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画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方案;改革;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晓刚(1976-),男,吉林长春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王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31-02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领域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一是随着我国年发电量和总装机容量的逐年增长,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能源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领域,出现了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新事物,这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修订。[1-7]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培养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在新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相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者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二、新版培养方案介绍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
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
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
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
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
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新培养方案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三、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
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
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
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
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
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与原培养方案相比,新培养方案的学分数略有减少,而学时数减少的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学校规定1学分由18学时减少至16学时,如电机拖动技术由原来的3学分64学时(含10学时实验)改为现在的2学分32学时。而专业课总学分的要求几乎不变,从而要求学生修更多门课,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所谓第二课堂,即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参加学科竞赛项目获奖、获得专利、、成果技术转让、完成科研课题和社会调查、获得技能证书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课程设置改革
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
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四、结论
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及时做出修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新培养方案做出介绍,从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培养方案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文超,张德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29-31.
[2]王玉华,陈跃,雷必成,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9-20.
[3]胡福年.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1-12.
[4]戴宪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3,67.
[5]楼冯梁.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J].机电信息,2011,(21):221,22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队伍
该项目具有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教学规律和授课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并具有多项研究成果。课题组老师均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有着较深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课题开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经历过其他课题的研究,并且针对所研究的课题,他们大多数人有相关的研究经验,有数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次,实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专任教师中同时具有技师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双师”素质教师占100%。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占50%。研究队伍的构成,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实现预期目标。
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按照“调研、方案设计、实践、成果”研究方案进行。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纲领文件;开展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出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方案拟定阶段。根据前一段的工作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优化;拟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成果形式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阶段为实践与修订阶段,通过三年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核心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第四阶段为形成成果阶段。完善并形成最终“基于就业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批;确定教学条件建设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建成电气自动化专业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采用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检索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方案研究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以学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循环招生、循环教学、循环试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符合岗位要求、满足就业竞争力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内容
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针对京津冀、山东省内、长三角经济带的多个厂家和参与各个工作岗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做了大量调查,得出调查结论,明确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
2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自动化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自动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六步法完成:(1)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2)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3)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4)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5)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6)最后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即从教学内容归纳出课程体系。
在构建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等组成分析小组,在课程设计专家的指导下,引入创新教育理论,采用能力/素质分析的方法,根据能力解析表和专业教学目标,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模块(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模块等,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课程体系全过程来实现。
