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资源共享合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作用;问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从企业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对人力资源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包括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处于最佳配置状态,同时对员工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力,充分发挥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员工确定正确的立场、树立正确的观点和使用正确的方法,提高员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企业员工自觉地为实现企业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而努力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员工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导向,及时消除消极思想的负面影响,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保障条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办法得到有效落实。

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员工为对象、以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去激励员工的潜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人翁精神和意识,进而达到企业的预期绩效,对人力资源达到量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转变员工的观念,导向员工的行为,使个体或群体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解决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办法无法解决的思想问题,使员工心情舒畅自觉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对人力资源达到质的管理。

2.化解矛盾,排除思想障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然进行涉及机构重组、竟聘上岗、人尽其才、异岗异薪、员工身份转变等人事、薪酬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要深化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中去,疏导理顺员工情绪,化解各种矛盾,排除各种思想障碍,消除员工的逆反心理,调动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人事、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得到落实,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证明,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任何一项改革中,只有做好了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的关系达到心灵相通、和谐、融治,所产生的效应就会变成强大的动力,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3.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决不是用简单、生硬的手段和方法去进行竞聘上岗、考核、奖惩等工作。如果不能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心理上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员工对一些政策措施“口服心不服”,就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在工作上消极怠工,惹事生非,影响工作的开展。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方法是从人的精神层面激发员工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方法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考核、奖惩等管理中,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刚性管理中出现的局限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更加有效。

4.纽带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人,要实施管理就要有一整套的手段、方法、措施、规章制度、政策和法规等落实到具体的员工头上,在实施前首先要向员工群体或个体进行宣讲,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群体或个体的认识理解能力,自觉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接受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约束或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具有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把员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5.剂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工作,所执行的手段和办法等大都是刚性条款,在执行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异想不到的矛盾,影响管理手段和办法的执行和实施。这就像金属轴和轴承配合旋转运行,在没有润化剂时将会产生巨大的响声,并造成轴和轴承咬死不能正常旋转运行。在执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办法时,要事先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沟通和调和矛盾,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了剂的作用。

6.增强利益调整的承受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时最大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员工个人利益的重新调整,要使员工接受由于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就需要在制定实施改革方案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主动倾听、收集员工的意见,与员工平等沟通交流,找出员工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解释透彻相关政策和要求,增加工作透明度,启发员工理解改革的意图和必要性,增强员工在改革中利益受到调整的承受力,维护企业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企业高层管理者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办法、制度、政策等的制定和实施很给力,又见成效。认为在力资源管理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多程序,又烦杂,更不能“立杆见影”,可有可无。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2)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普遍认为是政工部门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属在两大部门,各做各的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淡化了员工思想政治工作。(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参差不齐。现在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年轻人居多,工作经历简单、工作阅历少,缺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经验,又不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知识学习和经验积累,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参差不齐。(4)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在招聘引进人才、机构重组、竞聘上岗、异岚异薪、下岗待岗、技能培训等人事、薪酬管理工作中,经常是员工思想、情绪、行为出现问题后才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而不是在事先、事中、事后把思想政治工作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5)没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中,没有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明确列入到岗位职责中,即使列入了也不明确,以致没有制度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四、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1.企业高管层重视。国有企业改制后,有的企业被别的企业收购,或企业本身收购了其他企业成为股份制企业。作为企业高管层要从思想上认识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把“刚性”的管理手段、办法、制度、政策与思想政治工作“柔性”的手段、办法、措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科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其专业知识过硬。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科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相对欠缺。作为企业要加犬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力度,使其熟练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规律、方式方法,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

3.注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点。融合点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问题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都在出现,要注意抓好融合点才能有效的做好工作。例如,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员工,从大的方面来说,两者的融合点就是以激励员工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发挥特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其它的融合点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找准,才能做好其工作。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每时每刻员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事先、事中、事后”的思维方法做好管理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人力资源管理在实施某一项管理活动时,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对员工群体要解释清楚相关政策,先铺路,使每个员工有思想准备。在“事中”做好思想工作,在实施具体的某一项管理时,就会触及到个人切身利益,会出现异想不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分类、一一做好思想工作,使问题不要存留下来,影响后面的工作。在“事后”要做好巩固的思想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来说,大多数都是涉及到利益的调整。有的利益受到损失,有的得到了利益,这两个方面都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得实施的管理项目既达到预期的目的,又得到巩固。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率;共享效率;创新;科技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67-03

