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推动能源转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能源经济;化石能源;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能源经济是以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还是依赖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严重,这样的情况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综合分析,对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几点见解。
一、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消费推动能源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是推动能源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几点:(1)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耗与GDP水平正相关。经济的有效增长全面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对于能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与人口数量正相关。(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
2.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能源经济发展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能源管理体制与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由于能源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而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必须对能源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市场化手段在能源经济领域不能得以完全实施。因此在市场化经营和保障国民基本需求的层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能源经济体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循序渐进的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能源经济领域市场化经营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其二是各产业能源消耗量太大,从我国目前现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业还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处于高碳消耗的状态,甚至还有大量浪费的现象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耗和产出达不到协调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和产品生产都没有全面的实现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为发展能源经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给因素
影响能源经济的供给因素,这里主要谈新能源的开发对能源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缓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是在能源消费中占少数,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也依旧较低,不能够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总的来说,虽然新能源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广阔,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瓶颈,即可为我国的能源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低碳、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有效的推动能源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建议
1.从管理制度上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将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规划中,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具体制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1)从资源配置上看,鼓励对低碳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强制改造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和并转;(2)利用政策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政策杠杆对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鼓励和促进企业向低碳化转型,这种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偏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即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化来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提供导向;(3)利用长期的规划对资源和生态进行保护,利用补偿制度对生态和环保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对环境进行保护,奖励保护者而处罚破坏环境者。并进一步建立服务于生态的补偿机制,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开发。
2.从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发展
在能源利用技术方面以低碳技术为研究的突破点,鼓励研发高效利用能源和转变技术,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更新以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将节能减排的实现,降低碳排放作为行业发展的新标准,用节能减排的手段来鼓励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以节能减排手段促进整个经济体系向低排放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和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使其上产量上规模,产生规模效应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为能源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3.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鼓励能源经济的低碳化
作为能源经济战略目标之一的低碳经济,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因此,能源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的和保障,进而更好的拓展对资源管理的开发生产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国对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更是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规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源、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规范了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4.利用舆论导向促进低碳战略的发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经济战略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发挥现代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发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更好的利用舆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生态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总结
我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整个能源经济进行把握和调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经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勘探行业 供求失衡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3-02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煤炭资源型城市出现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其中采掘业和产品的初级加工业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份额,特殊时期在增强国力方面确实有突出贡献。但煤炭资源数量有限,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因此也一度引发了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结构性污染等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在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如山西大同、河北唐山等)数量较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能源材料的供应,还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太高,资源开发粗放,生态问题突出等。为了使其更快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借力互联网,实现煤炭勘探行业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使“黑色资源”发挥“绿色革命”的题中之义。
二、新形势下煤炭勘探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原因
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含义,即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性转变。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两点要求,首先要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不要一味追求高速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其次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行业的升级转型。这将对煤炭勘探行业产生显著影响,下面,笔者就以下几点来分析新形势下煤炭勘探行业升级转型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煤炭勘探行业已进入到成熟期。自2002年起,煤炭勘探行业进入发展史上的黄金年代,其产业规模日益扩张,经济效益与日俱增,煤炭勘探行业已从发展期进入到了成熟期。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能源需求的弹性下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煤炭勘探行业表现为“四期并存”,即需求量降低、库存增加、环境制约和结构调整。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煤炭行业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2.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由于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制约,过去的煤炭行业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过分的注重经济效益,当面对经济结构调整需求放缓时,这种模式就成了煤炭勘探行业发展的瓶颈。这种简单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它过分强调产量、速度和产值,然而在新形势下,导致了库存增加、市场需求量下降、产能无法释放等问题。以前“薄利多销”的销售技巧已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和效益,因此发展集约型经济模式势在必行,该模式更加注重创新、质量、技术、理念,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3.低碳经济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煤炭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2003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2020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同年的30%-35%,因此,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迫在眉睫。我国是煤炭大国,这种转变的过程也是放弃的过程,是一次艰难的选择,要通过科技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二)内部原因
供求失衡是目前推动煤炭勘探行业升级转型最关键的内在原因。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能源多样性的出现使煤炭市场正经历着“寒冬”,目前煤炭供应十分充足,产能建设严重超前,然而需求量却持续下降,这既有来自其他清洁能源开发的原因,也有国际煤炭需求疲软的原因。此外,中央在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实施节能改造工程,这一工程将大幅度降低煤炭的排放和污染,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煤炭排放量指标要在2017年提前达标。虽然煤炭的需求降低,但产量却没有降低,仍然居高不下,据数据统计,到2015年年底,山西省煤炭库存已连续22个月超过1亿吨,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目前已经跌至2002年水平。其中,动力煤的价格下跌尤其严重,去年12月大同平仓价为每吨315元,比年初下降了125元。面对煤炭价格的断崖式下跌,煤炭企业亏损巨大,在价格与供求的重压之下,使得过去那种粗放的盈利模式必须做出调整,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三、新形势下煤炭勘探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策略
