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1篇

”秋“是题目,秋就是秋天的意思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来源:文章屋网 )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单元结合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质的结构特征内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权晓辉(2000)及孟瑾和冯斗(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殷召荣,2008;江媛,2008),刘丽(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三、《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一)单元结合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结合表示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契合在一起。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本小令前句可分解为九个单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的性质、形象各不相同,意义也是分离的。作者分别在中心语的前面加上相同语义色彩的修饰语(人家除外),叠加结合起来,中间不插入任何连接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却给读者以观看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从“枯藤”到附着于上的“老树”再到归巢栖息于树上的“昏鸦”,由外向内描写了一个相互关联且有序的整体——暮秋环境这一静的界域(静域)。功用上的联络拓展了单元语义的空间容量,不是之前的那个独立单元在读者的知觉中的对应物。“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单元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迎合了诗人此时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用明朗的色调再造一重动的界域(动域)。而“古道西风瘦马”则展现了一个色彩惨淡、气氛阴郁的动态环境。后两小句是一明一暗的两种动域和第一小句的静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遇见的“人家”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形成对照,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阳西下”和前面的单元景物一样继续铺排,但此单元带来了色彩上的丰富性。这无疑增强了视觉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见这里不仅增加了一个单元,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基-形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点,而依赖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当于一个结构,“形”载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约(Koffka,1935)。至此,诗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断肠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点睛语,道出了诗人极致的悲苦和孤独,该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当了“形”的角色,从而达到了“形基”结合。形基现象在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传达了本小令的中心语义的同时,还提供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发现这样的单元结合、界域融合所达成的相符不仅仅是能指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且“所指”使其语义更加饱满、使空间更富整体感、和谐感,实现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认为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整体意象又称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为载体,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的结合,其中客观对象由多个个体意象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这一点和格式塔意象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个体性质的结合不代表整体的性质。本小令由两个句子组成,前句包含九个词语,每三个构成一个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场景,这一场景并非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成,一字一词均代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看似离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韵处理:鸦ya、家jia、马ma,使整个描写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诗人紧扣“秋思”,并置七个静态的个体意象:“藤、树、鸦、桥、人家、道、马”。如果说前句写景,那么后句则是着眼于“断”字抒情,描绘“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两个动态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与前句保持音韵上的一致。前后衔接连贯,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饰语+中心语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通过这一结构中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景物上;后句与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衬,突显了诗人此时四处漂流、无处落脚的悲苦。王国维(2003)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内”指情,“外”为景,他认为“情”“景”两个元质构成了“境界”。可见,情景乃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创造气氛,两者结合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传递如下:

转贴于

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寥无人烟,诗人身旁只有马儿陪伴,且无寄宿之所。

情:“断肠人”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此时只身在外、孤苦无助,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境:在一个凄凉的秋天的傍晚,诗人满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边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陪伴,秋风瑟瑟,连乌鸦也归巢栖息,而自己却漂流无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诗人用这种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其中“藤、树、鸦”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分别被赋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经归巢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映射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观的境、主观的情达到传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语言结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间语义远在意象之上。同时,还赋予了诗句本身极大的整合空间,给身处物理空间的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讨了诗人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内在情感而呈现出的凄凉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语言为直观的意象,并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模式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心理结构

↗(知觉、情感)

语言空间 物理空间

(诗句语言) (现实世界)

……

在理解诗句的空间语义的过程中,读者不是将诗句语言直接转换成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物,而需通过自身的情感知觉加工这一中介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图示。这样,诗句的语言经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这一心理结构的融合而可能与物理空间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模式体现了诗句语义空间理解上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江媛.“归化”“异化”理论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赏析

[J].安徽文学,2008,(8).

[2]刘丽.别有诗情画意生 此处无思胜有思——浅谈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的意境[J].资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9,(12).

[4]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2000,(1).

[5]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

(4).

