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重要性
(1)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高校应该积极推进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使优秀的青年教师服务于学校,成为加强高校人才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同时,这也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2)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有利于引导高校加强学科建设。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发展一些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及能力的科研教师参与其中。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学校各学科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组建起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实力的团队。
2.对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思考
(1)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①低估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能树立人才观念。个别高校对青年教师不够重视,没有树立起“认识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意识。这使得青年教师在其日常的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其抱负。②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规划不够完善。虽然一些高校相继制订了一些引进与培养青年教师的计划,这些计划对于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政策滞后等问题,阻碍了高校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③缺乏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有效机制。有效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缺乏对优秀人才资源的吸引力,不能长期留住优秀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这使得高校在日益严峻的竞争浪潮中处于不利地位。
(2)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遵循的原则。①坚持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和高校发展相统一。师资力量是保证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核心,师资队伍的建设便成为推进高校发展的关键|生工作,也是实现人才强校的基础。确立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方针政策,坚持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和高校发展相统一的原则。②坚持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和自身发展相统一。高校在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应遵循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青年教师不仅仅作为学校发展的资源,更多的是关注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与需求。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
3.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实施战略
(1)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优秀的青年教师开辟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有所为、有所用,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学校的科学发展以及学科建设贡献力量,实现学科、学术发展的可持续。
(2)制订切实可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规划。高校应该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规划。为做好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为高校增强自身实力与竞争力提供根本保障。
(3)健全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引进与培养的长效机制。青年教师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并开通绿色通道。
关键词:卓越计划;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B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而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人才培养,师资先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而目前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知识,但大部分人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使得他们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构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是保障“卓越计划”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现状
1.部分制度缺失
部分“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仅仅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这一重要主体。在进行各项制度设计时仅将教师作为实施者,提升其能力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培养需要。因而尽管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计划、措施和相关配套制度,但是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建设则相对落后,甚至出现空白。
2.系统性不够
部分高校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有些零散的制度设计,但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性的制度建设,纵向(校级―院级)制度不完善,横向(部门―部门)制度脱节,内外(学校―社会)制度不健全,对相关问题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相关制度支撑。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缺乏呼应,形不成合力。
3.执行力不强
制度体系内部无序,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并存,不能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致使青年教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无所适从,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既有制度的实际效力,制约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主要目标
1.整体目标
构建长久有效、系统全面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激励、保障与评价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工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在上述目标指引下,其制度构建应把握以下原则:
(1)示范性。“卓越计划”不仅仅是试点高校的某几个试点专业的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它是中国高校未来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普遍目标,因而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制度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能够适应全面推广的要求。
(2)适时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要求工科教师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同时,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如知识产权、工程学管理、多元文化、道德、宗教影响、全球化、国家安全等问题)也要求他们具备广泛的相邻学科的知识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类人才。因而,培养制度的设计应当具有适时性。
(3)系统性。改变目前主要按科学教育的要求聘任、考核和评价教师,从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激励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改革建议,建立起完备统一、有机协调的培养制度体系,保障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灵活性。“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运行机制,师资力量、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内部结构、外部关系等存在巨大差异;不同专业之间的青年教师教学内容及手段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的青年教师,也存在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工作内容上的差异;同时还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处于不断革新的浪潮中。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建立灵活多样的规章制度。
三、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基本内容
1.聘任制度
第一,增设工程实践背景要求。改变目前高校招聘青年教师主要考察其学历水平与学术背景的现状,在考虑学术成果的同时,将教师的工程背景与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积极因素列入评价体系中,对具有博士学历且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可优先考虑,特别是对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教师的招聘,应将其是否具备实际工程经验作为引进人才的主要标准。第二,改善工程师资队伍结构。一些工程教育发达的国家的高校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就占到高校工程师资的半壁江山,工程师资结构多元、丰富。针对我们的“卓越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工程师资交流行为;此外,应构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工程师在高校参与专业技术聘任等机制。
2.培训制度
完善岗前及后续培训制度。首先,从岗前培训入手,明确规定工科青年教师在入职培训或者入职前几年,应该进行多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其次,建立青年教师上岗后的定期培训制度,要求青年教师两年或三年内必须以某种形式开展一定的工程实践,了解行业、企业工艺和技术,以充实工程实践背景。最后,注重培训措施持续性,通过设计多阶段、多形式、立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框架,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保证培养实效。