4 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团队指导下,采取边开发边实践再反馈的思路,开发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图1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教学。制定了合理的一体化学习效果评价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
五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与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从改革研究到最终方案实施,已经经历了五届毕业生,从企业的反馈到毕业生的评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认可度都非常好。其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求密切衔接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提升了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好评率。第三,建立了以符合企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构建了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五,建设了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群。第六,打造了一批高水准的师资团队。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和创新点:
1 参与人员广泛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成功的保证
在人才的培养的各各环节,除了优秀专职教师的倾心付出,学院还聘请、引进了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和一线的技术人员。这一点上突破了原来只是聘请企业专家的做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人员的参与,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企业岗位的设置、人才需求、人才类型等许多的信息。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先后与包括亚太集团、皇明集团等多家公司签定了共建协议,投资上千万元,在实验实习、毕业生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建设了设备先进、能满足教学、科研、实习等需要的实训基地。该项目已经运作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成果
构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院级、省级精品课程,是课题组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初期目标,而在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最终也实现了这一目标。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重要依据。
5 以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是创新途径
教学团队的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山东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职业技能比赛等,这些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这些竞赛用到了许多的工程和企业常用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 结语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了指导方向,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相关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
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动画专业;认识;属性和定位;培养目标;发展规律
随着动画产业及相关概念自2000以来在国内的的持续升温,以及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国内大批高校陆续新设了动画或类似专业。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国内动画专业人才的整体供给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容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数量庞大的毕业生走出高校之后,从社会及行业的整体评价来看,总体上是不满意的。同时就业困难的现实也使得相当一部分院校新设的动画专业招生正逐年变得困难。结合行业的实际反馈意见来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的属性认识和定位理解不足,并由此导致一系列培养思路和做法与动画产业发展实际现状存在着较大脱节,最终造成高校动画专业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的错位。面对上述问题,作为动画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高校当前所需要做的是理性的思考和面对现实的深度剖析。对国内动画专业的现状必须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厘清症结所在,才能为动画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对专业属性和定位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动画专业都是开设在艺术设计类学科或影视类学科的基础之上,也有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将其开设在了计算机学科之下。高校利用自身已具备的条件和资源,依托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现有专业或学科来创办动画专业,固然有其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如果说基于创办初期因条件有限而采取的这种思路和做法,继续沿用到动画专业的后期发展和建设上,则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大部分国内高校来说,时至今日,对于动画这一新兴专业的认识和定位事实上仍然普遍存在模糊和误差。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动画专业发展到今天,本身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归为艺术学科、计算机学科、或影视学科的一个分支和拓展来看待;相反,从动画的自身属性上来分析,上述学科实际上都有大量相关内容包含在动画学科之中,此外还需要有诸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民俗学、文学以及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作为动画专业的支撑体系。可以说,随着当代世界范围内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动画专业已经逐步演变为一门集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包含高科技含量和高度信息化需求的前沿学科。动画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国家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综合实力以及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具体展现,其所包含的知识架构的深度和广度已经相当庞大。本身已经是一个复杂完善的专业分工体系,需要各门各类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纵观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动画产业分布趋势,动画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科技、创新力强大的国家或区域。当代动画专业的自身属性和定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动画这一新兴专业的健康发展事实上需要有多方面的资源积累,既需要多学科的丰厚理论、数据、师资相互支撑,同时也需要各种科技设备和信息化工具的有力保障。但现实中,国内很多高校对动画专业的认识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创办之初拼凑了几名教师,添置些电脑,就以为已经把动画专业搭建了起来。殊不知这样的认识对于动画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实有百害而无一利。近年来国内高校动画专业屡屡被人诟病的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实验设备条件差等现象,正是上述原因所产生的后果之一。而这一后果所导致的只能是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企业难以接受。
2.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认识存在偏差
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由于对动画这一新兴专业的认识不足,前几年的匆忙上马,使得专业建立之初的基本条件就存在先天缺陷,由此就必然影响到另一个专业发展攸关的根本:培养方案。事实上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状是:在培养方案的拟定上,部分高校新设的动画专业由于缺乏经验指导和理论积累,或是“参考”、照搬,盲目克隆动画教学计划,借鉴甚至复制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1];或是闭门造车、盲目规划,以致脱离实际。结果往往是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出来之后,学生已经坐进课堂了,拼凑来的教师队伍自身都还未能真正吃透领会就开始给学生授课了。真正能够做到参照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现状,并充分听取业界意见,进而实事求是、严谨论证、科学拟定培养计划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培养方案脱离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的盲目规划和好高骛远、贪高求全的凭空杜撰,只能是有害于专业的发展。
2.1规格求大求全
