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产保险企业;成本管理;对策探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保险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当看到,当前,对于财产保险企业而言,市场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财产保险企业考虑的重点问题。近年来,财产保险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由于长期以来对业务扩张的追求,忽视了内部经营成本的管理问题,造成今日财产保险企业发展受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保险市场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果财产保险企业可以优化经营管理成本,那么就能够在市场环境中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对财产保险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企业费用成本概述

(一)财产保险费用成本的定义关于财产保险费用成本的定义,广义的保险费用成本包括了理赔款、手续费、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摊回分保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据此,可以看到广义保险费用成本主要是从保险风险的视角,因此凡是与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有直接关系的,均被列入财产保险费用成本的范畴。而狭义的保险费用成本指的仅仅是业务管理费,就是指财产保险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费用支出,如职工工资、业务招待费以及会议费等。

(二)财产保险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概念关于成本费用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目标或者规划,将企业运行所需要的成本支出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具体到财产保险企业,其成本管理就是要控制财产保险企业在开展保险业务以及日常工作中所支出的费用成本,使得费用成本在企业成本预算之内,利用预算内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财产保险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要复杂的多。

二、我国财产保险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忽视成本管理工作从财产保险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一直以来,保险企业不但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工作更被边缘化。大部分的财产保险企业过于看重保险业务的增量,对于成本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形式层面,导致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保险企业对成本管理的忽视,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管理层,企业一般人员对此问题近乎漠视。大部分人员把精力集中在保险业务拓展以及市场份额争夺方面,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关于成本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财产保险企业一味追求盈利结果的做法,看上去似乎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实则不然,一些不必要成本的支出所造成损失并不是通过业务拓展可以挽回的。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财产保险企业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二)成本核算方法不严谨从财产保险企业当前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来看,其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由此导致无法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对外支出成本。总的来看,成本核算方法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分险种的成本费用;其二是损益的核算方法。目前,大部分的财产保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只是考虑了直接变动费用而忽略了间接费用的核算,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出来的结果精准性就难以保证。此外,目前财产保险企业对于营业费用的分类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对于一些账务处理规则还尚未制定明确的实施方案,这些都给财产保险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带来阻碍。

(三)缺乏先进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从财产保险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制度建构的情况来看,财产保险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建构要远远地落后于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来了严重的滞后性。第一,从成本管理的基础来看,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由于长期忽视成本管理工作,导致成本管理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在规范化的成本预测分析还是制定成本计划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第二,长期以来,由于财产保险的成核算系以财务核算为核心,因此在核算问题上,缺少对业务成本核算和管理成本核算;最后,成本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这直接导致了信息反馈不及时、反馈片面化等情况的出现。

三、我国财产保险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优化路径分析

(一)加强成本管理意识,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任何管理工作的完善首要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财产保险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的原因就在财产保险企业并未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工作自然无法达标。鉴于此,对于财产保险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成本管控意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企业一般人员,都必须在脑海中紧绷“成本管控这一根弦”。企业的管理层应尽快的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研究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策略,制定费用成本预算计划,确保企业各项支出有一定的标准可循;对于企业一般人员来说,一方面其要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战略要严格的落实。只有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财产保险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实现质量提升。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内控力度,明确各项费用支出从财产保险企业各项业务费用的支出情况来看,占据较大比重的是业务费用中的手续费以及营业费。问题在于:对于财产保险企业的业务开展而言,各项费用的支出实际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鉴于此,如果要实现对企业各项费用支出的严格控制,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就必须在规范化意义上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加强财务管理的内控力度。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财产保险企业至少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构建制度。财产保险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各条线业务,都应该制定明确的成本支出计划,同时要规范化费用支出的标准以及范围,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可实施性;其次,鉴于目前财产保险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比较混乱的情况,财产保险企业还当的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问题上进行调整,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监督预算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对于任何成本费用支出均应设置相应的审批流程,确保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有迹可循”最后,由于营业费和手续费占据了较大的支出比重,为了进行合理控制,财产保险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业务险种之间的特点,结合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制定手续费提取的比例,同时加强对营业费用支出的监督,以此实现对财产保险企业成本支出的全控制。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一、平安保险公司内部营销策略现状

2014年中国平安全年实现净利润479.30亿元,同比增长33.1%,这表明平安保险已成为我国保险行业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具体来看,2014年平安保险已实现保险、银行、投资业务的拓展,构建起了“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的战略体系,特别是在保险业务方面,平安保险够建起了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平安易代险、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元化保险险种,并有针对性的发展出了多元化的保险营销策略及保险营销管理方法,对推动平安保险的发展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作用。

