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校以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抓手,注重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与网络的整合。现就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复验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1、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有力完善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复验工作,及初验时县局评估组反馈的问题和建议,校长及时组织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全体教师会,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多次召开复验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复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初验督导组反馈的问题和建议。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学校能从实际出发,完善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计算机专用教室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电子白板使用及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校园网使用管理制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规定》执行率,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各项培训,落实评价、考核、奖励机制力度。把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和课堂教学及互联网整合的实效,作为继续评价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3、修订可行规划,分步推进实施

学校在2017年制定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根据修订方案制定2021学年工作计划,根据财力,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二、完善硬件建设,确保信息化工作环境

2020年9月以来,学校在信息技术硬件方面共投入51万元。2020年9月,在原有设施设备基础上,投资1.5万元,接入200兆宽带、投资1.8万元,对微机室、校园网络、电子白板、教师笔记本进行维护,2021年1月,投资16万元,更新蓝贝思特白板7台,投资3000元搭建无线路由器4部,投资30万元,筹备建设智慧云教室一座,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截止目前,实现教师每人1台办公电脑,每个教室一套多媒体设备,互联网信号校园全覆盖的工作目标,确保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环境。

三、继续强化师生培训,广泛提升师生应用水平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近年来,学校加强了以办公软件应用操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制作、“微课”制作、“优课”录制、电子白板使用、优质资源上传下载等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广大教师在理念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努力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我校全体教师都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和电子白板;利用“人人通”平台,上传“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课件和微课,进行网上晒课;下载课件、教学设计、试题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备课;熟练地把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整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已达到想用、能用、会用的程度。

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校在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配备专职微机教师2人,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社团活动,培养骨干力量,组织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全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技能课程教学活动认真开展,购买学生信息技能测试题目模块28套,并对参加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专人辅导,使其能够顺利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四、整合信息资源,服务教育教学

1、实现学科电子备课,导学案及课件电子化,促进了课堂结构改革,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个人课件、导学案、课堂实录、教学计划与总结、试题集等均按学期收集。

2、多媒体、互联网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为目标教学、有效课堂实施,奠定了基础。

3、“人人通”晒课平台、QQ群、学校微信公众号,为教学研究与培训,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年申报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全员参与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建设。

4、信息技术在业务活动、教师培训、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爱国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开启了全新模式。

5、利用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资源平台,使学校教育宣传、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研管理、后勤管理等信息化,方便、快捷、高效,极大提升了落实效率。

6、班级家校信息平台,为家校沟通、作业监督、家庭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

7、学校积极参加上级的各项信息技术评赛活动,19年,校园微电影制作获市级表彰。2020年10月,向市电教馆报送微电影《孝心好少年》。

五、县局对我校评估反馈存在问题与措施:

1、机制建设资料更新较慢。

措施:我校高度重视,积极自查,及时安排专人负责,就开展的各项工作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档案细致详实。