部分高校在拟定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或是出于经验所限,亦或是出于认识定位模糊不清,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几乎将动画专业所涉及到的课程全部列出。这样的培养方案会产生两种不利的后果,其一是造成每门课程所能分配到的学时总体偏少,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每门专业课程只能“点到即止”,根本无暇深入研究和探讨练习;核心的课程和知识点只能是走马观花、草草带过,以致于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各项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度和熟练度均存在缺陷,从而造成学生毕业之后真正进入行业时,企业才发现学生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干不了。其二是课程内容设置的过大过全,没有真正结合本校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侧重的加以倾斜和优化。从动画的前期、中期、后期、市场到二维、三维、定格、特效等诸多领域全部开设。而本地企业真正急缺的岗位人才或真正有优势的特色却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从而出现企业急需的人才高校不培养,高校的学生企业不适用这种错位现象。这就需要在动画教学上面下功夫,调整现有的教育方式,将课程进行更合理化的设计,调动一切现有的有利资源,师资队伍整合利用,设计制作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制。[2]
2.2定位过高过窄
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诸多动画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可以见到原创型人才、高级人才等类似文字描述。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一部分高校的动画专业对于国内动画产业当前的整体发展态势客观把握不足,在专业的发展规划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众所周知,我国现代动画产业真正起步发展至今不足10年,且外有动漫强国美、日、韩环绕,内有各种国外动画片的长期市场占据。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动画产业的追赶和超越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阶段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强大真正急需的是大批经过专业训练的技能型人才的默默努力和勤奋付出,而不是依赖所谓的少数“精英”和“领军型人才”。毕业生能成为原画师、动画师的屈指可数,市场更缺乏的人才是大量下游产品开发环节中默默无闻的配套性专业人才。[3]在当前阶段,如果所有的高校动画专业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原创、高端、精英型,必然是不切实际的。这种心态只会使专业教育走向本末倒置。事实上,即使是在动漫产业发达的欧美日韩地区,这些国家动漫产业的成功发展也不仅仅是依靠这些少数的高端人才,依靠的是优秀团队的通力协作,凭借的是其庞大从业人数与完善产业链条的整体运转。
2.3教学能省则省
目前相当一部分院校新设的动画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满堂灌”式的教学形式依然普遍存在。大量需要学生经由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或是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或是因为师资力量的短缺,只是依靠课堂上的照本宣讲代替了。尤其体现在实践课上多数院校的教师队伍为应届毕业硕士,教学上往往面面俱到,但由于缺乏市场经验从而所教技术往往不适合企业生产。[4]“纸上得来终觉浅”—动画本身是一门实践艺术,理论的学习绝对无法替代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大量项目实例上的反复锤炼,由实践中的不断失误所启发的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以及经过总结之后的自我领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并提升专业修养和欣赏层次,从而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动画专业人才。如果只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听讲课,真正的制作过程少有机会接触,那么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动画专业学生,还没有走出学校就基本上已经被行业和社会淘汰了。因此,高校动画专业应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
3.对专业发展客观规律缺乏理性认识
就目前国内高校的动画专业而言,尤其是一些新设专业的院校,由于前期的匆忙上马和盲目跟风,所隐含的弊端在经过数年运行之后已经逐渐暴露出来。部分高校的动画专业现在走入了两难境地,即招生难、就业难,需要依赖调剂或减招来解决招生不足的现状。在校生中也出现了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动摇的趋势。种种现实因素的叠加使得专业发展的困难不断凸显,很多高校内的动画专业教师也是迷茫不安,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减少或停止了对专业的投入和建设,甚至萌生了撤并专业的想法。坦率的说,这对于动画专业是不公平的。首先,部分高校在开设动画专业之初就存在着非理性因素,认为动画无非就是画面能动起来的“小玩意”,这样的专业别的学校能办,本校也应该有,也可以有;没有实事求是的从校内现有条件和社会需求现状出发考虑。其次,在专业建立之后,一些高校没有理性看待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要在这个专业上出名得利,不顾实际的提出要求,对于原本就带有先天不足、负重爬坡的动画专业来说,实乃无法承受之重。同时,某些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缺乏理性认知和长期规划,对于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培养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入预估不足,使得所需投入一拖再拖,直接影响到了专业教学工作。上述种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动画专业发展愈来愈举步维艰。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动画专业创办之初就存在着的主观意见,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存在着唯恐落后的攀比心理。在这种心理之下,当动画专业的发展走入困境的时候,产生出放弃的想法,则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具体表现。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动画强国,其动画产业的发展都是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成长培育期,才形成了当前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态势。我国的动画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才算正式复苏起步,如果寄希望于通过短期集中投入,一蹴而就地赶超世界水平是不符合发展客观规律的。况且就国内大部分高校实际情况而言,无论是从专业师资、软硬件还是资源积累,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是从零开始。做为培养动画人才的高校来说,不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的学校应对本校、本专业所培养的动画人才的特点做具有差别性的、科学的定位,[6]更应当深刻理解动画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这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容不得急躁和攀比。其次,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必然过程。对于一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清醒的思路,剥离掉某些人为幻想,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予包容和支持。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务实有效的扶持动画专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动画专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面对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的是直面困境的理性剖析和深度反思。动画产业作为21世纪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已经成为未来各国竞争的文化高地之一。动画产业的不断壮大和蓬勃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一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机遇。在发展动画专业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专业属性和定位;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面向行业实际需求地制定人才培养策略;以理性和包容的心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投入,让动画专业回归其本质。唯有如此,高校的动画专业教育方能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动画产业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宋阳.高等院校动画专业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2):112-115.
[2]王伶月.浅论中国动画教育及动画岗位要[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3]苏子东.高等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的错位[J].美术观察,2009,(6):113.
[4]徐学毅.走出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与就业困境的设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3,(19):124.
[5]郝巍东.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6):16-17.