[6]殷召荣.从形合、意合看古诗增译——个案分析《天净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3篇

一、了解作者 调动激情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只有走进作者,揣摩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燃烧自己的情感,感悟文章的真谛。如学习《陋室铭》就要对刘禹锡有这样的了解: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白居易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被贬连州等地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这一时期,他的诗文反映出刚正不阿、锐意进取的品质和对宦官权贵蔑视的态度。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刘禹锡当时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后再来学习诗文就会轻松和感兴趣许多。

二、把握背景 深化理解

背景是诗文学习的切入点,是把握诗文内涵的基础,是明确写作目的的钥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如《武陵春》: 写于绍兴五年。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烧。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以后,金仁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在绍兴五年寓居浙江金华是写了《武陵春》。那时她已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就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其诗歌也多是作者见景生情所作,所以,写作背景为诗作定下基调。作者为表达中心主旨或叙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

三、抓住三点 赏析文本

欣赏一首诗词作品,首先要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弄懂它的文字意思,这就需要反复的朗读、吟诵。诵读,是我国古人得出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声律顿挫的特点,是声请并茂的产物,所以强调读出诗味,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的诵读,声音洪亮、舒缓,讲究抑扬顿挫,咬准韵脚,还应注意声调的处理,字句的顿挫以及情感的投入,以便激发欣赏兴趣。

第二、古诗创作特别强调锤炼字句,主张意胜,所以,鉴赏他们决不能忽视对那些传神字句作推敲,品析其绝妙之处。温庭筠《梦江南》中“独倚望江楼”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一个“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相间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的运用,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4篇

第一阶段是从开始初三语文新课程到结束初三语文新课程,本阶段主要从“课本”入手,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阶段是结合能力培养,进行专题复习,本阶段主要从“考试题型”入手,以把握题型技巧为目的。

第三阶段是在模拟测试之后的查漏补缺,本阶段主要从“答题要点”入手,以准确高效答题为目的。

在三个阶段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复习的保障,第二阶段是复习的关键,第三阶段是强化运用。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课本为依托,严格按考纲要求,对知识能力点进行全面归纳梳理。由于这阶段要进行新课任务,所以本阶段的复习只能穿插在新课的学习中,找准固定的时间,制定好本阶段中每天、每周、每月的具体任务目标。根据课本的编排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如古诗文的复习,从七年级上册到八年级下册的所有内容,都要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每天安排课前5分钟,默写1~2首古诗,欣赏1首小诗,这样每天坚持,一个学期可以把七八两个年级需要背诵的古诗文循环默写欣赏两到三次;每周安排好1~2篇的古文复习,一个学期也基本上能完成七八两个年级古文的复习;每月安排一册书的复习,如9月要求学生复习好七年级上册的内容,10月要求复习七年级下册的内容,11月复习八年级上册的内容,12月复习好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这样,有计划地进行,一个学期就可以轻松对七八两个年级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梳理,重新强化积累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因为本阶段还在进行新课程,所以本阶段的复习在时间上是零碎的、散乱的,但只要每天、每周、每月坚持有计划地进行,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另外,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语言风格、作家等几方面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加强了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中的《渔家傲 秋思》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上复习一些关于秋天的古诗,如八年级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词》;从写法上,找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写法的古诗词,如《使至塞上》,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从语言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精妙;从作家看,引导学生复习范仲淹的作品,如《岳阳楼记》,结合作家的不同作品,了解作家的思想及风格,进一步掌握作品表达的中心主题。如果,教师在新课的教学中,长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新旧知识,而且能够提升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题复习,从考试题型入手,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由于语文知识的庞杂,各类习题放在一起训练耗时费力,效果不佳,所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有序的全面的专题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根据试卷结构,可以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大专题。每一个大专题又可以根据题型分小专题,如在“积累与运用”专题中,可以再分语音、字型、词义等小专题。在专题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考试题型,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切忌搞题海战术。

在本阶段的复习中,教师要选择典型题目,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进行全方位复习。可以按照字、词、段、篇由浅入深的层次,设计专题。如可以设计以下专题:语音、字型、辨析词语、语病、语言的简明得体连贯、仿写、图表表述、语言的综合运用等专题。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可以设计如何鉴赏诗词专题,指导学生分类鉴赏,引导学生从字词、修辞、写法、意象、内容等多方面进行鉴赏;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设计如何分析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含义、分析标题、分析语言特色、分析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结构等专题:还可以从文体知识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戏剧等专题。写作部分,教师可以设计审题、拟题、选材、立意、结构、开头、结尾、详略、如何紧扣题目等专题。