能源革命的兴起大大推动了煤炭勘探行业的转型升级,若想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就必须抛弃原有的思维模式,在提高效益的过程中另辟蹊径,促进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下面,笔者就以下两点对新形势下煤炭勘探行业转型升级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大力推动能源革命,走循环经济之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 协整
一、引言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是能源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也相辅相成。在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之后,往往仅注重经济增长,而相对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导致能源短缺与环境的破坏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确保经济保持合理增长,高效使用能源又能使环境得到良好保护,是世界各国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现代化进程,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面临能源约束的困境,如何降低能耗水平,提升能源消费效率问题迫在眉睫。
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省(见图1)。一般的,经济体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而第二产业是以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不同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一,故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能源消费带来直接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也反过来推动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积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浙江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均衡的省份,转型升级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本文选取浙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以期为浙江省与其他省份转型升级与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二、理论回顾
现有文献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问题已有大量研究。有的从能源消费视角检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有的从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视角研究能源消费,或者研究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迁、能源消费的关系,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国外较早对该领域着手研究的是Yu和Hwang(1992),他们对美国1947~1988年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太明显。Zhang(2003)对中国1990~1997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做了实证建议,他认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没有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也有较多的关注,研究结论各异。例如,路正南(2007)对中国1954~2007年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能源消费的需求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史丹(2009)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比较大,产业结构轻微变动都会对能源消费产生重大的影响。姜磊等(2012)利用1994~2010年数据,通过面板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行业的能源消费与工业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中国工业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电力消费分别与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陈玉英(2009)通过1990~2007年中国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数据建立有关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是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升级可以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部分学者通过模型对能源消费进行分解,着重研究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例如,丁乐群(2007)通过单位GDP能耗分解模型,论证单位GDP能耗由各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产业结构以及单位GDP生活能耗三个因素决定,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较小。朱伟杰(2008)对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认为第二产业的变动是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变动的主导因素。从单位GDP能耗的研究方法来看,多数使用层级回归方法和因素分解方法。冯泰文(2006)用层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和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另外常用的方法还有LMDI分析方法(Wang,2010)。
从以往的文献来看,对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浙江作为国内较早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省份,深入研究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1990~2013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别从理论层面研究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用实证方法研究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实证分析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描述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浙江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相应的,浙江省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较大变化。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0年以来,浙江省第一产业逐步萎缩,从1990年的25%下降为2013年的5%,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产业从45%经历了“两升两降”,最高达到55%,后逐步回调到49%;与第一产业相反,第三产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990年的30%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46%。目前,浙江省三次产业比例为5U49U46。
我们借助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关联模型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表1中,产业结构演进程度随着经济发展变动较大,从4.02增加到21.05,但是主要的变动集中在1990年~2006年。同时,通过计算可得,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与产业结构演进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0.99。但是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EEU)显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程度加深,能源消费的增加更快,可能的原因在于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强劲的能源需求。
(二)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长期关系
(1)模型介绍。在实证经济学中,验证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过程称为协整检验,如果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则称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本文采用目前最流行的JJ协整检验法。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在检验之前需要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的单位根存在情况。
(2)实证检验。本文采用能源消费、GDP(按照GDP指数进行相应平减换算)均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2006~2014年)。其中,产业结构数据(ESD)来自前文计算所得。1)平稳性检验。从表2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来看,len、str与lngdp的水平系列不平稳与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二阶差分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非平稳的原假设,即所有变量均为二阶单整,符合协整的必要条件。2)协整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浙江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协整方程为: 。从协整方程可以明显看出,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演化呈负相关,与gdp呈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演化每增进1%,有助于节省能源消费0.023%个百分点,而GDP每增长1%,将需要能源消耗增加1.23%,这也解释了上文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EEU)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的背景下逐渐增加的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了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浙江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动的问题,发现:一是1990~2013年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速度在逐渐减缓。二是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却震荡上升,能源消费的增长变动快于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三是浙江省能源消费、三次产业结构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产业结构演化每增进1%,有助于节省能源消费0.023%个百分点,而GDP每增长1%,将带动能源消耗增加1.23%。
当前,浙江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加快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能源节约型方向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快推进以信息经济、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把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浙江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努力推进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率先突破,全面推广“互联网+”为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大能源科技投入,鼓励节能技术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效率。通过税收减免、折旧资产摊销、融资支持等办法鼓励企业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实施节能技术更新与改造。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将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环境资源约束,减轻因经济发展对能源与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
[作者简介:王筱琴,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调研员。]
参考文献
[1] Hwang D B K,Gum B .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 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2):219-226.
