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气象服务问题始终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问题。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气象服务的关键和核心之一。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公共气象服务是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农作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由于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应重视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因此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能力必须适应政府的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涵盖决策服务,以公共服务系统为核心,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再根据各地的特色需求,相互补充,提高服务效率,避免重复,浪费资源。
2 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给我国的气象服务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需求、新任务、新要求。气象服务如何推动企业、农业科技进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是气象业务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气象部门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气象业务体制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强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等各项气象工作的统领作用。
2.1加快完善气象服务体制
对照全球蓬勃发展的气象服务,我国气象服务并没有在技术方面上落伍,而是在气象服务体制上显得有些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制无论是国家一级还是县一级,都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双重管理,业务技术体制在业务机构、业务分工、业务内容上与新的发展需求有很多不相适应,表现在众多的重复工作,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与服务体制不够完善有关,而运行机制则取决于新的服务观念和新型经济关系的确立。
2.2加快建设发展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
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在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气象信息获知等方面,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又制约着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专业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例如: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报服务比较单一,天气预报侧重在短时的天气和定性的天气预报之上。在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和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等方面比较欠缺。这就迫使我们要加快建立我国新一代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产品多样化,服务手段基本现代化,服务产品加工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服务管理法规化。
1.3加快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整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就是要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应对日益激烈的气象领域的国际竞争、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人才是气象事业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快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气象专家。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3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3.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3.2.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3.2.2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3.2.3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制定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3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3.1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3.3.2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3.3.3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3.4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3.4.1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3.4.2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围绕着民情,民需,民意,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不断丰富服务产品的内涵。充分发挥基层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气象事业的全面科学发展。
4 结束语
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事业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关键词:德州市;气象服务;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72
1德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把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规划编制、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等,积极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气象核心业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的同时,公众气象服务目前存在的最大现状就是城乡公共气象服务的非均性,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无论是通讯还是交通都比较便利,相比较之下,一是农村的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及覆盖率远不及城区;二是获取气象信息较慢;三是获取气象信息的成本较高。根本原因在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手段及途径不畅通。
2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手段
2.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加强新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事业多元投入机制,使体系更加健全;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城镇气象服务,加强交通气象服务,加强旅游气象服务,加强能源气象服务,加强环境气象服务,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规范气象信息机制,加强气象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提高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时效和覆盖面;提升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能力,完善技术标准、观测规范、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流程;提高气象信息传输开发应用水平。
2.2丰富服务产品种类
规范气象服务关注重点,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认真研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预报和预警,重点关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三性”天气的要素预报,及时预警信息,遇有强天气过程,应加强同省气象台的联合会商以及加强区域联防,共同分析讨论天气趋势。通过加强对重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全面开展乡(镇)天气预报,针对三性天气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开展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时效性下功夫。
2.3畅通渠道
城区主要开发新媒体渠道,通过微信、微博、户外电子显示频、手机客户端等气象服务产品,主要街区安装显示屏,显示屏可实时城区内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及气象预警信息等,此举为广大市民了解气象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提供了平台,使气象信息更好的服务群众、融入百姓生活。近年来,德州市气象局的微博及微信用户量不断增加,百姓对气象的关注度不断增高,目前德州市气象局微博粉丝数量已达到186995人(见图1)。对于农村及郊区,由于通讯及交通不发达,普遍存在电视收视率高的情况,因此就应顺应实际情况,调整晚间天气预报播出时间及时次。
2.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气象信息员建设是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在气象信息传播中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志愿者和信息员在灾情收集、普查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工作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加大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使气象信息员掌握必备的气象基础知识、气象灾害与防御相关知识等,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该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气象服务工作站,是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灾害应急响应、灾情收集上报等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乡(镇)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有效解决乡(镇)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