3.评价制度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因此,必须改革目前通行的教师考核与职称晋升制度,在定岗定级、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纳入评审指标体系,还应将教学方式方法及工程实践内容作为教学评价指标,并且加大该指标在教学评价中的权重;在职称评审中,除考虑论文数量、刊物级别、纵向课题项目级别等因素外,还可以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权重加大,或者把教师获得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情况、参与企业服务的情况也列入指标考核范围等。这样,才能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在组织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激励能使一般部门员工的能力从20%~30%显著提升至80%~90%。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师资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对青年教师激励的有效性会影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改革与健全激励机制,能够调动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如高校的课程改革p教学改革可向青年教师倾斜,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可设立专项项目用于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凡是涉及课程改革所申请的自制实验设备,学院和学校职能部门可给予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将自制实验设备用在课程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还可针对工科青年教师,设立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评比奖项。如“企业项目成就奖” “双师型优秀青年教师” “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等,将其颁发给平时注重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或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青年教师。这些奖项的设立,能够体现出高校在教师评比制度层面给予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足够重视的导向。
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的实施策略
“卓越计划”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
1.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府、学校、学院、个人、企业等多个主体。牵涉到政府主导体制构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的改革,学院具体实施制度的构建,以及学校与企业两方共同培养制度的构建,因此,在吸收成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卓越计划”各高校应由点及面加以推进。
2.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构建涉及面广,在系统推进的同时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应该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青年教师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重点探索培训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发挥制度的保障与“指挥棒”作用,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3.“纵横” “内外”制度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纵向”制度是指上下级的管理制度,“横向”制度是指平级的管理制度,“内外”制度是指校企合作制度。因此,“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必须先构建总体制度规划,然后建立具体的实施细则。厘清各主体的权限和职责,才能有效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涉及多个主体,而目前高校单一利益主体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瓶颈。因此,政府应当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突破高校单方利益主体的局限,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高校工程教育的制度环境,尽快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校企深度合作,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创造条件。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调动各主体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各利益方共同推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
参考文献: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需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保障。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匮乏、工程能力较低的情况。文章拟从完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高校内部现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构建立体化能力提升平台及多节点、多形式的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青年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67-02
收稿日期:2014-12-24
作者简介:宋歌(1982—),女,吉林敦化人,燕山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实施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时应必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的总称[1]。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低是制约高校工程教育深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低,专业实践经验匮乏,不能在各教学环节中适时、有效引入工程实践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所以,增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在短期内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水平。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普遍是具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理论人才,高校对其工程实践经历及能力没有具体要求,加之高校普遍缺乏校级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规划,造成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高。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工程背景,但其中大部分教师的工程背景为从事过工程设计或研究,真正具有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缺位。从学校层面看,缺乏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规划,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要求,特别是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无具体要求,这十分不利于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要求各异,考核不严格。部分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管理文件,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各学院要求各异,培训开展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及培训开展的具体效果缺乏学校层面的监督和指导。
3.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企业开展实践及挂职多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未起到促进作用,使得部分企业怠于接纳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造成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此外,高校现有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利用率还有待挖掘。
4.“传帮带”作用未得到发挥。目前,部分高校有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传帮带”机制,但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还是空白。应该重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如何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如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工程实践案例如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青年教师由于具有很好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以及处世能力,如果能够弥补其真实的工程训练以及工程体会的不足,就有可能解决其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效果不佳的软肋[2]。我们必须将青年教师“学校—学校”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学校”的三明治式的成长模式[3],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学生所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拥有过硬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
1.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并要求各工科学院按照文件精神,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必须以相关的政策为导向,从思想上逐步强化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教师完成必需的工程实践训练[4]。一方面,补充高校校级层面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对各工科学院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对实施办法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考核方法等内容进行把关,保证顶层设计的完善、严密,保证各项实践、培训活动的开展有文件可依,有根据可循。