2、学生机只有40台使用,另一个微机室陈旧,个别白板使用困难。

措施:投入资金1.8万元,对两个微机室进行改造升级,对教师微机进行维修,维修电子白板8台,新添置电子白板7台,理化生部室添置电子白板各一台。

3、研究应用、校园网站信息不新,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少。

措施:我校及时对学校网站、公众号进行更新,教师人人通平台使用常态化,申报县级课题6个、市级信息化竞赛活动积极参与,报送作品2件。

4、信息化投入力度不大。

措施:学校投入1.5万元接入200兆宽带,更新电子白板7台,筹备智慧云教室一座,网络校园全覆盖,一年来教师信息化培训14人次。

学校将全面落实创建“信息化学校”的各项要求,充分利用我校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把学校建设成我县一流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3)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及现实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硬件基础;软件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20-04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职业教育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体本身发展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通过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所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40亿元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家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支持;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原始动力。基于此,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形成了规模化的教育信息化趋势,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和提升水平奠定了基础。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和有效配置,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普及。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使得知识和技能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促进学习内容和策略更新,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够以网络技术优势打破学校围墙、突破学历边界、跨越时空限制,融合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四面八方,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技术人才稀缺,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转变。自2004年以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加大,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根据教育部对1939所职业学校的调查,有42.14%的学校建有校园网,8.35%的学校校园网为千兆干线。职业学校学生人均计算机0.1台,教师用计算机人均0.87台。21.09%的学校拥有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48.32%的学校拥有闭路电视系统,平均每个学校有多媒体教室1.82个。22.69%的学校拥有互联网域名,并通过网站对外消息,24.14%的学校对图书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环境。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专题网站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信息化课程建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职业教育规模非常庞大。虽然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和基本实验设备投资,用于投资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极其有限。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基本停留在校园网和一般的机房建设层面上,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专业实验信息化设备、电子图书馆等的建设几乎是空白。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硬件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良好的信息化设施及环境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装备水平,加快技术标准规范建设,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覆盖面已经扩展到农村,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滞后,信息化资源建设稀缺。大部分学校仅仅完成网站建设,网络学习资源以文字为主,网络课程、学科课件、视频资源、电子图书等相对来说非常稀少。硬件资源是基础,软件资源是核心,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设备如同摆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前几年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招生与就业上,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没有引起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比较薄弱。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自身原有的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和信息传递。教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应用层次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性内涵;应用方法简单,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方面的独特作用;应用模式单一,不能根据不同对象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应用过程模式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是所有课程、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长时间呆在多媒体教室容易产生大脑疲劳,眼睛长时间盯着银幕,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模式化的多媒体教学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应用特色不明显,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照搬普通教育的应用策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内容的实践性、专业性、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很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更加展现出职业教育的学科性特点、特色和特长。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问题,还包括数字化校园、电子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等,涉及很多影响因素。政策的支持程度、管理的水平层次、评价的科学依据、实施的可行性、信息化产业平台的形成、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机制等都是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当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产业环节、管理措施、共享原则等都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学校管理层次上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资源配置不平衡,软件信息资源层次低,教师信息技术与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及学校联起手来,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加强战略谋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制度规范,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明确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任务 刘培俊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立足于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培养中初级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都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基于此,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不能照搬普通教育信息化目标,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可以理解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水平,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工作效率,构建职业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促进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有了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我们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就有了方向,避免盲目追求和模仿。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第一,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是校园网络建设及其与外网的对接、扩展、兼容和升级;第二,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增加教师的信息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第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第四,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第五,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由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很多困难,信息化教学设施也是比较零散、陈旧、不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基本的硬件设备,后续的信息化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系统规划,考虑未来的扩展、升级、兼容和维护等问题,依据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构建符合专业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平台,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支持和平台支撑。依托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学校、职教中心等项目,不断加大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课程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求地方和学校配套相应经费,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年年都在进行,有大批的教师通过培训提升了自己开发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目前的培训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培训时间短,教师、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实现很好的协作,他们之间的反馈、交互和交流比较少,导致培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这就需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第一,要激发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和自愿参加培训。第二,精选培训内容,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特长,能够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三,严密规划培训流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科学安排培训时间,选择有利的培训环境,确保培训效果,教师培训更多倾向于实践性技能和能力培训。第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校长)和应用人员(教师)培训,并将国家培训基地和校本培训基地结合起来,实施国家和地方联合培训。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综合系统,涉及目标选择、课程设置、模式构建、服务体系等,需要综合考虑。

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个过程,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就只能是一张空白的纸。有了资源不一定就绝对有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因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实践绝对是不可能搞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需要创新思路,不要走普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老路子:资源重复开发、质量不高、信息孤岛、配置不均衡等。第一,要建立由专家、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开发团队,将需求分析和任务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建成集资源开发研究和实践于一体的工作组。第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要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不同的职业领域,职业特点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针对具体的专业技术开发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音频资源等,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起到有效辅助教学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第三,要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对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评价,确定资源等级,便于对资源归类和有效利用。第四,建立资源服务机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得不少,能够很好使用的却不多。资源虽然是核心,但是关键在于应用,应用中资源的作用才能够得以发挥。否则,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是当前整个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再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其作用和价值就难以发挥出来。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招生规模非常大,大量的全日制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虚拟实验的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相互讨论,把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实施远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大量的远程学习者,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将优质资源传输给在职学习者,使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还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第三,利用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职业培训和提高的机会。有很多农民需要掌握技术,实现高科技种田;有很多毕业生需要掌握技术实现就业和创业;有很多在职技术人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所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远程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例子。远程职业教育的出现使得职业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传统界限,使得职业教育的模式更加灵活,同时扩展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使人们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得到满足。

职业教育信息化保证体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多,影响因素多。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保证体系来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进行。第一,国家在出台支持性政策的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性制度。第二,地方政府给予多方面支持和鼓励,为发展本地职业教育信息化做出相应的努力,给予必要的支持。第三,学校本身要克难奋进,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在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培养教师、支持青年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和发展。第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面向应用、分类推进”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全国远程职业教育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促进远程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鼓励和推动远程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文化结构转型阶段,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压力依旧很大,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普遍提高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加快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华,杨志芬.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才智,2009(25):230.