2.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走进学校,使气象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组织小学生到气象局科普馆等场所进行参观,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让孩子们明白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走进社区、工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普及气象灾害风险知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3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着力点,坚持立足民生,不断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拓宽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和领域,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了解公众对公众气象服务需求的变化,加强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庚康,罗艳,于遥赵小艳,黄亮,高苹.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调查问卷设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
[2]贺佳佳,吴蔚,孙石阳.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建设刍议[J].广东气象,2010,(03).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开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山东巨野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03-01
1 巨野县基本情况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的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05′~35°30′,东经115°47′~116°13′,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县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济经技术开发区,63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5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亿元。年平均气温13.7 ℃,平均降水量741.7 mm。由于气候多变,灾害性气候频繁,导致全县气象灾害较为突出。
巨野县影响种植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水涝、干旱、大风、冰雹、连阴雨、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每年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气象灾害的高发、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严重影响了巨野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影响了全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1-2]。
2 巨野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巨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乡镇气象管理员队伍的通知》(巨政办发〔2009〕33号)的要求,成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能和职责。2011年按照要求,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人员认真履职、负责。一是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行政区域内群众传播;二是认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信息后,接收整理和报告;三是积极协助气象局开展灾害现场调查评估和签订工作;四是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要求,在当地积极地争取有效应急处置措施,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做好防灾减灾紧急避险等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的损失;五是协助本乡镇管理好人工增雨防雹和防灾减灾等工作;六是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尺度区域自动站、山洪站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七是协助县气象局做好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咨询等工作[3-4]。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菏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县人民政府考核内容,每年菏泽市气象局再印发各年度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标准,转至各县人民政府。由于上级部门重视,县级政府支持,开展工作非常有力。
针对每次转折性重要天气过程,向县政府汇报后,由县政府及时向各乡镇政府和乡镇气象服务站转发重要天气过程紧急通知,各乡镇服务站通知各行政村,由于做到层层责任落实,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得到传递,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对农民、农村的影响,避免、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巨野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
由于气象灾害多发生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建全的农村,所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偏重于向乡镇发展,但目前具有地方编制的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不健全,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没有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有的地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3.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存在盲区
虽然气象部门当前建立了多种方式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但预警信息仍没有达到边远的山区、部分农村和海域,还没有完全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基层气象部门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导致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还不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需求,特别是精细化预报的准确率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短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软肋。
3.4 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效益有待提高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延伸,乡镇气象信息管理员、村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以及大喇叭、显示屏等服务队伍和设施的数量规模不断地扩大,这些队伍要进一步发挥效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5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有待加强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存在部门之间不配合的现象,导致气象防灾减灾不能形成合力。
4 发展对策
4.1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健全县、乡、村3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乡镇有气象服务站、村有信息员,以为农气象服务专项带动地方匹配建设及稳定的投入和维持经费,带动地方政府解决机构和编制,最终推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三位一体”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的建设,同时加强与农业、水务、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
4.2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完善气象灾害的系统,充分利用好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平台,发挥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
4.3 以“四个全面”为主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考核
以依法治国为抓手,通过地方人大检查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贯彻落实,推动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由地方政府完善机构、编制、考核,完善部门、乡镇各自的责任,最终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乡镇各负其责。
4.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气象工作需求的无限性和气象部门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高发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问责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对气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只有增强人员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才能按照气象工作法制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周通.谈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贵州气象,2010(增刊2):226-227.
[2] 陈庆庆.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209-210.