《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可包括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和意义,工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开展方式、考核方法,工程实践经历与职称评定、业绩考评的关系,工程实践开展阶段的工资福利等内容。工科学院的实施办法应结合相关专业的具体特点,认真设计工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注重工程能力考核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保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
2.将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项活动、技能大赛相结合,努力在短期内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多阶段、多形式、立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框架,保证培养实效。
(1)岗前培训。由于青年教师多为博士毕业直接到高校参加工作,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特点,形成了青年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轨迹,在入职前普遍没有工程实践经历。高校应要求所有没有工程背景的新引进教师,在正式上岗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前,必须到相关企业学习进修一段时间,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2)定期培训。由于工程实际及其发展趋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工程实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青年教师对实际生产环境、工艺及新技术等保持持续的敏感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线活动,应该定期、持续开展。高校应要求青年教师两年或三年内必须以某种形式开展一定的工程实践,保证及时获取最新的工程信息。
(3)专项活动。可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有关活动,调动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如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计划”等。还可结合特定的教学工作要求、行业技术发展等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项活动。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组织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授课教师在课程讲授前,到企业调研、学习,在课程讲授中适时、适当地引入工程案例等。
(4)技能大赛。为形成重视并积极开展工程实践的良好氛围,高校可分学科、分专业组织工科学院青年教师开展工程能力相关技能大赛,如“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大赛”“金相技能大赛”“机器人控制系统大赛”等。具体开展形式可参照学生相关技能竞赛。同时,还应要求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工程能力竞赛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注意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
3.加强工程实践培训考核。为杜绝个别教师以“走形式、走过场”的心态对待工程实践,高校应加强学校层面对教师工程实践的考核,具体措施可包括:实践前,青年教师应提交完善的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安排、主要学习内容及开展实践的相关准备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此进行备案,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此进行抽查。实践中,青年教师应按要求记录工程实践日记。学校应不定期检查各单位教师工程实践开展情况。实践后,青年教师须上报实践总结,由接收单位提出考核和评定意见,学院确定考核结果,记入青年教师个人档案。此外,相关学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细致的工程实践考核办法,学校对此进行宏观管理,对实践计划、实践日记、总结报告质量较高和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4.健全工程实践制度保障,增强培养计划执行力。为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应积极与实践单位协调,安排好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包括为青年教师争取岗位补助、人身保险及较好的住宿生活条件等。同时,学校应照常发放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期间的工资、基础津贴和其他福利,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和生活补助,保证青年教师能够安心从事企业工作。
5.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实践平台资源,包括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单位,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等。鉴于目前高校工程实践平台资源不丰富,应深入挖掘现有平台的利用方法,提高其利用率。
(1)校外生产实习。可以利用学生实习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到生产实习单位学习。一方面,在实习单位了解生产环境、流程、工艺,掌握理论投入生产实际的衔接点,学习生产实际案例,参与生产技术攻关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和内容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和注意事项,为日后承担生产实习指导任务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是以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前提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资源,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培训学习,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校内工程实践平台。部分高校拥有设备完备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平台。这些资源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加以利用,作为青年教师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补充。相关学院和专业可根据这些平台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平台利用方案。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利用,各项成本均较企业实践低,而且,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开展工程实践训练。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利用校内平台开展工程实践的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
6.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目前,部分高校有为青年教师安排助课导师的要求,但在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方面还没有特别安排。为迅速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应充分发挥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安排实践能力导师。
实践能力导师的指导内容可包括实验教学、毕业设计、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指导、与工程实际相关科研工作的指导、工程实践案例介绍、工程意识培养等。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教学环节助课任务,还要在实践能力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上学习内容,以达到提高自身工程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仰森.计算机学科教师实践能力发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8).
[2]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教学执教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也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从北京联合大学所作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中可以看到,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达到50%(见图1);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也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潜力的强弱。
图1 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图
那么,青年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发展上有何需求?哪些方式可以促进和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北京联合大学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的每两年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情况以及对学校中青年教师进行的专业化发展调研情况,对青年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发展和执教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进行了研究,探讨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与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高的关系,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的优异成绩
北京联合大学于2000年、2004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举办了6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下简称“青教赛”)。参加青教赛并获奖的教师共152人,分布在学校的14个学院、5个直属教学部;其中推荐至市级比赛并获市级以上奖30人,其中:市级一等奖5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14人。
获得市级奖项的30名教师基本上是青年教师,其中:近60%的获奖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近40%的获奖教师年龄在40岁~ 45岁之间(见图2);82%的获奖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目前是讲师,18%的获奖教师晋升为副教授;获奖教师100%都是硕士学历,其中21%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其他参加青教赛获奖的教师中,64%的获奖教师在青教赛获奖后获得了其他校级或市级荣誉称号,45%的获奖教师还获得过校级、市级的教学科研奖励。
图2 学校青教赛市级奖项获奖教师年龄分布
成绩取得的成因分析