[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DB/OL].(2009-

03-30).http://openedu.cn/openpeixun/news/summary/

2009-03-30/1237887091609462.htm

[3]张启珍.浅析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07(1):13.

[4]黄保德.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3.

[5]刘培俊.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宏观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9.

[6]李凌云.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87-89.

[7]曾兰芳.基于工作情境的在职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3):65.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一、健全的组织结构,科学可行的规划,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

    1、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为了更快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指导、督促、检查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等。

    2、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

    我校在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信息教育技术人员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硬件设施在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持续加大了硬件设施投入。学校现建有网络主控室1间,学生用机房3间,录播教室1间,电子书包100台,翻转实验班2个。现有教学班39个均能实现网络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100M宽带通达所有普通教室和所有办公室,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系统、自动广播音响系统等设计到位,图书电脑管理系统齐全,这些设备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以翻转课堂研究为抓手,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015年11月,市湖石小学被批准为省首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实验学校。由此,湖石小学迈入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时代。两年多的研究,创新了湖石小学课堂、教研新模式,开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一)组建团队,加强学习

学校首先成立了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成员中有市级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及各学科市、区及骨干教师 ,为本实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并辅以信息技术方面的骨干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项目组成立至今,我们主要是采取了自学、请专家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在首次的微课培训中,徐晴校长亲自挂帅,给各学科教研组长讲解她对微课的认识,播放她搜集的微课视频,燃起老师们对微课的热情。接着学校采取了多元化方式:举办各种基础讲座;邀请专家以一人一机模式介绍微课的制作;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参加微课培训活动。一批数学教师很快了解微课并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承办了“市小学数学微课的制作与研讨活动”,在当天的研讨活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给全市数学教师展示了五件微课,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市微课制作大赛上,这五个微课作品有两个获得全市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

为了让研究深入化,学校带领业务骨干教师走进先进学校实地感悟并吸取其他成熟的实验学校的经验与方法;联系上海复兰科技,邀请专家多次专门到我校进行翻转课堂的培训,观摩翻转课堂录像,让老师们深入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实质。

(二)开展研究,积累成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成功申报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以课题促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集中开题,谈了自己工作开展的计划也听了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得到了许多开展工作的灵感,开拓了工作思路。

1.以赛促训,提高微课制作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驾驭微课,从2015年开始学校采用培训与比赛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2-3次主题培训;每学期开展“微课录制”、 “微课设计”等比赛,在“市小学数学微课程制作与运用交流研讨活动”中,湖石小学数学团队再次从微课制作方法的介绍,作品的展示,微课案例运用的演示以及相关专题的讲座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他们在微课上的研究成果,重点凸显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充分表明了他们对微课的驾驭能力。

2.梳理教材,确定试点年级,成立翻转课堂工作坊

在推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全体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集中议题,分学科讨论适合开发微课的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原始参考材料。完成了这些文本材料,接下去是在小学阶段6个年级全部进行试点,还是在某个年级进行试点,项目组老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最终决定在三、四年级中进行翻转课堂的试点:(1)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为翻转课堂能够正式开展提供了保障;(2)三、四年级教材中一部分知识点适合作为翻转课堂的微视频素材;(3)校内有家校通平台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将翻转课堂的微视频放于此平台便于学生回家学习等 。

经过周密准备,学校于2017年初成立班级翻转课堂实验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10位教师组成。在三、四年级进行实施,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班级语数英教师为工作坊实验成员,同时每个工作坊配备两名骨干教师及四——五位青年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目的是1: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学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点上突破,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3.制作微视频,实践教学模式与教研模式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重心进行前置或者后移学生在家通过微视频对知识点先进行自学、当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通过微视频来纠正或者对于一些有挑战难度的知识设计成微视频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看、学习。而课堂成为的学生探究过程或者巩固练习的落脚点。但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如果家长监督不到位,利用微课将知识点前置或者后移学习时,效果甚微。因此我们采用以“课内翻”为主,“课外翻”为辅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先学再课中集体学的形式,让微课效能最大化。

根据前面所说的课堂模式,我们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何需求,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发现讨论、尝试练习,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的课堂模式的实践,在课堂中将新授知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上观看,引导他们发现并讨论,接着进行尝试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采取同桌互动探究;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探究,课堂上注重探究的过程,接着教师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将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完成,无须回家做或者减少回家练习的量。