一、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对气象信息员名单再核实,月底前报到市应急办和市气象局,要选聘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志愿者担任信息员,要切实能发挥信息员作用,每个村、社区、学校至少有名气象信息员。县政府和应急办每年组织气象信息员培训、气象局负责培训内容。气象信息员需掌握本村住户、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情况。气象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市、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喇叭广播、走访、电话等方式通知各有关农户、居民。对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通过电话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情报告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局需掌握最新的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变化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气象信息员。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各县选取个村作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实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等)建设示范点,可以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在原有站点基础上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可容纳村民前来咨询,有科普宣传橱窗);有信息设备(电脑、宽带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有信息员(能及时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管理制度(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有服务内容(接收和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陆气象信息服务网、更新科普宣传板报橱窗、参与气象灾害调查、反馈农民的意见)。
三、开展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各县区牵头,组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专家,开展调查,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适宜安置点,制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旅游区气象灾害分布图。滦平县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完成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村。
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对某个乡镇是否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是否能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防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认证。各县按照认证标准,逐一落实考评内容,滦平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前完成认证,由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负责对滦平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认证,争取其他县明年通过认证。认证标准:有健全的组织、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状况:有专门小组全面负责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事宜;有一名乡镇负责人分管,有气象信息员承担相关工作;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掌握乡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要设施、危险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图、弱势民众、防灾减灾资源(避难场所信息、防灾减灾专家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有多种渠道(显示屏、大喇叭、电话、手机等设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通知到乡镇每户居民。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弱势群体救助措施,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科普宣传、民众有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居民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防灾基础设施齐备:每个乡镇至少1套天气自动监测设施、并能正常传输数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乡镇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有工作制度:建立相关人员、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乡镇居民);定期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
五、做好新增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规划
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气象局、水务局、水文局、国土局、交通局,在现有自动气象站基础上,选择重要工程区、重点流域、地质灾害频发点、人口集散地、重要交通干线,布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各县在月底前将自动气象监测站布设规划图、预算、安装进度报市气象局汇总提交市政府,此项工作争取列入“十二五规划”。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气象信息传播不再是依赖传统的电视广播、电话短信和传真通信、纸质文字报告等,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多模式和多渠道的现代通信手段,卫星通信、无线网络和手机APP等多方式共同运用已经成为气象信息主要传输手段,在这样的模式下一定程度扩宽了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了气象信息数据接收和探测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气象服务业务和气象工作人员现代通信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通信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以供相关气象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2现代通信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1卫星技术的应用