关键词: 动画专业教育 “红牌” 问题
自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开始,动画业作为后起之秀,在全国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政府为繁荣动画产业,促进动画业的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动画业的发展,我国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提高。据行业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影视动画人才总需求量达3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总需求量也在20万人左右。于是,国内各大高校陆续设立了动画专业,以适应动画产业的发展需求。2004年7月,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24所,并在几年之内迅速攀升,到2008年,全国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相关专业在校生46.6万人[1]。截止到2010年初,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仍然持续增长,动画专业的在校学生数量也居高不下,数量庞大的本科专业毕业生本应该足以适应动画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2010年6月,由民间权威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指出,2010年高校最容易失业的十大“红牌”专业中,动画专业竟居于本科专业之首。朝阳动画专业背后高居榜首的失业率,这巨大的泡沫体现出动画专业教育中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开展动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模糊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人才培养定位的纲领,是办学成功的重要表现。很多新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全盘照搬其它动画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开设动画专业之前,并没有对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很多高校在设立人才培养方案前都没有弄清现在我国动画产业到底哪方面人才紧缺,到底要培养什么类别的专业动画人才,是原画师,还是后期制作处理人员;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量绘制人员,还是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性开创性动画人才。只是盲目地增设相似的、无连续性的专业课程,没有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更没有立足本校特色及区域经济的社会需求来进行动画教学和应用的定位。
如有些高校将《动画概论》、《动画速写》、《雕塑》等动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合并或缩短为课时量很少的“快餐课”,而增设了大量《素描》、《色彩》、《构图》等绘画基础课,误将绘画基础课与动画基础课相混淆。或是单纯地模仿动画公司的作业流程,不切实际地开展教学。前者使动画专业学生混淆动画概念,模糊学习目标;后者则导致教学内容与师资力量、办学特点与区域需求相冲突,学生只了解动画专业的表面知识,学不到专业的、适应市场的动画知识,失去进入动画市场后的竞争力。这些错误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定位,都会严重影响到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动画产业链的需求脱节。
我国二维、三维和影视等不同类型的动画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些动画产业从制作到营销都需要大量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专业动画人才支撑,高校应该在了解市场不同需求和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设定适应自身办学特点、师资力量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以培养出适应不同类型动画制作单位人才选择倾向的专、精、深动画专业人才,让这些动画人才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
高校动画专业应该在动画设计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配对的指导思想下,结合社会需求,在“培养动画原创型复合入才”、“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等教学理念的统一指导下,为动画专业定位。
二、动画专业师资匮乏
全国有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由1999年的2家迅速发展为2008年的447家,动画专业教育普及高校的时间过于短暂,使得师资力量严重紧缺,根本无法完成特殊的、系统的、实践性强的、多类别的动画教育教学工作。
在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除了少数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专业动画教师外,还包括从其他专业转行到动画专业的教师、短期培训速成的动画教师、刚刚毕业的动画硕士、留学归来的动画教师和外聘教师这几类[1]。从其他专业转行到动画专业的教师有两种:一种是职称高、资历老的教师,在其它专业已有所建树,是作为动画专业的带头人引导教育方向的,属于跨行业管理,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和对动画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等问题;另一种是从美术、艺术设计、影视、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大多并未接受过动画专业的系统学习培养,缺乏动画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动画教育的本质及发展态势。短期培训的速成动画教师则只了解部分动画技术,并不能结合理论进行剖析,知识体系肤浅。相比之下,刚刚毕业的动画硕士往往理论充足,但联系实际不足,缺少实践经验。另外,从动画商业机构临时引进的外聘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动画制作经验,但往往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师岗前培训,不善于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技巧,同时也不能作为专职教师跟班教学[2]。相对来说,只有留学归来的动画教师具有完成系统动画教学工作的动画技术与教学能力,但数量屈指可数。因此,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混乱、教学内容肤浅等问题屡见不鲜,所上课程与动画专业所需不符,与其他相关专业课脱节、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动画学生根本无法获得专业、系统的动画知识,没有动画专业能力做支撑,对就业前景缺乏自信,进入动画市场之后必然会遭到淘汰。
动画专业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作为一门覆盖面很广的艺术学科,高校的专业动画教师要做到将技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应具备在动画第一线实践的经验和技术,了解每年动画市场的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自身特点,构建起系统的动画教学体系。
专业的动画教师应既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动画中的专业位置,又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保障。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艺术个性,又有综合适应能力的动画人才,以适应动画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动画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如今动画产业市场正处于面临着新技术刺激的迅猛发展时期,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更新极快。高校作为纯粹的教学科研单位自身没有盈利能力,全靠行政投入,因此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相对滞后,设备更新的周期也较长。许多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长期在软硬件落后、不配套的教学条件下学习,学习与动画产业的发展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1]另外大多数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或以CG、媒体、软件操作来代替动画教学内容。授课内容远离动画产业实际,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被扼杀,高校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严重脱节,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实战能力方面与企业期望值有不小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动画产业发展的需要。
杭州渡口网络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曾绍玲说:“传统大专院校培养的人才都以二维动画为主,但现在这类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企业自己有培养机制,并不排斥有潜力的应届生,但是如果都要企业来培养,也不现实。”[3]动画市场的动向影响着整个动画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市场对新的动画时尚、新的技术要求往往反应是最快的,如果动画教育能够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将大大提高我国动画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部分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动画制片基地,使动画教育由单纯教学转向产、学、研结合,这不但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动画原创型人才,而且可以将企业优势和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品牌结合起来,在就业与实践方面开拓新的渠道。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于解决动画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综上所述,对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来说,动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动画产业培养有用人才,如何在热潮中保持清醒和冷静,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动画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的调整,研究和探讨出最佳解决方案,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当前我国动画教育不成熟,办学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高校应该配合政府的相关利好政策,注重整合资源,探索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与社会资源的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动画专业人才,既循序渐进,又超常规发展,争取在几年内,解决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输送大批优质的动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