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发展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制度建设
(一)地市、县制定的实施意见或者试点方案
(二)地市、县制定的清产核资类文件
(三)地市、县制定的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类文件
(四)地市、县制定的成员身份确认类文件
(五)地市、县制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类文件(包括折股量化;股权设置、分配与管理;合作社成立、运营、管理等)
(六)地市、县制定的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类文件
(七)地市、县制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类文件
(八)地市、县建立健全督查督办、考核制度等
(九)地市、县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等
(十)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重点任务的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
(十一)其他文件或者制度
二、宣传培训
(一)地市、县统一编印政策宣传资料情况
(二)地市、县组织对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培训情况
(三)地市、县组织工作人员、乡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情况
(四)在县、地市、省部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情况
三、人员与经费保障
(一)工作人员保障情况
(二)专门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四、改革过程与成果材料
(一)乡镇、村的试点方案、清产核资方案、成员身份确认方案、折股量化与股权设置及管理方案、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方案、合作社成立及章程等。
(二)村级每项改革任务的过程材料(包括方案讨论、会议召开、民主表决、公开公示、农民签字等)
(三)村级每项改革任务的成果材料(包括摸底表、统计表、登记表、清查核资报告报表、股东名册、组织证书颁发、股权证书发放等)
(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其股权管理系统建设
(六)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及应用
(七)改革文件、过程材料、成果材料的整理、装订、归档、管理等
五、改革成果应用及成效
(一)农村集体资产有偿退出、继承、抵押担保改革试点推进情况(包括文件制定、推进进程、具体做法、阶段性成效、主要障碍或者问题、建议等)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与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情况
(三)农村“政经分离”改革试点推进情况
(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建设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六)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七)城乡融合发展情况
(八)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情况
(九)其他成效
六、自评报告、工作总结、典型案例等
(一)地市、县自评报告
(二)地市、县评估指标
(三)地市、县改革情况调查表
(四)地市、县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等工作总结
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征
基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近4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服务业中间使用分配结构、制造业服务化增加值结构、制造业服务投入行业结构、服务业实物投入行业结构等方面,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其中,美国、英国、德国为传统制造业强国,日本为新兴制造业强国,选取这四个国家为典型案例,有助于更好把握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考虑到各国投入产出表的年代不尽相同,为便于比较分析,将时间序列划分为8个节点(表1);将行业类型适当归并,服务业划分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公共与社会服务业等8大类别。
(一)第三产业的中间使用比重增长,而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中间使用比重下降
服务业中间使用分配结构主要反映服务业中间使用分配到哪些产业及其比重。总体来看,考察年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第三产业的中间使用比重不断增长,分别从53.7%上升到74.9%、38.1%上升到78.6%、46.1%上升到66.0%、41.5%上升到60.2%,分别增加了21.2个、40.5个、19.9个、18.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乃至制造业的中间使用比重则不断下降,例如,相应年份制造业分别从30.6%下降到17.8%、51.9%下降到14.2%、42.7%下降到26.8%、42.6%下降到29.5%,分别降低了21.2个、37.7个、15.9个、13.1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服务化增加值比重下降,但商务服务业快速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
制造业服务化增加值结构主要反映作为制造业中间使用的服务业增加值及其行业构成。总体来看,考察年份美国、英国、日本的制造业服务化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美国从6.0%下降到5.2%、英国从6.8%下降到4.4%、日本从9.5%下降到7.2%,分别降低了0.8个、2.4个、2.3个百分点;德国则保持不变,所占比重均为7.7%。首先,从行业构成来看,考察年份四个国家作为制造业中间使用的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增长最快并成为比重最大的行业,分别从31.6%上升到37.3%、8.9上升到25.5%、30.3%上升到54.9%、11.6%上升到40.4,分别增加了5.7个、16.1个、24.6个、28.8个百分点。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占比重在40%左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交通运输业所占比重下降明显,相应年份分别从18.1%下降到10.7%、20.1%下降到10.3%、11.1%下降到8.0%、13.1%下降到11.8%,分别降低了7.4个、9.8个、3.1个、1.3个百分点。
(三)生产投入对制造业产出的重要程度增强,商务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
制造业服务投入率主要反映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可以分析生产业及其内部行业对制造业产出的重要程度。总体来看,考察年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制造业服务投入系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别从13.3%上升到22.2%、11.4%上升到22.3%、13.2%上升到19.2%、13.6%上升到17.5%,分别增加了8.9个、10.9个、6.0个、3.9个百分点,生产业投入对制造业产出的重要程度不断增强。从行业构成来看,考察年份四个国家制造业对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加,分别从3.8%上升到8.2%、0.8%上升到5.1%、3.8%上升到9.5%、1.4%上升到7.2%,分别增加了4.4个、4.3个、5.7个、5.8个百分点。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分别从3.5%上升到6.0%、4.2%上升到9.0%、3.9%上升到4.0%、3.9%上升到5.4%,分别增加了2.5个、4.8个、0.1个、1.5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对制造业的中间使用比重上升,公共与社会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依赖程度最高
服务业实物投入率主要反映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可以分析制造业中间投入对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产出的重要程度。总体来看,考察年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对制造业的中间使用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对制造业的中间使用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从14.5%上升到36.9%、10.8%上升到38.8%、14.0%上升到14.8%、14.3%上升到21.3%,分别增加了22.4个、28.0个、0.8个、7.0个百分点,服务业产业化程度明显增强。从行业构成来看,公共与社会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依赖程度最高,但考察年份美国、英国公共与社会服务业的制造业中间投入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从2.1%上升到3.6%、0.5%上升到3.0%,分别增加了1.5个和2.5个百分点;而德国、日本则分别从2.5%下降到1.7%、5.9%下降到3.3%,分别降低了0.8个和2.6个百分点。
二、基于企业案例分析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征
企业内部融合也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它可以理解为企业多元化发展,即制造企业生产工业品的同时发生相关的服务活动,或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生产相关的工业产品。
(一)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企业案例分析
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和服务比重差异,理论上可将制造企业服务化划分为四种模式:“产品+附加服务”模式、“增值服务”模式、“整体解决方案”模式和“去制造化”模式。IBM公司是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的典范:树立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型的经营理念,对内通过组织机构调整和业务流程整合,对外通过一系列收购和弱势产业剥离,实现从销售产品的制造商转向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二)从服务向制造延伸的企业案例分析
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更多体现了企业发展战略乃至主营业务的根本性变化,而服务商向生产制造环节的整合延伸更多体现了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并为服务功能寻找产品载体,服务与产品融合发展的实质是更好地提升服务功能。Google公司在服务企业制造化发展方面提供了良好示范:依托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优势,面向手机网络时代的服务需求,积极开发在线应用服务,同时推出承载企业核心服务功能的工业产品――Google Glass、Google Phone等,以实现差异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启示
基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40年来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以及跨国公司典型案例的企业内部融合发展特征,综合考虑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推进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的重要特征
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进而迈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产出逐渐从中间需求转向最终需求,服务业中间需求部分逐渐从工业领域转向服务业领域,说明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服务业产出很大部分来自中间需求,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中间需求。因此,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对于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需要重视商务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发达国家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过程中,制造业及其生产业投入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但生产业投入对于制造业产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并且服务投入结构由传统的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转向商务服务业。因此,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既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更要突出培育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商务服务投入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需要重视公共与社会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发达国家作为中间使用的制造业更多在于制造业领域内部循环,但作为服务业中间投入的制造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制造业中间投入对于公共与社会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个方面,尤其要注重培育公共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发展。
(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要关注企业内部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趋势;模式;经济绩效
通过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服务增强产品竞争力,为获取更高附加值来源而向服务转型,这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存在,并被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这一服务业向制造业广泛渗透而出现的“服务化”现象,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传统上的明确具有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消失。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一)需求的变化带来服务和产品的融合
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从单纯购买产品或服务向服务――产品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变。如福特汽车公司在进行产品的购买时,其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其向杜邦公司购买的产品不再是油漆,而是“产品+服务”的组合,要求杜邦公司提供一个油漆服务的整个过程;通用汽车公司向IBM购买的不再是实物的产品计算机设备而是一套服务,即是一整套信息化解决方案。正是消费观念或消费方式的改变,对企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促使产品和服务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对于这种“新型的产品”再用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就很难进行界定。于是,“产品服务包”、“产品服务束”、“产品服务混合物”等属于被提出来对这种服务和产品融合后而产生的“新型的产品”进行描述。
(二)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服务业与制造业业务、组织和管理的融合
制造业围绕着其产品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重组其业务活动过程,将服务看成是提高其产品竞争力的有效举措,甚至将服务当作其利润增值的源泉,从而业务重心的转变导致相应的组织和管理上愈来愈接近服务企业。如此一来,传统上具有明确业务边界的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企业彼此之间的业务在融合,相应的组织和管理边界变得模糊。
(三)交易方式的变革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融合
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从原来一次购买的短期接触转变为一个持续的多次服务过程甚至是长期共生关系的终身服务。这种新型消费者――生产者关系的建立,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趋于融合。
伴随着新型实物产品的生产,企业的制造活动也发生着改变,并且在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导权由制造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意味着必须重新调整原本基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产业分立条件下建立起的分析视角。“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正在飞快地消逝。传统上,制造业意味着有形产品的生产,但是对于今天的消费者而言,将有形物品和一系列无形的服务捆绑是他们最想要的”这预示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范式”的出现。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这种业内的经济增长范式实际上是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和融合发展的范式。
二、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方式及包含的服务类型进行了探究,本文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分为:(1)互补型的融合发展模式,即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相渗透、融合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互补性的融合型产品;(2)替代型融合发展模式,即服务业通过改变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等向制造业渗透扩散,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形态不仅仅是实物产品还包括服务,从而形成对传统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替代;(3)结合型融合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实现对制造业的完全渗透融入,这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更多的原来的服务功能,能够部分的替代原来服务功能,并且同时具备原来制造业产品的实用功能,能够部分的互补原有制造产品的功能,这种替代和互补关系是不稳定和一成不变的,当技术和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原有产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也将发生转化。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的经济绩效分析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成本节约效应
资产通用性因为通用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资产的柔性化、标准化和模块化,而普遍得到了提高,并对整个产业经济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必要的资产通用性或资产通用成本不高,通过对资产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可以节约某些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某种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联结经济效应。
企业进行一般的多元化经营,这样企业间存在某一些交叉,当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资产通用性的时候,这些企业间必然存在某些共用资产。如某企业的资产构成,有某些资产既可以作为生产甲产品的投入要素,也作为乙产品的生产投入要素,则这部分资产就称为可共用资产。若该企业只生产甲产品,则这些共用资产存在利用不充分现象,一般通过扩大甲产品的生产规模来消化这些共用资产。但是由于某些限制的存在,如因为这部分共用资产自身的特点,资产产出率并不随着规模的增大而提高,或者是这部分资产在资产结构中只占一部分,而扩大规模意味着投入要素的全面增加,或扩大生产规模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扩大生产规模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此时,若将一部分共用资产转移到来生产乙产品,就可以不用增加额外的成本,而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收益,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因此,若一个企业存在着与其他产业的企业公共资产,但是在目前的生产范围和技术条件下并未被充分利用,那么企业将会调整战略以充分利用这些闲置资产。
产业融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不同产业融合情况下,将节约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有关企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企业边界扩展现象,这种边界的扩张,体现了市场分工向企业内部分工的转化,即企业对市场的部分替代。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有直接交易关系的融合产业之间,因为市场分工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而产业融合发生,将市场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从而导致交易成本的节约。如在宝钢的汽车板生产过程中,宝钢通过向下游延伸,积极参与到选材、材料使用效率设计以及参数调整等属于原来汽车厂的先期环节,宝钢通过这种“嵌入式”合作而实现了对价值链下游环节的整合,从而其产品服务也进行了转型,业务边界也从一般的上下游工序服务,扩大到协作开发式服务,实现了集合式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向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导致其交易成本得到了大大的降低,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另外,产业融合通过缩短生产与消费的距离,减少中间迂回环节,从而节约大量中间费用。比如作为信息网络产业和金融产业融合结果的电子金融中的网络银行,通过两产业的融合,改善金融产业的交易环境,以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正是通过缩短迂回生产链条、促进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融合,以缩短迂回路径和产销距离。而作为将分工内部化的产业融合,并没有消除分工,通过限制分工范围、转化分工层次,一方面企业替代市场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仍保持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也就是说产业融合在获得融合收益的同时,也同样获得内部分工的收益。
(二)产业融合的竞合效应
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分工内部化的过程,原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的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因为技术创新而发生产业融合,将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本产业与其他产业互相渗透、相互介入、融合发展,这样本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替代性增强,这加剧了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程度。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若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特征以及自身的优势进行融合,每个企业的产品形态和功能等将发生变化,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产品不同产品数量的增多,在短期内市场需求未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大附加值、效率更高的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并生存下来,淘汰掉那些成本高或者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促使资源重新配置并且趋于合理。
在融合环境下,随着市场边界模糊化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产业融合带来了与传统竞争迥异的环境和规则,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规则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改变其战略和行为,通过与相关各方的合作来提高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最后无论是原来处于同一个产业内的企业还是发生融合的不同产业问的企业,都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大量涌现。正是产业融合中的竞争与合作,催生了更多种类的融合新产品,导致某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且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也会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也将会更为多样化。产业融合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这时企业之间存在了新的合作形态,以共同创造某项产品或者服务,从而企业获得了新发展。
(三)产业融合的产业升级效应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通过重塑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并且催生了大量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导致了许多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产业融合是一种对传统范式的突破,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新技术不断的被应用于传统产业,并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着根本性的变革,在新产品、新服务与旧的产品和服务之间不断的替生,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级阶段发展。
产业之间具有不同的技术、组织和管理特点,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产业通过自我创新和模仿吸收与融合另一产业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水平。因为不同的企业及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因而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学习显得特别重要,这便是学习型组织的原理,被广泛运用于描述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学习过程。通过在对技术和组织学习的过程经验基础上的研究,学者们发现总结了产业融合过程中技术学习、业务学习以及组织学习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学习曲线”来描述这个规律:他们认为学习的开始阶段面临着较多的困难,新技术、新业务之间界限的突破和它们之间的整合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学习曲线上就表现为其切线斜率较小,曲线上升缓慢;随着这种交叉融合发展,技术、业务之间的交叉渗透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融合发展趋势更明显,这时技术、业务之间互相学习融合的摩擦阻力降低,提高了学习的速度,学习曲线变得陡峭体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伴随着技术、业务之间互相学习渗透的加深,学习状态达到均衡状态并且稳定下来,学习曲线趋于平缓达到一种稳态。
(四)产业融合的经济增长效应
随着产业融合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导致更好的产业绩效和经济增长。Salvatore(1998)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通讯、计算机、半导体和其他电子产品产业的研究发现,在这期间这几个产业发生了明显的产业融合,并且通过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显著的产业对比分析发现,相对于融合不明显的产业,融合明显的产业具有更优的产业绩效。产业绩效伴随着技术融合程度的提高而提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依照爱因斯坦的能量公式,美国学者 TakashiKubota通过对消费电子产品、计算机和通信的融合对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他提出: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等于消费电子产品、计算机和通信三者的融合,并总结出产业融合的不断拓展,对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产生影响:
1.对原有部门来说,产业融合提高了其产品的产出能力,或者新产品的出现和增长,也从而部门生产率提高,也会促使整个经济的效率提高。
2.融合新产业不断增多,而同时一些旧产业不断衰退甚至完全消失。随着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融合新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转换和升级,因此,产业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因为结构效应的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过程,同时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
3.产业融合的过程在整体上来看,是技术、信息、思想、品牌等知识资产在有关产业资产结构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中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并且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从而,产业融合对经济中资源禀赋结构的改变,必然将导致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J].西南金融,2007(4).
作者简介: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对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两种产业融合机制及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规制改革,政策引导;企业跨产业集团化方向发展;创新产品开发;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多方力量合作机制,以推动产业融合,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体育产业 养老服务业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正逐步走向融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z2013{35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了体育健身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z2014{46号)也提出了“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等融合”[2]。由此可见,体育与养老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产业融合机制
(一)高度产业关联性
体育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均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两者都是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体育产业为人们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其中包括老年人群体;而养老服务业则以老年人为主体,为其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并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服务核心。因此两者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为产业融合提供基础条件。
(二)市场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加注重追求高层次的“以身心健康为主”的养老服务。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需求也因此快速膨胀,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这种消费需求的提高成为两者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二、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作用
一方面,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延伸体育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老年人在健康上投资,从购买体育竞技表演服务,到购买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体育产业市场得到扩大。另外,《意见》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抓好老年人体育工作是带动其他年龄人群参与全民健身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业与体育产业融合,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利用健康体育产业,对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人有健康长寿的愿望,利用他们大量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两种产业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协同发展。
三、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的推进路径
(一)规制改革,政策引导
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的融合仍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积极协调与支持。
政府要根据融合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已存在的规制机构进行调整或设立新的规制机构以适应需要,提高信息共享与沟通效率。
另外,要出台指导两产业融合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加强融合产业指导。认真研究制定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信贷支持、土地购置、房屋健身、水电优惠等政策的化措施[3],加强政策支持,为二者融合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
(二)企业跨产业集团化方向发展
两种产业以产业延伸融合的重构模式,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产业价值链上的延伸所实现的一种融合发展模式[4],形成了新型融合业态,例如康体养老。
因此要引导一大批体育企业和养老产业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经营,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群。大力支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兼并重组相关产业部门、公司或机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促进产业融合。
(三)创新产品开发
产业融合必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现阶段,消费者对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单项体育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而倾向于对一整套产品解决方案的需求[4]。因此,运用市场机制可以使养老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企业需要对老年人体育产品及服务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研发、生产和销售满足养老人群体育健身需求的产品,提供高质量老年旅游、老年体育健身与康复、体育文化教育等养老服务。同时服务层次覆盖家庭、社区、机构等,获取更大的范围经济。
(四)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对于产业的发展极为关键。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融合产业发展的保障,而我国现有的人才市场并不能满足产业融合后对跨产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一方面要鼓励高校设置康体养老及相关专业,另一方面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产业从业人员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树立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
(五)建立多方力量合作机制
开拓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以及社会团体、协会齐参与的模式。加快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家庭、社区运动会等赛事。针对老年人的特长爱好,以养心、养德为基础[5],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表演展示交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人品牌活动。同时,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
四、结语
抓住产业融合的机遇,必将加速体育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2] 国务院(国发z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
[3] 谭分全.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16.37(2):106.