学校青年教师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年的市级青教赛中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不断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和认真地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于今后学校青教赛继续提高成绩,进而推动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1.青年教师的主观努力是基础因素
青年教师之所以能够在青教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个人的主观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近期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中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评价和期望值还是很高的;希望自己能够在执教能力上得到提高,胜任高校的教学任务。调查的六个方面包括:能根据大纲做好教学设计;备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能很好驾驭课堂;能运用适当教学方法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能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计划;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或网络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对以上课程教学实施六个方面,得到中青年教师肯定评价的比例大多数在90%以上(见图3)。
图3 中青年教师对课程教学实施的感受评价
2.学校的支持是关键因素
首先,学校专门制定了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赛的政策。例如:在2011年的第五届青教赛中,学校专门制定了针对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帮扶计划,对获得校级青教赛前10名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帮助;每名青年教师配备2名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学校给予导师经费支持。导师根据培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指导工作计划,对培育对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给予全面指导,并定期向学校汇报。培育期为两年,期满后,导师要写出指导工作的书面总结。针对培育对象,每位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并针对授课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意见。每学期对培育对象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带领培育对象参加教学研究工作,逐步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学科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被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并在工作中实施。争取通过两年的培育,在教学上达到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含)以上获得者的水平,获奖的青年教师近5年的教学评价普遍都在良好以上。
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的成长
青教赛提升了获奖青年教师教学的自信心,他们在教学上表现得更有激情,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钻研精神,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提升;同时,增加了青年教师提高执教能力的动力和压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更扎实,促进了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技巧的多样化,使教学设计更加有特色,更能符合学生的需要,使人才培养质量上了一个台阶。73%的获奖青年教师认为青教赛提供了与专家、优秀教师近距离学习请教的机会,对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很大,成绩的取得也得益于学校教学团队的帮助与培育、专家评委的指导;100%的获奖青年教师认为青教赛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促进作用;91%的获奖青年教师认为青教赛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帮助;73%的获奖青年教师认为青教赛对学校选拔人才是有益的。
进一步发挥青教赛对教师执教能力提高的助力作用
目前,学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超过65%,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也超过了50%;对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学校培养教学一代名师后备队伍,也是挖掘学校未来人才培养发展潜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要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和谋划青教赛的活动和工作。
1.加强政策和有关制度的支持力度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对每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部署和要求都联合下发文件,体现了上级党政工组织对此项比赛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党政工也联合下发组织和开展青教赛的通知,向全校教师及各教学单位发出动员和工作部署,也体现了学校各级领导对青教赛活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对此项赛事的支持力度,在原有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在有关方面加强支持的力度。
首先,学校人事、教学和财务等有关部门要对青教赛获奖教师制定重点培育、技能培训和经费支持的相关政策,形成经常性和规范的制度;同时,对被列入培育计划的青年教师配备的导师也要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学校党政领导曾多次对青教赛活动组织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帮助,主管校领导全程参与整个青教赛过程,进行把关指导。比赛活动期间,校党委书记、校长到比赛现场指导、观摩、点评,给参赛选手以鼓舞。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情面。为广泛宣传和扩大校青教赛在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学校工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专门设计制作有关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活动宣传海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新闻报道;要普遍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对青教赛进行广泛宣传、造势;各教学单位也积极鼓励、组织和指导本单位青年教师备赛,使青教赛活动深入到青年教师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参赛热情。
最后,加大鼓励青年教师学历进修力度。获得市级奖项的青年教师100%具有硕士学历,但目前只有21%的获奖选手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因此,首先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对青教赛重要性的认识,激励和促使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参加青教赛;其次,学校要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去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加强政策上的倾斜和制度层面的引导,在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全面发展上出实招。
2.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扶
多数参赛和获奖的青年教师渴望教学、科研能力双提升。学校对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四个角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中青年教师特别希望能够在教学执教能力的发展上得到学校的支持。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研究改革方面需求最大,同时有近40%的中青年教师希望在教学策略技巧方面得到支持(见图4)。
图4 青年教师对青教赛的看法
学校各有关部门和各基层教学单位要采取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在教学策略和课堂教授方法方面进行培训和强化训练,尤其是帮助青年教师能够尽快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为广大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特别要加强对重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重点帮助,配备有经验的教授或名师担任导师,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执教能力提高的帮扶计划,全面指导。
青教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向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得一些青年教师通过青教赛在学校“小有名气”,也为学校考察、选拔和培养青年教师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方面,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定期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工作进行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努力将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或高级人才的后备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加强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积极改善他们的教学、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聘任上,学校应该在理念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有更多的支持和关心,以鼓励中青年教师能够放心地去钻研教学,提高执教能力。
3.将日常教学和赛事紧密结合