产学研创新体系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话题,它的模式包括个人对企业、分散的学科对企业,以及更高一级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在产学研体系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不仅是以个别企业的形态出现,也不仅是以若干单个企业的简单联合的形态出现,而是以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产业集群的形态出现的;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仅是以若干学科的简单聚集的形态出现,而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需求,以诸多相关学科所组成的学科集群的形态出现的,基于此,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也就随之产生,亟待建立相关的资源共享机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创新效率。

目前在产学研体系的研究中,对于如何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办法却不多。同时,从相关文献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在资源共享评价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缺少这方面的评价模型研究,导致在决策时缺少参考依据。

因此,本文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新形势,研究产学研体系中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对于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它能够帮助企业和学校科研机构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技术、知识、人才和信息资源的完整对接与融合。另一方面,它是因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而构建的,都是针对企业的创新任务而展开活动的,是根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状况来进行评价的。

对于国家来说,这种资源共享机制是在国家创新战略层面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求以落实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为目标,以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提升地区高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可持续地整体提升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积聚了丰富的优势科技资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计2 409所,高等学校R&D人员29.9万人年,占全国总数的10.4%,科技经费支出688.9亿元,占全国总数的7.9%;2011年中国研究机构3 673所,拥有R&D人员31.6万人年,占全国总数的11%,科技经费支出1 306.7亿元,占全国总数的15%。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申请专利共324 224件,授权专利9 506件,其中,高校申请专利占19.4%,科研机构占7.8%;2011年高校授权专利占28%,科研机构占9.7%。总体来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占全国的1/3左右,且科技产出高于全国的1/3。可见,中国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比较丰富。

但由于成果转化迟缓,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原因,造成长期以来,大量的科研基础设施闲置,科学数据的共享程度较低。有相当一部分科技资源未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到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机会损失。再者,科技资源不能共享不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瓶颈。

二、科技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虽然高校、科研机构拥有知识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但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将技术商业化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企业所长。企业贴近市场,了解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客户的现在和未来的技术需求,但是,目前中国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亟需引入外部科技创新资源,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所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互相取长补短,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正确把握研发方向,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也得到了实际应用,获取利益回报。

所以,通过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优势,而且可以实现共同愿景,满足各方的利益和战略意图。

三、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资源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技资源的相对滞后和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地将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科技资源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中国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科技资源共享的内涵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资源的数量、质量、配置和开发、利用的效率。科技资源包括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实验基地和自然科技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些科技资源的共享,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共享机制,加强人们的共享意识,提高共享积极性,合理兼顾各方利益,建立资源共享安全保障,使科技资源得到较大程度的共享,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

(二)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

科技资源的共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共享效率。理想的资源共享模式取决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行制度。

首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目前,中国的资源共享效率依然较低,成果转化比较缓慢。2009年,中国科技部、财政部推动建设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旨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共享网于2009年9月25日正式开通。在共享网络平台运行的过程中,针对重要的核心科技资源,加大共享力度,真正实现“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无缝对接;及时对短缺的资源进行充实,完善各类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效率,提高共享度。二是发展各种中介机构,培养专利人员和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员,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三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引进技术骨干,鼓励科技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共享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在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权责,探索不同类型科技资源的共享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拓展科技资源共享的形式,逐步形成技术协同开发、共同参与生产经营、技术许可或转让等技术合作型共享,和技术咨询、服务、培训、互访等人才合作型共享协同共进的共享模式。

四、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管理

(一)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分配问题

科技资源的共享,由于涉及到各方技术专利即利益分配的问题,有时资源拥有方不愿共享其专有的技术资源。导致资源的成果转化迟缓,资源闲置或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所以,一般来说,好的资源共享方式,是通过对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以各方利益的调整,提升各方的积极性,增加参与者的利益,从而使资源共享度达到最大化,提升各方创新效率。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就是要通过对科技资源所有者、占有者、科技资源中介服务者、科技资源需求与使用者的利益调整,均衡资源所有者、经营者与使用者的利益,建立资源利益分配制度,保障资源共享各方的合法权益,在降低资源共享的交易成本基础上,提高共享效率。

