的测算模型,构建良好的数据和技术结合的平台。加强全省农村劳动力市场因特网站的建设,开发信息网站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

4.开展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网建设,加快建立多渠道信息采集体系,做好全省农村地区个人基本信息和账户信息的整合工作。应用软件以养老保险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医疗等险种,争取在“十一五”期末真正实现“五保合一”的应用网络,基本数据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全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统一的规范指导下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网站,向社会各界和收集保险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逐步实现农村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包括劳动力市场、地税、财政、统计等部门在内的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保险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场所。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使农村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个人账户、政策法规、热线咨询等信息,实现咨询“一线通”。

5.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并加强息队伍建设。要根据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努力争取向计划、财政部门申请系统建设的运行资金,也可考虑与银行等机构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落实资金。要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信息技术、熟悉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的工作人员队伍,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的作用。

6.重视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监控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加大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重点做好系统应用、数据权限、网络管理、机房设备等方面的安全工作,确保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