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茶的基本知识

绿茶的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茶的基本知识

绿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视频演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茶叶的制作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绿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茶艺服务》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06年出版的《茶艺服务》。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能力弱,课堂上不愿意积极发言,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促使本人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本节课我采用了简化学习材料,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实物观察辨认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学有所获,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知识学习

老师冲泡茉莉花茶请同学们品尝,大家对口感、香气进行了简单交流,然后老师提出学习的方式和任务要求: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学习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关于茉莉花茶的四项学习材料。

小组一:阅读茉莉花茶的生产工艺及名品;

小组二:阅读茉莉花茶的功效;

小组三:阅读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

小组四:阅读冲泡茉莉花茶的水温及器皿要求;(见附录)。

每一小组只需要阅读300字左右的学习材料,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归纳总结,每组选派一位同学上台面向全班讲解。这样,避免了教师对茉莉花茶知识枯燥的讲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热烈氛围和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学习中,学生既轻松了解到茉莉花茶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长人选很重要,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合理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调动全组成员积极性,大家共同努力在8-1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因此,对小组长的培养和课前工作任务布置必须作为教师备课项目之一。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避免出现教师强行指定的情况,只有学生认可她的任务和工作,才能让她在实践中能够勇于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将这一做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根据不同组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不同的引导,积极交流和沟通,协助她们的工作,帮助她们树立在小组中的自信。最后,如果不能做到每节课都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意识安排布置课后的小组学习任务或作业,使小组尽快渡过摩擦期。

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进行课堂巡视和指导,注意观察小组成员是否都参与活动,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和看法,避免直接判断正误或给出答案,应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讨论掌握知识时,其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来说,语言表达是他们的弱项,加之只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关键的知识内容会有疏漏或词不达意,这时,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和点评。

片段二:知识运用

理论知识学习不是目的,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和提高学生技能的关键,通过调动学生眼、耳、鼻、手各器官功能,对二组不同茶叶的辨认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将课前准备的第一组两款茶叶分发到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学生进行优劣的辨认。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们通过眼看、手摸、鼻闻,仔细观察对比,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初步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紧接着分发第二组两款茶叶,提高知识运用的难度。

一款茶叶为福建龙团珠茉莉花茶,该茶的特点就是只闻花香不见花影,即在加工制作完成后,择出用于窨制的茉莉花朵,不再添加干茉莉花瓣,这也是福建大白毫茉莉花茶的特点。另一款为普通绿茶加上干茉莉花瓣的茶叶,要求学生辨认真假。

此时,各小组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不确定,学生们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小组的讨论白热化,谁也无法说服他人。

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次对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进行回顾,同时补充福建以及苏州的茉莉花茶在制作完成后不添加干茉莉花瓣,使得该地区的茉莉花茶只闻花香不见花影,而四川的碧潭飘雪则是在制作完成后添加了质优形美的干花瓣,使得碧潭飘雪更赋意境美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一款茶虽无茉莉花瓣但茉莉花香浓郁,一款虽有花瓣但花香淡而无味,完成对这二款茶叶真假的判断。

3.鼓励激励赞扬,还信心给学生: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了课堂上不敢不愿发言的情况。中职学校教师一定要无时无刻给予她们肯定激励赞扬,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本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发言,并对发言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改革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不能用死记硬背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因此改革我们的考核评价体制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教师还设计了以下评价表,要求学生课后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统计情况如下:

课堂自我评价表

从上表看出,评价项目1-5,主要在反馈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90%以上的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目标完成效果好,课堂效率较高。

评价项目6-7,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上,94%的同学能正确运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对茶叶的优劣和真假做出正确判断,能力目标完成效果好。

绿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湄江茶原产地为湄潭县城南郊打鼓坡,茶山脚下湄江河环绕而过,茶园四周山峦起伏,林木葱笼,云雾缭绕,生机盎然。打鼓坡海拔750——1200米,位于北纬27°46′;年均气温14.9℃,有效积温4567.7℃,年降雨量为1100——12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284天,年日照率35%。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质属酸性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这些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茶树芽叶保持较长时间的柔嫩性,有利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集聚,对开发名优茶极为有利。

1939年中农所湄潭实验茶场正式成立后,1940年至1942年完成桐子坡和打鼓坡茶树品种园和生产茶园的建园工作后,立即着手开展茶叶科研工作。1943年该场科技人员糅合了“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了具有名优绿茶品质的——湄潭龙井茶。