众所周知,科技资源共享对中国创新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科技资源共享活动中各成员间的收益进行分配,有效地激励更多的科技资源共享,引入资源贡献率这个激励因素,以保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对于贡献率这个激励因素,可以灵活应用,把它与资源提供方的收益比率联系在一起,根据所提供资源的质量、种类、量等来测度利益的分配,根据资源的成果转化率与实际产生的创新效率,来决定权、责、利的主导方,以提高资源共享积极性和利用率。

(二)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

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应根据科技资源的来源、大小和市场需求进行分类,多渠道推进的方式来实现。目前,中国的科技资源成果转化大概分为三种方式:大型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首先进入企业自行转化渠道;其次,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研究单位取得自主科研成果后,科技成果持有人依托大学或者研究单位现有的政策和环境,通过兴办产业实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西安交大科技产业园等大学产业园;最后,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合作的技术成果,主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技术交易、创新孵化等形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通过当地的技术交易中心进行转化。

(三)科技资源共享的安全保障问题

1.保障科技资源提供方的专利权。科技资源拥有方,可以根据国家专利法相关规定,对自己的专有科技资源申请专利,以保护其核心科技的权益,防止有盗用或擅用资源的非法行为。同时,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保护资源拥有方的专有权,维护资源使用方的使用权,协调双方的利益分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共享质量与效益。

2.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标准规范。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协调,共同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可共享资源的选择、运行规则和服务执行标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优势,建立起区域性的共享网络,由区域性再向全国性推广和普及。

3.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支持。对于科技资源的共享,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更是必不可少,一方面它以最权威的形式保障着资源共享相关方的权益,另一方面它也赋予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一种合法的身份,只有在法律界限内,明确了国家科技资源的归属权,明确了依托单位的权、责、利,才能推动国家与地方,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府支持

科技资源共享的政府支持主要在于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通过资金介入和政策介入,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以合理的组织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扩散和应用。第一,政府介入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经费,通过研发经费的赞助,引导高校等研究机构面向区域技术需求和实际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第二,引导组建政产学研共同体,通过引入金融机构和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战略投资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集中技术和设备,共同分担研究成本和风险,同时设置技术标准和技术转让条款,避免技术垄断,促进技术推广。第三,全面开放科技信息数据库,构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国内外各类型技术研讨会,促进研究人员互通科技信息需求。

五、结语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以及科技资源的共享度方面。在此,科技资源的共享已经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资源的共享度、资源利用率,如何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均衡各资源提供方的利益,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共享的机制和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所以,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并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益,协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公共利益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联系起来,实现科技资源的效益优化,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恩杰.中国应尽快推进科技资源共享[N].科学时报,2004.

[2] 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 栾恩杰.科技资源共享不容忽视[N].文化报,2004.

[4] 李逸平.夯实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N].科技日报,2004.

[5] 栾恩杰.关于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意见建议[EB/OL].东方网,2004.

[6] 谢嘉惠.基于社会资本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毛泽阳.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五年回顾[J].广东科技,2010,(17).

[8] 王雪原,王宏启.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Z].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07.

[9] 马宁.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

[10] 游雪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N].科技日报,2004.

[11] 李逸平.夯实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N].科技日报,2004.

[12] 缪蓓蓓,谢富纪.区域公共服务平台——R&D资源共享有效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办学主体 资源整合 共享平台 株洲职教城

中国大学城(包括职教城)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所催育的新生事物,以2008年为分水岭,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此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同时对教育资源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资源泛指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一切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有形资源与软件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无形资源两大类。

职教城的建立,使得一定区域内的职业院校集合化,教育资源整合成为可能。但由于各办学主体间竞争关系长期存在,且办学环境、办学规模、专业特色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目前职教城建设的首要任务,能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创出职教城新品牌,推进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职教城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1.基于博弈理论的各办学主体合作基础