[2] Zhang Zhong Xiang .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In: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03.
[3] 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53-55.
[4] 史丹.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38-43.
春天来临,制造业寒冬却还在,这股寒风依然盘旋在珠三角的上空。一批中小制造业遭遇资金断裂,“半死不活”;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则开始颠覆传统,进军未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样板。这一区域地理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0.6%,人口仅为全国人口的4.2%,却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7%,吸收了全国外商投资总额近20%,外商投资主要来自邻近的香港地区。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些珠三角的制造业大市,无论是作为突显拉动经济的引擎,还是反映转型动向的标杆,制造业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转型方向,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现如今,这些城市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政府部门采取怎样的举措防止制造业颓势,推动其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
广州: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广州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珠三角制造业重镇。广州也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等5个超千亿级的产业,超百亿级的产业有船舶、冶金、纺织服装等多达21个(不含千亿以上)。
谈到广州制造业发展基础及现状,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江传福去年在《关于广州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中称:广州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长后劲不足;制造业格局趋于高端化,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制造业集群规模化,但集聚功能仍需加强;生产要素集约扩大化,但节约水平仍需提高。
江传福认为制造业劳动力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渐下降,跨国公司在广州的投资规模和速度也在下降,制约着制造业进一步吸引外资。同时,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生产要素成本加大。传统要素支撑发展的优势逐渐弱化,企业用工荒问题持续出现,过度依靠投资驱动的模式难以为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节能减排成了硬性指标。
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制造业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站在制造业变革的历史节点上,广州正在寻找制造业发展瓶颈和突破口。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一次党代会,广州正式提出: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转型升级,要求到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70%,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
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广州工信委’)介绍,一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及时出台实施多项重要规划,加快编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以《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为龙头,包括行动总纲、十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子规、高端成长型产业专规的战略规划体系,形成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又有工作层面的具体抓手。
“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市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制造强市工作成效显著。广州工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引领能力明显增强,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广州工信委向《小康》记者介绍。
据了解,广州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包括开展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四大行动,推进产业规划布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全产业链为突破口,建设黄埔、南沙、增城等7个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打造5个汽车零部件基地、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一核五基十镇”和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构建智能装备和机器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若干在全球、全国排前列、叫得响的产业或项目,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四梁八柱更加稳固的产业支撑体系。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深圳:创新发展,优化深圳制造供给
珠三角另一制造业大市――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岸,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工I高端化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高居全省首位。
目前,深圳制造业产业结构继续向适度重型化、高级化、高新技术化方向调整。在中国制造业整体行情不太乐观的情况下,2016年,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仍然实现工业增加值7199.5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638.6亿元,占深圳工业的比例为92.2%,同比增长7.6%。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深圳现在面临营商成本过高的问题,高房价、高地价本身的调节作用,导致只有高产值的产业才能留下来。比如去年华为搬迁风波背后,折射出制造业企业对于生产研发成本和城市租房用地成本高企的多重烦恼。如果房价地价升高到一定程度,其结果可能是人才外流和吸引力降低,而这必定会影响到制造业领域。
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和深圳营商成本快速上涨的不利形势,据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经信委”)介绍,深圳在推动制造业发展方面有多项重要举措。首先是强化统筹,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以企业集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从人才培育引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用地用房、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着力解决企业的痛点问题。
在创新发展方面,优化深圳制造供给上更是肯花大手笔。深圳市长许勤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近五年来大力推动增量优质、存量优化,五年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
据深圳经信委介绍,深圳注重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6年深圳对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
深圳注重增量优质,打造新兴产业高地。为加快优化制造业结构,深圳市政府先后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航空航天等五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成为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增长贡献率达到53%。