1943年春茶采摘时节,浙江大学江恒源教授参观湄潭茶场时题诗一首:“龙井新茶待客尝,杭州佳味徙湄扬,寄居湄邑怀故里,犹憎倭寇倍沧桑。”我国著名数学家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苏步青教授品饮湄潭龙井茶后,也吟诗赞道:“祁门龙井渺难亲,品茗强宽湄水滨,乳露看疑金掌露,冰心好似玉壶春。若余犹得清中味,香祖了无佛室尘。输与绮窗消永昼,落花庭院酒醒人。”他们把湄潭龙井茶与西湖龙井茶相媲美,赞美之中,湄潭龙井茶引发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很多名人学士把湄潭龙井茶视作西湖龙井茶竞相购买,湄潭龙井茶名噪一时。

1949年湄潭解放后,湄潭茶场的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继承湄潭龙井茶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使该茶炒制技术日臻完善,产品质量更加优异。产量也由原来的100公斤发展到1959年的2500公斤。1954年时任贵州省省长周林到湄潭茶场视察时,认为这样好的茶却用别人的名称,于是建议湄潭龙井茶更名为“湄江茶”。从此,“湄江茶”以秀丽多姿,碧绿清澈的湄江河而得名。

1958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审评认为:湄江茶与杭州狮峰龙井茶各有千秋,别具一格。1980年,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建议命名为“湄江翠片”,并编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所以,“湄江茶”是“湄江翠片”的前身。

现在,湄江茶的采制技术除在湄潭县茶区得到广为推广外,在省内各茶区也得到推广,成为省内外广大顾客竞相争购的名品。

龙井茶之所以能在湄潭生产问世,并且得到众多浙大教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称为“湄潭龙井”,邬锡得师傅是第一功臣。而且,我们茶叶班同学学到的有关龙井茶的全套生产制作技术,从茶青采摘、磨锅,到烧火、炒茶……都是邬师傅传授的。

邬师傅是杭州人,在杭州就是做龙井茶的。不清楚他是逃难到的贵州湄潭,还是浙大聘请他到的湄潭,估计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搞茶的,和邬师傅应该在杭州就认识,聘请、相约一起到贵州、到湄潭的理由更合理。

邬师傅是个技工,当时称作师傅,人属于试验茶场。他工作很能吃苦,教我们采茶、磨锅、烧火,一手一脚指点我们,带着我们干。他告诉我们,什么是芽,什么是一芽一叶,什么是一芽两叶,什么是绿叶茶,什么是紫叶茶……当时制作龙井茶的茶青原料最好的是一芽一叶,制成的茶称为特级;一芽二叶制成者次之,称为二级。不像现在只用嫩芽制作。1956年我到龙井茶原产地——杭州梅家坞考察学习,那里确实是用邬师傅教我们的方法制作龙井茶的。

邬师傅教我们制茶从茶青采摘开始。印象最深的是,在湄潭打鼓坡茶场教我们采茶时他告诉我们:采茶不能用指甲掐,因为掐下的茶青茶梗会受伤,细胞会被破坏,容易氧化发黑,影响茶叶质量;正确的方法是“提采”、“撇采”,这不会让茶叶的梗受伤。他还教我们掌握采茶的标准;一芽一叶就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就是一芽二叶,不能乱。不能杂,这些茶叶制作的基本知识,对我以后在茶场工作帮助很大。后来我当了永兴茶场场长,也这样指导、要求采茶工人。

邬师傅当时就30来岁,他肯干、实干,几十斤的茶青筐从山上挑起就走。有意思的是他教我们烧火,那时炒茶用柴火,而炒茶的关键就在烧火。如果火烧不好,任你再好的师傅都炒不出好茶。所以,炒茶师傅中有“烧火的才是师傅”一说。炒茶时,什么时候需要大火,什么时候需要中火,什么时候需要小火,都必须很好地掌握和控制,因为火候掌控直接关系得茶叶的质量、等级。

开始时,我们把火烧得忽大忽小,完全不能控制。邬师傅教我们说:要烧好火,先得配好柴禾,易燃的、耐烧的,要搭配好。他还告诉我们,火烧得好的人,可以根据炒茶的进程,不用师傅要求,主动控制火大火小,能够做到这点,才算是出师。当时学校不仅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接受的这一类训练比较多,并且要考试。在动手能力的训练上,做得比现在要好。