有了具体课堂模式,我们就在教研组内进行实践与研讨。青年教师率先做实践,通过《自行车中的圆》这节课作为试点,教研组内教师讨论自行车行进的原理是难点,在课堂上教师难以讲解,可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学习。接着组内分工完成脚本设计、微课录制、任务单设计,然后进行课堂展示,课后项目组和教研组内的老师就翻转课堂的落实谈各自的想法,让翻转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一块实施走出了第一步。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将“互惠式”教研模式运用到翻转课堂研究模式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参加比赛 ,小有收获

从项目成立至今,学习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不断积累成果。在省、市、区各类信息化比赛中,我校多名老师获省、市、区各级奖项。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科研骨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四、展望未来,继续努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资源资源建设

一、引言

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信息产业的社会。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信息社会公民要具备对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的能力,即基本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基础教育领域一项基本培养教育内容,也是衡量人才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时效是信息的一个基本特性,如何培养新型人才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利用信息关键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在这传统围墙学校教育与跨越时空网络教育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中心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最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丰富的学习情境,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因特网上教育教学资源遍及全球、异常丰富,但面对来自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不同厂商不同结构资源库、因特网上教育门户网站、网校、学科资源站点、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资源相对集中、结构各异、分散存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却常常感到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数据。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淹没在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们还没有探索出一套优化整合、基于网络分布共享的资源建设服务应用方案;二是校本教育教学资源(以下简称“校本资源”)——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所生产汇集的、直接应用于一线教学活动的资源的建设管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很多学校误认为资源建设就是要购买资源库,而购买的资源库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内容过于陈旧,有的教案是很早以前的教案;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想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不容易;操作不方便,服务不到位等。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宁可到因特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素材资料,甚至自己做课件,而不经常使用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从学生使用资源的角度看,目前资源库几乎没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提供服务。

本文作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为学习服务,唯有重视校本资源的建设管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所谓“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校本资源建设的几个原则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

校本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指资源数据内容本身的开发收集,还包括对征集资源进行高效检索应用以及对校本资源建设的评价。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校本资源建设的内涵图1校本资源建设内涵资源数据内容的征集主要是指通过创作、整合、收集等多种途径汇集一线教学资源。校本资源汇集途径有多种,如:已有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即通过扫描设备、音像转录设备将已有的纸介、声像资源转为数字教学资源;

1.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的教学资源;

2.学科老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心得;

3.学生的电子作品;

不管通过哪种途径汇集的资源都要进行科学管理,同时还要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理论为指导,明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服务。

对校本资源的建设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进行,要从整体上对资源建设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使校本资源建设过程有序进行。

2、质量先行

目前资源库开发提供商所提供的资源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首肯,关键一点还是在资源内容的征集上,存在重量不重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学校在购买资源库时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要把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校本资源特点是具有直接的指向性,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满足实际教学对资源的需求。在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质量先行的原则。就资源质量的优劣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方法。美国教育界在数字资源质量建设上注重的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高质量,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有效性;

2.很好地被阐释;

3.可以让所有年级和学科领域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具有有用性;

4.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容易被发现并且获取方便;

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学科老师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来说,我们在进行校本资源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老师信息技能的培训和提供及时指导。

3、为学习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建翔教授在《新教育:为学习服务》一书中指出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习服务。由于新时代所赋予教育的一些特征,如教育主体地位的转移和权利的分散、教育目的的变化、教育性质的变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变化、教育内容的拓展、教育方式的变化、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评价标准的改变等等,都使得校本资源建设的目标指向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为传统知识的授递服务。只有遵循服务第一的原则,才能使我们所建的校本资源,为素质教育、为创新教育服务,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实施策略

1、校本资源建设的实施基础

让学科老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技术要求及属性标注有所了解和认识是进行校本资源建设的基础。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所制定的由教育部的“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资源分类、技术要求、属性标注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对资源的分类提供三种基本分类方法,按素材类型分,按学科分,按适用对象分。这是三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基于知识主题来分。一般在资源征集的时候,通常是按照资源素材类型进行汇集,而在具体管理应用时,我们通常从学科、从适用对象、从研究主题进行检索使用。

在“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定义了每一类型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字段,非常丰富,但在校本资源的实际使用中,有很多属性标注是不常用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每一类资源的属性分为基本属性和高级属性。其中基本属性主要是与资源的浏览查询检索以及版权来源等密切相关,包括资源名称、关键字、作者、适用对象、所属学科等。高级属性包括了除基本属性之外的其它所有属性。高级属性主要是为遵循资源建设标准以及为资源互换而设置保留的。另外,遵循“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建设技术指标,为资源建设质量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2、校本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