职教城中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职教城各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资源整合,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根据博弈理论,各办学主体以协议的形式进行相互合作,一份协议确定一次合作行为。由于单方面违约而获得的短期效益较高,所以各主体合作过程相当于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合作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合作方博弈结果是纳什均衡(不合作,不合作),属于典型的囚徒困境,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结果,即(合作,合作)。运用博弈理论,将博弈重复三次及以上,可得出结论:“只有双方博弈的次数足够多以至无限,才能有效避免合作方非合作情况发生”。

2.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运作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得,充分考虑各方主体的经济利益和办学效益,是保障教育资源能顺利整合的关键。笔者建议,要确定职教城核心机构(一般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以核心机构为主导,引导各办学主体共建教育资源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培育优秀职业人才,其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二、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的具体策略

1.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政府主导是推动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职教城管委会是衔接职教园各办学主体的中间环节,是确保职教城有序、高效运作的核心机构。因此,它的建立必须由地方政府规划形成,其成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领导、各办学主体领导、教育专家、合作企业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管委会应该为各办学主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有形教育资源与无形教育资源共享。

2.有形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教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为资源整合奠定了良好基础,管委会应该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体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职教城内高职学院和各种社会资源和资金,统一规划,建立若干共享点,主要包括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中心、图书信息中心、科技馆、文体中心、合作企业科研点、商业街等。“共享点”建设必须突出特色,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并以此为核心加以辐射和扩散。

3.无形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1)各院校创建特色专业,推选特色人才,创立专业人才资源库

以具备一定实力的高职院校组建而成的职教城,是典型的“强强联合”职业教育模式,各办学主体均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都会在办学条件、师资构成、实习实训场所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各行业领域享有一定的名气。

管委会要引导各高职院校充分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形成自身特色,创建特色专业,推选特色专业人才,与现场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起组成专业人才资源库。

(2)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各院校间优质资源共享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人才不断涌现的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想要在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中脱颖而出,显然应该抓住“高职业技能”这一有利特色。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从简单专一的操作人员转向高技能复合型。对任何一所职业院校来说,要独立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或多或少会显得有些“先天不足”,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专业能力,还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无法与由多所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的结果相抗衡。

因此,在职教城成立后,由管委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各院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就使得协同培养职业人才成为了可能。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实行学分互认制,鼓励学生跨院校选课;②组织专业人才资源库中专家教师公开授课;③鼓励教师间互相学术与职业技能交流,提升教学水平与职业能力。

(3)建网络教育平台,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职教城应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积极构建统一标准、方便交流的网络教育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形式,引导园内各办学主体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各办学主体可根据资源的重要程度,采用有偿、部分无偿及全部免费等共享形式,将各类教育资源网络化,实现良性互动、共谋发展,依托大学城建设科技园,实现科技人才共享。

三、株洲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实例

1.株洲职教城建设现状分析

从行业企业需求分析,湖南省每年需要培养或培训中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在50万人(次)以上。随着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的逐步广泛,湖南省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潜力巨大,且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

从职教师资分析,株洲市现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4所。同时,拥有国家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1个。通过长期的努力,株洲基本形成现代职教体系,职业教育在湖南省内具有绝对的优势。

一方面,是行业企业有巨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具备相当规模的职教师资,如何实现优质资源整合,确保株洲职业教育效益最大化,以株洲市政府为主导,开始职教城建设。

株洲职教城建设始于2008年,预计2012年建成,目前拟入园的职业院校共10所,均具备较强的办学能力、拥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就业现状优良。其中,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株洲技术学院拥有“现代技工摇篮”之称;株洲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铁路黄埔军校”。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职教城建设之前,10所拟入园院校共计学生人数目字4658人,资产规模104519万元。

2.株洲职教城教育资源整合对策

目前,株洲职教城处于全面建设阶段,由株洲市政府牵头成立的职教园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人员、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是保障职教城有序、高效运作的核心力量。

在职教城建设期间,进行园区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管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在市政府主导下,建立以市政府相关领导、职业教育专家、各办学主体相关领导、合作企业专家等为主体的管委会,进一步完善管委会职责范围;