其实,学习制茶的第一步还不是烧火,而是磨锅。那时在湄潭,没有炒茶专用的桶锅,用的是炒菜的铁锅,铸造铁锅时难免留有铁刺且厚薄不匀,所以要用砂石将它磨光滑、磨均匀。磨好一口锅一般需要3天。磨好锅以后,大家的手都打了很多血泡。

锅磨好后才开始学烧火。观察师傅炒了几天茶以后,我们才得以上锅学习炒茶。那时龙井茶的炒制只分两步:杀青和辉锅。因为比现在的工序少,所以难度更大。杀青工序是要破坏茶青中的氧化酶,不让茶青发生氧化,锅温必须控制在120至130度,茶青温度必须控制在七八十度,杀青效果才好。而锅温在一百二三十度时,晚上看锅底都是红的,手在其中翻动茶青,犹如“火中取栗”。第一天下来,没有同学不叫苦的,因为大家手上都烫起了血泡。我也如此,手上烫了好几个血泡。炒茶要求的“抓”、“抖”等动作完全是乱的,手被烫得受不了,一时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手法、技法。这时我才知道,看师傅炒茶动作潇洒自如,勤学苦练自不必说,首先要过的就是“火关”。炒茶时既要顾及温度控制及茶青的化学物理变化,还要控制茶叶的形状,而这一切全在手法上。手法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而手要“经得住烫”是基础。记得我们第一年学习制茶,在1个月的春茶采摘季节,仅仅学了杀青,甚至连杀青都没掌握好,更别提辉锅那些事了。

根据我的实践,能在3个春茶季节中就掌握扁形茶炒制技术,就非常了不起了。我算是班里同学中学得最好、最早出师的,手上的血泡起了破、破了又起,只好用胶布缠上,勤学苦练。

那时炒茶的工具和现在相比,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有的还是很有特色的。比如起茶用的软竹小撮箕、棕扫帚,方便好用,既不伤茶,又不会氧化,很环保,比现在用的铁撮箕好多了。

不管是杀青还是辉锅,茶青中的茶汁都会和铁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铁附在锅底,影响茶叶品质,这就需要打蜡。那时用的是白蜡油,是一种白蜡树上的白蜡虫的分泌物,虽然贵,但纯天然,比现在用的炒茶油要生态环保得多。

绿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植物生理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71-02

植物生理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和农业类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本学科知识点多且碎,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加记忆,而且许多理论知识很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这门课程本身并不像专业基础课那样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好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根本提不起兴趣。结果同学们课堂上机械地记笔记,临考前生硬地背笔记;更有甚者,上课不记笔记,只在考前搜集大量的试题盲目记忆,造成只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1]。针对这些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加强学生对学好植物生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课外知识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兴趣。

一、加强学生对学好植物生理学必要性的认识,树立学习目标

一般情况下,高等学校都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植物生理课。经过一年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自理生活的锻炼,学生们的思想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上课前和上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正确性引导,强化学习的必要性尤为重要。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从农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科[2],可以说,植物生理学的很多基本理论都是农业实际生产经验的总结,植物生理学的发展也始终伴随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而不断努力。因此,学好植物生理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才能够在日趋严峻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面前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植物生理学的价值。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考研的比例日益增大。老师要提醒学生,植物生理学是考取自科类研究生时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甚至有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明确的将其确定为必考科目。通过强化考研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重视,以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植物生理学内容颇多,主要分为生长生理、生殖生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信号转导等四块内容,每块内容下都有很多独立的章节,仅是重点和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就很多,更不用提其他琐碎的知识点了。面对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想在课堂上面面俱到,争分夺秒地讲也是不够的,加之去年开始又对很多专业的植物生理学上课时数进行了压缩,使原本就不够用的时间显得愈发紧迫。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有限的课堂时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效果差,因此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相似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步启发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总结答案,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

(一)对比式教学

在讲解新的内容时,多与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逐步引导学生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3]。通过对比,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对已学知识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对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到呼吸作用时,不管是从基本概念,还是到更深层次的内容,都与已学的光合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完全相反的过程,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呼吸作用则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认真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呼吸作用,就容易得多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物质”一章时,可重点讲解三种植物激素,其余两种激素可从发现、存在形式、代谢途径、运输形式、生理效应和作用机理等方面依次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最终通过类比五大类植物激素,发现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总的来说是促进细胞生长的,而脱落酸和乙烯是促进细胞的脱落和衰老的。

(二)提问式教学

对于每节课上需要提问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快要下课时对下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进行引导式发问。如在讲光合作用前,问同学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氧气来源自哪里?谁又是人类所利用能源的制造者等?通过这些有趣和看似与课堂知识无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课下积极搜寻答案,不知不觉中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这种预习方式看似无准备胜似有准备,让学生不自觉的对所学知识就有了大致了解,而且由于学生产生了兴趣,对知识的记忆远比课堂上毫无头绪的强行灌输要深刻得多。二者上课前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提问,此内容可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们布置好。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让同学们课下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记忆“光合作用”、“光合磷酸化”、“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等基本概念。这样一来,学生们在饶有兴趣的基础上对基本概念加以记忆,在上课前就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对基本知识点可一带而过,节约了课堂时间,富余的时间可以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们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更有助于对难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参与更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三、增加课外知识

传统理论知识生硬刻板,学生们对其有一定排斥性,相反对一些课外知识却颇感兴趣。利用这一点,可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为切入点,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具体分析得出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引入,按照特点可将它们分为生活性、趣味性、形象性等。

(一)生活性课外知识

生活性课外知识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知识是同学们最易接纳的。例如在讲到光合色素时,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秋天来时,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会变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们一一讲解光和色素的特点,学生们认真听讲,最后分析得出这主要与叶绿素不稳定,温度低时容易降解;而叶黄素比较稳定,不易降解有关。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甚至一个知识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多个现象。例如在讲到多酚氧化酶时,可向同学们提出如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切开的苹果、土豆等蔬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褐?(2)为什么制绿茶时要把采下的茶叶立即焙火杀青?这二个问题的答案都与多酚氧化酶的特性有关,学生们在查询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其特性和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会觉得原来植物生理学这么有用,学习的积极性不自觉的就提高了。

(二)趣味性课外知识

趣味性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花青素时,可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1)艺术苹果是怎么种植出来的?(2)为什么棉花的花在一天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同学们思考后,教师最后总结归纳:艺术苹果是根据花色素的形成需要光照的原理栽培获得的。在花色素形成期,把剪好的图案或文字贴在苹果皮上,十几天后揭下贴纸,想要的图案就自然而然地“雕刻”在苹果上了。而棉花的花早上呈现乳白色,下午变为微红色,第二天又变为紫红色,主要与花瓣细胞液泡中的花色素有关,因花色素的颜色会随着液泡pH值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花能够变色,那么“为什么不同的植物会在不同的季节开花?”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势必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同学们知道所以然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三)形象性课外知识

形象性课外知识就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比较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让学生们变难为易,加深印象的目的。如在讲授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时,首先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妇孺皆知的唐诗来描述,同学们很容易的就接受了“春暖花开”。但是如若更深一层次的去理解的话,不防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作答。又如讲授日照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时,引用唐诗中关于的名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些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诗词,不仅很形象地说清楚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不会增加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反倒是起到了画龙点睛、醍醐灌顶的作用。

不失时机地提醒同学们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巧妙的提问和类比式的分析以及恰当的比喻都是为了使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程而精心准备的。经过三年的实际教学,同学们较以往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提高,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增强,甚至每次下课后都会有同学主动来问老师问题。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植物生理学考试成绩的优秀率由原来的7%提高到16%,而且基本消除了不及格现象。由此可见,这三种途径在提高大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积极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勇,黄见良,崔克辉,等.浅谈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8):118-119.

绿茶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1 文献回顾

几十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对颜色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们的成果也为一些重大理论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美国的人类学者B.Berlin和Kay是国外颜色术语学(color terminology)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世界上的九十八种语言做了研究,并出版了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1969)一书,作者通过考察和分析,找出了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许多语言中的共同规律:世界上许多语言存在约十一种基本颜色词。并证明了在颜色词的范畴化过程中人们依赖焦点色(focal color)。70年代,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建立了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理论。

几乎就在同时,1964年国内的张培基先生出版了《英语声色词与翻译》一书。在有关颜色词的部分,作者阐述了英语颜色词的词源、演变、构成、作用等;同时,也对英汉语中的一些颜色词进行了一定的比较,从中探索出一些翻译规律。该书是我国关于英语颜色词研究的奠基之作,影响深远而重大。1990年,刘云泉出版的《语言的色彩美》一书系统论述了汉语颜色词的特征、演变、修辞及其与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颜色词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随着模糊理论的提出,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这一理论研究了颜色词的模糊性。(伍铁平,1986;吴玉璋,1988)近来,国内出现了许多对英语颜色词进行语义对比的研究成果,但多是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英汉颜色词在语义上的异同,缺乏令人信服的语言学理据。本文将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范畴理论对英语颜色词green的语义扩展进行有理有据的阐释,首先我们应了解一下有关语义范畴理论的基本知识。