(一)平安保险营销策略现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保险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平安保险立足于市场需求,发展出了多元化的保险营销策略,综合来看,现阶段中国平安保险营销策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其完善的网络营销策略,该策略主要针对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将保险营销手段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将市场营销手段根植如互联网络,搭建起了诸如网络推销、网站宣传、朋友圈推广为主的多元化网络营销手段,使平安保险的各类性险种能够直接与互联网络相结合,实现平安保险在互联网络中的推广。二是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将传统保险营销策略与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通过保险产品的搭配组合来实现市场推广,同时根据市场购买力状况,在传统电话推销、传单推销等营销手段的基础上,结合电视广告推广、街头广告屏推广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实现平安保险产品的市场营销。

(二)平安保险营销管理体系现状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平安保险业务扩展需要,平安保险在保险营销管理方法上也与时俱进的构建起了完善的新时期营销管理体系。具体来看,现阶段平安保险公司在保险营销管理体制方面,已初步构建起来针对互联网营销手段的管理体系和针对实体市场的管理体系,并组建了专门的市场营销管理团队对两个重要营销手段进行全面管理,从互联网营销手段的管理体系方面来看,平安保险以门户网站为依托,搭建起针对互联网推销过程中多元化的推销手段而建立的管理办法,如:专门化的互联网推销管理办法、专业的互联网推销人才培训机构及专门的互联网推销场所等,都使互联网营销能够按照既定路线有序开展。在针对保险市场的实体营销管理办法中,平安保险依托传统营销管理体制,构建起了以营销人员管理、营销管理办法制定、人员管理为一体的全面管理体系,使保险推销能够实现依托市场的全面化发展。

二、平安保险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保险产品结构更新较慢,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不少新产品,如责任险、工程险,就连传统的家庭财产险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更新与发展,但由于销售力度和销售策略不到位,例如配套的宣传策划准备不足、销售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等等原因使得这些新产品在市场开发方面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子。[1]再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中供求关系的转变,消费者在保险种类的需求上变得更加多元和更加具体,而传统的保险产品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另外平安保险虽然在产品更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险营销策略问题的集中。

1.总体来看平安保险的产品更新速度方面,传统保险产品往往依托于市场需求而逐步发展而来,这样的产品更新具有被动性特点,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保障保险产品的销售,但是随着市场中其它保险公司的介入,这样的供求状况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保险产品的销售,而转变产品更新理念,有意识的超前定位产品需求,按市场发展状况更新保险产品是获取市场主动权,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最佳办法,但具体来看,现阶段平安保险的产品更新仍然停留在传统思想阶段,保险产品虽有更新,但产品更新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

2.平安保险产品结构中仍以传统的财产险和人身险为主,其它保险产品所占比例人较小,这与市场经济发展下,保险产品的需求存在有一定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保险需求倾向于车险和企财险,这样的市场转变,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要有市场敏锐性,适度转变保险产品搭配结构,从市场需求角度调整保险产品结构,使保险产品能够在市场需求环境中的到有效调整,从而发挥不懂保险产品的最大经济效应,但是由于传统保险营销

思想的影响,平安保险在产品搭配上仍停留在“以市场份额大险产品为主、其它险种为辅”的理念阶段,对平安保险的市场营销影响巨大。

(二)对营销重点的调整不恰当,缺失营销重点

在营销重点中,平安保险在营销重点的调整方面具有一定的问题,主要变现在,对营销过程中人事的调整不到位,使营销策略中重点保险项目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对营销产品的调整方面,则过多的将人为主观因素考虑其中,而忽略了市场需求状况使保险营销产品失去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