第二,以管委会成员为主,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等对国内外大学城资源整合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职教城各办学主体的实际情况,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园区软硬件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三,制定资源共享政策,为园区各类资源投入制定“指向标”。由管委会牵头,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召开软硬件资源共享问题研讨会议,制定资源共享相关方案。譬如,制定优质生源的选择方案,园内各办学主体按统一标准招收符合规定的优质学生;制定园区院校创办新专业的审核办法,新专业的开设必须经过审核,避免出现重复专业设置、浪费资源的情况;制定园区共享设备设施建设方案,所有新增共享设备设施报告必须经过特定程序审批,避免出现共享设备设施利用率低的情况等。

第四,创建软硬件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园内各高职院校属于独立办学模式,导致“围城文化”长期存在,教学、实践及科研都封闭在校园内部,要实现园内各高校资源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各院校在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上均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整合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共享也是要解决问题。

因此,要构建共享新模式,可设置二个共享层次平台。其一,是园区与外部资源共享,具体形式可包括园区与地方区域共享、校企共建与共享等。共享资源主要包括生源信息、行业企业信息等。其二是园区内资源共享,具体形式可包括各院校共建与共享、院校与职教园区(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共建与共享等,共享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资源(尤其是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电子图书资料、科研资源等。

为了保障共享模式的顺利运行,可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为共享资源设立级别,以此为依据将共享型式分为全免费型、部分免费型及全付费型等。园区内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会增高,也保护了各院校共享资源的积极性,使得优质资源整合成为可能。

四、结束语

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过程,职教城的建立将一定区域内具备一定实力职业院校聚集化,必须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形成职业教育的教学核心竞争力,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吸收优质生源,培养高技能素质人才,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周春林.江南大学城人才资源共享研究.总裁,2009,(4).

[2]刘晓明、徐旭水、盛羽洁.“整合――互动”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职教通讯,2007,(7).

[3]孔谈清,张蕊.谈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6).

[4]朱新生.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构想.职教通讯,2007,(3).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范文第4篇

艺术设计类专专业是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总的来说呈现阶梯渐进式规律,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也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有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支撑。通过校企合作,能促进教师、学生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同感。为打造特色专业奠定基础。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也能促建学校办学特色化。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源、设备资源、场所资源等。目前,国内各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课程结构大体相似,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趋同,企业与学校之间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没有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机制。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够,进入职业角色时间长、教师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部分的实训都随课进行,学生到企业实训,由于时间有限,企业提供实训教学基地,但培养学生方面存在顾虑,缺乏校企合作的内驱力,难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接,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校企合作很难向深层次发展,出现企业对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而学校符合企业需求的很少。依托设计行业,建立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际工程项目、设计项目、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能促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也能促进设计企业产业发展。

2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人才培养为主的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高校尤其是交通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以合作教育的方式共建基地、共享技术人员,共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研究开发合作模式是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相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专业咨询、专业技术服务、校企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和艺术设计工程项目,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生产经营合作模式是以技术作价入股,同时通过契约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设计施工等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收益、文化价值、沟通交流、风险与投资等,首先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如何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剩余价值,如何将剩余价值进行利益分配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其次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高校和企业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差异,在学术方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而企业更加联系市场,追求产品效益、利润最大化,高校和企业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如何通过合作形成协作性、共享性的合作文化是合作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3建立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互补性资源的整合,双方资源投入的质与量是校企双方话语权的重要依据,选择合作伙伴资源互补、文化相融、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好,技术力量需要能相互利用、匹配。校企双方要选择在价值观、文化观相一致的,避免文化摩擦和冲突,文化相容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强。同时校企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时,才能合作更紧密更成功。选择合作伙伴时,信任性也是重要方面,双方的了解与信任能加快交流,减少摩擦和冲突、降低风险,合作更灵活。建立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知识转移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过程中,知识在高校和企业中动态流动,如何在合作中通过知识转移提升创新能力,将知识产业化,不仅和双方组织机构、文化、双方关键人物都相关。艺术设计行业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包括各个合作伙伴的利益冲突、技术的流动和传播、智力财产权、成果的发表与公开等,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顺利的重要方面。