本阶段,教师要仔细地有计划地设计专题,避免杂乱无章,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目标。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做题目而做题目,重点要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答题心得、答题技巧。如在句子衔接专题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10条一致原则:句子前后主语要一致,前后对象要一致,词性要一致,近义、反义要一致,前后语序要一致,修辞尽量一致,前后表达的主要意思要一致,句式要一致,语境、内容要一致,风格要一致。学生根据分析总结,答题的技巧得到了提高。

在本阶段的复习中,教师可以按照“目标定向”“复习内容提示”“方法指引”“精选训练”的复习模式设计专题复习。有些题型可以引入数学的教学方式,如先给公式,再给例题,最后实战训练。

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模拟测试查漏补缺,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点、盲点,及时补救。可采用筛网式的复习,强化重点、弱点,找准热点。教师要分析历年的中考试题,发现考试的最新动态,重视模拟题中的新题型,帮助学生掌握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考试做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在本阶段,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审题,指导学生如何看懂题目,如何抓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看清题目中的要点,避免非知识性和技能性错误,提高得分率。如请选出“正确”的一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注意“正确”“不正确”这样的字眼,以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审美教育

古代诗词,是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培养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

一、课本中诗歌的美育因素分析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纵观现行语文教材入选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首诗都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

(一)美在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 可见情感是诗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的诗歌,往往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关雎》中的男女恋情,《乡愁》中的渴盼统一之情,《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等,诗歌美育教育讲究以情动人,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二)美在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三)美在形式

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二是表现为建筑美。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具备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四)美在意境

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

二、诗歌美育实施策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大量的诗词作品为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脚。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一)感受诗人情操之美

诗词,以情感表达为主。在教学中可结合他们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等介绍,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到时代及诗人。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释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实内心;体味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情……;更学到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教学生学做文、学做人。

如学习屈原《离骚》,懂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杜甫的《春望》,懂得诗人由“春望”而生情,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含蓄地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岳飞的《满江红》要求学生领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含义是欲光复国土,实现统一大业;因此,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其神,感受诗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操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诗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诗歌要细读,把其中的“妙处”读出来。 如王维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及动词的运用,意象十分鲜明;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潜”字,一个“细”字,十分精当,诗人受雨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叫人“能不忆江南?”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姿态、品性、神韵都写活了;夸张比喻,虚词连接,很有特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我们还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形象性、韵律性、凝练性。真可谓“无数言外意,尽在一字中”。

(三)感受诗歌的人性之美

人性,一直以来似乎是人们议论的。但今天,歌颂人性美、人情美,倡导向美的人性,则是提高人的素养的道德水准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崇善、尚友、尊长、尽孝等等都是人性美的内容。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展现送友别离的场景,发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歌颂友情的千古绝唱。王维的“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人们佳节思亲的引用频率最高的诗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味深长。”教学中我们将这些诗句讲深讲透,人情之美就随之凹现出来。

(四)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意境,诗化了的生活。何为意境?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明王世贞“意境”描绘为“意象”;清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近代学者王国维发展了“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多有精辟见解:“境非独谓景物见,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所谓的境界,即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即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和“神”;所谓的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

要把学生引领进诗的意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懂得诗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诗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教师只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如历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涵,真正体味到诗词特有的意境美。具体方法如:

(1)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时要启发学生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2)引音乐、美术入语文课堂

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和诗词相和谐的一段古典乐曲,或指导学生画出心中的那幅画面。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有助于重现、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秋词》,在充分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后,可指导学生画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尤其是鹤的“排云”的动作、诗人“引”的情态,一定要画出来。

(3)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在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品味鉴赏意境,相互启发,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潜能。

三、升华美的境界

诵读古代诗词,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实际运用,拓展美的领域,升华美的境界。具体方法如:

(一)归类积累法

如按作者分类,情感分类,内容分类,体裁分类……学生的知识系统了,又可以充分领略古诗词的精妙绝伦,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古文的修养。

(二)今曲唱古诗法

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然后唱诗。教唱、齐唱、轮唱、独唱……以前枯燥的吟诗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真正做到了把教育寓于审美愉悦中。

(三)联系生活法

相关期刊更多

人文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丛刊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教育厅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