保险营销中,人事调整的重点不恰当,在保险人事调整中,将大量有经验专业化的营销人员调整到诸如财产险、人身险等传统险种中去,使得保险营销过程中其它险种缺乏专门的足够的营销人员,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财产险和人身险人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但是其它险种需求也在快速提升,而专业型人才的缺失,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险种的迅速发展。另外在市场营销中过多的将营销手段集中在传统险种之上,而忽略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其它险种的营销,使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险种在营销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推广,使险种难以得到市场的广泛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建议及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方式,解决产品搭配问题,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信息民用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采购商品,以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平安保险的电子销售网络目前已覆盖全国,但如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平安保险应该根据外部条件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分阶段发展规划,如从简单的企业宣传网上业务,完善公司用于内部管理的内部网,再进一步发展到网络保险公司。分阶段实施电子商务,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平安保险现有的各种资源,尽量减轻投入的代价,可以避免一次性改造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的过度冲击。与此同时,针对市场需求,有效地搭配保险产品,实现保险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完美契合,以保障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从而为市场营销带来一定的便捷。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累积效应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得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步由第二阶段(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过渡到了第三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是经济社会变化在人口领域的反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人口结构的变化中窥探出经济社会结构的状况。而经济社会发展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要素的保险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基础,保险发展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在寿险领域,人口结构变化和寿险发展更是具有直接联系。所以,人口结构变化对保险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保险发展如何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的现实与趋势,不仅关涉到保险发展的前景,也涉及到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实现。基于此,厘清人口结构与保险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现实与趋势,为我国保险发展建言献策,无疑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作为概念而言,无论是人口结构还是保险发展,不同的划分标准,内涵不同。另外,不同的具体人口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对相关概念进行范围界定十分必要。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通常按人口生物学、人口社会学特征和人口居住地域状况将人口结构划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人口社会结构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 人口地域结构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和对保险发展的影响来看,语言结构、宗教结构等的作用非常微小,没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但是仅从职业、部门等结构中仍然难以全面了解人们的经济状况,难以直接地从这些结构中分析出其对保险发展的影响。所以,这里主要分析对保险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人口结构,包括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婚姻家庭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为便于说明,仍按原分类进行归类分析。根据提供保险的目的不同,保险可以分为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是以赢利为目的,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保险双方自愿建立经济契约关系,通过市场实施,当发生保险事故时给予被保险人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政策性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政策性保险包括社会政策保险和经济政策保险两大类型,狭义的政策性保险指经济政策保险,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存款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险属于财产保险范畴。社会政策保险不按商业模式操作,不受《保险法》的调整和约束①,其发展情况不受现行保险经营和监管的影响,因而对保险的研究无实质影响和实际意义。经济政策保险虽然有财政上的补助,且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操作模式与商业保险区别不大,且保险公司符合条件的仍可以经营经济政策保险。因而本文的保险包含商业保险和经济政策保险,主要是商业保险。

二、人口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

我们知道,保险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源于风险的存在,风险存在的领域及其广度,决定了保险市场的领域与广度。分析人口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主要就是分析不同人口结构面临风险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保险的需求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不同保险产品的市场规模,同时,催生新的保险产品诞生。下面,我们按通常的人口结构分类对其进行分析。

1. 人口自然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在得益条件下,男性比女性偏好风险; 在损失条件下,女性比男性偏好风险。女性为了避免损失更愿意冒风险,男性为了获得确定利益更愿意冒风险( 何贵兵等,2002) 。保险主要功能是对损失的弥补而非利益的获取,从这个意义上,女性对保险的需求强于男性。在现实中,女性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高,但是女性退休早,且有生育耽误,导致社会整体上出现就业的男性偏好,使得平均而言女性经济状况弱于男性,导致女性对未来的不安感高于男性,客观上也使得保险需求上女性强于男性。另外,根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 2000 ~ 2003) 》②显示,女性在各年龄段的死亡率都小于男性,女性患重大疾病的概率也小于男性,女性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低于男性。男女生理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异会导致患特定重大疾病机率的差异,自然影响到特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费率和投保率的差异。寿命差异使得不同的寿险品种和商业养老保险预期回报率也出现男女差异,直接影响到寿险多个险种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费率和销售。根据大数定理,如果性别差异明显,那么潜在的保险需求差异将凸显出来。从年龄结构看,不同的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效果。如果人口年龄结构中 间大两头小,这样的结构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称为“人口红利”( UNFPA,1998) 。“人口红利”从理论上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如果利用得当,将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反之,如果人口年龄结构中间比重偏小,两头比重偏大,表明社会的抚养负担增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③,经济发展后续力量不足,将导致经济发展趋缓。如前所说,经济发展是保险发展的基础。保险发展必须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变化。另外,如果老年人口比例过高,则老龄化④问题严重,老龄化不仅迟滞经济发展,还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比例而对保险发展产生作用( 孙秀清,2004) 。在商业养老保险和人寿保险方面,人口年龄状况更是具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如果老年抚养比高,对储蓄类保险产品需求增加,对纯粹死亡类保险产品的需求将会更少( 郭金龙等,2005) 。另外,根据研究显示,人口老龄化率与人身保险密度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张连增等,2011) 。