深圳注重存量优化,引领产业高端发展。服装、家具、眼镜、黄金珠宝、钟表等传统产业是深圳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系列政策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提供新服务、创造新需求,2016年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456个,推动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造”跨越发展。
下一步,深圳将如何推动制造业发展?深圳经信委表示,将通过稳指标、提质量、抓落实、优服务等方式,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配置,以提质增效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增长效率。
佛山:大力扶持发展智能制造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遍地珍珠。”珠三角另一制造业重镇――佛山,位于珠江口西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制造业的一线城市。
“在中国制造业的版图上,相对中部城市,佛山处于产业链高端;在东部重要城市、北上广等中心城市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佛山在错位竞争中形成了巨大的比较优势;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中,佛山又是基础最好的城市。”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这般描述佛山。
得益于错位发展、扎实基础,佛山制造业多年来发展迅猛,然而经济下行也让佛山感受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据佛山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佛山经信局”)反映,目前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风险,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要素瓶颈有待突破,政策存在“碎片化”问题。
“部分行动慢的传统企业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加上受去产能、去库存等政策影响,一些与房地产政策相关度较高的行业如家电、家具、陶瓷等行业增速放缓,低于全市工业整体增幅。此外,部分中小微企业对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仍感到迷茫,旧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弱化,但是新的优势尚未形成。佛山大型骨干企业后备力量不足,发展后劲受到一定影响。”佛山经信局向《小康》记者介绍。
在经济发展的转折关头,佛山依然实现经济总量稳健增长。基本做法主要体现在领衔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扶持民营经济做优做强做大、加快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节能降耗等工作。
在大力扶持发展智能制造方面,佛山率先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订出台了多套行动方案和工作方案,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企业未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率先探索制定评价标准体系,并在装备制造、家电、陶瓷等支柱行业选取了121家骨干企业作为试点示范创建企业。同时,大力实施“百企智能制造工程”和“机器引领”计划,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广泛应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装备水平。2016年全市共有1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智能制造,是佛山的巨大增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佛山盘活存量的关键。兼顾存量和增量,佛山未来可期。”罗天昊认为。
据佛山经信局介绍,2017年,围绕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佛山将以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契机,以打造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大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做优做强做大,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
东莞:新动能挑大梁、旧动能焕生机
东莞,位于珠江口东岸,其南边接壤深圳,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东莞起步于制造业,发展于制造业,扬名于制造业,制造业是东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前,东莞的产业分化凸显。2016年10月13日,总理考察东莞时,在了解东莞的产业分化情况后提出:“这一走势很好说明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希望保持发展势头,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
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东莞经信局”)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近年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活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创新能力、产品利润率、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仍然偏低。面对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和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传统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生产成本提高、融资难融资贵、技术人才o缺等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因此,加快推进集约化战略,走一条与要素驱动全然不同的内涵发展新路,成为新时期东莞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
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目标,出台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努力争创中国制造样板城市。2017年2月,东莞市政府出台一号文《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意见》, 按照“选好选优、培优培强”的原则,多举措推动试点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
关键词:能源;国民经济;节能管理;资源消耗
能源行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管理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及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存在一些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只有千方百计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才可以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
一、国内能源行业遇到的发展瓶颈
(一)能源自然状态不够合理
我国能源自然状态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相对来说是不丰富的;第二,国内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却相对丰富;第三,近年来国内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值;第四,能源资源在分布上不均匀。比如国内煤炭能源区域的分布就非常的不平衡,其中华北一带占总储存量的71.13%,而石油能源的储存量预计是300亿吨到600亿吨,基本是分布于我国的渤海湾与松辽等盆地,水利能源则基本集中于西南区域,大约占总储量的71%。而经济较为发达以及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却缺乏常规的能源。以至于我国铁路的运力有42%都被运输煤炭所占用着;第五,结构的不合理。在国内能源的消费结构当中,煤炭的比重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他的国家,其中在2007年度便达到了67%,该比例为全球最突出的国家;第六,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下。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较低了十个百分点,而生产机构产品的耗能却要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50%~100%。