了解了校本资源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具备的基础知识,校本资源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组织实施管理。对校本资源的组织实施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管理工作。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对校本资源建设组织工作的统筹规划;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校本资源数据的管理、应用和评价。

2.1宏观层面的组织管理

进行校本资源建设,首先,学校要有相关领导专门负责;其次,对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规划的依据是需求分析,以需求分析文档作为校本资源建设的决策依据。接着还要将参加校本资源建设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校本资源建设小组。

需求分析主要是根据本学校信息技术普及的基础以及本地区教育信息化进展的程度,对校本资源建设的规模、速度、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做一个全局规划。需求分析最后应生成一个书面的校本资源建设分析报告文档。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校本资源建设的具体规划策略的制定要根据此文档来确定,包括确定校本资源建设的数量、资源的种类、特色学科资源以及相关人员配备、环境设施配置等。具体可参考如下一些类目:

1.编写目的

说明需求分析文档编写的目的,给哪些人看,起什么作用。

2.背景

交代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本地区教育信息化、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传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已有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等。

3.定义

对一些术语进行统一界定,避免在交流中产生歧义。

4.任务概述

说明校本资源建设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所要建设资源的数量、资源的种类、以及所需的经费支持等。

5.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说明对建设的校本资源如何进行共享管理,是基于文件夹方式还是用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6.故障处理要求

对出现问题时的规避措施。

7.运行环境规定

对资源建设过程中软、硬件环境配置的说明。

进行了需求分析的调查,明确校本资源建设方向、目标和阶段规划,接着成立由一线学科老师、技术支持人员和教育信息化培训人员、相关领导以及学生组成的校本资源建设小组。小组前期的工作主要是人员培训,其次是逐步实施应用,再者就是考核评价。小组的成员要注意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2.2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

内容管理

学科老师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资源的征集、应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这些形态各异资源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便于检索、便于应用。就目前而言,校本资源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自带的资源管理器来进行,对有资源库的学校,还可以通过资源库管理平台来进行。

利用资源管理器对校本资源进行管理,非常简单明了直观。首先选择一个硬盘分区,根据学校教学组的设置情况分别建立根文件夹,如“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等。第二步在每一个组下面分别以组员老师的名字建立二级文件夹,第三步在以每个老师名字为文件夹的下面建立各种资源内容专题,存放老师自己汇集的各类资源,如教案、试题、作者资料、学科教学文献、学生作品等等。建议在文件夹的基础上做一个静态链接的检索查询页面,提供按姓名、按学科、按年级、按资源类型、按主题的多种检索手段和统计结果显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基于文件夹方式存放的资源使用的便捷有效性。

利用资源库进行管理,要关注资源库本身所具有功能。目前从事资源库开发的厂商很多,其中涉及的主要品牌有K12、国之源、清华同方、科利华、中教育星、同方思科、中鸿、校际通,另外还有如翰林汇、苏亚星、百年树人、巨龙、鹏博士、长青藤、金海航、联想、腾图、智多星、洪恩、安博、佳讯等。

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库软件厂商根据其教育研发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为支撑的,如校际通公司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作为其紧密合作伙伴,类似的还有清华同方等;另一种是从教育系统中分离出去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代表的的软件公司,有一支具有丰富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队伍,如K12;

还有一种是由其他行业的软件公司转型进入教育产业的,这类公司在市场运营上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在选购和使用资源库的时候,要注意输入的资源是否易于移植和交换,检索手段是否齐全,资源的上载下载是否方便等等。就目前市场上的资源库管理平台的易用性来说,都不是很理想,我们期待真正融合校本资源建设需求的友好健壮的资源库系统。

?校本资源应用

校本资源建设的价值能够得以体现,主要在于应用。校本资源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备课,二是学生学习。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会积累一些关于某些知识的资源素材,这些资源应用的关键是要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念来进行组织,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研究和学习的资源空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基于老师提供的知识框架和资源框架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拓展已有的资源空间,建构自己的知识图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电子作品和学习心得。学生的电子作品也是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资源评价

如何对校本资源进行评价,是关系到校本资源建设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首先校本资源建设的评价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资源的质量

资源被引用的频率

学生的电子作品数量和内涵

所融合的教学理念

校本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评价的过程方式也处于一种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