2. 人口社会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

从理性上分析的人们的保险需求和现实中实现的保险需求并不一致,就是说人们有保险需求,但是人们不一定购买保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并非完全理性。很多人对保险产品的排斥不在于其不需要保险产品,而在于其对自身需求和对相关保险产品的非科学性的判断和认识。文化教育水平高低无疑影响着人们对自身保险需求和相关保险产品的认识,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把理性分析的保险需求转变成现实的保险需求,从而助推保险业的发展。在经济状况方面,事实证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收入水平又是影响人们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所以,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无疑还会提升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在提升文化教育本身方面,提升文化教育无疑延长了自身被抚养的时间,增加了家庭对死亡保险的需求,而且由于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加,提高了未来收入预期,会促进本人对储蓄类保险产品的需求( 郭金龙等,2005) 。另外,在一个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各种教育机构层出不穷,教育风险增大,教育本身也成为保险的对象,为教育保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婚姻家庭结构方面,现阶段,我国保险需求更多的还是靠城市家庭推动,城市家庭的数量和状况将影响到保险市场的规模和保险产品的种类。就风险承受力而言,不同类型的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不同,大家庭优于小型家庭,小型家庭优于单身家庭。如果家庭趋于小型化,由于个体家庭遭遇风险的因素加大,将扩大家庭的保险需求,社会整体保险需求将随家庭小型化趋势而扩大。对于单身家庭而言,相对的个体封闭会使得其具有某些相对特殊的保险需求,单身家庭的增多将影响家庭保险产品的种类发生变化,刺激新的保险产品的开发。家庭的稳定状况也将影响相关保险产品的市场,人们对婚姻稳定性的渴望将促使相关的婚姻保险产品的需求。另外,由于现代社会风险的增加,独生子女的安全和抚养已成家庭的重要问题,一般的家庭在抚养和照顾孩子方面皆愿意做出最大的付出,与孩子有关的保险产品市场前景可观。可以说,家庭变化的方方面面都对保险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人口地域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甚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很多经济发展政策是以行政区划为界,不同的行政区域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具体政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现实和常态。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导致不同的保险发展水平,这是其一。其二,不同区域的政策不同,特别是对保险发展的政策差异也是影响区域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是现实与常态,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人口状况,人口状况的差异对潜在的保险市场规模,特别是寿险市场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城乡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乡人口对保险的观念差异; 二是人口聚集程度对保险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是人口流动带来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增加导致的保险整体需求上升。这里无意贬低农村人口的素质,但是,从对保险的认识上看,整体上城市人口对保险的认识远远强于农村人口,这不仅和城市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相关,也与城市生活环境风险系数高于农村相关。无疑,城市人口的多少影响着保险市场的规模。另外,农村人口居住地常常处于分散状况,而保险网点通常布局在一定的人口聚集区,人口太过分散,布局保险网点的成本将提高,而保险网点的布局情况又直接和当地保险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布局相应的保险网点,才便于把当地理性分析的保险需要变成现实的保险业绩。城乡结构的另一影响在于,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将成为常态,而人口流动自然带来风险转移和风险增加,同时,人口流动也会让流动人口的保险意识增强。所以,从人口生活于农村的静态看和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动态看,保险需求差异巨大。

三、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现状与趋势

如前所说,计划生育政策的累积效应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多个方面。下面我们按类别进行分析。

1. 人口自然结构

表 1 显示,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0 ~19 岁人口中男性远远高于女性,而 65 岁以上人口中性别比开始逐步下降,特别是 70 岁以上人口,随着年龄的提高,女性比例越来越大。表 2 反映了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同时,少儿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未来我国将面临劳动年龄人口不足①和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根据学者的预测( 图 1,王金营等,2011) ,未来三十多年,我国少儿人口变化不大,但是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变化呈明显的相反趋势。从上面的资料可以得出: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减少趋势,但是从抚养负担的角度,未来二十年我国的总体抚养负担还属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抚养负担,之后,人口负担的压力逐步增大。从性别比来看,我国未来的婚姻挤压现象将更加严重。“在今后二十年里,比例会明显提高,很可能会从现在的 1. 05 增加到1. 1,偏远地区可能比例更高。青壮年劳动力二十年里将从现在的 42. 6% 下降到 31. 3% 左右 ( 高圣国,2011) 。”性别失衡( 出生性别男多女少和老年性别女多男少) 、老龄化、婚姻挤压、劳动年龄人口短缺,将成为我国未来人口自然结构变动的趋势。基于这种趋势,未来家庭模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方式也必将发生一定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市场的发展。

2. 人口社会结构

一方面,如前所说,人口性别失衡客观上将造成婚姻挤压现象,大量单身男性无法找到伴侣,同时,对婚姻观念的认识差异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也使得一部分人,特别是“三高女性”( 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 主观上难以步入婚姻殿堂,社会上单身家庭增多。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和人们交往面的扩大,婚姻风险增加,“闪婚闪离”已成司空见惯。据婚姻登记部门统计,2009 年全国共有 230. 5 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北京有 25 872 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其中五分之一的婚姻维持不到 3 年,三分之一婚姻维持不到 5年( 博文,2010) 。婚姻问题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另外,家庭小型化和独生子女现象也不容忽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家庭户均人口呈下降趋势,2000 年“五普”显示为3.44 人,2005 年人口抽样数据显示为 3.13 人,2010 年“六普”数据显示为 3.10 人。户均人口逐年下降反映了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如前所说,小型家庭与大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完全不同,整体保险需求将随家庭继续小型化而增加。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给家庭的最大变化,在城市,大多数“80后”人口都是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家庭还将处于独生子女和少子女状况,如前所说,这种状况将为与孩子相关保险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供广阔市场。文化教育方面,中国的发展十分明显,图 2①显示了五年来中国中等以上教育的发展现状,表 3 显示了十年来中国整体教育 发展情况。图 2、表 3 显示: 近年来中国各级学校的招生人数数量庞大,特别是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表明中国的中、高等教育已经向普及化方向迈进。从每十万人中的受教育情况来看,十年来,文盲率下降了2. 64个百分点,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数明显增加。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未来中国人口教育结构将逐步趋向优化。文化教育素质提升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同时提升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保险发展的大环境将趋于优化。