2 语义范畴理论

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中,赵艳芳(2006)讲到语义范畴的扩展就是概念的不断扩充,归根结底是由认知的发展造成的。“随着对新事物的认识,大脑总是在记忆中寻找一存在的概念,根据新认识事物的物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分类”(2006)。以“椅子”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人们的认知范围扩大了。椅子不仅指有腿、坐面和靠背的物体,能供人或其他物体“坐”的都可以叫做“椅子”,比如“豆袋椅”(bean-bag chair)、“吊椅”(sling chair)、“电椅”(electric chair)等。椅子的语义范畴越来越大,其定义也越来越模糊,边界也难以确定。但同时也有了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中心义项就是在语义范畴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典型义项,也称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一般来讲,中心义项就是一个词的最初的概念意义,赵艳芳称之为“直接意义”;边缘义项就是有概念意义延伸出来的各种意义,由此看来,中心义项应是固定的、有限的、为数不多的,边缘义项则是在无限扩充的,当然要以中心义项为依据进行扩充。

“在认识新事物过程中,语义范畴围绕圆形不断扩大,形成放射性结构,抽象程度也不断提高”(2006)。

Dirven &Verspoor(1998)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以确定一个词的中心义项:(1)按照经验方法,如说到某词时,首先会想到的那个意义;(2)按照统计方法,多义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个意义;(3)按照扩展方法,可成为扩展出其他意义的基础的那个意义。按照以上三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英语颜色词green的中心义项应是指一种颜色。从词源来看,英语的green同grass同源,德语的grun(绿)与Grass(草)同源,它们的原始日耳曼语的词根是gro(生长)。由此看来,green和grun原表示生长着的草和颜色。根据语义范畴扩展的模式,我们不难推出这一结论:现代英语中green的其他义项都是依据它最初的这两个意义得出的,green在各种词组、搭配中的意义都应与这两个意义中的一个相匹配。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来证实一下此结论。

3 Green语义范畴扩展的两大方向

既然green有两大中心义项,即生长着的草和颜色,其语义范畴扩展应围绕着两大义项进行。那部分从“生长着的草”扩展而来的义项自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green就有了“有生命力的”、“新鲜的”、“幼稚无知的”、“没有经验的”、“未愈合的”等丰富多彩的扩展义项。如:

fresh green peans 鲜嫩的豌豆

fresh green memory清晰而栩栩如生的回忆

keep somebody’s memory green对(逝去的)某人永远不忘

to be in the green在青春期

to be in the green of one’s years年轻力壮时

green bananas未成熟的香蕉

a green hand 生手

He is still green at his job.他对这工作很生疏。

Because of his green wound, he stayed at home. 他因伤口未愈合呆在家里。

green test试运转

You must be green to believe that!你真幼稚,竟然相信那个!

以上这些义项均可看作是green的引申义,此外,还有一些搭配中green的意义更接近于它的第二个中心义项,即表示一种颜色。如:green light (绿灯)、green food (绿色食品)、a green belt (绿化带)、green house (温室)、green tea (绿茶)、green fingers (园艺能手)、the Green Party (绿党)等。在这些组合中,green的本义都与绿色有极大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有些又获得了新的引申义,比如green light在to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somebody短语中就是纵容某人的意思;绿色食品(green food)也不是指颜色为绿色的食品,而是指不受化学污染的天然食品。

4 结论

或许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基本词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引申义,这是由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决定的。人们在发现或发明新事物后,总会试图在头脑中找到与其有最大关联的事物,然后会赋予已有名称以新的意义;只有在实在找不到与新事物有关联的旧事物时,人们才会想去创造新的名称,这就是为什么green会在两大中心义项的基础上获得如此之多边缘义项或引申义项的原因。毫无疑问,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green将会获得更多的引申义,但是其基本意义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就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完全可以仅仅讲授green的中心义项,然后给学生积极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学习green的边缘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实不只green会有这样的语义扩展模式,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都遵循这一规律,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做个有心人,仔细研究英语词汇的特点,找出记忆词汇的规律,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Berlin, B.,& 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Dirven, R., & Verspoor, M.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8.

[3]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4]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88.

[5]吴玉璋.从历时和共时对比的角度看颜色词的模糊性.外国语,1988.5:39-43.

[6]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相关期刊更多

广东茶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茶叶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贵州茶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