(二)能源消费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占了全球煤炭消费量的27%,是全球唯一一个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消费能源的消费大国。大量的燃煤且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这些年以来,我国能源资源使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大约占了各类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总排放量的80%。有关数据表明,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约占了全球大气总排量的13%。中国按照人口与国土面积均衡下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对比较低,可是在我国能源资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下而连带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逐步递增正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三)能源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我国能源资源的消费量急剧上升,可是能源资源生产的加速与能源资源的实际消费需要还存在非常大的一段距离,未跟上能源实际需要的增长步伐。自1992年起,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便超出了能源的总产量,至今这一趋势不但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反而是愈演愈烈。能源资源的供不应求局面在石油这一领域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对石油的需要正不断在增长,而这一增长又大大超出了石油资源供给之增长幅度。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到2012年期间,国内石油的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石油的生产总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从而致使供给与需要严重失去了平衡。
二、国内能源行业发展之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国内能源行业发展充满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而言,在美国,其公民的人均能源资源消费量已经达到了7t油当量。我国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各个产业(比如能源产业)之升级换代、改革转型的问题以及国民住行等问题。结合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倘若届时我们国家已完全达到了工业化,国民生活水平已经实现小康水平的话,那么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就有可能要远远超过30亿t的标准煤。
第二,就当前我国能源资源条件来看,目前石油的产量已经达到了经济开发的上限,很难实现石油量的增产。而天然气就目前来说产量一般,在人均资源量方面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而煤炭资源的总量较丰富,可是人均资源依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资源的发展将要面临着满足于长期且巨大能源资源需求压力的严峻挑战。
(二)机遇
国内能源行业发展充满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号角,相信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会越来优化,在推动能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必会厚积薄发,充满后发性的发展优势。尤其是在当下面对国际化经济与资源的一体化形式,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带动传统性产业结构更新与技术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今后可供以选用的经济和环境及能源资源发展策略的空间就比较大,我国也许会选择不一样的能源资源发展途径,能源资源需求也将会产生重大的区别。
第二,现在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水平还存有差异,现代化工业跟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共存,此外我国仍然处于以煤为中心的能源资源消费结构。所以,必须不断改革,提升能源资源效率使用水平。相信,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定会提升工业工艺水平,从而给我们带来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
三、解决发展瓶颈,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强化节能管理,加强能源法规建设
节能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日益受到全球人们的关注。我们国家在节能工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新形势下,促进节能无法离开强而有效的市场经济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推动节能进行作用。适当及时地提升能源资源的价格,真正体现出稀缺能源资源的稀少程度,从而确保能源产量增长和能源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而在法规条例方面应该如对待质量及环保一般,实现变“人治”为“法治”,让节能工作的开展转变成法制化、恶劣化与规范化。
(二)制定并落实多种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的产业政策早已明确指出能源是支持的重点,所以,更新能源资源的价格变得刻不容缓。其大抵要求为,逐渐把能源价格调节到支付了所有成本费用与销售外支出以及按照规章制度纳税之后还有一定量的利润,以保障资金收入不低于其他工业的一般水平,并且应该构建一个灵活性的价格调整体系。依据质量论价、比价科学合理、供求要平衡应该变成设置能源资源价格机制所遵循相关原则。调高价格和减少税收是让能源资源工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有效保障。借助税收来推动能源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与合理使用是每一个国家能源资源税收的共同目标。
未来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发挥出税收推动能源资源开发与节能的功效。所以,首先就是应降低煤、石油和电力工业机构的税收;其次是应该建立一项能源资源消费税,促使调整能源资源消费的现实价格水平来达到节能目标;最后是应该按照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计算征收资源税,促使实现保护与有偿使用各种能源的目标。
在信贷政策上,第一,应该建立起政策银行,针对能源资源工业推行优惠性贷款;第二,应该运用差别利率重点扶植节能开发项目。
(三)建立健全能源消耗的补偿机制
我国的人均能源值少,要想改变这个形势唯有开源和节能这两个渠道。而开源的物质要求就是经费投入。处理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应结合资源经济的相关规律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能源消费补偿机制,促使达到能源资源的持续再生。能源资源的本身就具有价值,其是能源资源价格的组成元素,其包括了矿(田)的绝对与级差收益,还有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补偿资金等。把其归入到能源资源产品成本经费与价格当中,可以帮助能源资源加工业切实根据市场经济有关规律来运行。
总之,能源资源的问题早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在今后能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能源资源结构,挖掘新能源资源,提高节能管理及法治建设,落实相关政策,有效应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则我国能源行业必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然会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占书,曲卫国.优化中国能源结构的政策研究[J].中国发展,2009(02).
[2]刘衍玲.深刻认识能源安全的内涵 全面应对能源安全的挑战[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3]杨宁.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