3. 人口地域结构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各地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巨大差异。以 2010 年的数据为例①,广东、山东等地的人口是、宁夏等地人口的几十倍,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 6 省常住人口就占了全国总人口的33.25%。人均 GDP 方面,上海、北京、天津超过7 万元,江苏、浙江超过5 万元,而贵州、甘肃、云南、等地才1 万多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各地的人口年龄结构等也不一样,等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年轻,老龄化比例不高,而四川、北京、上海等地则老龄化比例偏高。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特别是人均经济状况是决定一个地区保险市场容量的重要参数,各地人口结构状况是各地不同保险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行政区域结构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出现明显变化,保险发展必须考虑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差异。人口地域结构另一变化是中国城市化率的持续提高( 图 3,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城市化过程是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配置优化、集聚发展的过程。以 2008 年数据为基准预测点,可以估算出城市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带动最终消费新增加 2 160 亿元。到 2015 年,全国人口的 54% 将居住在城市( 陈玉和等,2010) 。可以预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带动的消费将持续增加,保险需求和购买能力将增加。同时,中国产业结构将逐步优化,产业风险将发生改变,保险市场必须应对这样的变化。另外,与城市化同步发生的是人口流动现象。根据“六普”资料,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 995 327人,增长 81. 03%( “六普”公报,2010) 。人口流动将成常态,人口流动带来保险风险的增加和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需求将扩大。

四、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保险发展对策

不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保险发展的影响虽然有区别,但是也有联系,有些影响是具体的、个别性的,有些影响是共同的、综合性的、甚至交叉的。因而除了根据三类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提出对策外,也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应对人口自然结构转变的对策

从性别比失衡来讲,单身家庭增多不可避免,由于一切靠自己,单身人士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和将来的养老问题具有本能的关注。性别比失衡原因之一是“养儿防老”观念,在“养儿防老”观念还难根除的现实下,女孩家庭父母对自己的健康和养老问题同样具有本能的担忧。从老龄化的影响来讲,未来抚养负担的加重将让现在的年轻人担心未来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样对自己的健康和养老问题有所担忧。而社会保险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基本保障,难以满足人们期望老年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商业保险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作为社会保险重要补充功能的商业保险,成为了转嫁老龄风险的第三个有效途径( 张连增等,2011) 。各保险公司应从长远谋划的角度,分析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分析单身人士、女孩家庭父母和一般年轻人不同的担忧,推出适应不同人士需要的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应对市场所需。从老龄化的现实来看,由于老年人具有特殊的需求,如何应对未来老年人特殊需求这个广阔市场,需要各保险公司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推出相应的老年关爱型保险产品,这方面目前还比较薄弱。从男女预期寿命来看,平均寿命差异对寿险市场有重要影响。一是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会降低对纯粹死亡保险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男女寿命差异,女性对生存保险的潜在需强于男性,男性对死亡保险的潜在需求强于女性。老年人中女性比例明显偏高,生存保险市场前景光明。目前生存保险囿于道德因素等,主要集中于一些消费型的重疾险和意外残疾型,保险公司可以尝试开发新的产品。

2. 应对人口社会结构转变的对策

婚姻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为“爱情保险”提供了广阔市场,“爱情保险”产品曾陆续出现,比如“红玫瑰”、“世纪同祥”、“百年好合”、“爱家之约”等产品。这里的“爱情保险”并不一定能保障爱情,但是由于通常是男方给女方购买,受益人为女性,保障了离婚后女方能获取一定的利益。在“闪婚闪离”常见的今天,“爱情保险”不仅对婚姻寄予了一种美好期待,同时可以让女方心理感觉一丝温暖。保险公司应抓住新时代青年人追求浪漫同时冀望稳定的心态,做大“爱情保险”这一市场。对于家庭内部来说,独生子女和少子女时代,孩子是家庭的重心。虽然学校有各种保险,但是重大疾病和教育仍然是家庭担忧的问题,所以针对小孩的重大疾病保险和教育保险仍有广阔的市场。另外,小型家庭和大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和面临风险的种类等也不同,保险公司应该重点研究家庭小型化带来的保险需求变化,从而制定出对策,开发相应的产品。针对教育结构而言,教育文化素养的提高为保险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各保险公司应采取主动出击,利用教育结构改变的有利条件完成人们保险意识的提升和发掘人们的保险需求,适时推出教育培训风险保障、教育期意外保障等有关保险产品。在提升保险意识方面,教育从娃娃抓起,保险至少要从大学生抓起。可以定期到各高校进行保险宣传,一来提升未来社会主力人群的保险意识,二来培养潜在的保险人才。同时,保险进社区也是今后保险宣传的方向,把普通百姓潜在的保险需求激发出来,变成现实的保险需求。