4校企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校企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场地、设备、项目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企业通过合作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利用学校资源、交通行业资源,进行科研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具有交通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将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设计、研发、培训基地。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场所设备等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建设具有设计能力的实训场所,为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工程设计等提供便利条件。采取共同对外承揽业务参与社会服务,构建与社会接轨的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开发工程项目的能力,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素质,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赢。依托企业资源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高校进入艺术设计行业,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场所,扩大专业办学的视野,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使专业教学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减轻学院专业实训场所建设的资金负担,扩充学生实训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交通行业为依托,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完成科研项目、工程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这种合作形式既保障了教师能够参与生产实践,又对企业技术、资金、设备提供补充。在进行项目的执行通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完成生产、设计、研发、培训。

5校企文化价值融合

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价值融合,校企进行联谊活动、校企共同进行企业实践、技能竞赛、互相邀请企业精英、高校教师进行专业讲座等。尽可能多提供双方沟通和了解学习的平台。通过课程学习进行深度融合:将课程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完成项目促进文化融合,在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上深入交流与沟通。

6结语

如何资源共享合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资源共享 竞争力 模式 创新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会上对于高等教育的形式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高校资源一直都是培养在校学生的一种重要基础资源。大学资源共享的观念也正是在近两年逐渐走入各个高校,这种资源共享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吸收专业知识,满足广大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完善的大学资源储备,发展开放式教育,进而全面提升高校教学研究水平。

1.当代大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在北京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的今天,大学资源在一些北京高校中呈现出紧缺的局面日益明显;同时,由于北京各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理念、特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在现阶段很难加以融合与协调,从而滞后于体制机制转变中情感上的认同与接受,影响了“大学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虽然在北京市教委的倡导下成立了学院路、中关村南路和东方大学城三个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但由于覆盖面较小,高校间合作层次较低,以致目前北京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只处于表面状态,并未深汲。

1.1中国大学资源共享潜力的调查与研究。

近年来,为了创新办学,各类高校联盟逐渐增多,从共同招生的“北约”、“华约”,到被称为“中国常青藤”的“九校联盟”,以及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这些大学资源共享联盟多是各校自主而发起的,以“平等自愿、互信互利、互相尊重、共同发展”为原则,为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开放办学,资源共享,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硬件设施、图书文献资源等方面开展互利共享的合作,这种机制对打造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战略联盟,着力提升高校的创新力与竞争力,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1.2在校大学生资源摄取现状的调查

针对北京高校大学资源欠缺的问题,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从北京89所高校中选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农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以及北京联合大学8个大学为研究对象。围绕在校大学生针对本校的教学资源摄取满意度,外校交流情况,本校学习效果等几方面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

调查结果表明:56.8%的学生对现阶段的本校资源摄取不满意,并希望能扩大学习资源,但只有23.5%的大学生对于外校合作交流活动表现非常满意。此外则有29.3%的同学对在校学习效果持不满意的态度。在此基础上56.2%的同学认为本校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自己对专业知识的需求;55.4%的同学认为北京高校资源共享这一理念有很大好处和潜力。

大学资源共享仍处在萌芽阶段,存在许多资源共享的空白区域,涉及的方面仍然很单一。一方面,学校很少举办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交流和共享,造成学校间出现“闭关锁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校社团举办的社团活动往往局限于校内,跨校性质的联谊社团活动较少,间接的减少了本校大学生的接触面。这些都给大学资源共享实际的操作带来了难度。这种现状的出现,需要我们深度分析其原因。

1.3北京市各高校资源共享机制模式现状的调查。

针对北京市各高校资源共享机制模式欠缺的问题,调查表明,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农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以及北京联合大学这八所高校为例,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三所高校存在与外校的的社团交流,在教学上的交流仅存在公开课试听层次上。而在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由于受到地域限制,相比而言与外校建立长期有效的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略少。这种地域性的差距是导致大学资源共享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远地区高校之间的交流。

2.大学资源共享呈现缺位问题研究

北京高校地处首都,拥有着较好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外部环境。在此形势下,通常高校会忽略本校的教学资源空缺问题,从而导致北京高校很大程度上本着本校的办学特色去开展校内的资源扩展。至此呈现出许多北京高校间的大学资源贡献程度较低,发展缓慢景象。

