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运市场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
报告预计,伴随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需求缓慢恢复,当前国际航运市场已经走出低谷,步入运力消化阶段,未来主要货种运输市场将呈现稳步调整复苏态势,其上下波动幅度将逐步收窄。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方面,随着圣诞节前出货效应减退,四季度全球集装箱海运量步入下行区间,四季度末因新年出货影响,海运量会得到一定程度提振,预计货量同比增幅有所好转。随着大船陆续交付,将进一步加重集运市场运力过剩态势,供需失衡将令四季度集装箱市场运价受压。尽管船公司宣布10月、11月涨价计划,但运价迫于市场压力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涨幅,且未来仍将持续走低,后期受节前高峰带动,预计会有所反弹。
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
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方面,四季度主要干散货货种海运贸易量仍将出现小幅增长。具体而言,铁矿石的海运贸易量增幅将有所回落;煤炭的海运贸易量将随着冬季的来临有所增加,谷物需求回暖,并且共同将成为四季度国际干散货海运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航线运费水平仍有向上动力支撑,但后期乏力,主要原因在于铁矿石的海运贸易量将受到限制,但并不排除主要矿商为了消除供应压力而采取市场操纵手段,进而推涨运费。煤炭和谷物将成为四季度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的主要动力。特别是中国的谷物需求和煤炭需求将会为市场注入一定活力。预计四季度运价盘整的基础将较为牢固,BDI指数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均值将稳定在1500点附近。
2010年7月,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松称,在显示造船业竞争力的3大指标—接受订单量、未交付订货量、建造量方面,韩国把所有的世界第一都让给了中国。
一时间,中国的造船业极为风光。然而,两年过后,中国造船企业迎来的却是寒冬。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我国三大造船指标—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出现10.1%、47.3%、27%的下降。
与此同时,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造船大省的船企陆续陷入开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
其中,还有一些“明星企业”倒了下来。2011年10月,年造船能力100万吨左右的宁波恒富船业有限公司倒闭,一同破产的还有位于宁波北仑的蓝天造船集团。2012年5月,浙江台州规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业浙江金港船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港船业”)向法院申请破产。
这是全国民营船厂的缩影,也是船舶业危机的现状。、
7月3日,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市场分析部副主任张永锋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坦言:“在世界航运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造船业确实进入了一个接单难、交单难、融资难、成本高、利润低的寒冬时期。”
在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船企的负责人都认为,订单荒、融资难和成本上升是压在船企身上的“三座大山”,而这也导致了目前“小船厂不支倒地,大船厂勉力苦撑”的局面。
停工或倒闭
7月初的浙江台州,酷暑难耐。位于温岭松门镇的金港船业大门紧锁,仅有两三个保安在门房里睡觉。
“以前状况好的时候,这里的工人有两三千人。”金港船业附近一家小卖部店主金女士说。据她描述,其小卖部在金港船业鼎盛时期,每天的营业额有6000多元,而现在每天最多只有100元。
“5月份,老板支持不下去,只好申请破产了。”金港船业一位留守人员告诉时代周报。
知情人士透露,在申请破产前,金港船业艰难维持了一段时间。“(他们)辞退了部分工人,希望能渡过目前的困难时期,但一直没有转机,最终多达数亿的负债,让他们不得不申请破产。”上述人士称。
浙江合兴船厂副总经理郑卫敏告诉时代周报,目前在温岭市松门镇的几十家造船企业,基本都遇到了订单难,“上半年订单只有往年的百分之十多点,不少船厂停工了,有些还破产倒闭了。”
台州另一个造船企业集聚地位于椒江区前所街道,此地的多数造船厂日子同样艰难。
位于王礁村松浦闸的台州市沿海造船有限公司(下称“沿海造船”)董事长杨道长感叹,“目前生意实在不好做”。他坦言,从去年起,沿海造船就基本没什么订单了,工人们只好放假。
浙江海昌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绍顺则对时代周报介绍,该公司今年将有8-9条船交付,已有3艘3900吨以及2艘1.7万吨的油船开始动工,“我们的状况,绝对是台州企业中最好之一,但也只能是维持生计。”
事实上,7月初,在时代周报记者对位于前所街道的万隆、沿海、海昌、宏泰和迎斌等五家造船厂的走访中发现,除了浙江海昌造船有限公司目前状况尚好外,其余的几家企业不是部分停工就是已经倒闭破产。
曾经红火的舟山造船业,也已急转到“萧条”状态。
以崛起于2007年的恒富船业为例,2007年6月,该厂与德国康蒂公司签下包括4艘7.5万吨系列散货船、合同金额1.6亿美元的一笔大单。
这是当时浙江省单船吨位最大、合同价最高的订单,并因此轰动一时。可是在2011年宣布破产时,该公司因长期没有订单形成的债务已达数十亿元。
作为中国第一造船大省,江苏的成绩单同样“亮红灯”。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今年1-5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同比下降10.1%、61.7%、28.9%。
而据时代周报了解,今年3月,江苏南通启东一家老牌民营船企南通惠港造船公司已宣布破产,其他的造船大省福建、山东和辽宁也不时传出船企倒闭的新闻。
“自2004年步入上升周期后,造船业的发展很风光。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去年年底以来,造船业明显下滑,企业纷纷勒紧裤腰带,不少民营造船厂破产倒闭。”张永锋说。
订单枯竭
作为世界航运业产业下游的产业,造船厂的命运直接和世界航运业的变化密切相关。正是航运市场的极度低迷,令造船业的“交船难、接单难”问题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BDI)代表了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走势的晴雨表。7月3日,这一指数续升9点(0.9%),报1013点,而在2007年BDI指数曾经达到过11033点的高位。但事实上,今年2月BDI指数甚至一度下滑到651点,创造了新世纪以来BDI指数的新低,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历史低位663点。
“船东挣不了钱,造船业就接不到订单。可持续多年的运力过剩,直接导致了船东下单量下降。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更是造成了目前航运业的困境,就更没有船东下订单了。”张永锋说。
6月25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了1-5月市场运行报告。报告显示,1-5月份全国造船完工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1%。承接新船订单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439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7%,比2011年底下降10.4%。
“这还是以2011年为标准的,要知道2011年中国造船业就已经不太景气了。”张永锋说。
“2011年绝大部分船厂还有订单在做。今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包括国营船厂在内的许多船厂,春节后就没有开工,部分手中有订单的也只能撑到年底。”南通一家民营造船厂的老总说。
据时代周报了解,进入到2012年,在中国十大主要造船厂中,除上海外高桥、广船国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少数几家有新增订单外,其他规模船厂都没有新接订单。而在浙江台州这个中小型造船厂较多的地方,据估计今年有80%的企业没有获得新增订单。
实际上,有订单在做的企业,状况同样堪忧。“今年目前为止,新接订单只有二十多单。”集团总工程师吴仲芳告诉时代周报。作为舟山造船业的龙头企业,虽然到今年底,集团依然能交付三十多艘船,但是从新接订单上来看,集团已逊于往年。
同样的萧条,还体现在订制船只的规模上。集团作为一家颇具规模的造船企业,历来以能造十万吨排水量的大船为傲。然而今年至今,接的订单都是四五万吨级的小船。
更令船企难以承受的是,新造船的价格也时隔8年下降到最低的水平。舟山市船舶修造管理服务局工作人员陈军告诉时代周报,今年以来船只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利润锐减,“过去一条5万吨的散货船可以卖2800万美元,现在只能卖出2200万美元左右。仅一艘船就少了五六百万美元”。
融资压力
由于订单量锐减,造船业越来越呈现出买方市场的态势。过去船东会根据签合同、开工到最后交船等五个造船流程,将造船金额分为5个20%支付给造船厂。
如今,由于航运的不景气,船东先期支付的款项也越来越少,“一般都只先付20%-30%,剩下70%的款项到最后交船时,才会一次性支付。”海昌造船总经理助理杨绍顺说。
在杨绍顺看来,融资难或许是压倒船企的最后一根稻草。身处困境的欧洲银行就在逐步关闭船舶融资大门。世界最大的船舶融资银行—德国北方银行(HSHNordbankAG)提供的船舶贷款,2008年接近600亿美元,2009年接近500亿美元,2010年只有300亿美元,2011年更是进一步缩减到200亿美元左右。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造船厂的资金量正在迅速减少,而船企即便接到了订单也需要垫资建设。
可是,如今几乎所有银行都把船舶业列入“黑名单”。对于银行来说,自2011年之后造船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导致他们除了国营大船厂外,很少给民营船企贷款。
不仅对卖方信贷条件严苛,甚至连退款保函都不愿开。原来,由于船舶制造涉及大额资金,船东在预付部分定金后,需要融资银行帮船厂出具担保文件,即若船厂出问题,银行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和损失。可如今船东的付款条件令很多银行不愿意承担相应风险。
开不到保函,订单也拿不到。“2007-2008年的时候,我们形势好,不要贷款,银行也拼命给。可如今,我们最需要贷款的时候,银行却不再给予放贷了。”7月2日,沿海造船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在他看来,这是典型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相关知情人士吐露,浙江金港船业破产就与该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有关。2010年9月25日,金港第二期保函授信到期后,银行单方面停止给金港船业开保函,导致外国船东停止付款,并索赔前两期本金加利息近3亿元人民币,银行因此金港船业,并最终破产倒闭。
船东的弃单也加剧了船企资金的压力。今年年初,由江苏熔盛重工为欧洲船东已建造完工的17.6万载重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由于买家原因,日前被取消合约。经双方多次接洽无果,熔盛重工只得将该船在市场上出售,转售价格为原船价的47%。而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扬子船厂、江苏造船厂等大型企业也都曾遭遇被船东以各种理由弃单的现象。
长期低迷的形势令民间资本不再看好造船业,由于船舶业建造期间生产资金缺口太大,这造成了部分民营船厂有单不敢接,“订单是船企的生命线,这种情况下,我们船企的日子可能好过吗?”郑卫敏说。
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原材料和设备价格波动加大等原因,也加大了船企的生产压力。
沿海船业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造船业成本由钢材、机电设备、人力工资三块构成,“但这几年物价、工资不断上涨,不少一线工人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有的更高。在船价下降的情况,船企的利润进一步压缩。”
产能过剩
除了订单少、融资难之外,造船业遭遇的寒冬,与此前的盲目扩张不无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近日在其微博中表示,“造船业和运输业的日子出现了较严重的亏损和停产现象,并非偶然。一是前几年发展太疯了,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它们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经济下行对其影响显著;三是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四是中国经济可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其潜在需求也在下降。”
在2004-2010年造船业一路高歌的阶段上,银行资本、民间游资纷纷扑向造船业,有的是“一夜之间建船厂”,大量的中小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起来。一些船厂甚至是“先上车后买票”,在没有岸线资源的情况下迅速上马。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就曾对媒体感叹,“中国的造船企业太多了。”据其统计,从2006-2010年,30万吨产能的船企从7个增加到33个,10万吨船坞船台从17个增加到59个。产业集中度大幅下降,2006年前十大船厂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为68%,2011年下降到38%。而日本前十大船厂产量占比是58%,韩国则高达94%。
仅在浙江台州一地,就有超过200家造船企业,而其中将近60%的船企是在2004年后成立的,而日韩两国的船企加起来也没有这个数字。更严重的是,当时,很多船企以为造船后总能卖、能涨价甚至有船企从事无订单生产。
7月初,时代周报记者在台州市椒江区和松门镇的码头上看到多达几十艘这种没有订单或者被船东弃单的散装船,初步估计总造价就有几十亿人民币。
“形势好的那几年,很多船企因为100万-200万元没有和船东达成协议,结果就砸在自己的手里了。如今,每年的维护费就达100多万。”看着这些至今没有买家的巨轮,杨绍顺觉得可惜。
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船企老板看来,行业产能过剩跟政府的无序管理有着一定的关联,因为“政策只见振兴不见规划”。
200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要求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进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等。这份细则亦提出,到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结果,地方政府和银行对民营船企大开绿灯,“因为企业会交税,有利于地方政绩。”
倒逼转型
日前,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2012年《航运市场分析报告第二季度回顾及第三季度展望》认为,造船业的复苏遥遥无期,“今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开始有所盈利,油轮运输企业亏损形势也有所改观,但是干散货运输企业遭遇严重的经营困境,亏损严重。”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也多次指出:“2012年造船行业的形势可能比2011年更加严峻。”
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造船企业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行业的洗牌势所必然。
“今年是决定船企生死的关键期,因为中国的造船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投资不多,设施也较简陋,是在造船企业高峰期时盲目进入造船领域,现在这个市场低迷后也会选择退出。而这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可能连重组的价值都不具备,未来2-3年,国内将有50%船企面临被淘汰。”原中船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在接受媒体采访曾如此表述。
“目前船价比高峰时期已经下跌了40%-50%,不少人亏损严重,选择彻底退出船舶市场。”张永锋说。
在他看来,在新一轮船舶行业洗牌过程中,国有大型船企将明显受益于船舶振兴规划,而众多民营中小型船厂将逐渐转化为大船企的配套企业,或者折戟出局。
许多企业主也正在在自谋出路,其中一些船企甚至因为“造船造成船东”,转入下游的运输行业。
然而,更多的船企则希望学习日韩,瞄准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和科技,熬过目前最困难的这段时间。
1月初,克拉克森《2011年全球造船业统计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韩国船企订单量不减反增,新接订单总量1355万CGT(修正总吨),占全球总单量48.2%。而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以建造常规船为主,订单仍主要集中于散货船领域、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韩国承揽的订单,以LNG(液化天然气)和离岸设备等高附加值船为主。
工信部日前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全面突破高技术船舶的关键技术,使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船舶企业应在保持原有市场优势的同时,向高端进发。同时大力发展符合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的节能环保型船舶。”
不过,这对于包括浙江台州海昌、沿海等在内的多数企业来说,走产品转型和提高竞争力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