3. 应对人口地域结构转变的对策

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各地的人口和经济状况,从数据上看,以四川为例,2010 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占整个保险业保费收入的 74. 99%,在财产保险中,车险业务占比 75. 31%,①而机动车辆的车主以中年人居多,而购车能力显然和当地人口的经济收入相关,可以看出,人口和经济状况对保险发展的影响极为明显。保险公司应分析各地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状况,分析各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人均经济状况,测度出各地大致保险需求总量,确定不同地区差异化的保险发展战略,配备相应的保险资源,避免重点地区资源不足,非重点地区资源浪费。在这个过程中,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获取地方政府对保险发展的支持十分重要。为顺应城市化的发展,保险网点应迅速覆盖新的人口聚集地区。银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固然和银行本身功能有关,但是商业银行网点相对分布较广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保险公司和银行在网点布局上不可同日而语。结果是常见普通百姓主动上银行的门,而罕见普通百姓主动上保险公司的门,人们对保险和银行的认识也差之千里。既然保险从功能上讲应该为普通百姓所需,为什么保险公司不可以学习银行网点的布局经验,让客户由被动变主动呢?城市化的另一现象是人口流动。流动人口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对意外伤害保障需求强烈,其生存现状决定了对医疗保证需求也很迫切。同时,养老保障方面,流动人口整体保障水平也较低。尽管如此,70% 的流动人口不愿意为未来生活和未知风险购买保险保障,其中和商业保险机构主动提供配套服务意识不强,用工单位对用工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等不无关系( 杨济时等,2010) 。如何把庞大的流动人口的潜在保险需求变现,无疑需要各保险公司认真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和政府沟通,和企业联系,让企业明白为员工提供一份他们所需的商业保险,价钱不多,但是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同时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爱心,从长远看,对企业发展利大于弊。保险人员不仅仅需要一定的推销技巧,更需要一定的讲解能力。把政府说通,把企业说通,和企业与政府合作,定期进企业,主动出击,必将为保险公司带来丰厚回报。另外,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相伴随的乡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安全,外出之后家庭财产的安全,庄稼的安全等也是广大外出农民工的心病,“人口流动时代”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和农业保险无论是风险概率、保险需求,还是保险产品类别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这块业务,认为风险大,效益低。但是这毕竟是一块巨大的市场,如果保险公司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做出努力,必将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4. 综合应对措施建议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保险信用缺失现状及影响

目前,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地区、一些单位忽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中的种种失信行为已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有些保险机构在任务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实行“一明一暗两本帐”,帐目数据失真,而且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提供假数据、假报表,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采取“卖单”、“埋单”、“鸳鸯单”等不法手段,向投保人出具假保单,提供假收据,侵吞保费,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制假售假”行为不扼制,不但会损害当前利益,更重要的是造成行业信誉的缺失,为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埋下严重隐患。

2.违法违纪时有发生。有的保险机构无视财经纪律,不顾三令五申,采取截留、挪用保费,违规使用手续费,虚增赔款金额等隐瞒转移收入、虚列支出的手段私设帐外帐、“小金库”,还有的用于购置营业楼、汽车等帐外资产以及支付招待费等。

3.误导、欺诈客户行为相当严重。随着万能、分红等人身保险和投资保障型财产保险新型产品的上市,个别保险机构和一些保险营销员夸大产品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回避或者故意隐瞒险种存在的风险;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好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等,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广大被保险人的权益,使保险业信誉受到严重损坏。

4.相互诋毁现象呈蔓延之势。表现在有的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唆使个别媒体登载或转载对竞争对手不利的文章;将不利于竞争对手的材料复印后大肆散发;假借记者或他人之手发表文章功击竞争对手;在企业内部贬低其他公司的宣传材料并利用网络散发等,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对保险公司的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5.大量非正式机构亟待规范。这些机构,游离于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监督之外,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必须予以彻底规范。

保险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1.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服务和效益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险业近年来正是依靠这一基础而发展壮大的。但不可否认,确有些公司不转变经营指导思想,只求规模,不顾风险,不讲业务质量,不及时制止和纠正违规犯禁行为。“跑马占地”、“拣到篮子里就是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果任其下去保险公司就没有信誉可言,中国保险业也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2.信用体系不完备,缺少制度规范。权威人士用四层大厦比喻信用体系的建设。第一层,政府通过立法、定规矩,加强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奠定信用大厦的基石,在这方面我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第二层,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该真正起到规范、控制和约束行业信用的重要作用,目前保险信用缺失与行业协会的不发达有很大关系;第三层,信用中介机构。美国的三大信用公司几乎收集了全美所有的信用数据,然后低价出售。发达的信用网络对违规行为有很强的制约,所以,发达国家的诚信不是觉悟高,而是信用制约无处不在;第四层,信用消费者。我国信用消费市场前景很广,但信用消费的观念和习惯还需要培养,这方面保险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3.行业自律不够,约束机制乏力。由于行业之间缺少了解、认识和沟通,从而对对方缺乏信念,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个别的发展到相互诋毁,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另外,保险业中“不规范都吃亏,谁先规范谁先吃亏”的错误思想并没有肃清。信用缺失在于不自律,要构建诚信保险,行业当自律,各家保险机构首先应树立“自己管自己”的思想。

4.营销人员良莠不齐、素质各异。短时期内难以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加入保险业后,很容易出现不规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况且,个别保险公司超越市场发展实际,脱离规模经营的法则,盲目扩张营销队伍,管理跟不上趟,营销队伍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误导、欺诈客户的害群之马,而最终损害了保险业的信誉、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5.保险人信用意识淡漠,诚信责任不强。个别保险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行为失准,为了一己这之利,误导、欺诈消费者,违背了诚信原则,极易引发风险。从表面上看,营销员误导,违背了诚信原则,极易引发风险。从表面上看,营销员误导、欺诈引发的是保险公司和保户的纠纷,或诉讼,或退保,损失的是保险和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但实质上,一旦发生失信于人的个案,而后通过舆论的传播失信于社会,给人以保险公司也不保险的误解,行业的诚信形象受到污损,保险将何以立业,更谈什么发展呢?至于因为失信产生纠纷而影响金融稳定甚至社会稳定,其危害就更为严重了。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维护保险诚信形象的极端重要性。严厉制止和纠正营销误导行为。

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行业自律,正人先正己。如何规范保险市场、落实诚信原则,一方面要抓好投保人的保险知识教育,提高投保人的保险知识水平,让广大老百姓掌握更多的保险知识,了解自己购买保险产品的功能及可能遇到的风险,明明白白消费,从根本上避免被误导、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则应重视引导保险机构及保险从业人员合规经营,诚实守信,采取“教为先,严为上,法为重”的综合治理措施,构筑诚信保险,让每个保险企业和每个保险从业人员都懂得,诚信不仅是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无形财富,也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无形财富,这种无形财富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却无法借贷,只能靠自己痛改前非,慢慢恢复信用。否则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

2.加强对保险营销员的管理教育,树立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首先要抓紧保险企业信用“补课”。如果说我国加入WTO后,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补课,需要加强的话,那么企业信用是最需要加强补课的一项内容。WTO是诚信和实力的天地,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用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终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最终将被淘汰出局。当前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信立身,通过灌输各类信息进行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让广大营销员知法、懂法、遵纪、守法,将诚实守信的道德观、价值观贯彻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业保险;供给;需求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03-02

社会资本是指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是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第三种资本形态(D.Skidmore, 2001)。自洛瑞(G. Loury)于1977年在《种族收入的动力学理论》中首次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以来,经布迪厄(P. Bourdieu)、科尔曼(J. S. Coleman)、普特南(R. D. Putnam)、福山(F. Fukuyama)、伍考克(M. Woolcock)、埃文斯(P. Evans)、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学者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已成为最有影响和最具潜质的理论之一,并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涉及到农民生产的各个方面。社会资本与农业保险关系密切,从各方面影响着农业保险。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其对农业保险供给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资本对农业保险供给需求的影响

(一)社会资本对农业保险供给需求的有利方面

1.社会资本对农业保险具有工具性作用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一是不相信保险;二是依赖保险,部分农民买了农业保险后,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少数农民利用农业保险进行欺诈活动。社会资本介入农业保险可以制约以上的行为,对农业保险具有工具性作用。社会资本提供的保险信息搜寻便利降低了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弱化或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弥补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然而,我国保险公司并没有利用农村保险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其可以利用社会资本弥补保险中介机构的缺位。社会资本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保险人可以利用社会资本多途径的让广大投保人了解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保险产品的搜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农业保险中介的缺位。