关键词:文化跨界融合;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组织创新;产业互联体系;经济集约化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29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一个取向,产业融合是产业进化的必然趋向,并带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叠加动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升级提质增效。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新路径,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等方面,从而促进了经济转型(见图1)。
图1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的新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创意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走向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增长模式,同时依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动经济整体增长,并注重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创意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催发传统产业的升级,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引导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文化创意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城市为载体的经济生态系统,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者,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性和道德引导性,能够激发人们积极的精神动力和健康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现代治理体系,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生动力。
(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文化跨界融合,一是把无限性的文化创意资源植入到产业体系中,提升了可配置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二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三是产业融合催生的竞争效应使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 促进消费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为提供精神产品而发展的,这就使得消费从物质性产品需求升级到精神性产品享受,促进了消费层次的提升,拓展了市场消费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遵循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逻辑,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创造的文化产品充满并扩容了精神消费的空间,使得文化市场成为一张无限发展的经济网。此外,文化创意深入渗透到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带动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尤其是数字技术应用及产业融合的快速普及,正快速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消费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更强的导向性,消费者完全可能成为文化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消融为一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意性消费扩展了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使得文化创意在生产方和消费方都发挥了价值增值的作用。
(三)促进就业创业增长
产业融合丰富了产业形态,增加了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产品融合往往需要多种技能的综合,也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就业增长以及高技能的就业结构提升,必然会带来收入增加。
当前,我国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的是为知识阶层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他们的很多创业项目都是融合文化创意于新兴业态,随着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全域拓展,会诞生出更多的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出更为广阔的创客空间。
(四)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普遍融合性将带动产业融合更广泛的发展。而产业融合会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加强区域资源流动,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融合要求企业之间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互通有无,共享共赢。企业可以通过契约链接、产权链接、关系链接、模块化链接、集聚链接、互联网链接等链接机制构建紧密合作的企业网络组织,探索新产品的生产、新市场的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的打造(洪振挺,2013)。产业融合带来了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打破了区域之间的壁垒和障碍,这就拓展了资源的配置领域,使得企业资源在不用区域不同部门之间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催生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诞生一系列新兴的“文化创意+”业态,形成一个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一)适应产业链解构、重构,引领产业链融合增值
随着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传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出现分离并发展为独立产业的趋势,同时进行的是产业链环节的进一步细化、新增和重新衔接,使得产业链的解构与重构并存成为一种产业演化的新常态。
产业链的解构即价值创造活动不断地外部化。在价值链的外部化过程中,很多产业环节将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出现了很多配套性的新业态;产业链的解构伴随着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促使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导致产业的边界模糊化,融合后的产业比原有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与其他的传统行业的关联性强,并且涉及产业链各环节,对产业链具有重要的增值意义,将文化创意融合于相关产业,能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能有效推动相关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上移,获取较高的行业价值分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还会极大刺激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促进传统产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
文化跨界融合的理念引领更多产业的创新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增加企业经营的文化内涵,促进产品与业务结构升级和更新换代。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促使产品创新、产品种类增多,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新的物质体验和多样化消费选择,提高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服务提供上增加传统服务业的文化体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消费者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由此实现服务的价值提升,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利润产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等向其他相关产业渗入,可以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并推动产业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创意生产,把文化创意植入到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可以适应和引领人们生活方式,创造持续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规模扩张和需求结构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提升居民服务消费水平;二是通过“一意多用”提供个性商品,促进居民个性消费增长;三是通过品牌授权,促进居民高档消费增长(见图2)(任旺兵等,2013)。[1]
图2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机制
(三)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2001)曾指出:“产业融合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大视野范围,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等巨大商机,企业会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仅催生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还催生出新业态,比如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催生出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了创意农业,还有文化地产、互联网文化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且在不断地推进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还可以孕育出新的经营模式。例如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所孕育出来的观光农业,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模式,将蔬果采摘融入农家乐不仅为农民创收、扩展农业产业链以及改变农产品结构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带来了旅游业以及宾馆、交通、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把产业链与价值链匹配起来,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将重新整合与划分产业结构,建构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比如北京定福庄的发展模式就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拓展城镇化发展的创意空间,引领一种生态化的文化新生活,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态合一”的产业发展新体系。