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督促与检查、展示与检阅;青年教师要在20分钟内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语言、媒体、精神风貌)、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课堂驾驭和管理的能力(调动气氛、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还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每一次精心的课堂准备都是一次教学基本功的磨练与优化,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胆量与才华的展示与提升;因此,要坚持以往青教赛组织中的成功经验和“以赛带练、以赛促导、导练结合、重在培养”的工作原则;既要组织好参赛青年教师的赛前“练功月”活动,又要引导青年教师把教学能力提高的功夫放在平时。学校教务部门可以制定实施经常性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专门聘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好赛前的专题辅导报告;同时,制定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日常考核,将培养工作常态化;要充分调动各学院、直属教学单位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执教能力选拔赛的积极性,各学院、教学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辅导、选拔,帮助他们制定提高执教能力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使参赛的青年教师把教学基本功和日常教学水平相结合,形成校、院(教学单位)相关活动的有效连接和互动,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加强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要从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执教能力上入手,充分利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平台,把此项活动打造成学校团结青年教师的载体、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和中青年教师展示风采的舞台,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青年教师;校本培养;模式
随着医卫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例的逐年增高,提高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如何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保证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立足于校本培养,采用“三分”培养模式,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医卫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
1 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1 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紧扣医卫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
医卫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即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能力、育人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1.2 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来定位
作为与医药行业、企业紧密相连的医卫类高职院校,其教师培养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1.3 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按照医卫类高职院校教师分类来确定
医卫类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分为医药专业课教师、医药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三种类型。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根据各类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确定。
2 采用“三分”培养模式,提高青年教师培养质量
“三分”培养模式,即分类培养、分阶段培养、分层次培养。
2.1 分类培养
根据医药专业课教师、医药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三种类型教师的来源及其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制订培养方案。
2.1.1 医药专业课教师
医药专业课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而且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较短,既缺乏医药行业、企业工作的经历和和经验,又缺乏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学经历,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通过培养使其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具备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成为“双师型”教师。
2.1.2 医药基础课教师
医药基础课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虽然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未接受过教育理论培训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认识不足,缺乏教学经历。因此,应通过培养使其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1.3 公共课教师
公共课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虽然接受过教育理论培训,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较熟悉,又有教学实习经历,但缺乏医药专业知识和医药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不能更好地为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应通过培养使其熟悉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好的为学生的专业需要服务。
2.2 分阶段培养
即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分为“角色适应”、“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三个阶段。(1)角色适应阶段,用2年时间,主要是通过听课、备课、说课、担任少部分课程的讲课、实验带教等方法,使青年教师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完成角色转换。(2)合格教师阶段,用3年时间,通过讲课、实验带教、学生管理、参与教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学生管理等技能,并具备一定的教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3)骨千教师阶段,用3年时间,通过参加教改、参加教学竞赛、承担教科研任务,外出学习培训,使其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具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
2.3 分层次培养
即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分为院校、系部、学科和教师个人等4个层次进行培养。其中,院校、系部两个层面主要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共性培养”,学科层面则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对其进行“个性培养”,教师个人则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自我培养”。“共性培养”是基础,“个性培养”是重点,“自我培养”是根本,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3.1 院校层面
由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教改形势分析、教学常规介绍、教育技术运用等。
2.3.2 系部层面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实施专业课教师行业与企业实践制、请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召开新老教师交流会、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选拔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2.3.3 学科层面
(1)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和教学、科研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为青年教师精选导师,由带教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教研,提高青年教师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实施教学、进行教研的能力,并通过带教考核来保证导师带教的质量。
(2)组织学科集体备课、组织学术研讨、安排青年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将青年教师纳入学科相应的课题组,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2.3.4 教师个人层面
青年教师要注重自我培养,要根据院校、系部、专业、学科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并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主动锻炼、虚心请教、认真总结,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3 完善青年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3.1 管理机制
青年教师的管理可分为院校、系部两个层次。院校层面由相关校领导和教务、教科、人事处、教学督导部门的领导组成,主要研究制定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和考评方案,安排青年教师的工作,考评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等。系部层面由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带教导师组成,主要是具体落实学校的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青年教师的日常管理。
3.2 考评机制
对青年教师,每学期进行1次考评,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表现、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基本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评价等。
3.3 激励机制
对在教学考核、教学竞赛、教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优、晋升、职称评审、外出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行业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总之,采用科学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切合青年教师实际的培养模式,青年教师才能早日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玉云,郝艳梅.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3):298-300.
[2]周爱珍,程斌,王和平.医药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33):159-160.
[3]饶敏,童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培养的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6):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