(二)社会资本对农业保险供给需求的负面影响

1.社会资本缺少规范的市场

处于较为有利的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在保险行业中,保险人自觉地调动各种关系网络的能力是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基础,但如果缺乏保险法规条例,则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无序,低层次的价格战、高回扣、高返还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在进行破坏性市场竞争的同时,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当属“人才”争夺战。只要能收取保费,那就是保险业内公认的人才。但是,在这些人才中,有一部分人在为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其专业知识不全面、实际业务能力不强,不能帮助农民选择最适合的保险产品,从而使农民对农业保险丧失信任。这对农业保险供需不能起到稳定作用,更不用说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2.农业保险网络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集中在农作物和养殖业。农作物险种主要对自然灾害险进行承保,不承保社会政治风险等责任。农药和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以及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等均未列入保险责任,导致农业保险存在疏漏。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由中央财政支持并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初期确立了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能繁母猪等6个承保品种。2009年又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两个品种。至今,我国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达10个,但与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补贴的品种数量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全国性农业保险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其他保险公司基本未涉及农业保险业务。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开办了全国性农业保险的两家公司还在不断对承保范围、数量和险种等进行压缩,造成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和年份,农业保险则呈现萎缩的趋势。

二、社会资本制约我国农业保险供给需求的原因

(一)社会资本拥有量的差异性

社会资本拥有量的差异性使非生产性的行为收益大于生产性的行为,社会资本存量多的保险公司不费力就可以获得大量农业保险保单,而社会资本存量少的保险公司则经营困难,难以获取保单,有的保险公司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这种强烈的差异性很容易使那些社会资本存量少的保险公司产生失望消极心理,退出农业保险行业,不利于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农业保险的发展。另外,保险业中的社会资本收益的示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到“非生产性努力中去”,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资本的排外性

社会资本的排外性为圈外的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行业设置了障碍。一定地域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群体,对群体外的保险公司实施区别对待的规则,对其内部的保险公司实行保护,都来投保本地的保险公司,对群体外的保险公司实施排斥,导致其在本地难以生存经营,无法避免地走上倒闭的道路,正式制度被扭曲。这使得农业保险的供给主体不足。

(三)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缺乏信任

在保险行业中,信任因素是双方面的,不仅包括保险公司对农民的信任,也包括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它是人们长期互动的产物,获得信任感是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前提。在农业保险中,信任这一社会资本起巨大的作用。农民正是基于信任心理,对保险公司和制度予以信任,才会愿意投保。当农民对保险公司和制度不信任或不完全相信时,他们就不愿意投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浪潮的影响,不可否认,社会资本的影响力正在减弱,信任范围的半径会缩减。同时,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直接导致农村社会资本结构在量上的转移和质上的分化,在量上表现为先赋性社会资本数减少而获得性社会资本数量增加。在质上表现为社会资本的稳定性和同质性降低。伴随着农村社会资本的变化,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与同质性趋于降低,特殊性信任基础弱化,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量大大减少。

(四)合作共享困境

合作共享是指互助,它不但满足了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村社会生活,使农民获得社会归属感。社会资本是在长期交往合作中形成的,社会资本形成的这种长期性,个人、组织在构建社会资本中的能动性,以及认同关系的互利性,使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利益结构共同体的代名词。然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动,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容易产生合作共享困境。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保险公司的诱导过度投保;二是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这制约了农业保险的需求量。

三、优化社会资本改善我国农业保险供需的对策

(一)利用社会资本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信任

从推动力来看,政府是社会资本的最大来源之一,政府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对于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至关重要。如果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诱导、法律法规的规范、保险的监管等手段,塑造农业保险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通过再保险和救灾基金等手段建立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培育,逐步完善农业保险的市场机制,提高农业保险制度的效率,保障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培育一种超越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下的信任意识。社会资本将会推进我国农业保险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二)利用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国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

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由于我国农业以个体为单位,对个体潜在保险客户而言,农民更愿相信看得到的利益。在发生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的损失时,如果农民看到周围有亲戚朋友通过农业保险获得补偿时会促进当地农业保险的需求,从而推动保险业的发展。由调查访谈可知,大部分农民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才得知农业保险,但对农业保险的险种及如何办理投保等不太了解。故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与知晓途径也成为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提升社会资本的利用率。

(三)高度重视诚信建设

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比一般商业保险更为严重而且难以防范。因而应高度重视诚信建设。首先,可以使用不同地区个人的收成记录、相关气候状况,以区分不同的风险类型,向不同风险水平的农民收取不同的保费,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其次,对信用好的农户,给予保费折扣。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水平,改进保险条款设计如规定免赔额等防范道德风险。

总之,社会资本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力量,对我国农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整合社会资本,保险公司和农民双方加强诚信建设,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网络体系,农业保险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亮.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J].财经纵横,201,(11).

[2] 杨卫军.我国农业保险低水平均衡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0,(6).

[3] 舒伟斌.陈运来.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6).

[4] 张静.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J].农村经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