卫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是在现代化通信广播技术、灾害点导航定位技术、现代气象探测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必然成果。在气象探测技术方面,在2010年左右,全国大多数气象部门升级了卫星传输系统(CMACAST),该系统能够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到统一的气象预报相关数据,包括MICAPS预报资料、风云3C卫星云图探测数据、T639和日本、欧洲中心预报相关资料等。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卫星探测系统不会受到任何灾害,其通信功能具有无障碍性,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地进行气象观测[1]。因此将卫星连续大面积覆盖的观测、卫星照片的高度分辨率与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收集系统相结合是在灾害过程中进行气象实时观测的重要手段。对于偏远地区和灾害中常规通信手段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卫星通信技术也是最有保障的通信手段之一。特别是基于海事卫星的实时通信技术除了在灾害过程中做为应急备份通信通道,还广泛应用于气象灾害调查、气象视频传输、气象应急车指挥等。但是卫星通信的部分功能还受到TCP/IP网络的限制,例如CMACAST卫星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数据要通过卫星接收机进行处理,之后还要放在后台服务器上,在实际运用时还要通过TCP/IP网络进行连接后才能对数据读取使用。
2.2WIFI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
WIFI无线通信因受到路由器信号、热点的局限性,目前主要应用于对传统有线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改进,它主要是通过WIFI无线网络实现对气象部门天气预报会商平台的控制,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WIFI接入公网后再进行VPN拨号接入气象部门内部网络,从而实现气象应急车和应急指挥部的灾害现场气象实时数据获取,通过无线通信,在突发性灾害天气中可以快速地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提供天气实况,为救灾部门决策指挥提供最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另外,WIFI无线系统的使用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灾害性天气监控,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等提供了良好的会商平台[2]。通过WIFI搭建的无线网络快速便捷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同时进行视频联席会商,在会商中各救灾单位均能将自己的音、视频进行转播,及时为各单位提供救灾的情报及信息交换平台,提高了救灾防灾工作效率,更提高了防灾救灾中气象预警服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3基于手机营运商的无线通信应用
手机营运商的无线通信应用是指利用移动、联通和电信的GPRS、GSM和CDMA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这种通信方式要受到通信营运商基站信号的限制,目前主要应用于气象部门对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的灾害点气象观测实时数据的传输,例如在每个乡镇、村庄或地址灾害点由气象部门安装的两要素(雨量、温度)、单要素(雨量)和常规气象观测站的就是利用手机营运商的网络进行传输,它的主要传输方式是通过简易气象观测站探测灾区各类气象要素,然后通过营运商的无线网络传输到省级气象部门服务器数据库内存储,再由市州级和县区级气象部门通过内部有线网络直接从省级服务器上读取所监测到的气象数据。在发送数据时有通过普通短信发送和在无线网络直接发送数据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特点是通信成本低,可以大面积覆盖,是目前气象部门和其它防灾减灾部门所应用的主要无线通信手段。但是这种通信方式也面临着很多缺点,包括传输速率受基站信号影响,实时性较弱等,通常在一些大型灾害发生时(例如地震、山体塌方、雷暴等),基站往往会受到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失去传输功能,例如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在2010年5月5日发展重大泥石流灾害,在这次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当地无人值守的小型气象站在监控到30mm降水时,由于移动基站被雷击出现故障,导致之后降水情况再没有正常传输,监控人员误以为降水已经停止,直到事故发生后第二天才有维护人员赶往现场才读取的降水时的真实数据为1.5h降水98mm,另外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时移动基站受到破坏导致无法通信的情况也都有发生,因此,这种情况下还要准备卫星收发信号的数据通信方式和传统单边带短波电台通信发方式作为备份,以实现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通信保障。
2.4手机气象软件业务的应用
目前手机营运商的无线通信除了应用于防灾减灾过程中的气象数据传输,还有很多利用手机软件业务在气象防灾减灾中也得到了应用。这种应用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基于WEB的浏览器资料查询方式,这种方式包括了WebServer和WebGIS的实现方式,通过用户打开手机上的网页浏览器进入气象服务网站进行灾害相关信息查询,通常这种浏览页面也可以实现在PC机浏览器上打开,但介于手机界面大小的局限性,用浏览器打开的气象服务网站大多比较简单和不清晰;另一种是基于手机APP软件开发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用户都是通过在移动设备上安装专用的天气软件客户端查询天气情况,这种查询方式仍然要访问气象信息数据库,由于是专业的服务软件,查询信息多样化,显示清楚,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出此之外,基于微信、微博客户端的气象公众号也开始得到推广和被人们广泛关注。总体来说,由于可以利用手机用户数量庞大、移动设备携带方便、网络覆盖广的优势,使最广大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获取最快捷、最权威的气象服务产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也是目前全国气象部门科技投入和产品推广的热点。
2.5气象电视频道防灾减灾应用的初探
气象电视频道是利用有线和无线电视多媒体传输网络构建的多媒体气象专业节目。在美国,气象频道是落地率最高的频道之一,覆盖了全美一亿多家庭[3]。在中国,由于气象节目中的预报信息普遍比较单一,缺乏品牌效应,气象频道的普及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现在人们对气象防灾减灾关注度的逐步提高,国内很多电视台也开始和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气象类防灾减灾节目,这类节目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各个电视频道,特别是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气象频道节目一般分为气象新闻咨询、天气预报、气象专题、本地气象、气象科普宣传和气象防灾减灾预报和预警服务。与其它电视节目不同,气象节目主要是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的性质更加明确,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电视频道传播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往往在中老年人群中更能够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因此,在气象节目中增加预报信息的种类,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结合实时现状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有效预警信息将是国内气象节目提升收视率和群众关注程度的主要手段,另外还可以通过气象频道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增加气象节目和观众的互动性,从而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更加广泛,使气象节目的观众年龄更加年轻化,从而提高对气象节目的关注度。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