2.1资源共享形式结构单一性

近两年来,北京市高校在资源共享上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资源共享模式仍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一套体制和规模。例如北京工商大学校园软件硬件资源充足,由于本校多采用社团,讲师团进行校外交流及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形式单一化。外加校区地处房山良乡偏远地带,交通不便,致使不能较好的与市中心的大学群进行资源交流共享。

2.2资源共享缺乏长期性

长期有效地专项校园交流合作是巩固大学资源共享重要保障。据统计,北京市抽样的八所高校中,每年每所学校能够保持与外校开展短期教学文化交流。但是这种教学文化交流活动种类很多,花样齐全,朝令夕改,通常是以几次联谊形式而告终,无法形成长期有效资源共享渠道。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大学资源共享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2.3校园资源共享的消极性

大学资源共享离不开国家,社会以及校方的大力支持与鼓励的。北京市的一些高校对资源共享始终持有一些反对意见,认为过大的资源共享会冲击到本校学生的学习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本校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在资源共享上往往消极怠工,收缩校园公开资源。致使大学资源共享受到校园内部的抵制和阻碍。

3.加强大学资源共享体制的建设

上述问题分析,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资源共享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现状存无论从社会支持还是校园本身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往将阻碍大学资源共享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大学资源共享体制建设,大力弘扬大学资源共享观念,创新资源共享模式,已成为大学资源共享中的当务之急。

3.1充分重视大学资源共享

一直以来,大学生对知识的有很强的向往,高校的综合水平和资源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若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从校方还是学生,都要有这种资源共享的观念。首先,校方要充分重视大学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懂得大学资源共享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来说,都是意义非常重大的,它能够使得不同高校,不同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同时也能够联合起来对不同的人才和科技重大项目的攻关,提升高校的创新力与竞争力,增强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其次,高校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大学生要充分理解资源共享的优势和益处,引导大学生通过大学资源共享这个平台学习到更多的在本校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使他感受另外一个大学的大学文化,体验不同特色的教学。这样,大学生会以此收获更多的高等教育,进而全民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3.2建立大学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

大学资源共享的创新是提高资源共享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大学资源共享下,北京高校之间往往由于文化交流形式的局限化而导致不能确保双方收到良好的效果,进而减弱了双方的积极性。因此,针对当代大学资源共享的单一化,不断创新资源共享形式和渠道是确保较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首先,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不仅仅局限社团彼此之间的交流上,可以拓宽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公共资源共享等各方面。例如联合培养研究生,各校学位课程、优势特色课程实现课程互选,在学生在外校取得的课程成绩、学分,也可以获得本校认可。同时建立教师兼聘制度,允许有能力的教师跨校授课,跨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术论文,开展学术研究等。此外,各校图书情报、教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高校间除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的资源共享。高校之间开展长期的合作交流活动,互补优缺,促进各校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进而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

第三,建立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为边远校区建立在线资源共享条件。由于北京各大高校的地理位置不一,造成频繁交流活动的不便,通过互联网可以弥补这一缺欠。各个高校间可以在网上开展免费公开课,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上网就能听到各个高校的近期课程。

3.3建立和完善长期有效资源共享模式

长期有效地专项校园交流合作是巩固大学资源共享重要保障。当前形势下,北京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往往呈现出的只是阶段性的资源共享,并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建立长期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最根本在于高校之间需要形成方面性的联盟,这种联盟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这些领域可以长期进行交流和共享。按照“平等自愿、互信互利、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的战略联盟,目的在于构建联盟高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联盟成员优质资源的集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

随着北京的陆续大学本科扩招,开放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已经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界发展的重要导向。完善的资源共享体制在开放式教育中起着基础的作用,这样的体制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不可豁缺的方法,更是提升北京高校教学能力,发展开放式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焰新.深化新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建设[J].学理论.2010.27.

[2]周海涛.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率先推进产学研合作.众望所归[J].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

[3]Dr.M.S.Hasan.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校企合作[J].沧桑.2010.5

[4]宋学锋,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人民论坛,2010.11.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者简介: