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1 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上课的时候睡觉。有些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每天都得到一两点钟才休息,有的甚至晚上通宵上网,校外过夜、网吧过夜、歌厅过夜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期以往,必然会引起恶性循环,不仅自身学业毁于一旦,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类疾病。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1.2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上睡的晚,所以早晨起的晚,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课,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吃些饼干零食类的食品充饥,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男生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有的女生注重外表美丽,不吃食物以达到瘦身苗条的目的,或是节约伙食费就为了去买漂亮衣服,这些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时间长了,会导致许多学生患胃病,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1.3 缺乏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增添活力。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文体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不如以前,而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造成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肥胖症、近视眼、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病症随之而来。

1.4 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能够非常快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此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另一个方面,他们正在青春年少,易冲动,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能力,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络诈骗等方面。

1.5 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明确的写在包装盒上,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无视,认为抽烟“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认为这样很酷、很有“范儿”,就忽略了烟草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而大学生喝酒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各种“老乡会”、“生日宴”、“离别席”往往成为了大学生醉酒、酗酒的好“理由”,醉酒酗酒会造成人的思维混乱,影响人体新陈代谢,而且酒后滋事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一副 “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使人变的更加野蛮、粗暴,喜欢惹是生非。

2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概括的说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形成健康的环境;第二,提高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健康,通过树立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能及时的改正;第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涌现,许多大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大,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发生;第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的自身保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3.2 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3.4 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环境适应、潜能发挥及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涉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方面。大学生应正确面对学业压力、保持浓厚学习兴趣,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正确面对各种挫折、保持积极乐观情绪,从而不断增进自身心理健康。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把握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影响着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会对生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影响消化、循环、内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统的活动,从而使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心理健康影响着环境适应

在人的一生中,周围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状况则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变化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承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压力,促使大学生与环境保持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更好地主动适应大学及未来生活。

3.心理健康影响着潜能发挥

所谓潜能,是指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和工作,逐渐形成的能力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对潜能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自身潜能的更好发挥。

4.心理健康影响着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各阶段中极其重要的阶段,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要面临很多过去从没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大学生较大的压力源之一。大学的学习具有与中学不同的特点,课余时间很多,自主学习为主。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这种改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虚度时光。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对于学习和学习带来的竞争压力,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焦虑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宽容与合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独立的生活。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常常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现象。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懂交际技巧、人际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封闭自我、害怕交往,影响了心理健康。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往往在18~25岁之间。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但由于生理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年轻,情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据报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伴随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出路问题,并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自己个性空间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时间去背GRE单词,花很多的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预期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恐惧、焦虑、逃避的心理,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哲学的有关原理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即使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另外一些大学生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主动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未来的社会,而不应被动地让环境和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主动进行人际交往,保持和谐人际关系

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大学生应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积极健康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大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大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大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社会适应能力就相对越强。因此,大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通过比较鉴别、客观体验等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大学生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悦纳自我,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大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大学生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爱好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大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维护。大学生积极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自我和谐 述情障碍 心理健康

分类号:G762

1 问题提出

党的十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他们虽然生理上接近成熟,但生活阅历、独立生活能力、对自身认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加之无法治愈的生理创伤,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李强等认为,听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会产生曲解,进而导致认知偏差,易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研究显示,与健听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受认知、人格特征、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用于描述难以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感、缺乏外向性思维的患者。具体而言,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用言语描述感情的能力;缺乏幻想;缺乏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在区分躯体感受和情绪状态过程中存在困难;囿于外界事物无关紧要的部分。伴随有述情障碍发生的心身疾病,如果不加以注意,会增加诊疗的难度。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人格基础。自我和谐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及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协调。近年来,自我和谐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如温子栋等对天津市5所高校学生的研究表明,低自我和谐的学生比高自我和谐的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偏差,自我与经验不一致以及个体为维护自我统一采取的防御反应,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此前的研究基本是在普通人群和心身疾病患者中实施的,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听障大学生的调查报告。

张燕平、吴师伟、范玉霞等分别以卫校学生、大学生、高中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可能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即个体的述情障碍可能会通过降低自我和谐水平进而损害身心健康,自我和谐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研究将以此为假设,以听障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和谐在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作用予以考察,并与健听大学生加以对照,以甄别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两所高校(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整群抽取听障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87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84%。其中,男生88人,女生80人;一年级94人,二年级74人;年龄介于17-22岁,平均年龄(21.66±2.57)岁。同时在两校抽取听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2.2 研究工具

2.2.1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包括难以识别情感、难以描述情感和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分别包含7、5、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4、5、10、18、19等5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程度越严重。各分量表的Cronbaeh α系数在0.581-0.739之间,分半信度在0.558~0.803之间。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85,听障大学生为0.792。

2.2.2 自我和谐量表(SCCS)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因子,分别有16、12、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对灵活性因子的12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与SCL-90有显著相关。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1,听障大学生为0.865。

2.2.3 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HQ-12)

共包括12个条目,积极和消极条目各半,采用4级评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分半信度系数为0.76,该量表与GHQ-28测量结果相关显著。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9,听障大学生为0.805。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将三份量表装订为成套问卷。正式施测前抽取少量听障大学生进行了预测试,发现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部分词句,因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问卷指导语、部分条目的文字表述和语法结构做了微调。施测时,由任课教师协助向学生解释填写方法和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健听大学生的施测过程与此相仿。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录入和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王登峰提出的标准(74分以下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分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对两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分组比较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三个量表的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且除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外,听障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也更高;在自我和谐的分布上,处于高分组的听障大学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即前者的述情障碍程度较后者严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3.2 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两类大学生各自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三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3.3 中介效应分析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在此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方法和程序拟合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以健听大学生为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述情障碍为预测变量,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5(p

听障大学生的分析结果见表5、图2。在第三步中,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由0.196降为0.076,不再显著(p>0.05),而自我和谐的回归系数显著(p

4 讨论

4.1 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

t检验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程度较健听大学生严重。受感觉通道所限,听障大学生在识别他人情感时较多依赖视觉线索,容易失之简单、片面;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又因词汇匮乏、刻板而难以描述清楚,造成他人理解困难。Kokkonen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述情障碍与儿童期的语言发展具有相关性。耳聋者以学语前聋居多,在该阶段还没有获得丰富的言语经验,与同龄人相比,后期的言语发展更显迟滞,相应地会造成描述和分析情感或情绪的能力低下。对于学语后性耳聋者,听觉缺陷同样会影响语言发展。而抽象思维发展迟缓,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使得听障学生看待问题时易表面化、单一化,难免会执着于事物的细枝末节。因此,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国内有学者发现,听障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情绪感知能力较差,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而情绪行为问题是他们主要的行为问题。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理解、表达和调控情绪。据此推测,述情障碍可能导致其中的部分功能受损,影响情绪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对消极情绪的理性调控,从而为冲动行为和行为的发生埋下祸根。鉴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这一假设还有待验证,但毋庸置疑,听障学生的情绪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自我和谐量表得分的分布来看,听障大学生全部处于中高分组,无人进入低分组,与健听大学生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他们自我和谐水平亟待提高。与同龄学生一样,听障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和谐状态稳定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听觉障碍,更多的是听觉缺陷招致的各种麻烦和现实阻碍,如渴望与人交往,但沟通不畅、人际关系受限;渴望参与集体活动并展现自我价值,但自身的先天不足使他们极为自卑、缺乏自信;渴望赢得满意的工作机会,但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屡屡碰壁;等等。自我与经验之间的矛盾,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概念不够灵活都会影响听障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程度。

本研究对两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听觉障碍引发的在沟通、学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通常被视为造成二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关心特殊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宣传和引导,减少社会公众对听障大学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为他们自立自强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无疑是建设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的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4.2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揭示,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即述情障碍越严重,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若在识别、描述情感上发生困难,情绪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外部和描述取向为主,则会引发高述情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达到自我和谐状态;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基础,其起伏变化情况又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各自独立的,在考虑了自我和谐的影响后,述情障碍能更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为最终拟合的回归方程R2值的提高(R2=0.047、0.046)。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影响机制不同,自我和谐在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听障大学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二是影响程度不同,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健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大于听障大学生(R2=0.152、0.084)。这种差异性也提示我们在对待两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既要看到共同点,又要注意到听障大学生的特殊性。健听大学生感官机能正常,接收外界信息较为全面和准确,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期望更高,一旦出现述情障碍症状,造成的社交焦虑、内心冲突、恐慌和无助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损害,且程度较为严重,而自我和谐的缓冲作用有限。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长期无声的生活环境中经过自我调适可能已对此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够接受和正视自己的缺陷,加上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同龄人之间“同病相怜”,故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太明显,需要通过自我和谐才能发挥作用。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和谐状况的出现和持续则是其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

宫火良以情绪信息加工可能存在的缺陷为出发点,提出了情绪心理表征、情绪表达态度、情绪理解和评估能力、情绪表达训练等四个可供干预的领域,以及情绪智力和书面表露两个述情障碍治疗的新视角。但此类方法多从对临床人群的研究实践中得出,对听障大学生适用性如何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要想更好地降低述情障碍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除却以往治疗述情障碍的心理动力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艺术疗法,还需要认识到自我和谐的关键性,促使个体逐渐提高自我和谐水平,调动自我的力量筑起心理防线。如,针对听障大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勇于面对现实,并逐步纠正错误信念和不合理期望,以培养平和心态、保持内心和谐、灵活适应环境。此外,在听障大学生中开展情绪管理策略的训练,提高他们捕捉和识别面部表情线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也不失为可行之策。总之,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

5 结论

(1)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的程度更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及健听大学生;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所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近几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由于在学习和就业方面面临双重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态度,与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密切相关。为有针对性地对我院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1148名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认知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调查问卷”,对我院一、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48份,回收率为95.67%。其中男生579人,女生569人,一年级学生612人,二年级学生536人,三年级学生大多在外实习,未能取样。调查方法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寻求咨询行为、对心理健康知识渠道的了解、心理压力的来源、最想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期望等等,共计20个题目,其中单项题目15个,不定项题目5个。对所得数据用spss1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对于“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的问题,40.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于“你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的问题,10.2%的学生表示极其关心,25.9%的学生非常关心,45.2%的学生比较关心,有一点关心和一点也不关心的学生分别占16.6%和2.1%。对于“如何理解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概念”的问题,6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问题,4.8%的学生认为两者等同,32.6%的学生认为心理障碍继续加重会变成精神病。对于“如何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的问题,30.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5.3%的学生认为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64.3%的学生认为两者互相影响;10.9%的学生认为心理障碍会遗传,70%的学生认为不会遗传,19.1%的学生表示对此不了解。

对心理咨询功能的认识和寻求咨询的态度行为对于“学院是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的问题,36.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3.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学生分别占8%和2%;对于“是否会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问题,42.8%的学生有顾虑,33.3%的学生没有顾虑,态度不明确的学生占24%。至于产生顾虑的原因,35.7%的学生是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24.8%的学生是怕别人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10.6%的学生是怕得不到帮助,4.8%的学生是怕对教师产成依赖,24%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对于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反应,7%的学生认为其有精神问题,49.6%的学生认为不是精神有问题,43.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对于“碰到烦恼会找谁倾诉”的问题,64.3%的学生选择好朋友,10.3%的学生选择恋人,6.5%的学生选择父母,4%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教师,0.1%的学生选择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1.7%的学生选择网友,5.4%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的问题,43.6%的学生选择面对面咨询,14.9%的学生选择电话咨询,29.3%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9.3%的学生选择信件咨询,4.2%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对于“心理咨询的最佳时间”,“上午”的选择率占11.7%,“中午”的选择率占5%,“下午”的选择率占11.5%,“晚上”的选择率占51.9%,“无所谓”的选择率占19.9%。对于“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问题,3.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很多次心理咨询和咨询门诊,6.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3次以内,89.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对于“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38.3%的学生选择了学业问题,28.5%的学生选择了恋爱问题,65.2%的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问题,72.5%的学生选择了情绪问题,24.4%的学生选择了就业问题,5.2%的学生认为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压力来源在回答“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的问题时,53.5%的学生选择了性格特征,49.7%的学生选择了不良的家庭环境,47.1%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问题,45.8%的学生选择了不良的社会环境,43.1%的学生选择了感情问题,36.1%的学生选择了经济问题,30.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问题,22.3%的学生选择了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22.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问题。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对于“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44.1%的学生认为是学业问题,24.5%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问题,15.6%的学生认为是情绪问题,8.97%的学生认为是爱情问题,4.96%的学生认为是家庭关系问题,3.6%的学生认为是其他问题,3.1%的学生认为没有问题。

解决心理困扰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76.3%的学生选择了找人倾诉,65.9%的学生选择了外出散心或跑步,43.6%的学生选择了寻找原因并努力改变,41.2%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开导,35.3%的学生选择了痛哭一场,33.4%的学生选择了找心理医生,30.5%的学生选择了看相关书籍加以调整,22.1%的学生选择了睡大觉,18.6%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承受,5.4%的学生选择了借助烟、酒、食物消愁,6.8%的学生选择了摔东西或打骂别人。对于“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的渠道”,51%的学生选择了杂志,45%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咨询中心,4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有关课程,41.8%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电影,37.9%的学生选择了网络,36.7%的学生选择了专业书籍,35.5%的学生选择了科普读物,33.8%的学生选择了教师,31%的学生选择了报纸,16.1%的学生选择了广播。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对于“你希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哪些信息”,68.3%的学生选择了开展轻松有趣的心理活动,62.2%的学生选择了开设讲座、学习知识和方法,41.2%的学生选择了多提供一些相关报纸和刊物,52.3%的学生选择了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36.8%的学生选择了更多地发挥网络功能,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途径。

讨论

以上调查说明我院95%左右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有80%左右的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置心理咨询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希望通过杂志、课程、网络、电视、电影等渠道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只有较少部分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这种良好的状况与我院一直以来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有95%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情绪、人际关系、学业、恋爱等问题,1/3的学生认为找心理医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但真正遇到烦恼时,找好朋友倾诉的学生占了约2/3,找心理教师的学生只占4%,曾经主动咨询过的学生只有10%左右,可见,虽然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功能有正确的认识,但对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认同度并不高。对别人进入心理咨询室的认识较为理性,但对自己走进心理咨询室,接近一半的学生会有顾虑,在顾虑的原因中,“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排在首位(近1/3的学生),有1/4的学生“怕别人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可见,多数学生由于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缺乏科学的认识,对于心理咨询表现出犹豫、矛盾和回避的心理,这说明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还需要加强和深入,服务学生的咨询力度还需要加大。有43.6%的学生认同面对面的咨询,有29.3%的学生认同网络咨询,在咨询时间方面,有51.9%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咨询时间是在晚上,只有11.5%的学生认同下午咨询。这些信息显然与学院目前的一些做法有很大的出入,只有依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咨询时间,拓展咨询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诸如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学习、人际交往、感情、就业等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将压力归因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可见,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因为某些不和谐、不稳定的状况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其影响尤为重要。然而,大学生感到最受困扰的是自身的性格特征,可见,大学生个体身心素质因素是影响、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统一的关键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如果这种内心矛盾和冲突的强度过大,就会破坏心理平衡,引发心理疾病。学生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学业、就业问题,其次依次是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爱情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这提醒学院相关部门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开展服务与指导工作。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调节,排在首位的选择是向好友倾诉,可见同辈的支持和理解对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有很好的作用。也有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方法对待,如借助烟、酒、食物消愁,摔东西或打骂别人等,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妥善地解决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习惯于自我调节或求助朋友,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途径,虽然认同讲座等方式的学生不少,但对轻松有趣的心理活动的需求却排在首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太相同,其活动教育的方式不仅可使学生在团体里得到体验、互动和分享,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与行为上的改变,这说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变得更加为学生喜闻乐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我院目前已经设立了相应的放松、宣泄场所和沙盘功能室,希望通过后期的宣传和服务满足广大学生。网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之一,针对其信息量大、易于交流和普及知识的特点,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将通过不断完善、更新“心理绿洲”网页,增强其教育与咨询的功能,使其成为切实为学生服务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