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在制度创新、文创集聚、生态增效、多元协同、区域联动的条件下,以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而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见图3)。
文化创意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一方面包含文化创意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影响作用。具体来说,城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资源、科技、资金、人才这四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图4所示,文化创意和新型城镇化之间通过内层要素圈和外层发展圈的动态耦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图3 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2]
图4 文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2]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常态,在不断地技术更新、要素提升、市场创新和消费升级等动态产业环境下,产业处在一种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强,由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的新一轮的产业融合发展将带动更多的传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通道;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经济转型的方向是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这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意创新驱动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有创意色彩和创新意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融合性,文化创意具有创意资源无限性、创意生产无污染、创意消费无极限等产业特征,文创产业融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高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一条新路径。这种融合发展将带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构建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一)促进产业组织变动,形成新竞合关系
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组织关系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产业竞争格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使得融合产业内的企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中,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拓展,会有更多的新进入者参与到竞争中来,从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同时,发生融合的企业间开展的广泛合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产生一种新的竞合关系,这是一种企业建立在合作中的新型的竞争模式。
产业融合伴随着企业网络的出现,使得产业竞争表现为一种基于企业网络的竞争状态。企业网络强化了市场竞争,并使得竞争更加多样化,表现为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的竞争、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网络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多种竞争类型(洪振挺,2013)。
产业融合中的竞争与合作,催生更多种类的融合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竞争效应促使产品价格下降和服务质量提升,增加产品差异性和服务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合作效应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构建产业互联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产业组织关系,新的产业组织关系要求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了产业组织的创新。产业融合促使企业和产业边界的变化,将形成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并逐渐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交互创新的过程,创新产生的盈利激励不断扩散,使得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来,并通过价值链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网络型组织。网络型组织是信息化动态环境中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网络组织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够使组织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周振华,2013)。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并产生了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基础上的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物联网使商品互联,网商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生产领域的创意设计来,文化创意的融合还是一种思维的互联;因此,建立在商品互联、人的互联和思维互联基础上的产业互联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常态组织形式,推动了产业组织的创新发展,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向网络型组织发展,产业互联体系得以构建并迅速发展,进而产业结构也相应地调整。
(三) 创新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融合性集聚化发展
从理论上说,产业的演进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规律,从实践上看,产业集群发展表现为空间的集聚,在政策推动下,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和文化园区的规划发展都是要促使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聚集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产业链的衔接,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也会促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协同经济和融合经济。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在现有的文化创意园区的集聚发展和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融合性集聚化发展,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创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使经济效应得到最大化发挥。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进经济集约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其本身就是一种集约型产业,通过把文化创意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产业链环节或者延伸发展新的产业环节,可以促进创意设计、绿色生产、文化营销、高端发展,提高融合产业的附加值和集约化程度。
(一) 提供大众创业战场,发展创造型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大众业创提供了新战场,为知识经济融入提升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当前的大众创业,更多的是在新兴领域的创造活动,而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市场融合领域里,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大众创业的主要阵地。产业融合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可能性,进而为创造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二)营造万众创新氛围,发展创新型经济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营造一种创意创新氛围,让创意创新变成直接生产力,引领新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创新型经济。鼓励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推动创意设计在传统产业环节的创新创造作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建立新的生产体系和服务模式,引领新生需求,发展创新型经济。
(三)发掘文化创意资源,发展人文型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发展载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高价值的体现。随着融合发展的深植入和广覆盖,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资源将得到发掘和充分利用,真正使文化创意资源成为重要的产业要素,不断提高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推进人文型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低碳环保生产,发展绿色经济
文化创意的低消耗、低污染特征,使得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可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设计、环保消费等产业链的低碳化,促进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此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文化生态的发展,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关键要素,有利于绿色经济的构建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旺兵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文化驱动新型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3]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经济前沿,2007(5)
[4]洪振挺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J].中国市场,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